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6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束光

李朝德

挂上电话,我立刻就后悔了。

车窗外,最后一抹余晖落下,远山只剩下黛色的模糊轮廓。

火车大概还有一个多小时才经过村里,那时天早就黑了,那么晚让母亲站在路口做什么呢?

火车在夜色中呼啸。望着车窗外的阑珊灯火,我一路忐忑。

那天,我从昆明乘火车去一个叫宣威的小城参加会议,这趟城际列车要穿过家乡的村庄。我家离铁路并不远,直线距离也就五六百米。

火车夜过家乡,最熟悉的景致与最亲近的人就在窗外一闪而过,近乡情更怯,兴奋激动转眼间又成远离失落,那种感觉难以描述。

十多分钟前,我打电话告诉母亲我要坐火车去宣威,要路过村里。母亲很是高兴:“去宣威做什么?大概几点钟到?”我一一回答,但有些遗憾:“可惜村里没有站,不然可以回家看看。”母亲说:“你忙你的,我身体好好的,不用管。”说完这句,电话里一阵沉默。

我理解这时的沉默。

我与母亲,如许多农村母子一样,不善于表达感情,大多数时候都是沉默,诸如爱与想念这类的话语,我们一句也说不出来。即便电话里经常联系,但如果不是假期或者有特殊事情,我一般很少回家,原因在于,没个理由就跑回家去,每一次母亲都会责怪我。母亲总是说:“你哥你姐就住在村里,我身体好好的不用挂念,打个电话就行了,那么远,跑来跑去浪费车费!”

我理解母亲的本意,儿子好不容易在城里立足,她希望我小心翼翼走好每一步路,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不要有半点闪失,因此,她不愿意耽搁儿子的时间。母亲总是把孩子看得重于泰山,却把自己看得轻于鸿毛。

但是,车过村庄,母子相距几百米却不能相见,对我来说终究是一个大大的遗憾。于是,我打破沉默:“妈,要不火车快到的时候,我打电话给你,你去村里的铁路口等我,我在7号车厢的门口,会向你招手,你就可以看见我,我也可以看见你了。”

这个突然的提议,我自己也觉得有点意外和为难,夜色中叫母亲在路口等着见我,这算是怎么一回事?但是母亲很高兴,一口答应了下来。

火车一过沾益县城,我就给母亲打电话让她去道口等着。沾益县城离老家松林村不到二十公里,估计不到十分钟我就可以看见母亲。

此时一明一暗,车里车外仿佛两个世界。我把脸贴在7号车门的玻璃上,努力寻找熟悉的山川轮廓。

正纳闷这是哪条路呢?远远的路上放着光芒的“施家屯收费站”白色大字突然出现了。我心里一阵酸楚,“施家屯”已是隔壁村庄,火车刚在1分钟前驶过松林村,我竟然没有看见我熟悉的村庄与站在路口的母亲。

我颓然打电话告诉母亲:“妈,天太黑了,我还没等看见你,火车就已经到了施家屯。”

母亲也说:“刚才有趟火车经过,太快了,没有看见你。我想应该就是这趟火车,知道你坐在上面,就行了。”

我不甘心,对母亲说:“妈,要不明晚我返回时,在最近的曲靖站下?站上有到村里的汽车,半个小时就到家了,住一晚再回昆明,方便得很。”

电话里,母亲慌忙阻止,语气固执而又坚定,仿佛我如果这样做,都是她引起的。我没有办法,告诉母亲,那明晚还是在这个路口,到时候我会站在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招手,我们一定可以看见对方。

翌日返程,我早早地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黑夜里的火车如一条光带在铁轨上漂移,伏在玻璃上的我把眼睛使劲睁大,可还是很难看清车窗外的任何景物。

这时候,我又看见了“施家屯”这几个字。

车内外温差大,窗户上起了一层薄薄的雾,我慌忙用手掌擦拭玻璃,用双手罩住眼眶,以遮挡车内的亮光,在微弱的光线下仔细搜寻外面的一景一物。我终于能看见车灯照出几米远模糊的路面轮廓,还看见了如萤火样的村庄里的昏黄灯光。就在一个路口,我突然看见有束电筒光在黑暗中照着火车!我刚要摇手呼喊,火车却又过了!

我忙掏出电话,颤抖着告诉母亲:“妈,我看见你在路口了。”

母亲在电话里说:“我也看见你了。”

两句话说完,车外再没有了村庄,母亲越来越远了。

我在夜色的火车中,不过是一晃而过的黑点,那个叫作小米田的道口,不过只有三四米宽,而站在道口等我的母亲,她还没有一米六高啊……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我”的视角叙事,写了出差旅程中,在黑暗的夜晚,“我”在疾驰的火车上与等在道口的母亲短暂的“见面”。感情深挚,感人至深。
B.文章运用倒叙手法,开篇“挂上电话,我立刻就后悔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C.“母亲总是把孩子看得重于泰山,却把自己看得轻于鸿毛。”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母爱的无私伟大。
D.从文章结尾看,母亲没有看见“我”,“我”也只是看到那束光,没有看清母亲,但心灵的默契让母子“看见”了对方。
【小题2】请从细节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3】文章以《那一束光》为题,有什么含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21-22高二下·四川资阳·阶段练习
知识点:其他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列小题。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朱成玉

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5分钱。

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

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那边太黑了。”

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呆得时间太长了。”

祖父和祖母结婚后不久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信,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祖母免不了受了很多红卫兵的“声讨”和欺辱。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只有无限猛烈的狂风抽打它时,它才勉强挣扎一下。

是的,偶尔她也会喋喋不休地怨恨:“你个傻瓜蛋子,哪怕当个逃兵也好啊,不知道家里有等你的娃儿吗?”

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

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为了孩子,她把自己典当得干干净净,空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病。

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的样子。尽管在她年轻时,扣个扣子都要避开人的眼睛,更不会像许多女人那样,在人前奶孩子。日子再穷,祖母都不会让她的衣服有一点脏和一丝褶皱。

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重新洗一遍。每天会洗好几遍手和脸,爱用香皂。可是她老了,病了,臭气在体内生发。她的所有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大便经常要由父亲和叔叔轮流用手指头抠出来。每当这时候,祖母只能无可奈何地拉被子遮脸。有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一生的尊严,劈里啪啦全毁了。

最难熬的是夜。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粒粒地嗑瓜子,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仁儿。只有早晨,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

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这是祖母的哲学。

【小题1】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小题2】祖母具有怎样的品德?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小题3】文章以“倾听黑暗的蜡烛”为题有哪些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4】文章以“这是祖母的哲学”作为结尾,那么“祖母的哲学”是什么?请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寒冬的逆行者,春天的先行者

李元胜

这是一个格外孤独和空旷的春天。阳光仍旧明媚,公园里却没有成群的孩子奔跑、嬉戏,湖畔或山上的茶舍也没有茶客聚集。一座座城市和它们的民众,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似乎被远远隔离在春天之外。我也不例外地禁足在家。

但是春天还是来了,透明的春天巨人,人间的欢乐或者艰难,都不影响它坚定而又悄无声息的步伐。我感觉到了它震撼人心的脚步声。

我所居住的是个老小区,当时选了顶楼,虽有漏雨和爬楼梯之苦,但改造后却获得了一个简易的屋顶花园。为减轻夏天的烈日之威,我做了几处花台,还搭了一个紫藤花架,兼可避小雨。自此,小花园就成了我观察和学习植物的实验室。在这个特殊时期,小花园不再是观察自然的补充,它几乎成了我守望春天的唯一嘹望塔。

春节前夕,在有点儿令人不安的气氛中,我来到小花园,想让自己冷静冷静。很意外地发现有一棵李树有点儿异样,似乎挂满星星点点的白霜,定睛一看,它细铁丝一样的树枝上竟吐出了新花。每一朵都小小的,开到一半,像还不能完全睁开的新生儿的眼睛。这可不是一般的李树,它是一棵早李,比其他的李树要早开花一个月,清明节前就会结出李子。它简直是一棵春天的消息树。小区里,红梅会紧接着腊梅开放,待一地落英之后,暂时没什么花了,就像歌剧的序曲之后,全场出现了短暂的寂静。但是,当早李花开放之后,春天的正式演出就开始了,美人梅、玉兰、红叶李紧随其后,大地终于重回鲜花的怀抱。真的,早春的多数花瓣都呈现出一种围拢、合抱之势。大地并不是孤单地悬浮在宇宙中的,她由这些短暂而脆弱的小手合抱着,温暖地合抱着。

这棵早李很矮小,还没有我的个子高。而我另外一棵李树,是江安李,树龄有15年,就高大多了。一个月以后,江安李就会开花了。不像早李开花这么羞涩,它一大团一大团地开,在蓝天之下就像灿烂的积雪。这两棵李树的先后开花,正是春天巨人浅一脚深一脚踩过我的小花园留下的脚印,前一脚浅,后一脚深。无论深浅,雁过留影,都会溅起美丽的白霜或积雪。而且,这脚印还深深地留在每朵李花的子房里,先开的早李苦涩,后开的江安李甜美,它们记录了春天里的挣扎和怒放。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消息,早李羞涩的花朵给了我莫大的安慰。那一天空气寒冷刺骨,也没有阳光,它为什么要选择在这么困难的一天开花呢?我在楼顶一边跺着脚暖身,一边推敲着,这些孤傲独立在季节前沿的花朵,带着对坏天气的不屑和抗议,固执地把自己最美好的东西展示出来。茫茫众生中,总有一些不妥协者,替我们登上万山之巅。早李也是这样的不妥协者。寒冬里的逆行,也必然是春天前的先行,它们以疲倦而弱小的花朵欢呼着——春天浩浩荡荡由南向北,严冬已被围城作困兽之斗,而它们正是兵临城下的先锋。

几天之后,重庆出太阳了。重庆人说,冬天晒太阳,能把骨头缝里的湿气晒走。耀眼的光线里,我又来仔细看那棵早李,它的花已经开得繁密了,枝干上裂开了很多口子,里面有绿色的嫩芽伸出来。如此寒冷的时候,这棵早李全身上下裂开了上百个小口子,然后从伤口中长出花,长出叶。一个生命,要在一个全新的春天活下去,是一个疼痛而艰难的过程。

我决定每天到小花园做操、观察,要让身体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以便能够承受将来的远足,不能因户外活动的突然减少而导致体质下降。

早李的开花,就是沉睡着的小花园的一个翻身。小花园就这样醒了。

常春油麻藤伤痕累累的茎干上爆出了一堆堆小拳头,这些小拳头会慢慢松开,做一个飞翔的手势。是的,它的每一朵花都会变得像一只紫色的小鸟。但是,这个过程非常漫长,整整一周时间,小拳头不过是长大了一点点。

养心草是我从山西带回来的,在小心呵护下,由一根长成了五根,但是秋天它们就枯萎了。我不知道它们的地下根茎是不是还活着,所以没敢动。现在,就从枯萎倒卧的茎干旁,窜出来几十个绿色的芽头,每天都在长高。

还有好几棵铁线莲,它们的藤干比早李更像细铁丝。这些细铁丝上突然窜出来无数芽头,以惊人的速度开始长高,一天看三次,三次样不同。

大自然就这样展示它的神秘力量:常春油麻藤是时针,养心草分针,铁线莲秒针,把我的小花园变成了一个有呼吸的活着的时钟。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善于运用铺垫,如为了突出早李花给自己带来的巨大安慰,就先极力地表现春天的孤单和空旷,描写城市和民众被远远隔离在春天之外。
B.文章在描写中恰当地进行评论,如“一个生命,要在一个全新的春天活下去,是一个疼痛而艰难的过程”,既刻画了事物的特点,又深化了文意。
C.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按照常春油麻藤、养心草、铁线莲的形状将它们分别比作时针、分针、秒针,把小花园比作时钟,突出大自然的神秘。
D.文章特别富有隐喻义,它把早李当作寒冬的逆行者来写,突出它忍受寒冷的伤痛却给人们带来希望的品质,也暗含着对现实中逆行者的赞美。
【小题2】本文描写了早李花的哪些特征?请简要概括。
【小题3】文章先写早李,然后写常春油麻藤、养心草等,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加以简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