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1 组卷15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盛唐之音本是一个相当含糊的概念。拿诗来说,李白与杜甫都称盛唐,但两种美完全不同。拿书来说,张旭和颜真卿俱称盛唐,但也是两种不同的美。这两种盛唐在美学上具有大不相同的意义和价值。

如果说,以李白、张旭等人为代表的“盛唐”,是对旧的社会规范和美学标准的冲决和突破,其艺术特征是内容溢出形式,不受形式的任何束缚拘限,是一种还没有确定形式、无可仿效的天才抒发,那么,以杜甫、颜真卿等人为代表的“盛唐”,则恰恰是对新的艺术规范、美学标准的确定和建立,其特征是讲求形式,要求形式与内容的严格结合和统一,以树立可供学习和仿效的格式和范本。如果说,前者更突出反映新兴世俗地主知识分子的“破旧”“冲决形式”,那么,后者突出的则是他们的“立新”“建立形式”。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杜诗、颜字,加上韩愈的文章,却不止领了数百年的风骚,它们几乎为千年的后期封建社会奠定了标准,树立了楷模,形成为正统,是至今影响仍然广泛深远的艺术规范。它们一个共同特征是,把盛唐那种雄豪壮伟的气势情绪纳入规范,即严格地收纳凝练在一定形式、规格、律令中。从而,不再是可能而不可习,可至而不可学的天才美,而成为人人可学而至,可习而能的人工美了。那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不可捉摸,那种超群轶伦、高华雅逸的贵族气派,让位于更为平易近人、更为通俗易懂、更为工整规矩的世俗风度。它确乎更大众化,更易普遍接受,更受广泛欢迎。

拿颜字说吧,颜以楷书最为标准,它“稳实而利民用”,本就吸取了当时民间抄写书法,日后终于成为宋代印刷体的张本,这是人人可学着写的。它左右基本对称,出之以正面形象,浑厚刚健,方正庄严,齐整大度,“元气浑然,不复以姿媚为念”的颜书,不更胜过字形微侧、左肩倾斜、灵巧潇洒、优雅柔媚、婀娜多姿的二王书以及它的初唐摹本吗?

韩文,情况是类似的。所谓“文起八代之衰”、“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其真实含义也在这里。韩文终于成为宋代以来散文的最大先驱。“唐自贞观以后,文士皆沿六朝之体,经开元天宝诗格大变……其后韩柳继起,唐之古文遂蔚然极盛……”,说明以韩愈为代表的古文是与六朝“旧规”相对立的一种新的文体规范。

杜诗就更不用说了。直到今天,由杜甫应用、表现得最为得心应手、最为成功的七律形式,不仍然是人们所最爱运用、最常运用的诗体么?七律这种形式所以为人们所爱用,也正在于它有规范而又自由,重法度却仍灵活,严整的对仗增加了审美因素,确定的句形可包含多种风格的发展变化。而杜甫把这种形式运用得熟练自如十全十美。他的那许多著名七律和其他体裁的诗句一直成为后人倾倒、仿效、学习的范本。

这些文艺巨匠(以杜、韩、颜为代表)为后世立下了美的规范,如同比他们时间略先的那一批巨匠(以李白为代表)为后世突破了传统一样。这两派人共同具有那种元气淋漓的力量和势概,“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所以,它们既大体同产于盛唐之时,而被共同视为“盛唐之音”,就理所自然。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材料二:

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这就是“盛唐气象”与“盛唐之音”的本质。盛唐诗歌中普遍存在的“浑厚”、“氤氲”的气象,证明它不单是属于某一个诗人的,而乃是整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这气象如旦晚才脱笔砚的新鲜,这也就是盛唐时代的性格。它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我们以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我们只能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的。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当然追求光明就会与黑暗面敌对,这原是矛盾的两面;可是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有所不同的。李白是盛唐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整个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所喜爱的正面的东西,这正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也就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它是人民所喜爱的,它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李白《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如果单从字面上看,那么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

(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李白和杜甫分别为代表的两种“盛唐”在艺术范、美学标准上的追求明显不同,因而美学意义和价值也大不相同。
B.为了方便世人学习和仿效,杜诗、颜字和韩文把盛唐雄豪壮伟的气势严格地收纳凝练在了一定的形式、规格和律令中。
C.杜诗、颜字和韩文所代表的盛唐之美和那种超群轶伦、高华雅逸的贵族气派相比,前者对后代社会和艺术的影响更为远大。
D.林庚认为盛唐气象是一个时代的性格形象,是盛唐诗歌普遍的基调,但这并不代表盛唐没有不同于这个气象或基调的诗篇。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的诗歌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是不可捉摸的,是无法学习、模仿和遵循的盛唐之美。
B.颜真卿的楷书浑厚刚健,方正庄严,灵巧潇洒,是盛唐之美的代表,而且是通俗可学的。
C.“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反对正统骈体文,提倡以古文写作,成为宋代以来的散文先驱。
D.有思想性的作品都是属于人民的作品,揭露黑暗、追求光明、追求理想,为人民所喜爱。
【小题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中“盛唐之音”观点的一项是(     
A.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B.迎旦东风骑蹇驴,旋呵冻手暖髯须。洛阳无限丹青手,还有功夫画我无?
C.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D.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小题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小题5】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盛唐之音”的理解。
2022·湖南常德·模拟预测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的重要功能是以文化人,其最深层的积淀和影响是对人格的培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就是被历代中华儿女广泛接受并尊崇的君子人格。

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流行,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但孔子在构思和传布自己的儒家学说时,对君子的内涵进行改造,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如果说,孔子在构思和传扬儒家学说时,思考的轴心问题是探求如何立身处世,那么他苦苦追寻的结果,就是做人要做君子。

孔子塑造的君子人格,伴随《论语》的流传而走入人们的心灵。儒家学派的后继者如孟子、荀子等,对君子人格张扬申说。与儒家学派有颇多论争的墨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对君子人格也欣赏有加,如《墨子》中的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韩非子》中的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等等,都是对君子人格的高度肯定。虽然道家学派在诸多思想观念上与儒家学派判然有别,但在看待君子人格上,两者颇为一致。至于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更是对君子人格赞不绝口,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张岱年等哲学家认为这是对君子形象的生动描绘。于是,君子人格受到上至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底层百姓的广泛认同和追从。

从先秦至清末,有关君子和君子文化的描述数不胜数,而且在传统戏剧、民间说唱、民俗礼仪及家教家训中俯拾即是。君子文化及君子形象还渗透和融入我们日常生活及器物之中,如中国人自古就有爱玉的传统,实源于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

君子概念历久弥新,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尽管当今社会发展迅速,观念多变,文化多样,但只要是中国人,都乐于被人看作君子,而决不愿意被人视为小人。君子人格在不同阶层的人群中都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君子风范在今天仍被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为做人的圭臬。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成人之美”“近君子远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这些至今活在人们口头的君子格言,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女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条。

君子作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是凸显中华文化精气神的典范人格模式,彰显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是烛照中华儿女历经坎坷而跋涉向前的人格力量和心理支撑。

(摘编自钱念孙《君子: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

材料二:

如果说绅士、骑士、牛仔是西方文化人格的表征,那么中华文化人格则体现为君子。君子文化,无疑是联系中国人的血脉之根。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子式微,君子不再纯粹作为政治上的统治者,而以道德修养的践行者被儒家推崇,并被赋予新的人文内涵,一举成为济世的高标。由此,君子集智慧与美德于一身。君子形象成为文学家们最为迷恋的书写对象。从《诗经》起,中国文学塑造了一系列卓尔不群的君子形象,有岳飞、关羽等忠烈君子,有赵云等勇毅君子……

当然,做君子不可能没有门槛。因此,君子文化对君子的外在和内在都有质的规定。就外在而言,君子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有标配,如毋侧听,毋噭应,毋淫视,毋怠荒。对君子的内在要求则更为恢宏、深远。修身养性是低配,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终极目标。欲实现这样的高标,主要依凭才学,不仅需要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而且还得富有文人雅趣。当君子内外兼修,自然就剔除了权势阶层的倨傲,增加了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从而成为一种美好的文化精神,流淌在中华大地上。

君子文化是中华文化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基因。完成了君子人格塑型,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审美内涵的。对于普通人来说,虽不能与君子同一,但具有君子意识或君子风范,便值得称道,做个君子,不但预示了人生方向,而且确立了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君子既是中华文化的普世价值,又是中华文化人格的品牌标识。

弘扬君子人格的正能量,是传播中华优秀君子文化的必由之路。君子一度被矮化为文弱书生,这显然是对君子的误解。君子不等于文弱,君子文化不等于腐儒文化,不等于没有血性和勇武。当下,君子文化的式微,缘于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大行其道,以及现代性焦虑和人文精神信仰的断裂。事实上,当下是弘扬君子文化的最好时代,因为大众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摘编自张国龙、凌丽君《中华民族的精魂:君子人格和君子文化》)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人格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进程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被历代中国人广泛接受并尊崇的正面的人格范式。
B.“君子”一词在西周时期主要指贵族和执政者,后经孔子对其进行内涵改造,便被赋予了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
C.《周易》对君子形象的生动描绘使得君子人格受到历代政治家、思想家、文人士大夫及底层百姓的广泛认同和追从。
D.中国人爱玉的传统实源于“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这说明君子文化及君子形象已渗透和融入到日常生活及器物之中。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文化人格体现为绅士、骑士、牛仔,中华文化人格体现为“君子”,后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且明显优于前者。
B.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子式微,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君子”被赋予了新的人文内涵,不再纯粹作为政治上的统治者。
C.君子只有内外兼修,才能剔除权势阶层的倨傲,增加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成为中华文化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基因。
D.君子以道德修养的践行者被推崇,却缺失了血性和勇武。因而我们传承君子文化时,也应正视其中的瑕疵。
【小题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二中“君子文化对君子的内在有质的规定”的一项是(     
A.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B.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C.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
D.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小题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了君子文化,但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
【小题5】“当下是弘扬君子文化的最好时代”,时代青年当仁不让,请结合材料二谈谈我们该如何去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刘勰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认为好的说辞或纵或擒,要看情势的需要。他还说,“凡说之枢要,必使时利而义贞”“披肝胆以献主,飞文敏以济辞”,即认为说辞的关键,要对当时有利,意义正确,忠于为君,敏于成事。这些话,对烛之武劝秦穆公退兵,完全是切合的。

烛之武说秦穆公。先退一步,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肯定秦晋围郑一定胜利。然后反过来说,用了四层转折。一层是郑亡以后,秦国得不到郑国,对秦国无利,所谓“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二层是灭亡了郑国有利于晋国,即“亡郑以陪邻”。三层是加强了晋国就削弱了秦国,即“邻之厚,君之薄也”。这三转就说明了灭亡郑国对秦国的不利。四层是放过郑国,对秦国有利,即“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些是就当前的情势说的,用的是一纵一擒,一放一收。说到这里好像话已说完了,但烛之武还要进一步说。因为以上讲的灭亡郑国以后,对秦国无利而有害,都是推测,推测的话还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得举出事实来做证,证明这种推测是正确的。

烛之武再引过去的事实做证。说秦穆公曾经帮助晋惠公,送他回国即位。晋惠公愿把焦、瑕两邑送给秦穆公作酬报,可是他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筑防御工事拒绝秦国,说明晋君是背恩的。从而证明秦军帮晋军灭亡郑国以后,晋国也会背恩抛弃秦国,使秦国不利。因此再作进一步推论,晋国占领了郑国,又会向西侵占秦国。说到此,才算把秦穆公说服了。这就是刘勰说的“言资悦怿”“动言中务,顺情入机”。

(摘编自周振甫《〈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材料二:

对于军事斗争来说,光是雄辩的口才并不够,大凡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要想凭外交口才得到是不现实的,主要还是凭实力。然而,郑国没有相当的实力。烛之武面临的艰巨任务是:缺乏实力的后盾,要在谈判中以口才战胜实力。

谈判实际上就是辩论。对立的双方利害关系相反,没有共同语言,必须有一个双方认可的前提,才能把辩论转化为对话。烛之武必须找到一个秦穆公认可的前提。他的杰出在于,抓住了一个关键词“益”,回避了眼前郑国和秦国利害关系相反的难点,以于对方有益作为前提。这就把论题转移了:第一,不是对秦国和郑国有没有益,而是对秦国和晋国有没有益;第二,不是眼下对秦国有没有益,而是未来对秦国有没有益。

为了回避与秦对抗,烛之武坦然放低姿态:退一万步说,“郑既知亡矣”,郑亡如果真对秦国有益(“有益于君”),那就听便。但是,他反过来指出,郑亡实际上并不有益于秦,相反有害于秦。有益转化为无益,条件有二。第一,灭了郑国,郑国成了秦国遥远的边地,可当中隔着晋国,秦国鞭长莫及,要向晋国借道,管理却受制于晋,对秦国有什么益处呢?第二,郑国灭亡,实际上是增加了晋国的疆土,对于晋国有益,那就意味着对秦国是无益的(“邻之厚,君之薄也”)。这是从反面讲。从正面讲,如果不灭亡郑国,把郑国作为东方大道上的朋友(“东道主”),秦国有什么外交使节,郑国可以提供食宿的方便,这对秦国有什么害处呢?

说到这里,从逻辑上来说,是够雄辩的了。但是,烛之武不像先秦的一般游说之士,满足于逻辑的推断,他的厉害之处还在于,进一步用历史的事实来实证。晋国的野心是很难满足的。秦国曾经有恩于晋惠公,武装护送他归国,惠公承诺割让焦、瑕二地,可是很快背约,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在黄河边筑起工事,防备秦国进入黄河以东的焦、瑕二地。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推断,晋灭亡了郑国,扩张了东边的领土,再要扩张,也就只能向西,除了攻打秦国,还有什么地方可去呢?

本来,秦穆公纠结于眼前战事,烛之武从战略上着眼,以长远眼光彻底唤醒了秦穆公。秦国不但退兵,且与郑国结盟,驻兵于郑,为郑协防。

从这里可以看出,烛之武与先秦游说之士不同。先秦游说之士仅仅是以现场应对的敏捷取胜,如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所说,“喻巧理至”“飞文敏以济辞”。以巧言妙喻取胜是暂时的,如《战国策》之《唐雎不辱使命》,唐雎作为外交使者,居然与秦王以在咫尺之间血拼相威胁,这不但是匹夫之勇,而且后患无穷。又如晏子使楚,将楚国这个大国比作狗国,也只是逞一时口舌之快。外交不讲究实力是空的。烛之武的雄辩,完全着眼于实力在战略上的利害转化:晋长必然导致秦消。

烛之武在策略和战略上有全面的考量。在两路大军压境的危急关头,策略上,第一,不是分兵抵抗,而是谈判;第二,先争取利害关系不太密切的一方,瓦解其同盟关系,另外一方自然退兵。战略上,不但扭转眼前的危局,而且从长远看,化晋秦同盟为郑秦同盟。有了这样着眼于实力转化的大视野,口才、逻辑的胜利才有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孙绍振《〈烛之武退秦师〉和春秋笔法》)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说秦穆公采用了一纵一擒、一放一收的方法,而在“擒”“收”上强调了秦晋围城一定会取得成功。
B.烛之武引过去的事实做证,其目的是劝说秦穆公认清晋国的本来面目,进一步佐证自己的推测是正确的。
C.烛之武认识到郑国没有相当的实力,只着眼于郑国与秦国的关系是难以说服秦穆公退兵的,所以他要另辟蹊径。
D.烛之武的说辞,从逻辑上看具有雄辩的色彩,但烛之武认识到,只停留在口才上还不够,还得靠事实说话。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均引用了《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原话,其作用是一样的,都体现了材料作者对历史史实的主观认识。
B.烛之武站在秦国一方思考问题,没有逞一时之勇,图口舌之快,这是他在敌强我弱的情势下的正确选择。
C.烛之武选择秦国而不是晋国作为谈判对手,是因为郑国与秦国利害关系密切,能形成郑秦同盟。
D.外交谈判要善于抓住问题的要害,要有战略眼光,比如,努力在谈判中瓦解对方与他国结成的政治同盟。
【小题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一第一段刘勰观点的一项是(     
A.韩愈《师说》阐述人们如何对待老师。
B.孟子对齐宣王谈如何施行王道。
C.邹忌讽说齐王受蒙蔽,谏言他广开言路。
D.庄子在《庖丁解牛》中强调依乎天理。
【小题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小题5】对刘勰的观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认识有什么不同?这样的不同对你阅读经典作品有何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文学创作的中心课题。塑造人物形象的优劣直接决定着一部文学作品的艺术生命。《红楼梦》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曹雪芹之所以能创造出如此众多的性格鲜明、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原因就在于他在人物形象创造上,发展了文学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表现了新的艺术特色。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等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虽以实有的历史人物为基础,但在人民群众长期的集体性的创造中,却增添了极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人们喜欢并希望有张飞那样粗豪憨厚、嫉恶如仇的英雄,于是便集中地赋予他那样的神勇,长坂桥上一声大喝,竟吓得曹军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人们喜欢诸葛亮那样智慧绝顶的人物,便把许多机智无比的事件都集中在他身上,使他做出了像草船借箭”“空城计那样一些令人惊异神往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水浒传》众多人物身上,也程度不同地体现着广大群众的愿望和理想,如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武松打虎的神力,花荣百步穿杨的神箭,等等。而《红楼梦》却不再去创造具有超人的禀赋和力量的英雄,而是完全面对着现实人生,以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为创造人物形象的源泉和基础,如实地、艺术地再现自己时代的各种各样的人物。因此,它里面出现的如此众多的人物,都是照现实生活的实际的样子写出来的,在现实生活中完全可能存在的,有着十足的真实性的普通人。然而,《红楼梦》中的这许多有着十足的生活真实性的普通人,又不是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的普通人的直观再现;而是作者在丰富的生活知识和深切的体验的基础上,依据着个别反映一般的艺术原则,通过集中、概括、虚构和个性化等艺术创作手段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新红学家把《红楼梦》贬低为一部自然主义的作品,就是由于他们只知烛幽索隐地乃至牵强附会地考究人物的原型,只抓到了曹雪芹创造人物形象的生活素材,将艺术与生活等同了起来,而完全忽略了,或者有意不承认作家的艺术创造。《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二十八回有一则眉批,说:若真有一事,则不成《石头记》文字矣!这虽然是就《红楼梦》第二十八回所描写的那一个具体情节而言,但实际上适用于全部作品,是对于把《红楼梦》看成是一部写真人真事的书的人的一个有力反驳。

鲁迅先生曾论道: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以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红楼梦》创造人物形象超出了它以前的小说,改变了它以前的小说写人物的方法,其特点就是真实、复杂、深刻。

《红楼梦》中的人物都是十分真实的。它里面的人物都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撷取来的,在他们身上都真实地反映着那一类人的生活、性格和精神面貌,很难看出有什么任意美化或歪曲生活的虚伪成分。例如,曹雪芹真实地、全无讳饰地创造了贾敬、贾赦、贾政、贾珍、贾琏、贾蓉那么一群封建贵族的形象,从他们不同的表现、不同的性格,多方面地反映了那个阶级的贪婪、虚伪、腐朽、丑恶;而在一些下层人物身上,却表现若干积极、健康的素质。再如,对于贾母和刘姥姥,通过真实的描写,有哪个读者会喜欢这个能够宽容贾琏的淫乱行为、反而扼杀了宝、黛的纯洁爱情和林黛玉的生命的贵族老太太呢?有哪个读者会厌恶那个为获得一些施舍而故意在贵族太太、小姐们面前出丑的乡下老妇人呢?善于窥测人心、投其所好、甘心受人戏弄的乖巧,固然不值得肯定,但是,她的忠厚、坦率,比起贵族老太太的伪善来,还是高一筹的。

由于作者不任意美化或歪曲生活,因而,《红楼梦》中的人物不再像它以前的小说那样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其中有不少的人物性格是复杂的。所谓复杂,绝不是说作者描写人物无爱憎的态度,无倾向性,人物无正面、反面之分;也不仅仅是说,在许多人物性格中往往混合着美与丑、积极与消极两种不同的内容,譬如说,在贾宝玉这个正面形象身上,还带有他的阶级地位和生活环境所给予他的坏影响;林黛玉倔强孤傲,自尊心极强,对于她所生活着的那个龌龊的环境说来,她是高洁的,正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强如污淖陷渠沟,但她卑视刘姥姥,呼她为母蝗虫,就不成其为高洁了,等等;而更重要的是说,不能单从人物的表现行为和性格的表面内容来判断其美丑,在评论中简单地给予肯定或否定,需要更深刻地探究其更本质的意义。例如,赵姨娘和探春,一个是歇斯底里地仇视名分正、地位优越的王夫人、王熙凤和贾宝玉,为了保存、发展自己,获得正经主子的地位和偌大的家私,不惜使用最阴险卑鄙的手段,一个却力争摆脱庶出的名分、地位,拼命往王夫人那一方面贴,处处显得识大体,正经大方,毫不徇私。这两种性格,表面上看,前者太丑恶了,令人厌恶,而后者比较正派,令人敬爱,然而,实质上都是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嫡庶不平等的关系的产物,反映了处于劣势地位上的人们对现实的两种态度,在前者的卑劣的性格中,含有令人可怜、同情的因素,在后者的正经大方的表现中,含有令人反感、讨厌的成分。其他如鸳鸯、焦大、尤二姐等人物形象,都程度不同的带有这种复杂性。《红楼梦》中的人物的深刻性,也往往是建筑在这种复杂性的基础上。因为,这样的艺术形象,不仅是那一类人的代表,而且反映了特定的社会内容,反映了造成那种性格的社会制度的某个本质方面。

可以这样说,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红楼梦》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的方法,获得了很高的成就,并且显示了一些新的特点。这些新的特点,标志着中国古代的现实主义文学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国演义》《水浒传》的众多人物形象的塑造并不是遵循的现实主义原则,而更多的是迎合人民群众心中的理想形象。
B.《红楼梦》中的诸多人物是以丰富现实的社会生活为基础,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着的普通人形象。
C.《红楼梦》的自然主义文学属性,在于能够在真实的历史中找到人物原型,作者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虽有艺术加工,但完全基于真实人物的,超越了前人的创作格局。
D.《红楼梦》中众多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没有否定作者对人物爱憎、褒贬等不同情感,而是指人物性格中往往混合着美与丑、积极与消极两种不同的内容,且包含深刻的本质意义。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贾琏、贾敬等封建贵族的形象反映了他们那个阶级的黑暗腐朽的一面,是真实的封建时代这类人物的真实面貌。
B.《红楼梦》中的人物性格都带有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尤其体现在底层的焦大、尤二姐、鸳鸯等这种仆人身上。
C.曹雪芹笔下人物的深刻性是建立在人物性格塑造的复杂的基础之上的,这样的艺术形象既反映了当时特定的复杂的社会面貌,更为其揭露社会制度的本质服务。
D.红楼梦诸多经典形象的真实性来自于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之上进行的集中、概括、虚构和个性化艺术加工和创造。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对《红楼梦》中贾母和刘姥姥的对比描写,反映了统治阶级的腐朽的一面,也反映了下层人民若干积极健康的素质。
B.曹雪芹笔下的所有人物都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的,不美化,不讳饰,塑造出人物性格的真实性和复杂性。
C.《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二十八回引言说明《红楼梦》创作的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性。
D.曹雪芹在人物塑造上继承和发展的现实主义传统表现为迥异于其他传统小说的新的艺术特色。
【小题4】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红楼梦》的现实主义文学特色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等作品的不同之处。
【小题5】从《红楼梦》中选取一个人物,结合文章谈谈你对其人物塑造的真实性、复杂性的理解。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