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8 组卷109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在前不久举行的世界报业和出版业展览会上,德国一份堪称“革命性”的个性化报纸———“niiu”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这份报纸的内容可以在网上根据读者的个性化要求量身定做,并以最符合读者阅读习惯的纸张形式印刷出来,还能像传统报纸一样投递到户。

一切很简单:订户只需在第一天下午两点钟前登录“niiu”的网站,从其合作伙伴(包括德国国内外部分报纸和网站)中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提交后系统将自动排版,由专门的公司负责处理印刷,连夜生成一份独一无二的16页彩版日报。这无疑就像素来只供应固定套餐的食堂开始提供菜式丰富的自助餐一样令人兴奋。翌日8时许,订户就可以一边翻阅自己“主编”的报纸,一边享用早餐了。

仅仅30天,“niiu”就吸引了超过1000人上网订阅,远超预期。“niiu”作为一个跨越两种媒介形态的互动产物,既可被视为纸质媒体转型的有益尝试,也可被视为网络媒体的大胆试水。“niiu”的成功说明,网络媒体和纸质媒体之间可以超越竞争与对抗,做到互补共赢。

niiu”的模式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充分利用了纸质媒体的优势,并对纸质媒体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网络媒体提供的新闻时常被人批评缺乏公信力,而“niiu”的合作伙伴多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优秀报纸,使其内容得到保障。“niiu”的内容供应商依据其被选择的内容数量获取利润,从而增加了额外收入,提高了“隐形”发行量。这种网上发行还促使传统媒体在提升新闻品质上更下功夫,增强竞争力。此外,传统媒体还可以通过分析“niiu”订户选择文章的偏好,辅助调整报纸的内容定位。第二,这种新的形式开拓了纸媒的潜在阅读群,使广告投放更加精准,并带动了“网际”印刷。“niiu”的目标读者群主要是学生,因为他们更愿意尝试和接受新生事物,这种新形式为重构报纸与年轻人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对广告商而言,个性化报纸使他们有可能实现更具有针对性、更有效的广告投放,使广告效益最大化。“niiu”还实现了网络媒体与印刷行业之间的新合作,推动“网际”印刷技术的发展。

利用新科技、新理念,赋予读者更大权利,让读者参与到报纸定制中来,既旧又新的“niiu”给了我们一个网络时代报纸生存的全新答案。

【小题1】下列有关“niiu”报纸的表述,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
A.根据读者从网上选择的不同内容编成的报纸。
B.根据读者不同阅读习惯而选择不同纸张形式的报纸。
C.由订户自己主编内容、网站排版和印刷的报纸。
D.利用了新科技、新理念,既旧又新的报纸。
【小题2】下列对“niiu”模式可能产生的效果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它让网络媒体和纸质媒体在竞争与对抗中实现了互动、互补和共赢。
B.它让内容合作伙伴可以依据其被选择内容的数量而获取额外收入,也提高了其报纸的发行量。
C.它让传统媒体调整了内容定位,也吸引了广告商更有针对性、更为有效的广告投放。
D.它充分利用了纸质媒体的优势,让读者参与到报纸定制中来,开拓了纸质媒体的潜在阅读群。
【小题3】下列推断,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niiu”让报纸从固定套餐变成了菜式丰富的自助餐,能改变读者阅读习惯,养成鲜明个性。
B.“niiu”在矩短的30天时间就吸引了超过l000人上网订阅,远超预期,说明世界报业和出版业“革命”的成功。
C.“niiu”要求合作伙伴要有内存的保障和广泛的影响力,这将使网络媒体提供的新闻缺乏公信力的现状得到改变。
D.“niiu”进行的有益尝试和大胆试水,将会逐渐获得更多愿意接受新生事物的订户的喜爱。
2011·重庆·高考真题
知识点:新闻、通讯、访谈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年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中国北京开幕。会议聚焦“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主题,共商亚洲文明发展之道,共话亚洲合作共赢大计,达成广泛共识并发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2019北京共识》,节选如下:

我们看到,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人类面临的各种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应对这些挑战,既需要经济的力量、科技的力量,也离不开文化的力量、文明的力量。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为促进亚洲乃至世界各国文明加强平等对话、交流互鉴、共同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新平台。

我们认为,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不同文明之间应当相互尊重、包容互鉴,在历史的启迪和现实的昭示中,以多样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以和谐共生超越文明冲突,以交融共享超越文明隔阂,以繁荣共进超越文明固化,共同谱写“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华章。

(摘选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前几年,我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是我的心愿。要想实现这几句话,还要走很长的路,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比如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也就是各种文明教化的人,不仅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的文化;做到不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评判异民族文化的“优劣”,断定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目前,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从另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古脑地推销自己的“文明”,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盲目崇拜”和“闭关排外”的现象。希望今天的中国学术界,能够彻底抛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

(摘选自《“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


材料三:

喜马拉雅共识机构创始人、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高级国际研究员龙安志表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召开正当其时,抗击了西方逆全球化风潮的兴起,迎合亚洲经济体转型契机。“虽然亚洲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有差异,但加强共识后,能够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走得更好。中国、印度、缅甸、孟加拉等国可以通过金融、科技、环保领域的合作,践行经济可持续发展。”他说,“在文明交互加深的基础上,实现经济领域合作将更容易。”

此次大会还吸引了亚洲以外国家的参与。对此,龙安志说,与古代丝绸之路一样,沿线经贸文化往来的受益方就不仅限于亚洲。“随着大会的开展,相信会有更多国家关注,但最重要的是,亚洲各国立足自身的根基,在平等尊重,求同存异的认识下做好自己的事情。”

(摘选自《经济参考报》)


材料四:

新加坡《海峡时报》报道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除了分论坛之外,还包括亚洲文化嘉年华、亚洲文明周等一系列活动,囊括了各色美食节、电影节等.将促进亚洲文明合作。

阿富汗“TOLONews”电视台报道说,在北京举行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促进不同文明之同的和谐共生”。

《印度教徒报》报道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推动相互理解和知识共享,有助于解决今天国际社会面临的各种挑战。近几年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推动了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

(摘选自《参考消息》)

【小题1】下列关于“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相关情况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人类面临的各种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是“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举行的时代背景。
B.“亚洲文明对话大会”达成的共识,为各国文明对话交流提供了平台,能解决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各种挑战。
C.“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成功召开,是对西方破坏全球化进程的有力回击,并迎合了亚洲经济体型的契机。
D.“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参与者不只是亚洲国家还包括亚洲以外的国家,他们也会成为经贸文化往来的受益方。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力量、文明力量与经济力量、科技力量,在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严峻的全球性挑战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B.发展中国家的民众容易产生“妄自菲薄”、“闭关排外”等倾向,是因为他们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
C.外媒对“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大会期间活动丰富,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D.亚洲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有差异,但只要加强交流,就能够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走得更好,逐步消除隔阂与差距。
【小题3】请结合材料,概括“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召开的时代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表1

20168月-20183月短视频行业月活跃用户(万)及月使用时长(万小时)

截至20183月,短视频月活跃用户达4.6亿,环比增长14.37%,大约平均每两个移动网民中就有一个短视频用户。月使用总时长达67.3亿小时,人均单日启动次数有9.26次,用户粘性远高于其他行业平均值。

2

20186月-20216月短视频用户规模(万)及使用率

截至20216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44亿,占网民整体的93.4%。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88亿,占网民整体的87.8%

2021年上半年,随着视频平台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短视频侵权问题引发社会关注,推进版权内容合规管理成业界共识。

中国国家广电总局11日在其官网刊发消息称,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开展短视频专项治理取得实效,自去年10月以来,持续清理违规账号38.39万个,违规短视频节目102.4万条。一大批伪正能量节目、借网红儿童牟利账号、低级红、高级黑内容得到清理,违规引进传播境外视听节目的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互联网电视开展短视频业务得到规范引导。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2022114日)

材料二:

一段时间以来,各大短视频平台掀起一股科普热,不少院士、教授、专家、学者化身科普主播,以短视频为媒介,激发网友探索科学的热情,科普类短视频正迅速走红。

知识视频的走红反映了一个趋势:人们看视频从单纯追求娱乐转为追求知识、提升自我。这是专家学者的知识视频受公众热捧的一个重要原因——内容具有实用性,不只可以提升生活质量,紧急时刻,甚至还能拯救生命。

面对这种情况,传播知识的人,无论是主播,还是UP主或作者,就至关重要。正如作品翻译需要信达雅一样,科学传播也需要准易趣就是对科学知识的解读和诠释是准确的,至少是符合目前主流科学界的认知和观点;就是让深奥的科学知识容易理解,让人能听明白,能弄懂;就是生动活泼,同时具有文学性、高雅性,由此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摘编自张田勘《短视频科普热:科学传播需要准易趣》,《光明日报》2022113日)

材料三:

短视频和直播平台消灭距离、生产成本低、动态性等特点,有助于减少地域差异、性别差异等因素所造成的机会不均等,具有助力普惠性发展的可能性。从现实表现看,短视频、直播等新型数字平台不仅在内容分享、兴趣电商领域获得快速发展,而且在扶贫助农、旅游开发、中小企业数字化推广等领域,也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共享价值创造之路。

数字经济2.0时代,平台经济成为典型的企业组织形式,这种形式正在电子商务、生活服务、社交娱乐、信息资讯、金融服务和计算应用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某种意义上,直播可以视为持续的短视频,它不仅可以大幅度减少包括广告、人员工资和店铺租金等非生产性的纯粹流通费用,还可以通过弹性的小批量定制供应链,在降低厂商生产不确定性的同时,削减厂商铺货费用和库存成本。

无论地域、性别、受教育程度,内容创作者在短视频和直播平台上均具有财富创造机会。

(摘编自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短视频和直播助力普惠性发展》,《经济日报》2022126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7年8月之前,互联网短视频行业月活跃用户增长略有起伏,但整体趋势向上,月使用时长也较平稳。
B.从2017年9月前后开始,网络短视频行业月活跃用户持续增加,用户月使用时长也呈现出快速增加趋势。
C.2018年3月,网络短视频用户4.6亿,当年6月份已超5.9亿,此后一路平稳上升,2021年6月已近9亿。
D.2021年6月,超八成网民成为短视频用户,视频平台间竞争加剧,泥沙俱下,开展短视频专项治理成为必然。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吸引快速增加的网络视频用户,视频平台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治理短视频行业种种乱象成为业界共识。
B.知识视频自身具有的实用性和视频用户追求知识的内在需求结合,是各大短视频平台掀起科普热的原因。
C.科学传播中讲求的“准易趣”分别对应着作品翻译的要求“信达雅”,两者的要求所指内容完全相同。
D.在电子商务、生活服务、社交娱乐、信息资讯、金融服务等多个领域,平台经济形式早已得到广泛应用。
【小题3】《光明日报》和《经济日报》在报道“短视频热”这一新闻现象时各有侧重。请概括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972年,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会议,与会各国共同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生物资源保护被列入二十六项原则之中。1993年,《生物多样性公约》正式生效,公约确立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其组成部分以及公平合理分享由利用遗传资源而产生的惠益三大目标,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启了新纪元。

作为最早签署和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之一,中国一贯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

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中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日臻完善、监管机制不断加强、基础能力大幅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新格局基本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当前,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2020年9月30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指出,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凝聚全球治理合力,提升全球环境治理水平。中国将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续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力量。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

材料二:

在这次研究中,我们试图从一个比较整体性的角度,理解年轻人对于生物多样性的认知与态度,梳理年轻人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现状,也想进一步探索,如何可以增加年轻人对这个议题的关注、了解与行动。

此次研究的覆盖面较广。在对生物多样性议题的理解与参与上,包含了没有主动关注这一议题的“路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感兴趣的观望者和已经在采取保护行动的行动者等。

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20》,自1970年到2016年间,全球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在短短不到半个世纪消亡了68%,地球生命力指数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平均下降超过一半。

(摘编自《2021年轻人保护生物多样性行动洞察》)

材料三:

据新华社消息,《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一阶段会议11日在昆明开幕。10日,中国科学院在昆明植物研究所发布了多项生物多样性成果。

“我国已基本实现了在国家水平摸清主要生物类群和植被类型的目标。”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从生物多样性资源的现状、保护、收集、保藏、开发和利用,及大数据平台建设等方面介绍了中科院相关成果。

2021年发表的《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1版)》中包含了11.5万个生物物种。仅2020年,我国发表的新物种超过2400种,占全球新发表物种总数的10%以上。近年来,中国建立了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其中,鸟类网用卫星追踪器标记了140多种4000多只迁徙鸟类40多亿条数据。正在开展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和即将启动的第三次新疆自然资源科考等将为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本底和变化提供翔实资料。

《中国科学院生物资源目录》汇集了735万份生物资源数据。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保存了17468种、25.8万份生物种质资源,使我国的特有种、珍稀濒危种及具有重要经济、生态和科研价值的物种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中国科学院主导或联合发起的“万犬国际基因组计划”“万种鸟类基因组计划”“万种鱼类基因组计划”等为理解生物多样性起源与演化提供了崭新视角。

张亚平表示,生物多样性相关的科学研究对制订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对我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岳冉冉《我国已基本摸清主要生物类群和植被类型——中国科学院发布多个生物多样性成果》)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世界各国都应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B.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签署,1993年《生物多样性公约》正式生效,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启了新纪元。
C.作为最早签署和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保护之路。
D.面对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等生物多样性现状,中国将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续致力于全球环境治理。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21年轻人保护生物多样性行动洞察》研究覆盖面较广,在对生物多样性议题的理解与参与调查上包含了近三成的偶尔参与者。
B.自1970年到2016年间,全球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在短短不到半个世纪消亡了68%,但在调查中有超过60%的受访者并不知道这一数据。
C.调查中超过70%的受访者都认为野生动物种群大量消亡对他们来说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为研究提供了一个比较整体性的角度。
D.日前,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在昆明植物研究所发布了中科院多项生物多样性成果,我国已基本摸清主要生物类群和植被类型。
【小题3】请简要概括我国在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所持的态度和取得的成果。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