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较难0.4 引用1 组卷11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节选)

刘慈欣

(前情梗概:一心想登山的冯帆曾经在大学组织同学攀登珠峰,导致全队四人死亡,为了惩罚自己,从此远离陆地,他决定一辈子不登山。但机缘巧合,原本是为了逃离登山而来到海上的冯帆,遇到了因外星飞船入侵形成的一座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两百多米的海山。人类大难临头……)

“看啊,海!海怎么了?!”船长首先将目光从具有催眠般魔力的巨球上挣脱出来,用烟斗指着海面惊叫。

前方的海天连线开始弯曲,变成了一条向上拱起的正弦曲线。海面隆起了一个巨大的水包,这水包急剧升高,像是被来自太空的一只无形的巨手提了起来。

“是飞船质量的引力!它在拉起海水!”冯帆说,他很惊奇自己这时还能进行有效的思考。

飞船的质量相当于月球,而它与地球的距离仅是月球的十分之一!幸亏它静止在同步轨道上,引力托起的海水也是静止的,否则滔天的潮汐将毁灭世界。

……

冯帆站在救生艇上,目送着蓝水号远去,他原准备在其上度过一生的。另一边,在太空中的巨球下面,海水高山静静地耸立着,仿佛亿万年来它一直就在那儿。

当感觉到救生艇的甲板在水坡上倾斜时,冯帆纵身一跃,跳入被外星飞船的光芒照得蓝幽幽的海中。

他要成为第一个游泳登山的人。

现在,已经看不到海山的山顶,冯帆在水中抬头望去,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面一望无际的海水大坡,坡度有四十五度,仿佛是一个巨人把海洋的另一半在他面前掀起来一样。冯帆用最省力的蛙式游着,想起了大副的话。

他大概算了一下,从这里到顶峰有十三公里左右,如果是在海平面,他的体力游出这么远是不成问题的,但现在是在爬坡,不进则退,登上顶峰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冯帆不后悔这次努力。能攀登海水珠峰,本身已是自己登山梦想的一个超值满足了。

这时,冯帆有某种异样的感觉。他已明显地感到了海山的坡度在增加,身体越来越随着水面向上倾斜,游起来却没有感到更费力。回头一看,看到了被自己丢弃在山脚的救生艇,他离艇之前已经落下了帆,此刻却见小艇仍然稳稳地停在水坡上,没有滑下去。他试着停止了游动,仔细观察着周围,发现自己也没有下滑,而是稳稳地浮在倾斜的水坡上!冯帆一砸脑袋,骂自己和大副都是白痴;既然水坡上呈流体状态的海水不会下滑,上面的人和船怎么会滑下去呢?现在冯帆知道,海水高山是他的了。

冯帆继续向上游,越来越感到轻松,主要是头部出水换气的动作能够轻易完成,这是因为他的身体变轻了。重力减小的其他迹象也开始显现出来,冯帆游泳时溅起的水花下落的速度变慢了,水坡上海浪起伏和行进的速度也在变慢,这时大海阳刚的一面消失了,呈现出了正常重力下不可能有的轻柔。

在低重力下,海浪的高度增加了许多,形状变得薄如蝉翼,在缓慢的下落中自身翻卷起来,像一把无形的巨刨在海面上推出的一卷卷玲珑剔透的刨花。海浪并没有增加冯帆游泳的难度,浪的行进方向是向着峰顶的,推送着他向上攀游。随着重力的进一步减小,更美妙的事情发生了:薄薄的海浪不再是推送冯帆,而是将他轻轻地抛起来,有一瞬间他的身体完全离开了水面,旋即被前面的海浪接住,再抛出,他就这样被一只只轻柔而有力的海之手传递着,快速向峰顶进发。

他突然想到了蓝水号,意识到船长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应该将船径直驶向海水高山,既然水坡上的重力分量不存在,蓝水号登上顶峰如同在平海上行驶一样轻而易举,而峰顶就是风暴眼,是平静的!想到这里,冯帆急忙掏出救生衣上的步话机,但没人回答他的呼叫。

冯帆已经掌握了在浪尖飞跃的技术,他从一个浪峰跃向另一个浪峰,又“攀叠”了二十分钟左右,已经走过了三分之二的路程,浑圆的峰顶看上去不远了,它在外星飞船撒下的光芒中柔和地闪亮,像是等待着他的一个新的星球。

冯帆进行了最后的一次飞跃,他被一道近三十米高的薄浪送上半空,那道浪在他脱离的瞬间就被疾风粉碎了。他正在被吹向气旋的中心。当冯帆飘进风暴眼时,风力突然减小,托着他的无形的气流之手松开了,冯帆向着海水高山的峰顶坠下去,在峰顶的正中扎入了蓝幽幽的海水中。冯帆在水中下沉着,过了好一会儿才开始上浮,这时周围已经很暗了。当窒息的恐慌出现时,冯帆突然意识到了他所面临的危险。一种熟悉的感觉向他袭来,他仿佛又回到了珠峰的风暴卷起的黑色雪尘中,死亡的恐惧压倒了一切。就在这时,他发现身边有几个银色的圆球正在与自己一同上浮,最大的一个直径有一米左右,冯帆突然明白这些东西是气泡!低重力下的海水中有可能产生很大的气泡。他奋力游向最大的气泡,将头伸过银色的泡壁,立刻能够顺畅地呼吸了!当缺氧的晕眩缓过去后,他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球形的空间中,这是他再一次进入由水围成的空间。他感觉自己是在乘着一个水晶气球升上天空。上方的蓝色波光越来越亮,最后到了刺眼的程度,随着“啪”的一声轻响,大气泡破裂,冯帆升上了海面。在低重力下他冲上了水面近一米高,再缓缓落下来。

不管怎么样,冯帆想,我登顶成功了。

……

接着,太空中的巨型屏幕渐渐暗下来,巨球本身也在变小,很快缩成一点,重新变成星海中一颗不起眼的星星,这变化比它出现时要快许多。这颗星星在夜空中疾驶而去,转眼消失在西方天际。

海天之间黑了下来,冰晶云和风暴巨井都看不见了,天空中只有一片黑暗的混沌。冯帆听到周围风暴的轰鸣声在迅速减小,很快变成了低声的呜咽,再往后完成消失了,只能听到海浪的声音。

冯帆有了下坠的感觉,他看到周围的海面正在缓缓地改变着形状,海山浑圆的山顶在变平,像一把正在撑开的巨伞一样。他知道,海水高山正在消失,他正在由九千米高空向海平面坠落。在他的感觉中只有两三分钟,他漂浮的海面就停止了下降,他知道这点,是由于自己身体下降的惯性使他没入了已停降的海面之下,好在这次沉得并不深,他很快游了上来。

周围已是正常的海面,海水高山消失得无影无踪,仿佛从来就没有存在过一样。风暴也完全停止了,风暴强度虽大但持续时间很短,只是刮起了表层浪,所以海面也在很快平静下来。

天空中的冰晶云已经散去很多,灿烂的星空再次出现了。

冯帆仰望着星空,想像着那个遥远的世界,真的太远了,连光都会走得疲惫,那又是很早以前,在那个海面上,泡世界的加加林也像他现在这样仰望着星空。穿越广漠的时空荒漠,他们的灵魂相通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时间为序组织安排情节,符合人们对事件的一般认知过程,让读者对冯帆攀登海水高山的整个过程了解得详细透彻。
B.作者在行文中想象丰富,运用比喻手法将低重力下的海浪写得形象生动,也将冯帆在海水中前行的行为烘托得更加壮美。
C.小说在描写冯帆攀登海水高山的过程中穿插交代了船长的失误;而冯帆急忙用步话机呼叫想提醒船长的行动体现出他的善良。
D.小说交代了冯帆登顶成功的结局,直接阐明了小说的主题:要想成功,就要不畏险阻,勇于探索。
【小题2】小说开头的“前情梗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说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是“宇宙科学之美和人性之美的自然结合”。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21-22高三上·甘肃张掖·期中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扬着灰尘的路上

刘白羽

一到黄昏,接近前线的那些公路就紧张忙碌起来了。六月,这个时间,朝鲜是又凉爽又干燥的,灰尘像一团一团烟雾一样飞扬着,运输汽车就从这滚滚灰尘中间穿过去。

就在这样一天,我坐着一辆吉普车上前线去。我们的驾驶员是一个活泼、勇猛的青年人。他一次又一次地从路边上超过前面的卡车,超过之后,他就非常愉快,嘴巴就啧啧响着,夸奖他手里这辆小吉普,他还总不断地哼着一个朝鲜歌子,他反复地唱着。

下面就是他跟我讲的关于他的战友杨从芳的事情:

那是去年五次战役的时候,……咱们火线上的同志们一个山头一个山头跟敌人战斗着,……在最紧张的关头上,前线一连三五个电报拍来,要弹药,要弹药,要弹药。我们三十几台车,装满弹药,出发上前线去了。

前边的车停着了,——有人下来打着招呼:‘瞧瞧这是不是地方,咱们上点水,加点油呀!’大家就把车都顺在路边,一辆挨一辆停下来。正在这节骨眼上,飞机一下子来了,——嗡嗡响着来了。

一霎时,一点火光都没有了,连抽烟的也把烟头赶忙塞到脚底下碾碎了。

谁知道,就在山背后那片稠稠的树林里突、突、突升起一串红信号弹。同志:你是去年到朝鲜来过的,你知道敌人常常拿降落伞空降特务,这些特务们藏在背阴地方,专门给飞机打信号。……飞机马上奔着红信号弹闪亮的地方飞过来,它要是发现这一大批运输车,它不把炸弹扔光是不会松手的,它一定还会用无线电再招呼更多的飞机来呢!

这工夫,我听见我后边那台车,不知干什么,把火踩着了,突突响起来。

这台车的车头和我的车头拉平,我看见——那不是杨从芳吗?!他可呼的一声闪过去了。

跟我谈话的这个年轻人,现在谈起这件事,心情一定还相当紧张,他停下来,沉重地喘了口气,才又说下去:

谁也不明白,杨从芳为什么要这样干。

正在紧张万分,忽然一阵雪亮的亮光在前边唰地亮了起来。是杨从芳,……他开出几十码,刚刚离开我们,他就一下子把他的头灯扭开了,……

我忍不住插问:这不是很危险吗?!

他的脸色紧张,声音比平时要低要细:是啊,危险极了——我吓得从座位上跳起了来。他这不是找死吗?

我看得清清楚楚,那灯光一低一扬地闪动,他这孤单单一台车飞快地往前面那个平坝子上跑去。立刻一阵机枪子弹火亮火亮地跟着撵过去,那一阵扫射可真激烈呀!这时候,我们大家都跳出来,都提着自己的心,紧紧盯着那向远处跑去的雪亮的灯光。飞机疯狂地怪叫着,打得满天都是红火星子,可是这台车的雪亮的灯光还是亮着。灯光一下往上闪去,那是汽车冲上高岗;一下又不见了,那是翻过了高岗;一会又在更远的地方出现。飞机扎下来打了一梭子又翻上天空,转过翅膀再扎下来预备猛扫,这时灯光却不见了,一下子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见了。飞机扑了空乱扫一阵,可是它刚飞上天空回头一看,——电灯又亮了,那台车还在公路上飞跑呢。一回又一回,飞机上的美国人完全疯狂起来了,它向下扎得更低,简直灯光里都看得见那斜斜的黑翅膀,紧擦着卡车顶上呼地掀过去,子弹火溜子紧跟着就一阵黑又一阵亮。往后呢,不知道是杨从芳的车打坏了,还是转到山那面走远了,反正雪亮的电灯一霎眼不见了。那飞机嗡嗡——嗡嗡又兜了两个圈子就往远处飞去,慢慢地,天空上连一点颤动声音也听不到了。

那晚上那段紧张时间,从头到尾也不过十几分钟。飞机飞远了,我们都上了车往前开。

赶过一个山岗,我看见那面路边上有几棵松树,松树底下有一台车一点动静都没有,黑兀兀地停在那里。

后面上来的车都停下了。同志们全围上来。我把他肩膀抱着,这工夫我的脸擦着他左肩膀,我觉得那儿一片湿糊糊的,——他负伤了,血还在流呢!……经我这样一摇动,他醒过来了。

这一夜,我们到了前线,我就和我这可爱的同伴分手了。至于杨从芳呢,我始终没有机会看到他。可是我每一次坐在吉普车上或是卡车厢里的驾驶员旁边,我从他们身上,不断看见杨从芳的那种精神呢。我知道,就当我现在这样想着的时候,在那接近前线的运输道路上,我想得到,他们还是怎样的从滚滚的灰尘中,唱着歌,勇敢地飞快地前进着呢。

19556月发表于《人民文学》,有删改)

文本二:

车轮滚滚永向前(节选)【注】

罗义翀   赵佳庆

19515月,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正在激烈地展开,前线急需粮食弹药。志愿军汽车一团八连司机杨从芳接到任务,与战友们趁着夜色出发,拉着粮食开往前线。子夜时分,车队开到了芒岩里小山冈附近。前方道路狭窄,一辆弹药车坏在了路中间,堵住了七八台车,围了一圈司机在帮忙修理。后方又上来了30多台车,一条长蛇蜿蜒了一里多长。

啪、啪、啪远方的夜色中,传来三声防空枪声。这是在敌机飞临时,团里向几条重要运输线路派守的哨兵鸣枪示警,提醒区域内车辆注意隐蔽。但此时的小山岗已被围得水泄不通。空中的轰鸣声越来越近,照明弹已经落到了临近山头,车队危在旦夕。杨从芳果断发动汽车向着敌机方向冲去。下一颗照明弹亮起前,他打开大灯,高声呼喊着:为了前线胜利!,将3架敌机引向平原封锁区……

【注】本文系作者为报道沈阳联勤保障中心某汽车运输旅传承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精神而采写的新闻通讯,20201022日发表于《解放军报》。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以“嗡嗡”形容飞机声,用“突、突”形容信号弹的发射声,两处拟声词的运用渲染了战场氛围,让人如临其境。
B.文本一通过“我”的插问和对青年驾驶员的神态描写,中断了杨从芳故事的讲述,这样处理能舒缓小说叙事节奏,冲淡紧张气氛。
C.文本一描写敌机攻击时,运用拟物和拟人手法,这既能表现青年驾驶员讲述的生动,也能让读者从中体会到讲述者对敌人的憎恨。
D.两个文本关于杨从芳智斗敌机的叙写,在若干细节上有出入,如车辆装载的物品等,这正说明文本一作为小说具有虚构的特点。
【小题2】关于文本一中的青年驾驶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比杨从芳,他的战斗经验和应变能力可能要稍微逊色,但这无损于他的军人本色。
B.他是作者正面描写的人物,是杨从芳形象的“影子”,也是志愿军战士的缩影。
C.他是杨从芳故事的见证人和讲述者,在小说中具有作为线索、推动情节的作用。
D.作者有意不交代青年驾驶员的姓名、籍贯等,这样处理使这一人物更具普遍性。
【小题3】文本一首尾都写到运输汽车在前线公路上前进的场景,这一场景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文本一与文本二对杨秋芳故事的叙写,由于文体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写作特色,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山

苏学文

傍晚,火球般的日头还在山峰上滚动的时候,兵们就吃过了晚饭,三三两两地在房前的石桌上下棋、聊天。正是初夏,风从山谷里吹过来,丝丝凉意掠过兵们的身子,兵们就忘记了白天的酷热。

列兵一个人坐在石凳上,愣愣地望着日头沉没的地方出神。列兵看到日头在山峰上滚动的时候,像是一个熔化的铁球,向下滴着火焰,越滴越多,慢慢地,就融进了山峰,只留下一抹红光。

此时的山峰笼罩在一片云霞里,变得缥缈起来。列兵一边看一边想,却怎么也看不出那座高耸的山峰有什么特殊的“味道”。只是感到石凳被日光晒了一天,滚烫,烙得屁股痒痒的。

列兵被分配到这儿才十多天。列兵是从平原入伍的,入伍后的营房也在平原。因此,列兵长到十八岁都没有见过真正的山。一日,连里要挑选一个新兵到几十里外的团弹药库值勤,列兵就报了名。列兵想,到山里守弹药库多有意思。最高领导是中士班长,比在连队里轻松多了。

于是,列兵就怀着好奇的心思来到了山里。开始,列兵看着周围连绵的群山,就觉得自己走进了画里,可看着看着,心里就毛躁起来,整日看山,就有了整日看平原的感觉。

班长发觉了列兵的惶惑,就问:“看出啥味道没?”

列兵茫然地说:“没看出啥味道。”

斑长指着起伏的山峦中一座高峰说:“那座山峰你仔细瞧瞧!"列兵顺着班长指的方向,又认真地看了看:“那是最高峰,也是落日的地方。”

班长朝列兵瞅了瞅:“就没看出那山峰的味道来?”

列兵摇了摇头,不安地说:“还没看出。”

“那就继续看,啥时看出味道来,啥时你就是山里的兵了。”

班长说完话后,诡秘一笑,哼着小曲就去下棋了。

一连几日,列兵吃完晚饭后,只要不值班,就坐在门前的石凳上看„

这日,班里的老兵看见列兵望着山峰出神,便问:“想家了?”

列兵说:“不想。”

“是想对象了吧?”

列兵说:“我还没对象呢!”

老兵就一笑:“看那山峰挺过瘾吧?”

列兵不解:“看一座山峰有啥过瘾的?”

“不过瘾,你老盯着干啥?”

“班长说能看出味道,才是山里的兵。”

老兵说:“别看啦,咱俩下棋去。”老兵朝列兵粲然一笑,又说:“慢慢地你就能看出味道了。”

列兵依旧茫然,茫然的列兵就不再去看山,每日和其他兵一样忙碌着。日子一晃就过去了,列兵成了下士。下士闲时就想起了班长说过的话。再去看山,就觉得那山峰渐渐清晰起来,像一个石匠还没凿成的人像。

转眼又过了一年,下士成了中士,中士年底就要退伍了。就要退伍的中士,在一个雨后的傍晚,看见西边山峦上的天空,铺满了锦缎般的云霞,那座高高的山峰在云霞中像一个欲飞的仙女悬在空中。

中士立时激动起来,眼前的山峰渐渐幻化成似曾相识的美丽少女,红润的脸颊,飘逸的彩裙,似有两只明亮的眸子深情地俯视着他……恍惚中,中士张开双臂,诗人般“啊”了一声。和中士一起看山的列兵、下士们讶异地看着中士沉醉的样子,问:“班长,怎么啦?”

中士满脸绯红,从沉醉中醒转过来:“你们看那山峰像什么?”

兵们茫然地说:“就像山峰呀。”

中士粲然一笑:“再看看。”

兵们又看,却看不出什么来,就说:“高高的山峰, 满天的云霞。”

中士摇了摇头。中士望着山峦上渐渐褪色的彩云和看了三年的山峰,脸上慢慢平静下来。中士说:“你们能把那山峰看出‘味道’来,就算这兵没白当!”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列兵当初只是期望看到真正的山而报名去了山里守弹药库,但整日看山,就有了整日看平原的感觉,渐渐心生惊恐之感。
B.班长觉察到了列兵的心理变化却不动声色,而是让列兵看山,啥时能把那山峰看出“味道”来,啥时就是山里的兵了。
C.小说在刻画人物心理时,用词贴切又富于变化,如写列兵先是“愣愣地”望着,然后心里“毛躁起来”,继而感到“茫然”,最后又“讶异地”看着。
D.小说优美的景物描写,如“此时的山峰笼罩在一片云霞里,变得缥缈起来”,让略为枯燥的军营生活顿时笼罩在一片神奇朦胧的意境中。
【小题2】小说以“看山"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列兵在军营生活三年,三年看山,在他的眼中山峰产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写有怎样的用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命悬一线

潘灵   段爱松

大雨,持续的大暴雨冲刷着独龙江,也冲刷着距离独龙江乡政府孔当最南部四十多公里的马库。

断路、断电、断信号……更为危急的是,马库村独龙族同胞在持续一个多月的强降雨下,关乎生存问题的粮食、盐巴、食用油等生活物质出现严重短缺,如果不能冒险出去,与乡政府和外界取得及时联系,那么马库村的所辖4个村民小组共82户283人,都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这让云南文联派驻的扶贫队员——独龙江乡马库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龚婵娟心急如焚。龚婵娟记得,从2016年2月25日被派到独龙江已近三个月,她深深地感受到,马库村乡亲的淳朴善良,也感受到独龙族,这个云南最为偏僻落后的民族的条件艰苦。

作为共产党员的她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一定要把独龙乡族乡亲当成自己的亲人,尽自己的最大的力量帮助独龙乡亲人们改善生产生活,最终脱贫致富!

但眼前连续暴雨造成马库村的困境,让这位看似柔弱的姑娘犯了难。

她心中十分矛盾,如果不出去就无法与乡政府联系,这里的情况也无法让外界得知,谈何救援?但如果冒险出去,连日的大暴雨早将马库通往乡政府的唯一通道——迪马公路多处冲断,并且沿路时时会出现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如果运气不好的话,很有可能人还没有出去……

想到此,龚婵娟更加焦虑,但她同时下了最大决心:必须出去,马上出去,这漫天雨水啊,独龙族乡亲们,可实在是等不起了!

5月22日11点多,龚婵娟和贡山县住建局派来的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李晓峰等五人,先后从马库出发了。他们先搭乘当地老百姓的摩托走一段,然后再徒步。雨,就像长了眼睛一样,紧紧地贴着龚婵娟下,另外还有来帮助马库村两委换届因暴雨不得不滞留的副乡长、马库驻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余金成和龚婵娟同行。

路的上方大大小小的滚石,伴随着雨水山流,不断弹射下来,而路的下方,全是嶙峋悬崖的万丈深渊,由于接连的冲击塌垮,仅剩下宽度70多厘米的路基,在一阵强似一阵的暴风雨中飘摇,像是要吞噬人的幽灵般的忽隐忽现。

余金成说:“龚队长,这路太危险,这样吧。我先走,先在前面探路,主要是我们得避开滚石。”

龚婵娟在风雨中点了点头,紧跟着余金成往前走。

“啊!”龚婵娟脚下一滑,不由自主地大叫一声。

余金成转身一看,龚婵娟整个人跌倒了,便立刻冲了过来。

龚婵娟在滑倒的瞬间惊恐万分,本能地伸手一阵乱抓,但是越是这样徒劳的抓,整个身体就越是往下滑坠。

她的手里只抓到了一把泥石和雨水。

余金成边跑过来边呼叫,但所有的声音此刻都被暴风雨淹没了。

龚婵娟使劲地让自己贴着陡坡,试图依靠身体增加摩擦力,减小继续滑落的速度。所幸的是在她滑落10多米后,拼命挥舞的右手刚好抓住了一根从塌方泥石流堆中裸露出来的树根,这才勉强止住了下滑。

与此同时余金成也冲到了跟前,看到龚婵娟拉着了树根,大声喊:“龚队长,别紧张!快把脚尖往泥里扣,踩实了再用力。”

余金成边喊边实施救援,他左手找准旁边的一根树根拽紧,伸出右手,一点点地接近,最终紧紧扣住了龚婵娟的左手,泥石流不断的在龚婵娟和余金成的踏脚处滑落。下面是千岩万壑的悬崖,悬崖底部,独龙江浊浪滔天,伴随着暴风雨发出阵阵狂怒的巨大声浪,仿佛要吞噬世界的一切。

余金成拉着龚婵娟,慢慢地一点一点移动,随后又一步步地爬到了相对安全的地带。

满身泥水,满身擦伤流血的疼痛,劫后余生的恐惧和委屈……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让龚婵娟这个从小在城里长大,从没有经历过危难困苦的姑娘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

余金成默默地在旁边陪着,他深知每一位到独龙村驻村工作队队员的艰辛,也更理解龚婵娟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和队长的不容易。他看到雨水和泪水混杂在龚婵娟的脸庞,却让这张脸更加美丽,甚至有些崇高了。

“你知道吗?我太想哭了,我哭不是因为我害怕,而是因为在你的帮助下我脱离了险境,我现在好想打电话告诉爸爸妈妈我很平安……这是我第一次冒险,但这里的干部群众却经常面临这样的险境,老百姓太不容易了,我们为他们做任何事情都是值得的。”龚婵娟使劲在摇着没有信号的手机,像是和余金成说话,更像是惊魂未定地自言自语。

或者是老天感动于龚婵娟、余金成等人为马库独龙族老百姓冒死寻求救援的举动,连续多少日的大暴雨,居然慢慢地小了,停了。

5月23日上午10点,独龙江乡组织党员民兵共24人为马库村送来了大米8000斤,食用油107桶,食用盐104袋,以及消炎药、感冒药、防虫蚊叮咬药等一大批应急药物,为马库老百姓解了难,救了急。

正是有了龚婵娟等的驻贫工作队的舍生忘死的帮扶工作,马库村一天一天在变化,在发展,全部达到了两不愁三保障,率先实现了脱贫摘帽的总目标。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凸显了马库村所面临的受困缺食、外出无路的困境,交代了事件发展背景,为下文故事发展作铺垫。
B.小说以扶贫干部的视角叙写独龙乡的地理环境、纯朴民风和贫困现状,更有利于展现扶贫队员的勇气与决心。
C.小说综合运用了言行描写、心理描写和形象描写等描写手法,以山路上出现的危险场景渲染人物的形象特征。
D.本文从马库村受困写起,以马库百姓获得救助结尾,灾情的圆满解决暗示贫困地区脱贫摘帽总目标定能实现。
【小题2】文章多次写到暴雨与泥石流,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标题“命悬一线”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