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古代诗歌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9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故居

苏轼


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犬、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
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已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注]①贺方回:名铸,北宋词人。②伯固:名苏坚,苏轼诗友。③老子:年长者自称,此为作者自指。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要“遣黄犬、随君去”,还自称为“老子”,表现了朋友间的亲昵,语言生动有趣。
B.“呼小渡”“莫惊鸥鹭”,既有作者对友人的提醒,也暗含着作者对吴中旧游的怀念之情。
C.下阕写到因为归期“天已许”,故而作者也将要启程,去见亲人爱侣,感受西湖细雨。
D.这首词属客中送客之作,依贺铸所写《青玉案》和韵而成,全词写法婉曲,含蓄深沉。
【小题2】这首词以“归”字为中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022·甘肃·一模
知识点:苏轼(1037-1101)即事感怀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永乐文长老已卒

苏轼

初惊鹤瘦不可识,旋觉云归无处寻。

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

存亡惯见浑无泪,乡井难忘尚有心。

欲向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

【注】①文长老:即文及,嘉兴报本禅院住持。熙宁四年(1071)六月,苏轼因议新法和王安石不合,以太常博士直史馆通判杭州,十一月到任。次年末,过永乐乡,游览报本禅院,遇到文及。熙宁六年十一月,苏轼赴常州赈济灾民,又过秀州,夜过永乐,至报本禅院,这时文及已卧病退院。熙宁七年五月,苏轼返回杭州,再过报本禅院,文及已圆寂,因而写了这首悼诗。②鹤瘦;比喻生病。③云归:比喻圆寂。④文及也是蜀人,两人相见时,有怀念故乡之语。⑤圆泽:唐人袁郊《甘泽谣》载,圆观与李源相友善,曾与李源相约,卒后十二年,在杭州天竺寺相见。十二年后,李源如约来到寺前,听一牧童口中作歌:“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⑥葛洪:东晋人,字稚川,号抱朴子,始以儒术得名,后好神仙导养之术。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惊”写出了上次见面时诗人见文及病容的吃惊,用“云归”代指文长老的离世,符合其僧人身份。
B.颔联中“一弹指顷”即一弹指的时间,比喻时间极短暂,一弹指的时间便已是过去此生和来世了,诗人与文及天人永隔。
C.颈联“存亡惯见”,着眼于“亡”,见亡应流泪,但诗人没有流泪,前后转折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D.尾联诗人运用典故,用圆泽、葛洪自比,圆泽等待与李源重逢,葛洪在江畔已等到深秋之时了,带有神秘色彩。
【小题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