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5 组卷3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原上的日出

[英]多丽丝·莱辛

早晨四点半,分秒不差,他骄傲地按下将要响起的闹铃。男孩迅速起身穿衣,为了不吵醒父母,他只能赤脚出门了。现在可还是夜里啊:星星还在眨眼,树在身后静伫。他试图寻找天亮的迹象,可现在什么都没有。他在落满树叶的黑色小道上疾行……

第一只鸟在他脚边醒了过来,接着一群鸟冲向天空,尖叫着宣布新一天的开始。突然他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激情。他跳到那片天空下,发出狂野的、意义不明的喊叫,然后像头野兽似的狂奔起来,疯了一般全不似之前那样谨慎;正在清醒的疯狂中忘我地歌唱生命的愉悦和青春的奢华。他觉得自己将来的生命是一件伟大而神奇的东西,这东西完全是他自己的。血液在脑中升腾,他大声说道:“只要我愿意,我能改变世界上发生的一切。”

突然,好像传来一种陌生的回声!他侧耳倾听,迷惑不已,因为那不是他自己的声音。他狂乱地四下张望,接着低头看去。地上黑压压的全是蚂蚁,又大又壮,它们对他视而不见,急匆匆地向挣扎着的什么东西奔去,好像亮闪闪的黑水在草中流淌着。

之后,他屏住呼吸。怜悯和惊惧攫住了他,只见一只野兽倒在地上并停止了尖叫。此时此刻,他只听见一只鸟儿在鸣唱,以及行色匆匆的蚂蚁的沙沙声。

他抬头冲那只不住扭动、时而抽搐的黑色东西望去。它比刚才安静了。从那团微微扭动的东西尚能模糊看出是只小鹿。

他突然想到他可以开枪射击,让它结束痛苦;于是,他举起枪。然而,他又缓缓地放下了枪。那只鹿再不可能有什么感觉了,它的挣扎是神经的机械反射。但使他放下枪的并不仅仅是这个,而是一种在脑海里逐渐膨胀的愤怒、痛苦和抗拒感;如果我没来,它也会这样死去。我干吗要干涉呢?类似这样的事情灌木丛中随处可见,随时都在发生。活着的东西在极度痛苦中死去,这是生命的演变过程。我阻止不了,我也无法阻止。我无能为力。

此时,他脚下的蚂蚁们嘴里衔着粉红色的肉片正浩浩荡荡地返回。他的鼻子闻到了新鲜鹿肉的酸味。他极力控制着空胃徒劳地抽搐,然后提醒自己:这些蚂蚁也需要吃东西!

那东西已经小了。现在,它看上去已经难以辨别。他不晓得时间已经过去了多久,随后看见那个黑影渐渐变小,些许白色从中显露出来,在阳光中闪闪发亮。是的,是太阳刚刚升起来了,它照耀在岩石上。唉,整个事情不可能超过几分钟。

他跨步前行,信步踩碎了几只蚂蚁,直至他站到那具骨架前。它已经被剔净了肉。除了白骨上粉红色的碎肉块,仿佛它已经在那里躺了好多年。骨头四周,蚂蚁嘴里衔着肉,渐渐稀少。

那个男孩朝它们——又大又黑又丑的蚂蚁们望去。其中有几只站住,正用闪亮的小眼睛盯住他看。“滚!”他冷酷地对那些蚂蚁说,“我不喜欢你们!不管怎么样,都不喜欢。滚吧!”说完,他想象着那些蚂蚁转身离去的情景。

他在那些骨头边弯下腰,触摸头颅上的孔穴:那是眼睛所在的地方,他想到了鹿那水汪汪的黑眼睛,觉得这一切难以置信。

那天早上,也许一小时前这只小生灵还骄傲又自由地走在灌木丛中,感受着皮肤上的凉意,就像他自己感受到的那样,感到兴奋。它自豪地踩着大地,轻轻地甩动着漂亮的白尾巴,嗅着清晨寒冷的空气。它像国王和统治者们那样行走,自由漫步在这片灌木丛中。每片草叶为它而生长,闪亮纯净的河水供它饮用。

但是,接着——发生了什么事呢?谁会想到这样一只箭步如飞的动物会被一群蚂蚁困住呢?

(选自《现当代英国短篇小说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男孩在清晨的草原上飞奔、喊叫,无拘无束,此刻他眼里尽是大自然的美好,加剧了他自以为“无所不能”的幻想。
B.小男孩最终放弃了以“开枪”来帮助小鹿“结束痛苦”的想法,是“愤怒、痛苦和抗拒感”这一系列主观情绪使然。
C.小鹿垂死挣扎暗示着小男孩内心的天真自负与现实的残酷无情之间的矛盾冲突,只能给他带来心灵成长上的痛苦和恐惧。
D.草原上“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一幕,展现了大自然的残酷无情,深刻揭示了人类应该与自然斗争,征服自然的道理。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草原是主人公生活与成长的背景,作者通过对外部典型环境的烘托洁染,使小男孩性格得以逐步发展和完善。
B.作者将小鹿行走的姿态形容成“国王和统治者们”,此处运用拟人手法,突出了小鹿作为一个鲜活生命体的自豪骄傲。
C.小说以两个问句结尼,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留下回味和想象的空间,同时可以引发读者关于生命哲理的思考。
D.作者的语言简洁明了、生动活泼,同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灵活运用记叙、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小题3】小说在叙述人称的变化上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小题4】“草原上的日出”有丰富意蕴,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1-22高三上·广东珠海·期末
知识点:外国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重逢

【美】约翰·契弗

我最后一次见到父亲是在中央大干线车站。当时我正从阿迪隆达克斯外祖母家前往母亲在好望角租下的一所小别墅。我写信告诉父亲说,我因为换车,要在纽约停留半小时,问他我们可不可以在一块儿吃午饭。他的秘书写信来说,父亲将于中午在问询处接我。十二点整,我看见他从人群中走了过来。对我来说,他已经是个陌生人——母亲三年前同他离婚,打那以后我就没跟他在一起了——可一见到他,我就感到他是我父亲,我的亲人,他决定着我的未来和归宿。我明白自己长大成人以后会有几分像他;我将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安排我的前程。他身材魁梧,挺英俊的。久别重逢,我高兴极了。他在我背上捅了一下,和我握了握手。你好,查理。他说道,你好啊,孩子。我真想带你到我那个俱乐部去,可那是在六十街。你非得搭早班火车,我想我们还是就在附近吃点东西好了。他伸出胳膊挽住我。我嗅了嗅父亲身上的味儿,就跟我母亲闻玫瑰花的动作一样。这是一种威士忌、修面洗剂、鞋油、毛料衣服和成年男子那种恶臭的大杂烩。我巴望着有人看见我们在一块儿,能拍个照就好了。我真想把我们在一起的光景录下来。

我们走出车站,走进一条侧街,向一家餐馆走去。时间还早,餐馆里空空荡荡的。酒吧招待在和一个送货的人斗嘴,一个穿红外套、年龄很大的侍者正从厨房里出来。我们坐了下来。父亲扯着大嗓门向那个侍者喊道:茶房!他吆喝道,端菜的!管账的!过来!在这个空荡荡的餐馆里他这么大喊大叫似乎不怎么合适。我们这儿也需要侍候侍候哩!他嚷着,快,快!接着,他拍起巴掌来。这引起了那个侍者的注意,他趿拉着鞋向我们这张餐桌走来。

是你在冲着我拍巴掌?他问道。

安静点,安静点,当家人。父亲说道,这样叫你过来并不过分——我们想来两杯英国吉卜松酒。”“我不喜欢别人拍着巴掌打招呼。侍者说。

我本来应该带上口笛,父亲说道,我有一个口笛,那声音只有上了年岁的招待员才听得见。好了,把你的小本子、小铅笔掏出来,看看你能把这笔生意做成了不:两杯英国吉卜松酒。

我想你们还是上别的地方去好了。侍者不动声色地说。

这话,父亲说道,是我听到的最出色的建议之一。走吧,查理,我们他妈的不在这儿吃。

我随着父亲走出这家餐馆,来到另外一家。这一次他没那么大喊大叫的。饮料端上来了。父亲左一句右一句地向我询问着棒球旺季的盛况。接着,他用餐刀敲着空杯子的边沿,又嚷嚷开了:端菜的!当差的!算账的!过来!劳驾照这样再给我们来两份。

这孩子几岁了?侍者问道。

这,父亲说道,跟你他妈的无关。

对不起,先生,侍者说道,我不能再给这孩子拿酒了。

哦,我可有件新闻要告诉你,父亲说道,我有一件非常有趣的新闻要告诉你。这偏巧不是纽约唯一的餐馆,街角上还开着一家呢,走吧,查理。

他付了账。我尾随着出了那家餐馆,走进另一家。这儿的侍者身穿猎装似的粉红夹克。四壁挂着许多马具。我们坐下来,父亲又开始嚷道:猎狗头儿!嗬嗬,横竖是这类东西。我们想在出发打猎前总要喝一盅,吃点东西,就是说,两杯英国吉卜松酒。

两杯英国吉卜松酒?

你他妈的明白我想吃什么!父亲勃然地说,我想要两杯英国吉卜松酒,快一点。在快活的老英格兰,什么都变了!我的朋友公爵常跟我这么说来着。我们来看看英格兰在鸡尾酒上头变得出什么花样。

这儿不是英格兰。侍者说道。

别和我争,父亲说,照吩咐做好了。

我还以为您或许想知道自己是在什么地方呢。侍者说道。

要说这儿有一件事我不能容忍的话,那就是有一个粗俗无礼的佣人。走吧,查理。

我们去的第四家是意大利餐馆。各位好啊!父亲说道,劳驾,给来两杯美国鸡尾酒,要劲儿大的,劲儿大的,多兑点杜松子酒,苦艾少一点。

我不懂意大利语。侍者说道。

噢,别装蒜了,父亲说道,你懂意大利语,你这混蛋知道该怎么做。来两杯美国鸡尾酒。这就端上来。

侍者丢下我们,同领班说了几句什么,领班走到我们这张餐桌前,说道:对不起,先生,这张桌子是预约了的。

那好,父亲说,给我们另外弄一张。

餐桌全都预定了。领班说道。

我明白了。父亲说,你是不欢迎我们光顾啰,是这样的吗?好,见你的鬼。全他妈的病态。咱们走,查理。

我得上车了。我说。

对不起,孩子,父亲说道,实在对不起。他把我拉到身边,紧紧地搂着我。我送你回车站。要是有时间上我那个俱乐部去该多好。

爸爸,这没什么。我说道。

我给你买份报,他说,我给你买张报车上看。

说罢,他走到一间报亭前,说:老兄,劳您驾请给我一张你他妈那种没什么意思的、一毛一张的午报,好不好?管理员转过身去,目不转睛地端详着一份杂志的封面。这要求过分了吗?老兄。父亲说道,叫你把你们那些下流报纸的臭样本卖一份给我,难道过分了?

我得走了,爸爸,我说,来不及了。

哎,稍等一下,孩子,他说,稍等一下。我想捉弄一下这家伙。

再见,爸爸。我一边说,一边走下阶梯,登上了火车。这是我最后一次见到我父亲。

(选自《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两次提到想让儿子去他的俱乐部看看,表现了父亲想向儿子证明自己的身份,由此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
B.纽约中央大干线车站附近的几家餐馆都没能接待好查理父子俩,侧面烘托出纽约的人流量大、生活节奏快。
C.查理用“我得上车了”“我得走了”多次打断了父亲的话,说明他的忍耐到了极限,他想早点离开父亲。
D.小说叙写父子分别三年后短暂重聚的经历,孩子渴望亲近父亲,最终却草草收场,让人唏嘘不已。
【小题2】小说在刻画父亲这个形象时,通过言行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全文分析。
【小题3】小说标题原文为“reunion”,有“重逢”之意,但另有译者将其译为“再见,爸爸”。请结合文章内容,评价后一个译名的优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高速公路上的森林

[意大利]卡尔维诺

寒冷有千百种形式、千百种方法在世界上移动;在海上像一群狂奔的马,在乡村像一窝猛扑的蝗虫,在城市则像一把利刃截断道路,从缝里钻入没有暖气的家中。那天晚上,马可瓦多家用尽了最后的干柴,裹着大衣的全家人,看着暖炉中逐渐黯淡的小木炭,每一次呼吸,就从他们嘴里升起云雾,再没有人说话,云雾代替他们发言;太太吐出长长的云雾仿佛在叹气,小孩们好像专心一意地吹着肥皂泡泡,而马可瓦多则一停一顿地朝着空中喷着云雾,好像喷发转瞬即逝的智慧火花。

最后马可瓦多决定了:

“我去找柴火,说不定能找到。”他在夹克和衬衫间塞进了四五张报纸,以作为御寒的盔甲,在大衣下藏了一把齿锯,在家人充满希望的目光的跟随下,深夜走出门,每走一步就发出纸的响声,而锯子也不时从他大衣里冒出。

到市区里找柴火,说得倒好!马可瓦多直向夹在两条马路中间的一小片公园走去。公园里空无一人,马可瓦多一面研究光秃秃的树干,一面想着家人正牙齿打颤地等着他……

小米开尔哆嗦着牙齿,读一本从学校图书室借回来的童话,书里头说的是一个木匠的小孩带着斧头去森林里砍柴。“这才是要去的地方。”小米开尔说,“森林!那里就会有木柴了!”他从一出生就住在城市里,从来没看过森林,连从远处看的经验也没有。

说到做到,跟兄弟们组织起来:一个人带斧头,一个人带钩子,一个人带绳子。跟妈妈说再见后就开始寻找森林。

走在路灯照得通亮的城市,除了房子以外看不到别的:什么森林,连影子也没有。也遇到过几个行人,但是不敢问哪儿有森林。他们走到最后,城里的房子都不见了,而马路变成了高速公路。

小孩就在高速公路旁看到了森林:一片茂密而奇形怪状的树林淹没了一望无际的平原。它们有极细极细的树干,或直或斜;当汽车经过,车灯照亮时,发现这些扁平而宽阔的树叶有着最奇怪的样子和颜色。树枝的形状是牙膏、脸、乳酪、手、剃刀、瓶子、母牛和轮胎,遍布的树叶是字母。

“万岁!”小米开尔说,“这就是森林!”

弟弟们则着迷地看着从奇异轮廊中露头的月亮:“真美……”

小米开尔赶紧提醒他们来这儿的目的:柴火。于是他们砍倒一株黄色迎春花外形的杨树,劈成碎片后带回家。

当马可瓦多带着少得可怜的潮湿树枝回家时,发现暖炉是点燃的。

“你们在哪里拿的?”他惊异地指着剩下的广告招牌。因为是胶合板,柴火烧得很快。

“森林里!”小孩说。

“什么森林?”

“在高速公路上,密密麻麻的!”

既然这么简单,何况柴火又用完了,效仿孩子们还是值得的。马克瓦多又带着锯子出门,朝高速公路走去。

公路警察阿斯托弗有点近视,当他骑着摩托车做夜间巡逻时应该是要戴眼镜的;但他谁也没说,怕因此影响他的前途。

那个晚上,阿斯托弗接到通知说高速公路上有一群野孩子在拆广告招牌,便骑车去巡查。

高速公路旁怪模怪样地张牙舞爪的树木陪着他转动,大近视眼的阿斯托弗细细察看。在摩托车灯的照明下,撞见一个大野孩子攀爬在一块招牌上。阿斯托弗刹住车:“喂!你在上面干什么,马上给我跳下来!”那个人动也不动,向他吐舌头。阿斯托弗靠近一看,那是一块乳酪广告,画了一个胖小孩在舔舌头。“当然,当然。”阿斯托弗说,并快速离开。

过了一会儿,在一块巨大招牌的阴影中,照到一张惊骇的脸。“站住!别想跑!”但没有人跑:那是一张痛苦的面像,因为有一只脚长满了鸡眼。“哦,对不起。”阿斯托弗说完后就溜烟跑掉了。治偏头痛药片的广告画的是一个巨大的人头,因痛楚用手遮着眼睛。阿斯托弗经过,照到攀爬在上方正想用锯子切下一块的马可瓦多。因强光而眼花,马可瓦多蜷缩着静止不动,抓住大头上的耳朵,锯子则已经切到额头中央。

阿斯托弗好好研究过后说:“喔,对,斯达巴药片!这个广告做得好!新发现!那个带着锯子的倒霉鬼说明偏头痛会把人的脑袋切成两半!我一下就看懂了!”然后很满意地离开了。

四周那么安静而寒冷。马可瓦多松了一口气,在不太舒适的支架上重新调整位置,继续他的工作。在月光清亮的天空中,锯子切割木头低沉的嘎嘎声远远传送开来。

【小题1】小说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2】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小题3】小说多次提到“寒冷”,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有人说这篇小说在荒诞中藏着真实。请从“荒诞”和“真实”两个角度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运气

【英国】克里斯廷·格尔曼

一位姑娘把一束鲜花放在火车站的书摊上,选取好一本杂志,然后打开钱包。那束花开始向边上滑,我伸出手去将花挡住。她当即对我嫣然一笑,接着拿起杂志和花转身走了。

我上了火车后,又在车厢里见到了那位姑娘,她旁边还有一个空座位。这里有人坐吗?我问她。她抬起头说:没有,你请坐吧。

于是我就坐了下来。我想与她交谈,但又找不到话题,真是着急。于是我就抬头看行李架。她的那束花放在上面,还有她的蓝色小提箱。我看见小提箱上印着她姓名的缩写字母Z·Y。这个名字不多见,我心里想。

火车开动了,驶出站台时,她站起身来推窗子。

等等,让我来。我说,连忙起来把窗子打开。

我本来是想把窗子关上的。她微笑着说。自然,我表示了歉意,并把窗子关上了。从这以后就随便多了,我们开始交谈起来。

你是去度假吗?我问她。

不,她回答说,只是去和父母亲住几天。

我也是,去一个星期。

列车员推着食品车过来了,我提出请她喝咖啡。

谢谢,她说,从早晨4点到现在,我还未喝一口水。

后来我们又交谈了一会儿。当火车到达一个车站时,她站起身来,从行李架上拿下她的东西。我问她是否要下车,她说:是的,要换车了。”“希望能再次见到你。我对她说。

她说她也希望如此,然后下车走了。火车离开车站时我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太笨了,竟连她的姓名也没有问。我不知道她住在哪里,也不知道她在哪里工作。我或许在这个城市里转上几年也不会碰到她。

而我很想再见到她,但有什么办法呢?当然,我知道她姓名的首个字母是Z·Y,她叫佐伊·耶顿还是普诺比亚·亚罗

不得而知。返回市里以后,我翻看了电话簿,以Y开头的姓有好几页,但没有以Z开头的名字。看来是没有希望了。我努力回忆着,有关她的情况我还知道些什么。她有一只印着她姓名首个字母的小提箱,她还拿了一束花。

花!那不可能是早上买的花,因为花店要9点才开门,而我们乘的火车是8:45开。

对了,火车站的西边有一家已经开门营业的花店。要看得见这花店,她一定是从西边进站的。

在西边停的有哪些公共汽车呢?我查询着,一共有三路,都通向市郊。

我还能想起些什么来呢?书摊,她在那里买了一本杂志。是什么杂志呢?我不知道,但我确实记得她挑选杂志的那个书架。

我走到那个书架前看了看,上面摆放着各种杂志——《建筑业者专刊》《高保真画刊》《教师月刊》……她会不会是个教师呢?这不可能——她乘车那天不是周末。还有《电子学评论》《护士杂志》……难道她是位护士?

我突然记起来,在火车上她说从早上四点起一口水也没有喝。早上四点,说明她刚下夜班。我又看了看公共汽车的路线表,其中有一路车经过一家医院——皇家医院。

我来到这家医院,站在门口的车道上,观察着该在哪里询问。我看到一个房间门上写着问询处,想往那里走去,突然一辆救护车飞快地驶入。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没有及时让开,我只觉得被车的侧面撞了一下,以后便什么也不知道了。当我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床上,我问道:我这是在哪里?

你在医院。一位护士告诉我。

你们这里有没有一位姓名的首个字母是Z·Y的护士?我问她。

我就是,她说,我叫泽娜·耶茨。有什么事吗?

你不可能是,我说,任何一家医院都不可能有两个姓名首个字母都是Z·Y的人。

我在那里想了好几个小时,思考着如何才能找到我要找的人。后来我与这个名叫泽娜·耶茨的护士说起那件事情,她解开了这个谜:我把自己的小提箱借给了另外一位护士,她的名字叫瓦莱里娅·沃森。

我想见的她终于出现了。她坐在我床边,嘴角带着一丝愉快的神情。

你是怎么找到我的?她问道。

运气,我微笑着说,就是一点小运气。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最后写姑娘“对我嫣然一笑”,可见她当时除了感谢,也对“我”有好感。
B.“我”虽然被救护车撞到,但知道即将遇到心仪的女孩,因而那一刻依然满心欢喜。
C.“我”是一个幸运的人,有幸遇到自己喜欢的姑娘,又有幸能够找到她。
D.通过“我”不辞辛苦寻找姑娘的经过,可以看出在生活中“我”是一个执着、做事有始有终的人。
【小题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了“巧合”这一技巧,如在“我”和姑娘熟悉的过程中出现的滑向桌边的花、姑娘旁边的空座位等。
B.文中运用大量对话,不仅能给读者展现主人公“我”的形象,同时也能更好地展示人物心理活动。
C.小说写生活中的小事,设计巧妙自然,语言平实质朴,却又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D.本文的线索——箱子,让小说故事情节更加紧凑,呈现出“小篇幅大容量”的效果。
【小题3】从初遇姑娘到再次见到姑娘,“我”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是怎样讲述“我”和女孩的故事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