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目前的融媒体环境,既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合作共生,也有新旧媒体间内容、渠道、平台、经营和管理等多方面的融合,从本质上讲是以互联网新媒体为核心的多元化媒介环境。

融媒体语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播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时效性与实效性。融媒体拓宽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使其传播效率和传播效果获得显著提升。二是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一方面,由于技术的变革创新,融媒体打破了旧媒介的生产方式和媒介间的壁垒,消融了传受者之间的界限,体现了强大的包容性;另一方面,融媒体解构、颠覆了传统媒介的传播模式,使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更广、速度更快、效率更高。三是具有多维性。传统文化的传播由单向的传统媒介传播模式发展成为多维交互传播模式,网络上的任何个体皆可进行信息的生产、传递、共享及反馈。

中国孔子网融媒体平台,是基于一网一台一馆(中国孔子网、孔子网络电视台和儒家文化数字馆),以儒家文化为主题、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的新兴融媒体传播平台。自上线以来,该融媒体平台实现了网站、微信、纸媒、APP等交互媒体的深度融合、资源共享,打造了《儒学快讯》《儒学联播》《儒林论道》《孔子会客厅》《传承者》等多个品牌栏目。平台还利用线上线下,全面创新文化活动落地方式,成功举办了全球同祭孔”“中华经典吟诵大会等大型主题活动,充分利用融媒体优势进行线上线下传播,用全新的手段和模式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尝试,取得了良好效果。

(摘编自李奕悦《融媒体语境下传统文化传播方式探析》,有改动)

材料二

融媒体不同于过去单一媒体或者少量媒体的传播,它实现了多种媒体形态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在新时代综合运用融媒体技术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弘扬有着积极的影响。

融媒体能够有效记录和保存传统文化的原型,使宣扬传统文化有据可依。作为传统文化中物质文化的代表的文物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光明日报》刊登的《馆藏文物之痛:文物腐蚀的结与解》说明了我国馆藏文物腐蚀严重,像敦煌莫高窟这些暴露在露天环境中的文物遭受的侵蚀更为严重。同样,面对时间的洗礼,非物质文化更难传承全貌,例如陕西的社火表演、剪纸艺术、皮影戏、秦腔、木板年画、泥塑等,它们已经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作为非物质文化,它们应该受到珍视和保护。融媒体可以通过图像、视频化、APPH5、虚拟现实等技术完整保存这些岌岌可危的传统文化。

融媒体能够拓宽宣扬传统文化的渠道,提升社会影响力。融媒体革除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传播手段单一的弊病,将媒体的传播能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融媒体产品的多样化造就了其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其中,文字、图片不仅能在传统纸媒上完美展现,更能通过客户端、APP等大放异彩;视频、音频可以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广泛传播;H5技术不仅在视听上满足了用户的需要,还能够兼顾交互性和趣味性;现场云技术革新了传统的采编发场景,使得同步时空,还原现场成为可能;虚拟现实技术在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和复原工作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等等。

融媒体还能够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迸发出新的活力。融媒体宣扬传统文化不是简单的展示与场景再现,而是在全新文化产品中融入现代科技元素和创作者的感情。例如,新华社陕西分社创新性推出穿越秦朝,当你的品位遇上兵马俑H5,让用户通过涂鸦的方式创作出自己心目中的彩色兵马俑,使得原本已经褪色的兵马俑重焕彩色新妆,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融媒体技术还可以搭建沟通的桥梁,让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同时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摘编自王硕刚巨维博《融媒体视域下宣扬传统文化的几点思考》,有改动)

材料三

目前,融媒体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各种新媒体技术、新文化理念营造出了全新、多元的文化传播环境。应该利用融媒体技术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可以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媒介,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作品之中,激发民众对历史和文化的热情,实现优秀文化的大众化和全球化传播。

在多元化的融媒体时代,依照以前的发展模式传承传统文化,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的文化发展潮流。须以创新的理念不断推陈出新,传统文化才能在日新月异的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泛娱乐化的今天,各大媒体为了追求利润不惜采用各种手段博取关注,众多娱乐节目让人眼花缭乱,各种变态邪恶的故事随处泛滥,网络上各种恶搞短视频屡见不鲜,普通民众的品味变得越来越低俗不堪,这就亟待精英群体集体发声。知识分子作为知识的传承者,更应该肩负起引导传统文化向着良好方向发展前进的义务。在融媒体时代,传统文化只有与精英知识分子结缘,才能远离媚俗,才能准确地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原貌传达出来,又兼具娱乐性,满足当代人对文化的高层次需求。

(摘编自张瑞丽《融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及策略研究》,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融媒体是一种新型媒体,它把不同的媒体进行全方位的整合,从而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合作共生和多方面融合。
B.融媒体语境下,网络上的任何个体皆可进行信息的生产、传递、共享及反馈,因此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
C.融媒体使中华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迸发出新的活力,而传统文化与融媒体的关系也日益密切,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依存。
D.融媒体的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把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作品,激发民众热情,就能实现传统文化的大众化传播。
【小题2】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媒体融合为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技术性的基础服务,创新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扩大了其传播的广度。
B.将全息投影技术运用在傩文化的保护、展示、商业应用等多个方面,使傩文化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得以传承。
C.《中国诗词大会》一经播出,就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受到一致好评,并掀起了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潮。
D.借助“活力网格”融媒体平台,市民用手机APP上报各类问题,网格管理中心第一时间收到信息,及时反馈。
【小题3】融媒体时代如何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概括。
20-21高二下·黑龙江鸡西·阶段练习
知识点:时评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1年,抖音发布《抖音直播2021年度生态报告》。报告指出,该年抖音传统文化类直播同比增长100万场,直播观看时长同比增长278%。这涉及两个方面的事实:一方面,直播打赏平台已经成为现今传统文化传播的重镇;另一方面,在传播过程中,旧有的传统文化的文化形态已经发生了转变,经由平台传播,它的呈现方式千姿万状,被赋予了现代社会高度的弹性与质感。

传统文化既包括那些能够看到的、可感知的物质产品及精神产品,如语言、食物、建筑、器皿、文学等,也包括社交礼仪、风俗习惯、社会规范等社会知识,还包括价值观念、社会形态、审美观念等抽象内容。在前现代社会,传统文化拥有者生活其中,自然而然地在这三个不同层面穿梭、交互。而到现代社会,传统文化的原生环境已经消失。因此传统文化传播需要进行两个方面的重建:一是留存传统文化内部蕴含的文化产品、社会知识、精神资源;二是重建一套新的传播系统,帮助传统文化恢复自身活力。

在直播打赏平台出现以前,电视媒介等通过制作制度文化节目、礼俗文化节目、学术文化节目、器物文化节目等,在策划与播出方面已有尝试。它们把握住了传统文化中结构性的部分,但那些组成“整体”的无数鲜活、流动的细部还处在模糊状态。而在直播打赏平台中,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破局与补足之法。一方面,在直播打赏平台,传统文化的呈现形态朝着视听艺术方向倾斜。那些原本就具有视听表现力的艺术门类,如戏曲、音乐等,可以借由现代影音设备大放异彩。另一方面,只要进入到各式各样的直播间中,演出后台的准备候场、练习功夫等过程乃至师徒之间的互动、演员特别的生活方式、个人习惯都可以转化成视听艺术,经由屏幕直接呈现到观众面前。以越剧演员余玉婵为例,除了表现精湛的个人艺术,她还通过直播聊天、直播生活等方式将传统文化原本整体、厚重、严肃的内容一分解。这种直接的方式既有整体格局又有灵动变化,通过点滴浸润,观众感受到越剧这一艺术门类和从业者台前幕后的方方面面,感受到有滋有味的文化魅力。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主播凭借自身热爱和观众支持,将传统文化的呈现风格推向场景化、日常化。直播这一媒介对传统文化的形态重塑,还不仅在于将传统文化内容拆解为元素、表演,将之融入到当下生活,使其内容呈现方式朝着视听化、场景化和日常化方向发展,而且在于将以往的产品导向型转向社交导向型,这体现了基于移动终端、网络软件的媒介平台的又一核心本质。与之相应的,在直播平台内部,不同的传统文化门类、创作者与粉丝、粉丝与粉丝之间的全息、立体、交互式的圈层关系也正在聚集成形。以抖音为例,粉丝之间既可以因为喜欢某一直播间而聚集在一起,也可以因为对某种文化的热情而相互联合。过去在电视媒介中,受众与传播者的影响能力都是不对等的,而在直播平台上,受众与解读者之间获得了相对平等的关系,受众的解读影响力与传播者所传播内容的传播范围近乎一致。对于每一个观众来说,他能够同时接收到两者所传递的信息,并随时在受众——传播者、传播者一受众的身份之间跳跃、转换。通过直播平台的推荐功能,某一门类的传统文化直播的观众还可以迅速发现其他垂类的传统文化直播。非遗口技传承人方浩然将舞台搬进直播间之后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的关注,曾经他的观众都以中老年群体为主,而现在他的抖音粉丝80%都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在直播平台中,不同的趣缘社群交织在一起,再加上平台的积极引导,传统文化有了“破圈”传播的可能性。

(摘编自欧阳梦陶《分散与重聚:直播场域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传统文化的原生环境已经消失的现代社会中,直播打赏平台是传播传统文化、重塑传统文化形态的重要媒介。
B.相较电视媒介的文化节目,直播打赏平台传播传统文化的方式显得更为直接、灵动,因而也更易于被大众接受。
C.直播打赏平台在重塑传统文化形态上追求形式内容的破局与补足,其核心本质是由产品导向型转向社交导向型。
D.在直播打赏平台,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他们在互动中随时转变和切换身份,共同传播传统文化。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利用直播平台传播传统文化,使其恢复活力,这种形式极具创新性时代性。
B.从《抖音直播2021年度生态报告》可知,直播平台是以传播传统文化为主。
C.平台主播将传统文化内容分解开,通过点滴浸润使受众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D.通过直播平台的推荐和引导,传统文化或可在不同趣缘社群“破圈”传播。
【小题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原文观点的一项是(     
A.竹笛演奏者李佳佳在长江三峡人家风景区的竹筏上吹奏《山歌好比春江水》。
B.中央电视台制作的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形式新颖,深受观众喜爱。
C.冬奥会期间,冬奥会冠军王蒙和主播黄健翔在咪咕视频解说短道速滑比赛。
D.年近八旬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戴建业在B站讲解古代文学,受爱好者追捧。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经典谁说了算

王乾坤

①很难说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去经典还是趋经典的时代。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是一个不太吝啬经典名词的时代。那么,什么是经典?经典由谁说了算?

②通常的回答是:权威说了算或大众说了算。但深通艺术之堂奥的人既不看重权势的眼色,也不在意大众的褒贬,他们心里明白:权威认定、大众评判也许不可或缺,但一切有形的人为裁判只有在文学合法性的前提下,才可能是有效的。换言之,他们在乎的或敬畏的,是文学本身的法权。

③文学的自然法不是任何一种成文的文学法则,而是一种无形的天则。俯察人事,仰观天则人事俯身可察,天则是需要仰观的。由自然法来言事物的合法性本是天经地义。可是在文明史上,天经地义的天则被各种偏见所干扰反倒成了常态。五花八门的政治观、道德观、科学观、文化观、历史观以种种集体偶像的强势向文学越权,任意在这个领域封号经典,成了由来已久的常态

④现当代,影响文学创作和评论的有两种思潮:一是认为世界是按照优胜劣汰的进化论定律演进的,二是认为权力可以决定一切。这两种思潮交合成一种集体无意识:优胜在于权力,劣汰在于无权力。于是,话语权如拜物教一般左右着创作家和评论家,从事文学艺术的匠人们使出浑身解数,不顾一切地调动可能的权力让自己的声音足够强大,最好是压倒一切成为中心。

⑤可惜,话语权或其他权力决定论不能解释中外文学的经典史,只要检索一些古今中外文学巨匠们弱势的社会身份或话语权状况就能验证。像称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四大经典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没有任何一部是靠文学本身之外的力量赢得话语权而成为经典的。没有领袖钦定,没有权威推荐,没有大众投票或点击率,没有广而告之和发行仪式,更没有文化殖民等等。总之,这些书呆子没有与任何意义上的权力合谋,他们甚至没有以小说成名的动机。他们是帝国的臣民、草民,不仅不懂人有发表言论的公民权利,也没有想到由此获得掌控别人言论的权力。也就是说,这些文人无聊时空留纸上的那些东西成为经典,与包括话语权在内的权力谋求没有关系。

⑥那么进入文苑的小说多得是,为什么能被认定经典的是此而不是彼?是谁在进行这种无形的筛选?答案只能在文学合法性中寻求。以《红楼梦》为例,王国维们的鼓吹改变了这部小说的接受史,乃至现代红学横空出世。王国维、胡适、鲁迅是著名学人,如果他们的评论算是一种话语权造势,那么这种话语权充其量只是在传播学、解释学意义上影响到了经典的价值实现。即便没有王国维们,《红楼梦》依然是经典。

⑦权力不是可以让一部三流作品得头奖吗?不是可以让一部非文学作品成为教程上的文学名著吗?这当然是事实。据说苏联当年只要经最高权杖点化,一部作品便可获斯大林文学奖。然而无情的是,文学的自然法不承认这般评奖和排序,总是根据自己的尺度对作品重新甄别与拣选,它可以毫不费力地将专权者和文化把头们合力钦定的样板从读者视线中悄无声息地抹去。

⑧此外还有一种权力假象。比如莫言先生获诺奖让很多人习惯地与国力联系起来,并且欢欣鼓舞。这不能说一点根据都没有,但由此认为文学经典与经济政治强国之间水涨船高,则不只是错觉,而且是可笑的。这是两条轨迹。《变形记》《安徒生童话》《堂吉诃德》的作者哪一位出生或者来自大国强国?相反的例子也有,比如海明威、莫泊桑、梭罗,谁能证明《老人与海》《项链》《瓦尔登湖》是借势于或受庇于超级大国而产生的?

⑨如果说优胜劣汰是一条法则,那么此之者,最后说了算的是文学的合法性,没有别的权力能让一部作品最终。这种合法性不也是一种权力吗?当然是,而且是权力之本原。它无言也无形,可它在背后支配一切。

⑩敬畏天则绝非轻慢人为,二者不是可以完全割裂的两种对象,而后者也绝不只是无足轻重的。天则不是实在性对象,没有人为,天则无所寄寓。在当下语境中强调前者,是就当下的问题而言。不过是说,人不可以妄用人为,应该自知权限在哪里。

【小题1】第③段加点短语“仰观天则”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小题2】概括第④段的段意。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有关“经典”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的认定,一切人为裁判和干预都是无效的。
B.被认定为经典的作品与其作者的弱势身份有关。
C.著名学术权威的话语权使经典的价值得以实现。
D.经典依靠文学本身的力量和规律赢得了话语权。
【小题4】联系全文,分析第⑩段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传承文化遗产过程中,我们总能看到商业化的身影。在现代商业社会,商品化其实就是传统文化遗产的商业化衍生品。将文化遗产与现代商品、服务相互结合,很容易取得消费者的共鸣,能够提升文化和商品的传播性,甚至会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许多国产白酒的名称都取自于历史典故或者遗迹,消费者在享受美酒之时,难免追思历史。对于商人来说,这就足够了。因为商品化不仅有助于拓展文化遗产的内涵、增强文化遗产的传播力,还同时开启了通往财富的大门。很多时候,追求经济利益,已经成为商人不遗余力开拓文化遗产市场的直接动力。

文化遗产是独占的,文化遗产的商品化必须是有序的,文化遗产商品化并非必然破坏文化遗产,它甚至有助于传播传统文化遗产。但在现实社会中,破坏文化遗产的商品化举动又相当普遍和严重。一方面,商品化有时会破坏文化遗产的真实内涵。为了实现最大利益,商人可能会对文化遗产断章取义或者任加演绎,让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从而打破了传统文化遗产的完整内涵。经过无度演绎,后人很难再享受到原汁原味的文化遗产。从文化遗产本身来说,这种演绎是篡改性的。另一方面,商品化有时会损害文化遗产或者自然遗产的真实面貌。

其实,文化遗产的商品化还会引发文化遗产衍生品市场中新的利益安排。端午节更像是一种文化,它衍生很多特有的精神内涵。但当端午节与商业结合起来,就给原本平静的文化生活带来新的问题。韩国原来要将端午节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这着实让国人着了很长时间的急。后来有消息说,韩国准备和中国一起办理申报,这又给国人带来某种安慰。文化遗产不仅已转变成为国家之间的利益分配,而且还给商人带来了实际利益。在民间,韩国某公司申请注册了“端午节.cn”的网名,又听说某国内企业花钱买回了这个网名。类似例子很多,连我们从小阅读的“三国”、“水浒”等古代名著的名字,也被日本人抢注了商标或者网名。祖先留给我们太多的遗产,也给我们留下很多担心。从商业来看,我们不得不佩服那个韩国公司的创办者,他注册“端午节。cn”的中文网名,或许就是为了在注册后把中文网名卖给中国人。

我们应该认真关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了,这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或者纯粹的商业利益问题,而是忠实传承、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使然。日本在100多年前就开始制定《文化遗产保护法》,韩国也紧跟其后制定了类似法律。我国几乎没有针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立法,甚至很少将保护文化遗产当作战略问题加以对待,这种状况难以与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相互匹配。我们祖先留下了太多的精神财富,历史也在不断创造着新的文化,我们大可不必为文化遗产商品化而过度担心。但是,作为文化遗产的承继者,我们无权浪费祖先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作为极富智慧的中华民族,我们应当更善于制定和利用法律规则。

【小题1】为本文选择一个最恰当的标题,应是(     
A.怎样保护我国的文化遗产?
B.文化遗产商品化的利与弊
C.商品化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传播
D.商品化破坏了文化遗产的传播
【小题2】下列各项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继承优秀文化遗产的人们在如何保护文化遗产的问题上一直有着不同的认识。
B.文化遗产商品化的利:有助于拓展文化遗产的内涵;增强文化遗产的传播力;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
C.文化遗产商品化的弊:有时会破坏文化遗产的真实内涵(或完整内涵);有时会损害文化遗产或自然遗产的真实面貌。
D.文化遗产商品化中,商人对文化遗产断章取义或任加演绎就可实现最大利益。
【小题3】下列理解与分析,不属于“今天我们关注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的一项是(     
A.文化遗产保护不应从狭隘的民族主义或者纯粹的商业利益角度出发,而应当担负忠实传承、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
B.针对文化遗产专门立法(制定和利用法律规则),将保护文化遗产当作战略问题加以对待。
C.不必为文化遗产商品化而过度担心,也绝无权浪费优秀的文化遗产。
D.要将保护文化遗产当作国家战略核心问题加以对待,以与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相互匹配。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