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13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因其绿色、低碳、可再生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超10亿千瓦,相当于40多个三峡电站的装机容量——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比2015年底实现翻番,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43.5%。其中,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均稳居世界第一。可再生能源既不排放污染物、也不排放温室气体。这些“零碳”能源的装机规模稳步扩大,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开辟了中国特色能源发展新道路,推动中国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发生重大变革。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达6.8亿吨标准煤,相当于替代煤炭近10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7.9亿吨。同时,城乡有机废弃物等生物质能清洁利用、发电和种植养殖相结合的光伏治沙等模式,也使得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治理、农业增收等相得益彰。当前,我国风电、光伏发电设备制造已形成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近10年来陆上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的单位千瓦平均造价分别下降30%和75%左右。

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有序开工,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推进,风机向海上和平原地区布局……一批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前不久,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政策加持与落实推动正在加速能源供应的绿色进度条。也应看到,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并不只是单纯增加装机规模,这背后是一道复杂的“多元方程”,需要统筹清洁低碳、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等多种因素综合求解,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平稳过渡。

从安全可靠的角度出发,电能无法大规模存储,生产与消费需要实时平衡。而风电、光伏往往“靠天吃饭”,具有“极热无风”“晚峰无光”等波动性、间歇性缺点,未来大规模、高比例接入,将给电力系统稳定和能源安全带来不小挑战。因此,构建运行更加灵活、更富韧性的新型电力系统成为迫切需要。这其中,既涉及发电侧加强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和新型储能技术研发应用,又涉及电网侧推进配电网改造和智能化升级,用电侧加强需求侧响应,等等。不仅如此,我国当前的能源资源禀赋仍以煤为主,从国情实际出发,未来如何坚持安全降碳,发挥好化石能源在转型过程中的安全兜底保障作用,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也需要平衡把握。

从经济合理的角度出发,随着光伏、风电大规模利用,技术成本会显著下降,成本的增量主要在于电力系统的平衡成本和安全保障成本。为了进一步推动可再生能源替代,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规模化应用等,尽可能降低成本,提高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经济性。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电价机制,让煤电、气电等调峰辅助服务获得合理收益,从而体现其平抑新能源波动的价值,调动企业实施灵活性改造的积极性。

解好可再生能源替代这道“多元方程”,难以一蹴而就,需要付出艰苦努力。先立后破、久久为功,我们一定能够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找到安全可靠、清洁低碳、经济合理的方案,助力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摘自丁怡婷《解好可再生能源替代“多元方程”》,《人民日报》2022年1月7日)


【注】资源禀赋,又称为要素禀赋,指一国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再生能源指既不排放污染物也不排放温室气体的“零碳”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
B.可再生能源的装机规模稳步扩大,为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平稳过渡提供了有力保障。
C.随着各地风电、光伏项目建设的展开,风、太阳成为我国当前最主要的能源生产要素。
D.研发应用新型储能技术等措施可有效应对风电、光伏大规模、高比例接入带来的挑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截至2021年10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比2015年底翻了几番,全国总占比接近一半。
B.在党中央能源安全新战略部署下,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取得显著成果,减少碳排放近18亿吨。
C.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单位千瓦平均造价有所降低,这源于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D.假以时日,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能源替代方案一定会如期而至,能源安全也就能够得到相应保障。
【小题3】如何解好可再生能源替代这道“多元方程”?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2022·贵州贵阳·一模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农业作为国家基础产业,世界各国都在加紧数字化战略布局,抢占未来农业发展制高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信息化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加快建设数字农业。《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加快数字农业农村建设,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数字农业是指通过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发展起来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它强调新兴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在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中的作用,它代表了现代农业产业的新现象、新模式。对于数字农业而言,其本质内容是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的现代技术,以实现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过程的全面调控,使得数字技术能够在农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程序中充分应用,并有效促进现代农业产业与信息化技术之间的深度、紧密融合,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快速提升,引导传统农业产业逐步迈向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的方向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和环境基础。

数字农业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也是助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有效策略,它是数字经济在农业生产经营领域的深入实践,可大力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并有效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

近年来,我国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积极进展,突出特征就是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服务便捷化。数字化技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基础设施,为农业带来了更多元化的应用场景,其中智慧农田成为重要应用领域。通过智慧农田建设,对水、土壤、光热、微生物等农业资源进行数字化改造,促进科学保护与利用,提高农业数字化生产效率。此外,精准农业、无人农机装备、机器学习、原位连续监测、智慧农业生产决策、基因工程等都将是未来智慧农田的运用领域。

(取材于党立斌、李青芮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数字农业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基础,是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所在,农业数字化是数字农业的重要内容。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就必然要以数字化农业生产模式全面替代传统的手工劳作。在这一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和其他数字技术的融合应用将全面改变农业生产场景。

目前,遥感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农作物识别与分类、遥感估产、农业灾害遥感监测等领域,遥感大数据更是农业大数据的重要来源。但目前遥感影像预处理、遥感影像管理、遥感解译等三个主要环节分别面临着计算量大、存储冗余和访问效率低以及地物类型多、自动解译难等业务痛点,而遥感技术和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的融合发展,将有助于遥感数据更好地与农业实践相结合,从而释放遥感技术更强大的服务能力和开拓更广阔的应用场景。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而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国某科技企业打造的“耕地保护智能监测服务平台”通过“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手段获取海量数据,基于昇思 MindSpore AI 框架快速训练耕地变化检测算法模型,集成昇腾强大AI 算力,满足自然资源和农业管理的准确性、大范围、高频次、业务化等监测需求,为国家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人工智能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应用不仅发生在重大项目、重要科研领域,田间地头,也能看到人工智能的身影。

无人驾驶谷物收割机利用卫星定位导航技术和昇腾 AI 边缘计算平台及人工智能算法, 自动分析和计算作业过程中含杂和破碎率,后期可以根据该参数动态地调节作业速度降低含杂和破碎率。这种新的作业技术既可以减轻机手作业强度,又可以自动分析作业环境,收割、脱粒、清选、秸秆打碎还田等环节一气呵成,不仅节省了农民的体力、时间和成本,与传统农机相比,其作业效率也大幅提高,平均日作业量可达800余亩。

(取材于陈阳相关文章)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数字农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农业产业。
B.数字技术充分应用到农业生产、经营等环节。
C.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D.我国数字农业农村发展现已取得巨大成功。
【小题2】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字乡村建设的水平决定了数字农业水平的高低。
B.数字农业的兴起会促进农业发展,有助农民增收。
C.数字化农业生产模式的覆盖度是农业转型的重要指标。
D.人工智能、数字技术融合应用将会改变传统农业生产。
【小题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于使用无人驾驶谷物收割机,理解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提高收割庄稼作业效率。B.不必依仗农民收割经验。
C.可大幅解放农村劳动力。D.提升了农产品额外价值。
【小题4】根据材料一、二,下列对“智慧农田”的理解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领域不局限于作物种植。B.能解决遥感技术的业务痛点。
C.需要借助科技企业助力。D.可以提升农田管理水平。
【小题5】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发展数字农业的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东北黑土地含碳量高、土壤质地疏松、适耕性好,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然而,由于高强度开发利用和用养失衡,传统的翻耕技术破坏地表秸秆保护层,以及风蚀和水蚀严重等因素,黑土地的生态和生产功能均出现不同程度退化。

2007年以来,中国农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等团队通过借鉴引进模仿自然的国际保护性耕作方式,为吉林省的梨树县研发并创建了梨树模式,解决了东北黑土区玉米秸秆移除导致耕地退化的关键问题,有效保护了黑土地。

梨树模式以秸秆覆盖为核心,建立了秸秆覆盖、免耕播种、施肥、除草、防病及收获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其中,覆盖了收获、休闲季、播种+施肥+镇压、除草、苗期、后期等流程,包括秸秆覆盖免耕、秸秆覆盖条带旋耕、秸秆覆盖垄作以及高留茬垄侧栽培等适合不同地域与土壤特点的种植模式。

秸秆覆盖免耕种植可以减少农机作业次数以保护黑土地,抗风蚀水蚀,保水抗旱效果好,适用于土壤疏松的地块,特别是风沙区和坡岗地。据测定,秸秆覆盖免耕地块保水能力相当于每年增加了40毫米至50毫米降水。秋季机械收获后,将秸秆直接覆盖在地表,在秋季或春季用归行机进行秸秆归行处理,春季适时用免耕机直接在苗带播种。

秸秆覆盖条带旋耕种植可以解决土壤板结的问题,同时能提高地温和加速低洼地水分的散失。缺点是需对土壤进行部分动土,增加了作业成本。在秸秆覆盖的前提下,直接对苗带通过条带旋耕疏松土壤,或在秸秆归行后对苗带进行旋耕,作业宽度通常为60厘米至70厘米,深度为15厘米至20厘米,不宜过浅或过深。条带旋耕后必须镇压,待来年春天适时免耕播种。在不影响播种质量的情况下,秸秆量少的地块可以直接条带旋耕,秸秆量大的地块要先归行再条带旋耕;若春季条带旋耕作业,最好先进行归行处理,保证旋耕带没有或留存少量秸秆,然后镇压等待播种;如春季干旱,最好是边归行边条带旋耕边播种。采用条带旋耕能提高播种带的地温和促进水分的散失,有利于幼苗的生长,还可以避免土壤板结对播种的影响。

秸秆覆盖垄作种植可以实现垄上增温、垄下保墒,农民容易接受,适用于地势较洼或一家一户分散种植的地块。秋季机械收获后,在起垄种植的地块将秸秆集中覆盖在垄沟,春季种地前进行垄上灭茬,然后适时用免耕机播种,6月末进行中耕培垄,行距60厘米左右。

与传统模式相比,高留茬垄侧栽培种植操作方法简单、省工省时、增产潜力大,适合低洼地及山坡地。在秋季收获后,地上留有30厘米以上高度的秸秆,春耕时田间不进行翻地和机械灭茬,播种在原垄侧进行。

传统的翻耕技术,破坏了地表秸秆的保护层,扰动了土壤中的动物和微生物,使土壤的生态和生产功能退化。相反,秸秆覆盖还田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特别是蚯蚓数量增加,使土壤的生物性状得到了改善。据统计,秸秆覆盖还田地块每平方米蚯蚓数量可达114条,是常规垄作地块的6倍。秸秆覆盖还为猎鸟和小动物等野生动植物提供掩蔽和食物。

以秸秆覆盖还田,少、免耕为核心的梨树模式,具有蓄水保墒、培肥土壤、减少侵蚀、稳产高产等多重功效,实现了粮食安全与缓解气候变化的协同增效。此外,秸秆覆盖还田在节约成本、减少碳排放、绿色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方面也能发挥巨大作用。

(摘编自李保国等《梨树模式呵护耕地中的大熊猫——聚焦黑土地保护性利用》)

【小题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强度开发利用等原因黑土地质量下降“梨树模式”的创建
B.秸秆覆盖免耕种植抗风蚀水蚀,保水抗旱土壤疏松的地块
C.秸秆覆盖条带旋耕种植提高地温、促失水分幼苗生长
D.秸秆覆盖垄作种植垄上增温、垄下保墒可以避免土壤板结
【小题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与传统模式相比,秸秆覆盖垄作种植操作方法简单、省工省时、增产潜力大,适合低洼地及山坡地。
B.“压舱石”和“梨树模式”的引号都有特定称谓的作用,与标题里的“耕地中的大熊猫”明显不相同。
C.“梨树模式”很大程度上保护了黑土地的地表环境,所以东北一带的动物和微生物不会面临生存危机。
D.文章对“梨树模式”的四类种植模式进行了全面介绍,思路清晰,逻辑严谨,使用大量数据,科学性强。
【小题3】“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我国长期贯彻的一项国家战略。请结合选文,简要概括分析“梨树模式”是如何体现这一战略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态文学的勃兴,是当前文学创作领域不容小视的重要现象。近些年来,涌现出了许多有影响的生态文学作品,摘取了一些重要的文学奖项,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如肖亦农的报告文学《毛乌素绿色传奇》、李青松的《一种精神》《乌梁素海》《薇甘菊——外来物种入侵中国》、叶多多的《一个人的滇池保卫战》、哲夫的《水土中国》等。

生态文学的兴盛是中国现实发展的呼唤与内在需要。从“再造一个秀美山川”到美丽中国、绿色中国建设,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科学发展观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理念的转变,彻底改变了落后的发展观念,提升了生态文明的地位,从而极大地激发了生态文学的生机与活力。

当下生态文学的繁盛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学文化积淀基础。我国古代的山水诗、田园诗以及后来的游记、风景散文等文学作品,堪称最早的生态文学。而自古便有的天人合一、天行健、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美即和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等深刻的哲学思想,更是沉淀在每一个中国人心理深处的文化基因。中国历来重视生态和环境,重视自然与和谐。中和、协和、平和,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要义,也是生态文学的根本主题。

生态问题催生了生态文学,生态文学是以自觉的生态意识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强调人对自然的尊重,强调人的责任和担当。这是从考察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生态文学而得出的结论。在这一时期,率先出现的一批生态文学代表性的作品如徐刚的《伐木者,醒来!》《江河并非万古流》等,关注中国的森林滥伐、风沙肆虐、国土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以鲜明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赢得文坛瞩目,从而为生态文学名分的确立与崛起奠定了基础。

从题材内容上看,生态文学可以区分为植物文学(包括森林文学)、动物文学、大自然文学、生态文明建设或环境文学、水文学等。生态文学的体裁样式则囊括了小说、诗赋、散文、报告文学和儿童文学等。植物文学如梁衡近些年来踏寻采写的“中华人文古树系列”散文,动物文学如乌热尔图的《七岔犄角的公鹿》、姜戎的《狼图腾》等,大自然文学如刘先平的《走进帕米尔高原》《美丽的西沙群岛》等,水文学如哲夫的《水土中国》,秦岭的《在水一方》等。

生态文学中所占比重和产生社会影响更大的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问题的纪实作品。何建明的《那山,那水》、肖亦农的《毛乌素绿色传奇》等是反映生态建设主题的代表性作品。生态问题报告文学分量很重,更易引人警醒启人深思。譬如李林樱的《生存与毁灭:长江上游及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考察纪实》、哲夫的“江河三部曲”《长江生态报告》《黄河生态报告》《淮河生态报告》。以生态及开发建设为主题的生态文学,其价值必然超越文学。它在推动自然环境保护建设、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倡扬科学发展观、赞美绿色和谐生态伦理等方面,对读者产生正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优秀的生态文学是一种有现实指向性和长远意义的行动文学。

今天,生态文学创作的视野与面向正在逐步地打开、拓展,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也对生态文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势必将影响并改变生态文学的观念创新、取材、立意、视角和面貌。只要保持与生态紧密的关联,生态文学就一定能接上地气,获得蓬勃生机与活力。

(摘编自李朝全《生态文学,中国文学的新生长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理念的深刻转变,直接激发了生态文学的生机与活力。
B.沉淀在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哲学思想,正是生态文学反映的根本主题。
C.生态文学题材内容类型丰富,各自的代表性作品众多,整体比重相对均衡。
D.生态文学是由生态问题催生的,它强调人对自然的尊重、人的责任和担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指出当前文学创作领域出现了生态文学勃兴的现象,进而阐述了勃兴的原因,区分了生态文学种类,思路清晰,说服力强。
B.文章第六段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通过列举何建明、肖亦农、李林樱、哲夫等人的作品,有力地支撑了本段观点。
C.文章末段承接上文的论述,进一步指出生态文学发展正处于历史机遇期,同时也点明了生态文学蓬勃发展的有效途径。
D.文章从文学作品、哲学思想、哲学要义等方面说明生态文学的历史渊源和文学文化积淀基础,在逻辑上是逐层递进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碧水蓝天。”体现了生态文学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B.生态文学一直从正面反映自然环境保护、赞美绿色和谐生态伦理,其价值必然超越文学。
C.生态文学在选材、立意等方面并非一成不变,它将受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D.要想创造出更受读者欢迎的生态文学作品,就需要与生态保持联系,贯彻生态文明理念。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