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4 组卷13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未来的医疗可能是这样的:可穿戴设备将收集到的人体生理数据传入云端进行分析处理,医生给出诊断或康复建议,甚至为个人定制健康全记录。

未来的教育可能是这样的:个人学习终端融入资源云平台,线上教育机构就会根据学生特点推送相关资讯,特别是培训信息以及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信息,并贯穿于终身学习的全过程。

尽管很多人还不太熟悉大数据这个新兴的术语,但正如一篇专栏文章中所称:‘大数据’时代已经降临,决策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而做出,而并非基于经验和直觉,所有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

大数据被称为碎片中的智慧,被视为驱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关键力量,正在显现出巨大的经济价值。有消息称,大数据给某搜索引擎公司带来的日均收入高达2300万美元,一年就有八十多亿美元;某社交平台并没有多少实物资产,但上市后拥有一千多亿美元的市值,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就是它的数据。

大数据的重要价值日益凸显,也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所认识,并将其置于战略高度加以推动。美国将大数据定义为未来的新石油,将其视为另一种国家核心资产,还发布了大数据研究与发展计划;众多行业、企业开始使用并利用大数据做出变革,全球500强企业中90%以上的重要决策都取决于深入的数据挖掘和分析;不少创业者也扎根大数据开创自己的事业,有人甚至认为这是一个万亿级别的机会;数据技术产业包括数据采集、加工和应用,已经成为各路投资者角逐的对象。国内也有不少企业不遗余力地投入这片蓝海,比如很多金融机构利用数据仓库在市场上寻求商业效益。

中国有6亿网民,手机设备持有量超12亿台,将成为大数据最重要的市场,这也为转型期的中国企业提供了重大机遇,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抢占大数据浪潮的先机,广大企业要敏锐捕捉数据背后的商机,为客户提供精准服务,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也要主动推进大数据产业化进程,推出相应战略规划,合理布局、建设和改造IT基础设施,推动隐私保护和公共信息公开等方面的立法,明确界定互联网数据商业化应用范围、确定数据滥用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提高数据市场交易的有效性、合法性。此外,还要资助大数据的基础技术研究;尤其是人才培养,以解决产业发展急需数据科学家、数据架构师的人才供给问题。

(摘编自经济日报评论员《抢占大数据时代先机》)

材料二:

日前,北京市消协发布大数据杀熟榜,不少知名企业榜上有名。该协会的调查数据还显示,超过半数网友有被杀熟的经历。大数据时代,要想真正管住企业大数据杀熟的手,不仅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还需要监管技术手段的升级换代。

俗话说:人熟为宝。在传统商业道德里,熟客应该享受优待。然而,如今人们发现,熟客往往频频挨宰:个人信息被滥用、给老客户的价格高于新手价、专挑会员定向涨价、买得越多价格越贵。一些网络平台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分析消费者偏好、消费能力等信息后,不约而同地把矛头指向熟客,以至于有人感叹最懂你的人伤你最深

这种怪现象产生的关键就在于技术不对等、信息不对称。大数据已经渗透到了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大都与一款款软件牢牢绑在一起。商家通过算法,对消费者进行量身定制,而消费者对商家的运作方式却一无所知。换句话说,之所以有不少互联网企业有敢于杀熟的底气,正在于大数据垄断、算法不透明等给企业带来的便利。

依靠这种便利,无良企业杀熟得神不知鬼不觉,消费者不仅难以发现,更不易取证,维护权益变得十分困难。而这恰恰也是监管的难点和痛点。面对大数据的个性化、多样化、隐蔽性强等诸多特点,传统的监管查处机制显然已不适用,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手段作为保障,很难实施有效监管。

要想管住大数据杀熟的手,相关部门应在监管的体制机制上积极创新,尤其是提升监管的技术能力,依托新技术,建立如大数据价格监测体系,创建消费者网上投诉机制,对杀熟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做到及时、全面地管控。此外,针对新技术带来的新问题,还应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例如明确大数据杀熟的判断标准,明确界定大数据的法律属性和使用范围,从而做到监管有法可依,提升执法效率。

技术是把双刃剑,大数据被用来优化服务我们欢迎,被用来精准杀熟我们必须亮剑。把个性化服务变成坑人陷阱,既失信缺德,也涉嫌违法。监管层、法学界、商家必须对这一问题提高警惕,及时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让大肆薅用户羊毛者付出应有代价,让无良商家不敢为、不能为。

(摘编自高健钧《管住大数据杀熟的手》)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内很多金融机构认识到大数据的重要性,正不遗余力地利用“数据仓库”在市场上寻求利益。
B.想要抢占大数据浪潮的先机,政府部门应主动作为,全方位做好推进大数据产业化进程的相关工作。
C.中国将成为大数据最重要的市场,企业要敏锐捕捉数据背后的商机,如为客户提供精准服务等。
D.企业能够借助网络平台利用技术不对等、信息不对称等手段来杀熟,主要原因在于大数据的发展。
【小题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为经济发展提供重大机遇,数据技术产业将成为投资者角逐的对象。
B.材料一所举大数据效应的例子,论证大数据正在显现出巨大的经济价值的观点。
C.两则材料均把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提高数据市场交易的合法性作为了论证的观点。
D.如果相关部门在监管上积极创新,就能管住企业利用大数据杀熟的手,提高执法效率。
【小题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农产品生产企业邀请当红影视明星参与农产品推介会并为农产品代言。
B.众多快餐企业更新经营理念,开始根据“送外卖”的数据调整门店布局。
C.三大互联网巨头上演争夺移动客户端的“三国演义”。
D.许多电子商务网站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推送产品信息,发现潜在消费客户。
【小题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小题5】有人认为,在对待“大数据”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1-22高三下·辽宁大连·开学考试
知识点:时评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应该有所敬畏

王学泰

①就在不远的二三十年前,无所畏惧几乎成为人们的口头禅,成了英雄主义的同义语。电影或戏剧中,当创作者写到他心爱的英雄人物时往往要加进一句我们是无所畏惧的之类的台词,再配合一些假大空话,以鼓舞台下的观众和台上的自己,从而使剧中的人物高大起来。这种现象是司空见惯的,似乎谁也没有感到它的谬误。然而人们在过分的无所畏惧的鼓舞下,仿佛世间真是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横冲直撞,而不负任何责任。于是,社会上充斥了一种带有愚昧色彩的虚骄之气。

②四十年前的天上没有玉皇,地下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许多人希望靠这股英雄之气改天换地、为民造福,结果是玉皇”“龙王都没有当成,”“也越越糟,越越差,对自然界大破坏是实实在在的。直到现在人们还能直接感受到由此造成的后果,如生态失衡、荒漠化等。更令人惊讶的是无所畏惧论调的末流竟演变为我是流氓我怕谁,真是令人感叹: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

③与凸现于外的无所畏惧相对的是存于内心的敬畏。这个词在近几十年来几乎成为绝响。有的人认为敬畏就是畏惧,它大悖无所畏惧之道,从而与谨小慎微”“奴隶主义结了缘,为热心推动历史前进的人们所不齿。在这些人看来人们(实际上,这人们往往就是主张者自己,从不把他以外的人算进去的)只要活着就是天地间的老大,可以为所欲为,无所畏惧。

畏惧敬畏是有根本区别的。它们一是来之于外部的刺激,一是发之于内心的反省;一是有特定的对象,一是由于信仰有别,各有不同的理由。外部自然界高大迅疾的事物、不可抗拒的力量、未知的世界、社会上种种压迫人的势力、生活中的困难都可能成为畏惧的对象,但是它却不能成为敬畏的根源。懂得反省的人们才会有敬畏之情,敬畏的本质是人类对自己有限性的清醒的认知,只有心存敬畏,人类才能逐步实现对无限世界的追求。孔孟等儒家的创始者们的忧患意识即与此有关。这种敬畏促成了他们和敬德修业,不断提升自己;增加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悲天悯人的情怀。

⑤有了敬畏才会有自尊、自爱、才会有所守、有所不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也就是守法公民。懂得有所守、有所畏的人们是有责任心的,他们在困难面前也会表现出勇气,所谓知耻(行有所止)近乎勇,就是这个意思。

⑥而无所畏惧不在一定操守的支持下就会变成无所不为,甚至邻近残忍,这就不是什么了。《红楼梦》中的王凤姐也曾向地狱阴司报应挑战,表现出无所畏惧,颇有点彻底唯物主义气概。可是当她失去支撑、面临着强大外部力量,很快就会显示出其懦弱的、无所守的本性来。因此彻底唯物主义者勇敢分子与懦弱分子往往是一个人的两面。

⑦柏杨在他的自传中也写过一个故事。1948年淮海战役后,沈阳解放。当时解放军的政策是许可放下武器的国民党军政人员回关中,而且还发通行证。柏杨也打算回北京,便到火车站买票。火车站的情景令他大吃一惊。平常喧声鼎沸的车站,现在居然鸦雀无声;平常凶暴得不可一世的国军官兵,现在却那么有秩序地鱼贯排列在各个售票窗口,有的甚至排到车站外的广场上,有的像S形转来转去。吃惊的是,没有一个人吵闹和大声讲话,也没有一个人插队,好像一夕之间,都成第一流国民,成为懂得遵守纪律、自尊自爱的人。对此,柏杨评论说这是恐怖下的产物,中国人没有管束自己的能力。平常好像什么都不怕,无所畏惧,那是因为对手的弱小,没有能力阻碍他们为非作歹,他们可以一马平川地冲过去,简直是英姿勃发;一旦眼前出现了强大外力,马上就会呈现出另外一种姿态。此时他们为什么不在火车站大吵大闹,施展自己的蛮横了呢?因为他们打败了,可以进关自谋生路,如果自己节外生枝,闹出些事来,走不成了,会有什么下场?所以他们害怕。这个故事启发我们能想起很多事,虚骄之气支配下的无所畏惧,往往有极其可鄙的一面。

⑧柏杨说的中国人不能管束自己,正是由于缺少内心自省,这是童年的特征?一个民族只有学会了管束自己才是真正的成熟,而敬畏心是人们走向成熟的开端。

⑨人有了敬畏心就会减少虚骄之气、浮躁之气,杜绝狂妄之气,昏暴之气,不仅能少犯错误,大约是人们事业的取得成功初步保障。

(有删节)

【小题1】第①段中的加点词“谬误”是指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与文中“敬畏”的概念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各人都有维持各人的工作、维护各人可以互相监督的责任。没有人可以“任意”依自己高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得遵守着大家同意分配的工作。(《乡土中国·无为政治》)
B.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C.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炽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哈姆莱特》)
D.请告诉我:是不是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容许故意做不正当的事?是不是在某种情况下可做,在别的情况下不许做?(《人应当坚持正义》)
【小题3】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影视剧塑造“无所畏惧”形象导致社会充斥虚骄之气。
B.生态失衡、荒漠化等后果警示人们要放弃“无所畏惧”。
C.只要认识到自我的有限性自然会心存敬畏并有所不为。
D.“内省”是个人乃至民族逐步地走向成熟的必要条件。
【小题4】第⑦段转述柏杨自传中的故事在论证上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小题5】本文对《红楼梦》中人物王熙凤的评析是否合理,请结合本文以及《红楼梦》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过去五十年中,全球发生了超过1.1万起与气候相关的自然灾害,致使200万人丧生,造成经济损失高达3.6万亿美元。气候变化作为一种负外部性因素,无论是渐进性的气候变化,还是突发性的自然灾害,都将对全球的经济增长造成严重损害,也极易带来金融体系的系统性、结构性问题。

②2021年,全球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西欧突发百年不遇的强降雨,造成严重洪灾并导致超百人遇难、超千人失踪。与此同时,我国河南省同样遭遇特大暴雨,多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记录的日降雨量已突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极值。暴雨之外还有炎热,在6月以来的高温冲击下,北美已有数百人丧生。世界气象组织发言人在2021年年初表示,就目前观察而言,极端天气已经在不断增加,而近年来屡次出现的超强寒潮、沙尘暴、龙卷风等罕见气象也在印证这一事实。根据主流的科学观点,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极端天气频发的重要原因。

③极端天气以及全球变暖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冲击难以忽视。从直观感受出发,极端天气破坏基础设施、损毁自然资源,必然会造成经济损失,若再考虑极端天气中失去的人与动物,更是情感和劳动力上的双重损失。但实际上,极端天气背后的全球升温才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潜在杀手。根据瑞士再保险研究所发布的报告《气候变化经济学:不采取行动不是一种选择》,到2050年,在全球气温升高3.2摄氏度的情形下,全球GDP损失将会达到18.1%。经济总量上的潜在损失已经非常瞩目,若关注结构上的问题则更加严峻。区域方面,亚洲经济体将在气温升高下首当其冲,严重情况下GDP将受到26.5%的冲击;行业方面,对气候高度依赖的农林牧渔业将遭遇极大的打击,进而扰乱粮食供应,或许会引发更大的危机,甚至引发战争。

④全球经济面临的挑战逐渐由增长转向安全和公平。经济增长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线性的,而极端事件往往会造成回撤。随着极端天气、新冠肺炎疫情等事件愈发频繁,全球经济所面临的回撤风险逐渐增大,各国面临的挑战也逐渐从增长转向了安全和公平。在关乎全人类命运的气候问题上,各国对于碳减排乃至碳中和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博弈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加深合作。自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以来,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持续落地碳中和相关政策,包括《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的正式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等,进一步凝聚了全球主要国家在碳减排上的合力。

⑤金融在促进碳减排、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可以发挥以下作用:一是绿色金融创新,如发展绿色债券、绿色发展基金等金融产品,可以拓宽能源企业转型的融资渠道;二是发展优惠利率、绿色专项再贷款等支持工具,鼓励金融机构为碳减排提供资金支持,利用资金配置引导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三是建设并做好碳排放权交易场所和相关金融产品的交易,激发我国碳交易市场的活跃度,增强碳定价有效性;四是鼓励金融机构参与绿色低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培育,可以通过助力上市、融资、并购重组等支持相关企业做大做强;五是金融机构的ESG投资部门可以开展并做大绿色专项投资,引导社会资本向绿色低碳企业倾斜。

(摘编自《极端天气加剧全球经济回撤风险,金融市场应有所作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不利于全球经济发展,相比渐进性的气候变化,突发性的自然灾害给全球经济造成的损失更严重。
B.2021年,全球多地遭受暴雨灾害,给人类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危害,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很大的关系。
C.全球升温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潜在杀手”。目前,亚洲经济体受气温升高的影响受损最为严重,其GDP损失达到26.5%。
D.受新冠肺炎疫情等极端事件的影响,各国不再追求经济增长,而把维护经济安全和公平作为工作重点,避免经济回撤的风险。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整篇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论证,层层推进,逻辑严密。
B.文章第③段引用瑞士再保险研究所报告中的相关数据,论证了全球气温升高对经济的影响。
C.文章第④段以我国在减碳方面所做的努力为例,强调发展中国家要积极争取大国地位。
D.文章第⑤段从金融层面提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促进碳减排的具体措施,具有现实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五十年来,极端天气在全球各地频繁发生,其不断增多的态势需引起各国的高度关注。
B.全球气候变暖会对有关行业造成负面影响,从而引发连锁反应,甚至还可能引发战争。
C.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只有搁置竞争,不断加深合作,才能够有效解决全球气候问题。
D.金融机构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引导社会资本向绿色低碳企业倾斜,促进绿色产业发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量新媒体微平台和互联网群组的建立,拉开了数字时代文艺批评的序幕。海量微信群和朋友圈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一种理论话语上的去中心化和对话语霸权的消解。但是,狂欢式的批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圈层化分流化现实。

以趣缘为纽带的同质化个体借助数字技术的东风,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网络文化群体,并成为今天人们网络化生存的真实写照。圈层化批评成为很多人在网络空间中探寻人类联系的新机制。隔圈如隔山”“说了你也不懂”“懂了你也不听”“听了你也不做成为很多网络批评群体圈层化的形象表述。当我们将不懂勿犯视为网络时代圈层化交往的基本礼仪时,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网络评论经常出现非黑即白的对立与争吵了。更重要的是,数字媒介技术不仅改变了社会关系的生态圈,也改变了当前文艺批评的生态场域。在数字圈层化背后的生成机制中,商品、资本、消费以及流量等因素其实发挥着比批评话语本身更加重要的作用。

数字技术应用的多元化,使得个体在网络空间中的交往更加频繁,同时由于个体多重身份的叠加,网络空间中的评论话题更加多样化、程度也日益深化,并呈现出越来越细碎化和蜂群化的发展趋势。每个蜂群通过划定特定的网络空间进行信息与观点的分享,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吸引更多人加入群体,并形成笼罩整个群体的价值观念。这就是桑斯坦所谓的信息茧房效应,即在看似海量的网络信息中,我们往往只听我们选择的东西和愉悦我们的东西。个体会在茧房效应的作用下不知不觉地建构起一种信息的自我过滤和自我保护屏障,并在延绵不绝的同质化信息流的轰炸下,形成一种特定的圈层化的认知偏见。

提起圈层,公众的第一反应可能是饭圈。如果说粉丝们将大量时间、金钱投入到追星活动中是个人行为的话,那么饭圈则是追星模式的团队化和体系化。因此可以将饭圈视为粉丝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饭圈批评从语言上来说,多采用圈地自萌造梗的方式,创造独属于自己的行业黑话饭圈批评常常由挪用的语言符号构成,借用了很多二次元的语言符号,又夹杂着英文缩写、拼音缩写等形式。饭圈批评的圈内话语还带有明显的口语化、情绪化和排他性。饭圈批评常常是在固定的贴吧或者线上群体中产生的即时性互动,强调交流的具身化和情境化。与学院派的严谨逻辑相比,饭圈批评不仅缺乏必要的学理性,而且很多语言组织都违背了拼写的规则或者语法规范,圈外人很难解码饭圈批评中还存在一定的语言暴力和排他性。粉丝们对某些明星偶像往往投入过多的情感,他们的很多批评都具有一定的情绪化特征。饭圈的圈层内部也存在着一定的壁垒,交织着潜在的话语斗争与权力的博弈。粉丝们话语权的大小往往与他们的活跃度、发帖数、贡献值等密切相关。有的饭圈内部还出现派系斗争,于是控评、互撕、屠版、人肉甚至直接拉黑某些异见者变成了他们的惯用策略。

(摘自王亚芹《数字时代文艺批评的圈层化破圈之道》)

材料二:

在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时代,文艺批评的权力主要由学院派批评家掌控,普通受众多处于文艺批评权力结构的底层。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媒介技术的多元融合及其重新赋权,无疑为包括粉丝群体在内的广大普通受众参与文艺批评、发表个人文艺观点创造了机会与可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粉丝群体便能够在文艺批评场域之中占据一席之地。尽管粉丝批评中不乏真知灼见,不过更多的时候,学院派批评家为了维护其专家身份与权威形象,会主动疏离网络社区,并对粉丝批评采取漠视态度,即便有所关注也很难完全认同。粉丝群体则出于对文本单一化解读的反感和对文艺批评权威的反叛,而往往提供各种区别于学院派批评的另类阐释。所以,二者基本处于声音对抗或权力话语博弈的矛盾关系之中。在此关系中,身处弱势地位的粉丝群体,一方面渴望建构一种自由平等的新型文艺批评公共领域;另一方面则通过其独特的文艺批评话语体系竭力抵抗来自学院派批评家的权力压制和趣味规训。

依据阿伦特和哈贝马斯的公共性理论,公共领域需要由众多具备主体性、理性精神与批判意识的个体组成,这些个体围绕某些公共事务开展自由交流、平等对话,并且彼此可以被他人看见听见。公共领域的真正实现必须以不同个体的同时在场且所有个体的差异性能够得到充分保证为前提,差异性及包容精神的缺失便意味着公共领域的消亡。显然,粉丝批评离理想的文艺批评公共领域尚有较远的差距。

(摘编自李雷《粉丝文艺批评的形态、策略与抵抗悖论》)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媒体微平台和互联网群组的建立标志着数字时代文艺批评的开始,并消解了理论话语霸权。
B.数字时代文艺批评的生态场域之所以发生变化,除批评话语本身外,流量是最重要的因素。
C.媒介技术的多元融合及其重新赋权,促使粉丝群体在文艺批评场域拥有参与和发言的权力。
D.身处弱势的粉丝群体的批评中也会有一些真知灼见,但它们大多会被学院派批评家所漠视。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技术应用的多元化和个体多重身份的叠加共同决定网络空间中的评论话题的发展趋势。
B.“饭圈”批评语言大多由二次元的语言符号、英文和拼音缩写组成,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C.粉丝群体对作品的另类阐释只是出于对文本单一化解读的反感和对学院派批评家的反叛。
D.由众多具备主体性、理性精神与批判意识的个体组成的公共领域必然具有差异性和包容精神。
【小题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引用网络批评群体“圈层化”的形象表述,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网络批评“圈层化”的内涵。
B.材料一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述了网络批评话题“圈层化”的特点,通俗易懂,说服力强。
C.材料一认为,粉丝之间难以做到自由平等地对话,所以粉丝群内部存在壁垒,交织着权力博弈。
D.材料二中,“依据阿伦特和哈贝马斯的公共性理论”体现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论证的严谨性。
【小题4】材料一第二、三两段中使用“圈层化”和“信息茧房”等词语,请简要分析其含义和作用。
【小题5】两则材料都谈到“粉丝批评”的问题,但论述的侧重点和作用各不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