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3 组卷397
阅读文言文片段,完成各题。

(甲)五石之瓠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   ),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   )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

(乙)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   )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   )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小题1】下列依次填入原文括号内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也               
B.者               
C.也               
D.者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之成而实五石                 树:树木
B.以吴王                              说:同“悦”,取悦
C.在明                              明:彰显
D.先其家                              齐:整齐
【小题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译文:我认为它没有用处就把它击破了
B.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译文:越国有难处,吴王派他带领军队
C.在止于至善                           译文: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D.致知在格物                           译文: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小题4】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子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对庄子的学说加以否定。
B.甲文中庄子讲述不龟手之药之事,是为了说明同一个事物,有小用,也可以有大用,从而婉转地说明惠子不善于用大。
C.乙文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三纲领”,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
D.乙文在提出“八条目”时,运用了归纳逻辑,强调从天子应该以修身为本。
【小题5】庄子在《逍遥游》中以“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对儒家提出了批评。请结合Ⅰ卷中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庄子批评儒家的原因。
21-22高二上·天津红桥·期末
知识点:《庄子》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渔父(节选)

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发揄袂,行原以上,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曲终而招子贡、子路二人俱对。

客指孔子曰:“彼何为者也?”子路对曰:“鲁之君子也。”

客问其族。子路对曰:“族孔氏。”

客曰:“孔氏者何也?”子路未应,子贡对曰:“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上以忠于世主,下以于齐民,将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

又问曰:“有土之君与?”子贡曰:“非也。”

“侯王之佐与?”子贡曰:“非也。”

客乃笑而还,行言曰:“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劳形以危其真。呜呼,远哉其分于道也!”

子贡还,报孔子,孔子推琴而起曰:“其圣人与!”乃下求之,至于泽畔,方将杖拏而引其船,顾见孔子,还乡而立。孔子反走,再拜而进。

……

(选自《庄子·杂篇》)

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选自《楚辞》)

【小题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揄袂            被:披散,散开B.陆而止                 距:距离,离开
C.孔氏者何   治:从事,研究D.下以于齐民          化:教化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右手持颐       见放B.上以忠世主       古人所以重施刑大夫
C.葬于江鱼腹中   内无应门五尺D.有土之君          求!无乃尔是过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是古代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往往是具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广博的知识,并且对人生有一定高断的人
B.《庄子·渔父》中,孔子的举止态度谦恭讲礼,而渔父表现出来的却是不屑和批评,从中可见庄子对儒家思想是持否定的态度的。
C.《楚辞·渔父》开头写屈原,结尾写渔父,简洁传神,刻画了屈原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形象。
D.庄子的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想象力极其丰富,充满激情和浪漫主义色彩。这篇《庄子·杂篇·渔父》(节选)也很好地体现了这样的特色。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劳形以危其真。
(2)方将杖拏而引其船,顾见孔子,还乡而立。
【小题5】给下面一段文字断句。

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应帝王》

阅读下列课文中的文言语句,完成各题:

《诸子喻山水》: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上下交朴,以道为舍。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仲尼亟称于水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秋水》: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吾在天地之间,犹小木小石之在大山也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前赤壁赋》: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何为其然也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游褒禅山记》: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仲尼称于水(     )(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     )
(3)相与枕藉乎舟中(     )(4)则或其欲出者(     )
【小题2】完成下列选择题
(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B.明主不厌人
C.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D.舞幽壑之潜蛟
(2)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与“始舍于其址”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声闻过情,君子             B.以其善
C.孔子登东山而                    D.孤舟之嫠妇
(3)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C.以为莫己若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小题3】完成下列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下江陵,顺流东也                    B.固一世之雄也,今安在哉
C.不知何时止不盈                    D.尽吾志也不能至者
(2)下列各句中“以”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余与四人拥火                    B.方存乎见少,又奚自多
C.上下交朴,道为舍                    D.又悲夫古书之不存
(3)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犹小木小石在大山也                                        B.不知东方既白
C.野语有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D.又以悲夫古书不存
(4)下列各句中“于”字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名成于前,德垂                           B.吾长见笑大方之家
C.唐浮图慧褒始舍其址                    D.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
【小题4】指出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例句“又奚以自多”相同的一项:(     
A.以为莫己若B.客有吹洞箫者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D.方存乎见少
【小题5】翻译
(1)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庄子)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其书虽瑰玮,而连狞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敵诡可观。彼其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闳而肆;其于宗也,可谓稠适而上遂矣。虽然,其应于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来不蜕,芒乎昧乎,未之尽者。

(节选自《庄子·天下》)

材料二: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诗》,记于溪石上。

(节选自柳宗元《愚溪诗序》)

【注】①谬悠:虚空悠远。引申为荒诞无稽。②端崖:边际。③卮言:指不着边际的议论。曼衍:流行不定的意思。④敖倪:即“傲睨”,傲视。⑤连狞:宛转的样子。⑥参差:谓其辞旨神奇多变。⑦敵诡:奇异。⑧稠适:亦作“调适”,条达之意。⑨是溪:指愚溪,原名冉溪。柳宗元因参加政治革新被贬永州,定居于此,并更其名为“愚溪”。

【小题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无以A利世B而适C类于予D然E则F虽辱G而愚之H可也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荒唐,广大而不着边际,与现代汉语成语“荒唐不经”中的“荒唐”意思不同。
B.造物者,创造天地万物的神,道家中指无穷无尽的大道。苏轼《前赤壁赋》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也曾提到。
C.颜子,指孔子得意弟子颜回。《论语》中孔子评价他“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可见孔子对其学习态度的批评。
D.牢笼,包罗、囊括,今义为关住鸟兽的东西,属古今异义词。
【小题3】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当时的社会沉沦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言论与之交流,只能以不着边际的言辞,放纵而不拘执,不持一端之见,不责问世俗的是非对错,从而与之和谐相处。
B.庄子对“道”的阐释博大而通彻,深广而畅达,然而他对于事物变化的反应和解释,没有止境,不离于道,在茫然暗昧之中,永远也无法穷尽其中的奥妙。
C.柳宗元认为自己生逢明时,遇有道明君,却违背了道理,做错了事情,是世间至愚之人。言辞中饱含其懊悔自责之情。
D.柳宗元托物兴辞,寓意深远,蕴藏着深厚的寓意和强烈的个人倾向。作者将无人游赏,无人涉足的愚溪与自己类比,暗喻贤能之士被新人猜忌、排挤,表现其愤懑与无奈之情。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2)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
【小题5】清代蔡铸评价《愚溪诗序》“通篇俱就一‘愚’字生情”,请简要概括材料一中“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与材料二中“愚辞”的异同。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