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5 组卷4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位没有战功的老军人(节选)

徐怀中

师职干部离休,可以安排在省城,或是其他中小城市。余清泉提出要回老家去,不是回太行山老家,是要回妻子家乡去。

虽时隔多年,自然风光并无多大改变,山河依旧,夕阳如初,一切都保持了先前的老样子。还是那条石板小路蜿蜒而上,通向村寨。石板大小均匀,铺得又很规整,迈一步正好踏一块过去,从山脚至坐落在山坳处的村寨,直到进屋,脚步不错乱,始终不会踩到石头缝缝的。

那天,余清泉带了警卫员从县城出来,照例在夜色朦胧中踏上这条石板小路。忽然听见树棵里窸窸窣窣响,他警惕地摸到了腰间的左轮枪。原来是大妹,她笑眯嘻儿说,她打猪草转来晚了,正巧可以和余同志一路回家。大妹裤管卷过膝头,裸露出两条颜色健康的小腿。由于长年不受鞋袜的约束,脚趾分得很开,大脚板踏下去显得稳实有力,大妹许是感觉到了余清泉在注意她的脚,说:

我这样光脚板很难看,是啵?

不!此地兴的就是打赤脚。

你们大军同志总是鞋子袜子,严严实实捂着,不觉得烧脚吗?

我们习惯了。

你脱了鞋子试试看,光脚板走在石板上好安逸哟!……

昨日一场雨,路沟里积满了水,余清泉部长以及军分区和县人武部陪同他一起来的几位同志,全都脱了鞋蹬水过去。随后余清泉便把鞋子拎在手上,赤脚从石板小路向上去。年代久远了,那石板磨得平光溜滑,踏上去冰凉冰凉。阳光照射了一天,冰冷中又透着一丝儿温暖,脚板心麻酥酥的。余清泉又有好多年没有体验到这种冰冷而又温暖的麻酥酥的感觉了,心里说不出的舒坦。

天要黑了,牛背的社员们已经各自回家,主妇们在忙着做晚饭,男人则泡一杯细茶——他们不再满足于自家采制的苦丁茶了,靠在沙发上听着半导体收音机,所以余清泉他们进村,没有遇见什么人。他们刚刚踏上那石板台阶,一只黑狗尖厉地叫着扑过来,龇出一口牙齿,好凶恶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通常会捡起石头,或是寻找一根棍棒以自卫。余清泉竟一动不动,任凭那狗扑到面前。他诧异着,本应该是一只肥胖的老黄狗,那吠声也不对了,瓮声瓮气的才是。黑狗几乎要咬到他腿了,他本能地起脚踢去,狗向一边跳开了,随即又攻击过来。

一个妇女出现在门口,她举起拳头威吓那狗说:

瞎了眼的,不看是大军同志吗?!

余清泉自己也很难想象他是如何惊疑不定地望着这个女人,好一阵望着,以至那女人侧转身去,不敢再抬起头来。

余清泉第一次到牛背来,正是这样的情形。那只肥胖的老黄狗首先迎接了他,随即就见一个姑娘出现在门口,喝叫说:

瞎了眼睛的,不看是大军同志吗?!

于是老黄狗便乖乖地退到一旁去了。老黄狗很有灵性,从此同这位陌生的客人取得谅解,余清泉每次到涂家来,它总是不声不响,连连摇着尾巴表示友好。

大军同志!你们找哪个?女人怯生生地问。

初次见到,大妹不也是这样怯生生地喊他大军同志的吗?

刚刚解放那段时间,此地群众几乎每天站在路口高呼欢迎解放大军的口号,于是乎对军人一律沿用了大军同志的称呼。同样喊他大军余同志,而在余清泉听来,大妹那轻声轻语中却含有格外的亲切和热情。

余清泉告诉女人,他不找哪个,只是想来看看这老地方,从解放到土改,他在这屋里住过几年的。女人略假思索,省悟过来,显然她已经知道这位风尘仆仆的老军人是谁了,连忙邀请他和几位同志进屋。

在岁月的剥蚀下,屋门槛已经残破不堪,只剩得矮矮的一截。余清泉迈过门槛,却把腿抬得老高。为了防止小鸡雏儿飞出去,大妹总是把好宽的一块木板堵在门口,工作队长出出进进,习惯了把腿抬得老高老高。

让余清泉愈加感到惊异的是,这屋里也同样有一对老夫妇,想必正是女人的双亲了。女人忙着用几个饭碗为客人泡茶,这女人同当年的大妹相比,无论就年龄或相貌而论,都相去甚远。但余清泉却久久不能从第一眼看见她所产生的那种惊疑恍惚中清醒过来。他甚至闪过这样一个背离唯物主义的念头:是不是大妹一家隐去自己身形,假扮了这一家三口,仍旧住在涂家老屋呢?

邻近的几家人先跑来看望大军余同志了,讲起来才知道,那女人原是后坪大队的。因为兴修水库,后坪搬迁了几百户人家,分散安置在附近各社队……

(有删改)


【注】大妹,余清泉的亡妻。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余清泉离休后要求回到妻子家乡去,以此设下悬念,自然引出下文回乡后的记叙,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中提到社员们“靠在沙发上听着半导体收音机”,巧妙地写出乡村生活日益富裕的变化,使得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在余清泉的回忆中对大妹进行了多角度的侧面描写,刻画出一位质朴、勤劳的农村妇女形象。
D.“没有战功的老军人”是一个离休的师职干部,有着朴实的灵魂和人类真实而可贵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人性的赞扬。
【小题2】小说在叙述时采用时空交错的方式,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叙述特点的妙处。
【小题3】这是一篇有别于传统小说的“诗化小说”,有一种诗意之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2·河南焦作·一模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放下手机

周瑞芬

周六,纷纷扬扬下了一场雪,上小学的女儿吵吵着:“爸爸,明天带我堆雪人,好不好?”强东非常爽快地答应了。女儿搂着他的脖子亲了一口说:“爸爸真好!”

妻子周日加班,他吃完妻子准备好的早点就歪在床上看手机。仿佛最称职的语文老师,他给每一位微信朋友点赞,评论,感觉不错的还转发。尤其是这场雪,简直刷爆了微信朋友圈,大家各种晒:有晒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有自恋的打着晒雪的幌子晒自己的;也有转播路况的……

这时女儿站在她床边说:“爸爸,我们去堆雪人?”他眼睛都没有离开手机说:“一会儿啊!先去吃早点!”

支走女儿,他继续浏览:一位朋友在晒她家的宠物狗狗,朋友的两只雪白的“博美”穿着盛装亮相,简直萌翻了,大家争相转发,好评如潮……这时女儿又跑来央求:“爸爸,可以去了吗?”他没好气地问:“作业写完了吗?不要总想着玩!”女儿自知理亏,悻悻地离开了。

他继续盯着手机,头条爆出美国又发生枪击案。他赶快去给定居美国的大学同学们、孩子在美国读书的朋友们一一发去关心和问候,大家也很快回复,感谢他并说他们或他们的孩子们都平安。有位定居美国的朋友还说,其实美国真的没有报道,应该不是很严重。他在心里嘲笑了一番这个“洋包子”,真是不识“危险”真面目,只缘身在“他乡”中……

女儿又来了,“爸爸,到底去不去?雪都化了!”

他抬腕看了一眼表,“啊!都中午了?!”再抬头望一眼窗外,果然,在冬日中午的暖阳下,到处是明晃晃的水渍,雪已经消失殆尽,他只好哄女儿:“下次再下雪,爸爸一定陪你堆雪人!”女儿懂事地点点头,眼睛里含着泪。

晚上临睡前,妻子说:“答应了孩子不兑现,孩子很伤心,总算睡着了,刚才还抽抽搭搭的!”强东披衣下床,蹑手蹑脚步入女儿的卧室,望着女儿粉嘟嘟的小脸,长长的睫毛,孩子小小的,强东心里是满满的愧疚……他给女儿掖了掖被子,正准备离开,只听女儿说:“爸爸,快安鼻子!”强东很吃惊,孩子接着发出银铃般的笑声:“爸爸,真好看!真好看!”强东发现女儿在说梦话,梦里还是堆雪人的事。他的心蓦然被针刺了一般!

自己仿佛不知不觉被手机绑架了似的,每天大把大把时间消耗在手机上。他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了。

他套用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赋诗一首《放下手机,休养生息》,发在微信朋友圈。大意是说他从明天开始希望生活在一个没有手机的世界,做一个幸福的人,放下手机,休养生息!他准备陪孩子堆雪人,打雪仗,过简单而快乐的生活。还信誓旦旦说,以后不和每一个亲友微信联系,无论他们理解也好,不理解也罢,他说这是他想要的幸福!总之,他决定“痛改前非”,有点放下手机、立地成佛的凛然。

强东上班出门前,把手机调成静音,塞到公文包的最里层。微信上不是流传一句话:自律,是一个人最好的修行!这简直就在诠释现在的自己!想到这里,不免暗暗得意!“怎么还是微信?!”强东心里数落着自己,好在他已经下定决心,放下手机了!

公交车站等车的人真多,等了15分钟居然没有车来,他忽然醒悟,因为刚刚下过雪,车不像平时那么准点。强东马上萌生“滴滴打车”的念头。但一想到需要动用手机,他就强迫自己把这个念头从心底掐死!

手都快挥断了,他才勉强和其他人拼上了辆出租车。在路上,他看到建设银行门口有个巨大的广告牌,上面写着:大额存单,利息4.125%,数额有限,先到先得!他和妻子等了许久的大额存款啊!这个可以用手机买!他把手伸进了公文包,碰到手机的一瞬,想起自己昨晚的誓言,手好像被蛇咬了似的,抽了回来。

快到了,司机一边开车一边说:你们是拼车,先付一下钱吧。都按起步价给,扫我的二维码。强东拿出一张10元现金说:“我不会扫码,付现金。”其他人急忙说:“很简单的,我们教你!”强东摇摇头,坚持付现金。司机师傅很不耐烦:“都什么年代了,哪儿还有付现金的?你自己准备零钱,8块,我没有零钱找你的!”强东也有点生气说:“你不准备零钱还有理了,算了,不用找了!”摔门下了车。

强东到单位第一件事情就是赶领导的讲话稿。他忽然想起,这个稿已经写了提纲在手机备忘录里,于是他在电脑上点开微信链接,习惯性去连接手机,但想起自己昨晚等于在朋友圈许了诺,狠心命令自己:“重写吧!”

“你怎么搞的?微信工作群都通知三遍了,这个月的月报表,10点之前必须上报,你没有看到吗?”主任怒气冲冲地闯到强东的办公室!他只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填报表。

这时候,单位的电话铃声忽然大作。不知道多久了,这个固定电话就成了摆设,很少用,几乎忘记居然这么大动静,强东被吓了一跳。电话是妻子打来的,妻子连珠炮似地对他讲:“你的手机怎么了?怎么不接电话?女儿发烧,在医院……”

(《第四届金麻雀作家班作品选》)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由强东写到朋友,写到他们各种“晒”,可以看出“晒”成了一种风气。
B.强东看到女儿可爱的样子时,忽生歉疚之情,说明这个“手机控”未失爱心。
C.强东用不用手机,他妻子都会抱怨,可见他与妻子间的分歧不纯是手机问题。
D.“女儿”的事情贯穿始终,用她“发烧”暗示了手机依赖也是病,需要救治。
【小题2】小说结尾停留在主人公听到的电话内容,没有再写他的行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3】小说中反映的手机问题,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请结合原文进行探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青春之歌

杨沫

清晨,一列从北平向东开行的平沈通车,正驰行在广阔、碧绿的原野上。茂密的庄稼,明亮的小河,黄色的泥屋,矗立的电杆……全闪电似的在凭倚车窗的乘客眼前闪了过去。

乘客们吸足了新鲜空气,看车外看得腻烦了,一个个都慢慢回过头来,有的打着呵欠,有的搜寻着车上的新奇事物。不久人们的视线都集中到一个小小的行李卷上,那上面插着用漂亮的白绸子包起来的南胡、箫、笛,旁边还放着整洁的琵琶、月琴、竹笙,……这是贩卖乐器的吗,旅客们注意起这行李的主人来。不是商人,却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学生,寂寞地守着这些幽雅的玩艺儿。这女学生穿着白洋布短旗袍、白线袜、白运动鞋,手里捏着一条素白的手绢,——浑身上下全是白色。她没有同伴,只一个人坐在车厢一角的硬木位子上,动也不动地凝望着车厢外边。她的脸略显苍白,两只大眼睛又黑又亮。这个朴素、孤单的美丽少女,立刻引起了车上旅客们的注意,尤其男子们开始了交头接耳的议论。可是女学生却像什么人也没看见,什么也不觉得,她长久地沉入在一种麻木状态的冥想中。

车到北戴河,女学生一个人提着她那堆乐器——实在的,她的行李,除了乐器,便没有什么了——下了火车。留在车上的旅客们,还用着惊异的惋惜的眼色目送她走出了站台。

这女学生提着她的行李,在站台外东张西望了一会,看不见有接她的人,就找了一个脚夫背着行李,向她要去的杨庄走去。

走路的时候,她还是那么沉闷。她跟在脚夫后面低头走着,不言也不语。后来转了一个弯,走到个小岗上,当蔚蓝的天空和碧绿的原野之间突然出现了一望无际的大海时,这女学生迟滞的脚步停下来了。她望着海,那么惊奇,明亮的眼睛露出了欢喜的激动,呵!呵!她连着呵呵了两声,脚步像粘在地上似的不动弹了。第一次看见——多么美呀!

她贪婪地望着微起涟波的平静的大海,忘记了走路。

喂!我说那位姑娘啊,您是怎么回事呵?脚夫急了,又向山上大声吆喝着,这才惊醒了女学生,她揉揉眼睛茫然地笑了一下,快步跑下了山岗。

脚夫是个多嘴的中年人,他不由向这举止有点儿特别的女学生盘问起来:您站在山上看什么哪?

看海。多好看!女学生歪着头,你住在这儿多好,这地方多美呵!

好什么?打不上鱼来吃不上饭。我们可没觉出来美不美……脚夫笑笑又问道,我说,您这是干么来啦?怎么一个人?避暑的?

女学生温厚地向脚夫笑笑,半晌才说:哪配避暑。是找我表哥来的。

脚夫瞪大了眼睛:您表哥是谁?警察局的吗?

女学生摇摇头:不是,我表哥是教书的——杨庄的小学教员。

嘿!脚夫急喊了一声,我们邻村的先生啊,我都认识。不知是哪一位?

张文清。女学生的神色稍稍活跃一些,她天真地问,你认识他吗?他在村里吗?怎么没有上车站来接我……

脚夫的嘴巴突然像封条封住了。他不做声了。女学生凝望着他黝黑多皱的脸,等待着他的回答。但是他不出声,又走了好几步远,这脚夫却转了话题:我说,您贵姓啊?是从京里下来的吗?

女学生还带着孩子气,她认真地告诉脚夫:我姓林,叫林道静,是从北平来的。你不认识我表哥吗?

脚夫又不出声了。半天,他呵呵了两声,不知说的什么,于是女学生也不再出声。这样他们一直走到了杨庄小学校的门前。脚夫拿了脚钱走了,林道静也微微踌躇地走上了学校门外的石台阶。

学校是在村旁一座很大的关帝庙里。林道静把行李放在庙门口,就走进庙里去找人。她走上东殿、西殿、正殿、偏殿各个课堂里全看了一遍,一个人影也没有。直到天黑了,这才有一个跛脚老头从大路上蹒跚地走来。这老头看见有人站在台阶上,远远地先喊了一声:

找谁的呀?

道静好容易盼着来了个人,欢喜得急忙跑下台阶和老头招呼:张文清先生是在这儿教书吗?

哦,找张先生的?……老头喝得迷迷糊糊的,红涨着脸,卷着大舌头,他,他不在这儿啦。

道静吃了一惊:他哪儿去啦?一他写信告诉我暑假不离开学校的呀。还有,我表嫂呢?她也在这儿教书……

不,……不知道!不知道!……老头越醉得厉害了,东倒西歪地跌进学校的大门,砰的一声把两扇庙门关得紧紧的。

这下子可把林道静难坏了!现在怎么办?以后又怎么办呢?……她愣愣地站在庙门外的冷清的阶石上,望着面前阴郁的树林,聒耳的蝉声还在无尽休地嘶叫,海水虽然望不见,然而在静寂中,海涛拍打着岩石,却不停地着单调的声响。林道静用力打了几下门,可是打不开,老头一定早入梦乡了。她心里像火烧,眼里含着泪,一个人在庙门外站着、站着,站了好久。明月升起来了,月光轻纱似的透过树隙,照着这孤单少女美丽的脸庞,她突然伏在庙门前的石碑上低低地哭了。

(节选自杨沫《青春之歌》)

文本二

1931年,17岁的杨沫和她笔下的林道静一样,因抗婚而离家出走,投奔在北戴河教书的哥哥。我们已无从得知当时的杨沫是否也随身带着那样一个行李卷,多年之后创作这部小说时,她在日记中写道:关节使我痛得成天躺在床上看书,累了就欣赏音乐。我对于音乐的爱好不亚于文学——初中时,我弹月琴、吹口琴,还学过笙、笛。很显然,那一袭白衣的女子,不仅是年轻时代的林道静,也是年轻时代的杨沫本人。

(光明网——《光明日报》)

文本三

杨沫(1914825日——19951211日),中国当代红色女作家,原名杨成业,笔名杨君默、杨默,其童年并不幸福,基本没感受过父母的疼爱,常常与家里的书籍为伴,喜欢看当代中外小说,后接触到一大批进步青年知识分子,萌芽了革命的种子,关心起了国家大事,逐渐立志要做一个有理想、有文化、有格局的人。 1951年,杨沫带着病魔开始创作《青春之歌》,1955年终于完成小说,1958年正式出版该小说,这是一部描写一个知识女性成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写出了写出了杨沫最真切最独特的青春,写出了那一代人共有的青春。作品流露出作者对理想、对党的赤诚。

节选自文章《重温<青春之歌>,忆杨沫的一生》

【小题1】根据文本一小说相关内容,下列选项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道静随身携带多种乐器,由此可看出她多才多艺且生活优越,也符合她女学生的身份。
B.面对旅客的议论,她并不在意,而是沉入冥想,说明她正沉浸在投亲的兴奋快乐之中。
C.蓝天、碧野、大海使她欢喜激动,而脚夫却因为既打不上鱼也吃不上饭而无心欣赏此景。
D.脚夫闭口不谈张文清,老头醉得厉害记不起他去了哪里,都是为下文找不到他埋下伏笔。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域,景物描写细致入微并运用了排比、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自然环境独特的特点。
B.小说用了较多笔墨叙写林道静与脚夫、老头的对话,披露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了道静热爱自然、单纯可爱的个性。
C.小说节选中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以阴郁的树林、聒噪的蝉声、单调的涛声,衬托了道静此时投亲不遇的孤单和无助。
D.小说中林道静的经历与年轻时代杨沫的经历很相似,由此可推测本文可能是作者根据自己生活经验而创作出的“自传体”小说。
【小题3】小说主要人物林道静的出场巧妙而自然,请分析作者介绍这个人物时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小题4】文本二作者杨沫在日记中写道:“关节使我痛得成天躺在床上看书,累了就欣赏音乐。我对于音乐的爱好不亚于文学——初中时,我弹月琴、吹口琴,还学过笙、笛。”这是作家杨沫关于年轻时代自己兴趣爱好的回忆,但是后来却成为了一名作家。这段回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文本三及你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段话。要求:观点明确,不少于15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暮鼓

铁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 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 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 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 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   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 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   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   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焓锅的白菜汤味儿,网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 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 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 “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 子”,车上有一筐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 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 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 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 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 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2015年荣获首届(作家)“金短篇”小说奖,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日落之后,天黑以前”的描写,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也烘托了人物的正值暮年的人生状态。
B.小说对人物的描写细腻传神,老者故意拖着铁锹发出刺耳的噪音,这个细节暗示出他生活困窘,心中怨气很重。
C.小说故意安排“她”误认那个母亲是“老头”,形成反差,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更能震撼读者心灵。
D.小说塑造的儿子形象,体型壮实,呼喊母亲吃饭的时候态度粗鲁,是个性格急躁却十分孝顺的人。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多次写到路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路灯及时地亮起来”才让我清楚地观察“母亲”的一连串动作。
B.小说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作者用大量笔墨写“她”眼中“老头”的邋遢,这是先抑后扬的手法。
C.小说以“暮鼓”为题,富有艺术魅力,情节紧凑,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且在结束部分以此点明主旨。
D.小说情节曲折,语言简约洗练,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让人感动,字里行间让人领会出人生启悟。
【小题3】铁凝在以往的短篇小说中,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例如《哦,香雪》中的香雪。小说《暮鼓》成功地捕捉并表现出人物与生活的真实性,把特定的人物、生活写得入木   三分,塑造了栩栩如生的暮年女性形象,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请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中“妈”的形象特点。
【小题4】本文写了一对农民工母子日常生活中的一幕,作者刻意用一位都市女性的眼睛去看这一切,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