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2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祁《玉楼春》词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苏轼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昀《评点苏诗》卷二在句旁抹了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这表示他并未懂那句的意义。“闹”字是把事物无声的姿态说成好像有声音的波动、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用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是“通感”或“感觉挪移”的例子。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有“通财之谊”。又譬如“热闹”和“冷静”那两个词语也表示“热”和“闹”、“冷”和“静”在感觉上有通同一气之处,结成配偶。培根的想象力比较丰富,他说: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浮动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方,而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这算得哲学家对通感的巧妙解释。

各种通感现象里,最早引起注意的也许是视觉和触觉向听觉里的挪移。亚理士多德的心理学著作里已说:声音有“尖锐”和“钝重”之分、那是比拟着触觉而来,因为听、触两觉有类似处。我们的《礼记·乐记》有一节美妙的文章,把听觉和视觉通连。“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孔颖达《礼记正义》对这节的主旨作了扼要的说明:“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其形状如此。”白居易《琵琶行》有传诵的一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它比较单纯,不如《礼记》那样描写的曲折。白居易只是把各种事物发出的声息——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鸟声、泉声——来比方“嘈嘈”、“切切”的琵琶声,并非说琵琶大、小弦声“令人心想”这种和那种事物的“形状”。一句话,他只是把听觉联系听觉,并未把听觉沟通视觉。

好些描写通感的词句都直接采用了日常生活里表达这种经验的习惯语言。像王维《过青溪水作》:“色静深松里”,或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寒磬满空林”和杜牧《阿房宫赋》:“歌台暖响”,把听觉上的“静”字来描写深净的水色,温度感觉上的“寒”、“暖”字来描写清远的磐声和喧繁的乐声,也和通常语言很接近,“暖响”不过是“热闹”的文言。诗人对事物往往突破了一般经验的感受,有深细的体会,因此推敲出新奇的词句。

按逻辑思维,五官各有所司,不兼差也不越职,像《荀子》所谓:“人之百事,如耳、目、鼻、口之不可以相借官也。”陆机《演连珠》第三七则明明宣称;“臣闻目无尝音之察,耳无照景之神。”《文选》卷五五刘峻注:“施之异务。”然而他自己却写“哀响馥若兰”,又俨然表示:“鼻有尝音之察,耳有嗅息之神。”“异务”可成“借官”,同时也表示一个人作诗和说理不妨自相矛盾,“诗词中有理外之理”。

(节选自钱锺书《七缀集·通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感这种现象在普通语言里也经常出现,譬如我们常说的“热闹”和“冷静”这两个词语自身就有听觉和触觉通同的情况。
B.培根认为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浮动都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足迹,从哲学的角度解释了通感现象。
C.最早受到关注的通感现象也许是视觉和触觉向听觉的挪移,亚理士多德的著作和中国古代的《礼记》中就有相关的内容。
D.歌者“累累乎端如贯珠”的意思接近李商隐所说的“珠串咽歌喉”,是说歌声具有珠子圆满光润的特点,听觉沟通视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从李渔和纪昀对宋祁和苏轼诗词的评价切入,提出并且证实了通感这种未曾被批评家关注到的手法。
B.根据文章观点,通感可以理解为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相互交通,如颜色有了温度就属于通感。
C.文章引王维、杜牧等人的诗句,证明了诗人对事物往往能突破一般经验的感受,用日常语言写出新奇的词句。
D.钱锺书先生学贯中西,知识广博,在论述过程中旁征博引,例证信手拈来,语言幽默风趣,见解独到深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谓“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谓“洋洋兮若江河”,这证明了声音似乎会有形象。
B.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写琴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这和《礼记》“上如抗,下如坠”的情形相似。
C.文中所引《琵琶行》一节只是把听觉联系听觉,用声音比方声音,并未把听觉沟通视觉,所以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通感。
D.陆机认为耳目并不相通,但他在“哀响馥若兰”中却把视听结合起来,说明诗歌创作并不一定遵从逻辑思维,自有一套“理外之理”。
2022·贵州毕节·二模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被称为“绝学”的甲骨文与甲骨学,内容丰富,是重建中国上古史,透视三千年前殷商社会生活景致,寻绎中国思想之渊薮、中国精神之缘起、中国古代信仰之源头、中国传统文化特质与品格之由来、中国艺术美学之发轫的最真实的素材。

②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古典文献遗产,其时代属于商王朝后期。甲骨文出自3000多年前殷商王朝特殊人群之手,包括商王、贵妇、王室成员、卜官、贵族、各方巫师、地方要员等。这些人群以特有的占卜文例形式(通称甲骨卜辞)或记事文例形式(通称记事刻辞),在龟甲兽骨上写刻下他们的日常生活事象,记下了真实存在的商王室谱系,记下了大量的神名、人名,揭示出王位继承法与婚姻亲属制的特点,王事与臣属活动的政治景观,重大事件中的人物思想情感表现,商王与诸侯方国的关系,官僚机构与职官的职掌,社会生活中权贵与平民、奴仆的阶级结构,经济产业的管理者与手工业劳动者的等级关系,不同族群的宗教意识观念,军事战争中的武官、军队组织、武器装备和攻防行事,丧葬祭祀中人殉人祭者的身份、社会地位及其与墓主的关系等,使商代成为有出土古文字记载可资考察的信史时代,填补了史书的缺载。

③殷墟甲骨文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为研究中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承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可信的第一手史料。120年来,经海内外学者的共同探索,其中的历史文化奥秘逐渐揭开,甲骨学也成为一门举世瞩目的国际性显学。

④甲骨文发现至今,甲骨文研究主要在文字考释和殷商史料的解析利用方面,而在甲骨学研究领域,持续不断的甲骨文材料的发现、整理和著录,甲骨残片缀合、甲骨组类区分、甲骨文例语法研究等诸多方面堪成规模,特别是近世整宗性甲骨著录集与大型甲骨文献集成、各种完备工具书的相继问世,无不为甲骨文与甲骨学研究的发展积聚起相当的能量。

⑤相比于过去,如今的甲骨文研究有很多有利条件。近些年来,出土的战国文字较多,特别是许多地下简帛文献的再发现,如清华简、上博简、郭店简、包山简等。简文保留了很多古老字体的写法和用法,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找出其字形变化的源与流,比以往考释甲骨文强调形、音、意分析增加了更多的可参照素材。

⑥同时也应看到,当今甲骨文与甲骨学研究也面临不少问题,如项目设置重复,选题碎片化,一些研究自说自话,等等。因此,在制定甲骨文保护研究的发展规划时应有以下几方面导向和新的拓展领域:加强对甲骨文的敬畏之心,杜绝伪造乱用甲骨文字的不良风气。注重多元化、多路径的甲骨文研究理论与方法,完善甲骨学科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造就良好的甲骨学发展氛围。从国家层面全面推动甲骨文的专业整理与科学研究,推进甲骨文的知识展示与文创利用。加强顶层规划,重视文理结合,加快甲骨文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适当增加甲骨文重大项目、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的设立。注意甲骨文与甲骨学专门人才的培养,同时兼顾与社会需求接轨,培育一批名副其实的甲骨文科普园地。

⑦要言之,甲骨文研究迎来了新机遇,我们应认准方向,坚守底线,拒绝乱象,把握好甲骨文研究与应用的深化发展趋势,在古文字与古史研究领域不断进取,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努力。

(摘编自光明日报《甲骨文研究的继往开来》,2019年11月)

【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甲骨文被称为“绝学”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
B.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出自殷商王朝的特殊人群之手。
C.甲骨文自发现以来,海内外学者共同探索,使甲骨学成为国际显学。
D.甲骨文与甲骨学专门人才的培养,将有利于甲骨文研究的继往开来。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介绍甲骨文,然后点到甲骨学,并指出二者的研究面临的问题,最终提出解决措施。
B.文章第②段用大段文字,介绍了甲骨文记载的大量内容,论述了甲骨文对商代史研究的重要影响。
C.文章第⑤段,通过举例论证,论证了如今的甲骨文研究相比于过去,具有很多的有利条件。
D.文章提出了甲骨文与甲骨学两个概念,介绍了二者的紧密联系,得出甲骨文研究面临不少问题的结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甲骨文研究的逐渐深入,殷商王朝的真实历史将会非常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B.甲骨文材料持续不断的发现、整理和著录,对殷商史料的解析利用起了决定性作用。
C.近年出土的简帛文献保留了很多古老字体的写法和用法,为甲骨文研究创设了有利条件。
D.作者认为,只要加强对甲骨文的敬畏之心,就能杜绝伪造乱用甲骨文字的不良风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同时代的诗人中,流沙河无疑是比较注重幽默风格的一位。尤其是他的中后期诗歌具有明显的幽默风格,这是难能可贵的,因为对于中国诗歌而言,幽默是相对而言比较匮乏的,正如1988年《诗刊》卷首语所言“过去我们的抒情诗,无论是政治的,还是生活的,都少用那种幽默的调子写出,讽刺也过于直露,剑拔弩张,少有喜剧色彩。”在流沙河前期的诗歌中,并没有表现出幽默来。年轻的诗人以理想主义的心态,用天真无邪的眼睛好奇地打量周围的世界,一切让他感觉兴奋、激动,这种创作心理是不大可能产生幽默的风格的。

幽默讽刺艺术风格的生成,必须要有从容不迫的达观态度、超脱心态。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是缺乏幽默意识的。“善为笑言,然合于大道”的所谓“谑而不虐”的儒家文化让人变得拘谨、恭顺。只有在那些绝圣弃智、看穿一切如老庄之徒的超脱派身上,才可能出现幽默讽刺的人生态度。而流沙河的思想与创作受老庄哲学影响很深,他在庄子哲学方面有很深入的研究,《庄子现代版》就是其研究庄子结出的丰硕果实。庄子的超脱、旷达、幽默给流沙河的影响很深。另外,我们知道,巴蜀是中国道教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同时它又是一个远离儒家正统文化权威的“西僻之乡”,这样相对减轻了儒家文化的理性压力,推动着巴蜀人的精神需要向着寻找生活意趣而置礼教规范于不顾的方向发展,典型的表现形态便是广泛存在于四川民间的“摆龙门阵”习俗。流沙河在老家劳动的二十二年间,与工匠们同呼吸共命运,朝夕相处,那些四川粗放汉子们在灾难岁月里的嬉笑怒骂、戏谑嘲弄,以玩笑讽喻聊以自乐或解闷的生活习性,给予了诗人深刻的影响。缘于现实生活的幽默情怀和幽默气质,使得流沙河的诗歌开始充满诙谐、机智、风趣。这是艺术成熟的一种表现。朱光潜在《诗论》中认为,任何成熟的诗歌范型,都有极为娴熟的谐和隐的成分。在经历了苦难的人生,具有了丰富的阅历之后,流沙河能够站在更高的层次俯瞰社会人生,对生活作出深刻的理解与纯熟的驾驭,以旷达超脱的心态来面对纷繁复杂,其中不乏丑恶的社会生活现象,对其作出深刻的剖析,以笑来迎击生活的沉重。比如《故园九咏焚书》以一笑一哭的鲜明对比,强化了诗中的诙谐色彩,让人忍俊不禁,也让我们真实地体味到这貌似幽默的情绪里包含的酸辛和苦涩,看到诗人对悲剧制造者的嘲弄和反讽。

在诗歌创作中,流沙河常用意义不同、色彩不同的词进行非逻辑性组接,造成一种有悖常情常理的形象,形成一种画面的变形形态,其中往往表现出一种拟人化倾向,如《家鼠》用轻松奇巧的俏皮话,如《文学讲习所旧址》中一句“疯子来了”既有奇巧逗人的幽默感,又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往昔时光的深切追恋;有时也用奇特的比喻来造成一种幽默的效果,如《读地球仪》中的诸多比喻,都是奇特而极度夸张的,因而也获得了良好的幽默效果,流沙河诗歌中的幽默往往让人在发出苦涩的笑的同时,也起到一定的鞭挞和醒世的作用。

(摘自孙立志《流沙河诗歌艺术研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流沙河是一位注重幽默风格的诗人,他的中后期诗歌比前期的诗歌更有幽默感。
B.中国诗歌缺少幽默,与传统文化中缺乏幽默的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有一定关系。
C.庄子的超脱、旷达、幽默给流沙河很深的影响,使其诗歌具有诙谐幽默的风格。
D.流沙河的诗歌在鞭挞和醒世的同时,往往发出苦涩的笑,以笑迎击生活的沉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的重点是流沙河诗歌的幽默风格,在论述“谐"的同时也论述到“隐”。
B.文章第一段提出论点,用对比论证方法证明流沙河诗歌幽默风格是很难能可贵的。
C.文章第二段重点论述幽默艺术风格的生成,必须有从容不迫的达观态度和超脱心态。
D.文章第三段重点论述流沙河诗歌营造幽默的方法,并指出其幽默折射着现实人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达观超脱的心态才可能产生幽默意识,“谑而不虐”的文化孕育不出幽默艺术。
B.艺术风格的形成,与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思想性格、生活阅历和现实环境有关。
C.苦难的人生与丰富的阅历,能让作家站在更高的层次观看社会,深刻理解生活。
D.非逻辑性组接是营造幽默效果的一种方法,能借助有悖常情的形象造成幽默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说到先秦文献之版本美,就是说它的“文字载体”美。世界上有过各种各样的文字载体:古巴比伦人用泥版,古埃及人用纸草,古印度人用贝叶,古希腊人用羊羔皮,古俄罗斯人用桦树皮……他们都是就地取材,利用天然材料,没有制作过专用的文字载体。古代中国人也曾利用过天然材料,比如龟甲、牛胛骨之类,还利用过陶器、玉器、青铜器等,创造出了“甲骨卜辞”和“金石文本”。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缺点:不易复制,不易储藏,不易递运,故很难成“书”,以供跨时空阅读、使用。

到了两三千年之前,我国先民们开始用质地轻柔的缣帛来写字,这很美,但是太贵了;于是人们就剖开竹子,削成轻巧细长的竹片来写书。这竹片非常廉宜,叫做竹简。竹简(或木简)作为专用文字载体,是中国也是世界书籍制度史上的一项重要首创。它廉宜,可以批量复制,可以传输,可以储存,一句话,可以成“书”了。我国周秦两汉魏晋两三千年间,使用的就是这种“简书”。传世至今的上古经典文本,原本都出自“简书”。

西周末年,文字载体和文字录入方式实现了一次空前的变革:时人有文,不再使用甲骨契刻了,也不依靠青铜器皿了,而是改用竹简与缣帛。春秋后期,郑国有位邓析,在子产“铸刑鼎”之后,造出了一部“竹刑”,就是用竹简录写的国家刑典。邓析与孔子是同时代人,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这也说明早在孔子之前,社会上就已经有了“竹书”。《论语》中有“子轼负版者”的话,说是孔子向背负版籍的人行注目礼,这“版”(木牍)便是政府登录土地人口用的,可以画“土地四至图”和刻制“家族谱系表”。西晋时期,有个叫不(fǒu)准的人,盗掘了汲县的战国魏襄王的坟墓,发现了一批殉葬品,光是竹简就装了十几大车,还被他当火把烧掉了不少。后经人整理,清理出了《古本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等好几种书,记载了炎黄舜禹时期的许多重要史事。它的发现,确证了上古就有简书的存在。

《论语》中又有“子张书诸绅”的话,绅是丝织品,在丝织品上录文记事,看来已成为当时的日常活动了。另外,元魏时的《齐民要术》中说:春秋末年,越国大夫范蠡“以丹书帛,置于枕中,以为国宝”。加之考古发现先秦人手抄的帛书《老子》,这又证明那时节确有帛书的流布。神仙家把“帛书”尊为“天降圣书”,不无缘故。

简的出现,使书面作品的批量复制成为可能,这才有了专供“传授知识”的“书”的生产,这才为诸子著作的涌现准备了前提,也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条件,中国南北朝以前的书,基本上都是“简书”,其文化学意义怎么估量也不算高。

(摘编自陈洪彝《闲话“简书”》)

【小题1】下列关于古代文献“文字载体”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人一般就地取用一些天然材料作为文字的载体,而不会去制作专用的,但这些天然材料都不易复制、储存和递运,所以很难成“书”。
B.“甲骨卜辞”是将文字刻在龟甲、牛胛骨等甲骨类材料上,而“金石文本”则是将文字烧制或铸刻在陶、玉、青铜等材质的器皿之上。
C.两三千年之前中国先民找到新的书写载体,其中“帛”虽然轻柔美好但价格昂贵,相比而言,以竹木加工而成的“简”轻巧细长且非常廉宜。
D.竹简(或木简)拥有之前甲骨、金玉等文字载体所不具备的优点,是一种专用文字载体,也是中国甚至世界书籍制度史上的一项重要创造。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西周末年,人们开始以简书、帛书替代甲骨与青铜器皿契刻,这一巨大的转变是文字载体和文字录入方式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变革。
B.西晋盗墓者不(fǒu)准从战国魏襄王的墓中挖掘并整理出《古本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书,从而确证了上古就有简书存在的事实。
C.《论语》和《齐民要术》中在织物上书写的相关记载,再加上考古发现的先秦时期《老子》手抄本,可以证明先秦时的确已有帛书流传。
D.专供“传授知识”的“书”的生产、诸子著作的涌现以及私人办学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简”的出现使得书面作品的批量复制成为可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周秦之后至南北朝以前的书,基本上都是“简书”,其中一些成为传世至今的经典文本,这些“简书”具有极高的文化学意义。
B.邓析用竹简录写国家典刑——“竹刑”、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等,都可以说明至迟在春秋后期,社会上就已经有了“竹书”。
C.从《论语》“子轼负版者”以及“子张书诸绅”等话中可以看出,在木牍和丝织品上录文记事,几乎已经成为当时的日常活动了。
D.《齐民要术》上记载越国大夫范蠡以帛书为国宝,足见当时帛书的珍贵,由此大概可知为何神仙家把“帛书”尊为“天降圣书”。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