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多文本阅读/4个题 0.4 引用3 组卷26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文本二:

学必本于书。一卷之书,初视之,若甚约也。后先相参,彼此相稽,本末精粗,相为发明,其所关涉,已不胜其众矣。一编一简,有脱遗失次者,非考之于他书,则所承误而不知,同字而异诂,同辞而异义,书有隶古,音有楚夏,非博极群书,则一卷之书,殆不可遽通。此学者所以贵夫博也。自先秦、两汉讫于唐、五代以来,更历大乱,书之存者既寡,学者于其仅存之中,又卤莽焉以自便,其怠惰因循,曰“吾惧博之溺心也”,岂不陋哉!故善学者通一经而足,藏书者虽盈万卷犹有憾焉。而近世浅士,乃谓藏书如斗草,徒以多寡相为胜负,何益于学。

昭武朱公敬之,粹于学而笃于行,尊所闻,行所知,亦无于为儒矣。然每悒然自以为歉,益务藏书,以栖架、藏于椟为未足,又筑楼于第中,以示尊阁传后之意,而移书属予记之。

予闻故时藏书,如韩魏公“万籍堂”、欧阳充公“六一堂”、司马温公“读书堂”,皆实万卷,然未能绝过诸家也,最擅名者,回宋宣献、李邯郸、吕汲公、王仲至,或承平时已丧,或遇乱散轶,士大夫所共叹也。朱公齿发尚壮,为世显用,且澹然无财利声色之奉,傥网罗不倦,万卷岂足道哉。予闻是楼,南则道人三峰,北则石鼓山,东南则白渚山,烟岚云岫,洲渚林薄,更相映发,朝莫万态。公不以登览之胜名之,独以藏书见志,记亦详于此、略于彼者,盖朱公本志也。

(节选自陆游《万卷楼记》)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亦无于为儒矣                    苍山
B.以栖架、藏于椟为未足       青,取之于蓝,而青
C.最擅名者                           皆出于此乎
D.为世显用                           其破荆州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以“假舆马者”“假舟楫者”设喻,用以说明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并没什么差别,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
B.陆游认为,初读一本书会觉得简单,然而经过对不同书本的查考,常会有新的发现,也能纠正一些沿袭的谬误。
C.许多求学之人会以“书读得太多就会迷失本心”为借口来掩饰自己的怠惰守旧,在陆游看来,这是十分浅陋的。
D.朱敬之致力于藏书,在家中建起藏书楼后还特地赠书给陆游,请他写文章记录,并打算将陆游的文章传给后代。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故善学者通一经而足,藏书者虽盈万卷犹有憾焉。
【小题4】两则文本都论及“学”,其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21-22高一上·福建泉州·期末
知识点:荀子(前313-前238)陆游(1125-1207)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