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2 组卷7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慎独是儒家之为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想符号。

慎独,本义是,又有之义。而则与群相对,意为孤处。慎独强调的是,即使在无人知晓、没有监督的闲处,亦即私密情境下,君子依然应怀有敬畏之心,严格自律,克己复礼。

生活中有群居与独处两种生存场景,这也就带来了两类伦理空间,前者是群处而公开的(人前),后者则是独处而隐秘的(人后)。群居空间的公共生活,因有礼法的外在制约,且处在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严密监视下,加之曾子时代,社会充满求闻”“求名的冲动,奉法守礼、循规蹈矩之外,又或巧言令色,而刻意著其善;而闲处则大为不同了,礼法未及,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又未达,这不啻于一个无拘无束、可恣意妄为的自由天地,此时君子或会自律,而小人就恣肆了。曾子所倡导的慎独,以突出的闲居自持自守,使独处亦如群居一样,这就消解了私人之境的道德风险,从而化独入众,扬弃群、独之异,又超越两者之别,消融群-独的分裂与异化,弥合公、私伦理空间的冲突,从而实现吾道一以贯之的伦理圆融。

慎独之独,除了上述闲居的私处或说私人空间之意外,还指意念的隐秘之境。在此只有意念自感的隐微之境,曾子亦如闲处一样要求慎独,其意涵朱子有深切的阐释:他人所不及知而已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所谓审其几,即不能因己独知而忘乎所以,或着意伪饰,或刻意扭曲。相反,应戒惧审视,精诚其意,一念之际,即必须存诚而去伪,即如曾子所强调的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追求真诚而纯粹,在灵魂深处正心直内

独知之境讲求慎独,仍然是很难的。因为如果说闲居已属私秘,而独知念虑之际,则是更进一步的,是隐之又隐的形而上秘境。它的难以言传,显然是外界不易窥知的,当然也是很难监察的。因此,这种情境下的慎独,相较于闲居就难上加难,因为它触及了他人无法感知的隐微。季札挂剑之动人,正因为他坚决践行自己内心的许诺,是完全自愿、自觉而自由的,真正表现出绝对的诚信,充分显现了高度的精神自律和灵魂纯一。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以及他的绝对的守约,就反映并印证了这一精神自律。曾子的慎独,以其极限化的修身追求,蕴含了极致化的至善企慕。

(摘编自马爱菊《曾子的慎独》)

材料二:

慎独作为儒家对君子修身的道德要求,目的在于求道,服务于当时的体制和礼仪规范,带有时代局限性。而主体性道德人格同样具有时代的特色,并且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和责任。主体性道德人格具有彻底消解与根绝封建专制主义的历史责任……也担负着超越世俗化、商业文化、消费文化、大众文化的肤浅、平庸、单向度、感官刺激、对精神境界追求的缺失等的价值追求。主体性道德人格与慎独思想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自觉要求。

道德人格的主体性是人作为道德主体的规定性特征。其中,自觉性是主体性的首要要求,体现着道德个体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以及道德行为方面的自主性。同样,慎独思想也蕴含着自觉性的要求。《礼记·中庸》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即要求人在独处时要慎隐”“慎微,再隐蔽、再细微的地方也要慎之又慎”“无处而不谨,能够自觉按照道德要求审慎行事。

2           

成为一个自由的具有良好道德人格的主体,其前提是人作为独立个体而存在,不依附于任何外在事物。这种独立不仅表现在外显的行为,还可以表现为一种内隐的心理活动。道德人格的独立性指向,要求道德个体能够保持思想自由,能够独立判断,并为自身的道德选择负责。慎独思想亦是如此,无论是独处,还是独知,都强调了道德个体独立观察、独立审思自身行为和内心活动的要求。

3           

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培养需要道德主体能够自察自省,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自己,于外时刻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有悖于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于内反省自己内心是否依然秉持人生价值理想。慎独思想强调已之所不闻不睹以及人之所不闻不睹两种情况,我们都要谨慎对待。

4)自由目标。

主体性道德人格和慎独思想的最终目标就是达到内心的真诚自由。当道德规范和要求不再单纯依靠外在的约束,而变成内化于心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自觉,即道德行为的实践源于内心的真诚而不是外在的强制力量,才能够达到相对的道德自由。慎独思想要求人既要在独处时慎其闲居之所为,又要对人所不知而已所独知之地谨慎对待,时刻戒慎恐惧,以防止违道的意念和行为出现。

(摘编自李文丽、孙峰《慎独思想与道德人格主体性的培养》)


【注】①季札挂剑: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出使北方,来到徐国拜访国君,国君对季札的佩剑赞不绝口,流露出喜爱之情。季札决定在出访任务完成后,将宝剑赠给徐国国君。可是,当季札的出访行程结束时,徐国国君已经去世。季札来到徐国国君墓前祭奠,并解下佩剑,将它挂在墓旁的树上。②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概念与特征》。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慎独”是儒家的重要理念,它对君子修身提出具体要求,强调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时应自觉遵守道德准则。
B.曾子的“慎独”主张,主要是针对在礼法未及、社会舆论监督又未能到达的“闲处”存在小人恣肆妄为的道德风险。
C.季札挂剑的故事表现出季札在意念深处对修身的追求和对至善的企慕,显现出高度的精神自律和灵魂纯一,因而动人。
D.道德个体只要在外显的行为上做到不依附于任何外在事物,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他就是一个有良好道德人格的主体。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知”比“独处”更隐秘,更无法监督,对人的道德修养要求更高,因而在“独知”中“慎独”,是“慎独”的更高境界。
B.因为儒家的“慎独”思想与主体性道德人格高度契合,且不带有时代局限性,可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提倡。
C.道德人格的主体性培养首先要有自觉性,与朱熹“他人所不及知而已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的思想契合。
D.主体性道德人格强调道德行为的实践源于内心的真诚,“慎独”强调心怀敬畏,严格自律,克己复礼,两者的终极目标相同。
【小题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曾子“慎独”观点的一项是(     
A.明代大学士徐溥自幼天资聪明,在私塾读书时,从来都不苟言笑;他性格沉稳,举止老成,在朝为官多年,政绩卓著。
B.诸葛亮一生谨慎,可在任用马谡这件事上出现失误,导致街亭失守,给蜀汉的北伐大业带来了不利影响。
C.《后汉书》记载,有人给杨震送礼,杨震拒收。对方说:“暮夜无知者。”杨震答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D.鲁迅年少上学时,某日因故迟到,老师寿镜吾先生告诫他:“以后要早到!”鲁迅便在书桌上刻下一个“早”字来警醒自己。
【小题4】请综合材料二的行文思路,在(2)、(3)横线处补写句子。(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小题5】材料一是如何阐述曾子的“慎独”观?请简要分析。
21-22高二上·福建福州·期末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衣食住行”以“衣”居首。中国人自古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但是,要和衣服比上一比的话,饮食还是稍逊一成。“衣冠之治”是我国“衣冠”文化的核心要义。我国古代服饰是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中国的礼仪中,服装处于一个很高的位置。这点,我们可以从一些词语中看出,比如说“衣锦还乡”“两袖清风”等等,又如皇冠的“蔽明、塞明”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古训在帽子上的具体形象。子路垂死不忘结缨,苏武流亡不改汉服等,都用衣冠来体现品格气节。这些都表明了:服饰在中国不仅有它原本的功能,还有象征国家的权力、表达一个人的品质、凝结一个民族团结的作用。

“衣冠之治”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它通过人们的衣服配饰穿戴,来进行对社会的管理与教化。现代人穿衣,只要经济条件许可,想穿什么就穿什么。但是,在古代,则没有如此自由,上至皇帝官员,下至平民百姓,着装大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官职、爵位不同,可以穿着的服饰也不同,由此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中国封建社会独特的伦理身份标识。

民国初掀起洋装热。虽然,这有利于中西方服饰文化的交流,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太大,中国人穿洋装则有诸多不便,可是,又想穿洋装,该怎么办呢?于是,前人就让洋装“入乡随俗”,在这样的背景下,旗袍和中山装由此诞生了。如中山装在西装的基础上,把领子改为了立翻领,在衣服的正面有四个口袋,即为我们最为耳熟的“礼义廉耻”。它不但标志着做人的基本原则,也代表了传统儒家的思想文化。由于它不分等级尊卑,人人可穿,配饰也是任由个人喜好搭配,因此,霎时间就风靡了各个阶层。中国的服饰,也在这时候走上了自由搭配的道路,从此,开启了中国服装的新纪元。当今不再有封建阶级等级观念,衣冠不再代表身份地位。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渐渐趋同。如何在保留中国“衣冠文化”核心思想的基础上,保留我们民族的服饰特点,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摘编自凤凰网《中国人为何认为“穿衣”比“吃饭”重要?》)

材料二:

自古以来,治国之道就有“法治”与“礼治”之争。法家认为治理国家要靠严刑峻法,而孔子认为:“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秦始皇建立的第一个中央集权、重视法治的王朝二世而亡了,原因何在贾谊认为是严刑酷法、不重礼治的结果。贾谊还重提先秦的礼、法之争,认为礼的作用是“禁于将然之前”,也就是防患于未然法的作用则是“禁于已然之后”,即惩罚犯错误者。西汉的思想家们几乎都反对秦政,而希望回到孔子的礼治路线上去。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也被此后的历代政府所沿用。

群体相处的基本要求是彼此的和谐相待与分工合作。《礼记》开篇第一句话便是“毋不敬”。“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就像是月亮的盈亏,谦虚自守,尊重他人就能受益,否则就会付出代价。平等、博爱是西方人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著名口号,其实在《礼运》篇里,孔子就把“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作为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人是有丰富情感的动物,人们对于事物的反应,往往不是太过,就是不及。因此人的情感需要道德理性的修正和调适,要懂得一点儒家的“中庸”之道,把握好度。《礼记》还说:“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礼是指礼节,尚是注重的意思,礼尚往来所崇尚的是彼此有礼,互相尊重。下课铃声一响,大家都站了起来,师生互相致敬,并不是要求对老师特别尊敬,只是希望由此培养恭敬之心,在学校尊敬老师,回到家里尊敬父母,将来工作了,尊敬领导和同事。你这样做了,才可能得到大家的尊重,然后"我敬人人,人人敬我”。

可以说,离开了礼来谈中华文明,则无从谈起。中国之外,全世界再也找不到第二个色彩如此鲜明的原生文明。中华民族将实现伟大复兴,需要民族精神的引领。两方人的礼是礼节、仪式,中国人说的礼则无所不包,与西方人说的文化相仿,这是彼此的相通之处。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传统礼乐文明不是沉重的历史包袱,更不是糟粕,其中蕴藏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其精华完全可以为我们的时代所用。

(摘编自彭林《礼:中国文化的“核心元素”》)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民以食为天”,但在“衣食住行”中,“衣”却排在了首位,可见,在中国人看来,“穿衣”比“吃饭”更重要。
B.“服此服而思其理”,古人赋衣冠以道德伦理、身份地位、品行情操等诸多涵义,使之成为封建伦理政治的图解和符号。
C.“衣冠之治”是通过服装穿戴进行道德教化,进行社会管理,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统治方略。
D.近代的服装改革,保留了我们民族的服饰特点。这既关照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又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渐渐趋同的趋势。
【小题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礼治”“法治”之争源自后世对秦政重“礼”还是重“法”的认知差异,从而有了对“礼治”与“法治”优劣的比较。
B.孔子认为“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可见,在孔子眼中,治理国家,法治是末,礼治是本。
C.贾谊认为礼治可以防患于未然,而法治可以罚其罪于后,所以他在《过秦论》中指出,秦攻守天下都应该施行仁义之道。
D.人的情感要把握道德理性的分寸,“满招损,谦受益”的理念及西方平等、博爱的思想都验证了“中庸”之道的正确性。
【小题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代,改朝换代都要改正朔,易服色,衣冠服饰上升到关乎国运兴亡的地步。
B.古代把士大夫称为“衣冠”,当官的理想是“衣锦荣归”等,说明服饰衣冠之重要。
C.孙中山提出服装现代化理念与制作服装的四原则,结束了“衣冠之治”的传统观念。
D.我国许多少数民族虽然生活条件一般,但他们民族服饰却十分精美繁复,令人惊叹。
【小题4】两则材料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指出并举例说明其论证目的。
【小题5】材料二末尾认为传统礼乐文明的精华可以为我们的时代所用,这一观点既符合当前中国治理的原则,也对国际关系处理有所启示。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当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紧跟农业农村改革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部署,主动奔向第一线,写出富有时代特征、文化底蕴而深受农民欢迎的精品力作,助力我国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发展。

我们已有乡土文学创作的传统,有鲁迅以来千百位作家艺术家蹚出的农村题材创作路子,新时代的作家要有无怨无悔地走向农村、亲近农民的热情、勇气和恒心,到农村去,到农民中间去,表现乡间的生态文明、淳美乡风,表现新时代的新农村和新的农民形象,反映农民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生活情状和愿望,为他们代言,为他们塑像,为他们生产美好的精神食粮。正如歌唱家宗庸卓玛所说:“如果把物质比作乡村振兴的‘蛋白质’,那么文艺就是乡村振兴的‘维生素’。”以人民为中心的当代文学创作,不能不继续面向广大农村和农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我们提倡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用自己的笔杆和歌喉讴歌现实农村的新发展、新变化,也就必然涉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利用,涉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写人就要写人背后的文化。写农村就要写农民和他们的文化。作家描写农村日常生活和农民的喜怒哀乐,更离不开古今的乡村文化。如果说赵树理、孙犁、柳青在写合作化运动时,都或浓或淡地写出了传统文化在当时农村的发展状况,那么今天的作家在描写故乡农村和民族地区生活时,也要展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变奏。唯有如此,才能写出作品的新颖度和思想文化的深度,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外地作家艺术家以“进入者”的身份深入某个农村而入乡随俗的过程,就是接受和认识乡村传统文化的过程,就是打牢自己创作的文化根基的过程。徐剑、李玉梅描写独龙族整族脱贫的报告文学《怒放》,关仁山描写老区阜平脱贫决战的报告文学《太行沃土》,温燕霞以赣南山区为背景创作的小说《琵琶围》,还有很多农村题材的网络小说、影视剧作品,都从不同角度呈现了文化传统和地域风情的魅力,同时折射出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摘编自袁学骏《文学创作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材料二:

当下中国文学正在发生结构性的变化,这个结构性的变化与中国社会结构性的变化是同构的。一种全新的社会生活改变了我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城市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书写。但是,百年中国文学成就最大的还是乡土文学。这与中国乡土社会的性质有关,与我们被前现代文明浸染的时间太久有关,我们身上流淌的还是乡土文明血液,这是我们挥之难去的文化记忆。

进入新世纪以来,反映乡村生活的作品仍然是文学的主流。很多作家,特别是那些有乡村生活经验的作家,创作了大量的有人民性的小说,特别是中篇小说,比如刘庆邦的《神木》《到城里去》李洱的《龙凤呈祥》、北北的《寻找妻子古菜花》、胡学文的《走西口》。“乡村这个词一度与贫困联系在一起。今天,它已发生了细微却坚硬的变化。贫依然存在,但已退到次要位置,困则显得尤为突出。困惑、困苦、困难。尽你的想象,不管穷到什么程度,总能适应,这种适应能力似乎与生俱来。面对困则没有抵御与适应能力,所以困是可怕的,在困面前,乡村茫然而无序……这是胡学文在2006年的一篇创作谈中对乡村的感受。

近年来,“底层写作”逐渐式微,代之而起的是乡村变革的主题创作,胡学文当年的那些困扰已烟消云散。“主题写作”和反映乡土中国“新山乡巨变”的小说,得到了各级作协的积极扶持,也产生了一大批作品。这类作品的创作是“行动的文学”一部分。这一文学特征具有中国的特殊性,也是中国文学经验独有的。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中国文学的主流就是“行动的文学”。这是现代中国文学的一个传统,这个传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是中国特有的经验。

(摘编自孟繁华《乡村变革与新乡土文学——当下乡村变革主题创作和文学性问题》)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广大文艺工作者紧跟农业农村改革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部署,写出富有时代特征、文化底蕴而深受农民欢迎的精品力作,就能助力我国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发展。
B.新时代作家的文学创作要为农民生产珍贵的精神食粮,这与宗庸卓玛的看法相一致,都认为文艺应当成为当下乡村振兴的不二主题。
C.近年来,“底层写作”逐渐式微,是因为乡村变革的主题创作的兴起,这类创作得到了各级作协的积极扶持,产生了一大批作品。
D.乡土文学是百年中国文学中成就最大的瑰宝,中国乡土社会的性质和被前现代文明浸染的时间长短都是它的形成原因。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时代的作家在描写故乡和地区生活时,要追求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温燕霞的《琵琶围》和关仁山的《太行沃土》是合适的例证。
B.新时代农村题材的小说和影视等作品必然要从不同角度出发呈现文化传统和地域风情的魅力,才能折射出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C.在胡学文看来,对于乡村而言,“困”比“贫”更为可怕,更难以解决。
D.反映乡土中国“新山乡巨变”的小说,既符合毛泽东提出的“行动的文学”,又契合习近平所强调的“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小题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心观点的一项是(     
A.文学是事实与灵魂相契合的再现。【(法国)巴尔扎克】
B.社会向文学提供素材,文学向社会提供规范。【(中国)郭沫若】
C.文学会影响人民的发展,且在历史运动中起作用。【(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
D.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唐)杜荀鹤】
【小题4】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各地乡村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少当代作家也深入新乡村,用文学的方式记录新时代乡村的变化。请结合材料,分析以乡村振兴、时代巨变为关注焦点的新时代乡土文学应该如何接力老一辈作家宝贵的乡土文学创作经验?
【小题5】鲁迅先生是中国乡土小说的发轫者与实践者,试结合材料一,概括鲁迅小说《祝福》的“乡土特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字却用得很好。字的基本义是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凡是从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说: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

②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在乡下,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是土地,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我初次出国,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

③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一位在张北研究语言的朋友说,这一带不但语言上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④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⑤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会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这种办法在一个陌生人面前是无法应用的,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风俗来应付的。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先生以看起来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为调查研究的对象,认为他们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
B.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乡下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从而遭到城里人的藐视。
C.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这是乡土社会的一个特性。
D.乡土社区的单位村落是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人们生于斯、死于斯,形成了一个熟悉的社会。
【小题2】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的说法,说明中原人除了耕种没有利用土地的其他方法了。
B.奶妈塞给灶上泥土并叮嘱“我”服用的故事,有力地证明了“土是靠种地谋生的乡下人的命根”这一论断。
C.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所以张北地区的农民,虽然地域上邻近内蒙,但很多方面没有受到影响。
D.文章认为乡土社会里熟人不打招呼就行的办法,没法应付陌生人组成的现代社会。
【小题3】下列选项中不具有“乡土社会”特征的一项是(     
A.井水河水两相分,凡事讲理不讲亲。
B.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C.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D.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小题4】选文中,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乡土社会”特性的两个概念,请你简要分析两个概念的形成缘由。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