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75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梦与现实

郭沫若

昨晚月光一样的太阳照在兆丰公园的园地上。一切的树木都在赞美自己的幽闲。白的蝴蝶、黄的蝴蝶,在麝香豌豆的花丛中翻飞,把麝香豌豆的蝶形花当作了自己的姊妹。你看它们飞去和花唇亲吻,好像在催促着说:“姐姐妹妹们,飞吧,飞吧,莫尽站在枝头,我们一同飞吧。阳光是这么和暖的,空气是这么芬芳的。”

但是花们只是在枝上摇头。

在这个背景之中,我坐在一株桑树脚下读泰戈尔的英文诗。

读到了他一首诗,说他清晨走入花园,一位盲目的女郎赠了他一只花圈。

我觉悟到他这是一个象征,这盲目的女郎便是自然的美。

我一悟到了这样的时候,我眼前的蝴蝶都变成了翩翩的女郎,争把麝香豌豆的花茎作成花圈,向我身上投掷。

我埋没在花圈的坟垒里了。

我这只是一场残缺不全的梦境,但是,是多么适意的梦境呢!

今晨一早起来,我打算到静安寺前的广场去散步。

我在民厚南里的东总弄,面着福煦路的门口,却看见了一位女丐。她身上只穿着一件破烂的单衣,衣背上几个破孔露出一团团带紫色的肉体。她低着头踞在墙下把一件小儿的棉衣和一件大人的单衣,卷成一条长带。

一个四岁光景的女儿踞在她的旁边,戏弄着乌黑的帆布背囊。女丐把衣裳卷好了一次,好像不如意的光景,打开来重新再卷。

衣裳卷好了,她把来围在腰间了。她伸手去摸布囊的时候,小女儿从囊中取出一条布带来,如像漆黑了的一条革带。

她把布囊套在颈上的时候,小女儿把布带投在路心去了。她叫她把布带给她,小女儿总不肯,故意跑到一边去向她憨笑。

她到这时候才抬起头来,啊,她才是一位——瞎子。

她空望着她女儿笑处,黄肿的脸上也隐隐露出了一脉的笑痕。

有两三个孩子也走来站在我的旁边,小女儿却拿她的竹竿来驱逐。

四岁的小女儿,是她瞎眼妈妈的唯一的保护者了。

她嬉玩了一会,把布带给了她瞎眼的妈妈,她妈妈用来把她背在背上。瞎眼女丐手扶着墙起来,一手拿着竹竿,得得得地点着,向福煦路上走去了。

我一面跟随着她们,一面想:唉!人到了这步田地也还是要生活下去!那围在腰间的两件破衣,不是她们母女两人留在晚间用来御寒的棉被吗?

人到了这步田地也还是要生活下去!人生的悲剧何必向莎士比亚的杰作里去寻找,何必向川湘等处的战地去寻找,何必向大震后的日本东京去寻找呢?

得得得的竹竿点路声……是走向墓地去的进行曲吗?

马道旁的树木,叶已脱完,落时在朔风中飘散。

啊啊,人到了这步田地也还是要生活下去!……

我跟随她们走到了静安寺前面,我不忍再跟随她们了。在我身上只寻出了两个铜元,这便成了我献给她们的最菲薄的敬礼。

1923年冬,在上海

【小题1】下列对文本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节结语“我这只是一场残缺不全的梦境,但是,是多么适意的梦境呢!”中的“残缺不全”“适意”既概括了梦境,也凸显梦境虽不尽如人意却美好。
B.文中小女儿把布带投到路心,跑到一边憨笑,用竹竿驱逐两三个孩子等细节,写出了小女孩的天真单纯,完全不懂生活的艰难。
C.文中“人生的悲剧何必向莎士比亚的杰作里去寻找……何必向大震后的日本东京去寻找呢?”表现眼前这对母女的生活状况就是人生最真实的悲剧。
D.文中上节泰戈尔笔下盲目的女郎是作者心中美好理想的象征,下节中的盲眼女丐是现实中的悲剧形象。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上节描写兆丰公园“月光一样的太阳”、“幽闲”树木、白的蝴蝶、黄的蝴蝶等自然环境,渲染了梦境的美好适意。
B.文中“在麝香豌豆的花丛中翻飞,把麝香豌豆的蝶形花当作了自己的姊妹。你看它们飞去和花唇亲吻”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蝴蝶的灵动活泼。
C.文章构思巧妙,下节对盲眼女丐及其女儿细腻的描写,与上节对梦境的描述看似没有任何的联系,实质上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文章结尾处写“在我身上只寻出了两个铜元,这便成了我献给她们的最菲薄的敬礼”,卒章显志,表达了我对这一对母女的同情但又无能为力的主题。
【小题3】文章以“梦与现实”为标题,有何用意?
【小题4】“人到了这步田地也还是要生活下去!”在文中反复出现,它有何深意?请你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说说它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21-22高一上·湖南衡阳·期末
知识点:郭沫若(1892-1978)其他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月光下

郭沫若

月亮从云头迸出来了,差不多快要整圆的一个月亮。但有一朵稠黑的云头从相对的一边天壁涌起,微微的在闪着电,看不清人的脸。

虫子的声音胆怯地在草丛里开始晚奏了。

逸鸥拖着一条很瘦长的黑影在稻田埂上移动,黑影似乎很重,就好像一匹瘦削的马拖着一尊平射炮上坡。月光没有照到的地方,黑影也卸下来了。

这儿便是逸鸥的家。他喘息了一会,左手把头上的盔帽揭了下来,顺便用袖筒拭去了额上的汗。厅堂里没有点灯,待他一跨进门限,却又有微弱的呻吟窜进了他的耳里。

这呻吟不是从卫生所那样远的地方来的,也不是由那卫生所旁边的竹林里来的,而是来自厅堂右手的房里。

他匆匆地走进房去,房里更加黑暗,在他眼前差不多什么都没有看见。进门不远处横着一把竹制的睡椅,虽然瘫着手等他去碰,却没有被他碰着。

呻吟是从那后首的一间大木床上发出的。他从逼窄的隙道走向床边,在黑暗里习惯了的眼睛看出了眼前的景物来。他看见他的夫人坐在一个小竹椅上,伏在床沿一面在替他睡熟了的大女儿抓背。床的这一头,“大”字形地睡着病了的第三个孩子。他把竹根杖倚在床柱边, 连忙去抚摸孩子的额部,烧还没有退。孩子只穿了一件薄薄的坎肩,露骨的两腿和腹部都袒露着,他顺手把旁边的一个布片拖来了掩在他的腹上。

“他要给你揭开的,他不盖。”母亲带着哭泣的声音说。果然孩子的左手一伸下来便把布片揭掉了。

逸鸥无可奈何地伫立了一会。

“你怕还没有吃饭吧?”他问他的夫人。

“什么也吞不下啦,”哽咽着继续说,“刚才珍儿闹着要去看他阿仪弟弟,我拿了一个烧饼谎着他,把他哄睡着了。”

他的夫人在卫生所看护仪儿,看着孩子死了,在下半天又才把逸鸥换去办理了掩埋的事情。

逸鸥也是连中饭都没有吃的,但他并没有感觉有这样的需要。有蚊烟香的熏人的气息。

“你上床去睡吧。这蚊烟香熏着,俊儿也会难过。”逸鸥这样说着,把帐钩上挂着的火柴匣取来,擦燃了一枝火柴。接着把床头的一个书案上的菜油灯点燃了。

逸鸥夫人默默地移上了床去,用葵扇扇了一下蚊子,把蚊帐放了。罗纹的方形蚊帐,和主人的脸色一样呈着灰暗的颜色。

逸鸥把自己的竹根杖和盔帽挂在了床前靠壁的衣架上,把米色上衣也脱了下来挂好。床栏上套着一根麻绳,捆行李用的,不十分粗。他起身去抚摸了它一下,随着走到床前把蚊帐揭开来,看见他的夫人坐在床的正中,抚摸着孩子的肚腹,依然在流眼泪。

惚地,一束信件和报纸吸引了他的视线。这是每天下午他所服务着的一个机关里要给他送来的。

平常他唯一的渴望是要看傍晚才能看到的陪都的报。他最关心的是欧洲方面的战争的消息,其次是他喜欢的文艺栏。他把绳子解开了,但把报推在了一边,却先拿起了信件。一封很厚实,他连忙地打开来,从里面却抽出了一束钞票,外面裹着几张信笺,粗大的字迹:“一千块钱是文艺奖助金保管委员会送给你做医药费的,对于你作家的清高是丝毫不会损坏的。望你千万不要固执。”

信中所言,逸鸥感觉着有不得不依从的义务。一千块钱!可来得真好,接受了吧。他特别爱他的机关,也特别敬慕写信者,可他还是在踌躇,耳里还时时听着凄凉的孩子的呻吟,脑海里不断翻滚着五年来和它们的主人一道流亡到这陪都郊外的乡下来的场景,饥饿、贫穷、暴力、死亡……走到书案旁边,找到了一张旧的原稿纸,一点一画地坚定地写出了秀丽的字与行。


佟烽先生:

我感激你。一千元,我就照你的意思领受了,可我要恳求你几件事。

我前年借了××大学图书馆六本书,不幸在城被炸,焚毁了。今受该馆来函催缴(原函奉阅),无法缴还。我恳求你由这一千元内拨三百元寄去,以作赔偿。未病前曾为儿童剧社讲书,讲错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田田”两个字。误了小朋友们,至今耿耿在心。我恳求你拨二百元献给该社,以作购置小型《辞源》之用。仪儿已于今午夭折,仅仅四年的生命便夭折了。生前承你关心,已约好送保育院,可不幸已经夭折了。我作为仪儿还是在生的一样,恳求你拨五百元献给保育院,并以报答保育院允我寄托仪儿的厚谊。仪儿死去, 掩埋费用了四百元,系向房东告贷。我现在手中不名一钱,恳求你用你自己的钱为我偿还, 我是感德无量。

以上种种请求,我相信你一定能够原谅我,你也一定能够答应我。

祝你永远康乐。

逸鸥 27 日夜半

危险的想念不断的在眼前闪电。他在信中虽然一字也没有提到,可那想念就和他投射在蚊帐上的黑影一样,是十分鲜明的。他是想踏进那未知的世界里去。麻绳诱惑着他,他又掉过头去,但他的黑影使他吃了一惊。

“珍儿的爹,你睡了吧。”他的夫人从蚊帐中叫出,“你的病再闹翻了,又怎么办呢?” 他又想哭了,但眼睛却很干涩。把信来揣在裤包里,率性把菜油灯吹熄了,退在睡椅上躺着。

他是在等待,等待他的夫人睡熟,但他那疲倦不堪的身体却没有听从他的意志。

月亮从后壁的顶窗上照进了房里,斜射在衣帽架上,就给活物一样,在慢慢地移动,清晰可辨。虫子的声音不断地在四处叫。

1941 年 7 月 29 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呻吟”声不断充斥着逸鸥的耳朵,表明家人正遭受病痛的折磨,也暗示着这一家人的生活处境。
B.小说中两封书信语言精练而简洁,巧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也让小说的主题更加深刻而多元。
C.月亮从“看不清人的脸”到照进了房里“清晰可辨”,光线的变化既点明时间流逝,又寓示光明的到来。
D.逸鸥起身抚摸麻绳这一动作,看似无心之举,实则透露出其内心的纠结,为结尾处“麻绳诱惑着他”埋伏笔。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讲述故事,呈现逸鸥一家的生活遭遇和逸鸥准备走上不归路的场景。
B.小说借助简洁的人物对话和细腻的场景描写推动情节的发展,呈现了主人公情绪的变化过程。
C.小说剪辑与主人公命运相关的片段,叙事节奏时缓时急,人物形象立体,矛盾冲突激烈。
D.标题“月光下”既营造了凄凉的气氛,增强了小说的抒情性,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小题3】小说主人公逸鸥读完信件后,情绪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炉中煤

——眷念祖国的情思

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来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1920年1、2月间作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的主体形象是炉中煤,表达了诗人眷念祖国、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感情。
B.诗的第二节从煤的外形与内心的比较,进一步诉说自己的衷情,表白自己虽然卤莽直率,但胸中却有“火一样的心肠”。
C.诗的第三节交代煤的出身,隐喻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
D.诗的第四节进一步说出自己的心愿。“自从重见天光”,隐喻革命将起的中国;“燃到了这般模样”,表达了诗人渴望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小题2】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将“燃”字换成“爱”或“思念”,好不好?为什么?
【小题3】诗人为什么要用“炉中煤”自喻?请结合诗歌意象加以赏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