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7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说意境

叶朗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其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追求美。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中国艺术家则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当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是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国维首先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在他的《人间词话》中就有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一例。
B.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C.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有限的,而是意象对有限的意境的突破,即所谓境生于象外。
D.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意境追求的是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结构,阐述了中国艺术在意境方面的追求。
B.文章第一段通过对意境和意象的分析,主要阐释了意境的特殊规定性特征。
C.作者以杜甫和王维的诗作为论据,是为了论证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的不同。
D.文章运用比较手法,论述了意境的特征,尤其强调好的艺术作品必须要有深远的意境。
【小题3】很多评议者认为陶渊明的这几句诗具有深远的意境,请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的理解。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021·浙江绍兴·模拟预测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们把批评家写小说称为跨界奇观,这其实包含着某种担忧—擅长纸上谈兵的批评家能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其实,这种跨界的接受差异中隐含着一种实践高于理论的逻辑认知。

②从读者的角度来说,对批评家写小说的关注,除了包含着对批评家能不能写小说、能不能写出好小说的质疑,也隐含着读者对当代文学的不满足,他们实际上是期待批评家能够写出好小说的。随着新媒体和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读者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期待越来越高,小说是越来越难写了。评论家李云雷说:评论家写小说,可以让评论界与创作界更好地相互理解,更好地形成良性循环,甚至有可能催生出一种独特的文体—‘批评家小说’。他在无意中回应了读者对批评家写小说的这种期待。

③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文学包括生产、传播和消费三个环节。批评家写小说在文学生产上具有显著优势。批评家有开阔的文学史视野和高深的理论修养,这些为他们文学创作的高度自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作家路遥在准备写《平凡的世界》时,曾列了古今中外近百部长篇小说的阅读计划,后来完成了十之八九,其实他就是想获得或强化这种文学史视野。对批评家来说,这种视野在写作之前基本上已经获得了。当然,有些人担心批评家写小说可能会存在掉书袋和炫技现象。虽然钱锺书的《围城》也被有些人认为存在一定程度的掉书袋现象,但是这并未影响普通读者的阅读与喜爱。张柠的《三城记》也涉及了很多文学理论,但都像盐入水中一样,化入了文学形象当中,不仅没有给普通读者造成阅读障碍,反而增加了小说韵味。可见,批评家深厚的理论素养有利于批评家在写小说的时候自觉选择合适的写作方法。

④从文学传播的角度来看,也要坦率地承认批评家写小说在传播环节的优势。因为批评家自身对文学的鉴赏能得到认可,而且他们在文学界有一定的资源,所以有利于作品的传播。不过,批评家写小说在消费环节不会有任何先天优势。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说得好:批评家写小说没有豁免权,读者不会对他们高看一眼或者低看一眼,无论怎样,还是要回到作品本身。从根本上来说,批评家的合法性来源于他是普通读者的代表,一旦他脱离了这种合法性,他的批评也将失去有效性。批评家的身份主要是在一个相对专业的文学圈子里为人所知,相关的文学从业者对批评家身份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庞大的普通读者群体很少知道他们,且没有必要知道。批评家写出来的作品最终还是要脱离批评家的身份,以普通作品的朴素形式进入普通读者的视野中接受检验。

⑤批评家的小说能否经得住时间的检验,不是由哪一个人说了算的。批评界应该以平常心给这些作品以平常待遇,既无须违心溢美,也不能视而不见。我们要相信,那些优秀作品必将会在时间的放大器中发酵出无尽的生命力,嵌入文学史的星空。

(摘编自朱永富《批评家写小说,还是要让作品说话》)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基于“实践”高于“理论”的逻辑认知,人们对批评家写小说存在着某种担忧。
B.随着新媒体等的发展,读者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期待越来越高,这是小说难写的主要原因。
C.批评家文学创作的高度自觉使得他们拥有了开阔的文学史视野和高深的理论修养。
D.在文学的生产、传播和消费这三个环节中,批评家的优势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读者、文学生产、文学传播和文学消费等角度对批评家写小说进行了分析论述。
B.文章第二段使用引证法,用评论家李云雷的话正面论证了批评家写小说是值得期待的。
C.文章列举路遥、钱锺书等人的创作实例,意在论证批评家创作不一定存在“掉书袋”现象。
D.文章以“担忧”开始,以“期待”结束,提出批评界应该以平常心对待批评家创作的小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文学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读者在对批评家创作小说质疑的同时也充满期待。
B.大凡炫技的批评家,只要理论素养深厚,就能自觉选择合适的写作方法创作小说。
C.批评家写小说在消费环节没有先天优势,此时他已经不是普通读者的代表。
D.文学评论一般是专业人士看的,没有必要像普通作品一样接受普通读者的检验。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人生的艺术化       朱光潜

①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无创造、无欣赏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

②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种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

③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

④第一,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中全体与部分都息息相关,不能稍有移动或增减。一字一句之中都可以见出全篇精神的贯注。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大而进退取与,小而声音笑貌,都没有一件和全人格相冲突。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是陶渊明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如果他错过这一个小节,便失其为陶渊明。这种生命史才可以使人把它当作一幅图画去惊赞,它就是一种艺术的杰作。

⑤其次,“修辞立其诚”是文章的要诀,一首诗或是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存于中然后形于外,不容有丝毫假借。情趣本来是物我交感共鸣的结果。景物变动不居,情趣亦自生生不息。我有我的个性,物也有物的个性,这种个性又随时地变迁而生长发展。毫厘之差,微妙所在。在这种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们可以见出生命的造化。把这种生命流露于语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把它流露于言行风采,就是美满的生命史。

⑥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俗滥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西施患心病,常捧心颦眉,这是自然的流露,所以愈增其美。东施没有心病,强学捧心颦眉的姿态,只能引人嫌恶。在西施是创作,在东施便是滥调。滥调起于生命的干枯,也就是虚伪的表现。“虚伪的表现”就是“丑”,克罗齐已经说过。“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章的妙处如此,生活的妙处也是如此。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情趣,便现出怎样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

⑦朱晦庵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艺术的生活就是有“源头活水”的生活。俗人迷于名利,与世浮沉,心里没有“天光云影”,就因为没有源头活水。他们的大病是生命的干枯。

⑧艺术的创造之中都必寓有欣赏,生活也是如此。一般人常以为艺术家是一班最随便的人,其实在艺术范围之内,艺术家是最严肃不过的。在锻炼作品时常呕心呕肝,一笔一划也不肯苟且。善于生活者对于生活也是这样认真。曾子临死时记得床上的席子是季路的,一定叫门人把它换过才瞑目。吴季札心里已经暗许赠剑给徐君,没有实行徐君就已死去,他很郑重地把剑挂在徐君墓旁树上,以见“中心契合死生不渝”的风谊。像这一类的言行看来虽似小节,而善于生活者却不肯轻易放过,正犹如诗人不肯轻易放过一字一句一样。小节如此,大节更不消说。董狐宁愿断头不肯掩盖史实,夷齐饿死不愿降周,这种风度是道德的也是艺术的。我们主张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主张对于人生的严肃主义。

⑨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觉得有趣味”就是欣赏。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朋友,在告别之前,我采用阿尔卑斯山路上的标语,在中国人告别习用语之下加上三个字奉赠:“慢慢走,欣赏啊!”                                                               

(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

【小题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人生不能离开艺术,创造和欣赏既是艺术的,也是人生的。
B.完美的生活中的小节如果错过了,也不会与全人格相冲突。
C.由变动不居的物与我交感共鸣产生的情趣中我们可以看到生命的造化
D.俗人迷于名利,与世浮沉,心里没有“天光云影”,这样的生活不是艺术的生活。
E.艺术家在艺术范围之内是最严肃不过的,但是在生活上最为随便。
【小题2】文中多处援引诗文或事例,请说明作者用以下三例的具体作用
⑴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⑵西施和东施
⑶朱晦庵的诗
【小题3】请根据文意概括,我们该如何生活才能实现“人生的艺术化”?
【小题4】联系文意,结合自身实际,说说你对文章结尾“慢慢走,欣赏啊!”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将分享经济融入新型城镇化

分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新业态,特别是作为一种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式,要在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一个重要切入点就是融入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这一方面是因为大城市人口密度大、人均空间小,用于储存私人物品的空间也相应较小,居民对通过社会化平台分享物品和服务需求较大;另一方面是因为当前我国城镇发展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品质提升转变的过程中,分享经济在促进提升城镇发展品质和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在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减轻城镇发展对生态系统的压力。分享经济提倡只求所用、不求拥有,通过提高物品使用效率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因而有助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消耗脱钩。将分享经济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使我们以较少的人均物品有量实现较高水平的现代化和城镇化,从而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增强城镇化的可持续性。以汽车出行为例,目前,我国每千人汽车拥有量刚超过100辆,仅相当于美国的1/8、德国的1/6、韩国的1/3,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已成为很多城市的沉重负担。借助分享经济,能够形成具有创新意义的“公共交通+共享出行”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以较少的汽车拥有量为广大居民提供快捷、舒适、安全的出行选择,大幅缓解城镇化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

促进城镇发展更加高效、包容。当下人们讨论的分享经济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的共享,主要是指物品共享;二是人力资本层面的共享,主要是指服务共享和知识技能共享。将分享经济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在此基础上扩展出第三个层面即自然环境层面的共享。在物质层面,通过私人存量资源共享,如汽车共享、住房共享等,能够提高物品使用效率。在人力资本层面,服务、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共享,有利于推动医疗、教育、养老科技等行业创新发展。在自然环境层面,开放某些封闭的公共设施和公共空间,让人们共享城市的道路、街区、公园、自然景观等,是共享城市建设成果的重要体现。统筹推进这三个层面的共享,将推动城市发展更加高效、包容,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共生。

推动城镇治理创新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据分享经济特点构建新型城镇治理机制,可以实现既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又鼓励创新、激发社会活力的综合治理目标,有利于推动城镇治理创新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比如,建立和完善基于政策法规的行政管理机制、基于消费者参与的平等共治管理机制、基于行业协会的企业自律管理机制和基于数据平台的委托管理机制,既能鼓励、促进、规范分享经济发展,又有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选自《人民日报》2018.06.07)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经济新业态的分享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式,可以推动我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B.分享经济必须要融入新型城镇化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只有推广分享经济模式,才能促进社会进步
C.分享经济可以使物品使用效率得到提高,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消耗脱钩。
D.分享经济包括物质层面的共享和人力资源层面的共享,融入新型城镇化可以扩展出自然环境层面的共享。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章中提出将分享经济融入新型城镇化的观点,充分论证了分享经济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B.文章从三个方面层次分明地论证了发展分享经济的意义,三个方面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C.文章中列举汽车在我国带来沉重负担的事例,意在说明借助分享经济可以缓解其中的压力。
D.文章通过理论分析与客观考量相结合的方式,体现了作者对分享经济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乐观思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分享经济既能促进提升城镇发展品质,推进新型城镇化,又能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
B.“公共交通+共享出行”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可以给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出行选择。
C.开放城市中一些封闭的公共设施和公共空间,能让人们享受到更有品质的城市生活。
D.大力推行了分享经济的城市就可以构建新型城镇治理机制,推动城镇治理创新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