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5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乡已成客

金小林

唐天宝三年(744年),81岁高龄的贺知章,鬓发稀疏地回到阔别半世纪之久的故乡。让老贺没想到的是,自己“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迎接他的竟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样一个场景。

此刻,站在自家门前的村道上,刚过不惑之年的你,已能深刻体会1270多年前那位耄耋老人的哀情了:

你叫什么名字?你爸爸是谁?一群五六岁的孩童在村道上,哗哗哗地玩着滑板车。你逮住其中的一个男孩问。

你是谁呀?我不认识你。男孩调皮地反诘,竟让你一时语塞。

男孩一溜烟儿滑走了。男孩认定,眼前这个陌生的中年男人不属于这个山村。

是的,男孩有理由这样想。山村不大,一条浅浅的小溪自北往南流过,两岸只错落着几十幢新旧不一的房屋,日常住家的不过三五十人。天天在村道上玩耍,哪还有不认识的村里人啊。

可你也没骗人。二十多年前,你刚成为山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时,小男孩父亲一辈的村童,曾一度被长辈们念叨:读书努力点,以后像高宇哥一样考上大学。

高宇是你的曾用名。只有在这个方圆不过两三里的山村,这曾用名才会被提及。如今,你已经从过去的高宇哥变成了高宇叔、高宇伯伯。再过几年,该有人喊你高宇叔公、高宇伯公了。

每次回到故乡,傍晚时分,你总喜欢在家门口的村道上站着。南来北往的村民,纷纷从山上、田间、地头回家,都会从这里经过。你便可挨个地和他们打招呼:新阳太公、东香叔婆、关富叔、献娇婶……其实村上与你曾祖、祖父一辈的同龄人早已不在了,那些被喊作太公、叔婆的,只是辈分高,年纪都和你父母相仿。

这两年回家,你仍喜欢站在门前,看夕阳落山,迎暮色中的村民归来。只是在打招呼问候时,你逐渐改掉了名加辈分的习惯。因为你尴尬地发现,经常人到跟前了,你还一时记不清他们名字。总不能等人家长辈先喊吧,情急之下你便直接喊叔公、叔婆,叔叔、婶婶了。

你想明白了,自己就像只风筝,从这个小山村放飞。二十多年了,越飞越远,远得快看不清大地的模样。

而今回到山村,你已经被乡亲们当客人招待了。

你要是在哪一户乡亲门前跟男主人聊上几句,用不了一蓬烟工夫,叔婆或者婶婶,便会从锅灶头里荡悠悠地端出一碗满满浓香的糖茶。要是再待久一点,很可能是一碗两只土鸡蛋加火腿瘦肉或面条的点心。这本是乡下人家待客之道,你已然成了客人。

把你当客人的,还有你的父母亲。

尽管每次回乡,你只住两三天,但母亲的准备总是满满的仪式感。回去头两天,接到消息的母亲,早把盖的垫的所有被褥,都搬到阳光底下翻晒好,再铺套上洁净的床单被套枕套。而几乎是在准备床铺的同时,母亲又开始操心餐桌了。

米是父亲种的,米缸里常年丰盈着。田间地头每块菜地,一年四季早晚能摘什么菜,母亲心里有底。只是,餐桌再丰富,母亲总觉得还亏待了一年只回三五趟家的你。每一回,母亲总在你到家的当天,张罗着做豆腐。头晚上就浸下了黄豆,一大早便起来磨豆子。

无论你在午饭时还是晚饭前赶到家,母亲总能把白花花的豆腐端上桌来。过去在乡下,肉类只在年节时才有,日常里来了贵客,乡亲们就磨豆腐招待。而今在母亲的心中,做豆腐依旧是最高的待客之道。

这两年你还发现一个规律:每次回到家里,母亲忙前忙后的像个陀螺围着你转;父亲却只偶尔帮衬着到地里摘个菜、去屋后搬些柴火,东逛西逛的,似乎特悠闲。其实你知道,父亲是特地闲赋给你看的。

家里的毛竹山明年是大年,得赶在今秋把杂木荒草给伐除一遍,冬天就开始长笋了。你知道,父亲在你回家头一天还在山上除草;你也知道,你返城的当天,父亲就会继续去山里干活。家里那几片毛竹山,足够老父亲独自砍伐一整个秋天。

从前每次回乡,你总会第一时间询问母亲,爸去哪里干活了。无论在多远的田地还是山间,你都会尽快换上粗衣,赶过去帮忙。你无法容忍自己在家待着什么都不做,却让上了年纪的父亲一个人在野外。

有一年立夏回家,正是栽秧时节,你高卷着裤管跟父亲在水田里干了两天活。末了,你发现小腿肚上,有了四五十个细小的红点点。你没放在心上,那是故乡特有的一种小飞虫的杰作。小时候也经常被咬,只要酣睡上一晚起来,红点自行就淡退了。

可那一次却不一样,早晨起来,红点变成了红包包,而且奇痒。回到城里,红包包进一步恶化,最后你不得不去皮肤科用了小半个月的药才好。这事被父亲知道后,从此多留了个心眼。每次你回家,父亲农活再忙也不上山下地。

虫咬事件,是故乡和你在某种意义上的一次诀别。你对小飞虫不再具备免疫力了,那曾是故乡盖在你身上的印戳,现在被时光抹去了。这无异于故乡向你郑重宣告,你不再属于这片土地,你只是短暂停留的客人。

人们在年轻的时候,总是一个劲地往前冲,不知道回头。步入中年后,你就像一匹跑累的马儿,时不时停下来回望来时的路。这时才发现,你已经把许多东西落在了出发的地方。这个地方,母亲生了你,这个地方埋葬着你的祖先。

你,越来越惦记故乡了;故乡,正一点一点忘了你。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9月12日,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你”回乡后五六岁的孩童视“你”为陌路人的经历,既说明了“你”回家的次数少,又表达了“你”失落的情绪。
B.故乡人乃至“你”的父母把“你”当作客人,“你”越来越感到故乡在疏远“你”,这让“你”感到有很生分的感觉。
C.离乡20多年的时间和日趋严重的距离感,让村里人感觉到“你”已不是故乡人,这让“你”感到寂寞和不安。
D.“你,越来越惦记故乡了;故乡,正一点一点忘了你”,流露出“你”对故乡人忘却自己的不满以及“你”心理的不平衡。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顶是(     
A.文章以贺知章的诗句以及回乡的情景和感受开篇,自然引出了下文“你”回乡的相似的境况,具有铺垫的作用。
B.文章采用了倒叙、补叙等叙事方式,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而且对往事的回忆跌宕起伏,顿生波澜,避免了平铺直叙。
C.文章以第二人称行文,以旁观者的视角来记录审视“你”的经历和感受,这样使文章所写内容显得更为客观可信。
D.文章用对比的手法,通过过去回乡与现在回乡今昔的差异,故乡人对自己的变化,自己感受的变化等,反映主题。
【小题3】“你”是如何看待故乡人包括自己的父母把自己当作客人对待的?
【小题4】也许将来你也像文章主人公一样远离故乡,根据文章你得到哪些启示,以避免成为故乡的“客人”呢?请简要概括。
21-22高一上·江西吉安·期末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祝福(节选)

鲁迅

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硫,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蹰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阿!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唤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蹰,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镇的旧习陈俗“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落后状况依旧没有改变。
B.选文中对鲁四老爷书房陈设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再现了一个迂腐、顽固、守旧的封建理学卫士形象。
C.祥林嫂临终前对“有没有魂灵”的追问,是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封建社会鬼神信仰的怀疑与挣扎。
D.“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主要是我不能接受鲁四老爷不冷不热的态度,不如到别处过年。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祥林嫂的悲剧结局放在前面叙述,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
B.“间或一轮”精准捕捉了祥林嫂处于崩溃边缘的状态,运用心理描写预示人物命运。
C.选文有关雪的描写着墨不多,但为小说抹上了悲剧的色彩,也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D.小说注重展现社会环境,如对准备福礼过程的描写,反映出鲁镇浓重的礼教氛围。
【小题3】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划横线处语句。
(1)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
(2)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
【小题4】《西方叙事学》中说:“人物视角就是叙述者借用人物的眼睛和意识来感知世界”,本文以“我”的视角对鲁镇的见闻展开回忆,请结合文本分析“我”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林海雪原(节选)

曲波

腊月严冬,云层密布,狂风卷着雪头,呼啸着,翻滚着,遮天盖地而来。飞舞的雪粉,来往冲撞,不知它是揭地而起,还是倾天而降,整个世界混混沌沌皑皑茫茫,大地和太空被雪混成了一体。

一铺关东山式的四合大炕上,坐着小分队的全体队员。栾超家站在四合大炕围着的地中央,右手拿着一把乌拉草,左手拿一只新靰鞡,口讲手比划,教给战士们,怎样絮草,怎样捶草,怎样穿法,防止什么毛病。

战士们边听边仿,兴致勃勃地学着穿上自己这双关东山式的雪原上的新鞋履,说说笑笑地欣赏着自己的新“武器”。

屯西头的一所小茅屋,高波、李鸿义也在试穿靰鞡。

东间里,少剑波独自一个人,在一块不很大的地上来回踱着。他的思索愈来愈激烈,好像今天的大风雪,非逼着他马上做出什么决定不可。从他的神情中可以看出,他忽而迟疑,忽而急躁,忽而又是兴奋。

这些表情在交替翻腾,反映着他内心的思绪。

他谨慎地从衣兜里再次掏出那封信,看了又看,然后坐在炕沿上,拐肘支着小炕桌,瞅着信上的每一句每一字,在细细地琢磨。

身旁的火盆,吐着蓝色的火焰,少剑波点着头,瞅着信,默默地念着:

……胜利是可喜的,但它是初步的。因胜勿骄,切忌轻敌,只有你一个人来决定整个的行动。你是青年,我们所担心的主要是你的急躁和轻率。因此应特别告诫你,侦察要准,判断要稳,打击要狠。当你还没有确实把握之前,切忌盲动。千万不要忘了,你的小分队任何一点气味也不要被敌人嗅到。雪地在这方面给了你困难,同样反过来也给了极大的便利,问题是你如何善于利用它。

少剑波觉得眼睛一阵明亮,全身兴奋地跳下炕来,自语地说:“首长英明,远隔千里,一句话解决了我的难题。”

少剑波再看了一下门外的大风雪,头一点,用特别兴奋的声调命令道:

“好时机,命令各小队,马上准备出发。”

“是,”高波复诵道,“命令各小队,马上准备出发。”说着行了军礼,跑出去。

各小队接到命令,急速整装。

战士们都显出一种疑问的神情,“为什么这样大的风雪要出发呀?”

少剑波再次细细地校对了一下地图上所标的红线,再次测了测指北针的方向度,当他自信不会有任何误差时,然后他坚决果断地自语道:“决定了!”一面紧张地整装。

在这林海雪原里,是没有道路的,确切一点说,有的地方是向来没有一个人走过的,也没有一个人的眼睛看到过。尤其在大风雪中行走,一迷失方向,十天八天走不出来,更见不到人。大雪深处达数丈甚至数十丈,一掉进去,休想爬出来。大凡这样的地方都是些狭谷深壑,风刮大雪,填得沟满壑平。到这样的地方去,冻死,饿死,被雪压死,那是毫不稀奇的。

当他把一切装备佩带好,便向屯东走去。

四合大炕的屋子里,战士们在精神紧张地等待着。

“立正!”当少剑波走进来,杨子荣一声口令,战士们向首长行注目礼。

少剑波还了礼轻道一声“稍息”,便立在四合大炕的地中央。战士们在炕上,窗台上,炕沿上,地上,站着,坐着,或单腿跪着,蹲着,静等着少剑波讲什么。

少剑波首先根据何政委和田副司令员的指示信,向战士们分析全国的情况。他说:

“东北我们是要誓死争夺的,而且一定要取得胜利。因为东北对中国革命的价值十分重大,它地阔土肥,物产宝藏极富,工业发达,运输近代化,它将成为我们反攻的总基地。因此我们必须毫不留情地彻底消灭土匪,一个不剩地消灭国民党的先遣挺进军,保护土改,保护群众的胜利果实,以支援即将来临的全国规模的解放战争。”

少剑波的讲话,激起了战士们对匪徒的愤怒,战士们举起拳头,一起喊起来:

“我们坚决完成党的任务。”

“同志们,”少剑波的神情突然特别焕发,“时机到了!现在我们立即出发,到敌人看不到我们而我们却能找着敌人的地方去,再给他来个比奶头山更干净的歼灭战。”

战士们一阵兴奋的微笑。“越快越好!”

少剑波微笑着看了看窗外的大风雪,战士们的视线也被拉到窗外。

“大雪!”少剑波道,“本来是我们行军中的敌人,但今天它却变成了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力量。依靠它可以发现敌人的踪迹,依靠它又可以隐蔽咱们自己的踪影,这就更有利于我们掌握军事上的主动权,便利于我们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

战士们怀疑的神情消散了,顿时精神焕发。

少剑波又幽默逗趣地道:

“当然啦!有一利,必有一弊,交这样一个生疏的朋友,就必得有点花费。咱们也别小气,花费就花费点吧!咱这位朋友不要别的,就是要咱们的力气和意志。”

战士们的笑声中,少剑波坚毅地抖动了一下肩膀。

“咱这朋友,”少剑波继续道,“又滑又刁,生性好陷人,好绊脚,又有点欺软敬硬。只要你有硬骨头,给它力气,它就会佩服你是好汉,它就会尊敬你。谁要是装孬种,它就越抽谁的后腿。”

大家被剑波这番有趣的比喻,逗得大笑起来。

“我们今天的行军中,要摸摸我们这位新朋友的脾气,从而想办法驾驭它,利用它多给我们些帮助。这就要求大家开动脑筋,寻找窍门,创造雪地行军战斗的经验。现在我命令,出发!”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士们向栾超家学穿靰鞡鞋,“兴致勃勃”“说说笑笑”“欣赏”等词语体现了他们的革命乐观精神。
B.文中“关东山式的四合大炕”“关东山式的雪原上的新鞋履”两处“关东山式”描写突出了地方特色。
C.首长的信里“雪地在这方面给了你困难……问题是你如何善于利用它”等话语帮助少剑波解决了难题。
D.“雪朋友”“又滑又刁,生性好陷人,好绊脚”,少剑波不得不费尽心力动员战士们去结交,实属无奈。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是以叙事为主的文学样式,通过本文可以推知《林海雪原》讲述的就是解放军消灭土匪和国民党先遣挺进军的故事。
B.少剑波关于全国情况的讲话,既让战士们认识到东北反攻总基地的重要性和战争形势,又让读者了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
C.看外面的“大风雪”,少剑波或者“特别兴奋”地下达命令,或者“微笑着”,这些细节描写都表现出了他决策的笃定。
D.刻画人物形象手法多样,本文塑造少剑波就使用了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多种正面手法,并没有使用侧面描写手法。
【小题3】本文两处画线句都是关于战士疑虑的描写,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作用。
【小题4】文中有多处关于风雪的描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硬杀

王在庆

街头树荫之下,十几人围成一圈,有人喊撑士,有人嚷飞相,有人摇头,有人微笑。对弈者各坐马扎;棋盘左蹲一二人,右蹲一二人;站在他们身后的双手撑膝,肩膀俯下;最外层的则努力抻长身体,伸长脖子。对阵二人一位白发无须,一位白须无发。白发者穿白色T恤,面色白净。白须者套二股筋背心,肩膊黑如皂铁。人堆之中,一白一黑,便如太极双鱼之目。众人或纸扇轻摇,或芭蕉猛挥,聊胜于无,难解桑拿闷热。

二人仿佛石佛,不动不摇坐如钟,任凭周遭聒噪,半天不走一步。旁边就有人耐不住,高叫起来:“老陶,你在法院就这样断官司呀?娃都生出来了!”又有人叫:“茅坑,别占个茅坑不拉屎!”老陶不应,“茅坑”也不应。不知道哪个是法官,哪个又是“茅坑”。围观者渐觉无趣,走去三两人,空隙处又填进两三人。远远的东北方向,乌云如墨。

半晌走动一步,马上招来一片骂声——眼见对方不听劝,偏往坑里跳,此恨绵绵无绝期,转而对另一方大叫:“跳马!妗子改嫁——没救(舅)了!”谁知道这一位也如同聋子。对面一位参谋接过着儿来,破了这个必杀技,于是两个支着儿的比比画画,在半空中下起了盲棋,唇来舌往,兵来将挡,终于下成一盒糨糊,彼此不服气,最后好像都赢了,无语观棋,音乐声渐近,洒水车徐徐驶来,围观者纷纷躲开,好心人提醒当局者,但两人分明已入定,坚如磐石,岿然不动,水柱贴地面扫射而过,“黑白双佛”的鞋面裤脚遍布泥点。观棋者复又聚拢,太极双鱼依旧。乌云渐近,但闻雷声隐隐,树叶纹丝不动。

有人掏出烟来,左右让一让,自己点着了,猛吸几口,连烟雾带牢骚一块儿喷出来:“这是第三根了,这盘棋才兑了两个卒,马换了个炮!”另一位说:“我都撒了两泡尿了,年前看来下不完了!”两个人东拉西扯,忽听啪地一响,低头一看,又落一子。又抽几口烟,隔了半晌,一拍大腿:“好棋!”太极圈内无不纳闷儿好从何来。忽有人叫:“不好!雨来了!”众人抬头看时,只见树叶舞动,天空电光一闪一闪,雷声隆隆,更要命的是,不远处黄尘如山,上掩乌云,下压地面,吞楼房,湮街道,滚滚而来!便如鸟雀群中丢了个爆竹,观棋诸君霎时间跑了个精光!太极双鱼游入大海,单剩两只“鱼眼”钉在原地。终于有个发小不忍心,来扯两个老头子,扯这个这个甩胳膊,扯那个那个甩胳膊,再扯再甩,发小骂一句:“还把木头疤瘩当成真枪真炮使了!死了我给你们开追悼会!”一顿足,如飞而去。

只见这风,有如半空里藏着一个要吃唐僧肉的妖怪,通天扯地,飞沙走石,顶风难行,顺风能飞!大树折枝断叶,小树倾斜,几欲被连根拔起!沿街来不及收拾起来的塑料桌椅,跌跌撞撞飞起来,如风筝般在半空中与塑料袋共舞,一家商店六七米长的招牌被从上往下撕下来,垂在门窗上招展飘摇,噼里啪啦的玻璃碎裂声不绝于耳。好似火星撞了地球,一阵风暴刮走了大小车辆,刮走了行人小贩,刮走了猫狗鸦雀,甚至刮走了声音和空气,一切突然间静下来,定晴一看,街头拐角处还有一样东西没刮走:那两只“太极鱼眼”仍然钉在那儿!两人皆碍伏于地,白发变黄发,怒发冲冠;白须变黄须,如猬毛磔。马扎“端坐”在路中绿化带里。奇就奇在两个老头儿之间多了座建筑——一圈砖头瓦块压住棋盘,围成四四方方一座城池,里面两军对垒,将帅分守楚汉,阵式俨然,似有杀伐之声倏忽而出!

风是雨的头。风势稍歇,雨如黄豆,落地开花,噼啪作响;瞬间而成片,如万马奔腾;又过片刻,雨声没有了点,没有了片,成为一个整体,充斥宇宙间,包裹了地球万物,似乎伸手即可触及,一吸便入肺间。电光闪耀如群蛇,霹雳如在头顶炸响,摄人魂魄!半个小时过去,两势渐弱,街道成了河川,黄水滚滚滔滔。宛如刚洗过的街头,仍杵着两个浑身流水的老头儿!白发雪白,贴在头皮上,如戴白帽;白须亦雪白,须梢收拢,水流如注,顺须而下。

两个年轻人撑着伞跑来了,看来是俩老头儿的子女,再劝老头儿也不走。无人敢动他们的将军大炮,站在白须者身后的女孩流着眼泪,站在白发者身后的男孩跳脚大叫打着电话。一会儿,一辆救护车呜哇呜哇闪着蓝灯开过来,把两个老头儿全都抬上车,又闪着蓝灯鸣哇鸣哇开走了。

一个在店铺里避雨的老头儿哑舌摇头:“这俩老家伙,都上过战场呢!”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两位对弈者从观棋者的参谋中受到启发,杀出一场众人叫好的对弈。
B.观战者“东拉西扯”“抽几口烟”,意在表明居民的和谐、安适,富有生活气息。
C.小说正面描写了一场热火朝天、激战正酣的对弈,使读者如临其境。
D.小说三次写乌云,“远远”“渐近”“上掩”等词呈现了乌云逐渐逼近之态。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高度集中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给了读者以清晰的说明,为下文展开故事情节做了准备。
B.小说描写了对弈者的头发、胡须的颜色变化——由白变黄,由黄复变白,这一细节描写侧面表现了风沙之大,暴雨之猛。
C.“水柱贴地面扫射而过,‘黑白双佛’的鞋面裤脚遍布泥点”一句运用比拟的手法,用“黑白双佛”指两个老头儿,写出“两人分明已入定”。
D.小说于诙谐的语言中,描写了众人观弈、弈者对弈的场面,幽默而不失端庄,使两位可爱又让人敬佩的对弈老人形象跃然纸上。
【小题3】有人认为最后一段可以去掉,你是怎么认为的,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