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元忠,宋州宋城人也。初,为太学生,志气倜傥。仪凤中,吐蕃频犯塞,元忠赴洛阳上
(节选自《旧唐书·卷九十二·列传第四十二》)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三思之党又执证/元忠云素与节愍太子同谋构逆/请夷其三族/中宗不许/元忠惧不自安/上表固请致仕/ |
B.是时/三思之党又执证/元忠云素与节 |
C.是时/三思之党又执证元忠/云素与节愍太子同谋构逆/请夷其三族/中宗不许/元忠惧不自安/上表固请致仕/ |
D.是时/三思之党又执证元忠/云素与节愍太子同谋构逆/请夷其三族/中宗不许元忠/惧不自安/上表固请致仕/ |
A.封事:密封的奏章,臣下上书奏事,为防泄露,用黑袋封缄,贴封条呈进,故称。 |
B.侍御史,古代官名,在御史大夫之下。如果朝官犯法,一般可以直接上报皇帝。 |
C.阙,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后引申为皇帝居处,借指朝廷,有时也代指京城。 |
D.谥,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按照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隋炀帝、汉元帝等。 |
A.魏元忠通晓军事,建有军功。他曾上书论说朝廷任命将领、用兵作战的优缺点,得到皇帝赏识;又为李孝逸出谋划策,帮助其平定徐敬业的叛乱。 |
B.魏元忠仕途多舛,屡遭流放。他曾在周兴的陷害下入狱,第一次被流放,又被来俊臣、侯思止陷害,第二次被流放,而当时的人大多说他无罪。 |
C.魏元忠深受圣恩,颇失人望。中宗即位后,他特别受宠,在武则天朝中做宰相时公正清廉,而这次当朝执政却亲附权豪,抑弃寒俊,被人批评。 |
D.魏元忠首鼠两端,仍任原职。节愍太子兵至玄武楼下,多祚等犹豫不战,元忠又持两端,未成功,但没有因魏升被节憨太子胁迫追随而受连累。 |
(1)寻为周兴陷,入狱,诣市将刑,则天以功特免死配流贵州。
(2)至是再居政事,天下莫不延首倾属,冀有所弘益。
姚思廉,字简之,雍州万年人。思廉少受汉史于其父,能尽传家业,勤学寡欲,未尝言及家人产业。在陈为扬州
(选自《旧唐书·姚思廉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思廉上表陈父/遗言有诏许其续成梁/陈史/后为代王侑侍读/会义师克京城/侑府僚奔骇唯/思廉侍王/不离其侧 |
B.思廉上表陈父/遗言有诏许其续成梁/陈史/后为代王侑侍读/会义师/克京城/侑府僚奔骇/唯思廉侍王/不离其侧 |
C.思廉上表陈父遗言/有诏许其续成梁陈史/后为代王侑侍读/会义师/克京城/侑府僚奔骇唯/思廉侍王/不离其侧 |
D.思廉上表陈父遗言/有诏许其续成梁/陈史/后为代王侑侍读/会义师克京城/侑府僚奔骇/唯思廉侍王/不离其侧 |
A.主簿:古代官名,主管文书簿籍及印鉴,即起草一些文件、管理档案以及各种印章等。 |
B.受禅:是指接受帝王的让位,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权更迭、统治权转移的一种方式。 |
C.太宗:我国古代帝王庙号,开国皇帝的庙号常为“太宗”,第二代帝王多为“高祖”。 |
D.男:我国周代爵位大致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男”属于爵位中最低的一等。 |
A.姚思廉讲求孝道。他先后遭遇父亲与继母去世,父亲去世后退职奔丧,继母去世后还在其坟墓旁造房子服丧,身体因而更加羸弱瘦削。 |
B.姚思廉十分忠勇。义军攻占代王杨侑的殿堂,作为其侍读的姚思廉不但没有逃离,反而斥责唐军的无礼行为,大家都十分敬服他的话。 |
C.姚思廉学识渊博。他年少时跟随其父学习汉史,能继承家业,勤学寡欲,从来没有谈到家里的财产;后来续成父书,完成其父的遗愿。 |
D.姚思廉深受信任。太宗当政时期,让姚思廉上奏国家政策上的过失及官员的隐私;对他的劝谏不但不治罪,反而是耐心地加以解释。 |
(1)观者咸叹曰:“忠烈之士也。仁者有勇,此之谓乎!”
(2)魏征虽裁其总论,其编次笔削,皆思廉之功也,赐彩绢五百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子所保,惟在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德礼形则远人斯格①。然则德礼诚信,国之大纲,在于父子、君臣,不可斯须而废也。故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又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文子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诚在令外。”然则言而不行,言不信也;
自
(《旧唐书·魏征传》)
【注】①格:来,至;意谓信服,归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将求致治/必委之于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于小人/其待君子也则敬/而疏遇小人也必轻而狎 |
B.今将求致治/必委之于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于小人/其待君子也/则敬而疏/遇小人也/必轻而狎 |
C.今将求致/治必委之于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于小人/其待君子也则敬/而疏遇小人也/必轻而狎 |
D.今将求致/治必委之/于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于小人/其待君子也则敬而疏/遇小人也必轻而狎 |
A.令,上级对下级发出指示,如“令而不从”;或者指古代官名,如“令尹”之令。 |
B.王道,本指让百姓有恒产、受教化、知孝悌的统治之道,文中是执行王道的意思。 |
C.君子,原指位高的人,后通常指德行修养高的人,儒家以君子之道作为行为规范。 |
D.刑罚,刑是用刑,如肉刑、死刑,罚指以钱赎罪。“刑于寡妻”之“刑”即为此意。 |
A.本文认为德礼、诚信是国家的大纲,德礼是国家之本,诚信是君子之本,诚信立则臣无二心,德礼形成则远人归顺。 |
B.孔子认为一国之君要以礼对待臣子,臣子便会以忠侍奉国君;反之,如果百姓不信任国君,那么国家就无法存立。 |
C.国君要正确对待君子与小人,一方面,君子和小人貌同而心异,不好区别;另一方面,小人爱做不义之事,易害他人。 |
D.魏征奉劝君主要远离小人,因为小人内心藏奸,善于迎合奉承,不讲仁义;要任用善人,信任他们,不能敬而远之。 |
(1)君子掩人之恶,扬人之善,临难无苟免,杀身以成仁。
(2)然才非经国,虑不及远,虽竭力尽诚,犹未免于倾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小题。
材料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
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怀。
长庆四年十二月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小题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凤翔法门寺A有护国真身塔B塔内C有释迦牟尼佛D指骨一节E三十年F一开塔G开则岁丰人泰。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惑,指“有疑难问题”,与“惑而不从师”句中的“惑”,词义用法相同。 |
B.古文,是指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跟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的“古文”,含意相同。这类古文刚健质朴,与绮丽柔靡的骈体文不同。 |
C.第,科举考试的等级,文中指进士科第,其意和“书香门第”“次第花开”的“第”都不相同。 |
D.谥,谥号,韩愈的谥号为“文”,因而后世常常称他作“韩文公”,“文”是对韩愈生前的高度褒善。 |
A.韩愈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高度肯定,也是针砭时弊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以此倡导从师学习。 |
B.韩愈虽然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但他认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智慧不及士大夫之族。这是他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认识局限。 |
C.韩愈正直敢谏,也曾因此多次被贬。曾言辞激烈地反对王公士庶过分地追随佛教,也因此触怒皇帝,差点被处以极刑,后来就直接被贬到江陵任掾曹。 |
D.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待人不因荣辱沉浮而态度有别。他为年轻时好友孟郊、张籍跟公卿说好话推荐;在仕途通达显贵时,仍跟往昔一样与他们谈话会餐,论文作诗。 |
(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韩愈上忤尊听,然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 岂能至此?
【小题5】柳宗元说“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结合材料二概括能体现韩愈“不顾流俗”品格的具体事例。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