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9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薄,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痛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梁肉,麾而去之。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项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攀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潜不解音律,而高素琴一张,无弦,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宋本《陶潜集》)


[注]①栗里:地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B.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C.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D.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祭酒,汉魏以后官名。西晋改设国子祭酒,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的主管官。
B.解绶,解下印绶;辞去官职。古代有辞去官职意思的还有致仕、解褐、解官、下车等。
C.元嘉,年号,年号是古代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D.谥号,指地位相对较高的人物死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给予或褒或贬的评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作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这一形象被当时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
B.陶潜仕途短暂。因亲人年迈,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就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著作郎、彭泽令等职。
C.陶潜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阿潜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菊花丛中,有时抚弄无弦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州召主薄,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2) 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
21-22高一上·内蒙古包头·期末
知识点: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唐安禄山为虏所败,张守珪奏请斩之。上惜其才,敕令免官。张九龄固争曰:“禄山失律丧师,于法不可不诛。且臣观其貌有反相,不杀必有后患。”上曰:“卿勿以王夷甫识石勒,枉害忠良。”竟以为节度使,出入禁中。因请为贵妃儿,颇有丑声闻于外,上不之疑。时委政李林甫,林甫媚事左右,排抑胜己,口有蜜而腹有刀,养成天下之乱。禄山以林甫狡猾逾己,亦畏服之。及杨国忠为相禄山视之蔑如也由是有隙然禄山虽蓄异以下待之厚欲俟上晏驾而后作乱。会国忠欲其速反以取信己,言于上,数以事激之,禄山遂反。

(摘编自《资治通鉴·唐纪》)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杨国忠为相/禄山视之/蔑如也/由是有隙/然禄山虽蓄异以上待之/厚欲俟上晏驾而后作乱
B.及杨国忠为相/禄山视之蔑如也/由是有隙/然禄山虽蓄异/以上待之厚/欲俟上晏驾而后作乱
C.及杨国忠为相/禄山视之/蔑如也/由是有隙然/禄山虽蓄异以上待之/厚欲俟上晏驾而后作乱
D.及杨国忠为相/禄山视之蔑如也/由是有隙然/禄山虽蓄异/以上待之厚/欲俟上晏驾而后作乱
【小题2】下列各个句子与文中画横线部分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B.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C.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经》)
D.泊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六国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景元四年冬十月,邓艾自阴平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大破蜀,进军到雒。刘禅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艾至成都,禅率太子诸王及群臣六十余人面缚舆榇诣军门,艾执节解缚焚榇,受而宥之。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艾深自伐,谓蜀士大夫曰:“诸君赖遭某,故得有今日耳。若遇吴汉之徒,已殄灭矣。”又曰:“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有识者笑之。文王使监军卫瓘喻艾:“事当须报,不宜辄行。”艾曰:“衔命征行奉指授之策元恶既服至于承制拜假以安初附谓合权宜兵法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艾虽无古人之节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钟会、胡烈、师纂等皆白艾所作悖逆,变衅以结。诏书槛车征艾。子忠与艾俱死,余子在洛阳者悉诛,徙艾妻子及孙于西域。

泰始元年,晋室践阼。三年,议郎段灼上疏理艾曰:“艾心怀至忠而荷反逆之名,平定巴蜀而受夷灭之诛,臣窃悼之。惜哉,言艾之反也!艾性刚急,轻犯雅俗,不能协同朋类,故莫肯理之。七十老公,反欲何求!艾诚恃养育之恩,心不自疑,矫命承制,权安社稷。虽违常科,有合古义,原心定罪,本在可论。钟会忌艾威名,构成其事。忠而受诛,信而疑,头县马市,诸子并斩,见之者垂泣,闻之者叹息。昔秦民怜白起之无罪,吴人伤子胥之冤酷,皆为立祠。今天下民人为艾悼心痛恨,亦犹是也。臣以为艾身首分离,弃草土,宜收尸丧,还其田宅。以平蜀之功,绍封其孙,使闳棺定谥,死无余恨。赦冤魂于黄泉,收信义于后世,葬一人而天下慕其行,埋一魂而天下归其义,所为者寡而悦者众矣。”帝善其言。九年,诏曰:“艾有功勋,受罪不逃刑,而子孙为民隶,朕常愍之。其以嫡孙朗为郎中。”

(节选自《三国志·邓艾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衔命/征行奉指授之策/元恶既服/至于承制拜假/以安初附/谓合权宜兵法/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艾虽无古人之节/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
B.衔命/征行奉指授之策/元恶既服至于/承制拜假/以安初附/谓合权宜/兵法/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艾虽无古人之节/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
C.衔命征行/奉指授之策/元恶既服至于/承制拜假/以安初附/谓合权宜兵法/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艾虽无古人之节/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
D.衔命征行/奉指授之策/元恶既服/至于承制拜假/以安初附/谓合权宜/兵法/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艾虽无古人之节/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与“道芷阳间行”(《鸿门宴》两句中的“道”字含义相同。
B.“艾深自矜伐”与“不矜名节”(《陈情表》)两句中的“矜”字含义相同。
C.“信而见疑”与“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见”字用法相同。
D.“捐弃草土”与成语“细大不捐”两句中的“捐”字含义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艾行军不畏艰险。邓艾取道阴平,进军七百多里,一路荒无人烟,非常艰险,他用毛毡裹住自己,从山滚下去。
B.邓艾破敌宽待俘虏。邓艾接受蜀国君臣的投降,释放并安抚他们;他检查约束部队,无所夺取,让归顺的人重操旧业。
C.邓艾功高却被诬陷。邓艾被钟会等人诬告悖逆作乱,皇帝下诏书将邓艾斩杀,当时的议郎敦煌人段灼上奏为他鸣不平。
D.邓艾后代终获封赐。晋武帝认同段灼对邓艾被杀一事的分析,后来下诏表示对邓艾的同情,并任命他的孙子邓朗为郎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君赖遭某,故得有今日耳。若遇吴汉之徒,已殄灭矣。
(2)艾诚恃养育之恩,心不自疑,矫命承制,权安社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桓公谓管仲曰:“吾国甚小,而财用甚少,而群臣衣服舆驾甚汰,吾欲禁之,可乎?”

管仲曰:“臣闻之,君尝之,臣食之;君好之,臣服之。今君之食也,必桂之浆,衣练紫之衣狐白之裘。此群臣之所以奢汰也。诗云:‘不躬不亲,庶民不信。’君欲禁之,胡不自亲乎?” 桓公曰:“善。”于是更制练帛之衣,大白之冠,朝一年而齐国俭也。晋平公为驰逐之车,龙旌象色,挂之以犀象,错之以羽芝,车成题金千镒,立之于殿下,令群臣得观焉。田差三过而不一,平公作色大怒,问田差“尔三过而不一顾,何为也?”田差对曰:“臣闻说天子者以天下,说诸侯者以国,说大夫者以官,说士者以事,说农夫者以食,说妇姑者以织。桀以奢亡,纣以淫败,是以不敢顾也。”平公曰:“善。”乃命左右曰:“去车!”。魏文侯御廪灾,文侯忧之,群臣宽之,而公子成父匿之。文侯复殿, 公子成父而入贺,曰:“甚大善矣!夫御廪之灾也。”文侯作色不悦,曰:“夫御廪者寡人宝之所藏也今火灾寡人素服辟正殿群臣皆素服而吊至于子大夫而不吊今已复辟矣犹入贺何为?”公子成父曰:“臣闻之,天子藏于四海之内,诸侯藏于境内,大夫藏于其家,士庶人藏于箧椟。非其所藏者必有天灾,必有人患。今幸无人患,乃有天灾,不亦善乎!”文侯喟然叹曰:“善!”始皇既兼天下,大侈靡,即位三十五年犹不息,于是有方士韩客侯生,齐客卢生,相与谋曰:“当今时不可以居,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吾党久居,且为所害。”乃相与亡去。始皇闻之大怒,乃使御史悉系诸生诸生传相告,犯法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始皇望见侯生,侯生曰:“今陛下奢侈失本,黔首匮竭,又急诽谤,严威克下,臣等故去。丹朱傲虐好慢淫,不修理化,遂以不升。今陛下之淫,万丹朱而十昆吾桀纣,臣恐陛下之十亡也,而曾不一存。”始皇默然久之。始皇曰:“吾可以变乎?”侯生曰:“形已成矣,陛下坐而待亡耳!”始皇喟然而叹,遂释不诛。后三年始皇崩;二世即位,三年而秦亡。

(刘向《说苑·反质》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御廪者/寡人宝之所藏也/今火灾/寡人素服辟正殿群臣/皆素服/而吊至于子/大夫 而不吊/今已复辟矣/犹入贺何为
B.夫御廪者/寡人宝之所藏也/今火灾/寡人素服辟正殿/群臣皆素服而吊/至于子大夫而 不吊/今已复辟矣/犹入贺何为
C.夫御廪者/寡人宝之所藏也/今火灾/寡人素服辟正殿群臣/皆素服而吊至于子/大夫而不吊/今已复辟矣/犹入贺何为
D.夫御廪者/寡人宝之所藏也/今火灾/寡人素服/辟正殿/群臣皆素服/而吊至于子/大 夫而不吊/今已复辟矣/犹入贺何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差三过而不一顾”与“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两句中的“顾”字含义不同。
B.“说妇姑者以织”与“妇姑荷箪食”(《观刈麦》)两句中的“妇姑”词含义相同。
C.“公子成父趋而入贺”与“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两句中的“趋”字含义相同。
D.“相与谋曰”与“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两句中的“相与”词含义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对本国臣子生活奢侈,十分不满。想禁止这种风气。管仲仔细替齐桓公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并建议从君王开始做起,桓公率先做出改变,齐国就节俭成风了。
B.晋平公制作了价值千金的猎车,命令群臣都要观赏。田差从来都不看一眼,晋平公很生气,田差用历史兴亡的诸多例子,委婉劝谏晋平公不做桀纣之君。最终晋平公听取了他的意见。
C.魏文侯的府库发生火灾,群臣对待此事的态度各不相同。公子成父认为府库遭灾,这是人祸,魏文侯不以为然,公子成父通过一番分析,使文侯信服。
D.秦始皇统一天下,大兴土木,滥用民力。侯生卢生欲逃亡离去。秦始皇大怒,焚书坑儒。侯生劝谏秦始皇,现在这样骄奢淫逸,比夏桀、商纣有过之而无不及。始皇心有所动,最终没有杀他。后来秦朝果然迅速灭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君之食也,必桂之浆,衣练紫之衣,狐白之裘。此群臣之所以奢汰也。
(2)始皇闻之大怒,乃使御史悉系诸生,诸生传相告,犯法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