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8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目送

(1)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2)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3)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4)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5)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6)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7)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8)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9)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10)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11)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12)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13)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14)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15)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16)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摘自《瑞文网》)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目送”为线索,写了六次目送六次背影;作为母亲,三次目送儿子的离去,作为女儿,三次目送父亲的离去。
B.文章运用时间空间交错的蒙太奇手法,写了六次目送,通篇几乎是场景的剪辑和镜头的不断转换,给读者以视觉的冲击。
C.本文情感牵系父亲、“我”和儿子三代,作者将老年中年青年三阶段的情感体悟串联成完整的人生轨迹,增添哲理性。
D.“一扇紧闭的门”是双关,既指儿子一人独自听音乐,外人无法感知他在听什么,也指他内心有一扇未曾对父母开放的门。
【小题2】请结合文本分析第(8)自然段中的画线语句的含义。
【小题3】有人说:“本文的第(9)自然段和第(16)自然段相比较,一字不变,是重复的,应当删去其中的一段。”你是怎样认为的?并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由。
21-22高一上·四川雅安·期末
知识点:其他散文记叙性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碧云寺的秋色

钟敬文

北京西山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又是一个大林子。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或花草。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上了几百岁的参天老干。寺的附近,那些高地和山岭上,树木也相当繁密。

我是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

半个月过去了。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石塔前的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攀着石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可是,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近日,情景突变。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

不论这里那里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换上新装。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我们要找出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了。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有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平日,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几天来,可大不同了。槐树有一些叶子渐渐变黄,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而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上鲜明地显出自己的艳丽。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橘黄的叶子都闪着亮光,把大槐树反衬得美丽可爱了。

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石桥边的那株黑枣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中山纪念堂一株娑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的叶子也大都变成咖啡色的了。

自然,那些高耸的老柏和松树还是比较保守的,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可是,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但是,不管怎样,现在,碧云寺的景色却成为多彩的了。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夏日花园的美不能代替它,也不能概括它。

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作悲伤的季节。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提到“草木黄落”的景象的。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从许多方面看,它倒是一个叫人感到愉快的时辰。所谓“春秋佳日”,决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

在夏天,草木的叶子绿油油的,这固然象征着生长、繁荣。但是,它到底不免单调些。到了秋天,尤其是到深秋,许多树木的叶子变色了,柿红的、朱红的、金黄的、古铜色的、赭色的,还有那半黄半绿或半黄半赤的……五颜十色,把山野打扮得像个盛装的姑娘。加以这时节天色是澄明的,气候是清爽的。你想想,这丰富的秋色将唤起人们怎样一种欢快的感情啊!

我们晓得古代诗人所以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原因的。诗人们或因为同情人民的苦难,或因为伤悼个人遭逢的不幸……那种悲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自然现象的感触而发泄出来。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面对那些变了色的叶子都唉声叹气。“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生机与美丽;“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诗人对于江南秋色分明艳羡不已。此外,如像“红树青山好放船”、“半江红树卖鲈鱼”……这些美丽的诗句也都远离“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种饱含着哀伤的情调。大家知道,“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因此,即使是生活在旧时代里的诗人,对于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我们没有权力判定,过去一切诗人对于红叶和黄叶的美,都必然是色盲的。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对秋叶的描写采取了有详有略,着重描绘了得秋意之先的爬山虎,而对其它树种的叶子则点到即止。
B.作者在第六段中用“保守”一词来描写老柏和松树,并无丝毫不满和批评之意,而是为了展现多彩秋色的别样风格和情调。
C.古代诗人写下了许多“悲秋”之作,从“满山红叶”想到“离人眼中血”,这与诗人的生活背景有一定关联。
D.在结尾一段,作者援引了一系列描写秋色的诗句,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代诗人见秋叶而伤情是完全不足取的。
【小题2】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尾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春风里

——纪念适之先生之八

陈之藩

和适之先生的谈天是一大享受,可是我跟他却常常谈不来。

比如,在哲学史大纲中,胡先生最精彩的一段是墨子。那是在北大讲堂中,使梁任公拍案叫绝赞不绝口的文章。我就跟胡先生说,我不爱墨子,我的意思是那种文章谁看得懂!他笑笑,也不说什么。

同一本书,比如荀子我是喜欢前面的,他却喜欢后面的!我曾在胡先生面前像小学生似的背劝学篇,胡先生也像小学生似的背后半本。跟胡先生谈天,有个原则,他一定要知道你曾经下过工夫,有诚实的问题,他才跟你谈,不然他就聊别的。

当我背了两段劝学篇以后,他才跟我谈荀子,他说,这都是些冠冕堂皇的文章,当然我知道胡先生的偏好还是荀子的“科学”见解。

两个人虽是谈不来,可是谈一晚上,很愉快的分别。我总是喝得醉醺醺地走到电梯,他总是送我到电梯的地方,热烈地握手,并常说他近来没有什么会,意思是愿我再来谈天,可是也不勉强我。

谈到白话文学,他的程度就不如我了。因为他提周作人,我就背段周作人,他提鲁迅,我就背段鲁迅,他提老舍,我就背段老舍,当然他背不过。

在这些白话文学家里,我们也是谈不来。胡先生对周作人的偏爱,是著名的。他曾不止一次的跟我说,“到现在还值得一看的,只有周作人的东西了!”他在晚年是尽量搜集周作人的东西。

我如果说:“不要打呀,苍蝇正在搓搓手搓搓脚呢。”他似乎就想起苦茶庵中的老友,在他回忆的茫然的眼光里,我看出胡先生对朋友那份痴与爱。

“七七事变”离开北平后,他劝周作人:

藏晖先生昨夜作一梦,

梦见苦茶庵中吃茶的老僧,

忽然放下茶盅出门去,

飘萧一杖天南行。

天南万里岂不太辛苦?

只为智者识得重与轻。

梦醒我自披衣开窗坐,

谁知道我此时一点相思情。

这是胡先生的一首名诗。及胜利后,胡先生为他辩护,为他洗刷。给法院的证辞中,比较了北大的藏书,比较北大建筑的今昔。把周作人说得不仅不是汉奸,而且是个功臣。周作人坐监时,他去探监。我并未问过胡先生,但在话里,他似乎对周作人现在的情况依然很清楚。

当我听完他每次说周作人以后,即想起:“你们之中谁觉得自己无罪,可以出来打死他!”除非是个圣人,不会有胡先生那种慈悲、那种热爱、那种原谅、那种同情。

丁文江先生当上海总办,是给军阀做事,胡先生在丁传里,不知用多少话来阐述他的那个“如俟河清,当待何日”的哲学。我们可以看出胡先生的辩解,实在并不是用什么理智的分析,而是那份热爱的心肠。因此,他从任何人身上全能看出长处来。

有一次,他问我说:“之藩,你知道曹锟的长处吗?”我从小学课本里就知道,所以我说:“我知道。”他说:“什么?”我说:“贿选!”

他很严肃地说,曹锟的长处是公平。因为他公平,所以提拔出那么多走卒式的将领来。大概胡先生看过的不平的事太多了,选了半天,选出曹锟来。经他解释了曹锟所提拔起来的屠狗英雄以后,我真是佩服胡先生的用心。因为我从小学课本里灌输的成见,依然保留我对军阀的痛恨,可是我知道我们的谈不来,是我太幼稚而已。

胡先生在现代的人中,不要说在中国找不到,在外国也找不到。因此,我常用古人与他比。

我也给他写过几千言的长信,我也给他各式各样的难题,但只要问题诚恳,他总是尽量答复的。开头总是谢谢你的长信,末尾又是特别谢谢你的意思。

你看司马光给王安石的信,有多诚恳,你再看王安石答复司马光的那几百字的信,最后是“非石之所敢知也”。司马光收到那样的毫不考虑、应勿庸议的回信,如何不气?

所以,胡先生有王安石的变法热情,但比王安石要温和得多。

年轻朋友去访他,胡先生总说:“你多大了?”“啊,我羡慕你呀!”

你看白居易的诗:“今日红颜欺了我,他日白发不放君!”

虽是游戏的诗,但也失去了长者的风度。

胡先生有白居易的文学技巧,但比白居易要纯厚得多。

在笔辩的文字中,在舌辩的议场中,胡先生从来未失过态,嘴里说出不堪入耳的话来。

你看苏东坡的策论中,“养猫所以去鼠,不能因无鼠而养不捕之猫;畜狗所以防奸,不能因无奸而养不吠之狗”。

拿猫狗一类的东西当武器,是苏东坡冲动起来的败笔,但这种败笔,胡先生从来没有过。

所以,我觉得胡先生有苏东坡的痛快淋漓,却比苏东坡能控制自己。

并不是我偏爱他。没有人不爱春风的,没有人在春风中不陶醉的。因为有春风,才有绿杨的摇曳。有春风,才有燕子的回翔。有春风,大地才有诗。有春风,人生才有梦。

春风就这样轻轻地来,又轻轻地去了。

(选自《剑河倒影》,略有删节)

【小题1】作者在开头说和先生谈天“是一大享受”,又说“常常谈不来”,为什么?
【小题2】文中胡适的诗,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小题3】文中用王安石等人对比,写出了胡适哪些性格特点?这样写有哪些好处?
【小题4】结合全文,探究“春风”的丰富意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纹上的梦

赵宇

一滴自然之水的诞生与繁衍必然会经历一次复杂的机缘巧合,需要一些时间与事物的契合碰撞,一系列的起承转合。一滴水与另一滴水的相遇,乃至汇聚一身,便是水流。水是一面具有洞穿性的镜子。可以想象一滴水从云层之中降落下来,它穿透云、穿透风、穿透尘埃,穿透一切从空中随性相遇的事物,它浸润万物周身,折射出神奇的光泽,最后又复返云层之中,转换成另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它洞见光、洞见雨露、洞见自然之灵的生死复活,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在它的波光掠影中变得安静透彻。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安静流淌的河流,只要愿意从思想的脉络开始遐想,它会从心间一直流向身体的每一个器官,从身体之中彻彻底底地穿插而过,成为洞穿一个人内心的纯净之水。

水纹是水的面容褶皱,那么多的水呈现出或奔放或平缓或随性的状态,水纹是它可以显露出来的表情。它表露出河流的性情,优优雅雅,飘飘荡荡,永远不会离开土地的表层。

我想起了父亲。父亲已进入暮年,他的一生有水相伴,没有离开过那条河流的羁绊。父亲从小在故乡的河畔长大。现在,父亲日渐沉默寡言,经常一个人坐在黄昏的阳台上,望着天边云朵的渐渐消散,他的眸子放射出平静柔和的光芒,像一湾趋于平缓的河水,已经看不出任何的波折和焦躁。故乡的那条老河也如父亲般随着季节的草木荣枯安然淡定。春天时,两岸万物滋生,花草繁茂,生机盎然,河流清绿,像调皮的姑娘,唱着动听的歌谣。夏秋时节,河流因大大小小沟汊的水拥挤而来而变得充盈,像一个突然浮肿的病人,性情暴虐、蛮不讲理,居然会将河堤淹至子堤,甚至有喷涌而出的危险。冬季了,河流一下子像被掏空了一样,如已经干瘪了乳房的母亲,再也挤不出什么乳汁,狭窄的河面,撑一根长篙一跃即可到达彼岸,岁月留给它的只是下一个季节的重生。

在或长或短、或急或缓的河面上,我曾经幻化出一个奇怪的梦境:霞光初照,一个人驾着一叶扁舟,从家乡的河流出发,一路颊沛流离来到繁华的城市,像一个战士一样穿梭在纷繁复杂的世事变化之中,而后,垂老的时候,他又重新驾着那叶扁舟,沿着熟悉的河道,落叶归根,返璞归真。河流是他终生流淌的血液,河水是他回归心灵的甘露。父亲一辈子试困挣脱乡村的束缚,离开依靠河水灌溉的农家生活,直到年过花甲之后,才离开村庄走进小县城,但他内心中最亲切的地方,永远是几十年来生活的老家。曾几何时,我们多么期盼离开家乡,而真正离开之后,内心中又无时无刻不对家乡牵肠挂肚,那里的一草一木,那一条不知从何处而来又向何处而去的河流,曾经的过往浮云,显得是那样柔软妥帖。随着年岁的逐渐更替,我那颗浮躁不安的心也渐渐安顿下来,水纹上的梦境只是一个幻象,虚幻、迷离、朦胧,我不再想去逃向远方,我愿意临近父亲和河流,日常生活像流水般自然而然地发生着。

与河流是一种相遇,和水纹是一种相遇。

傍晚时,陪父亲沿着河边散步,父亲难免又会感叹过去时光的韶华流逝,唏嘘过去艰难生活的不易。河流成为承载父亲回忆的床,在这载满沧桑困苦的沉痛史中,父亲的身体在过去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呈现出像枯枝一样的手臂,褶皱一样的皮肤,然而父亲又将他生命中的另一面鲜明地展露出来,钢筋水泥般坚定的意志,像河流一样勇往直前的决心,战胜苦难,并在苦难中战胜自己。虽然他没有建立显赫的家业,但是他依靠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乡人口中的能干人。父亲是一个如此清澈的人,不吃荤、不饮酒、不打牌,我很少见到一个像河流一样纯净的人,父亲却是这样的一个人。

我们的一生都在与河流相遇,与水纹相遇,像一个萦绕不开的梦境,从来没有过断流,只会流向更远的远方。

(选自《散文选刊》,2020年4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文题照应,“水纹上的梦”指文中作者具体梦境,又包含对自己及父亲的人生记忆。
B.文中描写“我”在河面上曾经幻化出的一个奇怪的梦境,折射人的一生,充满了虚无感。
C.文章善于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融描写、记叙、抒情等为一体,文笔流畅而优美。
D.河水虽是自然事物,但在作者的笔下,它与生命、时光等产生了联系,有了人的灵性。
【小题2】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划线句子——“水是一面具有洞穿性的镜子”的含义。
【小题3】文章在写水的时候,又写到自己的父亲,二者有何联系?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