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植物考古属于科技考古范畴,而科技考古是考古学的研究分支,考古学又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在人文社会科学中,考古学是最接近自然科学的一个研究领域,田野考古学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教可以在自然科学里找到本源。田野考古学研究方法的两大支柱——地层学和类型学就是如此:地层学源自地学,类型学源自生物学。所以说,现代考古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带着深刻的自然科学烙印。而科技考古又是考古学中最接近自然科学的一个研究分支,包括植物考古在内的科技考古与自然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讲,所有的科技考古都属于跨学科研究领域。如果用一句话来界定科技考古,科技考古就是应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决和回答考古学的问题,自然科学是手段,考古学是目的。

植物考古为什么属于考古学?这是由它的研究目的决定的。界定一个研究领域的学科属性首先要考虑其研究目的,植物考古的研究目的是认识和了解古代人类与植物的相互关系,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和解释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

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和解释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不仅是植物考古的最终研究目标,也是现代考古学的研究目的。

20世纪60年代以前,考古学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构建古代文化的时空框架。然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兴起了新考古学运动。随着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一些欧美考古学者开始不满足局限于如此具体的考古学研究目标,提出应该进一步探讨古代人类的行为和生活,例如古人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如何生产劳作的,如何相互交往的,如何适应和认知自然界的,等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另外,他们还提出在考古学文化谱系建立之后应该进一步探索这些相互衔接的考古学文化是如何发生演变的,为何要发生变化,即解释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所以新考古学运动后来也被称作过程考古学。经过数十年的激烈争辩和实践检验,这些新观点逐渐得到了考古学界的普遍认可,并最终成了现今考古学的研究目的。既然植物考古也是将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和解释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作为研究的终极目标,当然属于考古学的研究范畴。

植物考古和其他考古分支的主要区别在于研究对象。植物考古的研究对象是考古发现的与古代人类生活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植物遗存。所谓直接相关就是指那些被人类利用的植物,包括食物、燃料、建筑材料、工具、用具等;所谓间接相关是指那些虽然对人类没有利用价值,但却间接地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植物,比如依附在人工环境的各种杂草。

植物是有机物质,长期埋藏于土壤中会腐朽消失,这是植物遗存与其他文化遗物的不同之处,所以不是所有与古代人类生活相关的植物都能够长期保存在文化堆积中,并最终成为植物遗存被考古学者发现,有幸能够长期埋藏在考古遗址文化堆积中的植物遗存分为植物大遗存和植物微小遗存,植物大遗存分为三个类别:炭化植物遗存、特殊保存条件下的非炭化植物遗存、木材碎块和炭化末屑。植物微小遗存也分为三个类别,即孢粉,植硅体和淀粉粒。

(摘编自赵志军《植物考古概述》第一部分什么是植物考古

材料二:

有关考古出土植物遗存的报道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例如,当时在干燥的埃及古墓中曾发现过脱水植物遗存,在瑞士古代胡边遗址中发现了长期被水浸泡的植物遗存等等。但是,这些植物遗存的出土完全是偶然,主要是特殊的埋藏环境为植物遗存的保存提供了条件。另外,当时对这些植物遗存的研究完全是由植物学家独立进行的,其研究结果仅限于对植物种属的鉴定,基本上没有涉及与人类文化的关系,所以这些发现和研究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植物考古学。

20世纪40年代初,在植物学的研究中出现了新的概念,称作人文植物学,专门探讨植物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植物学的新概念立即引起了考古学界的关注,一些比较敏感的,思路开阔的考古学家开始意识到,如果能够通过考古发掘发现古代植物遗存,然后再探讨古代人类与古代植物的关系应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于是,一些考古学家就开始试图通过考古发掘主动地寻找古代植物,邀请植物学家参与考古项目,并与植物学家共同对出土的植物遗存进行研究。但是,当时还是没有找到一种通过考古发掘获取植物遗存的有效方法,他们的发现依然是靠运气,比较系统的植物遗存资料主要还是表源于那些位于干燥地区的遗址或长期被水浸泡的遗址。

20世纪60年代,浮选法应运而生,浮选法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如何发现和获取古代植物遗存这一难题,丰富了考古资料,极大地扩展了考古学研究的内容。继续由田野考古学家兼营植物考古学的研究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于是,一些考古学者在植物学家们的帮助和培训下,或者一些植物学者在考古学家的帮助和培训下,开始专门从事研究古代植物遗存及其与古代人类文化的相互关系,并不断地发展和创新有关这一研究领域的理论和方法。于是,植物考古学作为考古学中的一个新的研究分支逐步地建立和发展起来。

(摘编自赵志军《植物考古学讲稿》第一部分植物考古学简史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植物考古学最初的研究目的是构建古代文化的时空框架,后来才提出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和解释人类文化发展过程。
B.“新考古学”运动认为应该进一步探讨古代人类的行为和生活以及探索古代文化如何发生演变和为何要发生变化。
C.那些被人类利用的植物和那些对人类没有利用价值而只是间接地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植物,都是植物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D.植物是有机物质,长期埋藏于土壤中会腐朽消失,与古代人类生活相关的植物,只有少数能成为被考古发现的植物遗存。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古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中最接近自然科学的领域,田野考古学和科技考古学都与自然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B.对于植物考古学来说,如果没有弄清楚它的研究目的,就很有可能会在该研究领域的学科定位上出现错误。
C.“新考古学”运动提出应该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和解释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所以也被称作“过程考古学”。
D.20世纪60年代以前,比较系统的植物遗存资料主要来源于那些位于干燥地区的遗址或长期被水浸泡的遗址。
【小题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研究成果不属于“植物考古学”的一项是(     
A.《粟黍的起源与早期南传》(邓振华)
B.《山东莱阳早白垩世植物化石及古生态特征》(金培红)
C.《城子崖遗址史前生业经济的植硅体分析》(葛利花)
D.《黍、粟碳化温度研究及其植物考古学意义》(王灿、吕厚远)
【小题4】请结合材料二概括植物考古学的形成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21-22高二上·内蒙古巴彦淖尔·阶段练习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汉语的处境忧心不平

卢新宁

最近,一则关于汉语的消息让人百感交集。

上海举行的一项翻译大赛爆出冷门:由于缺乏最好的译文,大赛不仅一等奖空缺,还将二等奖颁给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其原因不仅在于他突出的英文水平,更在于他“流畅、优美的中文表达”。相形之下,国内选手提交的相当多的作品言不达意,其中用词不恰当、标点符号误用等小错误更“比比皆是”。这则消息让人隐约看到汉语的处境。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时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身体发肤之外,就该是我们的母语了。在无数中国人心里,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汉语正面临着危机。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中,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托福成绩考试的高分可以一再打破,但即使是在高学历的青年中,也出现了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的现象。应当承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教学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母语、消解母语,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将汉语视为不学自能的天赋。诗人余光中说得好: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事实证明,忽视母语修养所导致的结果是十分严重的。它不仅造成了书写语言的失范,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也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韵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退。我们的后辈可能不再会用“恻隐之心”,不懂“虽千万人吾往矣”,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看你可怜”,“老子跟你拼了”,“我要和你结婚”。试想,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怎能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一个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人,又怎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在我们这个时代,该如何守护那曾经被庄子、屈原、李白、杜甫骄傲地向世界展示过的、绵延着几千年文化命脉、最切近我们心灵的母语?发人深省的是,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纵然“汉语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仅仅存于典籍之间的希腊文、拉丁文基本上死了,但汉语却一直活着,在一代代中国人的生活中血脉相延。它引领我们这个五千年古国一路风霜走到如今,它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向何处去?

汉语,我为你忧心,为你不平!

【小题1】联系文章,下列对“汉语的处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海举行的一次翻译大赛,不仅缺乏最好的译文,评不出一等奖,而且二等奖还被外国选手拿走,这种尴尬局面让人反思。
B.国内选手相当多的翻译作品言不达意,其中文字符号的小错误更“比比皆是”,这种现象反映出我们民族的母语面临危机。
C.与“全民学英语”热潮相比照,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这说明了大部分人对于母语的忽视。
D.虽然全球“汉语热”不断升温,我们的后代也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汉语危机”不断的呼声却使我们不能尽展欢颜。
【小题2】作者感叹“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下列不能作为这句话的论据的一项是(     
A.后辈可能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要和你结婚”,若这样,就会失去东方民族的含蓄美。
B.方块字横平竖直,风格独特,而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必难以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
C.100多个国家开了汉语课,但在汉语的故乡和高学历的青年中却出现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的状况。
D.汉语隽永有致,承载丰富,那些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奥妙的人,不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则关于汉语的消息就让作者百感交集,忧心不平,看来作者思索这种问题已有时日,显示出作者的文化责任心。
B.“全民学英语”的热潮过热,致使汉语受到冷落,产生危机,因此,我们应把对母语与对外语的重视程度颠倒过来。
C.由于“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因此,我们书写语言要规范,词藻用语要丰富多彩,语言修养要不断加强。
D.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说明汉语独特的魅力;古希腊文、拉丁文基本死了,说明活着的汉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今,一个尚未来得及收入《汉语大辞典》的新词儿——“自媒体”大热,由此产生一大批“自媒体人”。在中国古代,尽管没有自媒体一说,但以类似手段谋生的人并不鲜见。

在汉代,宫廷文学侍从官得到重视,朝廷往往向民间征招“笔杆子”,优秀的还给官当。贾谊、司马相如、扬雄、东方朔、枚皋、张衡、蔡邕这些汉代词赋名家,当初都是这样的“笔杆子”。可是,古代既没有稿费制,更无广告分成一说,玩自媒体靠什么获取报酬?靠“打赏”。成语“一字千金”便因打赏而来。

首开打赏先河的是汉代,如汉代四川才子王褒便屡被打赏。据《汉书·王褒传》,王褒文章文采飞扬,汉宣帝刘询听说后,将他征召入京,常将他和张子侨俩人带在身边,“所幸宫馆,辄为歌颂”。但文章并不是白写的,汉宣帝会根据文章的质量进行打赏,即所谓“第其高下,以差赐帛”。

唐代时,现代很流行的稿费制已出现,在打赏外,自媒体人又多了一条创收的渠道。

稿费在古代通称“润笔”。在唐朝,不少文人已能获得很高的润笔。如当时文化名人韩愈、李邕等通过为人撰写碑文便可拿到巨额稿费。尤其是韩愈,他最擅长写墓志、碑文,高的话一篇碑文就能拿到“(黄)金数斤”,时人曾讥之为“谀墓金”。看来,能拿到巨额润笔,韩愈在志文中未少用阿谀奉承之词。其实,“谀墓受金”韩愈并非第一人,这一词最早使用在东汉文人蔡邕的身上,由此可见,润笔早在汉代即已存在。

“写软文”被一些现代媒体人视为一种心照不宣的创收手段,殊不知古代文人早就开始玩这一套了,到明清时手法已颇老到。

所谓“软文”,就是根据对方需要而创作、发布的形象宣传、广告、美言性质的文章。古代最早最出名的一篇“软文”,是出自汉代才子司马相如之手的《长门赋》。司马相如本人也没有回避此事,他在序中如实交代:“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这就是后世文人津津乐道的“千金买赋”的故事。

古代文人创收的花样还有很多,除了传统的打赏、稿费,还可以直接“卖文”、代人“捉刀”、“卖版权”等等。

(摘编自倪方六《古人如何玩“自媒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无自媒体一说,但以类似手段谋生的人并不鲜见,如王褒、司马相如等。
B.古代“自媒体人”靠“打赏”获得酬劳,成语“一字千金”便因汉宣帝赏赐王褒而来。
C.唐代时稿费制已盛行,这样,在打赏外,自媒体人又多了“润笔”这条创收渠道。
D.人们津津乐道的“千金买赋”的故事,说明古代文人“写软文”都是心照不宣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谀墓受金”这一说法也曾被用在东汉蔡邕身上,为汉代已存在润笔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B.唐朝韩愈、李邕等通过为人撰写碑文可拿到巨额润笔,证明古代文人润笔很高。
C.司马相如在《长门赋》序文中的如实交代,证明了作品是根据陈皇后的需要创作的。
D.文章以“打赏”、“润笔”为例,介绍了古代“自媒体人”获取报酬的手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打赏、润笔之外,古代文人还有“卖文”、“捉刀”、“卖版权”等创收手段。
B.汉代的一些词赋名家如贾谊、扬雄、张衡等都是朝廷从民间征召上来的“笔杆子”。
C.汉宣帝“第其高下,以差赐帛”,才子王褒、张子侨便因其文章文采飞扬屡被打赏。
D.如果不是为了拿到巨额润笔,韩愈在墓志、碑文中就不会用那么多阿谀奉承之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辛弃疾是南宋词坛上少见的雄豪英武的侠士。他本是智勇双全的良将,年轻时曾驰骋疆场,斩将搴旗;南渡后曾向朝廷提出全面的抗金方略,雄才大略盖世无双。可惜南宋小朝廷以偏安为国策,又对归来人充满疑忌,辛弃疾报国无门,最后赍志而殁。

辛弃疾的词作充满着捐躯报国的壮烈情怀,洋溢着气吞骄虏的英风豪气。他以军旅词人的身份,挟带着北国风霜、沙场烽烟闯进词坛,把英豪之气和尚武精神写入词中,遂在词坛上开创了雄壮豪放的流派。这种为了正义事业而奋不顾身的价值取向,自然也实现了辛弃疾人生境界的超越、升华。

宋词在辛稼轩以前,可以说是偏于软媚的。辛词始终把报效国家、收复失土作为最重要的主题,雄豪就是辛词的基调。举两个例子。现存的宋词中,寿词多半比较庸俗,而辛弃疾为韩元吉祝寿的《水龙吟》却说: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他以收复失土、击退强敌的报国壮志来与韩元吉互相勉励,这种情怀是何等壮烈。又如,送别词容易写得悲悲切切,可是辛弃疾送别辛茂嘉的词《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中却说: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

所以说,稼轩词始终都是英雄的词,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堂堂正正的、有担当、有责任感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多读辛词,可以熏陶爱国情操,也可以培养尚武精神。年轻人读这类词,可以提升人生境界。中华民族很需要这种刚健、向上的积极力量。

(摘编自莫砺锋《唐宋诗词的现代意义》)

材料二:

稼轩词中的意象,龙腾虎跃,雄奇刚劲,充满了男子汉气概。后代词人们常袭用辛词语汇,同时也摘取并接受辛词中的一些意象。

其一是长剑倚天。这是辛弃疾乐用的意象,他在《水调歌头·送杨民瞻》中写道:长剑倚天谁问,夷甫诸人堪笑,西北有神州。他又在《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中云: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这一意象大概出自韩愈的《卢郎中云夫寄示送盘谷子诗两章,歌以和之》是时新晴天井溢,谁把长剑倚太行,本写瀑布,辛弃疾则将之改造,借以表达自己渴望收复北方故土的热切愿望。这一改造后的长剑倚天意象,被大量效仿。如李曾伯《沁园春·壬寅饯余宣谕入蜀》:画舸呼风,长剑倚天,壮哉此行。韩元吉《念奴娇·再用韵答韩子师》:倚天长剑,夜寒光透银阙。元好问《水调歌头》:丈夫儿,倚天剑,切云冠。清人吴藻也喜欢这一意象,他在《水调歌头》中云:长剑倚天外,白眼举觞空。

其二是金戈铁马。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作此词时,他已六十六岁,但依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表达其抗金杀敌的决心和意志。金戈铁马这一意象,也被后代词人频繁袭用。如石孝友《渔家傲》中有:金戈铁马森相向。洗尽尘根磨业障。杨慎《西江月》中有妙算龙韬虎略,英雄铁马金戈。吴伟业《水龙吟·送孙浣心之真定》中有金戈铁马,神州沈陆,幅巾归里。词人们多出于表达国仇家恨、故国愁思以及历史沧桑之叹,借稼轩所创金戈铁马意象,与辛词遥相呼应,不断增长着词体之沉郁悲壮之气。

其三是整顿乾坤。辛弃疾在《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中云: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在《千秋岁·为金陵史致道留守寿》中云:从容帷幄去,整顿乾坤了。这一意象,是从杜甫《洗兵马》诗中的二三豪俊为时出,整顿乾坤济时了中借鉴而来,表明稼轩立志改变现实、重整山河的强烈愿望,对后人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后代词人多有借用这一意象。如刘辰翁在《洞仙歌·寿中甫》中云:早整顿,乾坤事了;戴复古在《水调歌头·题李季允侍郎鄂州吞云楼》中云:整顿乾坤手段,指授英雄方略,雅志若为酬。这些词人借整顿乾坤的意象,表达恢复河山的功业情怀,表现着南宋士人矢志不渝的家国情怀,也使得滥觞于南渡词人、大成于辛弃疾的词中男子汉气概得以强化,词之豪放一体也因此得以最终确立。

这些为后世接受度极高的意象,比较集中地出现在辛弃疾的登高词中。大概稼轩登高望远时,家国愁情油然而生,故而写出悲壮苍凉的词篇,于婉艳柔媚的词体传统外新翻出这些经典意象。南宋之后,登高临远仍是词体最为常见的写作场合,也是词体较为普遍的文本空间,欣赏稼轩人格的词人们在登高临远时,自然与辛弃疾产生强烈共鸣,故而撷取稼轩词中的这些经典意象,带来了稼轩词接受史上的这番美妙图景。

(节选自钱锡生《后世词人笔下常用的稼轩词意象》)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稼轩词所展现的堂堂正正、勇于担当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是辛弃疾理想人格的具体体现。
B.一般的送别词,容易写得悲悲切切,但辛弃疾送别辛茂嘉的词,却丝毫没有悲的意味。
C.稼轩词中“整顿乾坤”这一意象,寄托着立志夺回中原失地、恢复祖国河山的强烈愿望。
D.古典词作中男子汉气概,虽并非源于辛弃疾,但却在辛弃疾的豪放词中得以充分展现。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假若辛弃疾不曾驰骋疆场,斩将搴旗,其词作便不会洋溢着捐躯报国的激情和气吞骄虏的豪气。
B.辛弃疾能在通常较庸俗的寿词中写出收复失土、击退强敌的报国壮志,可见他擅长化腐朽为神奇。
C.对于稼轩词,后世词人广泛接受,现代国人也理当接受;在思想本质上,这两种接受并无二致。
D.那些欣赏稼轩人格的词人登高临远时,必将撷取稼轩词中“长剑倚天”“金戈铁马”等经典意象。
【小题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C.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D.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小题4】稼轩词中“长剑倚天”“金戈铁马”“整顿乾坤”等意象为后代词人摘取并接受的原因有哪些?
【小题5】以下两个意象亦选自稼轩词。请你任选其一,从内涵和现代意义两个方面,向同学们作简要推介。

意象一:挑灯看剑(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意象二:把看吴钩(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