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4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自信的本质与当代意义

陈先达

①文化自信,当然不是文化的自我自信。文化并非主体,主体是人。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要坚定文化自信,不能只看到物,看到文化的载体,而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无论是文物还是典籍,都只是文化的载体,而灵魂是载体中的内在精神。

②文化自信不能离开国家。正确的文化观不能离开正确的国家观。国家对于共同文化的形成和认同至关重要。要形成和维护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必然要有一个统一的而非分裂的国家。民族是文化的主体,而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中国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统一而强大的国家保障。当一个国家被消灭或处于分裂时,它的文化发展也会中断。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没有中断,因为中国自古至今始终是中国。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中国有过分裂,但统一是主导的。即使当时存在不同的民族政权,它仍然处于中国这个大的疆域之内,因而极容易统一,中华民族的文化保存和继承相对完好。历史证明,当国家分裂,文化发展的血脉会中断,何谈文化自信!

③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同时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或许有人说,这是空话。你看近百年来中国人是一盘散沙,是用革命烈士的血蘸馒头治病的愚民,是围观看杀头的看客。不错,鲁迅先生曾经深刻批评这种国民劣根性,但他不是把批评矛头指向人民,而是批判旧的社会和旧的制度。鲁迅没有失去对中国人和中华民族的自信。他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强调,中国并没失掉民族自信力。近代中国人的一盘散沙是统治者的治绩。中国近代表现的国民劣根性并非中国人本质特性,而是朝廷腐败和社会腐败的治绩

④中国共产党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点。毛泽东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这种中国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不依靠人民,不以人民为中心,所谓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就会是一句空话。

⑤文化自信当然包含人数众多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自信。各个文化专业领域的知识分子都能从自己专业领域发现文化自信的历史根源和文化传统,也都能以自己的创造性贡献强化人民的文化自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学者和专家以一个拥有丰富文化传统和文化自信的大国学者的身份参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极为平常。可以预期,在世界文化学术论坛和文化交流中,中国学者会日渐增多。单面输入和接受的时代已经结束。中国学者广泛参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就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⑥文化自信问题不仅属于文化,它与国家的强大、民族的独立密不可分。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定民族的自尊、自强。中国现在已经不再像旧中国那样在世界政治舞台缺位,而是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带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自信地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

(选自《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人。坚定文化自信,不是看文化的载体,而是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
B.我们正带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走向世界政治舞台。
C.如今,中国学者和专家参与世界文化学术论坛和文化交流极为平常,中国学者正日渐增多。
D.有一个统一而非分裂的国家是形成和维护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段用鲁迅的话证明近代国民劣根性并非中国人本质特性,而是统治者的“治绩”。
B.第二段谈文化自信与国家的关系,强调统一的国家和中华民族对于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C.第一段从内涵方面界定了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人,灵魂是文化载体中的内在精神。
D.第五段从中国学者广泛参与世界文化交流角度谈文化自信包含了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自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的载体包括文物和典籍,理解软体中深层内涵和内在精神,能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
B.文化专业领域的知识分子也都能以自己的创造性贡献对人民的文化自信起到强化作用。
C.文化自信不能离开国家。只要一个国家不被消灭或处于分裂,它的文化发展就不会中断。
D.文化自信与文化相关,但国家的强大、民族的独立也为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1-22高三上·重庆潼南·阶段练习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段时间以来,传媒领域持续掀起国风潮历史热。《典籍里的中国》以戏剧化、电影化、穿越化的形式重读经典,领略智慧传承;《中国诗词大会》将背诗、记诗升级至用诗、评诗,打造一场融汇古今的视觉效果⋯⋯这些产品的成功经验表明,新时期的文艺创作既要持续性产出有精神格调的影视作品,又要实现更广范围的受众触达,因此,努力探索创作与传播两手都要硬的经验规律是重中之重。

在影视传媒领域,要占领文化舆论场的高地需要扩大优质内容产能并在全媒体领域拓展传播渠道,打造更多的硬通货

从塑形到铸魂硬通货的核心是软实力。在新媒体传播中,内容为王始终是黄金铁律。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越是能够释放出凝聚力、创造力、生命力,其所蕴含的价值观、道德准则与文化感召力就越能得以彰显。近年来,凡拥有广泛影响力的文艺作品,除了在形态创新上大胆颠覆之外,更蕴含着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与博大精深的价值内涵。

从流量到走心,硬通货的底色是真性情。真正在社会产生积极深远影响的作品往往是以彰显人情人性中的真善美为基础的。最近,当代国人的文艺需求也日益体现出新特征,即重真实、重向善、重审美。电影《你好,李焕英》以时光穿越追忆无条件的母爱,激发积极励志、永远热爱生活的态度;《山海情》描绘出闽宁镇从干沙滩到金沙滩的宏伟壮举和众生群像……,这些作品既做到了导向为先,又做到了内容为王,直接触发大众情感与情绪共鸣,让作品充满奋进精神与人性光芒。

从联动到出圈,硬通货须重建传播链。如今,电视面临的问题并不在内容品质层面,而更多的是传播层面的挑战。移动传播媒体的高度便捷,使得电视的开机率急速下降,倒逼传播链的改革。伴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推进,传播与创作同等重要的呼吁之声凸显,硬通货内容更多表现为传播层面的出圈属性。原本依靠强逻辑性与连续性输出的影视作品,如今更多依靠短视频与社会话题的移动端传播倒推至策划与制作,形成大屏端负责超级宣推与精品创作,微信微博端形成舆论话题短视频实现精准到达的新型传播链条,让硬通货变得更有穿透力。

从智能到跨界,硬通货要倚重强创新。但凡广受好评的影视作品,其前期投入在国情调研、剧本采风、方案策划中的精力与成本都大大提高,影视传媒领域需要建立原生创意就是核心资产的理念。除了对文本创作方面的高度重视之外,还要打好智能与跨界这两张新牌。既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全方位的需求,又在内容创造与视听表达上开辟革新之路。随着多元艺术形态正逐渐实现融会贯通与融合新生,新型综合性影视作品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当前,舆论传播的对象、方式、手段、机制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舆论传播方式和受众接受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许多崭露头角的精品力作彰显了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特点。跟上节拍,适应变革,着力创新,我们必能开创不断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动局面,打造更多舆论场上的硬通货

(摘编自《质量流量两手抓打造更多文艺硬通货》)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是(     
A.文艺创作需要有精神格调的影视作品,需要拓宽观众面,还要对“创作与传播两手都要硬”的规律进行探讨。
B.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只要能释放出它所具有的凝聚力、创造力、生命力,就能彰显软实力中所蕴含的内涵。
C.随着新媒体传播技术的推进,如今的传媒领域需要构建新型的传播链条,以适应传媒行业的发展。
D.是否关注前期的国情调研、剧本采风、方案策划、智能与跨界的创新,这影响着影视作品质量的高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证“硬通货”的底色是真性情时,运用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分析论证深入。
B.文章开篇以《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等例子切入,鲜明地提出了全文的观点,开宗明义。
C.文章采取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论证充分有力,开篇结尾都对话题做出了强调,结构完整。
D.文章列举《你好,李焕英》、《山海情》等作品是为了论证“硬通货”的底色更需要注重真性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未来的传媒领域中,成功的文艺创作一是需要优质的内容,二是需要宽广的传播渠道。
B.要使作品产生影响力,除了要探究形态创新,还要深入研究作品的内核,打造文化“软实力”。
C.因为人们接触影视作品的渠道发生了剧烈的改变,所以传播链是传媒更需要关注的内容。
D.随着舆论传播方式和人们接受方式的变化,我们更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在发展中寻求创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道法自然的智慧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哲学追求的理想境界。汤一介指出,道家以自然主义为价值取向,在“自然的和谐”基础上,推展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有“人与人的和谐”,以达成“自我身心的和谐”。道家的价值取向与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人类文化演进顺序相似,即在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解决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进而使人的心灵需求得以妥善解决。儒家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则从“自我身心的和谐”出发,依次推导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的和谐”。如此,儒道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相反相成,互补互促,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架构。

“道法自然”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说,人的活动效法地,地的运动效法天,天的运转效法“道”,“道”的运行效法自然。它揭示了人之所以应该效法“道”,是因为“道”具有“自然无为”的特性,体现着宇宙秩序的和谐。“道”本指道路,引申为本源、道理、法则诸义。总体来说,“道”就是万事万物生长发展的原动力和规律,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道家以“自然为宗”,崇尚“自然”是其根本特点。冯友兰指出,道家学说可用“复归自然”一言以蔽之。据汤用彤考察,“自然”一词本为形容词,“自”指本身,“然”指如此。“自然”就是相对于人为而言的一种自发的、天生而然的状态。“自然”后来才用作名词,具有了自然界、物理定律和本心自性等多层含义。“自然”的今义,从形而上角度看,是指客观规律;从形而下角度看,则包括原生态的自然界、由人类与自然相互影响而生成的人化自然。

“道法自然”引发的环境伦理,旨在倡导一种善待自然、师法自然、遵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态度,要求从自然界学习人类生存发展之道,自觉维护生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最基本的层面是人与物的和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必须首先解决人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因为人类对自然界的正确认识是处理天人关系的基础,若不及时发展科技提高生产力,就连常见自然灾害也无法抵御,生存条件没保障就谈不上天人和谐,所以人与物的关系是“道法自然”的基本问题。对于儒道两家在此问题上的差异,陈寅恪指出:“中国儒家虽称格物致知,然其所殚精致意者,实仅人与人之关系。而道家则研究人与物之关系。故吾国之医药学术之发达出于道教之贡献为多。”道教继承发展了道家“天道自然”“万物一体”等观念,并付诸实践。冯友兰对道教对待自然的科学精神有充分肯定,誉之为世界上唯一不反科学的神秘主义的体系。

“道法自然”意味着人类要懂得敬畏自然,并向大自然学习,使人道合于天道。现代仿生学的发展,便是“道法自然”的一种实际应用。但从本质上说,“道法自然”即“法自然之道”,亦即要符合各种事物的“本然”之理并顺应之。如能把握规律,顺势而为,因势利导,自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走上科学发展的大道。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道法自然”的意思是“道”的运行效法自然,“道”具有“自然无为”的特性,是道家的核心理念。
B.“道法自然”折射的价值取向是自然主义,旨在使人类的心灵需求得以妥善解决,这与儒家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相反相成,互补互促。
C.道家崇尚“自然”,“自然”最初是与人为相对的,后经变化发展,其含义更为丰富,可多角度解读。
D.汤一介和冯友兰先生对道家的价值取向存在共同的认识,都认为道家的价值于“自然主义”和“复归自然”。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儒道两家价值取向的分析比较,揭示了二者的价值取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B.文章引用《老子》原文和专家解读,详细地阐述了“道法自然”的具体含义,为下文提出“环境伦理”的观点张本。
C.文章阐释了“道法自然”的概念,分析了“道法自然”对人们思想认识的影响,最后对人类提出要求和希望。
D.文章紧紧围绕标题“道法自然的智慧”展开论述,主要采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人与物的和谐,所以人类必须首先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解决生存的物质问题。
B.道教对自然的认识富有科学性,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认为它对我国医药学术的发达贡献较多即是明证。
C.“道法自然”实际上就是提倡人类的活动要符合各种事物的“本然”之理并顺应之,《庖丁解牛》就体现了这一观点。
D.现代仿生学就是基于“道法自然”而进行的实践,这样顺势而为就会事半功倍,现代仿生学的发展会更快更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从根本上说,诗歌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中来,这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

②当我第一次读崔颢的《长干曲》的时候,由于想象的展开所获得的愉快,至今还记得。这一首诗只有20个字:“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整首诗不作任何描写叙述,但一个青年女子活泼、爽朗而又令人亲近的形象跃然眼前:长江上两舟相逢,一个船家女,主动打问迎面而来的男子家住何处,是哪里人,她不等对方答话,又立即作了自我介绍。后两句,可以理解为女子的自语,或理解为她因自己的热情主动而显得唐突,想极力掩饰自己的羞窘:“停船相问,别无他因,也许你我是同乡……”长江滔滔,两舟邂逅,一对青年男女的友好相遇所引起的新鲜与亲切之感,通过读者自由的想象得到了显现。这是想象在欣赏中的作用,因此,我认为欣赏是一种再创造。

③但是,也不可对诗的欣赏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奢望,以为读诗可以“创造一切”,因而也可以洞悉一切。诗不可能把什么都告诉我们,特别是由于它不可能详尽地叙事。交代情节、描写人物不是诗的擅长,诗的特点在抒情。作为读者,希望通过诗的形象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不单是了解诗人的感情活动,而且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曾经有过的情感的经历。这就是诗的欣赏上的再创造。

④为了克服欣赏上的困难,要做的一件事,是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泡”出来。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如臧克家《老马》诗中的句子: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⑤这里写的是老马,但欣赏时,可以放开来想象它的寓意——诗是鼓励这么做的——我们相信:诗人写的是不胜重负的老马,心中要说的是他对于生活在皮鞭和奴役之下的劳苦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他们坚韧毅力的赞美。

⑥一般说来,优秀的诗篇总是避开了直说。因为不直说,因而增加了欣赏的困难。正常的状况,诗人总是不直接向读者进行灌输,他们只是含蓄地点拨你,然后给你以天女散花般的想像的自由。言在此而意在彼,不是说明着什么,而是隐喻着什么。这是诗的一般规律,也是欣赏诗歌所必不可少的一种思想准备,或者叫做训练。当我们读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我们当然知道,它的意思并不限于字面所传达的,它有着更为深远的含意。

⑦欣赏诗歌,由于它极精炼,我们不仅要努力把握它以少量字词包孕着的丰富的含义,而且要努力去寻求它的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的韵味。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末尾一句,以传到客船的夜半悠悠钟声,给人留下了言语难以表达的离愁别绪。有趣的是,这种由具体的诗句引发的情思,其具体性可以因欣赏者的不同际遇而各不相同。它既有稳定性,又有随意性。例如那悠悠的钟声造成的余韵,大体上总与羁旅客子的愁思有关。至于它在欣赏者心中所唤起的具体的思念,则是难以确定的:有人可能因而感慨半生飘零一事无成;有人可能思念老母娇妻;也许为了贫病,也许为了惜逝……但那浮动在落月渔火的微茫中的是一缕轻愁,则是相同的。

⑧诗歌欣赏可以认为是读者在诗人所启示的范围内重新创造的艺术世界,这个世界最大的特点就是读者往往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去,往往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诗的客观世界中去。人们读李后主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能够领会作者对于繁华失落的哀伤。他们对这首词的感受一般也被限定在追怀往昔的范围之内,添加进去若干属于自己的东西,使得“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愁”不再成为亡国之君的哀怨,而变成了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怅惘、失落的情怀的寄托。

(节选自谢冕《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小题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告诫欣赏者不要存有“读诗可以‘创造一切’”的不切实际的奢望,主要是因为诗歌有“不可能详尽地叙事”的特点。
B.诗歌的精炼的特点,决定了读者在欣赏时除了要把握字词所包孕的丰富含义,还要努力去寻求诗句之外所包含的不尽韵味。
C.诗歌欣赏的再创造是指读者在诗歌上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曾经有过的情感经历。而在这其中,想象活动是主要方式。
D.“它既有稳定性,又有随意性”,“稳定性”指诗中蕴含的情思有共通性,“随意性”指该情思唤起的读者的具体感受因人而异。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创作诗歌是从丰富的世界到语言符号,读者欣赏诗歌是从语言符号返回丰富的世界,但是只有后者属于再创造活动。
B.文章在提及《长干曲》时,将个人阅读经验和体会加入了论证过程。这样得出的文学性观点似乎带有一定个人色彩,但这种准确而真诚的说理却更容易使人信服。
C.诗歌往往有隐喻,言此而意彼;诗歌又很精炼,包孕着丰富的含义。我们在欣赏诗歌时既要欣赏诗人对生活高度的精炼,又要充分想象它丰富的寓意。
D.文章严格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基本逻辑思路组织文本,一步步循序渐进,使得文章条理极其清晰,不愧为名家名作。
【小题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交代情节、描写人物不是诗的擅长”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A.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B.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C.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D.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