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2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部心影

罗光成

黄河母亲

我在心里一千遍地呼唤,黄河母亲,母亲!

黄河在兰州折转向西,黄河母亲就倚卧在兰州黄河的北岸。

从来没有一座雕塑让我的心底涌动如此兴奋难抑的浪花。基座和雕塑是取自同样质地的石材,肉红色,麻石。雕成方方正正的基座,恰似一张卧榻,黄河母亲就侧躺在这卧榻上,右手小臂支放在卧榻的边缘,秀发瀑一样滑下,有一些飘落向右肩,又风一般掠过浑圆的右肩,滑向丰满的胸侧。孩子们在她微微屈起的膝前爬滚嬉戏。爬在黄河母亲胸前的那个孩子,肉嘟嘟的小脚调皮地跷着,粉团团的小脸一丝警觉地回望。这肯定是个护奶的孩子。他警惕与母亲无关的孩子吮吸他最享受的母亲的甘泉。黄河母亲左手抚着孩子们,面容恬静而安详。她的身后是奔涌万年不舍昼夜的黄河,黄河的对岸是雄浑绵延的苍山。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黄河,是华夏大地的灵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黄河母亲,就这样简约而不简单地教给了中华儿女人生的信念和审美的视点。五千年中华,正因有了“奔流到海不复回”的信念,才历经忧患而不败,历经苍桑而不老。五千年中华,正因有了“长河落日圆”的视点,才有了风火前行中彻悟生命的宁静,才有了建功立业后抚胸自向的反思。——河为谁流,日因何落。这信念,这视点,使五千年中华最终走向既昂扬向上,又沉静内省;既创新创造,又求真务实的、令世界莫测高深的成功之路!

风起嘉峪关

站在嘉峪关上,心中一片空茫。风,挟裹着盛唐才子的吟诵,从望不到头的戈壁,生动地吹来。

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西端,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的起点,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当地语言意为“美好的山谷”。南依祁连,北望马鬃。进得关门,踏上十余米宽、数百米长的马道,以朝圣的心境,揽阅这用一抔抔黄土垒起的,在时空的隧道里穿越近千年的天下第一雄关。我不说话,我也不希望别人说话,我睥睨那些喋喋叽喳的游人。嘉峪关,这用黄土垒起的,曾抵御了多少外辱,捍卫了中华尊严,让多少中华男儿生发出“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豪迈的雄关,是我们这些浮躁的今人能读懂的吗?我在瓮城里,贴着城墙,慢慢地踱着。抚摸城墙,土垒的城墙历千年风雨依然光滑坚固,隐然透射出御敌卫国的不老豪情。

登上城楼,远眺祁连山,相望茫茫戈壁,胸中充塞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是将士们杀敌立功的呐喊?是朝廷犒赏将士的圣谕?是寂寥落寞的关月?是孤灯思夫的怨妇?……

嘉峪关,你成就了几多英雄豪杰,又使多少无辜别亲离井魂游异乡。这不是一座嘉峪关故事,这是万里长城任何一座雄关都不可背弃的铁律。其实,这又何止是雄关的铁律?历史,以及历史的任何一尊基座,都毫无例外把这样的铁律传递因循。——一些的败成就了一些的胜,一些的死成就了一些的生……

有云从戈壁的尽头翻卷汹涌。

风,在嘉峪关的垛口里,吹起了轻轻的口哨。

秋风五丈原

孩提时代,很长一段时间,诸葛亮是与蜘蛛叠印在一起的。

那时,老家屋檐下,常有蜘蛛结出硕大的网。起初,蜘蛛是在半空,只有尾部细细的一根丝线连在檐上。——再看到的,已是一张结成的大网。看着这规整又迷宫一样精致的网,我总想用一根竹竿去捅破它,笑看蜘蛛在网被弄破后无奈地溃逃或仓皇地掉到地上。也就在这时,母亲拦住我,说蜘蛛是诸葛亮变的,网就是诸葛亮布下的八卦阵。我问诸葛亮是什么人,母亲说是孔明。我又问孔明是什么人,母亲说是诸葛亮。我不再多问,但从此蜘蛛与诸葛亮就叠印在心中了。

直至后来读三国,直至来到五丈原,潜意识里,诸葛亮与蜘蛛依然是难以割分。

五丈原。位于关中西部秦岭北麓的渭河南岸,三面凌空,峭壁悬崖。蜀汉建兴五年至十二年,诸葛亮率军五次伐魏,直至病逝五丈原。

十月的五丈原,秋风萧瑟。独立五丈原,看天际云涌无常。一生谨慎的诸葛亮,羽扇轻摇胸有成竹的表象下面,隐藏了多少不可为人道的志向、忧郁和心知肚明的无奈啊!羽扇是轻松的,思虑却是沉重的。这是书生的智慧,也是书生的招摇。这招摇就如蛮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一样,是一类性格的外在物化。诸葛亮,你六出岐山,是要编织一张天罗地网吗?你编成了天罗地网,你静伏五丈原,你静候从你八卦阵的任何一线网丝上传来的捷讯。可你不曾想到,历史的稚童,用一根竹竿只轻轻一挑,你心血浸就的地网立马就破不堪收。诸葛亮,你六出岐山,是要以万里疆土规划一副逐智斗勇的棋盘吗?你静坐五丈原,捻须摇羽,一着重招已在你慢慢举起,举过头顶的手中。可你不曾想到,历史的骤雨倾天而降,欢快的渭河倾刻变脸!雨歇浪平,棋盘已不知何在,手中的棋子又能投落何处?

其实,这些在你又算得了什么。你知道人是只能与人争的,人是不能与天争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以书生意气,揖别隆中,鼎足三国,让文人的梦想成为千年不变的史实,这已够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不惜笔墨,详细描写了黄河母亲雕塑的形态,意在突出黄河母亲雕塑的高大雄伟和其在雕塑艺术领域的非凡价值。
B.作者游览嘉峪关,踏上马道时,不希望游客说话,甚至睥睨喋喋叽喳的游人,因为在“我”看来,唯有静默者才可能真正读懂这历史的雄关。
C.从文中“我”与母亲有关诸葛亮是什么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而“我”的母亲则对传统历史文化显得很无知。
D.雄立千载的关口虽成就了英雄豪杰,但也导致无辜者背井离乡,与战争紧密相联,在一扬一抑之间,表明了“我”对嘉峪关的爱恨态度。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河母亲”一语双关,在文中既指位于奔流不息的黄河与绵延的群山中的一座雕像,也指哺育、影响中华民族数千年的黄河文化。
B.文中多处引用诗句,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使描写的对象具有了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突显形象的同时,也隐含着作者的情感。
C.“风起嘉峪关”部分,开头写风“生动地吹来”,结尾使用拟人手法,写风“吹起了轻轻的口哨”,作者正是在风中完成了一次颇有深度的古迹之旅。
D.画线句连用问句形成排比,从“呐喊”“圣谕”到“关月”“怨妇”表现了“我”登上城楼后因触景生情而思绪无法自控。
【小题3】作者以“黄河母亲”“风起嘉峪关”“秋风五丈原”三个标题组织行文,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概括分析。
【小题4】为什么在“我”看来,诸葛亮与蜘蛛是难以分割的?请简要分析。
21-22高三上·河北沧州·阶段练习
知识点:其他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①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下着雨的。不过大陆的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②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这样想时,他希望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他是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他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

③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④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气空潭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的土腥气,也许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

⑤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

⑥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二十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先是天暗了下来,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着灰云。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

⑦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听听那冷雨。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里。

⑧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前尘隔海。听听那冷雨。

1974年春分之夜(有删减)


注:金门街与下文的厦门街都是台北的街道。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作者由凄风冷雨中产生的单调感引发了对历史与现实的喟叹,表达出一种见景生情的悠远的思索。
B.第三自然段中作者由“雨”联想到写“雨”的汉字,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深化了主题。
C.第六自然段末句运用比喻修辞,把听雨的感受比作听到母亲哼唱催眠童谣,形象生动地表现雨声柔婉亲切。
D.作者按时间先后顺序行文,从台北的春雨写到秋雨,创造了一个既朦胧又绚丽,既雄浑又旷远的独特意境。
【小题2】(1)文中划线句使用了叠词,请赏析其妙处。
(2)写出《荷塘月色》中使用叠词的一个句子,结合内容理解、品味。
【小题3】结合全文,分析题目“听听那冷雨”的内涵及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各题。

①皮影戏在家乡又称“灯影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专家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

②家乡人无论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戏。夜幕降临,皮影戏班子一行人马就带着简单的行李到公社的场房里准备晚上的演出了。我们小孩子跟在戏班子后面像一窝蜂似的,东跑西窜,吵着闹着,那种高兴劲比过年还兴奋。

③皮影戏班不大,六七个人就可以组成一个班子。演员中男的多,女的只要一两个,班主都是当地有名的老艺人。演戏的行头和道具很简单,最多两只小箱子就可全部盛下。箱子里自然包括表演时用的板胡、二胡,锣鼓等乐器,两根木棍撑起一张白纱布,就是演戏时的屏幕,一盏25瓦的昏黄灯泡,一张桌子、几条凳子,这样皮影戏的舞台就搭好了。俗话说“银灯映照千员将,一箱容下百万兵”,就是皮影戏最真的写照。

④白发苍苍的老爷子、老太太早已提着小板凳占据了戏场中间的最佳位置,相互间谈论着即将开演的戏名,演员的唱功,也有乘此机会拉家常者,神吹海侃者,谈到高兴之处,他们开怀大笑,却满嘴看不到一颗牙齿,那种情景仍记忆犹新。我们小孩或追逐嬉戏或好奇地趴在台前看演员的一举一动。这个时候,满屋子人声鼎沸,笑声、打闹声此起彼伏。

⑤皮影演唱的戏曲都是乡亲们耳熟能详的老戏——《杨门女将》、《三娘教子》、《周仁回府》……小小皮影在老师傅的擅熟操纵下使得武打场面紧锣密鼓,伴随着合拍的乐音,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热闹非凡;文场的音乐与唱腔却又是音韵缭绕,优美动听,或激昂或缠绵,有喜有悲、声情并茂,动人心弦。

⑥记忆里最难忘的是《拾黄金》那场戏,只要那位诙谐幽默的“懒汉”一出场,伴奏便欢快起来,连板胡都拉出轻柔跳跃的曲调。“懒汉”拾到一块包得严严实实的包裹,以为是黄金,结果一层又一层地拆开,发现才是一块石头时,惹得全场人捧腹大笑,特别是我们小孩子异常活泼,笑声荡漾在整个戏场。幽默中不失深刻内涵,这就是皮影戏的真谛所在。皮影戏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欢乐,陪伴人们走过那些生活贫瘠的年代。

⑦有次,看武斗的一场戏,演到最精彩处,我忍不住和几个伙伴挤到前面想看个究竟,想知道这么热闹的场面是怎么表演出来的。跑到后台,让我诧异的是那么多人的打斗戏竟然是两位六十多岁的老人表演着,只见他们一人控制着三四个影人的动作,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唱腔,累得师傅们满脸汗水。多年后,每每想起这一幕,我不由感叹皮影艺人绝妙高超的功夫,敬畏起他们不辞辛劳的精神。

⑧皮影戏教会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正应了爷爷说的一句话:“看戏哩比世理。”戏中有除恶扬善的钟馗,也有劈山救母的陈香,还有正直公平的包拯,他们都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是那些“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皮影人,把它们深深地嵌入了我幼小的心田。

⑨社会发展很快,皮影戏早已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如今,当我们茶余饭后打开电视,看着色彩艳丽,形象逼真的电视节目,或是轻点鼠标下载自己喜欢的电影时,我总感觉这些先进的娱乐方式和当年的皮影戏相比,好像少了点什么

⑩皮影戏虽然看似拙朴,但拙中寓巧,蕴含着家乡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奇巧的艺术创造力。当年皮影的制作者和表演艺人都已年逾古稀或相继辞世,这门精湛的技艺眼看着就要失传。令人欣慰的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正全面开展,我们期待着皮影戏美好的未来!

【小题1】文章第①自然段专家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2】根据第②自然段内容,家乡人搭台唱戏的原因不可能是
A.男女成婚
B.宴请宾客
C.添丁祝寿
D.喜过新年
【小题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④自然段内容。
【小题4】第⑦自然段是什么使“我”诧异?
【小题5】第⑨段画线句子说“好像少了点什么”,联系全文,下面理解错误的是
A.现在缺少了看皮影戏时那种热闹的场景和欢乐的心情。
B.缺少了传统艺术那种精湛的,让人赞叹的表演技巧。
C.表达了对皮影表演者的喜爱。
D.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小题6】依据下列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
(1)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            )
(2)形容准备工作进行的紧张、急促。        (            )
(3)声音优美,感情丰富。                         (            )
【小题7】下列对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情蕴丰富
B.先抑后扬
C.线索明晰
D.语言流畅
【小题8】联系全文,对文章如何表现家乡的皮影戏进行分析,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家乡人看皮影戏的热闹场景。
B.皮影戏的表演者、表演道具,印象深刻的曲目。
C.皮影戏对我的影响, 皮影戏的种类。
D.对皮影戏的期盼。
【小题9】给本文拟一个题目。
阅读下面一组关于“北京胡同”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一)

我是在北京的小胡同里出生并长大的。我这辈子只有头十七年是真正生活在北京的小胡同里。那以后,我就走南闯北了。可是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萦绕着那几条小胡同转悠。

啊,胡同里从早到晚是一阕动人的交响乐。大清早就是一阵接一阵的叫卖声。挑子两头是“芹菜辣青椒,韭菜黄瓜”,碧绿的叶子上还滴着水珠。过一会儿,卖“江米小枣年糕”的车子推过来了。然后是叮叮当当的“锔盆锔碗的”。最动人心弦的是街头理发师手里那把铁玩艺儿,磁啦一声就把空气荡出漾漾花纹。

北京的叫卖声最富季节性。春天是“蛤蟆骨朵儿大田螺蛳”,夏天是莲蓬和凉粉儿,秋天的炒栗子炒得香喷喷粘乎乎的,冬天“烤白薯真热火”。

我最喜欢听夜晚的叫卖声。顾客对象大概都是灯下斗纸牌的少爷小姐。夜晚叫卖的特点是徐缓,拖尾,而且当中必有段间歇——有时还挺长。像“硬面——饽饽”,中间好像还有休止符。比较干脆的是卖熏鱼的或者“算灵卦”的。最喜欢拉长,而且加颤音的是夜乞者:“行好的——老爷——太唉太——有那剩菜——剩饭 ——赏我点吃啵。”

另外是夜行人:有戏迷,也有醉鬼。尖声唱着“一马离了”或“苏三离了洪洞县”。这么唱也不知是为了满足一下无处发挥的表演欲呢,还是走黑道发怵,在给自己壮胆。 那时我是个穷孩子,可穷孩子也有买得起的玩具。两几个钱就能买支转个不停的小风车。去隆福寺买几个模子,黄土和起泥,就刻起泥饽饽。春天,大院的天空就成了风筝的世界。阔孩子放沙雁,穷孩子也能有秫秸糊个屁股帘儿。反正也能飞起,衬着蓝色的天空,大摇大摆。小心坎儿可乐了,好像自己也上了天。

夏天,我还常钻到东直门的芦苇塘里去捉蛤蟆,要么就在坟堆旁边逮蛐蛐——还有油葫芦。蛐蛐会咬架,油葫芦个头大,但不咬。它叫起来可优雅啦。当然,金钟更好听,却难得能抓到一只。这些,我都是养在泥罐子里,每天给一两颗毛豆,一点水就成了。

(节选自萧乾《老北京的小胡同》)

(二)

北京的胡同大都是笔直的、平坦的,而且绝大多数采取东西方向、南北平行的原则。这样的胡同布局反映了北京特殊的地理环境。

北京位于东经116°25′28″与北纬39°54′23″之间,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北是蒙古高原。北京冬季刮西北风,寒冷干燥;夏季刮东南风,燠热多雨;春季多风沙。冬至正午日照的最大角度是27°,夏至日照的最大角度是76°。

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北京的住宅以坐北朝南为宜。这样朝向的住宅适宜采暖通风。住宅朝向决定胡同的走向,住宅既然是坐北朝南,胡同自然以东西走向为宜,于是根据这个原则在南北干道与次干道之间开辟东西方向的胡同。以东四地区为例。这一带胡同的西口是东四北大街,是城市的干道,东口是朝阳门北小街,是城市的次干道。在这两条主要道路之间开辟胡同,从东四头条到东四十条,均为东西走向,从南向北依次排列,相互平行。 东西走向保障了住宅的朝向,南北平行则保障了每一所住宅都可以均匀地得到阳光的照射。如果干道之间,或者干道与次干道之间距离过大,不便于居民出行,则开拓一条南北方向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与主干道或者次干道之间,依然按照东西方向的原则构筑胡同。

(节选自王彬《北京微观地理笔记》)

(三)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这是外地少有的。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胡同有的很宽阔,如东总布胡同、铁狮子胡同。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朵眼胡同。北京到底有多少胡同?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通常提起“胡同”,多指的是小胡同。

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它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很远。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偶尔有剃头挑子的“唤头”(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从当中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磨剪子磨刀的“惊闺”(十几个铁片穿成一串,摇动作声)、算命的盲人(现在早没有了)吹的短笛的声音。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

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四合院是一个盒子。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远亲不如近邻”。“街坊里道”的,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都得“随”一点“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不这样就不合“礼数”。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除了有的街坊是棋友,“杀”一盘;有的是鸟友,不约而同,各晃着鸟笼,到天坛城根、玉渊潭去“会鸟”,此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节选自汪曾祺《胡同文化》)

【小题1】根据文章的内容,下面分析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老北京的小胡同》既生动描述了北京胡同里的声音、放风筝和逮蛐蛐的情景,又全面展现了老北京小胡同的风俗人情。
B.《胡同文化》告诉读者,北京人之所以选择正东正西、宽窄不一的胡同居住,是因为他们有着极强的方位意识感。
C.《北京微观地理笔记》从北京所处的经纬度、季风气候和日照角度等方面,介绍北京胡同所处地理环境的特殊性。
D.同样写胡同的声音,《老北京的小胡同》表现作者对胡同的怀念之情,而《胡同文化》则用“声音”反衬胡同的安静。
E.三篇文章在语言表述方面异中有同,它们的相同点是,北京方言与书面语完美交融,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小题2】三篇文章都写北京胡同,但侧重点不同,请概括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每篇内容概述不超过20字)。
【小题3】第二篇和第三篇在写北京胡同的方向时,选择了不同的材料,这样选材的意图分别是什么?
【小题4】不同文体的文章,在表达上都有其精彩之处。以上三篇文章你喜欢哪一篇?请举出例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