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较难0.4 引用2 组卷12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爸爸的黄羊

马知遥

我之所以要到依麻木来是因为父亲说:他可以带我打到黄羊。

依麻木是塔里木盆地边缘的小镇。在山上我可以发现依麻木其实就在一片的戈壁深处,戈壁滩上的磊磊顽石滔滔不断地包围着它,那些个老石头从远看像千军万马,像长着翅膀的马,在大风里往这边来了。好在有这么多的比天还高的钻天杨死死地守在依麻木的外面,突然停了,它们的脚在钻天杨的威势下放慢了速度,风速也就减下来,却因为惯性的力量将整个杨树林吹得仰天直嘶。

我们走到林子外面就碰见了那停驻的千军万马,那漫漫的黄沙和石头气势汹汹。父亲这时候把一只手搭在了我的肩膀上。我看见阳光刺眼地照着我们,我们的影子很矮小。我们面对的是一望无际的大戈壁,我们从心里成了一两只可笑的蚂蚁。试探性地往前走,试探性地从嘴里哼出歌。

有时候我们需要等待而不是出击。出了林子父亲说了头一句话。他竟然开始闭眼养神,静静地沙地上不能看见什么。除了石头就是石头。青草和河流在杨树林里,离开我们很远很远。

一只野兔是这时候进入我的视野的,它金黄的皮毛和诱人的眼睛在金色的午后的戈壁上模糊而闪亮。最为奇怪的是它好像就是为了让我注意它并开始抓它。它不住地往我这里望,含情脉脉,望了一阵看我无动于衷就向前挪了挪。然后就停住,故意别过脑袋,眼睛却斜视着,看我还是一动不动的,它又往我这边挪了挪。

爸,这有一只野兔。我望望父亲。

父亲睡着了。

我小心翼翼地操起了身边的木棍,然后高高举起。

野兔就在那时候往前跑了。一会儿往东,一会儿突然折向北,我不得不不断地调整我的路线。野兔忽然停住了,它好像无所畏惧地冲着我扑过来的方向,高昂着它的头,我挥舞着手中的大棍,打出去,冲着那野兔的头顶打过去。木棍就在要出未出之际,我看清那只野兔的眼睛,慈爱的眼睛里盛满了母爱的柔情,我惊出一身冷汗。我忽然停住了,我抓住了要扔出去的大棍,我看见那野兔已经逃了很远,它在很远处转身看了看我然后消失在一片黄尘。

我回身往后看,我希望我能看见我的父亲或者那块石头。无边的戈壁大海一样地淹没了那巨大的石头。更没有父亲的影子。我想冲着有树的地方走就能到达依麻木,可我看不见树木的影子。那些绿色,刚刚还伴在我身边的那些河流的声音突然销声匿迹。我意识到我迷失在戈壁深处。

我听见了由远及近的巨大的脚步声,我能感受到我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黄羊——我惊呼起来。这时,就看见了一只我想象中的黄羊,那绝对是一只黄羊,金色的皮毛闪闪发光,照亮了整个大山,照亮了整个沉闷的戈壁。它高耸着它巨大的如同戈壁岩石的头,木然地盯视着这个土地。

也就在我叫出这一声的时候,我听见了一声沉的枪响,如同从河流深处传来的一声波浪,如同沉睡中的一声惊叫,拍打着翅膀冲着这边过来了。

我看见那只金色的黄羊一头载倒在山梁上,然后它沉重的身体慢慢顺着山梁开始往下滑。我快步向它冲过去,我不顾一切。

我终子到了黄羊的身边,它深情的眼睛说:我的孩子,我一直在等你的到来。你终于来了。它说完就上了眼睛。接着我又听见了形同拍打着翅膀飞来的子弹的沉闷的呼啸声,接着我扶着黄羊的手臂上开始流下鲜血。我趴在黄羊温暖而潮湿的胸前,我能听见那有力的心脏的跳动。然后我感到自己的眼里注满了泪水,身上开始寒冷。然后我感到自己正侧身躲进黄羊的体内,慢慢地变大变大,最后躺在山梁上的黄羊就成了我,而真正的黄羊如一阵清风悠悠而去。

我接着听见了父亲的脚步声在走近。接着,父亲接着用力将我扛在肩上,如同杠着一头牛。我想大声地喊,可我听见发出的声音是一只家养的绵羊发出的可怜分兮的叫声。那声音时断时续,如同含混不清的梦吃。最后我只有温情的眼神,我的眼神正对着父亲的眼神。父亲看了我一眼就别转身去,他大声地唱着歌,然后大叫着我的名字:儿子,快来,看父亲给你打着黄羊了。父亲不是吹牛皮。

我看见了父亲的得意,我想父亲无非是想把这份得意在自己的儿子面前表露出来,现在他的愿望已经实现了。我无法再目睹找不到儿子的父亲是怎么惊惶失措地调动所有的当地人开始寻找,是怎么骑着马在黑暗中跋涉,是怎么百思不得其解,儿子到哪里去了?为什么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村里人在父亲伤心沉闷的时候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剥我的皮了,他们喜气洋洋。在传说黄羊已经被宰杀干净的时节里,猎到了一只黄羊,这无论如何是该庆贺的事情。黄羊好呀,浑身是宝,拿到明天的集市上可以卖个好价钱的。管它是不是自己的祖先呢!一把熟练的刀子取走了我的心,接着是我热乎乎的肝脏,我的皮被几个高手整个地完好无损地剥下来,这可是金黄色的少见的黄羊皮。一村的人都围过来,排着队等着分我的肉了——我再也无力再看下去,我闭上了我的眼,当一把砍刀冲着我的肋骨砍下去的时候。

那时候我知道了依麻木,它的含义就是黄羊之乡。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竟然开始闭眼养神”,“竟然”体现了父亲的举动出乎我的意料,但这一细节也为后文野兔和黄羊的出现作暗示。
B.小说对野兔和黄羊的神态尤其眼睛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的情感,彰显出作者对自然界生命的赞颂。
C.小说的第十八节,描写村民宰杀、瓜分黄羊的场景,“管它是不是自己的祖先呢”等文字展现出了村民的贪婪与愚昧。
D.小说采用有限视角,通过现实中的“我”和遭遇巨变后的“我”的视角展示了事情的经过,显得真实可信,感染力极强。
【小题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小题3】本篇小说情节荒诞离奇,“我”进入黄羊的体内,慢慢地变大,成了黄羊,后又目睹了村民宰杀分割黄羊的过程。作者为什么这样设置情节?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1-22高二上·辽宁盘锦·期中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77年的酒

唐波清

五年前,李教授主动申请退休,她没留恋繁华城市,背起行李悄然离开儿女,毅然决然地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去酿谷酒。

李教授回到偏僻穷困的村子,走进父亲病逝后留下的三间瓦房,房子低矮破旧,屋里长满青苔藤蔓,屋顶挂满蜘蛛网。李教授立刻收拾屋子,令她兴奋不已的是那套酿谷酒的老设备依旧还在。

缸、甑、灶、蒸馏槽……李教授触景生情,眼前似乎浮现出父亲当年酿谷酒的场景:满屋子蒸气腾腾,父亲光着膀子,汗流浃背,筛稻谷,漂洗,去瘪谷,浸泡,蒸谷,出甑,泡水,复蒸,摊凉,拌曲,培菌糖化,落缸发酵,蒸馏,出酒。

浸谷。头天,父亲忙着给选好的稻谷加水,水面浸过稻谷三到五个手指头。父亲说,浸谷的时间要花整整一个晚上。等到稻谷完全浸泡透心之后,慢慢放去泡谷水,再用清水洗净。

蒸谷。父亲将泡透的稻谷装入甑中,灶膛里上猛火,锅里冒出大汽,先是蒸上半个钟头,再揭开盖子往甑中泼入四五瓢清水。父亲说,这是让稻谷粒吸水膨胀。待到水汽冲顶以后接着蒸半个钟头,再泼一次水,再蒸半个钟头。

出甑泡水。父亲将初次蒸好的稻谷从甑中搲出来,倒入装有凉水的泡谷缸中,水面盖过谷面。父亲说,估摸着也就是一刻钟的时间,谷皮就会冷却收缩,谷尖就会自然开口。

复蒸。父亲将润好水的稻谷再次装入甑中,大火复蒸。前一个钟头加盖蒸,后半个钟头敞开蒸。父亲说,只有如此,稻谷收汗才会均匀。

……

从李教授懂事开始,父亲就手把手地教她酿谷酒。父亲说,谷酒是古老的传统酒种,用稻谷作原料,用纯种小曲来糖化发酵,用蒸馏槽逼出酒水。父亲还说,早籼谷是酿谷酒的好材料,百把斤稻谷,八两酒曲,便可酿出四十到五十斤好酒。

闻着父亲的酒香长大,女儿出落成十七八的大姑娘。1977年,父亲的酒香给女儿带来好运,那年国家恢复高考。女儿虽然只读过初中,但她聪明好学,仅仅复习两个月,1977年冬天的高考成就了她,红色的大学录取通知书飘然而至。女儿欣喜若狂,父亲愁眉苦脸。上北京读书开销大,路费、生活费,粗略算下来也得百十块。父亲手头最多也就能够拼凑出二三十块,家里虽然有现成的谷酒,可一时半晌也卖不出现钱来。

生产队刘队长对她父亲说,大学砸锅卖铁也得上。刘队长在高音喇叭里搞动员,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东家拿出三块,西家凑齐五元。父亲说,你们的血汗钱,咱该咋还呢?村里人说,用谷酒还嘛,拿三块的换十斤谷酒,出五块的换十七斤谷酒。还有的人家实在掏不出现钱,就先从父亲那里领取十斤谷酒,拿到村外帮着去卖,回来再将钱交给父亲。

谷酒换钱。村里人用这种淳朴而又独有的方式,将村子里的第一个大学生送进北京城。

回首往事,李教授摘下眼镜,眼前一片模糊……

村里人帮着李教授收拾好三间瓦房。李教授请匠人修整好酿酒设备,按着父亲的每一个环节开始酿酒。

摊凉、拌曲。李教授将复蒸好的稻谷摊凉至三十五六度,加入适量酒曲粉末,反复拌匀。李教授说,用酒曲的量很关键,一般为稻谷重量的百分之一。纯种小曲用曲量要少些,传统酒药用曲量要多些;夏季用得少些,冬季用得多些。

培菌糖化。李教授将拌好曲的谷粒堆在竹垫上,扒平,谷粒堆放厚薄要均匀。谷粒上再铺盖一张竹垫保湿,冬季还要在竹垫上加盖一层干净的稻草保温。李教授说,培菌糖化时间要拿捏准,夏季一般一天一夜,冬季则要两天两夜。当谷粒表面长满菌丝,口感香甜且微带酸味,便恰到好处。

落缸发酵。李教授将糖化好的醅料装入缸中,添入八九成的清水,再用塑料布封缸,发酵一个星期,即可蒸馏。

蒸馏。李教授说,谷酒蒸馏一般不去酒头,直接接酒到45度为止,尾酒倒入下一锅复蒸。

村子里又飘出了谷酒的香味儿。这酒香比李教授的父亲酿的谷酒还香,还醇。

这些年,村里人都不愿酿谷酒。据说,一是费力不讨好,手工谷酒卖不出商品酒的价钱,酿得越多,亏得越多;二是年轻人外出打工,村子里没人愿意学,这门手艺也快失传了;三是人穷志短,俗话说得好,越有的越奔,越穷的越困(懒)。李教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她申请退休之前,四处拜师学艺,集中精力研究手工酿酒技术。

回归故里,李教授拿出她一辈子的积蓄,当作扶贫启动资金,带领村里人盖上新酒坊,教村里人酿酒新工艺。李教授酿出的谷酒口感纯真,香味独特,回味无穷,易下喉,不冲头,喝一回,就上瘾。酒好,销量自然就好。

村里人很感激,因为李教授让他们分享了红利,当年为她拼凑过学费的人家,每户无偿持有新酒坊的股份。李教授为新谷酒取了个好听的名字——1977年的酒。

(选自2022年第4期《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2段环境描写,交代了人物活动背景,暗示了农村萧条破败的社会现状。
B.父亲说的“只有如此,稻谷收汗才会均匀”是他的人生体悟,散发着智慧光芒。
C.小说有处省略号单独成段,主要是突出李教授回忆父亲诸多事情后的伤痛心情。
D.当初村里人不愿酿谷酒,是因为手工谷酒卖不到商品酒的价钱,酿多,也亏多。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冠以“1977年”,显得特别,很能抓住读者眼球,让人闻到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也与小说写乡亲们助李教授上大学的内容相关联。
B.小说第3自然段回想父亲当年酿谷酒的场景,多用短句,显得劳动节奏感强,突出了酿谷酒工序的繁复,流露出李教授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C.小说多用口语,如“父亲将初次蒸好的稻谷从甑中搲出来”,“搲”读wǎ,有方言与地域色彩,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让人读来显得亲切自然。
D.小说在塑造父亲形象时综合使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有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以此突出父亲酿酒技艺娴熟的形象特点。
【小题3】李教授回家乡酿谷酒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4】回忆与现实交织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请说说这样安排的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马一手

徐国平

过去,老家人常讲,哪儿不舒坦,找马一手把把脉,准好!

马一手的小诊所很简陋。两间旧南屋,四面土墙用白粉一刷,所有的设备,仅是两排药橱和一张桌子几条长凳。

每次路过诊所,闻着那股浓郁的草药味,我踮脚趴在窗台上,总是瞧见马一手被一大群病人包围着。来看病的人通常是一声不吭坐在他面前,把手往桌子上一伸,他便把脉。摸完左手脉,又摸右手脉。

没多会儿,马一手便一一说出病人的病症,感觉,起因等等。病人开始绷紧的脸,渐渐露出笑容,最后竖起大拇指,赞道,好脉条,好脉条啊!马大夫一把脉,俺就知道自个的病有治了。

随后,马一手起身走到药橱前,拉开一个个小抽匣,十分娴熟地用手从中拿捏出一味味草药,再用草纸包好。

药钱总是由着病人,或多或少,即便不给,马一手也不计较。他说,谁没个三灾五难。老家前邻徐生在县城做官。全村人都羡慕,可徐生高兴不起来。原来,他三世单传,结婚后,媳妇的肚子一点动静没有。据说,两口子去了好几家大医院。徐生整日耷拉着脑袋,喝上闷酒就跟媳妇吵架。后来,媳妇竟然有孕了。他大喜过望,却又怀疑媳妇是不是在外偷人借种,闹得媳妇险些上吊自杀。

好在马一手走进徐生家门。原来,徐生怕乡人笑话,一直把自己的毛病捂着。有人让他找马一手,可他心里根本瞧不起一个乡医。他媳妇只好私下找到马一手,把病情一说,马一手给抓了几服药。媳妇拿回家,瞒着徐生说是大医院的偏方,天天让他煎服。

缘由说清,马一手又给徐生媳妇把了一下脉。对傻愣一旁的徐生说,好生待你媳妇吧,怀里是个男娃。

果真,半年之后,徐生媳妇产下一男婴,模样极像徐生。徐生感激万分,跑到马一手诊所,当众跪下。

不过,马一手也有诊错脉的时候。东街有个供销社,站柜台的姓郭,他媳妇连生了两个丫头。当时,计划生育已开始实施,可老郭传宗接代的思想观念很强,非要生个儿子。正巧,他媳妇又怀孕了,就拎上两瓶酒和一包点心,拉着媳妇,找到马一手,求他断出胎中男女。说男孩生下,女孩打掉。马一手一听,当即推辞。最终,架不住老郭苦苦磨叽,只好答应。诊过脉后,马一手硬是将东西退回,只说了一句话,待你媳妇生产后,喊俺喝杯喜酒便可。

老郭以为是个男娃,自然高兴。可媳妇又生下一个丫头,他气愤地找上门,指着马一手的鼻子,破口大骂,啥鸡巴脉条,瞎坑人。

马一手一脸愧色,也不反嘴。事后,仅对人说了一句,那可是一条性命啊。

后来,我远走他乡。关于马一手的事也便知之甚少。

去年年根,儿子患病,住进了一家比较有名气的大医院,七八天下来,儿子的病一点没见起色,医院里十几台仪器用遍了,检查都说没病,可儿子就是迷迷糊糊的一会儿发烧,一会儿发冷。妻子整日愁眉不展。

有病乱投医。我忽地想到马一手。跟妻子一提,妻子却半信半疑,说,大医院技术这么先进都看不了,一个乡医能看好?

我说,试试吧!

马一手细细给儿子把过脉后,淡淡一笑说,没大碍,这娃阴阳失调,调养一下便好。随即,他配了两副中药,都是院里现成栽种的。

走的时候,马一手还说,贵药不一定能治贱病。

果真,一副药后,儿子的身体有了起色。第二副药后,儿子活泼如初,我一算账,在市医院给儿子看病共用了两万多块钱,而在马一手那儿分文没收。

今年清明,我顺路回老家。妻子仍在感念马一手,非让我带些礼品回去,好好酬谢。只是,还没进老家,就瞧见村西的老坟地,停着一溜车,围着一堆人。一问才知,马一手开春时无疾而终了。

顿时,我心里闪过一丝哀伤。带来的礼品,看来只能放到马一手的坟前了。

挤过围观的村人,缓缓来到坟前。我看到徐生带着他的儿子,老郭带着他的三丫头,神情肃穆,垂首默立一旁。

马一手的墓碑是新竖的。身旁的人说,徐生的儿子现在是一家大公司的老总。老郭的三丫头也成了省城一家大医院的主刀医生。两家今天来报恩,合手给马一手立了一块墓碑。

墓碑上书:恩公马一手千古。

(摘编自《百花园》2016年第3期)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马一手给人把脉很准,病人们围在他的周围,他只需要摸一下病人两只手的脉,便会说出病症,告诉病人他们的病有治,让病人轻松。
B.三世单传的徐生在县城做官,却因媳妇总是不能怀孕而苦恼,媳妇有孕后,他怀疑媳妇偷人借种,后来才知道是马一手治好了媳妇的病。
C.虽然赶上了计划生育,但传宗接代的思想观念很强的老郭还是要生个儿子,让马一手把脉确认是儿子,最后却生了个丫头,非常气愤。
D.儿子患病,大医院医治没见起色,当“我”想到马一手时,妻子却半信半疑,但又拗不过“我”,只好带儿子来老家让马一手给儿子把脉。
【小题2】文章主要塑造了马一手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文中内容简单概括。
【小题3】马一手给人看病“失误”是哪件事?作者安排这一失误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中内容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救人

侯发山

随着楼上的灯火渐次熄灭,夜,一点儿一点儿深了。直到四楼那一家的灯光消失,整个楼都沉寂下来,他才松了口气。这是他初出茅庐,千万不能失手。他在工地上干了几个月,工钱没要到,身上只有两百块钱,回家的路费都不够,实在没有别的办法。他打算,弄够回家的盘缠,便回家过年。

在公园里藏了几个小时,身子骨都麻木了,再不动手,他就要被冻僵了。这是栋老式的六层住宅楼,没有大门,没有门卫,他如入无人之境,很轻松地进入了楼道。

起风了,呜呜的声响把楼道里的路灯弄得忽明忽暗。他轻手蹑脚来到二楼。白天他已经踩好点了,东户住着老两口儿,没有其他人。他不会开锁,也没有撬门的本事,正在他发愁怎么把门弄开的时候,不料,他轻轻一拉,外边的防盗门,开了,再轻轻一推里面的木门,竟然也开了!有那么好大一会儿,他以为是在梦中。他不知道,老两口儿的儿子在外打工,他们担心儿子突然回来进不到家里,多年来,门从来都没锁过。

推开屋门的那一刹那,一股浓重的煤气味儿迎面袭来。他忙退了出来,本想打道回府,又想不对,若是两个老人煤气中毒了怎么办?见死不救,可是一场大罪啊。不行,得进去看看。

他把门完全推开,稍等片刻,他进去了,同时“有人吗?有人吗?”地问着。没有人回应!他打开手机的照明四下扫射,屋内陈设简单,不像是富有的人家。走到卧室门口,果然看到两个老人躺在床上“熟睡”,他大声叫道:“大伯!大娘!”两个老人没有丝毫反应。他上前推了推他们,还是没有反应!

他来不及想那么多,掏出手机拨打了120急救电话。打过电话,他心里略微轻松了一些。他想离开现场,又感觉不妥,老人身边没有子女,自己不能离开。

120来的同时,110也来了。原来,他在打120的时候,说话紧张语无伦次,这让医生起了疑心,挂断电话后,医生拨打了110。煤气中毒,除正常因素外,还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自杀,另一种是他杀。因此,医生多了个心眼。

120走的时候,他把身上仅有的二百块钱交给了医生,说是医药费。医生迟疑了一下,还是收下了。

他被一高一矮两个警察带走了,任凭他们问什么,他一句话也不说。有什么可说的呢?

看着他瑟缩发抖的样子,高个儿警察给他拿了一件军大衣,让他裹上。其实,他不仅是因为冷,还有害怕。

矮个儿警察看了他一眼,对高个儿警察说:“是不是小偷啊?”

他大声辩解道:“我不是小偷!我不是小偷!”说罢,眼泪几乎要流出来。

矮个儿警察说:“那你怎么出现在现场呢?跟这家人什么关系?”

他又闭上了嘴巴。他知道,捉奸捉双,捉贼捉赃。他们没有抓到证据,不会对自己怎么样。

不管矮个儿警察怎么问,他还是不开口。

高个儿警察说:“不像。现场咱们也看了,门没有被破坏的痕迹啊?”

矮个儿警察说:“现在的人能着呢,不能小瞧了。”

高个儿警察说:“是老人的亲戚也说不准。”

矮个儿警察在网上搜了一遍,然后对高个儿警察摆了摆手。高个儿警察明白,他不是惯偷,先前也没有不良记录。

两位老人终于醒了。

他被两个警察带到了老人面前,问他们认识不。此时,两位老人已经知道是他救了他们。

老大娘看了半天,茫然地摇摇头。

他本来就紧张,这下子更紧张了,额头上渗出了汗。

老大爷白了老伴儿一眼,对两个警察说:“是我一个远房亲戚,论辈分该叫我叔。”

高个儿警察的脸上溢出不易察觉的笑容。

矮个儿警察问老大爷说:“真的?”

“真的,真的。”老大爷用力点点头。

“没咱啥事,走。”高个儿警察扯上矮个儿警察走了。

待两个警察走后,他“扑通”一声给老人跪下,眼泪也哗哗流出来。

(摘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待了故事的起因,“弄够回家的盘缠”的想法让“他”滋生入室盗窃的心思。
B.“老大爷白了老伴儿一眼”这一细节描写,表明老大爷心思细腻,也是小说情节的转折。
C.小说环境描写传神,风声让路灯忽明忽暗,既渲染紧张气氛,又烘托了“他”忐忑的心情。
D.小说叙述方式多样,除了运用顺叙,还运用倒叙,如对110到来的原因叙述就是倒叙。
【小题2】题目“救人”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