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82

近年来,工匠精神成了媒体的热门词,常把相关联的事物也笼统称之为工匠精神,比如把“匠心独运”之匠心视同工匠之初心,甚至造出“匠心精神”这样的词汇。但其实,它们各有所指,语义上不容易混淆。执着、专注、忍耐、毅力、坚守、信仰、负责任、追求完美等等,都是工匠精神的内涵,作为一种职业精神,或者说职业伦理、职业境界,有不同层次性。“匠心独运”指文学、艺术方面独创性地运用巧妙的心思,专指创造性活动。以手工艺术为例,可以用“匠心独运”来形容从心意识到眼睛,再到指挥双手进行有独创性劳动的过程,它的反义词便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匠心”是何心?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不仅感情和一般思虑出自于心,思想也出自于心,自然也包括当下的设计、创意、意匠、谋划、创造等。清人方苞说:“工之巧在心,而注于目,非规矩绳墨所能尽也。”所谓“匠心独运”正是强调巧思、设计、独创性在手工艺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是手艺人施展工巧的指挥棒。

历史文献记载了不少值得称道的“匠心独运”的事例。宋代《清异录》中记载:“李文饶家藏会昌所赐大同簞,其体白竹也,所磨平密,了无罅隙,但如一度腻玉耳。”这一件用竹篾制成的凉席平密光滑,有类似白玉的质感,形色皆美,既体现了高明的缥白、劈丝、编织、磨光等工巧,又体现了不凡的匠意。没有“匠心独运”在先,怎么能做到把普通材料提升到至美境界?

理论上,设计的重要性无须再讨论,但实际在手工艺行业里总有人错误地把“工巧”视为第一要务,因此虚耗人力物力,制造出许多构思平庸,甚至让人啼笑皆非的人造器物或环境。比如《拾遗记》记述了汉代丁缓和李菊为赵飞燕所居昭阳殿做的室内装修:“中庭彤朱,而殿上丹漆,砌皆铜沓,黄金涂、白玉阶。……中设木画屏风,文如蜘蛛丝缕。椽桷皆刻作龙蛇,萦绕其间,鳞甲分明,见者莫不兢栗。”显然,不仅让古人不认可,也令今人更难接受,因为它匠意不明,一味地堆砌贵重财物,营造的环境气氛太过诡异,既没有考虑其适用功能,也谈不上美。

《考工记》将制作精工产品规定为手工艺生产的目标,将天时、地气、材美和工巧以及四者的结合,看作必备的条件和重要的生产方法。工巧在其中仅仅是条件之一,显然不是孤立的。能称得上工巧的人,一定对天时、地气、材美有特别的“识见”能力。而不凡“识见”其实也被称之为“匠心独具”。

《婺源县志》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元兵乱宋以后,江西婺源的歙砚石雕工艺久废,不仅工艺日拙,能识辨砚材的人更是稀少。一位名叫壤的艺人,禀赋奇异,工艺精妙绝伦,屡屡推出佳作。他的过人之处就是有一双慧眼,能够从古残石堆中发现异材。中国手工艺如宝玉、石雕类很讲究随形设计、巧色利用。一般人面对一块璞玉或石料断然不能做到这一点,只有那些既有眼力又懂剪裁设计的人,才能充分利用自然色和自然质地的分布走向来塑造艺术形象。

人的双手是靠心脑和眼睛控制的,心脑不开窍或者修养不够,双手只会循规蹈矩,做机械性的简单劳动。心眼活了,眼睛尖了,手才会“思想”。所以,技艺固然重要,“匠心独运”在手工艺中更为重要。

(摘编自邱春林《为何要强调“匠心独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匠心独运”泛指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独创性地运用巧妙的心思,也专指创造性活动。
B.作者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而当下的设计、创意、意匠、谋划、创造等也都出自于心。
C.作者认为,“识见”能力对手工艺者来说至关重要,具有了这种能力,便可“匠心独具”。
D.作者认为只有“匠心独运”在先,方可使极普通的材料提升到至美境界的手工艺精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文章通过对工匠精神和匠心独运内涵的比较分析,引出对匠心独运在手工艺过程中的作用的分析。
B.文章引述《婺源县志》中的故事,说明制作工艺精妙的佳作既要有眼力又要懂剪裁设计的道理。
C.文章主体部分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论据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既有古代的,也有当代的。
D.文章的结尾,在正反对比中得出“技艺固然重要,‘匠心独运’在手工艺中更为重要”的推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匠心独运强调巧思、设计、独创性等在手工艺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却视工巧为敌,认为其对于手工艺精品的制作毫无意义。
B.借助心、脑、眼睛指挥双手进行独创性劳动是匠心独运的特质。加强心脑修养。做到“心活”“眼尖”,方可让手会“思想”。
C.在宝玉、石雕类手工艺中,匠心独运表现为充分利用自然色和自然质地的分布走向来塑造艺术形象,随形设计、巧色利用。
D.理论上重视设计,实际工作中却过分看重工巧,不仅虚耗人力物力,还可能制造出既缺乏实用价值又缺乏美感的手工艺品。
21-22高二上·陕西西安·阶段练习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是古代世界最先进入文明的地区之一,但直到现代考古学传入中国后,通过大量考古发现,人们才真正知晓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文明历程、无与伦比的文明创造、传承至今的文明基因。如今,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已经不容置疑,独立起源、年代久远,文化多样、类型复杂,连续发展、未曾中断的特点已逐步深入人心。树立对中华文明的自信,需要通过考古发现进一步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辉煌灿烂。

大工程遗存反映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考古学是显微镜,能够观察历史遗留的微痕;考古学也是望远镜,能够探测历史发展的长河。通过考古学,我们可以认识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从殷墟甲骨的发现到商王世系的研究,从夏墟的探索调查到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夏文化的确认,夏商两代的历史终因中国考古学的成长而成为信史。然而,考古发现显示,中华文明形成的实际年代极有可能比目前流行的五千年说还要久远,年代早于夏代的“龙山”和“仰韶”时期(分别距今5000—4000年、7000—5000年)同样有着波澜壮阔的文明发展大潮,尽管缺少文献支撑,可那些被发掘出来的大工程遗存却放射出只有文明时代才能拥有的夺目光辉。比如,在距今6000年左右的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里,有着周长近2000米、宽10余米、深4米环壕拱卫的中心聚落;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群里,有着百米宽度的古城基址、莫角山大面积垫土、大型玉器墓葬、综合性水利工程系统。类似的大工程遗存还有不少,它们设计标准高、建筑工艺精良,如果没有严密的组织体系、综合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运行机制是难以完成的。这种强大的号召能力、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反映的正是当时中华文明发展的高度。

古礼体系揭示中华文明的独特内涵。“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制的出现、发展与成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经历。那些与大工程形影相随的高规格墓葬、神庙祭坛都不是普通民间行为的结果,而是古礼仪式的物质遗存。礼制的凝聚力、感召力激励着早期先民艰苦奋斗,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文明。这些史实已经并不断被中国考古学所揭示。古礼在距今6000年前后以成熟的状态出现在中国,有多个类型:杨官寨遗址反映的是“彩旗飘飘,仪礼草创”的庙底沟文化,牛河梁遗址讲述的是红山文化的“庙坛玉佩,祭祀神话”,良渚遗址展示的是“仪式道具,傩礼崇拜”的良渚文化。那个时期,纯粹的自然神已经纳入古礼体系,人神杂糅、分别祭祀,与殷墟卜辞记述的情况大体相同。

国家起源和演进展示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黄帝大战蚩尤、商汤灭夏、武王伐纣,这些故事中国人都耳熟能详,其中交战双方正是中华古代文明中的联盟。先秦文献关于早期中国盟誓制度的记载几乎可以信手拈来。在考古发掘中,山西侯马与河南温县都曾发掘出盟誓遗存。通过考古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从陕西高陵杨官寨到辽宁建平牛河梁再到浙江余杭良渚,是彩陶瑞玉交相辉映的古礼成熟时代,是文明进程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时代。此后,黄河、长江流域在距今5000年后进入酒礼时代,联盟集团的规模更加庞大,邦国社会已然成型。再到后来的夏代,由于盟主世袭制颠覆了联合结盟的初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王国出现于历史舞台。从古国、邦国到王国,中华文明的农耕经济不断发展、综合实力稳步提高、礼仪传统传承有序、精神观念逐步趋同。

(摘编自卜工《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自信》有删改)

【小题1】关于考古学,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考古学对华夏文明意义重大,如果没有考古发现,国人就不知晓华夏文明具有悠久的历史及华夏文明基因。
B.考古学对文明的发现与确认具有重大的作用,它可以通过历史留下的微痕验证文明,也可以探测历史。
C.能够通过对夏商两代遗存文化的研究与确认,将夏商文明的历史变为信史,说明中国考古学已发展成熟。
D.考古发现不仅能够帮助国人进一步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辉煌灿烂,也是国人树立对中华文明自信的关键。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在流行的说法是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龙山”和“仰韶”文化表明中华文明形成的时代可能更为久远。
B.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群显示出来的高标准设计、玉器墓葬等,反映的正是当时中华文明发展的高度。
C.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内涵是中国古代的礼制文化,这已被考古发现的与大工程形影相随的高规格墓葬、神庙祭坛证实。
D.古礼文化具有地域特色,不同的地域,礼制的内容也不相同,如陕西的庙底沟文化、东北的红山文化、浙江的良渚文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庙底沟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发现,这一时期彩陶瑞玉交相辉映标志着文明进程发生革命性变化,古礼已成熟。
B.黄帝大战蚩尤、商汤灭夏、武王伐纣,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反映的是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的联盟时代的盟誓制度。
C.酒礼时代,随着联盟集团的加大,邦国社会渐渐成型,夏朝盟主世袭制开始代替联合结盟,中华文明开始进入了王国时代。
D.从古国、邦国到王国,这段历史漫长,在此过程中,尽管文明类型复杂,战争频繁,但文明的进程从未中断,且日益进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君子不器”,孔子认为君子作为价值的承担者,不能仅满足于掌握某种技能来实现个人物质追求,还要能够胸怀天下,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因此教育之重,首要在“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务本”,首先要塑造人格,做一个“泛爱众”“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一个人值得称赞的不是他的技能,而是他的人格,完善人格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其意义要重于技能的培养。因此教育的重心应该放在“成人”“成德”上,并始终贯穿这一目标。

孔子认为,技能培养必须以人格培养为基础。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个人如果没有完善的人格,那么即使他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却仅仅用来为自己谋事、谋食的话,也未必能为社会做出什么贡献,甚至若缺乏完善的人格,一个人掌握的技能愈高,就愈有力量危害人群。这从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可以清晰地看出。比如他认为以“言语”著称的子贡不如以“德行”著称的颜渊。对同样以“言语”著称的宰我,孔子更是因其不行三年之丧而斥之“不仁”。冉有精于“政事”但他帮助季氏搜括钱财,孔子号召弟子群起而攻之:“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子夏以“文学”著称,孔子告诫他“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这说明孔子评价弟子的首要标准是人格而非技能,绝不会因为其某方面的技能而对人格缺陷姑息迁就、孔子把培养学生人格作为教育首要目标,强调以完善人格为目标,重视群体和谐一致的个人发展而不是独善其身的个人主义发展。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伟大之处。

孔子不仅把人格教育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还提出了完整的人格体系理论。“圣人”是孔子的人格体系中的最高层次,但圣人的境界即便尧舜也做不到,遑论普通人。但孔子依然提出圣人的目标,意在使人始终具有提升的目标。但这种几乎达不到的要求可能会使人产生畏难心理,从而放弃提升努力,甚至连较低的人格层次也达不到。因此孔子提出了比较现实的人格层次——君子——作为现实的目标:“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君子是相对比较现实的理想人格,是实践礼乐文明和体现仁义价值的精英。具体来讲,“君子之道者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君子是具有通过修身努力培养仁、智、勇品格的人。君子还有四道,有九思,君子还须做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等。概言之,君子的品格可分为两方面:不仅要对己能“修己”,还要对人能“安人”。作为普通民众的先进分子甚至领袖,君子应担当领导人们实现“仁”的责任。所以孔子努力培养学生树立君子风范来引导社会形成良好风气,他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子与小人泾渭分明:在做人上,“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在个人胸襟上,“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是政治文化的承传者,在社会上起到榜样的作用,对普通百姓的言行举止、思想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摘编自杜以向、王雪梅《孔子的人格教育思想》)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说“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必须有广阔胸怀,不是靠某种技能来实现个人追求。
B.孔子认为人格的培养是基础,技能的培养是次要的,仅有技能是无法为社会做贡献的。
C.人格教育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终极目的,君子这种高尚人格则是人格教育的终极追求。
D.君子有“修己”和“安人”两方面品格,是孔子人格教育体系中体现仁义价值的精英。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三段首句有重要的作用,既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概括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B.文章结尾以君子和小人构成对比,论证了君子是比较客观现实的理想人格层次目标。
C.文章从“教育的终极目标”和“人格教育的体系”两方面展开论证,逻辑上成递进结构。
D.文章大量引用孔子名言为论据,让整篇文章既显得论证充分,也显得文采飞扬。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对弟子的评价极其重视人格层面,因此我们能看到他批评子贡、宰我、子夏,甚至否认冉有是自己的徒弟。
B.孔子教育思想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既确立了教育的“理想目标”,又建立了教育的“现实目标”并阐释了具体要求。
C.君子是政治文化的承传者,是社会的榜样,对整个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孔子把弟子努力往君子方向培养。
D.孔子认为一个人不能只是凭借自己掌握的技能为自己谋事、谋食,更要努力修君子之德,去为社会做出贡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左传》相传是史官左丘明为解释《春秋》所著,全称《春秋左氏传》,被奉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引言相关内容是:襄公二十四年,晋国执政范宣子向鲁国大夫叔孙豹请教何为“死而不朽”时说:“我先祖从舜、夏、商、周以来,世袭贵族不辍,这就是不朽吧?”叔孙豹回答:“这只不过是世代为官受禄,并非不朽。鲁国贤臣臧文仲去世已久,但他的话还在流传,所谓不朽,当如是!我认为‘人生最高目标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次是著书立说’,如果能在其中一点有所建树,流芳百世,虽逝犹生。”

②叔孙豹把这种不朽观用立德、立功、立言加以界定(即“三立”或“三不朽”),给予世俗观念清晰的价值导向,体现出可贵的文化自觉。唐代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将“三立”阐释为:“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三立”把人生价值标准精确定位,使古圣先贤超越个体生命融入无限的“大我”而获得精神永生,它成为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对后世影响深远。常有人以“三立”或“立三”为名,即取此意。历代英雄豪杰以不同方式唱响人生成功的这“三部曲”,共同谱写出华夏文明史,如周公、管子、孔子、孟子、张良、诸葛亮、唐太宗、范仲淹、王阳明等皆如是。

③成就冠绝明代的王阳明是其中杰出代表,他融道德、事功和治学为一体,光大儒家内圣外王之道。作为军事家,他出奇制胜,屡平叛乱,成为有气节、有担当的保国功臣而功德圆满。作为思想家,他集“心学”之大成,立论认为:“致良知”就是“明明德”,从“格物致知”到“修齐治平”,都是“明明德”的过程。 “明德”是本心的德性,这意味着“明明德”需向内求,“发明本心”,使自身德行主体建立起来,就会自觉自发地“仁民爱物”,他开宗立派,桃李遍天下,其《传习录》《大学问》等书皆为传世经典?他开创一代学术新风,并引领明清到近现代的思想解放潮流,曾国藩、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梁漱溟等都颇为受益。诚如后人在王阳明故居用楹联对他一生的总结:“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他终身力行“三立”,实现人生最高价值,其思想远播日、韩、东南亚和欧美等地,至今为人乐道。

④德、功、言三者关系密不可分,立德是立功、立言的基本前提,而立功、立言是立德的自然结果。儒、道、释虽然各自要旨表述有异,但都以立德作为根本。“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本义是遵循自性本心,顺应自然之道,彰显人伦价值。具体而言,“德”涵括仁义、诚信、温良、恭敬、礼让、谦和等美好品行。周公制礼作乐,确立起以“德”为本的价值观,后被孔孟发展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王道仁政,被《礼记·大学》发展为“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

⑤“三立”是实现人类终极关怀的三种根本途径,体现出一种崇高的价值观,即人生意义在于奉献而非索取,个人不应只为自己活着,而应为群体着想,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为社会作出有益贡献。人要活得有意义,离不开立德、立功、立言的实践。“三立”虽非易事,却是人人宜做之事。能否做到“三立”,并不完全取决于职位高低和能力大小,平凡人也可以做到。“三立”在当代简单地说,即做人、做事、做学问。

⑥“立德”就是树立德行的榜样。这就要求修养身心,尊道贵德,劝善行善,俯仰无愧。作为员工,忠于职守。作为晚辈,孝敬长辈。我们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铸魂,以德育人,以道化人,以爱成人。“立功”就是建立成功的事业。这不局限于宏图大业,只要用心做事、造福他人,在日常生活和平凡岗位都可以建功立业。“立言”就是创立切实的言论。这要把立德立功的实践经验加以总结提炼升华,给人启迪和激励。我们当立世界潮头,通古今之变,发时代先声,多出精品力作,为人类贡献中国智慧。

(摘编自2019年8月27日《光明日报》2版,作者赵建永)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被奉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它是史官左丘明为解释《春秋》所著,“三立”就引自《春秋》。
B.叔孙豹把他的不朽观用立德、立功、立言加以概括,他认为世袭贵族不辍只是世代为官受禄,并非不朽。
C.王阳明认为,“明德”是本心的德性,只要使自身的德行主体建立起来,就会自觉自发地“仁民爱物”。
D.“三立”是传统文化灵魂所在,三者关系密不可分,互为前提。其中,立功、立言是立德的自然结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内容层层递进,先交代“三立”的由来和历史上的代表人物,后论述 “三立”之间的关系及其重要价值。
B.文章引用唐代孔颖达的一段话,是对“三立”理论的创造性解读,这一解读弥补了叔孙豹观点的不足。
C.文章举王阳明事例,把他作为终身力行“三立”的典范人物,体现“三立”对实现人生价值的影响。
D.文章尾段从“怎么做”的角度论证了“三立”这一理论在当代依然有其现实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借范宣子与叔孙豹的问答,体现了当时的文人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引出“三立”这一理论。
B.历代英雄豪杰如周公、管子、孔子等,都用他们不同的方式力行“三立”,唱响这人生成功的“三部曲”。
C.儒、道、释各自要旨表述有异,但都以立德作为根本,因而“三立”是实现人类终极关怀的三种根本途径。
D.“三立”在当代简单地来说,即做人、做事、做学问,是人人宜做之事,而且平凡人也可以做到。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