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2 组卷15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常摐有疾,老子往问焉,曰:“先生疾甚矣,无遗教可以语诸弟子者乎?”常摐曰:“子虽不问,吾将语子。”常摐曰:“过故乡而下车,子知之乎?”老子曰:“过故乡而下车,非谓其不忘故耶?”常摐曰:“嘻,是已。”常摐曰:“过乔木而趋,子知之乎?”老子曰:“过乔木而趋,非谓敬老耶?”常摐曰:“嘻,是已。”张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老子曰:“然。”“吾齿存乎?”老子曰:“亡。”常摐曰:“子知之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常摐曰:“嘻,是已。天下之事已尽矣,无以复语子哉!”

曾子有疾,曾元抱首,曾华抱足,曾子曰:“吾无颜氏之才,何以告汝?虽无能,君子务益。夫华多实少者,天也;言多行少者,人也。夫飞鸟以山为卑,而层巢其巅;鱼鳖以渊为浅,而穿穴其中;然所以得者饵也。君子苟能无以利害身则辱安从至乎官怠于宦成病加于少愈祸生于懈惰孝衰于妻子察此四者慎终如始。《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魏公子牟东行,穰侯送之曰:“先生将去冉之山东矣,独无一言以教冉乎?”魏公子牟曰:“微君言之,牟几忘语君,君知夫官不与势期,而势自至乎?势不与富期,而富自至乎?富不与贵期,而贵自至乎?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乎?骄不与罪期,而罪自至乎?罪不与死期,而死自至乎?”穰侯曰:“善,敬受明教。”高上尊贤,无以骄人;聪明圣智,无以穷人;资给疾速,无以先人;刚毅勇猛,无以胜人。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智必质,然后辩之;虽能必让,然后为之;故士虽聪明圣智,自守以愚;勇力距世,自守以怯;功被天下,自守以让;富有天下,自守以廉;此所谓高而不危,满而不溢者也。

(节选自《说苑·敬慎》)


【注】①常樅(chuāng):古达人也,老子师事之。②曾元、曾华:曾参二子也。③穰侯:即魏冉,秦昭王母宣太后之异父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苟能无以利害身/则辱安从至乎/官怠于宦成/病加于少愈/祸生于懈惰/孝衰于妻子/察此四者/慎终如始
B.君子苟能无以利害身则辱/安从至乎/官怠于宦成/病加于少愈/祸生于懈惰/孝衰于妻子/察此四者/慎终如始
C.君子苟能无以利害身则辱/安从至乎/官怠于宦/成病加于少愈/祸生于懈惰/孝衰于妻/子察此四者/慎终如始
D.君子苟能无以利害身/则辱安从至乎/官怠于宦/成病加于少/愈祸生于懈惰/孝衰于妻/子察此四者/慎终如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被道教尊为始祖,其思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
B.下车,有官员初到任所的意思,成语“下车伊始”与文中的“下车”都是此义。
C.先生,古时指老师或年长有学问的人,穰侯以此称呼魏公子牟,含有尊敬之意。
D.山东,古代不同时期指不同地域,战国时称崤山以东地区或秦以外的六国之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常摐告诉老子的话语里,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常樅是一位德行修养很高、认识深远的长者
B.曾子引用颜回的话,借助飞鸟、鱼鳖的例子,告诫儿子要抵御外界的诱惑。
C.魏公子牟对穰侯教诲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如何为官,即高居官位时,不贪权势、不贪财富、不图尊贵等。
D.曾子与魏公子牟所谈论的内容有差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官员往往在登上显位的时候容易犯错。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
(2)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逍遥游》
(3)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陈情表》
21-22高二上·宁夏银川·期中
知识点:《说苑》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节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材料二:

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乐之勿苦,喜之勿怒。善为国者,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公叔文子为楚令尹,三年,民无敢入朝。公叔子见曰:“严矣。”文子曰:“朝廷之严也,宁云妨国家之治哉?”公叔子曰:“严则下喑,下喑则上聋,聋喑不能相通,何国之治也?盖闻之也,合升斗者实仓,并小流而成江海。明主者,有所受命而不行,未尝有所不受也。”

鲁有父子讼者,康子曰:“杀之。”孔子曰未可杀也夫民不知子父讼之不善者久矣是则上过也。”康子曰:“夫治民以孝为本,今杀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孔子曰:“不教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

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召而数之曰:“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景公许之。于是明年上计,景公迎而贺之。晏子对曰:“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之鱼,以利贫民,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今臣后之治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陂池之鱼,入于权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景公乃下席而之曰:“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焉。”

(节选自《说苑·政理》)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孔子曰A未可B杀也C夫民不知D子父讼之E不善者F久矣G是则上过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人,文中指地位低的人,即小民;现多指人格卑鄙的人,与“君子”相对。
B.“与之勿夺”中的“夺”指“抢夺”,与《陈情表》“舅夺母志”中的“夺”意思不同。
C.“遇民如父母之爱子”与《兰亭集序》“当其欣于所遇”中的“遇”意思不同。
D.“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与《孔雀东南飞》“多谢后世人”中的“谢”意思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叔文子做令尹三年,百姓不敢到朝堂进谏,公叔子以比喻的方式说理,认为粮食、水流都可积少成多,以此劝说其广开言路。
B.鲁国父子诉讼,季康子要杀不孝之人警示天下,孔子认为不教育就杀人是残害无辜,国君应向百姓宣布教令并自己先遵守。
C.晏子治理东阿混乱不堪,因此受到齐景公责备,于是他请求改变施政措施,第二年在政绩考核中表现突出,齐景公得知后主动迎贺。
D.故事中的臣子劝谏各具特色,太公善用排比,孔子直言劝谏,晏子则结合自己的实际行动进行对比来引发君主反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廷之严也,宁云妨国家之治哉?
(2)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
【小题5】材料一中“长人者”与材料二中“善为国者”对待百姓有哪些不同?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 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见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君子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已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已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八》,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君子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B.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君子/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C.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君子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D.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君子/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跽:跪姿的一种。跪时两膝着地,挺直上身。
B.乡:地方行政区划单位。所辖范围,历代不同。周制,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春秋齐制,十邑为乡。
C.士: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如士大夫。旧时也指读书人,如学士。
D.国:士大夫的封地。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封地称为“家”,士大夫的封地称为“国”。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第一段运用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阐述了尊贤而下土的重要性。
B.齐景公感慨自己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在宋国久留,弦章告诉他,要多有几个像管仲一样的贤臣就好了。
C.杨因是一个有争议的人,而赵简主用鞭辟人里的分析力排众议,委以重任,表明赵简主能够尊贤用贤。
D.孔子认为尊贤与贱不肖是治国的重要方略,范中行氏因为“尊贤而不能用” “贱不肖而不能去”而导致灭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2)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
【小题5】从全文来看,作者主要阐述了怎样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政有三品: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者之政胁之。夫此三者各有所施,而化之为贵矣。夫化之不变,而后威之;威之不变,而后胁之;胁之不变,而后刑之。夫至于刑者,则非王者之所贵也。是以圣王先德教而后刑罚,立荣耻而明防禁;礼义之节以示之,贱货利之弊以变之。

季孙问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有道,何如?孔子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言明其化而已也。

鲁有父子讼者,康子曰:杀之!孔子曰:未可杀也。夫民不知子父讼之不善者久矣,是则上过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为本,今杀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孔子曰:不教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躬行不从而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讼者闻之,乃无讼。

武王问于太公曰:贤君治国何如?对曰:贤君之治国,其政平,其吏不苛,其赋敛节,其自奉薄。不以私善害公法,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施于无罪;不因喜以赏,不因怒以诛;官无腐蠹之藏,国无流饿之民。此贤君之治国也。武王曰:善哉。

鲁国之法,鲁人有赎臣妾于诸侯者,取金于府。子贡赎人于诸侯,而还其金。孔子闻之曰:赐失之矣。圣人之事也,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其身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赎而受金,则为不廉,不受则后莫复赎。自今以来,鲁人不复赎矣。孔子可谓通于化矣。

(节选自《说苑·政理》)


[注]①弊:通“币”,财物。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躬行不从/而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
B.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躬行不从/而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
C.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躬行不从而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
D.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躬行不从而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崇礼义之节以示之”与“此地有崇山峻岭”(《兰亭集序》)两句中的“崇”字含义相同。
B.“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与“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两句中的“就”字含义不同。
C.“乃请无讼”与“因跪请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请”字含义相同。
D.“圣人之举事也”与“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逍遥游》)两句中的“举”字含义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治有注重教化的王道、侧重威慑的霸道和胁迫百姓的强权之政三类,想要成就王业的君主不会推重那种非用刑罚不可的政治。
B.孔子不赞成用诛杀无道之人的方式来治理国家,他认为要对百姓施以教化,反对不先施行教化就用刑罚来羞辱不孝之人的做法。
C.姜太公认为,贤明君主治理国家应当宽政节用,国无饥民,施政时要刑赏有据,不以私善害公法,不能凭个人的喜怒滥行赏罚。
D.子贡从诸侯那里赎人,却又接受了诸侯返还的赎金,孔子认为子贡这样做不廉洁,不符合鲁国法令,会对鲁国百姓造成不好影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
(2)夫民不知子父讼之不善者久矣,是则上过也。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