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4 组卷26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追击(节选)

魏巍

刘大顺早已看好了接近敌人的道路,就带着两个新战士悄悄地钻进树林里。

这片松树林一直延伸到敌人左边。他们迅速隐蔽地穿行着,踏着积雪下了山坡。看看到了树林尽头,才发现离那三个敌人还有一段距离。那三个敌人正在那里坐着吃东西。有一个人仿佛吃完了,手一挥,把一个罐头盒子当啷啷地扔到旁边。刘大顺提着枪沉吟了一下。他想,如果贸然钻出树林,敌人发现,势必拼命逃跑,也就难得抓住活的。他再一看,敌人后面有一块一丈多高的大红石头。如果绕到大石头后面,从那儿突然出现,这几个家伙就跑不掉了。想到这里,他就吩咐那两个新战士就地停止,瞄好敌人;然后就向旁边悄悄地绕了过去。

他是一个老兵,利用地形地物异常熟练,一切坡坎、灌木丛、小坑小洼都成了他隐身的地方。不一时,就来到大石头后面。即将到手的胜利,使他的心兴奋得怦怦直跳。他想,即使你插上翅膀,也逃不出我的手心了。想到这里,他端着冲锋枪跃身而起,从大石头后边猛然跳了出去……

呵哈!哪知就在这一瞬间,面前出现了完全意想不到的情况。原来山坡上坐着二三百美国兵正在仓仓皇皇地用饭,一见他,发出一片惊喊声,乱哄哄地都站了起来。刘大顺一愣,正要开枪射击,他的枪口已经被一个满脸黄胡茬子的美国兵紧紧抓住。接着,慌乱的敌人趋于镇定。他们发现,只不过是一个人,于是发出一阵狂叫,拿着卡宾枪成扇面队形包围过来。即将陷入重围的刘大顺,一看敌人要来捉他活的,心想,我是共产党的兵,决不能当俘虏。今天就是死了,也要找几个垫背的!他抽出手猛力地向敌人脸上挥了一拳,接着飞快地从腰里掏出一颗飞雷,一拉导火索就投在地上。他的意思本来是要与敌人同归于尽,没想到脚下是一面斜坡,那颗飞雷咕咕噜噜地滚了下去,接着轰通一声巨响,就像落下一颗大炮弹似的。黑烟起处,正在扑过来的敌人和那个满脸胡茬的家伙,不知道他使的是什么武器,掉过头乱吼乱叫地跑开了。

飞雷的浓烟一散,刘大顺看见敌人没命地乱哄哄地向前逃去,精神为之一振,心想:今天我非削倒你几个不行!就端着冲锋枪猛扫起来。那两个新战士也赶了上来,他们一面扫,一面追,一面喊:兔崽子们!哪里跑!紧紧跟着混乱的敌群,打得十分痛快。山上的同志们也纷纷开枪射击。这时敌人只嫌跑得慢,把身上的东西纷纷丢掉,卡宾枪也扔了。其中一个军官,皮带不知何时丢掉,用一根绳子串着手枪束在腰里。现在他也感到不便,一面跑一面将绳子解开,把手枪丢在地下。这时满地都是卡宾枪,刘大顺干脆把自己的冲锋枪往身后背,随手捡起一支卡宾枪就打。子弹打完,往旁边一扔再换一支,打得真是万分高兴!心想:哈哈,连子弹都替我压好啦!今天我就打个便宜枪吧!

这些魂不附体的美国兵,虽然个大腿长,拼命猛跑,但他们平常都是坐汽车的,又穿着笨重的大皮靴,哪里有我们的战士行动迅速?不一时,刘大顺就插在了敌群中间。前面一股,后面一股,夹着刘大顺向前猛跑。刘大顺忽然一转念头:如果像这样追下去,还是难得抓住多少活的;说不定敌人还有跑掉的可能,不如先抓住一股再说。于是他陡然返过身来,大喝了一声:站住!接着朝天空哗哗哗哗哗哗地横扫了半梭子。后面那股敌人就纷纷地举起手来,在稻田里扑通扑通地全跪倒了。有些人不知什么时候把皮靴也脱下扔了,光着两只脚。一个一个用充满恐惧的蓝眼睛,望着刘大顺,哆哆嗦嗦像筛糠一般抖个不停。

(选自魏巍《东方》第三部,有删改)


【注】①魏巍的长篇小说《东方》描写了我国抗美援朝战场的斗争场面,对我国农村的复杂生活也做了真实描绘,全面真实地反映了抗美援朝伟大战争的胜利。节选部分,叙述了我军奉命阻截溃败的美国军队的战斗场景。这场战役,我军俘获了大批美军战俘。美国人自称其为美国历史上空前所未有的“黑暗时代”,或者叫做“黑暗的十二月”。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刘大顺只带了两名新战士就去追赶一大批逃跑的敌人,说明他对自己本次行动充满了信心。
B.敌人身后那块大红石头,既为刘大顺秘密行动做了掩护,又暗示人民志愿军意志的坚定。
C.深陷重围的刘大顺凭一颗手雷扭转了战局,充分体现了志愿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D.文章写刘大顺追赶敌军时突然转身对天空扫射的细节,塑造了一位有勇有谋的战士形象。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追击”言简意赅地概括了文章的主体事件,同时“追击”二字营造了紧张急迫的氛围,暗示了战斗的激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采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来塑造刘大顺这一人物形象,有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等,生动细致,形象立体,可读性较强。
C.小说通过对声音的描写来再现战争的情景,如““轰通”一声巨响”“哗哗哗哗哗哗”“扑通”等,既增添了紧张的气氛,又增加了真实感。
D.小说叙述了主人公刘大顺成功俘虏一大批美国兵的事,这样的“遭遇战”在整个抗美援朝中并非大事件,却能以小见大,反映深刻的主题。
【小题3】小说善于用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小题4】有人评论魏巍的《东方》“既具有史的认识价值,又有着诗的艺术魅力”。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评论的理解。
21-22高三上·广东·阶段练习
知识点:魏巍(1920-2008)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停战令后(节选)

魏巍

板门店,于昨天上午度过了它最繁华的日子之后而冷落下来。昨天上午十时,这个仅有三座茅屋的小小的村庄,在完成它的历史任务之前,演出了最后也是最热闹的一场,金日成元帅和彭德怀司令员也来到这里,同美军上将克拉克一起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

这是三年半来第一个安静的夜,没有枪声、炮声、飞机声和炸弹声的夜。彭总情不自禁地走出屋子,不知什么地方已经响起了锣鼓声。他回到屋里,躺在床上,想睡也睡不成了。从中南海的紧急会议到北京饭店的不眠之夜,从与毛主席的单独谈话到再跨征鞍,当时他觉得肩负的任务是何等沉重!可是经过三年来的惊涛骇浪,这个任务总算完成了。这使他感到欣慰。这次他到这里来,本来计划在签字之后要到第一线看望看望战士们,现在这种愿望更强烈了……

彭总一行,在先头师略事休息,随后就由师长洪川乘吉普车在前引路,继续向白岩山进发。中午过后,彭总望见前面一带山岭,就像白玉屏风一般,就知道白岩山已经到了。

彭总下车一看,前面十字路口大杨树下站着两个军人,似已等候多时,就立刻不高头地说:“不是叫你不要打电话吗?”

“我怕他们准备不及……”洪川红着脸说。

“有什么可准备的?”彭总瞪了他一眼,“都是自家人,搞这一套旧东西干什么?”

“彭总,”洪川笑着辩解说,“这也不是对您,别的首长来了也是这样。”

“那也不对!”彭总严厉地说,“不论什么人,都不要搞这一套!”

洪川做了介绍。然后大家一起上车,向村里驶去,在一座茅舍前停了下来。

彭总的脾气和风格是全军都知道的,尤其是在下面吃饭的问题使人为难。如果准备得好了,那是肯定要挨骂的;如果弄得太不像样,又使人过意不去。这次倒好,这里刚刚打过仗,许多老百姓还没有回来,东西很难买,只好打开几个从祖国运来的罐头,炒了一些鸡蛋粉,弄了一个炒辣椒下饭。这个小“宴会”就设在茅屋里,大家盘膝而坐。吃饭时,大家心里十分不安,而彭总却特别满意,吃得满头大汗。自始至终,笑容满面,问这问那,没完没了。

“有个战斗英雄郭祥,不是这个部队的吗?”

“是,是我们的一营营长。”团政委周仆连忙答道,“最后这一仗他打得很好,负伤以后坐在担架上还指挥呢。”

“伤重不重?”

“一条腿断了。”

彭总停住筷子,关切地问:“还能治好吗?还能不能回到部队?”

“已经送后方了,还没有回信。”

彭总叹了口气,把碗放在小炕桌上:“你们应当去看看他!”

“是的。”周仆说,“这的确是一个好干部。二次战役起了很大作用。敌人南北两面夹击,又是飞机,又是坦克,他的队伍就像钉子一样钉在那里,硬是一动不动,真有点英雄气概!”

彭总若有所感地说:“选干部就要选这样的人!对革命忠诚、老实、勇敢、大公无私。在关键时刻,这种人一个可以顶一百个、一千个。”

饭后,大家劝彭总休息一下,彭总认为时间紧张,还是抓紧时间去看看战士。于是,去看了几个连队,最后来到三连时,已经快要夕阳衔山了。

当彭总一行来到山下,三连连长和指导员赶快下山来接。附近的十几个战士也围拢过来。彭总看见这些生龙活虎的小伙子,心里着实高兴,就同他们道了辛苦,一个一个都亲切握手。

人群中有一个年纪最小的战士,眨巴着一双猫眼,望着彭总笑眯眯的,圆乎乎的脸上还露出两个酒窝。彭总同他的眼光相遇,就笑着问道:“你这个小鬼,叫什么名字?”

小鬼红了红脸,没有马上答出来,三连长代他答道:“他叫杨春。”

彭总又问:“小鬼,这次停战你觉得怎么样?高兴吗?”

“高兴。”杨春答道,“就是有点不够解气。”

“我们消灭了那么多敌人,怎么能说不解气呢?”

“没有把敌人赶到大海里嘛!”

大伙笑起来。

杨春开始还有点胆怯,经过一阵谈话,好像已经同彭总很熟的样子,两个猫眼眨巴眨巴地望着彭总,认真地问道:“司令员,我提一个问题行吗?”

彭总笑着说:“好好,你提。”

杨春舔了舔干裂的嘴唇,说:“现在已经停战了,我们呼啦一走行吗?”

“你说呢?”

“我说不行。”

“为什么?”

杨春指了指四处荒芜的土地和倒塌的房舍,说:“你看,帝国主义糟蹋成这个样子,老百姓可吃什么呀?我们总得帮助他们搞搞建设再走。”

彭总不觉心中一热,没有想到这个看去还是个孩子的战士,竟同自己想的一样。

望了望面前的小山岗,彭总正要举步上山,三连长上前拦住说:“司令员,上面正在掩埋烈士呢,还是不要去了。”

“怎么,人死了就不要去了?”彭总瞪了他一眼,径自向山上走去。彭总一面走,一面察看着墓前的木牌。那些木牌上都分别写着烈士的姓名、年龄、职务和家乡住处。当他发现有几座坟前没有插木牌时,就停住脚步,对三连长说:“这里怎么没有插木牌呀?”

“有一些还没有查清楚。”三连长面有难色地说。

“不要怕麻烦!”彭总说,“可以找他们连队的人来亲自辨认。不是这些牺牲的同志,我们怎么来的胜利?”

彭总默默地脱下军帽肃立着,站了很久很久……热泪,从他露出白鬓发的面颊涔涔而下。

那边,像白玉屏风般的白岩山,已被夕阳染成金红,显得更加壮丽了。

(有删改)

【注】本文节选自《东方》第六部《凯歌》。《东方》是魏巍的小说代表作品,1982年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

文本二:

在彭德怀司令员身边的六小时

王一鸣

1952年7月14日上午9时许,朝鲜战场,距前沿阵地30多公里,设在坑道中的四十七军一四一师司令部作战室,大家正迎接突然到来的彭德怀司令员一行4人。发现司令员就站在我身边注视着挂在壁上的作战地图,我赶紧扔掉手中的铅笔给司令员行军礼。好一会儿,只听彭司令员和蔼地说道:“你这个小同志敬礼的姿势不太标准呀,把手放下吧,以后再练习。”一下把在场的人都逗乐了,严肃紧张的气氛一下就缓和了,我的脸也更红了。这时,叶师长、郑参谋长等师首长也都来了。我和值班参谋们很自然地都退到外间值班室去了。彭司令员听汇报和作指示总共只用了40多分钟。首长们走出值班室时,只听师首长们用乞求的口吻说:“司令员同志,请您别再往前走了,敌机频繁轰炸,太危险了,我们无法保卫首长的安全……”

彭司令员立即严肃地大声说:“你们前方的指战员们都没有感到危险、不安全,为什么轮到我就感到危险,不安全了呢?放心吧,能炸着我彭德怀的弹还没造出来呢。走,走,到前沿阵地去看看,去看看我们的英雄们。”师首长都知道彭司令员的脾气,只好服从命令。就这样,我便荣幸地成了彭司令员视察前沿阵地的向导。

四二三团指挥部也已经前移到主阵地后面的山脚下。我们在团部作短暂停留之后,就徒步爬山寻近道直插月牙山。一路上,彭司令员的兴致很高,不停地赞美朝鲜的自然景色,不时地催我快点爬。我当时刚满18岁,虽年轻力壮,仍累得大口喘气,可彭大将军健步攀登,如履平地。途中不时响起敌机的轰鸣声,炸弹的爆炸声,但彭司令员好像根本没听见,谈笑风生。这位常胜大将军的英勇、从容的英雄气概给了我们每个同行人很大的感染。一路上,我频频回头,怀着崇敬的心情望着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大将军,这就是《保卫延安》一书中的将军呀!

午餐是下午一点多钟在月牙山阵地上同前方指战员一起在坑道中吃的。炊事班长老李送来了热腾腾的小米稀饭和东北大饼,还有油炸花生米和一盆板栗,彭司令员大口大口地吃着,不时夸奖老李的手艺高。我们都被彭司令员的乐观主义精神感染了,这顿饭,人人都吃得又香又饱。

餐后的前沿阵地座谈会上,彭司令员与排长、班长、老兵、新兵亲切交谈,征求他们打好阵地阻击战的建议,同时还询问战士们现在在想什么,有什么要求和希望,还问他们打完仗后回祖国想去干什么……会上战士们发言热烈、笑声不断。我心中默默地想着:同志们都传说彭司令员是位非常威严的将军,但我亲眼见到的大将军竟是那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多像一位慈父啊!

(节选自2021年1月16日《株洲日报》)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第一段用“最繁华”“最热闹”等词语交代签字仪式给小村庄增添了光彩和生机,也暗示板门店将被载入史册。
B.文本一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对战斗英雄郭祥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刻画,突出了他的英雄气概。
C.文本二中“放心吧,能炸着我彭德怀的弹还没造出来呢。走,走,到前沿阵地去看看,去看看我们的英雄们”,既展现了在恶劣环境下彭总对士兵的关心,也展现了彭总作为革命者的乐观主义精神。
D.两个文本通过写彭总在朝鲜战场上的经历,都展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残酷,让读者明白了胜利的来之不易。
【小题2】关于文本一中画线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鬼红了红脸”描绘了杨春的表情,形象地写出了他起初与彭总沟通时的胆怯心理。
B.停战让杨春感到高兴,但却不解气,他希望把敌人赶到大海,他幼稚的想法遭到大伙嘲笑。
C.杨春和彭总都想着战后要帮助朝鲜人民搞建设,这也反映了广大志愿军战士的心声。
D.从彭总与杨春的对话中,我们能看到一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司令员的形象。
【小题3】上世纪80年代,著名文学家巴金在回顾自己对于革命文学的创作时,特别提到在作品中创作的“看见如英雄般伟大的小人小事”,希望借此表达“自己肚里火似的东西”,“探索民族力量的源泉”。请结合文本一,探究本文作者魏巍是如何通过塑造“小人物”来实现如上的创作意图的。
【小题4】两个文本都写了彭总在朝鲜战场吃饭的场景,但文本文体不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地雷大搬家

魏巍

一连几天,连长郭祥很恼火。敌人的地雷很厉害:跳雷能凌空而起,造成大范围杀伤;照明雷能发出强光,给他们的夜间活动带来很大的麻烦。

他和老模范开了一次支部委员会。结论是:不能依靠工兵,不能消极等待,因为工兵在后方运输线上的任务太繁重了。郭祥提议,他带一个班,先去摸一点儿经验

杀鸡不用牛刀,咱们掏耳屎用不着大马勺嘛!只要找一个当过民兵的,埋过地雷的,带上一两个人,取回一个研究研究,就行了。齐堆说。

讲了半天,你不就是说自个儿吗!郭祥嘿嘿笑着说。

齐堆扑哧笑了。郭祥又笑着说:

现在的妇女,觉悟真高,一来信就是:‘我不缺吃不缺穿,就缺一张报功单。’齐堆,说实话,是不是来凤又向你要立功喜报了?

这个,就用不着向领导详细汇报啦。齐堆笑嘻嘻地说,人家那信,比你说的丰富多喽!

任务就这样落到齐堆手里。

齐堆觉得,办这个事人不能多,时间不能晚。他和小钢炮提前吃了晚饭,扎好伪装。太阳斜照着对面山头,正是敌人不便观察的时候。齐堆让小钢炮和自己拉开距离,两人在一人多高的草丛里小心翼翼向前摸。这时,偶尔有两声冷枪冷炮,颇为宁静。突然一阵响动,原来是两只野山羊被惊起,可刚刚跑到山坡上,只见火光一闪,接着轰隆一声,就被地雷炸飞了。

齐堆忽然觉得脚上有感觉。原来是一根葱绿色的细铁丝。顺着铁丝一看,只见一棵幼松下,埋着一个扁圆形的绿铁盒子。这齐堆自称是民兵,实际当时年龄很小,没有真正摆弄过地雷。按他事后的说法,他蹲下身子,给这个洋玩意儿相起面来。铁盒子上,凸起一个一寸多高的雷帽,有墨水瓶盖那么大;雷帽上面一个小铁环,铁环上系着牵往各处的铁丝。齐堆轻蔑地笑了笑:今天,你就是老虎,我也拔你的牙!

齐堆让小钢炮离自己再远一点,全神贯注地研究。连着绊雷丝的铁环,一定是发火的地方。得先把铁丝弄断。他一只手轻轻捏着铁丝,一只手掏出钳子去咬。几根铁丝先后咬断,他不禁松了一口气。可是,敌人为什么把地雷埋一半留一半?他慢慢扒开地雷周围的土,试探着往下面摸,没碰到什么。

旁边不远有交通沟。齐堆把地雷端着放在沟沿上:你只要一冒烟,我就把你推沟里去!

雷帽衔接处是螺丝口,得把它拧下来。他转过脸说:

小钢炮,你还是先到那边待一会儿,我一会儿从左往右拧;要是出了错,你再起一个,倒过来拧。今天,无论如何得把它破了。

小钢炮翻了排长一眼,说:

一到节骨眼,就把我支开了。

喀,工作需要嘛!要是都炸住了,咱们俩就在这儿休息吧,甭想完成任务了。

小钢炮只好离开。齐堆挽起袖子,瞪大眼睛,等把雷帽拧下来,衬衣已黏黏糊糊地贴背上了。他长长地吁了口气,看看雷帽,里面装的是弹簧和撞针;再看看雷体,雷管和底火还附在上面。他一遍一遍地察看雷管和雷体的衔接,试着拔了几下没拔动,心想,拔不动,那就是拧上去的。接着轻轻一拧就拧下来了。

最后,只剩下雷体了。他还不放心,就抱起它向空中一扔,地雷像一块石头,咕咚一声落在地上,并没有爆炸。他几乎兴奋得喊出来:

美国佬!你们的看家法宝完蛋了!

下面的事情就简单了,两个人的紧张烟消云散。像在地里挑瓜似的,他俩不一会儿就起了十几个各式各样的地雷。时间还有点早,起出的雷有点多,他们在敌人出没的洞子周围埋上好几个,哼着歌回来了。

训练班办起来了,从入学到结业,不到一个钟头。下午,郭祥抽了两个班,区分了作业地区,分别去起雷。月落乌啼时,大家背着满满的几口袋地雷回来了。

起作用了!小钢炮一进门就喊,那个洞子进不去人了,黏糊糊的到处是血,我摸进去,结果找着敌人的一条大腿!

洞子里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周政委来了电话。郭祥把起雷的情况讲了一遍。政委很高兴:

你们不但要自己搞好,还要帮助友邻。从明天起,派出十个教员,带着地雷到各部队讲课。

郭祥连声应诺,耳边又传来政委严肃而亲切的声音:

郭祥同志!你们搞的这个‘地雷大搬家’,发挥了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全军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有些方面,你们落后了……

郭祥耳朵一支棱,咽了口唾沫,把耳机攥得紧紧的。

比如说现在的冷枪冷炮活动,有些连队打得好啊!你听说过‘狙击兵岭’吗?

没听说过。郭祥回答。

哦,这个连队可了不起!在一个多月内,光用冷枪冷炮就打死敌人四百多名,够一个营了!你们怎么没有取得这样的战果呢?

郭祥涨红了脸。政委在电话里问:

郭祥,你有什么意见?

没有意见。郭祥说,政委,请你报告师长,我们坚决把敌人打到地底下去!

挂上耳机,郭祥擦了把汗,长长吁了口气,说:

喀!现在这个形势,稍微不注意,就落后了!

政委怎么说呀?齐堆问。

郭祥笑着说:

嘿,他这政治工作就是有两下子!你刚轻松一点,就有新任务,叫你想骄傲都没时间……快快,快去找指导员开支委会吧!

(节选自长篇小说《东方》,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郭祥之所以很恼火,是因为敌人的地雷造成很大杀伤,而照明雷发出的强光对我军战士的眼睛造成很大伤害。
B.为解决地雷问题,郭祥和指导员老模范开了一次支委会,表现出人民军队发扬军事民主,遇事不等不靠的主动积极的战斗作风。
C.郭祥对齐堆的调侃,表现出他对同志个人情况的了解及同志之间亲密无间的战斗情谊,也流露出对其抢功的些许不满。
D.政委对郭祥他们的起雷战果感到非常满意,但为了提醒他们不要骄傲,提出要搞好冷枪冷炮活动的新任务。
【小题2】本文表现出浓郁的革命英雄主义情怀,请就齐堆带小钢炮排雷的情节进行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称指导员为“老模范”,后面又借郭祥之口称他为“指导员”,这样称呼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球的红飘带(节选)

魏 巍

韩洞庭指着渡口,对丁纬吩咐说:“这里是佯动方向,你们就在这里架桥!”

正在这时,只听“轰隆”一声,一颗迫击炮弹落在附近,在雨雾里升起一团浓浓的蓝烟。接着又是一梭子哒哒哒的机枪声,茅屋旁边的一棵大树落下不少枝条来。

“敌人发现我们了!”韩洞庭说,“快分头干吧!”过了不大工夫,杨米贵就领着十几个战士,出没在竹林里,砍竹子,捆竹子,背竹子,忙个不停。他们的身上湿漉漉的都是雪水。杨米贵真的像是造船司令似的不断提醒着人们一些注意事项,而且具有鲜明的原则性:“同志们,请注意,不要把公竹子砍光了!”

“什么公竹子?杨二郎,难道还有母竹子吗?”人们一片笑声。

“莫笑,莫笑,确实有公竹子、母竹子的!我小时候干过的。”杨米贵一本正经地说。接着,他领着人们指看什么是公竹子,什么是母竹子,说:“我们把公竹子或者母竹子全砍了,这片竹林以后就不存在了,那么老百姓怎么办?就是土豪的,以后还要分给穷人嘛!”

“对,杨二郎说得有理!”人们纷纷说。

“所以,咱们要隔几棵砍一棵,留下公的 ,也要留下母的!”

人们砍下竹子,他又指导编竹筏。竹筏编成,他又喊:“不成,不成,船头上还要烤一烤,让它翘起来,不然阻力大,走不好。”

这样,到了中午时分,就编起了一只漂漂亮亮的翘着头的青青的竹筏。

当这只竹筏出现在韩洞庭、黄苏、金雨来的面前时,他们乐得眉开眼笑。他们这里捅捅,那里摸摸,然后对着造出最新产品的造船司令,看了又看,笑得很甜。韩洞庭转过头问金雨来:“过江的人准备好了吗?”

“早就准备好了。”金雨来说,“报名的不少,我先挑了八个,过不过得去,让他们先试一试。”“这样好。”黄苏先肯定了,“把他们带来吧!”

不一时,七名战士由一名排长率领,跑步赶来。在他们面前站成一排。韩洞庭一看,来的人虽然武装整齐,可是八个人有四个穿便衣的,七长八短,还有一个穿长袍的,一个戴礼帽的,心中就有几分不悦。真是,还不如中央苏区的游击队整齐!但转念一想,出发两个多月了,天天走,没有得到一点补充,也只好如此。再看那八个人精神还好,在首长面前故意表现出执行艰巨任务满不在乎的神气,也就释然了。

“你们都识水性吗?”黄苏问。

“他们都是赣江边长大的。”金雨来笑着说。

“我看这条江还没有赣江宽哩。”那个戴礼帽的显出一脸满不在乎的神气。

出于政治委员的责任感,黄苏望着大家严肃地说:“同志们的责任很重呵!如果我们过不去乌江……”

“这个我们知道!”“请首长放心吧!”人们纷纷说。

韩洞庭挥了挥手:“那就开始吧,我组织火力掩护你们。”

他们把竹筏抬到江边。韩洞庭和黄苏在坡坎后面隐蔽观察。此时山谷中依然云雾迷蒙,雨雪霏霏,北风挟着惊涛,发出动人心魄的咆哮声。

随着敌人的射击声,红军的马克沁重机枪,也以准确的点射封锁着对岸堡垒上的枪眼。那八个穿着杂色服装的红军战士,精神抖擞地把竹筏推到江水中,然后上了竹筏,用竹篙、木棒开始向江中划去。他们刚刚进入江流两三丈远,就被一个急浪卷了出来。那几个战士不得不再度跳下竹筏,将竹筏推入江流。韩洞庭不断地皱皱眉头。等到竹筏离岸有了一段距离,他的眉头才舒展开来。紧接着,竹筏一时被浪涛吞没,一时又吐露出来,两个指挥员的心,也是一上一下,正像惊涛中的竹筏一般。

竹筏渐渐进入中流。韩、苏二人的精神更加紧张起来。他们看见竹筏好像停滞不动,无力进入的样子。只见几个人站立起来,经过一番紧张的搏斗,竹筏才像疾箭一般地进入激流。

“不好,人落水了!”黄苏忽然惊叫了一声。

韩洞庭定睛一看,只见竹筏几乎直立起来,似乎被什么东西突然卡住似的一动不动,周围激起一堆雪白的浪花。他赶快举起望远镜细看,竹筏上光光地没有一个人影,只是附近有七八个时浮时沉的黑点。说话间,竹筏已经被激流冲向远处,而那几个黑点却仍在浪涛中沉浮。再看时,只是黑魅魅的波浪和靠霏的雨雪;其他什么也看不到了。

“糟了!”黄苏颓然地说了一声。韩洞庭放下望远镜,看见政治委员拿望远镜的手在微微颤抖,红星军帽的帽檐下,都是汗水。自己的身上也觉得湿漉漉的,大约里里外外都湿透了。

“他们没有过得去。”金雨来从那边坡坎下跑过来,神色懊丧而又有几分羞愧。韩洞庭和黄苏没有作声。

“竹筏还有,我们接着过吧!”金雨来以为团首长心中不悦,又说。“不用,晚上再说。”韩洞庭望着政委。

黄苏点了点头,感情沉重地说:“派几个人到下游村庄里看看,看他们八个人还能不能回来。”

雪愈下愈大,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北风也更加峭厉。对面那四座尖尖的山峰已经消失在浓雾里。江面上混沌一片,乌江显得更加宽阔也更神秘莫测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描写了红军战士在枪炮声中轻松愉快地伐竹做竹筏的场景,烘托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B.由杨米贵熟知竹子的公母和做竹筏的要点等细节可以看出,这些战士是来自劳动群众的战士,这支军队是人民的军队。
C.小说结尾一段写乌江风雪,再次交代了红军渡江的恶劣环境,暗示了作战的艰难,也以乌江风雪象征革命事业的神圣。
D.小说选取了红军长征路上一次进攻失败的场景,鲜活生动的人物,张弛交错的情节,惊险危急的场面,让人如临其境。
【小题2】作者在塑造渡江战士的形象时运用了多种手法,请选择三种简要赏析。
【小题3】这篇小说对于今天的在校青年来说有哪些现实意义?请结合作品简要回答。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