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9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和基础,世界主要经济体都把发展实体经济放在了国家战略高度上来对待。脱实向虚在投资市场上的重要表现,就是资本过于追求短期利润,而忽略了长期可持续发展,过于注重财务指标而忽略了企业或投资者应该承担的环境与社会责任。

资产管理行业应积极践行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核心投资原则,倡导、引导和推动企业与经济社会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缓解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因此,也有一个重新认识什么是实体经济的问题。基于互联网时代的新特点和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我们提出新实体经济这一概念。

什么是新实体经济?简言之就是有效满足客户真实需求、科技含量高、容纳现代人才就业、生态环保可持续的新型经济形态。新实体经济不是对实体经济从结构层面的重新定义,而是指传统实体经济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改革发展方向,所以两者并不对立,是一种递进关系。

我们一直在说振兴实体经济,只有能够转型、升级的传统实体经济才存在振兴的意义,老旧而无进步潜力的实体经济并不值得去振兴;其次,我们应厘清并扩展实体经济的范畴。过去一提到实体经济,就想到工厂冒烟或者中国制造。但事实上有更广阔的角度看待实体,比如说现代农业,怎样让农产品跟农业的工业化加工、现代化流通以及客户定制化的服务结合起来,从这个角度来说现代农业是新实体经济,也都应该划入新实体经济的范畴,而不是用实体这个老概念,把这些新产业对立起来。

发展新实体经济,必须有强大的金融和资本市场支持,这本身也是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的重要方向。金融和资本市场需要给予科技创新企业更多的支持,包括提供风险投资、信用融资、较高估值的退出机制。过去对于互联网、生命科学、人工智能、新能源如此,未来对认知科技更是积极支持。

在新时代背景下,财富管理的意义必须不断被提升和超越。新实体经济是我们的未来,培育其壮大发展,不仅是改造提升传统部门,更要围绕分享经济、认知科技等打造发展新引擎,借助资本力量,培育出一批为社会创造财富、为国家创造税收、为人民提供就业机会、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为传统行业提供新出路的创新企业来。

(摘编自王广宇《没有实体经济就没有财富管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主要经济体都高度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因为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和基础。
B.“脱实向虚”表现为注重财务指标,这忽略了企业或投资者应担的环境与社会责任。
C.资产管理行业的投资原则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可以推动企业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D.从如何让农产品跟农业的工业化加工结合的角度来看,现代农业不属于新实体经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实体经济”概念的提出,基于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和互联网时代的特点。
B.作者将“新实体经济”与传统实体经济进行比较,指出了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的递进。
C.作者谈振兴实体经济时强调:要看实体经济是否具有潜力,要厘清并且扩展它的范畴。
D.对于新实体经济,文章首先引入概念,接着进行深入分析,最后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在投资市场重视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不追求短期利润,就能实现“脱虚向实”。
B.传统实体经济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改革发展方向是“新实体经济”,二者不是对立的。
C.发展新实体经济,需要金融和资本市场支持,这是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的重要方向。
D.没有实体经济也就没有财富管理,在新时代背景下,财富管理的意义要有提升超越。
21-22高三上·黑龙江哈尔滨·期中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长期以来,中国学者一直认为在历史上绝大多数的汉族同化了许多不同的异族。自孔子赞美管仲“尊王攘夷”以不到三百年的时期内,或全部或部分都消融在中华民族的大炉里。而西方的反汉化论者强调族群认同,认为清朝的民族政策丰满中,蒙古,汉军,汉人,壁垒分明。罗斯基与克劳杜雷等西方学者,大都研究清史,不以“满人汉化”为然,他们严厉批评“汉化”的提法,指为大汉沙文主义,是现代中国民族主义者的历史解释。

华裔学者大都以中原汉文化为立论的主旨,如为,边疆民族入主中原,其政权能否长久,是其能否汉化,汉化是夷狄之乡,成为冠带之邦,如12世纪的女真在进入华北之前,就已经从事农耕,占据华北后,起用汉人官僚,采取中国制度,深受汉文化的影响,金世宗虽极力保存女真文化和语言,但是到了金章宗的年代,汉化程度已深,并允许汉人和女真人通婚。

满人的族群认同,固然归属于八旗制度,但编入八旗内的所谓“旗人”除女真族主体外,包括蒙古族,汉族,少数俄罗斯族,维吾尔族,藏族也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共同体,并不是单一族群的认同。不同族群的“同质化”以及“同质”固然有其过程,疾徐有别,最终“融合”亦难易有异,不过汉族与少数民族经长时间之同质化以及同质,终于达到相当成功的融合。若说政治认同,无论任何族群,在清帝国时代都认同清朝,作为汉人的曾国藩,李鸿章一抹不认同清朝。然而一旦帝国覆亡,认同随之消失,而满足人民经过长期的杂居共处,日益趋于一致。最终结果是,满汉两族经过“同质化”而终于“同化”。带有满族血统的汉人,增大了汉族的总数,而绝大多数的满人在长期汉化下,趋向认同中华民族。所以中华民族的发展是以汉族为主体,华夏文化为核心的共同演进,并强化了共同的心理状态和国家情感。但汉化并不是全面的,实有程度深浅之别,而深浅取决于个人所属种族,社会阶层,家庭背景与居住,中原时间之长短;不过,即使汉化程度最高之家族,与汉族融为一体时,并未放弃原有之族群认同。

满、蒙等胡族吸纳汉文化,势必回馈汉文化,也是比丰富汉文化的内容,是汉文化增添了新的生命力,以非原来汉文化的面貌,逐渐发展成为在不断成长的中华文化。而其控御的疆域均远远超过历史上的汉人政权,亦因而扩大了中华帝国的范围。所以汉文化并不是简单地同化其他民族,而是长期的互动影响与融合的过程,与西化或现代化之过程并不尽相同。在绵长的中国历史里,多数的汉民族的汉文化毕竟是形成一体多元的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最主要因素。

(摘编自汪荣祖《明清帝国的生态危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学者认为,在历史上,绝大多数的汉族同化了许多不同的异族。“用夏变夷,不允许用夷变夏”这一史观来自孔子赞美管仲的“尊王攘夷”。
B.钱穆认为,宋以后,契丹,女真蒙古,满洲或全部或部分消融在中华民族的大炉里。但西方的反看化论者则以清朝的民族政策为例,强调族群认同。
C.有些研究清史的西方学者,并不认同中国学者的满人汉化论,他们指责“汉化”论是大汉沙文主义的表现,是现代中国民族主义者的历史解释。
D.华裔学者基本上以中原汉文化为立论的主旨来说明夏夷之变,认为边疆民族入主中原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夷狄之乡可成为冠带之邦。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清朝的八旗满人并不是单一族群,它是以女真族为主体,包括满族,汉族,少数俄罗斯族、维吾尔族,藏族在内组成的一个多民族的共同体。
B.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不同族群的“同质化”以及“同化”都会有一个过程,有快有慢,有难有易,但最终都会成功”融合”的。
C.汉族与满族之间的“同质化”以及“同化”达到了相当成功的融合,虽然清朝灭亡,但蛮族人民经过长期的杂居共处,日益趋于一致。
D.作为汉人的曾国藩,李鸿章等人莫不认同清朝,与此同时,绝大多数的满人在长期汉化下,也趋向认同中华民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是以汉族为主体,华夏文化为核心的共同演进,所以并没有形成汉文化,吞并少数民族文化或少数民族放弃原有的文化的局面。
B.在汉族同化异族的过程中,汉族与其他民族强化了共同的心理状态和国家感情的同时,即使汉文化程度最高之家族,也并未放弃原有之族群认同。
C.满、蒙等胡族在吸纳并回馈汉文化中,是汉文化逐渐发展成为在不断成长的中华文化。他们控御的疆域均远远超过历史上的汉人政权,扩大了中华帝国的范围。
D.“汉化”是汉民族文化同其他民族长期互动、影响与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多数的汉民族的汉文化是形成一体多元的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最主要因素。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目。
论健康     【德】叔本华
⑴ 能够促使心情愉快的不是财富,而是健康。
⑵ 我们不是常在下层阶级——劳动阶级,特别是工作在野外的人们脸上找到愉快满足的表情吗?而那些富有的上层人士不常是愁容满面,满怀苦恼吗?所以我们当尽力维护健康,唯有健康方能绽放愉悦的花朵。
⑶ 至于如何维护健康实在也无需我来指明——避免任何种类的过度放纵和动荡不安的情绪,但也不要太抑制自己。要经常做户外运动、冷水浴以及遵守卫生原则。没有适度的日常运动,便不可能永远健康,生命过程便是依赖体内的各种器官的不停运动,运动的结果不仅影响到有关身体各部分,也影响全身。亚里士多德说:“生命便是运动。”运动也的确是生命的本质。有机体的所有部分都一刻不停地迅速运动着。比如说,心脏在一收一张间有力而不息地跳动,每跳28次便把所有的血液由动脉送到静脉再分布到身体各处的微细血管中。肺像个蒸汽引擎无休止地膨胀、收缩。内脏也总在蠕动工作着。各种腺体不断地吸收再分泌激素。甚至于脑也随着脉搏的跳动和我们的呼吸而运动着。世上有无数的人注定要从事坐办公室的工作,他们无法经常运动了。体内的骚动和体外的静止无法调和,必然产生显著的对立。本来体内的运动也需要适度的体外运动来平衡,否则就会产生情绪的困扰。大树要繁盛荣茂也需风来吹动。人的体外运动须与体内运动平衡,此点尤为重要。
⑷幸福系之于人的精神,精神的好坏又与健康息息相关。
⑸ 这只要想想我们对同样的外界环境和事件,在健康强壮时和缠绵病榻时的看法及感受如何不同,即可看出。 使我们幸福或不幸福的,并非客观事件,而是那些事件给予我们的影响和我们对它的看法。就像伊皮泰特斯所说:“人们不受事物影响,却受他们对事物看法的影响。
⑹ 一般来说,人的幸福十之八九有赖于健康的身心。有了健康,每件事都是令人快乐的;失掉健康就失掉了快乐。即使人具有伟大的心灵、快活乐观的气质,也会因健康的丧失而黯然失色,甚至变质。所以当两人见面时,我们首先 便问候对方的健康情形,相互祝福身体康泰,因为健康实在是成就人类幸福最重要的成分。只有愚昧的人才会为了其他的幸福牺牲健康。不管其他幸福是功、名、利、禄、学识,还是过眼烟云似的感官享受。
⑺ 世间没有任何事比健康来得更重要了。
【小题1】简要概括文章的论述思路。
【小题2】文章第五段说“人们不受事物影响,却受他们对事物看法的影响”,该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认为“世间没有任何事比健康来得更重要了”,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情志是中国古代诗学范畴的概念,是诗歌的内在本质要素。史传文学的“志”体现在以一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中,在叙事中蕴含着事理,抒发史官的政治抱负。“情”表现为史官在书写历史时“发愤著史”,融入自己的心灵感悟,饱含深情。用诗学范畴的“情志”来研究史传文学,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史传艺术本质的认识。

先秦时期,史官掌管祭祀、占卜、记事、典册等一系列国家大事。这些人知识渊博、地位崇高,不仅担负记录历史的责任,还要向君王谏言、献策,有时还会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中。史官个人的荣辱成败与国家兴亡是分不开的,他们同其他臣子一样肩负励精图治的使命。这也就是史官要在史传中表现“志”的原因。

史官在记史时抒发意志,因为他们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还是历史的参与者。孔子慨叹:“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史记·孔子世家》)如果是秉笔直书,只是客观记录历史,孔子何以想到后世“罪”他?深层原因还是他在《春秋》中融入了自己信奉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标准。这种价值观念并不是作者个人狭隘的主观取向,而是认识历史的一种参照系统。 史传在对事件和人物做点评时,往往会追加一个点评的主体。这样就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品评区分开来,不会混为一体,不至于影响史实的客观真实性。对事件的看法借“君子”“仲尼”等之口表达,实质上是借他人之口抒心中所想。这样的叙事技巧,既保持了历史的客观真实性,凸显了史学家的公正,也在字里行间暗含了作为一个当局者的态度——史官并不是看客,而是切身为国家兴衰存亡忧心忡忡的正义保卫者。

钱锺书言“史蕴诗心”,史传亦是史官的心灵史。这一点在司马迁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尽管一直秉持据事直书的信念,但在司马迁看来,史传不仅是对历史的整理和记录,也是对现实的态度,是体现价值观的一种途径。他以诗性叙述,展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展示了历史强大的生命力。例如《史记·刺客列传》中饱含深情地刻画了刺客这样一类人物,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高渐离,一个个有血有肉、肝胆相照,淋漓尽致地诠释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价值观、人生观。 历史记录的本质是对人类文明痕迹的捕捉,史官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要与历史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他的使命就是饱含着深情把已经逝去的人物写出生命,把已经发生的事件写得生动,最终呈现出鲜活的人物、鲜活的历史,让跳动的生命气息绵延不绝。

史传作者的“情”不同于抒情诗人的“情”。诗人多聚焦于一时一刻的客观世界和主观意志;史官有更加广阔的胸襟,不仅关注当代,也关注过去的人和事,在动态的社会和人生中表情达意。诗歌的情是静中显情;史传的情是动中传情。诗歌字里行间传递着诗人的情感;史传则是表面上有意避之,实则处处传情。

(摘编自魏玮《史传文学的“情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史书中都蕴含着“情志”:在叙事中蕴含着事理,抒发史官的政治抱负;写史书时融入史官的心灵感悟。
B.史传往往追加某个主体对事件和人物进行点评,这样就区分了历史事件和人物品评,而不至于影响史实的客观真实性。
C.司马迁认为,史传不是对历史的整理和记录,而是对现实的态度,是体现价值观的一种途径,他践行了自己的理念。
D.史传作者的“情”与抒情诗人的“情”不同,诗歌字里行间传递着诗人的情感,史传则是有意避开情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把属于古代诗学概念的“情志”引入史学研究中,目的是深化对史传艺术本质的认识。
B.文章主体部分从记史言志和作史缘情两个角度进行阐述,后一角度与诗学进行了对比。
C.文章引用《史记》中孔子的言论,论证史官在记史时抒发意志,是历史的参与者的观点。
D.文章列举《史记》中的刺客这一类性格鲜明的人物,论述司马迁秉笔直书的治史观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官个人的荣辱成败与国家兴亡紧密相连,他们有一种使命感,因此在史传中表现“志”。
B.《春秋》融入了孔子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标准,主观内容较多,只能作为历史的参考。
C.史官在史书中表达自己作为当局者的态度,这是史官心忧国家,对国家兴亡的一种责任。
D.饱含深情地写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写出鲜活的人物、鲜活的历史,这是史官的伟大之处。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