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1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木绳则直                           受:经。
B.顺风而呼,声非加            疾:迅速。
C.舆马者,非利足也            假:借助,利用。
D.而神明自得,圣心            备:具备,完备。
【小题2】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名况,春秋时期思想家,时人尊称为荀卿,《荀子》是其代表作,现存32篇。
B.跬步,半步,古时称人行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故半步叫“跬”。
C.“驽马十驾”的“驾”是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十驾”在文中比喻很远的路程。
D.“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在本文中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学生必能胜过老师的道理,以及学习的重要性。
B.“学不可以已”起统领全篇的作用,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
C.“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些比喻都用来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
D.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时,从正面和反面设喻对照,说明“积”与“不积”效果完全不同。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1-22高一上·广西梧州·期中
知识点:《荀子》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大抵观书先需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节选自朱熹《读书之要》)

(乙)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丙)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孑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B.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C.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D.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跬步”,古时称人行走,跨出一脚为“跬”,而跨出两脚为“步”。
B.老聃,即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孔子曾向他问过礼。
C.古文,文中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讲求声韵和谐、辞藻华丽的骈文相对。
D.韩愈,字退之。愈,胜过,其名与字意思相反,相同的名、字关系如苏轼,字子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提出了读书应熟读精思的观点,熟读让语句如出自自己的嘴巴,精思让文意好像出自自己心里所想,这样以后可以有所收获。
B.甲文认为,读书要仔细思考,对于有疑惑的内容,一定先要学会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否则没等到和其他学说比较,就已经自动屈服,无法读懂了。
C.乙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学习应该具有的态度和方法,荀子认为,学习要注重积累,要坚持不懈,还要专心致志。
D.丙文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以此表明本文的写作缘由,其更深的用意是倡导古人从师之道,抨击当时社会士大夫们的耻师风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小题5】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分别简要分析它们运用的论证方法。
课内落实好了才能迁移到课外的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甲: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荀子《劝学》)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选自刘开《问说》)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其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无以成江海             非学无以致疑
B.锲不舍             好学不勤问
C.非蛇鳝穴无可寄托者       审问而明辨
D.圣心备             以求一得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丰富的知识
B.所谓就有道而正也:就有办法
C.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差不多
D.孟子论“求放心”:放纵散漫的心
【小题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有相同之处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A.微斯人,吾谁与归?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甚矣,汝之不惠。
【小题4】下面句子中分别表明学习需要“广泛积累”和“持之以恒”的一项是(     
A.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B.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②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C.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D.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小题5】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荀子运用设喻的方式,形象生动地阐明学习要注重积累,要持之以恒,要专心致志。
B.刘开一开篇便提出好学尤其应当勤问的观点,接着便着重论述好问的意义:可以丰富知识,有利于修饰品德。
C.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荀子与刘开都运用排比、对比、比喻手法,说理透彻明白,气势恢弘。
D.“说”是一种文体,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说明、议论,刘开的《问说》属议论,与荀子的《劝学》体裁相同。
【小题6】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哉?于禽兽又何难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 则君子不患矣。

(节选自《孟子·离娄下》)

材料二: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讟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谏议大夫魏征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詹何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陛下所明,实同古义。

(节选自吴兢《贞观政要·君道第一》)

【注】①讟():怨恨,诽谤。②詹何:战国时期楚国思想家。

【小题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舜A为法B于天下C可传D于后世E我由未免F为乡人也G是H则可忧也。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与禽兽奚择哉”与《谏逐客书》“河海不择细流”中“择”意思相同。
B.“为君之道”与《师说》“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道”意思不同。
C.“上治而下乱者”与《大学之道》“国治而后天下平”中“治”意思相同。
D.“问其治国之要”与《孟子》“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中“要”意思不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仁”和“礼”是人的本心,君子内心存有“仁”和“礼”,所以他不同于一般人。
B.孟子认为人要重仁信礼,能以舜为典范,像他那样去做,即使有一时的忧患,也不需要担心。
C.唐太宗运用割股啖腹的比喻形象表明君主与百姓的关系,认为要做好君主,就不能侵害百姓。
D.楚庄王聘用詹何治理楚国,使国家安定;魏征希望唐太宗明白古人治国的道理,向古人学习。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
(2)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
【小题5】两则材料都强调了“自反”的重要,但孟子和唐太宗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