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3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黄河

周立波

二十一日,部队陆续到了黄河边上。这就是历代诗人最爱歌颂的黄河,这就是音乐家冼星海同志在《黄河大合唱》里谱出了澎湃之声的黄河。

万道灿烂的阳光之下,黄河里面的无数冰雪的团块射出明亮的反光。这些冰雪的大块,浮泛在黄浊的水浪里,迅急地奔流。它们互相冲击着,发出嚓嚓的声音。

等待渡河的时候,我到镇上去找开水喝,和老百姓聊天。他们说,原先这里的房子要多些。日本兵几次打到了河东,毁了这里好多民房。依靠八路军英勇的守卫,日本兵从来没有渡过河来。我们和日本兵只隔一条水,但是陕甘宁边区始终是一块干净的土地,从来没有被日寇践踏。今天正在渡河东去的王震将军的部队里,就有好多保卫黄河的英雄。

我们挨次下了船。每船水手十一人,船一解缆,水手使劲地荡桨,大声地呼喊。那是一种粗犷的吼声,声音那么大,竟至超越了风声和波浪冲激船头的声音。到了中流,船不停地起落,并且一直往下流。水手们使尽力量摇桨,使尽一切力量呼吼。这是人和自然斗争的雄伟的场面。河风吹着,我们穿着大衣,还冷得发颤,水手们只穿着单衣,脸上的汗竟像雨点一样滴落。

到了河东的沙滩上,王首道同志站在那里遥望着河西,有一刻钟之久,不肯走开。我们已经离开陕甘宁边区了。王震同志还没有过来。他正在西岸指挥队伍,分拨船只。

我们沿着黄河走了十里路,才转入东边的山路。在河边看见的第一间房子的砖墙上,写着时刻准备反扫荡,坚决保卫抗日民主根据地。我记起了早晨在螅蜊峪看见有一堵墙上写着:展开赵占魁运动,发展手工业。隔一条黄河,一边是生产运动,一边是对敌斗争。

在河边,我们碰见了两个农民。他们都穿着蓝布棉衣和白布棉裤,头上挽着干净的白毛巾。其中一位提着一个大型手榴弹,另外一位腰间插着一支土造的手枪。这是民兵。提着大手榴弹的小伙子,仔细打量了我们的制服和武器,小声地对同伴说:咱们的人。我们要他们带路,他们十分高兴地走在前面,并且告诉我们,这里是临南县界。这里的民兵都会使用地雷,每个村庄的大路和小路都挖了雷坑。敌人一出来,地雷就埋好。我们经过的村庄,果然到处有雷坑。民兵送了我们十来里路,我们怕走得远了,耽误了他们自己的事情,请他们回去。但不料他们回去以后,我们碰到了一点麻烦。

我们经过一个名叫马塔的山村时,突然被一群孩子包围了。他们手执红缨枪,不让我们走,索看路条。我们说:咱们是八路军,从河西来的,没有带路条。一个为首的孩子说:你们是八路军,咱们欢迎,可是八路军也得有路条。我们又告诉他:你们的民兵哥儿还送了我们一程,刚走。他说:咱不管,只要路条看一看。我们被阻拦着,幸亏村里出来一个人,问什么事,知道我们是从河西来的八路军以后,他叫孩子们赶快让开路,让我们前进。

一路上,我们赞赏着村民组织的严密,有着这样的人民组织的地方,敌人是不容易逞凶的。

我们走了五十五里路,到了临南县府所在地刘家会。县政府把镇上最好的房子腾出来,让给我们住。晚上,睡在炕上,我们谈起了今天在黄河岸上发生的一件事情——

张米贵是一大队的战士,参加八路军已经有七年。他母亲听说儿子要经过家门,就拄着一根拐杖,来到黄河边上,等了三天,真就看见儿子了。她流眼泪,说不出话来。张米贵抱着枪伴着她坐了一会儿,要她好好地保重,并且说,自己会很快地回家。最后,他站起来说:打日本兵,打那些反动派,是大事。娘,你回去吧。于是,他赶快走开,怕她看见自己的眼睛。

就是这样,他别了母亲,赶上队伍,把一切经过报告了班长。从家门经过,他没有回家。

(摘编自《南下记》,有删改)

文本二:

小品文很小,人家或以为它只配供人消遣,不能载道。我则以为除供人消遣外,还须载道,其寿命才能长久。不过道也有一个分别。假如我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未免太艰深了。小品文所载之道,应该是众人易于明白的道理。世间有不少长篇大论,因其太长太大,只有以读文章为职业的人才有工夫去读它。又因其说理复杂曲折,也只有以读文章为职业的人才能读得懂。很好的小品文,就形式说,第一个原则,当为短小。近来常见一些小品文,其开张白往往占一两百字,太不经济。不过经济之极,也足以使小品文丧失其文章之。小品文毕竟是章。虽极短小,内部仍可以有严密的组织,仍可以有起承转合。一句抽象之道理,可以写三两句具体之说明,正面说了,还可以说反面。总而言之,小品虽经济,然而是章。

(摘编自周谷城《泛说小品文》)

【小题1】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周谷城在文中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等抽象艰深的句子为例,来说明小品文不应该晦涩而应该明白易懂,很有说服力。
B.张米贵是一名普通战士,为了抗战,他从家门口经过都没有回家,文本记述他,是要表现这位战士超出其他士兵的家国情怀。
C.《黄河大合唱》是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音乐作品,文本提到它,旨在引出对渡河时人和自然斗争的雄伟场面的描写。
D.陕甘宁边区是以陕北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王首道遥望河西,透露出思念党中央、保卫党中央、不甘心放弃根据地的心理。
【小题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黄河”为题目,一方面是因为故事确实发生在黄河边,另一方面是把黄河作为一种象征,寄寓刚毅、勇敢等民族精神。
B.“我们”穿着大衣还冷得发颤,但船上的水手们“脸上的汗竟像雨点一样滴落”,对比中生动地表现出水手们奋力划船时的艰难与不屈。
C.提大手榴弹的民兵说:“咱们的人。”这简短而又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却显示出充分的信任,反映了八路军与农民的亲密关系。
D.文章开头写水浪奔流、阳光灿烂、冰雪团块明亮,这些景物烘托了作者看到黄河的激动心情,表现出人定胜天的坚定信心。
【小题3】本文的环境描写非常出色,对表达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赏析。
【小题4】周谷城认为优秀的小品文在内容与形式上各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上述特点赏析文本一。
21-22高二上·辽宁大连·期中
知识点:其他小说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前该有一棵树

张者

①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

②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

③这是一个矿区,属于天山深处的神秘所在,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并起名506矿。506矿到底有什么矿?我第一次听到它的传说是在晚上熄灯后,我那刚上一年级的弟弟从被窝那边爬到我这头,然后对我耳语道:你知道506矿是什么矿吗?我问什么矿?他神秘地说是铀矿。铀矿是什么矿呢?弟弟又降低声音回答:铀矿是造原子弹的。

④原子弹的赫赫威名谁不知道,于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哪怕是喝着苦泉水也不觉得苦了,因为我们的父母正干着一件天大的事情。

⑤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着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判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胡老师是一个大学教授,右派,发配到新疆就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比方:《苦泉水》《戈壁滩》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

⑥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

⑦于是,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比方: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老家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他给我讲了门前大桑树的故事。

⑧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

⑨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沙枣树、白杨树……还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

⑩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壮,又是那么孤独,美得却让人震撼。

⑪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

⑫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

⑬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

⑭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

⑮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有了结果。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

⑯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但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树根终于露了出来,大人们就用稻草绳把带土的根部绑成了一个大圆球,再然后用撬杠和拖拉机拉动大圆球,让它滚上大爬犁。

⑰它实在太高大了,树根那个大圆球和树干被捆在爬犁子上,有一半树枝还拖在地上。拖拉机拉着爬犁在前,累得直冒黑烟。装满了甜水的水罐车跟在后面,整个队伍开始向山上移动,远远望去像一个送亲的队伍。

⑱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栽在我们小学校操场中央。如果你上山,很远就能看见它。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那简直就是一个节日。人们眼巴巴地望着从水罐车内放出的甜水浇灌它,用舌头舔着自己干裂的嘴唇。

⑲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孩子们提出要移植胡杨树,虽然胡老师很感动,但要不要满足孩子们的要求令他很为难,于是他只能先离开了。
B.文中描写胡杨树时,反复使用“孤独”一词,强调了孩子们对胡杨树的同情,使后文写移植显得合情合理。
C.“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简短有力的话语,是矿区恶劣环境的侧面显现,也是孩子们内心世界的呐喊。
D.胡杨树被栽种到校园,全矿的人都来看热闹,这一天成为所有人的节日,这反映出矿区生活单调乏味,人们都想借种树活动热闹一番。
【小题2】文章围绕“树”展开叙事,环环相扣,见事见情,请结合文本分析“我们”对树的情感变化过程。
【小题3】作者张者曾说“树,不仅仅是遮荫那么简单”,请结合文本分析小说标题“山前该有一棵树”中“该”字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发报员刘菊花

骆驼

说实话,我做梦也不会想到,刘菊花会来找我。

就在去年,秋天吧。天空像书上说的那样万里无云。其实,也不知道是多少里无云,因为我的心情好,感觉万里都不够。

刘菊花面带微笑,无数苍老的痕迹,布满了那张当年青春荡漾的脸,那笑容里甚至还看出了几丝祈求。不敢想象,当年在小镇红极一时的刘菊花,在多年以后,会以如此模样,出现在我的面前。

当时,市里正举办一届技能大赛,范围广泛。我在负责这次大赛的具体事务。刘菊花来找我,是想参加这届比赛。至今也不知道,刘菊花是如何打听到我的。她甚至还托我的那位在县城某局当副局长的同学给我说情。

我对刘菊花说,只要有技能,谁都可以参加啊。

刘菊花说,我这个技能,你是知道的,十几年前,不必说;现在,不知道还算不算?

我当然知道。

刘菊花一说,我真的犯难了。我不敢贸然回答她。我告诉她,我请示了相关领导后,再给她答复,但请她一定放心,我会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办。

刘菊花满怀希望的离开了。

我怎么也难以将刚才这个刘菊花,与当年那位刘菊花联系起来。

我需要啰嗦几句。刘菊花当年是云盘梁所在的那个小镇邮电所的发报员,她收发电报的技术,在全县范围,无人可比。发报间那满壁奖状、锦旗,足以说明一切。“长得像画报上的人儿样”,这是小镇人对她的评价。

我还在读小学的时候,刘菊花已经在邮电所发报很多年了。我们常常偷偷地在她所在的发报间的窗下,偷听她发报。她把“1”不读成一,要读成“幺”;“7”不读成七,要读成“拐”;“0”不读成零,要读成“洞”……

当她读出这些令我们无比兴奋的读法和音调时,我们便一遍又一遍的跟着她极小声地念,然后便捂着嘴,窃窃地笑。她的嗓音惊人地动听,我们认为,远比广播里县广播电台的女播音员的声音动人。我们常常听着听着就忘记了回家,直到她下班出来,对我们一声吼,我们才鸟兽般散去,意犹未尽。

而今,我在给朋友报手机号码的时候,都难以改变对那几个敏感数字的读法。

我将刘菊花准备参赛的事情汇报后,领导也十分为难。领导说,电报退出我们这个通讯舞台好多年了,新的一代人,谁知道什么叫电报啊?这次,连打算盘都不在此列,电报,就更不能算了。

我不知如何答复刘菊花,我的眼前,老是闪现出她当年的模样,老是闪现出她前几天报名参赛时那双期盼的眼睛。

我把情况告诉了我的那位副局长同学。同学在电话里,半天没有做声。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对我讲述了刘菊花的一些情况。

电报业务退出通讯舞台后,刘菊花便被调到另外一个小镇任报务员,每天面对一大堆报刊信件,刘菊花很快就觉得索然无味。她常常在下班之后,一个人戴上耳机,很认真地演练收报或发报,几乎到了忘我的境界。小镇邮电所的领导怕这样长期下去会出事,便向县局领导做了汇报。领导们商议后,将她调回县城,提前办理了退休手续。

退下来的刘菊花,表现日渐怪异,常常独自静坐,对着领导特批给自己留作纪念的那些发报工具发呆。她时常自言自语的背诵电报内容,说出来的,全是数字,没有几个人能够听懂。他甚至将报纸上或者书上的文章,翻译成电报,一个人默默的背诵,默默地收发。她常常对人说,她这样一手好技能,就这样废了,她不甘心!大家都认为,刘菊花算是被她的特长毁了。

同学告诉我,这次一定要想法救救她,让她展示一下技能,说不定可以改变她的病态。

我再次向领导提出这事,结果可想而知。

我在焦虑不安中度过一段时日。

某天,在与市电视台的一位当编导的朋友喝酒聊天时,我茅塞顿开。我当即与他商定,让刘菊花参加他主导的“梨州奇人”的节目。

没想到,刘菊花在电视节目录制现场,表现得那么出人意料。我的那位编导朋友说,这是他编导生涯十几年来,看到的为数不多的奇人。刘菊花天生就是个搞表演的料子,可惜发现得太迟了!她的镇定自若,简直是与生俱来!我要对她进行包装!让她快速红起来!我的那位编导朋友慷慨激昂地对我说。

果然就红了。

刘菊花的节目在市台播出后,反响强烈。人们对刘菊花对数字的超强记忆能力,极为佩服。刘菊花很快就成了名人。

后来,在我的那位编导朋友的努力下,刘菊花又多次参加了省、市电视台的娱乐节目。刘菊花在电视里,表现依然那么镇定自若:她转过身去,短暂地看一下背后那满版的数字,然后,面对观众,一字不差地背出。在聚光灯下,在阵阵掌声里,我仿佛又看到了当年的刘菊花,坐在小镇那个简陋的发报间里,美丽动人的样子。

美中不足的是,无论编导们怎么引导,刘菊花始终改不了那唯一的缺点,她始终把“1”读成“幺”,把“7”念成“拐”……

(载《微型小说选刊》2021年19期“经典新读”栏目)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菊花从过去时代的名人到脱离现实生活不被社会认同理解的反常之人,职业技能的正反作用影响着她的人生。
B.小说中处处充满了他人的人性温暖的善良关怀,让刘菊花奇人奇技得以发挥,能东山再起,重现人生亮丽。
C.刘菊花修炼了一辈子的专业技能竟然使她成为数字记忆达人,说明传统职业技能被时代的新舞台包装,它的精神和价值就会被人们重新评估。
D.刘菊花个人命运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大起大落,引发了我们关于个人命运与工作职业错位交织的深度思考。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情节充满了反转的特点,刘菊花连续两次陷入人生暗黑后,再次重现的人生的反转,启发读者去思考这种大起大落的人生所隐含的现实意义。
B.刘菊花被提前办理退休成为了“废人”是故事的发展阶段,刘菊花的再次成功是故事的高潮,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小说注重细微处写人,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描写细致地刻画刘菊花的典型形象,巧妙地形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匠心。
D.刘菊花把“1”读成“幺”,把“7”念成“拐”的细节两次重复出现,与刘菊花大起大落的人生叙事相匹配,形成了故事的叙事基调。
【小题3】小说在刻画刘菊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4】“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琼卖马

谈歌

①民国二十二年立秋这天下午,保定城淹没在一片知了的鸣叫声中。一辆人力三轮停在了古董店艺园斋门前。一个身着灰布大褂的中年汉子下了三轮,提个柳条箱进了店门。伙计杨三忙迎上来,给汉子让座沏茶。

我找韩定宝先生。杨三怔了一下,低声答道:韩老板已经去世三年了。汉子惊了脸,手里的茶碗险些跌落。杨三又道:现在的老板是杨成岳先生。汉子呆了片刻,缓声道:我想见一见杨老板。说着取出一张名片。杨三接过看了一眼,惊讶道:您就是王超杰先生啊。您稍等。

③王超杰,人称北方铁嗓,专攻老生。平生喜好收藏官窑彩瓷。几年前一场中风,愈后左腿不利落,便不再登台。

④不一刻,一壮年男人出来,拱手道:王先生,幸会。我是杨成岳。早年曾听过王先生的大戏,今日竟是有缘在此相见。王超杰笑笑:这么说杨老板也是门里人了?杨成岳笑道:不瞒王先生,杨某也曾是票友,只是不敢与王先生坐论其道。——不知王先生到保定有何贵干?王超杰笑道:有几件古瓷,想让杨先生鉴赏。便打开柳条箱,取出一摞盘子,放在桌案上,共是六件。

⑤杨成岳凑近细看,看了半刻,便向王超杰点头微笑。王超杰笑道:这是我多年前从一个落魄商家手里收购而来。地道上品,还请杨老板说个价钱。杨成岳问:此乃王先生心爱之物,何故出手呢?王超杰长叹一声:生计所迫,还望杨老板成全。杨成岳点头笑笑:本店小本生意,实在不好言价了。还请王先生体谅。王超杰脸上滑过一丝失望,杨成岳道:买卖不成仁义在,先不说价钱,容我再想想。王超杰起身告辞,杨成岳却一定留他吃饭。吃过饭,又给王超杰找了一家上等客栈,店钱饭钱都由艺园斋开支。

⑥王超杰来到保定的消息很快传开。这一天,名琴师张小武请王超杰和杨成岳吃酒。吃过几杯酒,话便多了起来。杨成岳道:王先生,当年听您一出戏可真是不易,一张票要卖到十五块大洋。王超杰摆手笑道:好汉不提当年啊。张小武笑道:今日何不乘兴唱上几段,一饱我二人的耳福呢。王超杰笑道:二位想听,那我就干唱几句吧。张小武忙摆手:不行不行。取我的胡琴来。

⑦胡琴响起,王超杰就唱起来:店主东拉过了黄骠马,不由得秦叔宝珠泪洒下……一曲唱罢,杨成岳击掌叫好。王先生唱得字正腔圆,只是悲凉了些,壮气不足。秦琼秦叔宝盖世英雄,一时落魄,壮志不减才对。王超杰笑道:秦叔宝到了那时,壮志不减也得减了。毕竟不知道单雄信能够出来啊。三人都笑了。

⑧说笑了几句,王超杰笑道:超杰此次来保定不是卖马,而是卖瓷器。只是杨老板不肯成交啊。杨成岳沉吟了一下:王先生一定要卖,就请说一句落底的话吧。王超杰笑道:这几只雍正官窑粉彩过枝碧桃大盘,我当年得来也的确不易。一只盘子五百块大洋总是值的吧。杨成岳想了想,笑道:那好,明天你到我店里去,我们当面钱货两讫。

⑨第二天,王超杰带着箱子去了艺园斋。进了店门,见张小武和杨成岳已经等在那里。

⑩王超杰笑道:二位摆好功架,是否还要我再唱上一段助兴?杨成岳击掌大笑:正是此意。王超杰想了想,就说:今日就唱一段《奇冤报》吧。胡琴响起,王超杰唱起:未曾开言两泪汪,尊一声太爷听端详……

⑪杨成岳击掌叫好。张小武叹道:今日真是大大地过了一场瘾。王超杰笑道:也唱过了,就请成岳先生过目吧。杨成岳让账房取过一箱大洋,笑道:超杰先生,清点一下。王超杰摆手道:不必不必。

⑫王超杰告辞,杨成岳和张小武送出门外,直到看不见了,二人才转回店里。杨成岳盯着那六件瓷盘发呆。

⑬张小武笑道:成岳,不知道你能赚多少。杨成岳一笑:你说呢?猛一挥手,那六件瓷盘竟被掸落,摔在地上,碎了。张小武大吃一惊:你……杨成岳道:请随我来。进了里屋,只见货架上有几只盘子。杨成岳叹道:这才是真的。张小武结舌道:你是说,超杰先生带来的,是赝品……杨成岳道:正是,那东西顶多值上几吊钱。我看出王先生心爱此物,不好说破,也只好装痴作呆了。说罢长叹一声。

⑭张小武皱眉道:那三千大洋……杨成岳一笑:我们一共听了超杰先生两出戏,也就值了。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走,送与王先生,也便是用在了去处。

⑮张小武默默无语,转身要走。杨成岳喊住他:小武兄,何不操琴,我今天直是嗓子作痒了。张小武怔了一下,就坐下,操起了琴。杨成岳唱起,苍凉的唱段就灌了满店:一轮明月照窗前,愁人心中似箭穿……

⑯门外已经是秋风一片。

(有删改)

【小题1】根据第④段杨成岳和王超杰的对话,赏析他们的说话艺术。
【小题2】第⑦段和第⑩段叙写了王超杰的两场“哭”戏,而与杨成岳等人的交流中,他却总是带着“笑”的。请分析“两哭”“两笑”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小题3】第⑦段重点写王超杰唱《秦琼卖马》,这一情节安排体现作者巧妙构思,请加以赏析。
【小题4】小实作为校报编辑,在删选这篇小说时认为,小说到第⑫段“王超杰告辞,杨成岳和张小武送出门外,直到看不见了”处收尾更好,后续的内容都可以删除。你是否赞同他的看法?请说说理由。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