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大量分布着一种被称作地球环境癌症的“砒砂岩”。当地专家讲,生命遇之如遇砒霜,由于异常贫瘠,其上几乎寸草不生。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岩石上,科技人员也能让沙棘得以广泛栽种。他们培植出优质的沙棘品种,利用沙棘的根系横向生长的特点,将之嵌入砒砂岩的缝隙中生长,防风固沙。成片的沙棘有了,附属的经济作物就可以栽种,养殖业也可以发展起来。在科技创新的支撑下,在政策扶持下,沙漠的种植资源丰富了,治沙渐渐有了生态和产业基础。

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卢琦看来,中国治沙取得成效,主要依靠政府主导、科技支撑、民众参与、经济运作等,其中科技研究为治沙提供基础和保障。

(摘编自《共享荒漠化防治经验,构建生态安全共同体》)

材料二

(摘编自《写在“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正式启动之际》)

材料三:

中国成功的治沙经验为全球土地可持续管理和荒漠化防治提供了有利借鉴。“一带一路”沿线涉及的65个国家中,超过60个国家正遭受着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干旱的危害。现在,在西安、兰州、喀什、杜尚别、塔什干、阿什哈巴德、德黑兰……一个个城市之间有了无形防沙纽带——《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在这次缔约方大会期间,“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910日正式启动。这一合作机制将把绿色发展理念、绿色技术和绿色投资带到沿线国家。这也意味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携起手来,共同化解挑战和困境,共享荒漠化防治经验,构建生态安全共同体。

(摘自《共享荒漠化防治经验,构建生态安全共同体》)

材料四:

神农架的老百姓原先也是靠山吃山,砍伐树木维持生计,“木头经济”是当时神农架的财政命脉,但山体荒漠化呈现,严重破坏了生态。1984年,他们及时踩住了生态破坏的“刹车”,开始组织栽树活动,而这一栽就是33年。33年,神农架的开发与保护,经历了曲折而艰难的历程,请科技人员培育树种树苗,有政府引导改革管理模式,最终实现了“三个转变”, 即由伐木人向护林人,“木头经济”向“生态经济”、深山穷区向生态旅游名区的转变。日前神农架林区森林覆盖率上升至91.1%,保护区内达到96%,森林活立木蓄积量达到2471.78万立方米。这里有高等维管束植物3684种,陆生脊椎动物544种,拥有珙桐、红豆杉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6种,野生动物87种。

现在神农架人也还是靠山吃山,搞起生态旅游,几乎家家都有农家院。日子富裕了,不仅仅是体现在腰包上,“开着轿车打猪草”更成了当地老百姓的新常态。

(摘自(神农架国家公园:从“木头经济”走向“生态经济”》)

【小题1】下列对防沙治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在砒砂岩上大量种植沙棘,就是利用了它的根系横向生长的特点,在政策的扶持下,才有了生态和产业基础。
B.从上世纪末到现在,中国防沙治沙工作成效显著,已经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C.用传统的眼光看,沙漠是“死亡之海”“不毛之地”,治沙中作“反向思维”,沙漠就可成为财富之地。
D.“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将沿线60多个国家连在一起,使其在荒漠化防治上将走得更好更远。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点面结合地说明了中国治沙的成功经验,材料三则介绍了这种成功的治沙经验成了团结世界的媒介。
B.中国能在被称作地球环境癌症的“砒砂岩”上大量种植沙棘,意味着中国防沙治沙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C.上世纪末,我国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每年都在扩张,现在这两者每年都在缩减两千左右平方公里。
D.有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这个无形的防沙纽带,就将会带来相关国家的有形的治沙防沙纽带。
【小题3】概括说明神农架荒漠化治理、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
21-22高一上·贵州毕节·期中
知识点:新闻、通讯、访谈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3年,习近平主席分别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倡议,核心内容包括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201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一带一路”确定为优化经济发展格局的三大战略之一。“一带一路”的战略重点是打造全球新的经济增长版块,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拓宽产业投资,提高经贸合作水平等,在金融、贸易航运、产业转移、服务业等领域蕴含着大量的机会。

(摘编自“中国网”新闻中心报道)

材料二: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80%左右处于工业化发展中后期阶段。近年来,受基础设施发展缓慢等因素制约,“一带一路”周边大部分国家经济增长放缓。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推动沿线国家经济加速增长,有助于加快沿途国家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世界经济增长中心也有望向“一带一路”沿线区转移。这个过程需要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金融贸易服务等配套支撑体系。

(摘编自“人民论坛网”学术前沿专题相关报道)

材料三:

如今,全球贸易自由化面临挑战,区域合作多边机制遭遇梗阻。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行动却能逐渐形成国际合作的广泛共识,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程大为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强调通过外交协调对接沿线各国经济发展,尊重各国主权、经济发展模式。他还表示:“二战后多边体系建立在少数国家主导基础上,倾向于消除多样性。相比之下,‘一带一路’的制度构建更加包容,体现差异化。”

“一带一路”具有强大凝聚力,还在于表现出深层的文化基因和文化自信。以中国智慧解题、以中国理念释疑,习近平主席多次阐述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一带一路”倡议遵循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体现了全球治理理念的创新发展,是悠远中华文化同当今时代的共鸣,是从5000年中华文明中走出智慧哲理。回望浩瀚的中华文明,“求和合”“秉大义”的历史血脉绵延不绝。崇尚和谐而不尚独霸的精神守则,让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厚积薄发而稳步向前。

从古人“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到“一带一路”倡导的“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从“化干戈为玉帛”“天下太平”的理念,到“一带一路”提出的“同沿线各国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实现共同繁荣”的宗旨——“和”文化源远流长,这是一个民族根深蒂固的文化基因,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着中国的智慧哲思。这是从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上传承的文化品格和精神追求。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05月09日 01版)

【小题1】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带一路”战略在多领域应用中蕴含着巨大的机会,未来世界经济增长中心有望转移到沿线区。
B.“一带一路”战略正式提出前,沿途区域GDP总额并未伴随着全球GDP总额的增长呈现出明显增长趋势。
C.“一带一路”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核心内容包括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
D.“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 、“化干戈为玉帛”的理念表现出中国自古根深蒂固的“和”文化基因。
【小题2】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习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共建 “一带一路”的倡议,并将其确定为优化经济发展格局的三大战略之一,这是历史和时代作用的产物。
B.2005年之后的六七年时间里,“一带一路”GDP在全球GDP总额中的占比越来越大,但占比增幅和2005年之前的五年持平。
C.材料中不止一次提到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这是制约沿线区发展的原因之一,也是今后互联互通的重要推动领域。
D.“一带一路”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沿线国家多数工业底子薄,配套支撑不足,区域合作多边机制遭遇梗阻的时代背景也是巨大挑战。
E.虽然遭遇梗阻,但“一带一路”战略还是逐渐形成了国际合作的广泛共识,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都积极响应,表示支持。
【小题3】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为什么能得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请结合材料概括并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ChatGPT聊天,可以直奔主题,也能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当被问到一些严肃性话题和解决方案,ChatGPT的回答逻辑合理、用词到位,虽然没有提出老生常谈之外的观点,但清晰直观且迅速的表达方式令人拍案叫绝。它的出色表现,对于希望使用AI能力而又不想要额外付出的企业和个人来说极具吸引力。然而在许多创作者眼中,ChatGPT很好玩, 但它不是作者,其背后的学术担忧、版权问题等仍有许多争议话题。

(摘编自光明日报《突然爆火的ChatGPT到底是啥?》,2023-02-08)

材料二:

2001年,一部名为人工智能(AI)的科幻影片向人们展示了未来机器人高度发达并且拥有人类情感后的场景。一晃二十多年过去,AI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023年初,美国OpenAI公司研发出了一款名叫“ChatGPT”的聊天机器人。用户可以向它提问,得到的回答非常接近人类思考后的结果。

研发AI最关键的一个条件是运算能力。研发此类AI需要对海量的参数进行运算,通常需要高端计算机的参与。而这些计算机又离不开一个核心部件—— GPU芯片。 由于有传统PC行业的地位,英特尔占据了GPU60%以上的份额,但是独立显卡领域,英伟达和AMD则是两家共同垄断。随着AI、服务器等产业的发展,GPU芯片的销售持续走高,这两家企业的销售额也都在增长。

   

(摘编自文学科技社《人民日报:不能再抱有任何幻想》,2023-03-09)

材料三:

谈到ChatGPT最核心的东西,金耀初(欧洲科学院院士)表示,ChatGPT所代表的技术是第三波人工智能技术取得的一个重大进展。它基于生成式预训练Transformer模型,与传统的判别式模型相比,生成式模型能更有效地学习大容量的样本,特别是海量的语言、视觉信息。

对于ChatGPT的横空出世,金耀初强调这仅仅是大众的感受。从科研的角度看,ChatGPT也是一步一步演进而来的,ChatGPT是花了很长时间,用了各种学习方法不断训练和微调出来的。

(摘编自科技日报《火爆ChatGPT尚没有自主心智》,2023-02-15)

材料四:

2023年深圳市高考一模考试于2月15日举行,不少学生、家长都反映作文题不好写。为帮助师生做好作文备考,广东省教学名师与ChatGPT同写示范作文,并请深圳市特级教师陈继英进行了点评,对ChatGPT的作文陈老师评道:这篇作文,能够根据题意分析,整体布局有条理,有逻辑性,这和大部分高三学生可以打个平手;但全文空洞说教,空泛说理,没能联系现实有效议论;语言缺乏个性,没有好的修辞素养:总体看,其写作还是一种整合性模式思维。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2023年02月24日第5版)

【小题1】根据文中信息,下列对材料二中的柱状图命名最恰当的一项是(     
A.2015-2025 年英伟达和AMD独立显卡规模变化表
B.2015-2025 年全球GPU市场垄断规模变化表
C.2015-2025 年全球GPU头部供应商年收入统计表
D.2015-2025 年全球GPU市场竞争态势分析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ChatGPT并非凭空而来,它是人工智能历经二十余年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产物,体现了科学技术一步一步演进的发展规律。
B.当ChatGPT被问到一些严肃性话题和解决方案时,它能够清晰、准确、直观地做出回答,逻辑无懈可击,思考力不亚于人类。
C.Transformer生成式模型支持学习大容量样本,显然优于传统的判别式模型,这使ChatGPT学习能力更强,且不知疲倦。
D.ChaGPT的模仿复制能力超强,也能写出有相当水平的学术论文、新闻评论甚至诗歌-类的作品,人类将面临一场空前的智力挑战。
【小题3】请阐述材料一中的画线句“ChatGPT很好玩,但它不是作者”的含义。陈继英老师对ChatGPT作文的点评,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40年来,一大批优秀企业家在市场竞争中迅速成长,一大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不断涌现,为积累社会财富、创造就业岗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正是由于一代代企业家的不懈奋斗与追求卓越,众多中国品牌得以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中国亦开始从制造大国向品牌大国转变。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品牌建设和品牌经济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全球叫得响的国际品牌还不够多;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我们的品牌发展还略显滞后。从拼价格到比品质,从靠资源到重创新,中国品牌正在走出微笑曲线”的底部,开始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

(摘编自《改革开放40年中国自主品牌发展四大亮点》《中国经济周刊》20191221日)

材料二:

下面是对海外消费者关于中国品牌产品的调查数据,调查人数为543人。

图1中国品牌产品质量好的认知

图2中国品牌产品价格低的认知

图3中国品牌产品技术含量高的认知

(摘编自《中国品牌与环境的海外消费者认知》)

材料三:

我们首先来看两组数据:1.据统计,在全球超过500种的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多种产量居世界第一。2.英国品牌顾问公司BrandFinance发布的《2018世界品牌价值500强》报告显示,仅有22个中国品牌进入500强行列。

对比以上两组数据,结果耐人寻味。从第一组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中国制造的宏观发展情况及其在数量、产量上的优势。而在第二组数据中,我国知名品牌入围的数量不多,则体现了中国制造在品牌形象推广和对外传播方面还有待加强。显然,中国制造目前的发展情况与它自身的数量优势并不对等,同时也表明中国目前是制造大国,但远没有达到制造强国的水平!尤其是在品牌建设和对外传播方面。

从对外传播的角度来讲,目前中国品牌的对外传播与中国国内广告的制作手法类似,大部分还停留在叫卖式的层面。各媒体报道的内容也大多是说自己想说的”并没有过多地考虑过国外受众的接受程度。这样的传播角度,越来越难以适应海外受众需求的变化,传播效果自然会打折扣。目前,中国企业在进行对外传播时,依旧采用的是自说自话的形式,对于受众的习惯、喜好并没有太深入的了解,传播内容也局限在企业出海后的投资规模和工厂个数、位置、面积,以及产能状况、科研投入力度等。在经济发展高度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在对中国品牌形象进行对外传播时,应首先考虑将品牌的形象软性植入到国外消费者的生活中,强调中国品牌给他们生活带来的改变,以及为他们创造的新价值,在此基础上传播中国文化、塑造中国品牌和中国经济的新形象。

(摘编自《新时代中国品牌和中国经济的新形象的对外传播》)

材料四:

提升品牌溢价能力与价值最大化的根本在于品牌软实力的塑造与提升。40年来中国品牌价值经历了产品战术整合、战略性价值整合到文化性价值观整合的流变。中国品牌长久以来惯于做加法的产品战术思考,战略性思考缺失,认为不断扩张品类、增加市场份额就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最优选择。战略性思维的核心是减法思维,企业精简战术后最核心的才是品牌核心竞争力。只有将品牌传播提升到战略的高度,着眼于品牌文化,才能建立品牌关系,实现品牌长期效益。从产品战术整合到文化性价值观战略整合,品牌才能逐渐实现价值最大化

(摘编自《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中国品牌精神文化价值提升战略研究》)

【小题1】下列关于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中国品牌产品质量好的评价,半数以上海外消费者持中立态度,同意及非常同意的人数多于不同意的人数;可见他们对中国品牌质量总体比较认可。
B.近三分之二海外消费者同意和非常同意中国品牌产品价格低,这一方面表明中国品牌具有价格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可能引发价廉质劣的负面联想。
C.对中国品牌产品技术含量高持同意及非常同意态度的海外消费者人数远多于持反对意见的人数,这表明中国自主品牌产品在技术上的进步得到一定认可。
D.从以上三幅图表可知,中国自主品牌产品只有加快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最大限度地保持产品的低价位,才能在海外市场确保持其明显的竞争优势。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要实现品牌价值最大化,提高品牌溢价能力,实现品牌长期效益,就必须把品牌传播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努力增强科技创新,着眼于品牌文化。
B.大力改进、创新中国品牌形象对外传播的形式与内容,关键在于将中国文化、中国品牌和中国经济的新形象软性植入国外消费者的生活中。
C.尽管“中国制造”具有宏观发展与数量产量优势,但“中国制造”质量优势、发展态势仍有不足,特别是品牌建设与对外传播有待加强。
D.材料一与材料三都表明“中国制造”在品牌建设与品牌经济发展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原因之一是中国品牌形象推广滞后。
【小题3】新时代应如何提高中国品牌的国际竞争力?请简要概括说明。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