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9 组卷24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主角(节选)

陈彦

苟老师把第三遍妆化完的时候,还是不满意,但时间已不允许再化了。他就提了眉,包了大头,穿了行头。要不是知道他性别的人,还真看不出这是男扮女装呢。

易青娥知道,苟老师为演这两折戏,几个月瘦下来几十斤,不仅天天演练,而且还节制了饮食,甚至还用吃大黄拉肚子的方式,直减到现在二尺二的腰身。自打瘦起腰身来,皮肤就慢慢塌陷了。他一直在叹息:这老脸,对不起李慧娘,对不起观众,尤其是对不起当年看过他戏的老观众了。

正式开演前,不停地有一些老汉老婆子,到后台化妆室来,要看苟存忠,说他当年的李慧娘,可是把好多观众弄得“三天不沾一粒粮,也要买票看慧娘”的。但苟老师有交代,说在他没演完以前,任何人都是不见的。化完妆穿好行头,苟老师就一个人面对墙壁,安静下来,一句话不说了。

演出终于开始了,易青娥到门口看,观众特别多,连过道都站满了人。都在说,当年住在五福戏楼,连演了三个月《李慧娘》的苟存忠,今晚又披挂上阵了。易青娥也为她师父骄傲着。这么多年过去了,竟然还有这些老观众是深深记着师父的。

在一声长长的鬼的叹息声中,她师父出场了。

师父穿着一身白衣,披着一件长长的白斗篷,飘飘荡荡地来到了人间。他在哀怨,在痛斥,在诉说,在寻找。突然间,易青娥甚至模糊了师父与李慧娘之间的界限,也不知他是他还是她了。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硬是在飘飘欲仙的身段中,全然掩藏住了性别、年龄的隔膜,将一个充满了仇恨与爱怜的鬼魂,演得上天不得、入地不能地可悲可怜了。就在慧娘面对凄凄寒风,无依无靠地瑟瑟发抖着,一点点蜷缩着身子时,苟老师使用了一个“卧鱼”动作。这个动作要求演员必须有很好的控制力,是从腿部开始一点点朝下卧的。易青娥练这个动作整整三年,才能用三分钟完成。而一般没有功夫的,几十秒钟都坚持不下来。苟老师平常是能用两分钟朝下卧的,可今天,也许是太累,在易青娥心里数到一百一十下时,他终于撑不住,全卧下去了,并且在最后一刻,双腿是散了架的。好在灯光处理得及时,立即切暗了。剧场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鬼怨》终于演完了。

《杀生》是比《鬼怨》难度更大的一折戏,老观众都知道的“秦腔吹火”,就是这一折戏的灵魂。苟老师为练这门“绝活”,十二三岁就把眉毛、头发全烧光了。苟老师老对她说:“娃,唱戏是个苦活儿、硬活儿。师傅这辈子,还就是看大门的那十几年,活得消停。一旦把主角的鞍子架到你身上,那就是让你当牛做马来了,不是让你享福受活来了。”

易青娥明显感到,师傅今晚的力气,是有些不够用了。今晚,师父特意要求她在侧台仔仔细细地看着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口火吐出来,她都要认真研究师父的气息、力量,以及浑身的起伏变化。她觉得她比平常任何时候学的东西都要多,并且更具有茅塞顿开、点石成金的效用。也就在师父一步步将演出推向高潮时,她似乎也完成了一次演戏的启蒙。她甚至突然觉得,自己是能成一个好演员,成一个大演员的。

终于师父开始吐最后一道火了,也就是那三十六口“连珠火”。师父控制着气力,一口,两口,三口……由慢到快,由弱到强,直到“连珠火”,将贾似道和贾府全部变成一片火海!继而,天地澄静,红梅绽开。

观众的掌声已经将乐队的音乐声全都淹没了。鼓师几乎使出浑身解数,将大鼓、大锣、大铙、吊镲全都用上了,可观众的掌声,还是如浪涛一般,滚滚拥上了舞台。

就在台上贾府人相互于火海中挣扎时,苟老师被人搀扶下来了。易青娥发现,师父已经使完了人生最后一点力气,奄奄一息了。朱团长急忙过来,帮忙把他平放在一排道具箱子上。苟老师浑身颤抖着在呼唤:

青娥,青娥……

“师父,师父,我在这里,我在这里。”易青娥紧紧抓着师父的手。

苟老师抖抖索索地摸着她的手说:

“娃,娃,师父……可能不行了。记住……吹火的松香,每次……要自己磨……自己拌。记住比例……”

在说比例的时候,苟老师向她示意了一下,易青娥明白,是要她把耳朵附上去。她就把耳朵贴上去。苟老师轻声给她说:

“十斤松香粉……拌……拌二两半……锯末灰。锯末灰要……柏木的。炒干……磨细……再拌……”

勉强说完这些话,苟老师就吐出一口血来。

舞台监督喊:“咋办?底下观众喊叫要苟老师谢幕呢。”

朱团长说:“谢不成了,快关幕。”

只见苟老师身子动了动,意思是要起来,但又起不来了。

团长就紧急决定说:“青娥,你跟舞台监督一起把你师父抬上去!”

易青娥跟舞台监督把“李慧娘”抬了上去。易青娥看见,观众热浪一般,在朝舞台上狂喊着。被他们抬上去的苟老师,静静靠在太师椅上,一动不动。

那一刹那间,她反应过来:苟老师,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老脸,对不起李慧娘,对不起观众”这句话表明苟老师对自己的容貌十分关注,担心观众不再喜爱自己的演出。
B.苟老师表演的“连珠火”,“天地澄静,红梅绽开”,这是演出的高潮,也是他艺术生命的极致绽放,极具感染力。
C.苟老师在生命最后时刻才告诉易青娥松香粉的配方比例,有利于丰富人物性格,表现出老一代艺人授艺时保守的特性。
D.苟老师“静静靠在太师椅上,一动不动”,以生命谢幕,暗示他在舞台上享受了人生最后的荣光,安详地离开人世。
【小题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插叙的手法,介绍了“秦腔吹火”这门绝活,补充交代了苟老师的从艺经历和感受,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饱满。
B.“观众的掌声已经将乐队的音乐声全都淹没了。”这句话用比拟和衬托表现了观众对苟老师的热爱。
C.小说在情节设计上颇具匠心,作者在铺垫与暗示方面安排得非常充分而巧妙,使得故事的结局自然而不突兀。
D.小说以小见大,以秦腔艺人的际遇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也再现了秦腔艺术由兴到衰再复兴的发展历程。
【小题3】结合文本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苟存忠这一人物形象的。
【小题4】《主角》一书荣膺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体现出非常茂盛、结实和坚韧的中国传统艺术根脉”。请分别从苟老师、易青娥、观众的角度分析节选部分是如何体现这一思想的。
21-22高二上·江苏镇江·期中
知识点:其他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奇石

三石

前段时间,受纪委指派,我带人调查了马跃。

马跃是个局长,平时反映还好,但反映好并不代表没人举报,也不代表一定没有问题。

套用一句电视选秀节目的广告词——调查我们是认真的!但折腾了半个多月,虽不敢保证马跃没有问题,但至少没有证据。我向分管副书记张平汇报了调查情况,张平说,既然这样,那就上会,做好反馈准备吧。

张平带着我去反馈,小范围,就局党组班子成员,当然包括马跃。

反馈过程是严肃的,但马跃的表情很轻松,随后的表态条理清晰头头是道。不过是些场面上的话,倒也没什么新鲜的。不过,马跃谈到他们局党组如何抓廉政教育时,说到局里设立了一个廉政奇石展厅时,引起了张平的注意,很感兴趣地多问了几句。

我跟张平共事多年,知道张平的业余爱好。早些年,张平喜欢收藏奇石,经常跑到山沟河岔淘一些石头。我曾到过张平家,阳台、书架到处都摆着奇形怪状的石头。我便对马跃说,马局长,我们张书记当年对奇石也很有研究的,你也不带我们见识一下?

马跃自然是求之不得,高兴地带着我们去他们局的廉政奇石展厅。

说是展厅,其实就是副楼的会议室,进门一块大石头,上书清正廉洁四个大字,倒也苍劲有力。展厅摆着许多木架子,每个架子,上都摆放着石头,各式各样的。

我是不懂的,只觉得这些形状各异的石头看着好玩而已,也就是凑个热闹。而张平则不同,他不让马跃介绍,还跟马跃开玩笑,让我自己感觉,你千万别说话,我可不想被你牵着鼻子走。马跃便笑了,说,张书记就是行家。

张平每一块石头都看得很仔细,从他不时的微笑和频频的点头我能够感受到,这些石头还是不错的。尤其在一块名为岁寒三友的石头跟前,张平欣赏了很久,一会儿近观,一会儿远瞧,不停地啧啧称奇。见张平如此,我也好奇地凑了上去,粗看不过一块普通的石头,但稍远些细细端详,便能感觉到石头表面的纹理,似松、 似竹、似梅,依稀一幅《岁寒三友》水墨画。

马跃得意地介绍说,要不说张书记就是有眼光,这块岁寒三友曾经在我们部里组织的全系统廉政奇石展览中,荣获了一等奖。

张平点着头说,嗯,不错不错,有这块岁寒三友,你这个展厅可就上了一个档次。

马跃笑得很开心。

张平突然想起什么,问马跃,马局长,这么多宝贝石头都是你们局里的?

马跃说,那倒不是,都是局里干部无偿贡献出来布展的,所有权不变,其中大部分是我的,占七八成吧。

张平又说,玩石头可费钱,你这得花不少钱吧?

马跃笑着说,我哪儿有钱买石头。其实我很早就喜欢收藏石头了,经常到外面去捡,这些都是这么些年捡的或者跟人换的。早年玩石头的人不多,很容易捡到好石头,但这几年不行了。马跃还说,这块岁寒三友也是好多年前在黄岗山脚下无意中捡到的,当时也只觉得好看,后来一个画家朋友看了,便给取了这个名。

我注意看了下,在石头下方的小牌子上,注明持有人为马跃。

张平嗯了一声说,你马局长运气倒是不错。

马跃说,那是,勤快的鸟儿有食吃。

经常跟张平在一起,我感觉他像是有什么话要说,而且还很重要。果然,张平又仔细看了看岁寒三友,突然盯着马跃,表情严肃起来:马局长,我怎么老是觉得这块石头很眼熟,似曾相识啊!

马跃先是瞪大了眼睛,愣了一会儿脸上才挤出一丝笑容来,这也是有可能的,大自然鬼斧神工,创造出两块岁寒三友也未可知。

张平平静地说,三年前,曾有人给我送过一块奇石,我没有收。虽然没收,但我还是认真观察欣赏了,甚至还拍了照。那块石头确实很精妙,名字还是我给取的,就叫岁寒三友。送石头的人叫什么名字我记不得了,好像是外地一个老板,姓费吧,对,就是姓费。

我发现,马跃的脸色变了,不但脸色变了,额头还沁出了汗珠。

看来,刚反馈完,我这调查工作又得重启了。

回单位的路上,我对张平说,张书记,您也是一块奇石呀!

张平回头对着我微笑。

(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开始是风平浪静的调查反馈会,接着是参观奇石展厅,双方看似和谐,实则暗中较量。
B.作者善于描写人物表情。如反馈会上,马跃“表情很轻松”,表现了他故作镇静的心理。
C.小说没有明写“我”如何调查马局长,马局长如何应对“我”的调查,这是运用留白手法。
D.作者对张平这一人物虽着墨不多,但一位清正廉洁、明察秋毫的反腐干部的形象跃然纸上。
【小题2】请简要分析“奇石”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3】请分析“我”在文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桔子

芥川龙之介

冬天的一个夜晚,天色阴沉,我坐在横须贺发车的上行二等客车的角落里,呆呆地等待开车的笛声。我脑子里有说不出的疲劳和倦怠,根本打不起精神把晚报掏出来看看。

不久,发车的笛声响了。我漫不经心地期待着眼前的车站慢慢地往后退去。但是车子还未移动,随着列车员的谩骂,我坐的二等车厢的门咯嗒一声拉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慌里慌张地走了进来。同时,火车使劲颠簸了一下,并缓缓地开动了。我好容易松了口气,点上烟卷,这才无精打采地抬起眼皮,瞥了一下坐在对面的姑娘的脸。

那是个地道的乡下姑娘。没有油性的头发挽成银杏髻,红得刺目的双颊上横着一道道皲裂的痕迹。一条肮脏的淡绿色毛线围巾一直耷拉到放着一个大包袱的膝头上,捧着包袱的满是冻疮的手里,小心翼翼地紧紧攥着一张红色的三等车票。我不喜欢姑娘那俗气的脸相,那身邋遢的服装也使我不快。更让我生气的是,她竟蠢到连二等车和三等车都分不清楚。

不一会儿,火车已经驶进横须贺线上很多隧道中的第一个隧道。在灯光映照下,我溜了一眼晚报,上面刊登的净是人世间一些平凡的事情,媾和问题啦,新婚夫妇啦,渎职事件啦,讣闻等等,都解不了闷儿——我不得不始终意识到那姑娘正端坐在我面前,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正在隧道里穿行着的火车,以及这个乡下姑娘,还有这份满是平凡消息的晚报——这不是象征又是什么呢?不是这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的象征,又是什么呢?我把头靠在窗框上,像死人一般阖上眼睛,打起盹来。

过了几分钟,姑娘不知什么时候竟从对面的座位挪到我身边来了,并且一个劲儿地想打开车窗。但笨重的玻璃窗好像不大好打开。她那皲裂的腮帮子就更红了,一阵阵吸鼻涕的声音,随着微微的喘息声,不停地传进我的耳际。我依然怀着悻悻的情绪,但愿她永远也打不开,冷眼望着姑娘用那双生着冻疮的手拼命要打开玻璃窗的情景。不久,火车发出凄厉的声响冲进隧道;与此同时,姑娘想要打开的那扇窗终于咯噔一声落了下来。一股浓黑的空气,好像把煤烟融化了似的,忽然间变成令人窒息的烟屑,从方形的窗洞滚滚地涌进车厢。我简直来不及用手绢蒙住脸,本来就在闹嗓子,这时喷了一脸的烟,咳嗽得连气儿都喘不上来了。姑娘却对我毫不介意,把头伸到窗外,目不转睛地盯着火车前进的方向,一任划破黑暗刮来的风吹拂她那挽着银杏髻的鬓发。这时窗外眼看着亮起来了,泥土、枯草和水的气味凉飕飕地扑了进来,我这才好容易止了咳,要不是这样,我准会没头没脑地把这姑娘骂上一通,让她把窗户照旧关好的。

但是,这当儿火车已经安然钻出隧道,我看见了在那寂寥的道岔的栅栏后边,三个红脸蛋的男孩子并肩站在一起。他们个个都很矮,仿佛是给阴沉的天空压的。穿的衣服,颜色跟镇郊那片景物一样凄惨。他们抬头望着火车经过,一齐举起手,扯起小小的喉咙拼命尖声喊着,听不懂喊的是什么意思。这一瞬间,从窗口探出半截身子的那个姑娘伸开生着冻疮的手,使劲地左右摆动,给温煦的阳光映照成令人喜爱的金色的五六个桔子,忽然从窗口朝送火车的孩子们头上落下去。我不由得屏住气,登时恍然大悟。姑娘大概是前去当女佣,把揣在怀里的几个桔子从窗口扔出去,以犒劳特地到道岔来给她送行的弟弟们。

苍茫的暮色笼罩着镇郊的道岔,像小鸟般叫着的三个孩子,以及朝他们头上丢下来的桔子那鲜艳的颜色——这一切一切,转瞬间就从车窗外掠过去了。但是这情景却深深地铭刻在我心中,使我几乎透不过气来。我意识到自己由衷地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喜悦心情。我昂然仰起头,像看另一个人似地定睛望着那个姑娘。不知什么时候,姑娘已回到我对面的座位上,淡绿色的毛线围巾仍旧裹着她那满是皲裂的双颊,捧着大包袱的手里紧紧攥着那张三等车票。

直到这时我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

文本二:

一件小事

鲁迅

我从乡下跑进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

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

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北风刮得正猛,我因为生计关系,不得不一早在路上走。一路几乎遇不见人,好不容易才雇定了一辆人力车,叫他拉到S门去。不一会,北风小了,路上浮尘早已刮净,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来,车夫也跑得更快。刚近S门,忽而车把上带着一个人,慢慢地倒了。

跌倒的是一个老女人,花白头发,衣服都很破烂。伊从马路边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车夫已经让开道,但伊的破棉背心没有上扣,微风吹着,向外展开,所以终于兜着车把。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否则一定要栽一个大斤斗,跌到头破血出了。

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又没有别人看见,便很怪他多事,要是自己惹出是非,也误了我的路。

我便对他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

车夫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问伊说:

“您怎么啦?”

“我摔坏了。”

我想,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真可憎恶。车夫多事,也正是自讨苦吃,现在你自己想法去。

车夫听了这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搀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我有些诧异,忙看前面,是一所巡警分驻所,大风之后,外面也不见人。这车夫扶着那老女人,便正是向那大门走去。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我的活力这时大约有些凝滞了,坐着没有动,也没有想,直到看见分驻所里走出一个巡警,才下了车。

巡警走近我说:“你自己雇车罢,他不能拉你了。”

我没有思索的从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铜元,交给巡警,说:“请你给他……”

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我一路走着,几乎怕敢想到我自己。以前的事姑且搁起,这一大把铜元又是什么意思,奖他么?我还能裁判车夫么?我不能回答自己。

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煞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小题1】下列对两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桔子》中乡下姑娘坐错位子,穿着邋遢和开窗户的一系列表现,让“我”对她的评价不断降低。
B.《桔子》中的“我”最后忘却了一直侵扰着自己的世间纷扰,得益于小姑娘展现出的“人间之善”。
C.《一件小事》中车夫的行为,让他在“我”的心目中变得高大,并带给了“我”希望和勇气。
D.《一件小事》中的老女人,明确是故意来讹诈的,所以“我”把这件事一直记在心中,引以为戒。
【小题2】下列对两个文本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件小事》虽然是小说作品,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真实的生命感悟。就像《雷雨》中的家庭关系也能联系到作者的现实情况一样。
B.两篇小说中的“我”都被感动了,但芥川作品里这种感动更加朦胧,而鲁迅笔下的感动则更富于现实性,有比较明确的教示作用。
C.比较两者,鲁迅的作品多用白描式的写实手法,修饰很少,在感染力上明显逊于另一篇作品,也不如鲁迅先生自己后来的作品《狂人日记》。
D.两篇作品都成功地折射出了创作者的艺术才华,两者相似处不少,同时由于创作者个性气质、艺术趣味的不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同之处。
【小题3】《桔子》这部作品中,对色彩的使用颇为鲜明,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4】两篇小说有很多共同点,请根据文本进行相似性方面的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头条新闻

瓦·弗洛特

①“喂,是《德克萨斯信使报》吗?我是贝德尔·史密斯,请立即记下,我永远难忘在俄勒冈州的这场经历,火山爆发……嘟嘟……”

②“怎么回事?”新来的编辑沃克问道,“喂,喂,接线员!”

③“通往俄勒冈州的线路突然中断了,”电话局总机报告说,“我们马上派故障检修人员出发检查。”

④“大概要多久?”

⑤“哦,您得做好一两个小时的打算,线路是穿过山区的。”

⑥“完了!”沃克沮丧地说道,沉重地跌坐在软椅上。

⑦“什么叫完了?”主编怒气冲冲地说,“你是一名记者,还是一个令人丧气的半途而废的家伙?不是已经收到报告了吗?俄勒冈州地震!这一消息我们起码比《民主党人报》和《先驱报》早得到一个小时。这一回我们可要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了!今天下午,当我们独家登出俄勒冈州地震的现场报道时,他们会忌妒得脸色发青的。”

⑧主编从书柜里取出一卷百科全书,说道:“我要让你看看这事该怎么做!埃丽奥尔,请你做好口授记录的准备!现在,你这个也算是记者的人过来瞧瞧吧!这儿,俄勒冈州海岸地带……山脉……有了!道森城……这一带有几座已经熄灭的火山……”

⑨“哦,看来是这里,你把地图拿过去,抄一下四周区镇的地名。”他跳起来,猛地拉开通向印刷车间的门。

⑩“希金斯!你马上过来!给我把头版的新闻全部撒去!我要换一篇轰动全国的报道!还有,这次要比平常提前一小时出报。”

他叼起一支香烟,大步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

“你写下!通栏标题:俄勒冈州地震!电话联系中断!贝德尔·史密斯为《德克萨斯信使报》作独家现场报道。”

“上午时分,在俄勒冈地区出现了极为可怕的景象。有史以来一直十分平静的巨峰巴劳布罗塔里火山(名字以后可以更正)忽然间喷射出数英里高的烟云。”

“就这么写下去——这里是有关火山爆发的资料的描述,剩下的你就照抄好了,反正总是老一套。你让沃克把熔岩可能流经的区镇的地名读给你听,别忘了写入诸如一个在最后一瞬间被救出来的孩子啦,一个拖着小哈巴狗的老妇人啦,等等。”

“最后:《德克萨斯信使报》呼吁各界为身遭不幸的灾民慷慨解囊,捐款者填好附列的认捐单,将钱款汇往指定的银行账户里即可。若填上认捐单背面的表格,您同时还有机会以优惠价格订阅全年的《德克萨斯信使报》,这样您家里就有了一份消息最灵通的报纸。通过报道俄勒冈州灾难这一事实即已雄辨地证明本报拥有最迅速、最可靠的信息来源。”

排字机咯咯作响,滚筒印刷机里飞出一页页纸张,报童喊哑了嗓子,布法罗市的居民们从报童手里抢过一份份油墨未干的报纸,转瞬之间当天的报纸全部售完。

三个小时后,通往俄勒冈的电话线路修复,电话铃响了,沃克、主编和女打字员同时拿起耳机。

“喂,是《德克萨斯信使报》吗?”响起了贝德尔·史密斯的声音,“那好,请马上记录:我永远难忘在俄勒冈州的这场经历,火山爆发也不如此刻的吉米·布蒂雷德这般厉害,今晨他在富尔遏拳击场频频出击,把俄克拉荷马的重量级冠军瓦尔特·杰克逊打得落花流水,在第三局中他以一连串的上勾拳、猛击拳和凌厉而干净利索的直拳将对方击倒在地……喂……喂……您在听我说吗?您能听清楚我说的话吗?”

“请等一下,贝德尔,”沃克说道,“主编刚才晕过去了。”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贝德尔的电话开篇,看似突兀实则颇具匠心,不仅交代制造虚假新闻报道的原因。而且设置悬念,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B.小说描写主编娴熟地把一句没说完的话加工成一篇新闻稿,凸显职场老手的经验与自信,旨在衬托沃克缺乏记者的敏感与应变能力。
C.主编开始时叼着香烟编新闻的志得意满和故事结尾听到真实信息时“晕过去”,前后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
D.小说中大量运用了人物语言描写,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又让读者从中了解到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这是小说不可或缺的内容。
【小题2】第16段划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头条新闻”为题?请结合文本谈谈理由。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