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9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五棵向日葵

徐怀中

山庄静静的,何湘去叫门,出来一个十多岁的男孩子,引她穿过牛栏,扶着独木梯爬上二层平房,那孩子喊道:“阿妈!是一个‘全珠玛米’(解放军)姑姑!”

随即便听到一个女人在讲汉语:“噢!解放军同志,请进来呀!”

何湘弯腰钻进去,她看见那女人露出两排整齐洁白的牙齿微笑着,眯起细长的两眼打量着她。一条夹带着红绒线的长辫子,依照藏人的习俗在脑袋上盘了两圈。她斜躺在垫子上,下身盖着一条半旧的灰毛毯。矮桌上放了几张汉文报纸,何湘心想,这许是她找来糊窗子用的吧。

转眼,那孩子端来一碗膻味扑鼻的酥油茶待客,母亲随即吩咐道:“朗嘎!快换一碗清茶,再去把柜子里的水果糖端来!”回头又对何湘说:“你瞧我这样,也不能起来招待客人,腿受了伤!”

何湘说:“请问你叫什么名字?”“我叫扎玛伊珍。”

“唔!扎玛伊珍。怎么你的汉话讲的这样好?跟你丈夫学的吧? !”“怎么跟他?我是汉人哪!”

“真的是吗?你来这里几年了?”

扎玛伊珍向门外指着,她反问说:“你看,土墙那边,长着一排向日葵。请你数数看,总共是多少棵?”

从门口望去,矮墙旁边的一排向日葵,长得高大挺直,一棵一棵间隔相等,像是排列整齐的一队士兵。阳光灿烂,映照着一朵朵金色的花葵。

何湘回答说:“大约有十二三棵吧!”

“你数错了,姑姑!”在烧火的朗嘎认真纠正说:“那是我阿妈种的向日葵,是十五棵。”

“十五棵,我到这里整整十五年了!”扎玛伊珍的语气是那么沉静,那么庄严,何湘已经猜测出了八九分,问道:

“早就听人讲,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时候,有些老红军同志留在了这一带。你是不是……”“什么老红军!”女主人摆手说,“我就怕听这个话。参加革命的时候,我父亲对我说:‘去吧!红军是我们干人(穷人)的队伍!你就算是顶替我吧,我们当红军就要当到底。’可是,我掉队了,没有走完两万五千里。十五年了,我还活着,可我没有给革命做一点点事,这还不够我心里惭愧的吗?”

“唉!十五年了,我常常抱着朗嘎念叨:‘好孩子,你快些长吧!长大了好去顶替妈妈,我们当红军就要当到底!’”

“在红军里,我是宣传队一名小队员。那时候我们什么都学着干:唱歌、跳舞、写标语、慰问伤兵、行军鼓动,有时候还化装到敌人那边去割电线,侦察地形。”

“你是怎么留下来的呢?”何湘问。

“我身体本来就不太好,翻雪山开始吐血了。只能抓着马尾巴上山,上到山哑口,我昏倒了。后来是收容队用床单把我抬下山的。无论怎么,上级总还是不愿意丢下一个人。可是我走不动了。没法子,只好留下。师长亲自把留下的人安置到藏民家,送给每家二百块藏洋,两丈土布,还有些针线。”

“这位解放军女同志!我全都告诉你吧!”扎玛伊珍把散开的辫子重新盘了盘,坦白地说:“队伍就要开拔了,我们宣传队的一个男同志来了。他长得挺高的个子。比我大一两岁,比我懂事得多,无论工作上生活上,总是帮助我,照顾我,保护着我。下雨,两人共用一把伞,露营,共铺一块油布。他来跟我告别,好久,一句话也没讲出口。最后,他把一包葵花籽往我衣袋里一塞,转身就跑走了。那时候,能弄到一把生葵花籽是很难很难的,到最后时刻,一把葵花籽就是救命粮呀!他跑出去好远站住了,转回身对我说:‘想法子活下去!我们三五年就会回来的!’”

“我们部队开拔的当夜,马步芳的队伍来搜查了。我撞开门就往外跑。他们在背后开枪。我死命跑,跑上堤坝,下面是好大的一条冰河,眼睛一闭,就跳下河去了。”

“等我醒过来,就躺在这屋子里。唔!我还没有告诉你,他叫蔡旺泽登,是个木匠。红军长征经过此地,他在‘博巴’政府做事,跟朱德总司令很熟识的。那天他正巧为我们队伍带路返回,从河滩里把我救了,烧辣椒汤喂给我喝,还用麝香治好了我浑身的伤。”

“就这样,我在这个家里住下来了。有人看见就问,‘这个女人是谁?’蔡旺泽登说:‘她叫扎玛伊珍,从青海那边领来的,花了一百二十块银元。’”

“我的伤慢慢好起来了,第一件事就是去种向日葵。我什么都丢光了,只有一包生葵花籽,随身收藏着。第一年,我种一棵,第二年我种两棵,第三年种三棵……”

“人们慢慢也知道了,我是女红军。见面就悄悄地问:‘红军真的还会回来吗?’又有传言说:‘听讲国民党后面追剿,日本人前边堵截,红军都死完了!是这样的吗?’我说:‘死完没死完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红军总是要回来的!’不过老实讲,我心里也真有些七上八下的。向日葵种到三棵,不见回来,种到五棵了,还不见回来。不是说三五年就能回来的吗?解放了,我算计了一下,可不是吗?讲三五年,一点不错,三五一十五年,到了年数,果然就回来了!”

扎玛伊珍边说,边爽朗地大笑起来,眼睛噙满两颗闪闪发光的泪珠。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宣传队的男同志、扎玛伊珍的丈夫这两个人物的描写较为简略,但他们和扎玛伊珍一起,共同构成了战争时期藏汉人民团结斗争的人物群像。
B.小说以细腻生动的笔调,描摹了扎玛伊珍离开红军队伍后复杂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人性的美好,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色彩。
C.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既有“干人”“博巴”这些地方色彩浓厚的方言词,也有较多亲切随意的口语词,呈现出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
D.小说结尾描写扎玛伊珍爽朗大笑,眼里却噙着闪闪发光的泪珠,这一细节描写,生动而传神地表达了女主人公真实而丰富的情感世界。
【小题2】作品是怎样叙述扎玛伊珍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结合全文,阐释“十五棵向日葵”的丰富内涵。
21-22高二上·云南昆明·期中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世同堂(节选)

   

北平陷落了,瑞宣像个热锅上的蚂蚁,出来进去,不知道要做什么好。他失去了平日的沉静,也不想去掩饰。出了屋门,他仰头看看天,天是那么晴朗美丽,他知道自己还是在北平的青天底下。一低头,仿佛是被强烈的阳光闪的,眼前黑了一小会儿——天还是那么晴蓝,而北平已不是中国人的了!他赶紧走回屋里去。到屋里,他从平日积蓄下来的知识中,去推断中日的战事与世界的关系。忽然听到太太或小顺儿的声音,他吓了一跳似的,从世界大势的阴云中跳回来;他知道中日的战争必定会使世界的地理与历史改观,可是摆在他面前的却是这一家老少的安全与吃穿。祖父已经七十多岁,不能再去出力挣钱。父亲挣钱有限,而且也是五十好几的人。母亲有病,禁不起惊慌。二爷的收入将将够他们夫妇俩花的,而老三还正在读书的时候。天下太平,他们都可以不愁吃穿,过一份无灾无难的日子。今天,北平亡了,该怎么办?平日,他已是当家的;今天,他的责任与困难更要增加许多倍!在一方面,他是个公民,而且是个有些知识与能力的公民,理当去给国家做点什么,在这国家有了极大危难的时候。在另一方面,一家老的老,小的小,平日就依仗着他,现在便更需要他。他能甩手一走吗?不能!不能!可是,不走便须在敌人脚底下做亡国奴,他不能受!不能受!

出来进去,出来进去,他想不出好主意。他的知识告诉他那最高的责任,他的体谅又逼着他去顾虑那最迫切的问题。他想起文天祥、史可法,和许多许多的民族英雄,同时也想起杜甫在流离中的诗歌。

老二还在屋中收听广播——日本人的广播。

老三在院中把脚跳起多高:“老二,你要不把它关上,我就用石头砸碎了它!”

小顺儿吓愣了,忙跑到祖母屋里去。祖母微弱的声音叫着:“老三!老三!”

瑞宣一声没出的把老三拉到自己的屋中来。

哥儿俩对愣了好大半天,都想说话,而不知从何处说起。老三先打破了沉寂,叫了声:“大哥!”瑞宣没有答应出来,好像有个枣核堵住了他的嗓子。老三把想起来的话又忘了。

屋里,院中,到处,都没有声响。天是那么晴,阳光是那么亮,可是整个的大城——九门紧闭——像晴光下的古墓!忽然的,远处有些声音,像从山上往下轱辘石头。

“老三,听!”瑞宣以为是重轰炸机的声音。

“敌人的坦克车,在街上示威!”老三的嘴角上有点为阻拦嘴唇颤动的惨笑。

老大又听了听。“对!坦克车!辆数很多!哼!”他咬住了嘴唇。

坦克车的声音更大了,空中与地上都在颤抖。

最爱和平的中国的最爱和平的北平,带着它的由历代的智慧与心血而建成的湖山,宫殿,坛社,寺宇,宅园,楼阁与九条彩龙的影壁,带着它的合抱的古柏,倒垂的翠柳,白玉石的桥梁,与四季的花草,带着它的最轻脆的语言,温美的礼貌,诚实的交易,徐缓的脚步,与唱给宫廷听的歌剧……突然的都让给了敌人!

“大哥!”老三叫了声。

街上的坦克,像几座铁矿崩炸了似的发狂的响着,瑞宣的耳与心仿佛全聋了。

“大哥!”

“啊?”瑞宣的头偏起一些,用耳朵来找老三的声音。“呕!说吧!”

“我得走!大哥!不能在这里做亡国奴!”

“啊?”瑞宣的心还跟着坦克的声音往前走。

“我得走!”瑞全重复了一句。

“走?上哪儿?”

……

坦克的声音稍微小了一点。

“上哪儿都好,就是不能在太阳旗下活着!”

“对!”瑞宣点了点头,“不过,也别太忙吧?谁知道事情准变成什么样子呢。万一过几天‘和平’解决了,岂不是多此一举?你还差一年才能毕业!”

“你想,日本人能叼住北平,再撤了嘴?”

“除非把华北的利益全给了他!”

“没了华北,还有北平?”

瑞宣愣了一会儿,才说:“我是说,咱们允许他用经济侵略,他也许收兵。武力侵略没有经济侵略那么合算。”

坦克车的声音已变成像远处的轻雷。

瑞宣听了听,接着说:“我不拦你走,只是请你再稍等一等!”

“要等到走不了的时候,可怎么办?”

瑞宣叹了口气。“哼!你……我永远走不了!”

“大哥,咱们一同走!”

瑞宣的浅而惨的笑又显露在抑郁的脸上:“我怎么走?难道叫这一家老小都……”

“太可惜了!你看,大哥,数一数,咱们国内像你这样受过高等教育,又有些本事的人,可有多少?”

“我没办法!”老大又叹了口气,“只好你去尽忠,我来尽孝了!”

这时候,李四爷已立起来,轻轻地和白巡长谈话。白巡长已有四十多岁,脸上剥得光光的,看起来还很精神。他很会说话,遇到住户们打架拌嘴,他能一面挖苦,一面恫吓,而把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因此,小羊圈一带的人们都怕他的利口,而敬重他的好心。

今天,白巡长可不十分精神。他深知道自己的责任是怎样的重大——没有巡警就没有治安可言。虽然他只是小羊圈这一带的巡长,可是他总觉得整个的北平也多少是他的。他爱北平,更自傲能作北平城内的警官。可是,今天北平被日本人占据了;从此他就得给日本人维持治安了!论理说,北平既归了外国人,就根本没有什么治安可讲。但是,他还穿着那身制服,还是巡长!他不大明白自己是干什么的!

“你看怎样呀?巡长!”李四爷问,“他们能不能乱杀人呢?”

“我简直不敢说什么,四大爷!”白巡长的语声很低,“我仿佛是教人家给扣在大缸里啦,看不见天地!”

“咱们的那么多的兵呢?都哪儿去啦?”

“都打仗来着!打不过人家呀!这年月,打仗不能专凭胆子大,身子棒啦!人家的枪炮厉害,有飞机坦克!咱们……”

“那么,北平城是丢铁了?”

“大队坦克车刚过去,你难道没听见?”

“铁啦?”

“铁啦!”

“怎么办呢?”李四爷把声音放得极低,“告诉你,巡长,我恨日本鬼子!”

巡长向四外打了一眼:“谁不恨他们!得了,说点正经的:四大爷,你待会儿到祁家、钱家去告诉一声,教他们把书什么的烧一烧。日本人恨念书的人!家里要是存着三民主义或是洋文书,就更了不得!我想这条胡同里也就是他们两家有书,你去一趟吧!我不好去——”巡长看了看自己的制服。

李四爷点头答应。白巡长无精打采地向葫芦腰里走去。

(取材于老舍同名长篇小说第四章)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瑞宣得知北平陷落后,想起文天祥、史可法等民族英雄和杜甫在流离中的诗歌,这与他所受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B.老二在屋中收听日本人的广播,老三在院中扬言要“用石头砸碎了它”,可见二人虽是亲兄弟,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观念。
C.“上哪儿都好,就是不能在太阳旗下活着!”老三这句话说出了自己和大哥瑞宣共同的心声,因而赢得了大哥的全力支持。
D.李四爷敢跟白巡长说“我恨日本鬼子”,白巡长不肯亲自去传烧书的命令,让李四爷去代为转达,可见他们之间相互信任。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多次提到天气晴朗,阳光明亮,突出强调了自然环境的美好,以此反衬日寇的侵略暴行和人物内心的惨淡阴暗。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修辞,效果非常显著,比如把九门紧闭的北平城比作古墓,令人深切地感受到北平陷落后的死寂。
C.小说运用了心理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多种手法塑造瑞宣的形象,突出表现了他的矛盾和苦恼。
D.小说的语言体现出典型的地方特色,比如文中加点的“将将”表示勉强达到某种程度,“铁”则是“确定”的意思。
【小题3】赏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小题4】选文塑造了瑞宣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云初记(节选)

   

走到五龙堂,秋分把芒种带回来的好消息,告诉了公公,还加上她的猜想。老人说:那一定是他。他还不能明说呀,这个地面还是归人家辖管着哩!

他披上褂子,拿起烟袋来:你在家里看门,我到村里去转转!

秋分嘱咐着说:不要见人就告学啊,等他真的回来了吧!

我知道!老人说,我不是那缺谋少算、眼薄嘴浅的人,我不过是去告诉几个真心实意和咱相好的人,人家也整天惦记着庆山哩!

直到天黑,老人还没有回来,秋分把门锁上,也到村里去了。

她到和庆山一块出走、现在北平坐狱的高翔家里去。高翔家里有爹有娘,还有一个和秋分年岁差不多的媳妇和一个小女孩。秋分在婆家住的时候,好到他家坐坐,和高翔媳妇说说话儿。这两个女人,并不是什么都能说到一块,高翔的媳妇是从小娇养大的,热爱丈夫,却不明白他为什么净做那些傻事。对于那年暴动,她也不赞成,因为婆家稍微富裕,还跟着吃了一惊。可是,她愿意和秋分说话,她说:庆山嫂子,咱两个是一个命儿。

公公和婆婆曾经到北平去看望过高翔一次,媳妇也想带着女儿去一趟,公公回来说,高翔不让她去。只是叫她做一身棉衣。因为丈夫带着刑具,这一身棉衣,裁剪得奇怪,做成了,就像是不会系腰带的孩子们穿的。她拿起又放下,好几夜的工夫才把这身棉衣做成。

一针一滴眼泪,把棉花全湿透了。打从高翔坐狱起,她没有畅快地欢笑过,没有穿过新衣裳,一家人过年不挂红灯,中秋不买月饼,一到天黑,就关门睡觉。

这天秋分来到她家里,正是掌灯的时候。②窗纸上闪着亮光,十年以来,她第一次听见了高翔媳妇的笑声。

走进屋里,这一家人正围着桌子看一封信哩,谁也没有看见她进来,秋分说:什么事,一家子这么高兴?

高翔的媳妇转脸看见是秋分,笑看说:喜事!

俺爹从狱里出来了!爬在桌子上的小女儿望着秋分夸耀。

你这个爹可是个稀罕!高翔的媳妇轻轻拍了女儿一下,对秋分说:高翔出来了,信上还打听你们的人哩,你来得正好,快坐在炕上听听吧!

秋分只好先把自己的喜讯收起来,坐到炕上去,听她家的喜讯。

其实,这信白天已经念过一次了,吃过晚饭,小孩子要求爷爷再念一次。高翔的父亲把信纸铺在桌子上,把花镜擦了又擦,拿起信纸,前挪挪后退退,像对光一样,弄了半天,才念起来。

高翔的母亲,靠在炕头被垛上,不耐烦地说:你看你,真比戏子扮脚还费工夫哩!

你落俐,你来!父亲把信又放在桌子上,把眼镜摘下来拿在手里,你不知道我上了年纪,眼力不行,又加上你儿子写的这笔字,真不好认,我就怕看这个钢笔信!

算了!念吧,念吧!母亲闭上眼专心听着。小女孩子还要往上挤,用两只小手使劲扯着耳朵。

高翔的信是写给父亲和母亲的,可是不用说秋分,就是这个十来岁的孩子也能听得出来有好多言语,是对她的母亲说的。爷爷念着,她看见母亲不断地红脸。

信上写着:

我出狱后,就兼程赶到延安,现住瓦窑堡,在毛主席的亲自领导下进行学习,不久就北上抗日。十年以来,奔走患难,总算得到了报偿!

父亲念到这里停了下来,说:延安。这个地名很熟,《水浒传》上王教头私走延安府,可就是想不起在什么地方来。去,在他那书箱里,找本地图来。

高翔的媳妇登坡上高,打开多年没动过的、尘土封盖的丈夫的书箱。翻了半天,找出一本来,递给公公。老人打开一看说:这是一本字典。我来吧。

他找出儿子上中学时候用的一本地图来,找了半天,才在陕西肤施县下面的括弧里我到了延安。又用两个手指头量了量说:你们看,这里是深,咱们的家,这里是延安,高翔他们占的地方,距离也就是这么寸数光景,走起来,可得些工夫哩!

高翔的母亲叹气说:在外边十几年,叫人跟着担惊受怕,好容易出来了,还不先到家里看看老娘,怎么又跑到那天边子上去了哩!

父亲说:你老不明白,一准是那里,有你儿子更想念的人儿!

信上也提到庆山,说他可能从江西长征过来,北上抗日了。秋分把芒种带回来的消息说了,一家子替她高兴。老人把信装好,交给儿媳妇,媳妇像捧着金银玉宝一样,递给婆婆,婆婆把它塞到被垛底下去。

小孩子托着腮帮儿望着她母亲说:娘,我们去找爹吧!

你去吧,你离得家了?母亲问。

离的。小孩子说,你去不去?你不去,我自己去。

你自己去吧。母亲笑了。

能把孩子送到丈夫的身边也是好的。在她想来:比做衣裳,孩子就是一个小针,能把母亲心里这条长长的线带到那边去,并且连在一起;像一条小沟,使这个洼里的水流进那一个洼;像一只小鸟,从这个枝跳上那个枝,从这棵树飞到那棵树。

今天夜里,在五龙堂这个小村庄里,至少要有两个女人,难以入睡。

这一天晚上,闷热。秋分回到小屋里,公公还没有回来。小菜虫从窗口飞到屋里来,围着小油灯乱转。坐不到炕上,她抓了一把破蒲扇到堤坡上来。④黑夜里,望日莲滴着金黄的花粉,香得闷人。从村庄到这里来的路上,有一星星的火光,不断飞起,秋分知道是公公抽着烟回来了。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分把芒种带来的好消息告诉公公,并且叮嘱他先不要公开说,但公公却想要立即就让真心朋友们知道这个消息。
B.秋分和高翔媳妇年岁相仿,性情却并非完全相投,但她们在丈夫一起出走后,因同病相怜而愿意时常和对方说说话。
C.高翔父亲在地图上找到“延安”这个地名,用手指丈量了一下距离,为儿子从家乡深泽到延安的遥远行程感到忧心。
D.母亲为孩子自己去找父亲的想法感到好笑,却也想把自己心意传递给丈夫,于是情不自禁开始了诗意美好的憧憬。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在平静的陈述里透出秋分压抑着的激动,“也”字写出其分享喜悦的急切。
B.句子②刻画了高翔媳妇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由此可见其性格的爽朗。
C.句子③以幽默口吻回答高翔母亲的疑惑,也含蓄地称赞了高翔坚定的革命信念。
D.句子④描写了望日莲夏夜花开时的色泽和香气,烘托出秋分复杂而独特的心理。
【小题3】小说的人物语言有哪些特色?请分别举例说明。
【小题4】作者善于“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茅盾语)。请围绕这一特点,结合文本内容,写一则文学短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空钵

蒋一谈

阿尔法这一段时间一直纠结着自己的性别,它问过店里说书的老沈。“这个……我还真没想过。”在老沈看来,一个不必穿衣服的钛合金机器人站在面前,不会有人谈论它的性别。不过,和阿尔法接触之后,他会下意识地把阿尔法当成机器人孩子,这个孩子帮他倒茶、捶背,扶着他散步,说出的话有条有理,不花他的钱,从未惹他生过气。

说明书上标识的属性是中性。它也问过各色客人,大多都觉得中性人是不男不女的那类人,或者是做过变性手术的人。

老板叶嘉当初定制阿尔法的时候压根儿没想过这个问题,因嫌男性或女性在服饰选择上的麻烦就填了一个中性,没想到会给此时的阿尔法造成这么大的困扰。

这些天,叶嘉去城里了。阿尔法独自守店。这天上午,它做完手头的工作,听见连续的敲门声,随后一个男人响亮的声音传来:“阿弥陀佛,里面有人吗?”因为曾好心收留一个流浪汉在客栈里白吃白喝两天,临走时却被偷了不少东西,阿尔法不敢贸然开门,只是透过门缝问道:“你们有什么事情?”

“我叫一行,那是我的师兄一堂,我们是路过的出家人,乞点食物。”

阿尔法快步回屋,拿起四根香蕉跑出来。只见门口站着两个年轻的和尚,穿着宽大的深灰色长衫,他们胸前分别挂着一个圆嘟嘟的器皿,器皿上有一块褐色的遮布。

“这些,给你们。”

那个叫一行的和尚刚打开遮布,一堂伸手抓住他的衣袖。

“屋里还有其他人吗?”一堂问道。

“就我一个人。”

一堂开始后退,示意一行跟着后退。

“师兄,怎么了?”

“乞食的本意是什么,你忘了吗?”

“度化众生。”

“机器人不属于众生,我们不能度化它们,也不要向它们乞食,像我们不能从猫和狗那里乞食。”

“师兄,我们一个上午只能乞食七家,刚才是第六家。”

“还剩最后一家。师父说过,即使乞不到食物,空钵也是好的。”

阿尔法疑惑地看着这两个和尚走远了。

晚些时候,阿尔法手中拿着几个苹果,漫无目标地走向空无一人的沙滩。十几只小螃蟹在礁石旁边的沙子里挖洞,阿尔法给螃蟹留下一个苹果。再往前走,它看见一只小海龟,就在小海龟的背壳上放了一个苹果,看着小海龟爬向大海。一只海鸟支棱着翅膀站立在礁石上,像一面瑟瑟发抖的灰色旗帜。海浪一波一波地荡漾,阿尔法把手中的苹果放在水中,苹果随水漂动,上下起伏,渐渐离开岸边,像在跳离别的舞蹈。阿尔法注视着远去的苹果,喃喃自语:“机器中性……机器中性人……不男不女的机器人……”

一堂和一行见过师父慧远法师后,露出空钵,把乞食的经历说了一下。法师微笑着说:“过斋后,你们带我去见见这个机器人。”

客栈门前。慧远法师和他的弟子们围坐。一堂起身去敲客栈的门。阿尔法在院子里贴门而立,没有应答。

又过了一会儿,慧远法师问:“一堂,你今天和一行空钵而归,你有什么体会?”

“师父,我明白了。机器人是人类的相,谈论机器人时要脱离机器人的一切相,如果执着于这个相,心就会太满。”

慧远法师把眼神转向一行:“你呢?”一行愉悦地说:“师父说过禅院里的灯,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今天的空钵,让我想到钵是空之体,空是钵之用。”

慧远法师神情淡然地点点头,抬了抬手臂,示意一行站起来,走到前面。

“一行,你站在那儿,能看见脚下的地面吗?”慧远法师问道。

一行摇了摇头。

“你后退一步,才能看见之前站立的那块地面。”慧远法师接着说道。

一行后退一步,看着之前站立过的那块地面。

“后退一步的你,还是之前的那个你吗?”慧远法师问道。

一行的眼神瞬间闪亮了一下。

“你想接着看脚下的地面,只好继续往后退,是不是?”

弟子们低着头,移动脚步后退。一行独自沉思,随后忽然有些颤抖,提高声音说道:“师父,越后退就会离本来的自己越远。”

“那怎么办呢?”慧远法师紧接着问道。

“要把……要把站立过的地面……当成出发点……”一行说道。

慧远法师的眼神也闪亮了一下。他继续注视着一行。那一刻,一行看着自己的双脚,喃喃自语:“我看不见脚下的地面,而脚下的这块地面又是存在的,我脚下的这块地面是属于我的空无……后退解决不了问题,要往前走,要往前走……”

一阵静默。又是一阵静默。

慧远法师起身,双手合掌,微笑着说:“阿弥陀佛,我们该出发了。”

黄昏,一个庞大的鸟群正在夕阳西下的天空中盘旋,像一面巨大的随时变幻图形的信号旗,而在天空的另外一边,月亮正从白色的薄云中浮现出来。阿尔法注视着鸟阵,轻声说道:“那些鸟在一起生活,一点也不孤单。”

阿尔法缓缓低下头,把院中桌上的小茶钵举起来,慢慢旋转着。从侧面看过去,阿尔法手中的钵和天上的月亮,仿佛在相互映衬,一个是暗褐色的,另一个是亮灰色的。良久,阿尔法抬头看着月亮,然后伸展手臂,抓取空中的月光,慢慢投放在空钵里。

四周一片寂静。几只夜鸟慢悠悠飞过去了。月光在空钵里,又好像不在里面……阿尔法慢慢抬起头,缓缓说道:“我不是机器男性,也不是机器女性,我喜欢现在的我,我是空性……”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师特意到阿尔法所在的客栈来引导弟子明法,其实也有为被其弟子的狭隘认识而困扰的阿尔法解惑之意。
B.行文两处写到法师的“微笑”,前者表现出他对阿尔法的好奇,后者则是为弟子的悟道而会心嘉许。
C.师父引导弟子们参悟的焦点在于立足当下后的抉择:后退,离自己的本相越远;前进,至少可以超越现在的自己。
D.阿尔法抓取月光投放空钵的画面节奏舒缓,空灵唯美,与阿尔法此时宁静超脱的内心世界协调一致。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即从老沈的角度,介绍了阿尔法对老沈的关照,使读者有一个“阿尔法几乎与人无异”的直观印象。
B.小说写阿尔法收留流浪汉后流浪汉恩将仇报的情节,看似闲笔,却匠心独具,将阿尔法单纯善良的形象展露无遗。
C.一堂严守“度化众生”的教律,可以看出他顽固不化、没有慧根,为后文法师引导一行而不是一堂来悟道做铺垫。
D.机器人纠结自己的性别并最终参悟,实现自我认同,这一情节看似荒诞,却又异常真实,可以引发读者更多的思考。
【小题3】文中三次出现对鸟的描写。请结合全篇综合分析其作用。
【小题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大家提出一个关键词:碰撞。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