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庚子岁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从武汉波及全国。中国应对疫情的战役受到了来自全世界的关注。尽管有一些国家针对中国断航、禁入、甚至辱华,但是,更多国家却是对中国伸出援助之手,其中,对中国援助最多、速度最快的国家,竟然是我们的老邻居日本。何也?我们从公共关系角度可以分析其中奥妙。

——借抗疫之机积极表现。公共关系的一个基本法则就是时机原则,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开展活动,进行传播,吸引公众注意,达到形象塑造的目的。本次疫情是国人的不幸,但疫情无情,友邦有情。我们回看日本在我国疫情出现后的表现。在中国国内疫情愈发严峻的时刻,即1月23日10时起,武汉宣布封城,也正是在这一天的日本众议院全体会议上,安倍表示要全力支持北京方面抗击这次疫情,并且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在1月25日凌晨时分,日本企业伊藤洋华堂公司就通过川航的东京——成都航班,将100万只口罩运抵成都双流机场,引来不少中国媒体与网友的关注。这是中国最早收到的国际物资援助。日本是中国疫情爆发后最早、最快、最大力度的援助国之一。日本借有路,借助中国疫情之道,铺平了两国友情之路,缝补了两国历史裂隙,不失为借道有方。

——助中国抗疫师出有名。公共关系倡导互利共赢,在公共关系视域下,不论组织还是国家,相互间都是利益关系。日本帮助中国抗击疫情,看似无私,实则双赢,尤其是对于日本恐怕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单就防疫看,中国疫情如果不能很好解决,难免会波及近邻日本,帮助中国控制住疫情,日本也就没有防疫的压力。近从奥运看,东京奥运会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今年是奥运年,东京奥运会即将于7月份开幕。如果中国疫情不能尽快结束,甚至波及日本,必将对奥运会能否顺利召开产生重大影响。从经济看,中日经济密不可分,帮助中国快速消除疫情,是对多年来萎靡不振的日本经济的强大助力,否则就会使得其经济雪上加霜。可见,日本援助我国抗疫可谓论道有力,借道有理,师出有名,真正起到了四两拔千斤的作用。

——获扬名之实公关之利。日本在第一时间的雪中送炭,值得尊重与赞赏。再加上日本在捐赠物资上打出加油关心的诗词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等等,一时间日本似乎成了悲天悯人、大爱无疆的圣人,日本的行为固然可嘉,但是理性分析,也不必过誉。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种行为对于日本而言,得远大于失。日本此举不仅赢得名声,同时改善了关系。众所周知,日本之前密切跟随美国,但是特朗普上台以来,逆国际化趋势明显,为了自身利益不惜牺牲盟友利益,诸如退出TPP,使之成为鸡肋。日本不得不寻求中国帮助,安倍政府加强了与我国之间的交往。而此时我国发生了突如其来的疫情,显然,日本是到了挺身而出表现的时刻,这些换来了中国国民的好感。最后,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国家援助也要为本国谋求一定的国家利益。

可以肯定的是,疫情结束后,赴日中国游客必创新高,中日关系会再上新台阶,因为一场援助,日本在中国赢了名声,改善了关系,换回了利益,既有里子,又有面子,不失为国际公关的典型之作。

(摘编自郎群秀《日本援助中国抗疫的公关意蕴》)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庚子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从武汉波及全国,尽管大部分国家针对中国断航、禁入、甚至辱华,但是日本却援助了我们。
B.在武汉宣布“封城”的同一天,日本正在召开众议院全体会议,安倍在会议上,表示要全力支持中国抗疫。
C.日本是中国疫情爆发后最早、最快、最大力度的援助国,日本借“道”有路,铺平两国的友情之路。
D.因为安倍政府加强了与我国之间的交往,所以特朗普逆国际化趋势而为,退出TPP,从而牺牲日本利益。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结合时事热点,就日本援助中国抗击疫情的积极表现的原因,从公共关系的角度进行了阐释。
B.文章运用了举例、引用等论证方法,分别从“借道”“论道”“得道”三个方面依次展开论述。
C.第二段作者用伊藤洋华堂公司捐赠口罩的例子表明日本在用行动全力支持北京方面抗击这次疫情。
D.文章最后作者认为疫情结束,日本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必将使中日关系再上新台阶。
【小题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次疫情是国人的不幸,但疫情无情,友邦有情。日本通过这次疫情送来的关怀让国人感动。
B.如果中国疫情不能尽快结束,甚至波及日本,必将对今年7月份的东京奥运会的顺利召开产生重大影响。
C.日本第一时间雪中送炭,并在捐赠的物资上签上“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等字样,日本的这种行为值得大加赞赏。
D.日本能在中国抗疫斗争中积极援助,不仅使其赢得了名声,还改善了中日关系,同时换回了利益。
21-22高一上·四川成都·期中
知识点:时评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1年,抖音发布《抖音直播2021年度生态报告》。报告指出,该年抖音传统文化类直播同比增长100万场,直播观看时长同比增长278%。这涉及两个方面的事实:一方面,直播打赏平台已经成为现今传统文化传播的重镇;另一方面,在传播过程中,旧有的传统文化的文化形态已经发生了转变,经由平台传播,它的呈现方式千姿万状,被赋予了现代社会高度的弹性与质感。

传统文化既包括那些能够看到的、可感知的物质产品及精神产品,如语言、食物、建筑、器皿、文学等,也包括社交礼仪、风俗习惯、社会规范等社会知识,还包括价值观念、社会形态、审美观念等抽象内容。在前现代社会,传统文化拥有者生活其中,自然而然地在这三个不同层面穿梭、交互。而到现代社会,传统文化的原生环境已经消失。因此传统文化传播需要进行两个方面的重建:一是留存传统文化内部蕴含的文化产品、社会知识、精神资源;二是重建一套新的传播系统,帮助传统文化恢复自身活力。

在直播打赏平台出现以前,电视媒介等通过制作制度文化节目、礼俗文化节目、学术文化节目、器物文化节目等,在策划与播出方面已有尝试。它们把握住了传统文化中结构性的部分,但那些组成“整体”的无数鲜活、流动的细部还处在模糊状态。而在直播打赏平台中,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破局与补足之法。一方面,在直播打赏平台,传统文化的呈现形态朝着视听艺术方向倾斜。那些原本就具有视听表现力的艺术门类,如戏曲、音乐等,可以借由现代影音设备大放异彩。另一方面,只要进入到各式各样的直播间中,演出后台的准备候场、练习功夫等过程乃至师徒之间的互动、演员特别的生活方式、个人习惯都可以转化成视听艺术,经由屏幕直接呈现到观众面前。以越剧演员余玉婵为例,除了表现精湛的个人艺术,她还通过直播聊天、直播生活等方式将传统文化原本整体、厚重、严肃的内容一分解。这种直接的方式既有整体格局又有灵动变化,通过点滴浸润,观众感受到越剧这一艺术门类和从业者台前幕后的方方面面,感受到有滋有味的文化魅力。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主播凭借自身热爱和观众支持,将传统文化的呈现风格推向场景化、日常化。直播这一媒介对传统文化的形态重塑,还不仅在于将传统文化内容拆解为元素、表演,将之融入到当下生活,使其内容呈现方式朝着视听化、场景化和日常化方向发展,而且在于将以往的产品导向型转向社交导向型,这体现了基于移动终端、网络软件的媒介平台的又一核心本质。与之相应的,在直播平台内部,不同的传统文化门类、创作者与粉丝、粉丝与粉丝之间的全息、立体、交互式的圈层关系也正在聚集成形。以抖音为例,粉丝之间既可以因为喜欢某一直播间而聚集在一起,也可以因为对某种文化的热情而相互联合。过去在电视媒介中,受众与传播者的影响能力都是不对等的,而在直播平台上,受众与解读者之间获得了相对平等的关系,受众的解读影响力与传播者所传播内容的传播范围近乎一致。对于每一个观众来说,他能够同时接收到两者所传递的信息,并随时在受众——传播者、传播者一受众的身份之间跳跃、转换。通过直播平台的推荐功能,某一门类的传统文化直播的观众还可以迅速发现其他垂类的传统文化直播。非遗口技传承人方浩然将舞台搬进直播间之后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的关注,曾经他的观众都以中老年群体为主,而现在他的抖音粉丝80%都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在直播平台中,不同的趣缘社群交织在一起,再加上平台的积极引导,传统文化有了“破圈”传播的可能性。

(摘编自欧阳梦陶《分散与重聚:直播场域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传统文化的原生环境已经消失的现代社会中,直播打赏平台是传播传统文化、重塑传统文化形态的重要媒介。
B.相较电视媒介的文化节目,直播打赏平台传播传统文化的方式显得更为直接、灵动,因而也更易于被大众接受。
C.直播打赏平台在重塑传统文化形态上追求形式内容的破局与补足,其核心本质是由产品导向型转向社交导向型。
D.在直播打赏平台,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他们在互动中随时转变和切换身份,共同传播传统文化。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利用直播平台传播传统文化,使其恢复活力,这种形式极具创新性时代性。
B.从《抖音直播2021年度生态报告》可知,直播平台是以传播传统文化为主。
C.平台主播将传统文化内容分解开,通过点滴浸润使受众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D.通过直播平台的推荐和引导,传统文化或可在不同趣缘社群“破圈”传播。
【小题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原文观点的一项是(     
A.竹笛演奏者李佳佳在长江三峡人家风景区的竹筏上吹奏《山歌好比春江水》。
B.中央电视台制作的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形式新颖,深受观众喜爱。
C.冬奥会期间,冬奥会冠军王蒙和主播黄健翔在咪咕视频解说短道速滑比赛。
D.年近八旬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戴建业在B站讲解古代文学,受爱好者追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冠疫情俨然已成为二战以来全球最为严重的公共危机,其涉及国家之广,对于政治、经济、生活甚至生态环境影响之深,在不少方面已超过1929-1933年的大萧条。新冠疫情何以会迅速蔓延全球?这对于世人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全球化与技术化的发展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使得各国居民间的往来愈加便捷。但是,另一方面,这也会推动新冠病毒在全球的迅猛传播,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口拥挤的大城市往往首当其冲。从九省通衢的武汉、意大利最为富裕和现代化的伦巴第城市圈、英国的经济中心伦敦到世界之都纽约皆成为疫情的重灾区。基于经济效益导向的全球产业链高度分工,因疫情供应链的突然中断,使得不少国家在N95口罩、医用棉签、防护服和呼吸机供给上捉襟见肘。黑格尔曾言,遍览各民族的历史,我们可以得知,各民族未从历史中学到东西。回眸过往,霍乱作为十九世纪的世界病,随着火车、轮船的发明肆虐全球,人口聚集而拥挤的大城市由于城市地下水系统匮乏、卫生设施薄弱,霍乱通过粪口途径广为传播,昔日的全球化之都伦敦首当其冲。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认为近代以来社会所依赖的各种技术手段与生产方式,其实都蕴含了众多风险。如果说,过往阶级社会的驱动力可以概括为我饿,风险社会的驱动力可以表达为我害怕,焦虑的共同性代替了需求的共同性,风险社会由此产生。一言以蔽之,全球化与技术化给世人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蕴含着深不可测的社会与技术的风险。

当前,如何应对新冠疫情这场全球性的公共危机,是世界许多国家政策议程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基于全球新冠肺炎确诊数、感染率、治愈数、死亡数以及累积趋势的数据分析,不少西方国家成为新冠肺炎的重灾区。与此同时,有可能成为新冠肺炎重灾区的东亚主要国家与地区疫情防控,已见阶段性成效。中国基本控制疫情,率先全面复工复产,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思潮逐步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倡导小政府、大社会治理理念,使得疫情暴发之初,西方国家在病毒检测、公共医疗设施与防疫物资供给等方面严重不足;各国政府政策不一,甚至各行其是,缺乏统一连贯而有效执行的疫情防控政策,以致西方国家难以实现精准防控,新冠疫情从欧洲到北美呈波浪式发展,且一浪高过一浪。反之,能够实施精准、统一疫情防控政策的国家,其治理图景呈现从波峰逐渐滑落至波谷的曲线趋势,虽然在某一阶段的数据会呈现高位,但是随之不断下滑至谷底。因此,有效应对疫情,国家能力建构至为重要,东亚取得成效在于其悠久的强大国家传统,以及民众的自觉与自律精神,后者也体现于侨居海外华人的行为方式之中。

对于这场全球性公共危机,政府之间的全面合作以及政府有效治理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政府的有效度体现于国家能力,即安全秩序的供给力和公共政策的执行力两个重要层面。同时,国家能力需要跳出大政府、小社会抑或小政府、大社会论争的窠臼,建构强政府、强社会良性互动的治理结构,这是全球新冠疫情下应对的路径选择。

(摘编自陈辉《新冠疫情下全球治理之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冠疫情是迄今为止全球最为严重的公共危机,对全球很多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生态产生巨大影响。
B.全球化与技术化是新冠病毒在全球迅猛传播的重要原因,各国防疫政策不到位也导致疫情得不到有效防控。
C.新冠疫情期间,不少国家的N95口罩、医用棉签、防护服等防护物资紧缺,原因是疫情供应链的突然中断。
D.东亚国家能有效应对疫情,是因为东亚国家具有悠久的强大国家传统,能够实施精准、统一疫情防控政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把新冠疫情的深远影响与1929-1933年大萧条进行比较,从而引发相关的思考。
B.文章先引出问题,再分析全球化与技术化的两面性,然后指出应对新冠疫情的办法。
C.文章引用黑格尔的话,因为他从霍乱流行得到的教训,对今天应对新冠疫情有启发。
D.文章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火车、轮船的发明为病毒传播提供广泛的途径,伦敦曾因为地下水系统和卫生设施问题,成为霍乱起源地。
B.阶级社会和风险社会有不同的驱动力,一旦焦虑的共同性代替了需求的共同性,“风险社会”就会产生。
C.如果没有政府之间的全面合作以及政府的有效治理,就难以在化解这场新冠疫情全球性公共危机中获胜。
D.在全球新冠疫情下,文章反思“小政府、大社会”治理理念,认为应建构“强政府、强社会”治理结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殊不知,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早在6000多年前中国人开始制作玉器。朱在对《论语·学而》中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他说:“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是中国思想家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

其实,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经过上百年努力,才后来居上,使“Made in Germany”成为精品的标记。这一时期,“东洋货”也曾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现在日本产品却大都是世界精品。

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国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要求器物的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刻在自己制作的产品上,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的技艺。秦代制器,不仅要刻上工匠之名,还要刻上督造者和主造者之名,以便逐级追查产品质量的责任人。如果不刻写名字,就要被罚款。秦朝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及分工负责制度。做得好的,也有具体的奖励办法。由于有这样的制度,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秦朝能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艺术品了。在中国历史上,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

(摘编自张柏春《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

材料二: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一位作家说过,能将胡辣汤做得顾客盈门、生意红火,和能让火箭上天没有本质的区别。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分殊。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稳健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一盖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键,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历史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节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4月30日,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材料三:

早在春秋时代,诸子百家等典籍就已有许多关于工匠精神的阐述,例如“止于至善”(《大学》)、“如切如碰,如琢如磨”(《诗经》)。道家经典《庄子》一书中,更是为我们描绘了匠石、庖丁、承蜩者等一系列能工巧匠的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古代工匠群体,形成了以“技以载道”“道技合一”“亲民爱物”为特色的工匠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工匠精神不仅是指工匠们对待自身职业的态度,同时也是一种“技以载道”的职业情怀以及“道技合一”的技艺境界。《寓林折枝》记载了关于工匠工师翰的故事。工师翰为齐桓公修建宫殿,借机向齐桓公进言:“国家和宫殿一样,人才就好比宫殿的柱子,如果奸臣当道,那国家就有倾塌的危险了。”齐桓公听后罢免奸臣,招贤才管仲而任之。可见,在古人眼中,工匠不仅技艺精湛,而且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济世情怀。

清代思想家魏源说“技可近乎道,艺可通乎神”,王阳明所讲的“知行合一”,也强调人们应当把工作当成一种“致良知”的修行。在传统文化中,世俗的事务超越了器物的层面,被赋予更多精神的意义,这正是中国工匠文化中“道技合一”的传统。

“亲民爱物”则是中国工匠文化的另外一大特色。其中“亲民”主要源于儒家仁爱亲民的思想,由此形成了“贾而儒行”的中华民族儒商文化。“爱物”则更多源于“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道家文化。《考工记》中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体现了匠人在制作过程中,只有天、地、人、物四者和谐统一,才能制造出精美的物品。

(摘编自张保文《工匠精神》)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国度,工匠们以打造精品为追求,而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则难以和中国相提并论。
B.秦朝实行的“物勒工名”制度和建立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都有助于秦朝制造出精湛的艺术品。
C.早在春秋时代,《大学》《诗经》中都有对工匠精神的阐述并具体介绍了“技以载道”“道技合一”等工匠文化。
D.《寓林折枝》中工师翰进言齐桓公的故事以及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技以载道”的职业情怀。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胡辣汤做得顾客盈门和让火箭上天本质上都是用“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的工匠精神,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B.工匠们看似“躲进小楼成一统”,其实他们并没有脱离现实世界,而是通过自己实实在在的努力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
C.“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句话旨在说明要制造出一件精良的器物必须具备多个因素。
D.目前工匠精神之所以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是因为它符合当今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需求。
【小题3】现在各行各业都在践行“工匠精神”,假如你要参加学校组织的“青春献礼二十大——新时代中学生如何践行工匠精神”座谈会,请根据上述材料列出发言要点。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