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8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堂唢呐(节选)

王祥夫

从早上到现在,一阵又一阵、一阵又一阵的唢呐声就从没停过。

从宝树站的这个地方可以看到山坡上的动静。父亲此刻正坐在那里抽烟,父亲的哥哥也就是那个瞎子在吹唢呐,背对着这边,所以只能看到他的背,有点儿驼,不知为什么瞎子的背都会有点儿驼。

宝树对宝树媳妇说,我真的想不起他来了。宝树说还是很早很早的时候听父亲说过这件事。他们昨天还算了一下,真的都有五十多年了,这可不能算短,谁都不会想到他会突然回来。怎么说呢?这事让几乎是所有的人都觉得有那么点伤心,得到信儿的亲戚们都三三两两地赶过来了。人们差不多都快要想不起他来了,突然间,他回来了,就这么回事。不少人眼睛都红红的。

站在宝树和宝树媳妇待的地方听唢呐声,一阵高一阵低,怎么听都像是在哭。

“真够可怜的,远天远地地赶回来却没见上。”宝树媳妇说。

“我想他心里现在是要多难过就有多难过。”宝树说。

“听说瞎子的耳朵都特别好使。”宝树媳妇说。

“他是用唢呐在哭。”宝树说,“就让他哭吧。”

“其实那会儿找个人就说是你奶奶哄哄他也好。”宝树媳妇又说了,“他离开家都五十年了,村里找个岁数大的老奶奶,反正他也看不到,拉拉手,说说话,就说是他的亲妈,他就不会这么伤心。再说,他也记不起小时候的事。”

“唉。”宝树叹了口气,“你说的也许有道理,反正他也看不见。”

山坡上边现在没有什么人了。上午的时候,人们都跟着上了山去了坟地,都以为会像往常那样很快就下来,但到了中午的时候,人们又都陆陆续续地下来了,而且都随便吃了一些东西,先垫补垫补。到了晚上,人们才会好好吃一顿庆祝一下。庆祝什么?庆祝宝树的瞎子伯伯从外边回来。因为宝树的这个瞎子伯伯,因为这个时隔五十年才从外边回来的人,村里要办一次大宴,杀了两头肥猪,蔬菜和鱼还有别的东西也都买了回来,当然还有酒。做饭的是本村的李本希,把东西差不多都已经做好了,不少女人在那里帮忙,香味已经传出好远。这顿饭是宝树父亲操办,宝树对父亲说:“这花不了多少钱,好好操办一下,这些钱我都出了。”

宝树说话的时候眼圈儿都红了,宝树父亲的眼圈儿也红了。

“你奶奶活着该有多好,她等啊等啊。”宝树的父亲小声对宝树说。

“我奶奶真是应该多等几天。”宝树也是想不起别的什么话了。

“真没几天,她就等不下去了。”父亲说。

鞋呢?宝树的父亲忽然想起那双鞋了,站起身忙去找鞋子了,这里翻翻,那里翻翻,那双鞋是宝树的奶奶给宝树的这个瞎子伯伯做的。鞋马上被宝树的父亲找到了,就放在柜子的顶上,用毛巾包着,鞋里放着一些枣。

早上上山之前,宝树看着瞎子伯伯把那双鞋穿在脚上了,还正好。

“正好,妈做的鞋。”宝树的父亲在一边说。

“正好,妈做的鞋。”瞎子伯伯用手摸着鞋。

宝树看见瞎子伯伯的眼里开始流泪,他不停地流泪,不停地用手摸鞋子。村子里现在是很少办这种大吃事了,村子里把这种全村人参加的宴叫作大吃事。桌子也从祠堂里搬了出来,这些桌子平时都放在祠堂里边,漆了明漆,办大事的时候才会被搬出来。现在它们又被搬出来了,被放在河里洗刷干净了,在村街上被摆成了一排。这就让村子里有了某种过节的气氛。不少人都从外边回来了,除了宝树家的亲戚,远远近近的乡邻们也都赶了回来,其实他们都刚刚离家才不久,因为春节刚刚过去。虽然忙,但他们都想回来看看五十年前被人贩子拐走的天堂。

宝树的瞎子伯父名字叫天堂,这好像不是人的名字,但不少人还记着这个名字。天堂的名字是怎么起的呢?因为村子里原来有个教堂,天堂的名字是那个比利时神父给起的,比利时神父的坟还在教堂的后边,是个很大的土堆。不过教堂现在不在了,只有四堵高墙在那里立着。墙可真是太高了,上边平时总是落满了野鸽子。这个教堂的西边还有个石头砌的酒窖,神父的葡萄酒就放在里边。神父当年种的葡萄现在可是都没了,那片地荒着。

不息的唢呐声从山坡那边传了过来。

这会儿,宝树的父亲还陪着他的哥哥天堂在上边,陪着他在父母的坟前吹唢呐。宝树的父亲不说话,一根接着一根抽烟。天堂也不说话,他在不停地吹,有时会停下来擦一下眼泪。包括宝树的父亲,人们都不知道天堂怎么会变成了个瞎子,人们知道他身上肯定会有不少故事,一个人在五十多年的工夫里没有故事才怪呢。人们都想知道这些,都想知道他被卖到了哪里?那家人待他好不好?那家人除了他之外还有些什么人?河南那边的人听说都很好。天堂待的那家人家是开响器班子的,所以天堂从小就学会了吹唢呐。

还是在春节前,有人到家里来给宝树的奶奶采血,是两个公家人。宝树,还包括别的那些人都不知道公家人采血做什么,后来才知道是为了匹配。和什么人匹配呢?和当年被人贩子拐卖的一个人匹配。公家的人说,那个人有可能就是宝树父亲的哥哥天堂。公家的人这么一说,人们就再次想起了六岁上被人贩子拐走的天堂。但人们谁也想不到天堂过了春节竟然就突然回来了。人们去车站接他,一路上都发愁该怎么告诉天堂他娘刚刚去世的消息,谁也没主意,这太突然了,也让人太伤心了。

宝树对宝树媳妇说,他肯定还以为奶奶还活着,所以才急着往回赶。

当年,人们都知道天堂的父亲,也就是宝树的爷爷,为了寻找六岁上被拐走的天堂出了车祸,当时就没了命。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而宝树的奶奶是年前才去世的,采完血,人们告诉她,采血是为了找她六岁上被拐走的天堂,要是对,天堂马上就可以回来和家人团圆了。宝树的奶奶激动得当时就大声哭开了,并且开始着手打铺衬做那双布鞋。人们都说宝树的奶奶是不应该做那双鞋的,是累坏了,现在村子里谁还做鞋?而她执意要做那一双布鞋,做完鞋,她突然就去了,没病没灾也像是不难受,忽然就去了。鞋子就放在柜子的顶上,被一条干净毛巾包着,宝树还记着奶奶往鞋里放枣子的情景,奶奶一边往鞋子里放枣一边还说,放几个枣在鞋里,天堂就会早早地回来了。

“回来吧天堂,你给娘赶快回来吧。”宝树的奶奶对着那双鞋说。

(选自《中国作家》,2021年第6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多处写唢呐声,“从早上到现在”“从没停过”写出了唢呐声持续时间长,“一阵高阵低,怎么听都像是在哭”写出了天堂内心的悲痛。
B.小说中使用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塑造瞎子伯伯的形象,“正好,妈做的鞋”看似是重复,实际上蕴含着兄弟二人对母亲的怀念和感恩。
C.宝树奶奶做的这双鞋是小说中非常重要的物象,儿行千里母担忧,更何况是被拐卖的儿子,往鞋里放枣更是展现了母亲对儿子回家的期盼。
D.小说采用平淡而忧伤的语调讲述了一个被拐卖的伯伯回家却没见到父母的故事,却能够将微妙的情绪传递给读者,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小题2】作者说:“好的小说要多多留有空白,一如书法中的飞白,线与线之间看似没有什么关联,但气韵却在那里,所以才好看。”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的留白部分。
【小题3】小说在叙述故事时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
21-22高三上·吉林长春·期中
知识点:其他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云樵

伍中正

在宋庄,宋云樵的字,写得最好。

他的字有体有格,庄里人公认。他的字一出手,就有人点赞。他的字贴哪挂哪,就有人看。

年底,宋云樵在宋庄写春联,写福字。

他写春联,写各种体。红纸一铺,墨水一蘸,笔在纸上,就听话一般起落。欧、颜、柳、赵四体均写。点横撇捺,每笔每画,他都写得到位。庄里认得小篆和草书的人不多。有时,他适当写一点小篆和草书。

庄里人爱福惜福。

宋云樵写福字,也写各种体。写福字,多用粗笔。笔画粗,福气大。粗笔写出来的福字,有气势,深含寓意,庄里人喜欢。

写的春联和福字,宋云樵全送。

“咋不写字卖钱?”庄里人疑问。

“只写字,不卖字!”宋云樵一笑,然后说。

宋云樵在庄里转悠,随便到哪,都看到自己的字,想到自己过去写字时的样子。有时,他的脸上会摆出浅浅的笑来,有时,他会很随意地点几下头。

有一年,庄里开冬修水利的表彰大会,又逢县文化局送戏下乡。先是表彰,后是演出,庄里弄了很大的架势,搭了舞台。舞台两边的柱子上就是宋云樵写的长联:

龙人兴水利旱涝双防座座丰碑载德载功歌夏禹

文化下农村贫愚两治行行足迹送书送戏布春晖

长联字体连贯,非常养眼。庄里人见了,都说宋云樵不光字写得好,长联也写得好。

“云樵的字,比县书协的书家写得好!”县文化局的一个干部见了,紧紧地握着他的手感叹。

“真不算好字。”宋云樵浅浅一笑,回一句。

“宋云樵留在宋庄,真可惜了。”县文化局的干部临走时,在宋庄人面前感叹。

有一年,庄里开脱贫攻坚的动员会。村主任请宋云樵写一副长联,表达庄里帮贫困户脱贫的决心,然后贴在主席台两边的柱子上。

宋云樵不推辞。回家就在桌台上裁纸,把墨倒在碗中,然后提笔书写:

清除脏乱拆旧盖新乡村美丽人心畅

扶助贫穷攻坚克难社会和谐国梦圆

开会时,主席台两边的柱子上,一副长联,红底金字,特别扎眼,书法韵味十足。

那副长联,宋云樵特别看重。他用小楷,又写了一遍,挂在屋子里。

有一年,庄里人传言,镇里新来一镇长,姓铁。

铁镇长不年轻,做完一届镇长,就退居二线。庄里人再传言。

宋云樵只听,不传。谁做镇长,做多久镇长,他不关注。

铁镇长在宋庄检查完工作,坐在庄里会议室听村主任讲宋云樵,讲他有体更有格调的字。

铁镇长坐不住了,非得要见宋云樵。

宋云樵的院子里,春天走过,一些半大不小的鸡在桃树下追逐树上落下的花瓣。一张桌,一壶茶,几缕春风。宋云樵手握一本书,在读。

见铁镇长来,宋云樵很随意地加放了一把凳,很随意地加泡了一杯茶,很随意地跟他说了几句话。

“想求云樵先生一幅字!”铁镇长再不遮掩,说。

“云樵的字,入不得镇长法眼,不敢写。”宋云樵也不含糊。

“云樵先生会写的。”铁镇长说这话时,底气非常足。

铁镇长临走,喝了宋云樵泡的茶。

一路春风,宋云樵送铁镇长走远,送字不送字,他没对镇长说。

没几天,庄里议论宋云樵给铁镇长写字送字的事。

“只要送他字,往后,镇长对宋云樵的关照肯定不少。”有人眼神迷茫。

“送谁都是送,送镇长一幅字,肯定不会白送,白送也要送!”有人说。

“不送也行,人家铁镇长啥字没见过,啥世面没见过,真稀罕他宋云樵的字?”有人说。

说什么的都有。

宋庄小学校舍墙体开裂,成了危房。庄里人担心校舍垮塌,伤着老师和学生。

每次在宋庄小学检查工作,铁镇长就担心。

第三次在宋庄小学检查工作后,铁镇长向上打了申请修建宋庄小学校舍的报告。

很快,报告批下来,上面落实建设资金,建设宋庄小学。

暑假里,老校舍拆掉。

钢材运来,宋云樵看见铁镇长亲自押车。

红砖运来,宋云樵看见铁镇长亲自押车。

施工现场,宋云樵看见铁镇长亲自督工。

宋庄小学新校舍建成。新学期开学,五星红旗在学校旗杆上飘扬。

铁镇长出席宋庄小学开学典礼。他很高兴,也很感动。在典礼上,他说了建校的经过,也讲了办学的希望。台下的师生不停地鼓掌。

铁镇长要走,被宋云樵拦住。

“给你看一样东西!”宋云樵说。

“啥东西?”铁镇长问。

宋云樵不紧不慢地把写好的一幅字拿出来。

“你要的一幅字!”宋云樵说。

“我要过字?啥时要过字?”铁镇长疑惑。

“你要过。”宋云樵肯定。

那幅字展开来,铁镇长看得很真切:是结构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浑厚、挺拔开阔的颜体字。

干部是公仆处处为群众着想

人民乃主人事事替祖国分忧

那一刻,铁镇长感动。

给铁镇长送字一月后,宋云樵中风,手不能正常写字。

有人劝宋云樵把中风的事告诉铁镇长。

“不麻烦他。不麻烦他。人家铁镇长忙。”宋云樵断断续续地说。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他的脸上会摆出浅浅的笑来”,宋云樵看到自己的字挂满庄里时,心里感到非常满足和得意。
B.县文化局的一个干部临走时,在宋庄人面前感叹“宋云樵留在宋庄,真可惜了”,揭示了主题。
C.宋云樵对求字的铁镇长很“随意”,呼应了前文“谁做镇长,做多久镇长,他不关注”的内容。
D.村里人议论铁镇长向宋云樵求字的事,表明人们对干部作风问题的担忧以及对宋云樵的嫉妒。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在宋庄,宋云樵的字,写得最好”开篇,为后文宋云樵写福字、写对联以及铁镇长求字等情节做了铺垫。
B.小说为了表现宋云樵的字写得好,多次运用了侧面描写,如村里人喜欢、文化局干部感叹、铁镇长求字等。
C.“宋云樵看见……宋云樵看见……宋云樵看见……”运用反复手法,从旁观者的角度写出了铁镇长的公仆形象。
D.宋云樵送给铁镇长的字是用颜体书写的,“结构方正”“挺拔开阔”,体现了对铁镇长的称赞,也为了暗示自己的人品。
【小题3】宋云樵写的三副对联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有评论说“宋云樵的字里藏着一个宋云樵”,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评论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鸭踩背

江岸

吴让青老人几乎养了半辈子鸭子,他养的是本地土鸭淮南麻鸭。最多的时候,他养过数百只鸭子,家里的油盐开支基本靠卖鸭子。现在年龄大了,儿女也都成家了,不指望他养活了,他只养了几十只鸭子,够他和老伴儿维持生活就成。毕竟腿脚不如过去灵便,养多了,他照顾不过来。

每天清早,他把鸭子赶到村边的洗脂河里,让鸭子自个儿在河里捕鱼捞虾,吃点儿水草。入夜,站在河岸上,他放开喉咙,呱呱呱唤几声,鸭子就呱呱呱纷纷回应着,从河里游到岸边,抖抖翅膀上的水珠,凌乱地跟在他的屁股后面回了家。

村支书崔玉山骑着电动车,从竹园镇开会回来,直接骑到了老人家门口。崔玉山停好车子,从车上跳下来,见到老人,满脸的笑模样。

几十年了,老人就没见过崔支书这么兴高采烈的样子,眼睛鼻子嘴巴里都露出笑容来。他忙问:“支书,有啥高兴的事儿?”

崔支书笑嘻嘻地说:“大叔,天大的好事,这回咱村脱贫有指望了。”

原来,殷城县第二轮脱贫攻坚行动开始了。这一次,县里安排全县唯一的上市公司淮河禽业集团总公司对口帮扶黄泥湾村。这个公司以樱桃谷鸭为主打,产品远销国内外,人称“淮河鸭”,实力雄厚。在镇里开完会,崔支书就和公司一个副总联系上了,初步达成了帮扶意向:由公司无偿提供鸭苗、饲料,村民提供场地,负责饲养,成熟期大约26周,到期由公司上门集中回收成品鸭。这不是天上掉馅饼儿又是什么呢?崔支书最后说:“论养鸭子,您老是咱村的老行家。这回,您老得带个头儿,当个示范户,把这个新品种鸭子养起来。”

在老人的带动下,黄泥湾几乎家家户户都开始建鸭棚,大量饲养樱桃谷鸭。可以这么说,只要踏入黄泥湾地界,闯入耳膜的就是一片片呱呱呱的鸭叫声,涌入鼻端的就是一阵阵浓郁的腥臊气,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堆堆白色的不停进食的鸭子。黄泥湾俨然成了樱桃谷鸭的天下。

老人也不嫌麻烦,新建的鸭棚里圈养的是公司送来的鸭苗,赶到河里散养的还是从前的鸭子。

过了一段时间,老人在路上遇到一个邻居背着孩子,急慌慌往村外走。老人忙问怎么了,邻居说,他家的孩子不知道怎么啦,上吐下泻的,送他上医院看看。

老人说:“那赶紧去吧,不能耽误了。”邻居扭过头,对老人说:“我怀疑,咱村里鸭子养得太多,水质污染了。”

老人平时都是一早一晚才到河边,放鸭子,唤鸭子。听了邻居的话,他在中午专门去了一趟河边。他忽然发现,曾经清澈见底的洗脂河流淌的不再是清凌凌的山溪水了,而是像酱油一样浑浊的脏水。他仔细一看,河边原本茂盛的水草也变得萎靡不振,枝叶枯黄,水面漂浮着三五条白肚皮朝天的死了的小鱼。他使劲儿吸吸鼻子,嗅到满河飘浮着的宛如鸭棚里的腥臊气。

老人明白了,难怪这群散养在河里的鸭子没有从前活泛了,总是无精打采的,而且似乎没怎么进食,回到家里,还是围着老人呱呱呱叫着讨食吃。老人只好剁碎一些蔬菜叶子,掺在稻谷里,喂他的鸭子。

老人不敢再把这几十只麻鸭赶到河里去了,干脆,把它们放到鸭棚里,和这些外来的白鸭子一起饲养吧。

麻鸭里,有公鸭,更多的是母鸭。公鸭经常给母鸭踩背。外来的白鸭子也有公鸭,学着麻鸭的样子,给母鸭踩背。公麻鸭踩完背,从母鸭身上跳下来,拍拍翅膀,觅食去了。白公鸭从母鸭身上滚下来,竟然趴在地上,一动不动了。

老人走进鸭棚,掂起趴在地上的白公鸭一看,它的双腿竟然折了。老人叹口气,摇了摇头。半年时间很快过去了。

公司准时派来车辆,送来新的鸭苗和饲料,拉走成品鸭,给每家每户结了账。轮到给老人家里卸鸭苗和饲料时,老人说什么也不接受了。

公司的人找到崔支书,想让崔支书劝劝老人。崔支书还没张嘴,老人摆摆手,说:“你啥也别说了,这白鸭子,我死活不养了。我怕挣一点儿养鸭子的钱,今后不够送给医院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多次描写村支书崔玉山的神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谈成了养殖项目,即将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时的激动和喜悦。
B.一开始老人对养殖“淮河鸭”是充满热情的,但邻居送生病的孩子就医时的话,引起了老人对环境的关注,促进老人态度发生转变。
C.淮河禽业集团总公司对口帮扶黄泥湾村,无偿提供鸭苗、饲料、并且到期上门回收成品鸭,是全心全意致力于乡村脱贫致富。
D.“鸭踩背”情节寓意丰富。白公鸭给母鸭踩背双腿竟然折了,说明圈养的鸭子是不健康的,同时也暗示急功近利会带来诸多不良后果。
【小题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老人的带动下,黄泥湾大量饲养樱桃谷鸭这一段,运用了视觉描写、听觉描写和嗅觉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当时场景。
B.小说在塑造“崔支书”这一乡村干部形象时,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刻画出了“崔支书”的思想特点。
C.小说以老人拒绝“崔支书”劝他继续养殖白鸭子的话作为结尾,故事虽戛然而止,却毫不突兀,同时又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D.老人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是故事的见证者,是故事的叙述者。这样叙述既有利于展示老人的内心世界,也让读者觉得真实可信。
【小题3】小说塑造“崔支书”这一典型形象有何意义,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前后对“鸭群”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们决不投降

宗璞

昆明的天,非常非常的蓝。

这是一种不可名状的蓝,只要有一小块这样的颜色,就会令人赞叹不已了。而天空是无边无际的,好像九天之外,也是这样蓝着。蓝得丰富,蓝得慷慨,蓝得澄澈而光亮,蓝得让人每抬头看一眼,都要惊一下,哦!有这样蓝的天!

奇妙的蓝天下面的云南高原,位于云贵高原的西部,海拔两千米左右。高原面上有大大小小的坝子一千多个。这种坝子四周环山,中部低平,土层厚,水源好,适合居住,昆明坝可谓众坝之首。昆明市从元代便成为云南首府。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这里出了些文武人才。一九三八年一批俊彦之士陆续来到昆明,和云南人一起度过一段艰难而又振奋的日子。

明仑大学在长沙和另两个著名大学一起办校,然后一起迁到昆明。没有宿舍,盖起简易的板筑房,即用木槽填土,逐渐加高。洋铁皮作屋顶,下雨如听琴声。这在当时,是讲究的了。缺少设备,师生们自己动手制造。用铁丝编养白鼠的笼子,用砖头砌流体试验的水槽。缺少图书,和本省大学商借,又有长沙运来的,也建了一个图书馆,虽说很简陋,学子们进进出出,读书的气氛很浓。人们不知能在这里停留多久,也不知明天会发生什么事,却是把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

1944年4月始,在日本侵略下,中国军队在各个战场上均告失败,损失惨重。百姓流离失所,争向川滇一带逃难。日寇甚至不放过满载难民的火车,以逃难的人群为目标,肆行轰炸。昆明的课堂从来没有平静过,这时更感到腹背受敌的威胁。

孟弗之家中,嵋和玮谈及时局。嵋道:“工学院有两个同学参加远征军,听说最近牺牲了。一个患疟疾,没有金鸡霜纳;另一个中弹后掉在怒江里,说是手里还拿着枪。”玮的眼睛一亮,声音有些颤抖,“真是壮烈。这是男儿死所。”嵋抬头,望着他,觉得玮身上有一种热情和她血脉相通。过了一会儿,才说:“这就是白居易形容的‘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玮说:“听说学校又要搬家?”嵋说:“昨天有几位先生来和爹爹谈得很晚,好像就是议论搬家的事。”玮说:“同学们都不愿意再搬,总是藏,总是躲,再搬搬到哪儿去呀。”

“听!”玮说,远处传来一种沉重的声音,是脚步声,接着响起了歌声,“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脚步声和歌声越来越近。碧初和珐子走进屋来说,过队伍了。

大家肃然听着,脚步声,隆隆的军车声,加上粗哑的、参差不齐的歌声,显得很悲凉。

这天夜里又是沉重的脚步声,把许多人从梦中惊醒。十轮大卡车载着辎重,压得青石板路面在喘息。

“一、二、三——四!”声音不整齐,而且嘶哑,仿佛黑夜也是坎坷不平的。但是开赴前线的脚步不能停。

次日上午,孟弗之和秦巽衡去学校开明仑大学教务会。正走在街上,忽然下起雨来,雨毕,只觉寒风扑面,是秋已深。一路见一群群人面目黑瘦,拖儿带女,背着大包小包,正是新到的难民。翠湖旁、桥边柳下也有难民或坐或卧。两个小儿大概有病,不停地啼哭。一个母亲低声抚慰,一个母亲照屁股给了几下。被打的小儿大哭,又有别的小儿跟上。几只鸟儿扑喇喇惊飞了。

雨又下了,二人默然走着,及至学校,长衫已湿了大半。

会上,要商讨两件大事。

校长秦巽衡简单介绍了当前形势,说教育部已派人去西康勘察,那里交通十分不便,谅敌人是打不到的。另因军情紧张,滇西、滇南的战场都需要翻译,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学生到军队服役。对这一问题大家意见较一致,国难当头人人都有责任。一位先生提出学生思想很复杂,有人拒绝服役。秦校长说:“如有这种情况,不予毕业。”语气很坚决,大家俱无异议。

在搬迁的问题上意见不统一。有人说,学生从军是把精华投进去了,还躲什么。也有人说,还是搬一搬好。孟弗之说:“我们现在是用两个拳头的对策。一个拳头是伸出去,那就是我们的青年人要直接参加这场战争;一个拳头是缩回来,就是搬迁躲藏,目的当然是为了培养继续打出去的力量。”又有人说,现在哪里还能找到合适的地方。若有合适的地方,敌人到时打不到,也不会放过轰炸。

冷风夹着雨滴吹打着玻璃窗。众人都觉一阵寒意。咣当一声,风把门吹开了,把桌上的纸张吹得满地。

梁明时忽然站起来,大声说:“我们最好找一个地图上都没有的地方,让敌人找不着。”他噙着眼泪。

这话又似实意,又似讽刺,像一柄剑刺在每个人身上,满室无言,静了好一阵,热泪在人们眼中转。

江昉站起来说:“我是不走的了,我与昆明共存亡!”

秦巽衡站起身,“大家的意思我清楚了。我们也许搬走,也许留下,也许会和敌人周旋,前途还不能确定,更加艰苦是必然的。可是我知道,”他用手环指大家,声音呜咽,一字一字地说,“不论发生什么事,我们——”他再次用手环指大家,“我们决不投降!”

我们决不投降!刚劲的秋风把这句话吹上树梢,吹过屋顶,在天空中滚动着,撞在每个人心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对从军同学的牺牲给予高度评价,这一情节凸显了嵋和玮一致的爱国主义精神。二人关于学校再次搬迁的议论反映了青年学生们对搬迁躲藏的不解。
B.危急关头,小说塑造的青年学生分化明显:积极抗日,以身许国,捐躯赴国难者有之;思想复杂,不肯接受征调,拒绝服役者亦有之。
C.小说行文中注重点面结合,既表现个体又观照群体。如刻画难民时,既写了病弱哀啼的小儿,又写了漂泊疲惫苦难深重的难民群体。
D.小说多丰富感官描写,绘声绘色绘形。文中孟弗之和秦巽衡遇到难民时,进行了多感官角度的描写,视、听、嗅、触觉相结合,可谓穷形尽相。
【小题2】文中两处画线句中的“秋风”极富意味,请结合文章分析其用意。
【小题3】有人这样评价宗璞的小说:“宗璞笔下的战争没有刀光剑影,却烙刻了深重的创痕”,虽不直接描写战斗画面,只叙写后方生活状况,却凸显出战争的残酷惨烈和深刻影响。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个特点的?请结合相关情节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