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6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潜,字元亮。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赢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后自造焉。潜称疾不见。弘每令人候之,密知当往庐山,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潜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进。弘乃出与相见,遂欢饮穷日。潜无履,弘顾左右为之造履。左右请履度,潜便于坐申脚令度焉。弘后欲见,辄于林泽间候之。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选自《晋书·列传六十四隐逸》)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B.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C.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D.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里,泛指乡民聚居的基层单位,文中是指居里或籍贯相同的人,即同乡。
B.祭酒,古代管理酒业的官员。因为陶渊明酷爱饮酒,官府便征召他任此职。
C.刺史,古代地方官名。西汉划分全国为十三部(州),每部设刺史,主管巡察,官阶低于郡守。
D.义熙,年号。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潜擅长作文,作文自有风格。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被时人认为是他的真实写照,他写了《归去来》之后就辞去了县职。
B.陶潜躬耕自资,不愿谄媚长官。担任彭泽县令时,把公田全部用来种秫谷;被告知应该整饰衣冠迎接郡里前来视察的督邮,他叹息不已。
C.陶潜嗜酒如痴,率真放达自适。他曾希望自己能醉酒不醒,即使去陌生人家的酒宴,也欣然前往、酣醉而归;每醉就忘乎所以,其乐无穷。
D.陶潜为人清高,沉着而有涵养。他称病不见仰慕自己的长官,甚至朝廷征召他做官,他也不赴任;他从来没有表现出来高兴或愤怒的神色。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2)左右请履度,潜便于坐申脚令度焉。
【小题5】文章是怎样塑造隐逸者陶潜的?试做简要分析。
21-22高一上·湖南娄底·期中
知识点:《晋书》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内史,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节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B.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C.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D.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之。妻:妻子
B.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未能得。市:买
C.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己,辄洒扫而待之。候:看望
D.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之志。焉:相当于“于此”,在这里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特别擅长隶书,是古今以来的第一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人们对其书法笔势的赞誉。
B.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他不和,只去
吊唁了一次,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C.王羲之对自己的书法造诣相当自信,认为自己丝毫不逊色于钟繇、张芝。
D.太尉郗鉴想在王家子弟中选女婿,王羲之以“东床坦腹”的自然坦然,使自己成为了郗家的乘龙快婿。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
(2)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而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节选自《陈情表》)

材料二: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李)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已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孝友传》)

【小题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帝览之A曰B士之有C名D不虚E然F哉G乃停H召。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伪朝,非正统的朝廷或非法政府。李密称蜀汉为伪朝,是迫于压力,讨好晋朝统治者而不得已为之。
B.区区,指自己的私情,与《过秦论》“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中的“区区”词义不相同。
C.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确定丧服和服丧的时间,如“期”指穿九个月丧服。
D.虫流,指死不得葬。齐桓公任用竖刁治国,他死后诸子争立,陈其尸三月不收,尸体上虫子流出。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不能废止奉养、远离祖母,是因为祖母已如迫近西山的落日,生命垂危,朝不保夕,吻合圣朝清化——提倡以孝道治理天下。
B.李密的辛酸苦楚,蜀地人士及梁州、益州长官尽知。他祈望晋武帝怜恤,让他先报答奉养祖母刘氏,再来在陛下面前尽忠。
C.下属官吏将李密写有“庆父不除,鲁国灾难就不会停止”的内容禀告司隶,司隶认为李密在县名声清廉谨慎,就没有弹劾他。
D.李密想到朝中任职,但无人举荐。迁汉中太守后,他感觉不如意,心怀忿恨。奉诏作诗时惹怒晋武帝,直接被晋武帝免去官职。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2)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小题5】李密懂得以情感人,也能以理服人。在李密看来,诸葛亮规劝提醒的话为什么那么琐碎?请结合材料二用自己的话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范宁,字武子。少笃学,多所通览。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故终温之世,兄弟无在列位者。时以浮虚相扇,儒雅日替,宁以为其源始于王弼、何晏,二人之罪深于桀纣。乃著论曰:“王何叨海内之浮誉,资膏粱之傲诞,画螭魅以为巧,扇无检以为俗。郑声之乱乐,利口之覆邦,信矣哉!”宁崇儒抑俗,率皆如此。温薨之后,始解褐为余杭令,在县兴学校,养生徒,洁己修礼,志行之士莫不宗之。期年之后,风化大行。自中兴已来,崇学敦教,未有如宁者也。征拜中书侍郎。在职多所献替,有益政道。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谘访之。宁指斥朝士,直言无讳。王国宝,宁之甥也,以谄媚事会稽王道子,惧为宁所不容,刀相驱扇,因被疏隔。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宁在郡又大设庠序,遣人往交州采磬石,以供学用,改革旧制,不拘常宪。远近至者千余人,资给众费,一出私禄。并取郡四姓子弟,皆充学生,课读五经。又起学台,功用弥广。江州刺史王凝之上言曰:“豫章郡居此州之半。太守臣宁入参机省,出宰名郡,而肆其奢浊,所为狼藉。郡城先有六门,宁悉改作重楼,复更开二门,合前为八。愿出臣表下太常,议之礼典。”诏曰:“汉宣云:可与共治天下者,良二千石也!若范宁果如凝之所表者,岂可复宰郡乎!”以此抵罪。子泰时为天门太守,弃官称诉。帝以宁所务惟学,事久不判。会赦,免。既免官,家于丹阳,犹勤经学,终年不辍。年六十三,卒于家。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节选自《晋书•范宁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B.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C.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D.初/宁以春秋谷粱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解褐,义与“释褐”相同,指开始担任官职。“褐”是指粗布衣服。
B.庠序,古时候学校的名称。殷称“序”,周称“庠”,后泛指学校。
C.五经,《易》《书》《诗》《礼》《春秋》,加《论语》为“六经”。
D.太常,官名。秦称奉常,掌宗庙礼仪。汉取“尊大”意,改名为太常。
【小题3】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宁崇尚儒学。范宁认为王弼、何晏二人的玄理之说导致儒学衰微、其罪孽超过了桀纣,于是专门写文章斥责他们。
B.范宁热心教育。范宁崇尚儒学、重视教化,任地方官职时都积极兴办学校,甚至还拿出自己的俸禄来资助求学之人。
C.范宁正直无私。范宁敢于直言指斥朝臣的不端行为,对巴结会稽王司马道子的亲外甥王国宝也毫不留情地予以指斥。
D.范宁勤于治学。范宁在少年时期就专心于学问,博览群书,即使晚年免官闲居于丹阳,也仍然勤于经学,毫不松懈。
【小题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
(2)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谘访之。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