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9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荷花淀

孙犁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但是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有回来。

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来。

女人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他们几个哩?”

水生小声说:“还在区上,明天我们就到大部队上去了。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

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水生说:“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们说一说。”

第二天,女人给他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包了一身新单衣,一条新毛巾,二双新鞋子。那几家也是这些东西,交水生带去。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来,大家商量。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于是这几个女人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去了。

到了马庄,她们不敢到街上去找,来到村头一个亲戚家里。亲戚说:“你们来的不巧,昨天晚上他们还在这里,半夜里走了,谁也不知开到哪里去。你们不用惦记他们,听说水生一来就当了副排长,大家都是欢天喜地的……”

几个女人羞红着脸告辞出来,摇开靠在岸边上的小船。

“现在你知道他们到了哪里?”

“管他哩,也许跑到天边上去了。”

她们都抬起头往远处看了看。

“唉呀!那边过来一只船。”

“唉呀!日本鬼子,你看那衣裳!”

“快揺!”

大船追得很紧。

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得小船飞快。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

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

后面大船来得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哗哗,哗哗,哗哗哗!!

“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地一摇,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几只野鸭扑楞楞飞起,尖声惊叫,掠着水面飞走了。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枪声!

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伙里了,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渐渐听清楚枪声尺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

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

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气味。

妇女们带着浑身水,又坐到她们的小船上去了。她们把掉在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战士们,战士们的三只小船就奔着东南方向,箭一样飞去了。

几个青年妇女划着她们的小船赶紧回家。

一路走着,因为过于刺激和兴奋,她们又说笑起来。

“你看他们那个横样子,见了我们爱搭理不搭理的!”

“啊,好像我们给他们丢了什么人似的。”

“我们没枪,有枪就不往荷花淀里跑,在大淀里就和鬼子干起来!”

“我今天也算看见打仗了。打仗有什么出奇?只要你不着慌,谁还不会趴在那里放枪呀!”

“水生嫂,回去我们也成立队伍,不然,以后还能出门吗?”

这一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敌人围剿那百亩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

一九四五年于延安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反映抗日战争,但没有着眼残垣断壁、血污泪痕,更多的是朗月清风、明媚喜悦,全篇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B.小说的开头描写水生女人编席子,不仅把劳动的场面写活了,而且把女人的精湛手艺,勤劳勇敢,都生动地描绘出来。
C.作品对敌我遭遇战的描写,采用了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方式,表现了荷花淀军民的沉着、机智,以及团结一致,保家卫国的决心。
D.作品结构疏密相间,详略有致,文中敌我遭遇属工笔详写,经历一仗回家后,妇女们组织起来,练兵打仗属粗笔略写。
【小题2】作者在描写荷花淀环境时,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小题3】如果把小说结尾部分“一路走着……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删去,文章情节依然完整。作者为什么还要花费那么多的笔墨呢?请从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2021·河南·模拟预测
知识点:孙犁(1913-2002)《荷花淀》其他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云初记(节选)

孙犁

第二天清早,秋分就同高翔和李佩钟上了一辆大汽车,回深泽来。她们路过蠡县、博野、安国三个县城和无数的村镇,看到:从广大的农民心底发出的、激昂的抗日自卫的情绪,正在平原的城镇、村庄、田野上奔流,高翔到一处,就受到一处的热烈欢迎。

黄昏的时候,她们到了子午镇。秋分一下车,就有人悄悄告诉她:庆山回来了,现在在五龙堂;你们坐汽车,他赶回来了一群羊!

秋分没站稳脚,就奔到河口上来。船上的人和她开玩笑说:不回来,你整天等,整宿盼;一下子回来了,你又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在船上,秋分就看见在她们小屋门口,围着一群人。在快要下山的、明静又带些红色的太阳光里,有一个高高的个儿,穿一身山地里浅蓝裤褂的人,站在门前,和乡亲们说笑。她凭着夫妻间难言的感觉,立时就认出那是自己一别十年的亲人。

她从船上跳下来,腿脚有些发软,忽然一阵心酸,倒想坐在河滩上号啕大哭一场。

人们冲着她招手、喊叫,丈夫也转过身来望着她,秋分红着脸爬上堤坡。

乡亲们见她来了,说笑着走散了,庆山望着她笑了笑,也转身进小屋里去。公公高四海从河滩里背回一捆青草,撒给那几只卧在小南窗下面休息的山羊。

高四海摸着一只大公羊的角说:你也还没有吃饭吧?快到屋里和他一块儿做点吃的。

秋分走进屋里来,好像十年以前下了花轿,刚刚登上这家的门槛。她觉得这小屋变得和往日不同,忽然又光亮又暖和了。自己的丈夫,那个高个儿,正坐在炕沿上望着她,她忍不住热泪,赶快走到锅台那里点火去了。她家烧的是煤,埋在热灰下面的火种并没有熄灭,她的手一触风箱把,炉灶里立时就冒起青烟,腾起火苗儿的红光来。望着旺盛的火,秋分的心安静下来。她把瓦罐里的白面全倒出,用全身的力量揉和了,细心切成面条儿,把所有的油盐酱醋当了作料。水开了,她揭开锅盖,滚腾的水纷纷窜了出来,秋分两手捧着又细又长、好像永远扯不断的面条儿,下到锅里去。

忽然,在炕角里,有一个小娃子尖声哭叫了起来。高庆山吓了一跳,回头一看,一个不到两生日的孩子睡醒了,抓手揪脚地哭着。

唔!这是哪里来的?庆山立起身来,望着秋分。哪里来的?秋分笑着说,远道来的。你不用多心,这是今年热天,一个从关东逃难来的女人,在河口上叫日本的飞机炸死了,咱爹叫把这孩子收养下来。要不,你哪里有这么现成的儿子哩!

庆山笑了,他把孩子抱了起来,好像是抱起了他的多灾多难的祖国,他的眼角潮湿了。

吃饭的时候,高翔赶来了,两个老同志见面,拉着手半天说不出话来。庆山从里边衣袋里,掏出一封信,交给高翔说:这是我的介绍信,组织上叫我交你的,还怕路上不好走,叫我换了一身便衣,赶上一群山羊。路上什么事也没有,没想到和你碰的又这样巧。

高翔看完了信说:你来得正好。在军事上,我既没有经验,新近遇到的情况又很复杂。你先不用到高阳去,就帮我在这里完成一个任务吧!

庆山正要问什么任务,高翔的爹领着小女孩来看儿子了。

秋分拉着小女孩问:你找谁来了?

小女孩慢腾腾地说:俺爹!

秋分指着高翔,小女孩没想到她的爹竟是一个完全面生的人,不敢走过去,高翔过来把她抱起。

秋分又逗她。

庆山对高翔说:我好像从没见过她,长得这样高了!

秋分说:你哪里见过她,你们走的时候,她娘刚刚坐了月子!

高翔拍拍怀里的孩子,放在地下,笑着说:我马上要和庆山哥谈谈这里的情况,开展工作,你们先到外边去玩一会儿。

高四海、高翔的父亲抱着孩子出去了,秋分噘着嘴说:我听听也不行吗?

不行,高翔说,我们还没正式接上关系哩,分别了十年,回头我还得考察考察你的历史!

等着你考察!秋分给他们点着灯,就扭身走了。

他们两个在屋里谈着,秋分她们就坐在堤坡上等着,天上出着星星,高翔的小女孩指着:

又出来一颗,爷爷,那边又出来了一颗!

一直等到满天的星斗出全了,他们还没有谈完。高翔的父亲对高四海说:你说盼儿子有什么用,盼的他们回来,倒把我们赶到漫天野地里来了。

高四海抽着烟没有说话,大烟锅里的火星飞扬到河滩里去。儿子回来,老人高兴,心里也有些沉重。他们回来了,他们又聚在一起商议着闹事了。那些狂热,那些斗争、流血的景象和牺牲了的伙伴的声音、面貌,一时又都在老人的眼前,在晚秋的田野里浮现出来,旋转起来。老人有些激动,也感到深深的痛苦。自从儿子出走,斗争失败,这十年的日子是怎样过的?当爹娘的,当妻子的是怎样熬过了这十年的白天和黑夜啊?再闹起来!那次是和地面上的土豪劣绅,这次是和日本。人家兵强马壮,占了中国这么大的地面,国家的军队全叫人家赶得飞天落地,就凭老百姓这点土枪土炮,能够战胜敌人?他思想着,身边的草上已经汪着深夜的露水,高翔的小女孩打着呵欠躺在她爷爷的怀里睡着了。

(节选自孙犁《风云初记》,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洋溢着浓郁的泥土芳香,激荡着作者对故乡的爱。孙犁的小说对美有一种特殊的追求,他着力描写、赞扬故乡的风土人情。
B.孙犁的作品侧重表现农村青年女性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从她们命运的变化反映时代风云变幻。秋分是孙犁的小说中农村青年女性的典型代表。
C.小说并未直接描写激烈、血腥的战争场面,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为了抗击侵略者而造成的父子分离、夫妻离散、父女不相识。
D.小说塑造人物形象以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为主,并辅以语言、动作描写。面对高翔的拒绝,秋分以一句“等着你考察”流露出不满的情绪。
【小题2】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结尾高翔父亲抱怨儿子把他们赶到野地里,高四海则替儿子的“闹事”担忧,作者对这两位父亲的不同表现,有褒有贬。
B.高翔离开家乡参加革命斗争,小说开头写他回到家乡受到乡亲们的热烈欢迎,这反映了人民对抗日斗争的衷心支持,并且相信他有战斗经验。
C.小说的结尾借高庆山父亲高四海的内心活动进一步交代了时代背景,既表现了老人复杂的心理,又让读者看到了他不同一般的思想觉悟。
D.秋分没有一天不牵挂庆山的安危,现在他终于回家了,可秋分看到他“忽然一阵心酸,倒想坐在河滩上号啕大哭一场”,十年中积聚的怨愤情绪也迸发出来。
【小题3】“庆山笑了,他把孩子抱了起来,好像是抱起了他的多灾多难的祖国,他的眼角潮湿了。”请结合作品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小题4】诗化小说是法国象征主义运动的一个产物,这一类小说具有散文和诗的某些特征。请结合本文分析诗化小说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吴召儿

孙犁

我们的机关搬到三将台,是个秋天,枣儿正红,芦苇正吐花。这是阜平东南一个小村庄。我们来了一群人,不管牛棚马圈全住上,当天就劈柴做饭,上山唱歌,一下就和老乡生活在一块儿了。

那时我们很注意民运工作。由我去组织民校识字班,有男子组,有妇女组。且说妇女组,组织得很顺利,第一天开学就全到齐,规规矩矩,直到散学才走。可是第二天就都抱了孩子来,第三天就在课堂上纳起鞋底,捻起线来。

识字班的课程第一是唱歌,山沟的青年妇女们真是热烈,整个村子被笑声和歌声浮了起来。就是在识字班上,我第一次见到了吴召儿。

十一月,鬼子开始“扫荡”了。我当了一个小组长,奉命向山里转移,村长给我们分配了向导,指示了打游击的地势。别的组都集合起来出发了,我们的向导老不来。听说敌人已经到了平阳,到这个时候,就是大声呼喊也不容许。我跑到村长家里去,找不见,回头又跑出来,才在山坡上一家门口遇见他,一个女孩子跟着他跑出来。这个女孩子就是吴召儿。她穿着一件红棉袄,一个新鲜的白色挂包,斜在她的腰里,装着三颗手榴弹。

“真是,”村长也在抱怨,“这是‘反扫荡’呀,又不是到区里验操,也要换换衣裳!红的目标大呀!”

“尽是夜间活动,红不红怕什么呀,我没有别的衣服,就是这一件。”女孩子笑着解释。“走吧,同志!”说着就跑下坡去。

我赶紧下去带队伍。在路上,她走得很快,我跑上前去问她:

“我们先到哪里?”

“先到神仙山!”她回过头来一笑。

神仙山也叫大黑山,是阜平最高最险的山峰,靠这一带山坡,沟里满是枣树,枣叶黄了,飘落着,树尖上还留着不少的枣儿,经过风霜,红得越发鲜艳。吴召儿一只手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红枣送给我。

“你吃枣儿!”她说,“你们跟着我,有个好处。”

“有什么好处?”我笑着问。

“保险不会叫你们挨饿。”

“你能够保这个险?”我也笑着问,“你口袋里能装多少红枣,二百斤吗?”

“我们走到哪里,吃到哪里。”她说。

“就怕找不到吃喝呢!”我说。

“到处是吃喝!”她说,“你看前头树上那颗枣儿多么大!”

我抬头一望,她飞起一块石头,那颗枣儿就落在前面地下了。

“到了神仙山,我有亲戚。”她捡起那颗枣儿,放到嘴里去,“我姑住在山上,她家的倭瓜又大又甜。今天晚上,我们到了,我叫她给你们熬着吃个饱吧!”

在这个时候,一顿倭瓜,也是一种鼓励。这鼓励还包括:到了那里,我们就有个住处,有个地方躺一躺,有个老乡亲切地和我们说说话。

天黑的时候,我们才到了神仙山的脚下。一望这座山,我们的腿都软了,这山高得怕人,她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像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

等我爬到山半腰,实在走不动,找见一块平放的石头,就倒了下来,她把红枣送到我嘴里说:“吃点东西就有劲了。谁知道你们这样不行!”

北斗星转下山去,我们才到了她的姑家。钻过了扁豆架、倭瓜棚,她尖声娇气叫醒了姑。一开门,就有一股暖气,扑到我们身上来,人家刚一让我们上炕,有好几个已经爬上去躺下来了。

“这都是我们的同志。”吴召儿大声对她姑说,“快给他们点火做饭吧!”老婆子拿了一根麻秸,在灯上取着火,就往锅里添水。

饭很快端上来,吃过了香的、甜的、热的倭瓜,我们都有了精神,热炕一直热到我们的心里。吴召儿和她姑睡在锅台上,姑侄俩说不完的话。

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从此,每天黎明,吴召儿就把我唤醒,一同到那大黑山的顶上去放哨。山顶上有一块平石,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从山顶可以看见山西的大川,河北的平原,十几里、几十里的大小村镇全可以看清楚。

战斗开始了,一清早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       )吴召儿说:

“今年,敌人不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可是走山梁,你就算保险了?兔崽子们!”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他们从吴召儿姑父的羊圈那里翻下,转到大黑山来。吴召儿把身上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

“你去集合人,叫姑父带你们转移,我去截兔崽子们一下。”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

我喊:“红棉袄不行啊!”

“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

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

【小题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的游击组在山沟里埋伏。
B.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埋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
C.各村的游击组在山沟里埋伏,一路不断响枪。
D.埋伏在山沟里的各村游击组,一路不断响枪。
【小题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妇女们参加识字班,最初“规规矩矩”,但随后就“抱了孩子来”“纳鞋底”等等,体现妇女们与“我”的关系变得随和。
B.吴召儿姑姑给战士们煮倭瓜饭,让战士们睡炕上而自己睡在锅台上,这些都展现了抗日根据地军民之间浓密亲厚的鱼水深情。
C.文中与“枣树”“枣儿”相关的文字,既体现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又以经历风霜的红色,象征昂扬的精神和饱满的热情。
D.“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写出从山顶向下眺望时极不真切的感觉,体现“我们”等待战斗打响的紧张情绪。
【小题3】下列对本文与《荷花淀》(孙犁)的比较,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叙述视角上,《吴召儿》用“我”的男性视角,《荷花淀》用“水生嫂”的女性视角,因而描写的场景也不同,前者刚健,后者柔美。
B.文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与《荷花淀》中“(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表现两个女主人公不同个性的美感。
C.文中把跳跃的吴召儿比作“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荷花淀》写隐藏的水生“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两者一动一静,皆生动有趣。
D.与《荷花淀》中夏日荷塘、富有水乡特色的战斗不同,《吴召儿》中的战斗则更多地带有山地战的特点,如高处放哨,山区打游击等。
【小题4】文中多次写到吴召儿的笑,请据此概括吴召儿的形象特点。
【小题5】孙犁在行文过程中做到了张弛有度,使读者的情绪随着情节的推进而起伏变化。请结合文本分析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荷花淀(节选)

孙犁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很晚丈夫才回来了。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来。女人抬头笑着问:

“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水生坐在台阶上说:

“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他们几个哩?”

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哩?”

“睡了。”

“小华哩?”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像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水生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水生说:“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们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水生指着父亲的小房叫她小声一些。说:“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顶事。”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水生想安慰她。因为要考虑准备的事情还太多,他只说了两句:“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说罢,他就到别人家里去了,他说回来再和父亲谈。

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女人还是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说:“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

“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嗯。”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嗯,还有什么?”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这才是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第二天,女人给他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包了一身新单衣,一条新毛巾,一双新鞋子。那几家也是这些东西,交水生带去。一家人送他出了门。父亲一手拉着小华,对他说:“水生,你干的是光荣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

全庄的男女老少也送他出来,水生对大家笑一笑,上船走了。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集在水生家里来,大家商量。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听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于是这几个女人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去了。

到了马庄,她们不敢到街上去找,来到村头一个亲戚家里。亲戚说:你们来的不巧,昨天晚上他们还在这里,半夜里走了,谁也不知开到哪里去。

几个女人羞红着脸告辞出来,摇开靠在岸边上的小船。

“唉呀!那边过来一只船。”

“唉呀!日本鬼子,你看那衣裳!”

“快摇!”

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

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地一摇,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几只野鸭扑楞楞飞起,尖声惊叫,掠着水面飞走了。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枪声!

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啊!原来是他们!

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

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气味。战士们就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妇女们带着浑身水,又坐到她们的小船上去了。

战士们的三只小船就奔着东南方向,箭一样飞去了。不久就消失在中午水面上的烟波里。

几个青年妇女划着她们的小船赶紧回家,一个个像落水鸡似的。一路走着,因过于刺激和兴奋,她们又说笑起来。

坐在船头脸朝后的一个噘着嘴说:“你看他们那个横样子,见了我们爱搭理不搭理的!”

“啊,好像我们给他们丢了什么人似的。”

她们自己也笑了,今天的事情不算光彩,可是——

“我们没枪,有枪就不往荷花淀里跑,在大淀里就和鬼子干起来!”

“我今天也算看见打仗了。打仗有什么出奇,只要你不着慌,谁还不会趴在那里放枪呀!”

“打沉了,我也会凫水捞东西,我管保比他们水式好,再深点我也不怕!”

“水生嫂,回去我们也成立队伍,不然以后还能出门吗!”

“刚当上兵……谁比谁落后多少呢!”

这一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敌人围剿那百亩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

(有删改)

文本二

《孙犁文集》自序(节选)

我的创作,从抗日战争开始,是我个人对这一伟大时代、神圣战争,所作的真实纪录。

我最喜爱我写的抗日小说,因为它们是时代、个人的完美真实的结合,我的这一组作品,是对时代和故乡人民的赞歌。我喜欢写欢乐的东西。我以为女人比男人更乐观,而人生的悲欢离合,总是与她们有关,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到她们。

我认为中国的新文学,应该一直沿着“五四”时期鲁迅和他的同志们开辟和指明的现实主义的道路前进。应该大量介绍外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给文学青年做精神粮食。

1981年8月5日写讫

【小题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章法得当,注重详略安排。虽是战争题材,却选择了略写战斗过程,详述夫妻话别、清理战场等场景。
B.本文主要以对话来推进情节,用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文中妇女或质朴憨厚,或稳重谨慎,或性急冒失。
C.本文有独特的女性视角,透过女性的眼睛写抗日战争,带着特有的细腻温情,隐去血腥残酷又不失家国情怀。
D.《荷花淀》的地域特色鲜明,女人们善编席子,精通水性,埋伏也设在荷花淀中,处处都体现着水乡本色。
【小题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犁的小说作品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诗体小说”。
B.以孙犁为首的“荷花淀派”和以赵树理为首的“山药蛋派”是有着深远影响、各有地方特色的两个流派。
C.文本一开头用清风、荷香等意象把读者带进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出女子的闲适。
D.文本二中孙犁指出中国新文学的前路是鲁迅先生等人开辟的现实主义道路,应引进相关作品来蕴养青年。
【小题3】在文本二中,孙犁表达了自己对文学创作的独特认知,请结合文本一加以评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