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较难0.4 引用4 组卷16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朋友,你在哪儿

刘建超

贾兴一听到我的名字,就如一辆笨重的坦克向我扑来。

“老刘啊,你好啊!久闻大名,心仪已久,一见如故啊,老朋友。”

我被他粗壮的双臂箍得紧紧的,他那生猛海鲜般的胡茬子脸还贴在了我的腮帮子上。四十好几了,我还从没有跟个大老爷们儿如此亲密过,从后背到屁股根儿都觉得发麻,身上起鸡皮疙瘩。

贾兴对招呼签到的人说:“把我们俩安排到一个屋,我们痛痛快快聊聊。”

贾兴长得五大三粗,整个儿一个圆。走路时先要摆两下手臂,否则就发动不起来。这副模样实在是和文字联系不到一块儿,偏偏他也写小说。有几次,我和他的小说发在同一期杂志上。这次应邀来参加笔会也是因为我俩又在《烂漫》杂志上同时发表了中篇小说。

三天的笔会,我几乎被贾兴给承包了。我去跟一位从前笔会上认识的关系有点儿暧昧的朋友见面,他也跟着。在会上,贾兴逢人就说,我和老刘是老朋友了,连我老婆和儿子都知道他,我们俩的作品常在一起发,缘分啊。

笔会结束后,贾兴意犹未尽,跟着我又到了洛阳。我陪他游了龙门、白马寺,吃了洛阳水席、浆面条。分别时,他眼圈发红,说我够朋友。他那胡茬子脸就又让我起了回鸡皮疙瘩,真受不了。贾兴说:“朋友,有机会到我那里去啊,我请你品尝大龙虾,哈哈哈。”火车开动了,他还探出头可着嗓门儿喊:“你一定来啊,不然我可跟你急!”

其实,笔会上热热闹闹嘻嘻哈哈,过后新鲜劲儿也就风吹云散,谁也不会把几天笔会上承诺的事太当真。贾兴可不这样,每个月都要给我打一次电话,正经不正经地东拉西扯一番,挂线时总要强调一句:“朋友,有机会来玩啊。”我也打着哈哈说,一定一定。

事有凑巧,半年之后,单位还真把我派到贾兴所在的城市办事。公事很快就办利索,剩下的时间就是游山玩水。原本不打算跟贾兴联系,自己转转省事还自在。可是来了一趟滨海,如果不同贾兴见一见,日后他知道了肯定会不高兴。我便拨通了贾兴的手机,电话里传出贾兴咋咋呼呼的声音:“喂,朋友,你想起给我打电话了,最近可没见你发表什么东西啊。喂,朋友,你在哪儿?”

我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啊。“什么什么?你来滨海市了?”

我说,是呀,来品尝你的大龙虾啊。

电话里的贾兴迟疑了一下:“咳,朋友,太不巧了,我刚好出差在外地。你在滨海能待几天?”

我说,两天,星期二就得回去,票都订好了。

贾兴嗓门儿又高了:“不行,朋友!你等到星期三,我星期三无论如何赶回去,咱哥儿俩得喝一杯。”

我说,你别管我了,忙活你自己的事吧,有机会我再来。

我又给滨海一家报社的朋友打电话,这位朋友听我说贾兴出差了,说,不可能啊,上午还见他来报社送稿子呢。贾兴每天上午和下午都要来电话,问我都去哪儿玩了,吃什么好东西了,并热情地给我推荐游玩的地点,还说去了之后呢就找谁谁谁,就说你是我贾兴的朋友,他们不敢不给面子的。星期二上午,我正躺在宾馆房间的床上看新闻。

贾兴又来电话:“喂,朋友,你在哪儿?”

我忽然就坏坏地说,贾兴啊,我已经在回洛阳的火车上了。

电话里的贾兴急了:“喂,老刘,你不够意思嘛,说好了你等到星期三啊,我就怕你着急,事没办完就提前赶回来了,刚刚下飞机,正在回城的路上。中午的饭我都订好了,海天大酒楼噢。老板是我哥们儿,专程给搞的新鲜的龙虾啊。你这不是害我嘛。”

我说,哈哈,我和你开玩笑呢。没见你,我怎么能走啊。我就在迎宾馆328房间等你呢。

电话里的贾兴声调又低了:“啊?啊,那好那好。一个小时之后,我们不见不散啊。”

我忽然觉得自己挺没意思,干吗嘛,两人一见面反而会失去更多的东西。

我打车直接去了车站。北上的列车缓缓启动了,我的手机又响了。

贾兴真的急了:“喂,我就在迎宾馆门口。朋友,你在哪儿?”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听到我的名字”,就“向我扑来”,一方面写出了贾兴对我热情,另一方面也表明我们之间并不熟悉,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贾兴的可笑。
B.虽然只是“心仪已久”,但自称“一见如故啊”,甚至直呼“老朋友”,言语不合常理,贾兴却连珠炮似的抛出,表明了他急迫地想亲近我。
C.洛阳分别之时,贾兴“眼圈发红,说我够朋友”,我却“又起了回鸡皮疙瘩”,是因为我认识到贾兴只是喜欢我陪游、陪吃,是酒肉朋友。
D.我在滨海市宾馆床上接到贾兴的电话,“坏坏地”说已在回洛阳的火车上,这是对贾兴的试探,更是认清贾兴待人之道后对他小小的捉弄。
【小题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写了初见的亲切热烈、别后深情牵挂的互致问候与不愿见面便谎言推脱三个片段,以我与贾兴交往的时间为序,却自然形成对比,意蕴深远。
B.小说多处使用夸张手法刻画人物,或者通过夸张的话语,展示人物言过其实的本性;或者通过夸张的动作,刻画人物过分热情、虚情假意的嘴脸。
C.小说善以细节刻画人物,比如“有几次,我和他的小说发在同一期杂志上”,但贾兴却说成“我们俩的作品常在一起发”,细微差别,表现人物心思。
D.小说展现了某类人的待人处世之道,故事情节较为简单,但凭借着对人物极具个性特点的话语和情态的敏锐捕捉,具有了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
【小题3】贾兴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题4】“朋友,你在哪儿?”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1·重庆·模拟预测
知识点:其他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雪日月山

李迪

①这事过去七年了。

②毕业那年,我当时有好多地方能签约工作:云南、贵州、宁夏、青海…我挑了又挑,选了青海。青海好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就喜欢海!地理没学好,把青海当青岛了。结果,一下火车就蒙了,海在哪儿呢?

③我要说的地方叫日月山。这里是青海通往西藏的门户。相传文成公主当年和亲路过此地,寒风烈烈,雪花飘飘,她东望长安,心生悲戚,失手将皇后临行所赠的“日月宝镜”摔成了两半,落在左右两个山包上,日月山由此得名。

④山之青海这边儿,屹立着中石油的汇源加油站,我这个懵懂而来的胖姑娘就在这里当上了一名加油员。

⑤你可不知道,刚进十月,这里鹅毛大雪,铺天盖地而来,冷得抽筋儿,我第一天晚上在站里值班,门外雪花飞舞,似乎有鬼哭狼嚎,嗷,嗷!我从没有听过这种声音,太恐怖了老员工说,山口风大,吹到玻璃上就是这声。外面来车了,赶紧出去加油。一推门,风把人往里刮。眼看着离加油机就几步远,愣是过不去。噎一口,喘半天。

⑥我们这里是换界区,车进藏,油就贵了,司机们都铆足劲儿在这儿把油加满,他们还带着自己焊的超级大铁桶,随使一加就是四五千块的。那时候都给现金,一给一大打儿。天冷啊,我冻得搓不开钱,还没数完手就没知觉了。司机可不等,加完油就启动。我急忙追上去,边追边数。从第一个加油机追到第三个加油机,眼看要追出站了,这才把钱数完。少了自己得赔啊!工资才一千出头儿,还没发呢,拿什么赔?我就求人家,师傅,您再等等我行吗?要是没少,我送您一瓶饮料!我这叫花三块买平安,有的司机理解,有的就吼,数了半天还没数完!一脚油门走了,我哭都来不及,后面还有车等着加油呢!戴手套数不了钱,不戴手套吧,一摸油枪,寒气直接钉进骨头,上牙打下牙,张开嘴都说不出话.好不容易车少儿了,疯了一样跑进店里,烤烤小暖炉。一烤,感觉手已经冻干巴了,外面的皮都脆了。再烤,那层皮能揭下来。宿舍里没火,冻得睡不着。站里的被子小,盖得了脚,盖不住头。

⑦这时候,我特别想家,想妈,就给妈打电话,说冷,说被子小。妈说,那么多人都在站上干着,你不比别人差,你要好好的,坚持就是胜利!

⑧说是这样说,妈不知道,坚持下来有多难啊!

⑨又是一个风雪天,我身上包得跟粽子一样,哆嗦着两手加油。脸吹得不行,帽子一拉,口罩一戴,整个脸就没了。我在最外面的机子旁,油枪插在油箱里,两眼不由得看看远山,看看雪。老家离青海太远了,得过一座大极山,海拔六千多米。山路崎岖,弯儿又急,开车要走八九个小时,路上能摸到云……

⑩雪越下越大,纷纷扬扬。

正想着,忽然感觉有人在看我,是的,我能感觉到这个人在看我,我抬眼望去,不远处有一个身影,啊,这身影好熟悉!是谁,是谁?是妈妈啊!我顾不上跟司机打招呼就飞奔过去。

妈站在雪地里看着我,佝偻的背上,背着一个打成豆腐块的大号被子!山风吹乱了她过早飘白的头发。

“妈妈,妈!”

我大声叫着。在奔过去的一瞬间,我发现已经把粉上的泪干了,只剩下红红的两眼。

“妈,您怎么来了?

“我想你了,丫头!”

妈说完,一把把我抱过来,搂在怀里,我感觉妈的身子在往下沉,让被子压得往下沉。我的眼泪一下子冲出来!我放声大哭。忘记了这是在油站,忘记了周围还有人。

“妈啊,妈,您来了怎么不跟我说一声,就那么在雪地里站着……”

后来,我才知道,妈从没来过青海,也不知道日月山。从张掖来的客本,都是白天开晚上到。本来八九个小时的,因为风雪,整整走了二十多个小时!

妈跟我说,丫头,我们已经陪你二十多年,你长大了,从不会走路到会跑,以后的路你要自己走了。有些苦,有些难,是你这辈子必须要经历的。爸妈只能在旁边给你鼓鼓劲儿,就像这样给你送床被子,让你感受到我们永远在你身后。无论遇到什么,你都不能放弃。人生所有的事都是这样。只要放弃了就归零,就要重新开始!妈在站里待一天就走了,说怕影响我工作。跟她分手的时候,我不敢回头,怕回头发现她在风雪中看我,我受不了。打那以后,我换了个人,每天迎着开来的车,离老远就把手高高地举起一—您好,欢迎光临!九十三号油加满吗?九十七号油加满吗?再苦,再累,我永远笑着。为了妈妈背来的被子,为了赶路的人能到达他们想去的地方!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10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③段插叙文成公主的传说,交代日月山名字的由来,将现实与历史相联系,同时也点明了日月山地处偏远的特点。
B.文章第段写我加油时看看远方,看看雪,估摸着老家与海的距离以及山路高险,这里运用心理描写,写出我对家的想念和对母来的埋怨。
C.小说既多次直接描写了风雪之大,又用了较多笔墨写我对极冷天气的切身感受,从正侧两方面表现日月山的极寒天气和艰苦劣的工作环境。
D.母亲来看我时竟然背着被子来,这一细节看似突,实则照应前文我打电话诉说天冷的情节,既表现母亲对孩子细腻的爱,又使小说结构更加严谨。
【小题2】作品是怎样叙述故事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请简要分析文中“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并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猪婆坟

吴克敬

孩子属猪,周岁那年,他家养的那头小黑猪做了幸福的猪妈妈,膝下一窝的小猪崽,胖嘟嘟的极为可爱。

“多年媳妇儿熬成婆”,接着又豪迈地养了几窝猪崽,小黑猪就成猪婆了。它不受节制地生育,成了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打油称盐要调味,头疼脑热要买药,都在猪婆卖儿卖女的收入中支出;过年过节时,给家里人扯块布料,缝一件新衣裳,也少不了猪婆卖儿卖女的收益;孩子背上书包上学,花销靠的还是猪婆卖儿卖女的积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村上人看见,孩子的父亲赶在集日,都要提了猪崽去卖。

孩子喜欢看猪婆,看它臃肿着身子,从猪圈里游出来,靠在猪圈旁的香椿树上,蹭着身上的泥垢。摇晃着的香椿树上,常有喜鹊喳喳响亮地欢叫。

孩子学业很有长进,总在班上考第一。三年级的一天,孩子却昏倒在课堂上。送到医院抢救过来,医生对流泪的母亲说:“孩子严重贫血,营养一定要跟上。”孩子和母亲相视无语,都很放松地嘘了一口气,因为谁都知道,农家的日子,总是营养不够。孩子爬起来,和母亲就要出院回家,恰在此时,医院门口吵吵嚷嚷地抬进一个人。孩子眼尖,扑上去就喊爹。原来孩子的爹在外给人造屋帮工,听说儿子昏迷,眼前一黑,就从丈高的屋架上跌下来。抢救在紧张进行,母亲攥着孩子的手,眼泪串着线儿掉。孩子没哭,只是盯着穿白大褂的医生护士进去出来,出来进去。急促的脚步终于停了下来,传话说:命无大碍,腰伤了,从此怕站不起来了!

在这个春天,孩子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父亲伤愈出院,果然站不起来了。孩子在学校更用功了,三好学生的奖状,一学期一张,裱糊了家里的半面墙。可孩子抗不住还要头晕,又在课堂上昏过去了。抢救是及时的,医生的话十分坚决,孩子必须输血,否则……否则什么呢?医生不说出来,孩子的母亲听出来了。过去,母亲听不得那样的话,听了就是一脸的泪水,现在的母亲没眼泪了,天塌下来,母亲都默默地承担着。家里那一连串的变故,使柔弱的母亲坚强得像一座山。

联系了可以自己到家里拉走猪崽的买家,父亲出院借的钱总算是能补上了,可是孩子的病怎么办?

屠户是母亲喊来的。母亲在猪圈旁的香椿树下,架起一口大铁锅,熊熊的火焰烧得锅里的水波翻浪滚。母亲对屠户说:善人啊!你看这头猪婆能杀几个钱?杀了它,给我娃输血呀。屠户闭上了眼睛,虽然生来杀猪无数,可他从没杀过猪婆。再说,猪婆的肉也卖不上钱。屠户很想转身而去,但他不能,他晓得这一家的艰难。屠户就睁开了眼睛,睁开眼睛时就亮出了他的杀猪刀,长长的、弯弯的杀猪刀闪着寒光!

母亲卸下圈栏,举着一捧猪草,轻轻地唤着猪婆,想把猪婆哄出猪圈。可是猪婆像是看透了母亲的伎俩,只管慵懒地蹲在囤里,抬头看了看母亲,便只和绕膝的猪崽玩儿了。母亲失去了耐心,跳进猪圈,要赶猪婆出来了。而猪婆干脆倒卧地上,嘴里发出只有猪崽才懂的呼噜声,众猪崽闻声而来,拥在猪婆的两排乳头上,发出一片风卷残云的吮奶声。很长一段时日,原来泪罐罐一样的母亲,忙了家里忙外头,再不流泪了;现在却因为猪婆这一耍赖的举动,忍不住泪水涟涟了。孩子日后猜想,那是两个母亲的较量,母亲爱着她的孩子,猪婆也爱着它的孩子。没办法,母亲就只有流泪,她必须牺牲猪婆的母爱,而成全她自己的母爱了。

猪崽吃饱了奶汁,跑到一边玩儿去了。母亲开始了她的强制措施,抓着猪婆的耳朵,准备把猪婆拉出猪圈时,猪婆却自己站起来,朝圈外寒光闪闪的杀猪刀走来了,嘴里呜噜噜地低吼着……猪婆走出了猪圈,走到了屠户身边,屠户的杀猪刀也举起来了,却见两只粗壮的胳膊扑上来,护在了猪婆的脖子上。这是父亲呢。卧床不起的父亲,是什么时候爬下床,爬到猪圈边来的,母亲和屠户都没有注意。正是因为父亲的出现,猪婆得救了。屠户收拾起刀子,嘴里喃喃地念叨着:这猪婆太有灵性了!

父亲让母亲准备好架子车,爬上去,让母亲拉着去了医院。那一天的一切,深埋在父亲和母亲的记忆里。直到孩子上了大学,有了一份很好的工作,父子俩就着一碟炸花生,你一盅烧酒,他一盅烧酒,喝得高了,父亲才说出来的。原来孩子输血,总是在母亲拉着父亲去一次医院后,他再去医院输的。他所输的血,都是父亲从自己身上抽出来的呀!

猪婆是最后老死的。死后就埋在猪圈旁的香椿树下,时常地,喜鹊还会飞来,兀立在香椿枝上,喳喳地欢叫……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孩子的父亲都要赶在集日提了猪崽去卖,说明卖猪崽的收入是一家人主要的经济来源。
B.文章写医生抢救后说孩子严重贫血,母亲和孩子反倒很放松地嘘了一口气,说明在农家看来,营养不够不算什么大病。
C.母亲无奈地杀猪婆,是为给孩子治病,她想先过眼下这一关;父亲之所以坚决反对,是因为不能剜肉医疮,要另想办法。
D.文章围绕猪婆的命运,描写了父亲母亲尽全力疼爱孩子,孩子最后不负众望的感人故事,揭示了寒门出英才的普遍规律。
【小题2】文章为什么没有出现人物的名字,只用孩子、父亲、母亲等代替?请简要作答。
【小题3】文章刻画猪婆这个形象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把宝刀

侯发山

父亲临终咽气前,把大宝二宝叫到床前,从自己的枕头下抽出层层包裹着的两把钢刀,说:“我做了一辈子的铁匠,没有给你们留下什么值钱的家当,唯有这两把刀兴许还有点用处,你们兄弟两个一人一把。”大宝的祖上原是民间做刀高手,最早可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间曾进宫做腰刀,所以他家的刀又称官刀,传到他父亲这一代已有两三百年的历史。大宝二宝吃不了打铁那个苦,不愿学习祖传的手艺,父亲也就没再勉强,因为新中国成立以后,需要刀具的人日渐稀少了。

“这两把刀清一色手工锻造,工艺独特,刀头是用油淬火,韧性好,硬而不脆,削铁如泥,十分锋利。”大宝两眼一亮,急忙说道:“爹,你的意思是说这两把刀是宝刀?”父亲没有正面回答大宝的问话,说:“有了这两把刀,管保你们衣食无忧。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轻易出手……”父亲说到这里,头一歪就咽了气。大宝二宝趴在父亲身上号啕大哭。

埋葬了父亲后,生活又回到了原来的轨道上。兄弟两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农家生活。

大宝从父亲的话里隐约猜测到刀非同一般,虽不敢肯定就是宝刀,但绝不是普通的刀。趁着农闲时节,大宝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测,就私下拿着刀去省城请人鉴定。有人出高价购买,价格远远超出大宝的想象。大宝又惊又喜,但他没有出手,他眼下不到用钱的火急时候,他也知道这种东西保存的日子越久越金贵。

大宝从省城回来后,拿出所有积蓄,变卖了一些家产,悄悄买来了上等的牛皮,打造了一个大刀皮套,然后又制作了一个檀木箱。用丝绸先把刀层层缠绕,放进牛皮皮套,装进檀木箱里。在一个月黑风高夜,在自家的床下挖了一个大坑,把装有大刀的檀木箱埋了进去。可以这样说,为了保存这把刀,大宝费尽了心机。大宝土里刨食,日子好不到哪儿去,但他从没打过刀的主意。

大宝私下劝兄弟二宝,让他把刀珍藏起来。但二宝没当回事儿。有了这把刀,二宝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甚至于说是五光十色。农闲时节,他拿着刀上山砍柴。由于刀锋利无比,砍起柴来不费吹灰之力,他每天砍的柴自家烧不完,大部分都卖给了四邻八乡。回到家里,二宝就把刀随手丢到院子哪个角落里,任凭风吹雨淋日晒。刀确实是把好刀,除了锋利,从来也没打过豁口,也不生锈变色。

大宝看到二宝一点也不珍惜他手里的刀,免不了数落他。二宝不以为意,仍然我行我素。大宝就替二宝惋惜:“别看你现在吃香的喝辣的,有你后悔的时候。”

转眼就是几十年。大宝的孙子结婚要盖新房子,可是房款没有着落。大宝想到了他床下埋藏着的刀,就挖了出来,带上刀和二宝一起进城了。二宝的孙子要出国留学,也需要一大笔钱,到了非卖刀不可的时候。可是,二宝心里没底:哥哥的刀从未用过,自己的刀用了这么多年,还有变卖的价值吗?还算是宝物吗?

在省城古董市场,当兄弟俩的大刀一亮相,就立马吸引了不少人。有人搬来一截又粗又硬的栎木,让兄弟两个演示一下。二宝心里松了一口气,说:“这个不难。”他举刀挥向木头,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寒光一闪,木头即刻断为两截。大宝也不甘示弱,拔刀砍向木头。谁知道出乎意料,大宝只觉胳膊一麻,差点把刀撂出去。刀也只在木头上留下了一道砍痕,并没将木头砍断。有人嘲笑大宝:“老乡,别拿把破刀来吓唬人,哪儿远扔哪儿。”

结果,一位老板出高价把二宝的刀买走了,大宝的刀却无人问津。

大宝面红耳赤,郁郁不乐地自言自语,难道说我的刀和兄弟二宝的刀不一样?

一位古董专家说:“你们兄弟两个的刀非同一般,确实都是宝刀。可惜,你的刀闲置时间太长了,失去了原有的锋利。你想,没有了锋利,谁还会相信它是一把宝刀呢?”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两把宝刀”,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暗含了对比:两把宝刀,得到了两兄弟的不同对待,于是有了不同命运,不同价值。
B.“父亲没有正面回答大宝的问话”,只是说“有了这两把刀,管保你们衣食无忧”,推动了情节发展,也为后文兄弟俩的行为及命运埋下伏笔。
C.小说第一段写大宝家祖上做刀的历史与大宝二宝不学祖上手艺,为后文的相关情节提供依据,同时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失落的优思。
D.大宝去省城请人鉴定宝刀,并拒绝高价收购,表明他严格遵守了父亲遗言中的一些话,但也说明他没有真正领悟父亲遗言中的一些内容。
【小题2】小说中详细描述了大宝如何费尽心机保存自己的宝刀,请从内容、形象两个方面,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纯属多余,完全可以删掉,你认为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