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较难0.4 引用3 组卷16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二鬼子

余显斌

那年,谢家少爷谢式南回来了。谢式南回来的时候,不再是当年长衫飘飘自分头,穿着西服。

谢式南说,自己去日本学习去了。

他生气了,也会学着日本话骂人——八格牙路。

大家暗地都狠狠地骂,来了一个二鬼子。

所谓的二鬼子,是针对鬼子而言。此时的鬼子,已经占据了我居住的耒阳县城,整日里瞪着血红的眼睛,如狼一般。一次,小鬼子将一个四岁的女孩扔到空中,用刺刀承接着,女孩哇的一声,叫花子王三从街上走过,一个日本兵打靶,眼睛一眯,啪的一声,叫花子王三一声惨叫,倒在地上,死了。小鬼子还相互翘着大拇指,连连“吆西”着。

大家说,这哪里是人啊?简直是披着人皮的畜生啊。

大家都恨着小鬼子,可有一个人却不,他不但不恨,还和小鬼子亲热着呢。没事的时候,就将鬼子少佐木村请到家,好吃好喝招待着。这人,就是谢式南谢少爷。因此,大家对他也恨得咬牙切齿。

更让大家痛恨的是,谢式南竟然利用和木村的关系,在街上开起了一个烟馆。烟馆,知道不?就是吸大烟的地方。

谢大少爷没事的时候,就在街上溜达,见了年轻人,就拉着手呼兄唤弟的,拉进自己的烟馆,不干别的,竟然双双对卧在烟榻上,吞云吐雾,抽起大烟来。吸大烟有瘾,去了一次,就想去第二次,然后是第三次,第四次……。

街上年轻人,一个个上了瘾。一旦瘾发,就流着口水打着哈欠,无精打采的。

一次,木村去了,见一群年轻人凑在一起,就眨巴着眼睛,问:“什么的干活?”谢式南嘿嘿笑着,得意地告诉他:“为皇军消除祸患。”

木村不解,望着他。谢式南说:“这些人表面上对皇军恭敬,谁敢说他们内心不恨着皇军。”木村听了,轻轻点头。可是,他不明白谢大少爷这样做,咋的就是为了皇军。谢式南笑嘻嘻将嘴凑近木村耳边道:“我让他们一个个吸大烟上瘾,没了力气,风一吹都能倒,还能和皇军作对吗?”

木村睁大眼睛,接着翘起拇指:“谢君,你的大大的聪明,皇军大大的朋友。”

谢式南听了,高兴得嘎嘎大笑,笑着笑着,突然停住,告诉木村:“吸食鸦片的人越来越多,鸦片已经没了,自己准备卖一些家具,再出去一趟,购买一些鸦片回来,这样,会让更多的人吸食鸦片。至于收入嘛,将来二一添作五,自己一半,皇军一半,也算自己的一点心意。”

木村看看房内的人,点点头。谢式南说:“可是,路上检查太严啊。”

木村摸摸下巴,告诉他,自己到时开张条子,就说谢式南替自己购买军用物资,免于检查。谢式南听了道:“真的?那可太好了。”说着,连连打躬,腰险些弯成了一个大虾米。第二天,他开始变卖家具。几天后,他带着几个人,吆喝着几辆马车走了,一直走向山那边。再回来的时候,车上用雨席盖着,油纸棉布包裹着,绑得严严实实的。刚进街道,几个巡视的小鬼子经过,带头的少尉大喊一声:“什么的干活?”

谢式南告诉他:“出去拉货”。

少尉向一个小鬼子示意,让去检查。

谢式南忙挡着,告诉他:“这是秘密东西,一旦露馅儿,一切都完了。”

少尉火了,用枪指着谢式南。正在这时,闻信赶来的木村大吼一声。“八嘎,谢君的物品,不许检查。”

少尉听了,无奈退下。大车一辆接一辆进了院子,车上的东西被抬进仓库。谢式南得意一笑,对木村道:“再过一段时间,所有年轻人都会加入进来的。”

木村拍着谢式南的肩,很是满意。

那天,是八月十五。八月十五,多好的日子,喝酒,吃月饼,赏月多有诗意啊。谢式南也附庸风雅,办了几桌酒席,请来木村,请来少尉,还有其他鬼子军官。

开席前,木村还特意带着部下,去了隔壁烟馆,看见里面一群年轻人正在吞云吐雾一百多人啊。

大木村再次哈哈大笑,大概看少尉有些不解,就侧过嘴,将谢式南的打算告诉了少尉。少尉连连“吆西”着,给谢式南鞠躬,深为那次鲁莽行为致歉。

然后,一群人大笑,回到客厅,开始喝酒。

一坛坛酒搬上来,拍开封泥,香气扑鼻,一个个小鬼子喝得东倒西歪,找不着北了。谢式南这时站起来,拿一碗酒对木村道:“今天是喜庆的日子,少佐要多喝啊。”说完一碗酒全泼在木村脸上。木村一愣,哇哇大叫。门帘一掀,一群人从外面扑进来,一杆杆枪对准了小鬼子。

进来的人,是那些吸毒的年轻人,不过,这会儿他们不再无精打采,而是如猛虎一般。

当天,我居住的耒阳县抗日游击队成立,后院货物被打开,不是毒品,是一杆杆长短枪。至于毒品嘛,多年后,这些战士笑着说,是红薯粉做成的,黑乎乎的,很像鸦片。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描述鬼子的暴行,既是对日寇凶残本性的控诉,也交代了谢式男到日本去学习的目的。
B.出于贪婪心理,木村少佐同意谢式南变卖家具、购买更多鸦片的提议,并亲自“保驾护航”。
C.作为谢家少爷,又有留日经历,谢式南以独特方式投身抗日,表明他是一个爱国有为的志士。
D.谢式南抗日的故事就发生在“我居住的耒阳县城”,谢式南、吸鸦片的年轻人等均确有其人。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写谢式南抗日的故事,欲扬先抑,先以大量笔墨描述其“二鬼子”的嘴脸,最后情节反转,结构颇具匠心,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
B.小说长于铺垫,如写耒阳百姓对谢式南之恨,一恨其衣着、言行等有“二鬼子”作派,二恨其跟鬼子“亲热”,三恨其开鸦片烟馆,祸害青年。
C.小说篇幅精短,但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不仅主人公谢式南呼之欲出,就连着墨不多的鬼子少尉暴虐、唯命是从的形象也跃然纸上。
D.小说中“连连打躬,腰险些弯成了一个大虾米”,活画出谢式南奴颜婢膝之态;“木村一愣,哇哇大叫”,细节传神,凸显其意外、震怒。
【小题3】小说叙事视角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说说这样安排叙事视角的好处。
【小题4】小说以“二鬼子”为标题别具匠心,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1-22高三上·全国·阶段练习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这个“毅”字很重要

宗璞

昆明下着雪,雪花勇敢地直落到地上。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天阴沉沉的,可是雪白得发亮,一切都似乎笼罩在淡淡的光里。这在昆明是很少见的。

几个学生从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雪光随着他们聚在这里。各样的宣传抗战的标语壁报,或只是几句话,有的刚贴上去,有的已经掉了一半,带着厚厚糊的纸张被冷风吹得飒飒地响,好像在喊叫。

嵋坐在教室里。教室房顶的洋铁皮换成了茅草,屋角有一条裂缝,原来很窄,现在变宽了。七年了,还没有走出战争,那裂缝仿佛也长大了,变老了,是在等着我们去打胜仗么?

这一节课是江昉先生的《楚辞》选修课。有些理工科的学生也选读,还有从别的学校特地赶来的。他们说,听江先生的课,如同饮一杯特制的美酒,装的是中华文化的浪漫精神。讲义是江昉自编的,他正在校勘《楚辞》,把研究心得和他诗人的创造力融合在一起,使得这门课十分叫座。这些日子因战事和学生从军,人心波动不安,这间教室现在还是坐满了人。

嵋在椅子的搁板上摆好讲义和笔记本,正襟危坐。旁边的同学在小声说话,一个同学上前把黑板仔细地擦了一遍,一面哼着“打胜仗,打胜仗。中华民族要自强——”

打胜仗,打胜仗!嵋心里想着,再不打胜仗,连这教室都老了。

江昉抱着一摞书走进教室,把手中的书摊在桌上,把口中叼着的烟斗放在讲台上,他从不含着烟斗上课。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国殇”两个大字。教室里一阵翻讲义的声音,随即是肃静

江昉坐在椅上,两眼望着屋顶,慢慢地吟诵。他的声音低沉而洪亮,抑扬顿挫,学生们随着声音认真地读着诗句。读完全诗,江昉把摊在桌子上的书又摞整齐。这是他的习惯,带了书来,摊一下就算是用过了。

默然片刻以后,他开始讲,先介绍了《国殇》在《九歌》中的地位,便逐句讲解。江昉讲话时,微阖双目,有时把烟斗在桌上磕一磕。讲完这两句,他问大家:“我说得够明白?”稍停了一下,又接下去讲。

讲到“首身离兮心不惩”这一句时,激昂起来:“首身分离是古来一句常用的话,用具体的形象表示死。人死了,可是其心不改,精神不死。屈原在《离骚》中有句云‘虽九死其犹未悔’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要靠这点精神。最后一句‘魂魄毅兮为鬼雄',有的版本作‘子魂魄兮为鬼雄’,这样一来就差一些,还是‘魂魄毅兮为鬼雄好’,这个‘毅’字很重要。”

江昉起身到黑板前写字,只听“哧”的一声,长衫的下摆被椅上露出的钉子撕破了,现出里面的旧棉袍,上面有好几个破洞,棉絮从破洞里露出来。他毫不觉得,只管讲述,同学们也视而不见。写完板书,他就捏着粉笔站着讲,棉絮探着头陪伴他一直到下课。

几个同学围上去提问题。其他同学在议论滇西情况。敌人占领了我滇西土地,切断了滇缅公路,一切外援物资都靠空运。这条空运道路非常艰险,飞机在山谷中飞行,又有敌机拦截,坠落牺牲常有所闻。大家愤愤不已。有人说战场听起来太远了,应该走进去,每人都出一把力。

嵋想到了“面目枯槁、衣衫褴褛”这几个字,好像有人这样形容屈原,他用生命的膏汁点燃丰富的思想,把自己烧尽。他的死如同琴弦的崩裂,如同夜空中耀眼的闪电,留下滚滚雷鸣,响彻古今。先生们也是这样,会不会?大概那也是值得的。

江昉走后,嵋收拾书包。同学庄无因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把伞:“要下雪了,知道么?”又下雪了,下的很急,不像昆明的雪。两人走进图书馆,在最里面的长桌前,对面坐了。无因取出一叠粗纸,开始笔谈。

“解析几何有问题么?”嵋的下节课是解析几何,无因特来做课前辅导。“现在的问题不是解析几何,我有更重要的问题。”

无因脸上显出一个大问号。

“我在想,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最应该做什么?我想去从军。”嵋在“从军”下面重重画了条横线。

“你从军能做什么?我很难想象。”

急雪在窗外飞舞,敲打着薄薄的玻璃窗。窗隙中透进了冷风,有同学过去将窗关紧。这一切他们两人都不觉得。

“我做我能做的一切。”这是嵋的回答。

无因在后面接着写道:“我可以做些建议么?”

“我知道你的建议,应该好好读书,可是现在更需要我们的地方是战场。”无因看了不语。

嵋又推过一张纸来,上写着:“我只是烦了,连教室都老了。我想去加一把力,打胜仗,好结束战争。我想,那也是我们的本分。”

“当然我也有这样的本分,不过我也有别的本分。你也有别的本分。”

嵋抬头望了无因一眼,不觉“哧”地一笑,仍低头看那张粗纸,写道:“你应该继续读书,你会有大作为的。”

“也许战场上的每一个生命都会有大作为。我相信你就会为这世界增添很多,增添什么我不知道。”“莫非是数学定理?”嵋抬起眼睛又一笑,微向上翘的睫毛挂着几颗晶莹的水珠。

两人相视无语。无因收起那些粗纸,两人走出图书馆。急雪已经过去,几点雪花缓缓飘落。无因打伞送帽到教室,便自走了。

嵋不知这节课讲些什么。看着年轻的教员,只觉得他很像一个士兵。

晚饭后父亲弗之才回来,他是学校的历史系教授,也是教务长,下午刚去送过一批参军的学生。他说:“我站在那里,看着眼前那些年轻的脸,一个个都显得那样聪明活泼。我们不得不将他们送上战场,我们不得不如此。我难过的是,自己不能去。”

灯光昏暗,弗之长叹一声。这时嵋忽然大声说:“爹爹,娘,我要去从军。”

母亲碧初猛然站起来,一手扶住嵋的肩。

“你?”弗之说,“可你是女孩子!”

正上高二的小弟合子委屈地说:“我已经去报过名了。可是他们说我年纪太小了。”

嵋说:“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弗之喃喃自语。

“我不必市鞍马,也不是替爷征——不过,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个心愿吧。”说着,望了母亲一眼,不觉流下泪来。碧初也已泪光莹然,弗之伸手拭去了妻子的泪,又抚着嵋的头,手在微微颤抖,默然不语。火盆里燃烧的木炭由红转白,发出轻微的声响。

这一晚,弗之夫妇很久不能入睡。就嵋的性格来讲,她做出什么事,他们都不会惊异。谁都有责任去打胜这场战争,难得有这些好青年。可是嵋究竟是女孩子,年纪又小,叫人怎么放心。碧初坐起来,走到灯下缝东西。弗之说:“又缝什么?灯这么暗,不要缝了。”碧初叹息道:“你没看见嵋的手冻成什么样了?想缝一双棉手套,反正家里有旧布,总比买的便宜。”弗之默然半晌。碧初又缝了一会见他还在那里,便说:“总有办法的,只要大家在一起,我什么也不怕——现在,嵋又要走了。”弗之叹道:“这也是她的志气。”碧初不再说话,小小的银针在手里飞舞。

三日后,嵋戴着母亲缝制的温暖的手套,告别了父母,和同学一起到曲靖医士训练班报到去了。


【注】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西征记》,有删改,标题为选者所拟。《西征记》是以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合大学的生活为背景创作的。
【小题1】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得这门课十分叫座                    叫座:上座率很高,受欢迎
B.随即是肃静                                 肃静:严肃,安静
C.正上高二的小弟合子委屈地说       委屈: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心里难过
D.碧初也已泪光莹然                       莹然:晶莹,明亮
【小题2】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一系列动词,生动传神地展现了江昉先生授课时的个人风采。
B.小说通过描写“急雪”烘托了孟嵋在与庄无因对话时内心的愤愤不平。
C.缝手套的细节表现了碧初复杂的心情,其中有对女儿的理解,亦有不舍。
D.小说中《国殇》《木兰辞》的诗句,起到了塑造人物、凸显主题的作用。
【小题3】有人说“教育是国之命脉,先生是教育之魂魄”,小说中的江昉就是这样的先生,请概括其形象特点,并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守翻口

孙犁

那天我们正吃早饭,听见外面一声乱,中队长就跑进来说,敌人到了村外。三槐把饭碗一抛,就抓起我的小包裹,他说:“还能跑出去吗?”这时村长跑进来说:“来不及了,快下洞!”

我先下,三槐殿后,当我爬进横洞,已经听见抛土填洞的声音,知道情形是很紧的了。爬到洞的腹地的时候,已经有三个妇女和两个孩子坐在那里,他们是从别的路来的。过了一会儿,三槐进来了,三个妇女同时欢喜地说:“可好了,三槐来了。”

三槐告诉女人们不要怕,不要叫孩子们哭,叫我和他把枪和手榴弹带到第一个翻口去把守。

爬到那里,三槐叫我闪进一个偏洞,把手榴弹和子弹放在手边,他就按着一把雪亮的板斧和手枪伏在地下,说:“这时候,短枪和斧子最顶事。”

不久,不知道从什么方向传过来一种细细的嘤嘤的声音:“敌人已经过村东去了,游击组在后面开了枪,看样子不来了,可是你们不要出来。”这声音不知道是从地下发出来的,还是从地上面发出来的,像小说里描写的神仙的指引一样,好像是从云端上来的,又像是一种无线电广播,但我又看不见收音机。

三槐告诉我:“抽支烟吧,不要紧了,上回你没来,那可危险哩。”

“那是半月前,敌人来‘清剿’,这村住了一个营的治安军,这些家伙,全是汉奸汪精卫的人,可凶狠哩。一清早就来了,里面还有内线哩,是我们村的一个坏家伙。敌人来了,他装着被敌人追赶的样子,在这个洞口去钻钻,在那个洞口去钻钻,结果叫敌人发现了三个洞口。”

“最后也发现了我们这个洞口,还是那个家伙带路,他又装着蒜,一边嚷‘哎呀,敌人追我!’,一边往里面钻,我一枪就把他打回去了。这是什么时候!不管谁来搞破坏,我都得把他打回去。”

“他跑出去,就报告敌人说,里面有八路军,开枪了。不久,院子里就来了很多治安军,一个自称是连长的在洞口大声叫八路军同志答话。”

“我就答话了:‘有话你说吧,听着哩。’治安军连长说:‘同志,请你们出来吧。’我说:‘你进来吧,炮楼是你们的,洞是我们的。’治安军连长说:‘我们已经发现洞口,等到像倒老鼠一样,把你们掘出来,那可不好看。’我说:‘谁要不怕死,谁就掘吧。我们的手榴弹全拉出弦来等着哩。’治安军连长说:‘喂,同志,你们是哪部分?’我骗他说:‘十七团。’”

这时候三槐就要和我说关于十七团的威望的事,我说我全知道,那是我们冀中的子弟兵,使敌人闻名丧胆的好兵团,是我们家乡的光荣子弟。三槐就又接着说:“当时治安军连长说:‘同志,我们是奉命令来的,没有结果也不好回去交代。这样好不好,你们交出几支枪来吧。’我说:‘八路军不交枪,你们交给我们几支吧,回去就说叫我们打回去了,你们的长官就不怪罪你们。’治安军连长说:‘交几支破枪也行,两个手榴弹也行。’我说:‘你胡说八道,死也不交枪,这是八路军的传统,我们不能破坏传统。’治安军连长说:‘你不要出口伤人,你是什么干部?’我说:‘我是指导员。’治安军连长说:‘看你的政治,不信。’我说:‘你爱信不信。’那小子恼了,他命令人掘洞口,有十几把铁铲掘起来。我退了一个翻口,在第一个翻口上留了一个小西瓜大小的地雷,炸了他们一下,他们才不敢往里掘了。那个连长又回来说:‘我看你们能跑到哪里去,我们不走。’我说:‘咱们往南在行唐境里见,往北在定县境里见吧。’大概他们听了没希望,天也黑了,就撤走了。”

“那天,就像今天一样,有我一个堂哥给我做帮手,整整支持了一天工夫哩。敌人还这样引诱我:你们八路军是爱护老百姓的,你们不出来,我们就要杀老百姓,烧老百姓的房子,你们忍心吗?”

“‘我能上这个洋当?’我说:‘你们不是治安军吗?治安军就这样对待老百姓吗?你们忍心吗?’”

最后三槐说:“我们什么当也不能上,一上当就不知道要死多少人。那天钻在洞里的女人孩子有一百多个,听见敌人掘洞口,就全聚到这个地方来了,里面有我的母亲、婶子大娘们,有嫂子侄儿们,她们颤抖着对我讲:三槐,好好把着洞口,不要叫鬼子进来,你嫂子大娘和你的小侄儿们的命全交给你了。”

“我听到这话,眼里出了泪,我说:‘你们回去坐着吧,他们进不来。’那时候我在心里说,只要有我在,他们就进不来,就是我死了,他们还是进不来。”

(节选自孙犁《游击区生活一星期》)

[注]①翻口:地道中可供人上下的横洞。

文本二:

记得我初入新闻记者行列时,喜欢以第一人称写稿,却常常受到批评。当时的编辑一见到稿子中有“我”,皆悉数删去。我不服气,曾拿孙犁先生的《游击区生活一星期》这篇文章来“举证反驳”。而编辑却说,孙犁写的是散文,不是新闻通讯,两者不可比!

而今,当我重读孙犁的早期作品,并将孙犁还原为一个“战地记者”时,视角为之一变,再辅之以“时髦观念”,重新审视这篇名作,不禁豁然悟到:当年孙犁先生所写的,不是一篇典型的“沉浸式报道”吗?

(节选自侯军《“沉浸式”战地体验》)

【小题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地区有名的“地道战”场景,反映了人民军队保卫家园、保护群众的斗争精神。
B.“可好了,三槐来了”既体现了群众对三槐的信任,也从侧面表现出三槐是一个经过战争锤炼的英雄人物。
C.作者通过语言和肖像描写来刻画敌人“内线”的形象,虽然着墨不多,却神形兼备,对三槐形象起到衬托作用。
D.从文中来看,冀中的地道设计精巧,规模宏大,在对敌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
【小题2】请简要概括三槐的形象特征。
【小题3】文本二中所说的“沉浸式报道”在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瓦猫(节选)

葛亮

宁怀远从蒙自刚来到昆明时,在翠湖边上看到一株梨花。很大,风吹过来,就落了一地,好像雪一样。后来,他无数次对荣瑞红说起这株梨花树。荣瑞红说,我们龙泉镇,什么花都有,就是没有梨花。

后来,宁怀远在滇池边上,听一个拉胡琴的唱,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他又想起这株梨花,想起满天飞的白,却怎么也记不起树的样子了。

荣瑞红倒记得清清楚楚。那年夏天,蓝花楹开得正盛。黄昏时候,村里头来了一个人,敲开他们家的门。荣瑞红应了门,见是高个儿中年人,穿着青布衫子。蜡黄脸,满脸胡须。这人操官话,有两湖口音,口气温和,问荣瑞红家里头有没有要出租的屋子。荣瑞红就喊她爷爷。荣昌德老汉走出来,敲着烟袋锅,眯眼看来人胳膊底下夹着两本书,就问,先生,你是昆明城里来的教授吧?

那人点点头,说,小姓闻。荣老爹回,我们家的耳房刚租了出去。最近来我们镇上问的,都是昆明城里的教授和学生。日本人的飞机把读书人都折腾坏了。全城都在跑警报。走,我陪你去问一问。

荣老爹带着这个先生,顺着金汁河畔的小路,挨家挨户一路问过来。天擦黑了,这先生在一户人家门口停下,抬头看看说,这房子好。三间两耳倒八尺。荣老爹说,可不,正正经经的一颗印

敲开了门,一看,小院干净开阔,房子也通透。用的石材、木料都考究得很,楼板和隔墙板还未装完,眼见是新起的房子。闻先生怕人家不舍得,但还是说了来意。屋主说,好。钱不打紧,您看着给。这屋子刚建好,您不嫌弃,下周就能住进来。

闻先生看他爽快,也很高兴。屋主说,都说昆明城里造了新大学,来了许多教授。北方来。要是不打仗,我们请也请不来你们。

荣瑞红才知道,这个闻先生,不是替自己找房子,是要替他们大学找个地方,盖个研究所。

要装修这个房子,镇上不缺人手。可这闻一多先生,一个瓦匠窑工也不请。他和另一个姓朱的先生,撸起袖子,带着几个年轻人,自己干。

荣老爹就说,他们开不了伙。囡儿,新烧的饵块,给他们送些去。

荣瑞红就拎着一只篮子,装几只碗给他们送过去。闻先生客气,要给她钱。她躲过去。

待装修好了,闻先生请村里的木匠创了一块木板,创得又平又光。他对青年说,怀远,去龙头村的弥陀寺,找冯先生,给咱研究所题个名。

黄昏的时候,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的牌子就挂起来了。

屋主来了,看了又看,说,这字可真好。可这屋上了橼子,要住进人,其实还缺了一样。

闻先生说,愿闻其详。

屋主笑笑,这得麻烦您找荣老爹问一问。

当天后晌,宁怀远第一次见到了瓦猫。

他看见荣家老爹捧了一只黑黔黔的物件走过来。走近看,是个陶制的老虎。那老虎身量小,但样子极凶。凸眼暴睛,两爪间执一阴阳八卦,口大如斗,满嘴利牙,像要吞吐乾坤的样子。老爹捧得稳稳的,神色也肃穆。宁怀远记起朱先生讲应劲的《风俗通义·祀典》,引《黄帝书》,里头有神茶郁垒执鬼以饲虎的一段,说虎能执博挫锐,噬食鬼魅。他想,这大概是一只和房宅相关的神兽。

他便大声感叹说,好凶的镇宅虎啊。

旁边的荣瑞红手里拿着红菱子,本也是肃然的,听了怀远的话,倒噗嗤一声笑出来,说,读书人的见识大。阿爷的瓦猫变了老虎。

荣老爹回头瞋她一眼,说,死囡儿,不说话当你哑巴吗。

这时,在宅前的端公,是本地的巫人。穿玄色的长袍,头戴锦帽,手里执了木剑。他捉来一只毛色绚亮的雄鸡,口中念念。旁人听不懂,大约是消灾瑞吉的咒语。随即出其不意,低头猛咬住公鸡的鸡冠。血便由肥厚的鸡冠流淌下来。端公唤来荣老爹,协他把住挣扎的雄鸡,将鸡血一一滴在瓦猫的七窍,即眼、鼻、口、耳处,又在那大嘴里放入松子等。这端公即刻手势利落,将鸡宰杀了,在院内的锅里烹煮。

半个时辰取出,直立于钵中,这鸡头须仰视屋宇檐角。端公遂点香祭之良久。最后,踏梯上屋顶,恭恭敬敬,才把瓦猫安在脊瓦上。

宁怀远看这端公,一场开光下来,大汗淋淋,像是脱了形。瓦猫坐在房上,凛凛地望着他们,竟让人有些敬畏。当地的人,经过了倒都要驻足,合掌默立。半响,向主家道喜,才离去了。言语间皆轻声细语,像是怕惊动了什么。看得宁怀远心里也穆然起来。屋主帮着他们一一安置好了,这才和闻先生告辞。一边说,先生,这屋子就交给您了。临走时,他又点上三支香,插在香炉里,阖目拜了一拜,才道,这瓦猫既上了房,逢农历初一、十五,点香祭供,先生莫要忘了。

当晚上,闻太太将冯太太从弥陀寺请过来,说一起包饺子,庆乔迁之喜。

闻太太将一簸包好的饺子又下到锅里,说,你那边住得可好?等我这忙完了也去看看。

冯太太说,我本来不信鬼神,可那山坡上孤零零一座庙,住着总是不踏实。

闻太太说,你还是常来走动,跟我做伴,也多个照应。

冯太太叹口气道,不是我迷信。我倒听说,这村里的房子除了庙,都要请尊瓦猫,才算清净了。我刚一进门,看见你们房梁上坐了一尊,那叫个威风。

(有删改)


【注】①龙泉镇,是以荣老爹为代表的陶艺匠人制作民间神兽瓦猫的世代传承之地。②也称“一口印”,住房建筑形式之一,它由正房、耳房(厢房)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俗称“一颗印”。③饵块,云南当地的一种小吃,用饵块包裹起来的馅饼。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荣老爹是一个热心肠的人,闻先生来找房子的时候,虽然他家的房子已经租出去了,还是热情地陪闻先生挨家挨户一路问。
B.屋主不在乎租金将自己新起的房子租给闻先生,荣老爹让荣瑞红给闻先生他们送饵块,都体现了龙泉镇人至真至纯的人情美。
C.小说的行文节奏疏密有致,找房、装修、待客等情节较为舒缓,利于表现人情美;瓦猫“开光”则稍显急促,利于表现敬畏之情。
D.小说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刻画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寥寥数语,却让人读出了闻一多先生一路跋涉,筚路蓝缕的艰辛。
【小题2】小说《瓦猫》采用了虚构与非虚构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宁怀远、匠人祖孙是虚构的,这种写作手法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瓦猫”在小说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