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5
阅读下面古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宋考功以事累贬黜,后放还,至江南。游灵隐寺,夜月极明,长廊吟行,且为诗曰:“鹫岭郁岧峣,龙宫隐寂寥。”第二联搜奇思,终不如意。有老僧点长明灯,坐大禅床,问曰:“少年夜夕久不,而吟讽甚苦,何邪?”之问答曰:“弟子业诗,适偶欲题此寺,而兴思不。”僧曰:“试吟上联。”即吟与听之,再三吟讽,因曰:“何不云‘楼观沧海日,(甲)’?”之问愕然,讶其遒丽。又续终篇曰:“(乙),天香云外飘。(丙),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丁)。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僧所赠句,乃为一篇之警策。迟明更访之,则不复见矣。寺僧有知者,曰:“此骆宾王也。”之问之,曰当敬业之败,与宾王俱逃,捕之不获。将帅虑失大,得不测罪,时死者数万人,因戮类二人者,函首以献。后虽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业得为衡山僧,年九十余乃卒。宾王亦落发,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当时虽败,且以匡复为名,故人多护脱之。

选自孟綮《本事诗》

注释:①宋考功:就是宋之问,因宋之问作过考功员外郎,故名。②鹫岭:灵隐寺前的飞来峰。③岧峣:山势高峻。④龙宫:相传龙王曾请佛祖讲经说法,这里借指灵隐寺。⑤敬业:徐敬业,武则天称帝,他为恢复李唐天下而起兵讨伐,后失败。⑥落发:指骆宾王做了和尚。

【小题1】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少年夜夕久不     )(2)而兴思不     
(3)之问之(   )(4)将帅虑失大     
【小题2】文章画线句都用了对仗的手法,请在空格处选择恰当的语句填入。
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丁:________
A.桂子月中落B.冰轻叶未凋C.水寒风似刀
D.门对浙江潮E.路出寒云外F.扪萝登塔远
【小题3】与“宋考功以事累贬黜”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周岁卒B.且以匡复为名
C.扶苏以数谏故D.或以为死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因戮类二人者,函首以献。
【小题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宋之问因为得罪了武则天,官场失意,所以到江南遍访名胜遣怀。
B.“岭郁岧峣,龙宫隐寂寥”两句既写出了飞来峰的高耸葱茏,寺庙的肃穆清静;又反衬出宋之问因仕途不顺而产生的悲凉绝望之情,可谓情景交融。
C.“楼观沧海日”两句意境开阔壮美,既有气魄又不失和谐。
D.骆宾王在听了宋之问的第一联后,才思如涌,续写了全诗,令人叹服。
E.骆宾王在与宋之问见面后,怕对方追问身世,暴露行踪,所以连夜离开了灵隐寺。
F.因为以复兴李唐为名起兵,所以骆宾王兵败之后得到了许多百姓的帮助。
15-16高一上·上海虹口·阶段练习
知识点:其他隋唐作者文言文翻译文言实词一般文言虚词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崔宏,字玄伯,魏司空林之六世孙也。祖悦,位司徒右长史。父潜,为黄门侍郎。并以才学称。宏少有隽才,号曰冀州神童。苻融之牧冀州,拜阳平公侍郎。出总庶事,入为宾友,众务修理,处断无滞。太原郝轩名知人,称宏有王佐之材。帝素闻其名,以为黄门侍郎,与张兖对总机要,草创制度。诏有司议国号。宏议曰:“三皇五帝之立号也,或因所生之土,或以封国之名,称号随本,不复更立。唯商人屡徙,改号曰殷,然犹兼行。陛下登国之初改代曰魏,夫魏者,大名,州之上国,斯乃革命之征验,利见之玄符也。臣愚以为宜号为魏。”道武从之,于是称魏。迁吏部尚书,势倾朝廷。约俭自居,不营产业,家徒四壁;出无车乘,朝晡步上。母年七十,供养无重膳。常引问古今旧事,宏陈古人制作之体,及往代废兴之由,甚合上意。未尝謇谔忤旨,亦不谄谀苟容。帝曾引宏讲论《汉书》,至娄敬说汉祖,欲以鲁元公主妻匈奴,善之,嗟叹者良久。是以诸公主皆嫁于宾附之国。西河、建兴盗贼并起,帝乃引宏及武元城侯元屈等问焉。屈曰:“不如先诛首恶。”宏曰:“王者临天下,以安人为本。夫赦虽非正道,而可以权行。若赦而不改,诛之不晚。”明元从之。并州胡数万南掠河内,遣将军公孙表等讨之,败绩。帝问计于群臣。宏曰:“表等诸军,不为不足,但失于处分,故使小盗假息耳。胡众虽多而无猛健主将所谓千奴共一胆也宜得大将素为胡所服信者将数百骑就摄表军以讨之贼闻必望风震怖寿光侯建,诸将莫及。”帝从之,遂平胡寇。卒,追赠司空,谥文贞公。

(节选自《北史·崔宏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胡众虽多/而无猛健主将/所谓千奴共一胆也/宜得大将/素为胡所服信者将数百骑/就摄表军以讨之/贼闻/必望风震怖/
B.胡众虽多/而无猛健主将/所谓千奴共一胆也/宜得大将素为胡所服信者/将数百骑/就摄表军以讨之贼/闻必望风震怖/
C.胡众虽多/而无猛健主将/所谓千奴共一胆也/宜得大将素为胡所服信者/将数百骑/就摄表军以讨之/贼闻/必望风震怖/
D.胡众虽多/而无猛健主将/所谓千奴共一胆也/宜得大将素为胡/所服信者将数百/骑就摄表军以讨之/贼闻/必望风震怖/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冀州,《尚书》载大禹分天下为九州,冀州为九州之首,包括今河北、山西等地。
B.三皇五帝,据《尚书》载分别为伏羲、神农、黄帝和少吴、颛顼、帝喾、尧、舜。
C.膳,饭食,一般指肉食。重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菜肴,泛指较为丰盛的膳食。
D.《汉书》,东汉班固编撰,二十四史之一,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体例为编年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宏出身不凡,从小才智过人。他是魏国司空崔林的六世孙,祖父崔悦为司徒右长史,父亲崔潜任黄门侍郎,均以才学著称;他小时候被称为冀州神童。
B.崔宏处事干练,颇受倚重赞赏。他任阳平公侍郎时,对各种事务的处置,毫不拖延,被苻融看成宾客和朋友;太原人郝轩称赞崔宏有能佐助帝王的才干。
C.崔宏多次谏言,多被采纳。正是因他的建议,国号沿袭“魏”称,公主嫁给附属国家,赦免了河西、建兴盗贼,寿光侯叔孙建只率几百骑兵就讨平了胡贼。
D.崔宏权倾朝廷,生活节俭自约。他在任吏部尚书时,虽然权势超过了朝廷众官,但不置产业,家里空空如也,外出没有车坐,早晨、下午都是步行上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引问古今旧事,宏陈古人制作之体,及往代废兴之由,甚合上意。
(2)表等诸军,不为不足,但失于处分,故使小盗假息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沈)林子字敬士,少有大度。尝与众人共见遗宝,咸争趋之,林子直去不顾。从伐慕容超,平卢循,并著军功。后从征刘毅,复从讨司马休之。武帝每征讨,林子辄摧锋居前。武帝伐姚泓,统军为前锋,从汴入河。并州刺史、河东太守尹昭据蒲坂,林子于陕城与冠军檀道济同攻蒲坂,龙骧王镇恶攻潼关。姚泓闻大军至,遣伪东平公姚绍争据潼关。林子谓道济曰:“潼关天岨所谓形胜之地镇恶孤军势危力屈若使姚绍据之则难图也及其未至当并力争之若潼关事捷尹昭可不战而服。”道济从之。及至,绍举关右之众,设重围,围林子及道济、镇恶等。道济议欲度河避其锋,或欲弃捐辎重还赴武帝。林子按剑曰:“下官今日之事,自为将军办之。然二三君子或同业艰难,或荷恩罔极,以此退挠,亦何以见相公旗鼓邪?”塞井焚舍,示无全志。率麾下数百人,犯其西北。绍众小靡,乘其乱而薄之,绍乃大溃,俘虏以千数,悉获绍器械资实。时诸将破贼,皆多其首级,而林子献捷书至,每以实闻。武帝问其故,林子曰:“夫王者之师,本有征无战,岂可复增张虏获,以示夸诞?昔魏尚以盈级受罚,此亦后乘之良辙也。”武帝曰:“乃所望于卿也。”文帝出镇荆州,以林子为西中朗中兵参军,领新兴太守。林子以行役久,士有归心,乃深陈事宜。并言:“圣王所以戒慎祗肃,非以崇威立武,实乃经国长甿。宜广建蕃屏,崇严宿卫。”武帝深相酬纳。俄而谢翼谋反,帝叹曰:“林子之见,何其明也。”帝践阼,以佐命功,封汉寿县,固让不许。永初三年卒,追赠征虏将军。元嘉二十五年,谥曰怀。

(节选自《南史·沈林子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潼关天岨/所谓形胜之地/镇恶孤军势危/力屈若使姚绍据之/则难图也/及其未至/当并力争之/若潼关事捷尹昭/可不战而服
B.潼关天岨/所谓形胜之地/镇恶孤军/势危力屈/若使姚绍据之/则难图也/及其未至/当并力争之/若潼关事捷/尹昭可不战而服
C.潼关天岨/所谓形胜之地/镇恶孤军势危/力屈若使姚绍据之/则难图也/及其未至/当并力争之/若潼关事捷/尹昭可不战而服
D.潼关天岨/所谓形胜之地/镇恶孤军/势危力屈/若使姚绍据之/则难图也/及其未至/当并力争之/若潼关事捷尹昭/可不战而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伪:僭伪,表示不合法的或窃取的政权,不为人民拥护的非法的政权。如伪满洲国。
B.关右:地区名。古人以东为右,亦称“关东”。汉唐时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
C.伯:即伯爵,中国封建制度五等爵的第三等,这五等爵依次为公、侯、伯、子、男。
D.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与辛弃疾词“元嘉草草”中“元嘉”意义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林子屡次征战,立有战功。他先后跟随武帝讨伐慕容超、卢循、刘毅、司马休之,且每次征讨,每次都冲锋在前。
B.沈林子有勇有谋,当机立断。征讨姚泓时,檀道济等被姚绍包围,打算退避,他挺身而出,极力阻止,果断出击。
C.沈林子实事求是,不虚报战功。与其他将领多报首级数目不同,沈林子每次上捷报都以实情相告,得到皇帝赞赏。
D.沈林子审时度势,建言献策。文帝镇守荆州时,他因士兵在外服役太久,思念家乡,向武帝建议崇威立武,崇严宿卫。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与众人共见遗宝,咸争趋之,林子直去不顾。
(2)俄而谢翼谋反,帝叹曰:“林子之见,何其明也。”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到彦之,字道豫,彭城武原人,楚大夫屈到后也。宋武帝讨孙恩,以乡里乐从,每有战功。义熙元年,补镇军行参军。后以军功封佷山县子,为太尉中兵参军。武帝受命,进爵为侯。彦之佐守荆楚,垂二十载,威信为士庶所怀。及文帝入奉大统,以徐羡之等新有篡虐,惧,欲使彦之领兵前驱。彦之曰:“了彼不贰,便应朝服顺流;若使有虞,此师既不足恃,更开嫌隙之端,非所以副远迩之望也。”

会雍州刺史褚叔度卒,乃遣彦之权镇襄阳。羡之等欲即以彦之为雍州,上不许,征为中领军,委以戎政。彦之自襄阳下,谢晦已至镇,虑彦之不过己,彦之至杨口,步往江陵,深布诚款,晦亦厚自结纳。彦之留马及利剑名刀以与晦,晦由此大安。

元嘉三年讨晦进彦之镇军于彭城洲战不利咸欲退还夏口彦之不回会檀道济至晦乃败走江陵平因监荆州州府事改封建昌县公其秋,迁南豫州刺史、临六州诸军事,镇历阳。上于彦之恩厚,将加开府,欲先令立功。七年,遣彦之制督尹冲、朱修之等北侵,自淮入泗。泗水渗,日裁行十里。自四月至七月,始至东平须昌县。魏滑台、虎牢、洛阳守兵并走。彦之留朱修之守滑台,尹冲守虎牢,杜骥守金墉。十月,魏军向金墉城,次至虎牢,杜骥奔走,尹冲众溃而死。魏军仍进滑台。时河冰将合,粮食又罄,彦之先有目疾,至是大动,将士疾疫,乃回军,焚舟步至彭城。初遣彦之,资实甚盛。及还,凡百荡尽,府藏为空。文帝遣檀道济北救滑台,收彦之下狱,免官。九年,复封邑,固辞。明年卒,谥曰忠公。

(节选自《南史•到彦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元嘉三年讨晦/进彦之镇军/于彭城洲战/不利/咸欲退还夏口/彦之不回/会檀道济至/晦乃败走江陵平因/监荆州州府事/改封建昌县公/
B.元嘉三年讨晦/进彦之镇军于彭城洲/战不利/咸欲退还夏口/彦之不回/会檀道济至/晦乃败走江陵平因/监荆州州府事/改封建昌县公/
C.元嘉三年讨晦/进彦之镇军于彭城洲/战不利/咸欲退还夏口/彦之不回/会檀道济至/晦乃败走/江陵平/因监荆州州府事/改封建昌县公/
D.元嘉三年讨晦/进彦之镇军/于彭城洲战/不利/咸欲退还夏口/彦之不回/会檀道济至/晦乃败走/江陵平/因监荆州州府事/改封建昌县公/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夫,是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处于卿、士之间的重要官职,可世袭,有封地。
B.朝服,指在重大典礼时所使用的礼服,主要用于朝会,是君臣百官的议政之服。
C.开府,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之意,汉朝三公等可以开府,后世资格有时会放宽。
D.封邑,指君主赐以领地或者食邑,并将封邑内的所有权力转让给封君作为奖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彦之屡立战功,逐渐成就威名。他因为与宋武帝是同乡,所以跟随着宋武帝参与讨伐孙恩;后来他凭借军功被封为佷山县子,担任了太尉中兵参军。
B.彦之沉着冷静,辅佐文帝登基。针对文帝心有畏惧之事,他剖析了形势,进行了劝导;针对谢晦心有疑虑之事,他亲自拜访并赠送礼物,进行了安抚。
C.彦之奉命北伐,取得初步成功。元嘉七年四月到七月之间,他率军从淮河流域进攻到泗水流域,一路行军迅速,陆续攻占北魏滑台、虎牢、洛阳等地。
D.彦之陷入困境,北伐最终失败。北魏军队能够趁冬寒反击成功,主要原因是刘宋军队粮食耗尽、将士疾疫,彦之此时又目疾发作,难以有效指挥作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帝受命,进爵为侯。彦之佐守荆楚,垂二十载,威信为士庶所怀。
(2)初遣彦之,资实甚盛。及还,凡百荡尽,府藏为空。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