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12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仁慧

汪曾祺

小时候,我的母亲盼我能长命百岁,让我在观音庵里寄了名。庵里的住持我已经记不得她的法名,我的祖母叫她二师父。

二师父是个面色微黄的胖胖的中年尼姑,是个很忠厚的人,一天只是潜心念佛,对庵里的事不大过问。在她当家的这几年,弄得庵里佛事稀少,香火冷落,房屋漏雨,院子里长满了荒草,一片败落景象。庵里的尼姑背后管她叫二无用

二无用也知道自己无用,就退居下来,由仁慧来当家。

仁慧是个能干人。

二师父大门不出,仁慧对施主家走动很勤。谁家老太太生日,她要去拜寿。谁家小少爷满月,她去送长命锁。每到年下,她就会带一个小尼姑,提了食盒,用小瓷坛装了四色咸莱给我的祖母送去。别的施主家想来也是如此。观音庵的咸莱非常好吃,是风过了再腌的,吃起来不是苦咸苦咸,带点甜味。祖母收了咸菜,道一声:叫你费心。随即取十块钱放在食盒里。仁慧再三推辞,祖母说:就算是这一年的灯油钱。

仁慧到年底,用咸菜总能换了百十块钱。

她请瓦匠来检了漏,请木匠修理了窗槅。窗槅上尘土堆积的福扇纸全都撕下来,换了新的。院子里的杂草全锄了,养了四大缸荷花。正殿前种了两棵玉兰。她说:施主到庵堂寺庙,图个幽静。荒荒凉凉的,连个坐坐的地方都没有,谁还愿意来烧香拜佛?

我的祖母隔一阵就要到观音庵看看,她的散生日都是在观音庵过的。那天总要在观音庵吃一顿素斋。素斋最好吃的是香蕈(冬菇)饺子。荠菜、香干末作馅,包成薄皮小饺子,油炸透酥,倾入滚开的香蕈汤,嗤啦有声,以勺舀食,香美无比。

仁慧募化到一笔重款,把正殿修缮油漆了一下。正殿完工,菩萨开光之日,请赞助施主都来参与盛典。这一天观音庵气象庄严,香烟缭绕,花木灼灼,佛日增辉。施主们礼赞拜佛之后,在过厅里设了四桌素筵。素鸡、素鸭、素鱼、素火腿……使这些吃长斋的施主们最不能忘的是香蕈饺子。

二师父对仁慧这样的做法很不以为然,说:这叫做什么?观音庵是清静佛地,现在成了一个素莱馆!但是合庵尼僧都支持她。

尤其使二师父不能容忍的,是仁慧学会了放焰口。放焰口本是和尚的事,从来没有尼姑放焰口的。仁慧想:一天老是敲木鱼念那几本经有什么意思?为什么尼姑就不能放焰口?哪本戒律里有过这样的规定?她要学。善因寺常做水陆道场,她去看了几次,大体能够记住。她去请教了善因寺的方丈铁桥。铁桥听说一个尼姑想学放焰口,很惊奇,就一字一句地教了她。她学会了,就找了本庵几个聪明尼姑和别的庵里的也不大守本分的年轻尼姑,学起放焰口来。起初只是在本庵演习。咳,还真像那么回事。尼姑放焰口,这是新鲜事。于是招来一些善男信女参观。你别说,这十几个尼姑的声音真是又甜又脆,比起和尚的癞猫嗓子要好听得多。仁慧正座,穿金蓝大红袈裟,戴八瓣莲花毗卢帽,两边两条杏黄飘带,美极了!于是渐渐有人家请仁慧等一班尼姑去放焰口,不再有人议论。

观音庵气象兴旺,生机蓬勃。

解放。

土改。

土改工作队没收了观音庵的田产,征用了观音庵的房屋。

观音庵的尼姑大部分还了俗,有的嫁了人。

有的尼姑劝仁慧还俗。

还俗?嫁人?

仁慧摇头。

她离开了本地,云游四方,行踪不定。西湖住几天,邓尉住几天,峨眉住几天,九华山住几天。

有许多关于仁慧的谣言。有些谣言仁慧也听到了,一笑置之。

仁慧后来在镇江北固山开了一家菜根香素菜馆,卖素菜、素面、包子,生意很好。菜根香的名菜是香蕈饺子。

菜根香站稳了脚,仁慧把它交给别人经管,她又去云游四方。西湖住几天,邓尉住几天,峨眉住几天,九华山住几天。

仁慧六十开外了,望之如四十许人。


[注]①放焰口:旧指人死后请和尚做佛事,和尚向口吐火焰的饿鬼施食,以使亡灵不受伤害。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描写二师父终日端坐禅房,两耳不闻窗外事,对仁慧的素菜馆不以为然,对仁慧学放焰口不能容忍,塑造了一个笃信佛教、循规蹈矩又呆板木讷的佛门女子的形象。
B.小说用“解放”“土改”等词暗示了时代的巨大变迁,为仁慧的故事提供了社会背景。
C.小说结尾最后写到“仁慧六十开外了,望之如四十许人”,这是因为她收入优厚、生活无忧。
D.小说语言平实质朴,寥寥几笔就能活化场景和人物,富有生活气息,将故事叙写得有滋有味,体现了汪曾祺“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
【小题2】文中说“仁慧是个能干人”,请结合内容分析她的“能干”有哪些具体表现。
【小题3】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香蕈饺子,请结合内容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
21-22高一上·浙江衢州·期中
知识点:汪曾祺(1920-1997)其他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鲍团长

汪曾祺

鲍团长是保卫团的团长。

保卫团是由商会出钱养着的一支小队伍。保卫什么人?保卫大商家和有钱有势的绅士大户人家,防备土匪进城抢劫。

鲍团长名崇岳,山东掖县人,行伍出身。十几岁就投了张宗昌的部队。张宗昌被打垮了,他在孙传芳的联军里干了几年。孙传芳下野,他参加了国民革命军——这一带人称之为党军,屡升为营长。

鲍崇岳怎么会到这个小县城来当一个保卫团长呢?他所在的那个团驻扎到这个县,在地方党政绅商的接风宴会上,意外地见到小时候一同读私塾的一个老同学,在县政府当秘书,他乡遇故,酒后畅谈。鲍崇岳表示,他对军队生活已经厌倦,希望找个地方清清静静地住下来,写写字。老同学说:这好办,你来当保卫团长。老同学找商会会长王蕴之一说,王蕴之欣然同意,说:薪金按团长待遇。只是对鲍营长来说,太屈尊了。老同学说:他这人,我知道,无所谓。

鲍团长在这个县待了十多年,和县里的绅士都有人情来往,如马家、王家、杨家……每逢这几家有喜丧寿庆,他是必到的。事前也必送一个幛子或一副对子,幛子、对联上是他自己写的石门铭体的大字。一个武人,能写这样的字,使人惊奇。杨宜之说:据我看,全县写‘石门铭’的,除了王荫之,要数你,什么时候王大太爷回来,你把你的字送给他看看。

杨家是世家大族。杨宜之的父亲十九岁就中了进士,做过两任知府。杨家所住的巷子就叫杨家巷。杨家巷北头高,南头低,坡度很大,拉黄包本从北头来,得直冲下来。杨家北面地势高,叫做高台子。由平地上高台子要过三十级石阶。高台上有一座大厅,很敞亮,是杨宜之宴客的地方。每回宴客,杨宜之都给鲍团长送去知单。鲍团长早早就到了。鲍团长是杨宜之的棋友。开席前后,大厅里有两桌麻将。别人打麻将,杨宜之和鲍崇岳在大厅西边一间小书房里下围棋。有时牌局三缺一,杨宜之只好去凑一角,鲍崇岳就一个人摆《桃花谱》,或是翻看杨宜之所藏的碑帖。

鲍团长家住在咸宁庵。从团部到咸宁庵,杨家巷是必经之路。有时离团部早,就顺脚跨进杨家的高门槛——杨家的门槛特别高,过去杨家有大事,就把门槛拆掉,好进轿子,找杨宜之闲谈一会。

近三个月来,鲍崇岳遇到三件不痛快的事。

鲍崇岳有一儿一女,儿子叫鲍亚璜,女儿叫鲍亚琮。鲍亚璜、鲍亚琮和杨宜之的女儿杨淑媛从小同学,鲍亚璜比她们高一班。鲍亚琮常到杨淑媛家去,一同做功课,玩。杨淑媛也常到鲍亚琮家去。她们有什么算术题不会做,就问鲍亚璜。鲍亚璜考取了外地的高中,就要离开这个县了。一天,他给杨淑媛写了一封情书。这件事鲍崇岳不知道。他到杨宜之家去,杨宜之拿出这封信说:写这样的信,他们都太早了一点。鲍崇岳看了信,很生气,说:这小子,我回去要好好教训他一顿!杨宜之说:小孩子的事,不必认真。杨宜之话说得很含蓄,很委婉,但是鲍崇岳从杨宜之的微笑中读出了言外之意:鲍家和杨家门第悬殊太大了!鲍团长觉得受了侮辱。从此,杨淑媛不再到鲍家来。鲍崇岳也很少到杨家去了。杨家有事,不得已,去应酬一下,不坐席。

本县湖西有一个纨绔浮浪子弟,乘抗日军兴之机,拉起一支队伍,和顾祝同、冷欣拉上关系,号称独立混成旅,在里下河一带活动。他的队伍开到县境,祸害本土,鱼肉乡民,敲诈勒索,无所不为。他行八,本地人都称之为八舅太爷。本地把蛮不讲理的人叫做舅大爷。商会会长王蕴之把鲍团长请去,希望他利用军伍前辈的身份,找八舅太爷规劝规劝。鲍团长这天特意穿了军装,到八舅太爷的旅部求见。门岗接了鲍团长的名片,说请稍候。不大一会,门岗把原片拿出来,说:旅长说:不见!鲍崇岳一辈子没有碰过这样一鼻子灰,气得他一天没有吃饭。他这个老资格现在吃不开了。这么一点事都办不了,要他这个保卫团长干什么,他觉得愧对乡亲父老。

本县有个大书法家王荫之,是商会会长王蕴之的长兄,合县人称之为大太爷。他写汉碑,专攻《石门铭》,他把《石门铭》和草书化在一起,创出一种王荫之体,书名满江南江北。鲍崇岳见过不少他的字,既遒劲,也妩媚,潇洒流畅,顾盼生姿,很佩服。他和无锡荣家是世交,常年住在无锡,荣家供养着他,梅园的不少联匾石刻都是他的手笔。他每年难得回本乡住一两个月。上个月,回乡来了。鲍崇岳拿了自己写的一卷字,托王蕴之转给大太爷看看,请大太爷指点指点。如果有缘识荆,亲聆教诲,尤为平生幸事。过了一个月,王荫之回无锡去了,把鲍崇岳的一卷字留给了王蕴之,鲍崇岳拆开一看,并无一字题识。鲍崇岳心里明白:王荫之看不起他的字。

鲍崇岳绕室徘徊,忽然意决,提笔给王蕴之写了一封信,请求辞去保卫团长。信送出后,他叫老伴摊几张煎饼,卷了大葱面酱,就着一碟酱狗肉,一包炒花生,喝了一斤高粱。既醉既饱,铺开一张六尺宣纸,写了一个大横幅,溶石门铭入行草,一笔到底,不少踟蹰,书体略似王荫之:

田彼南山

芜秽不治

种一顷豆

落而为萁

人生行乐耳

须富贵何时

写罢掷笔,用按钉按在壁上,反复看了几遍,很得意。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交待保卫团的职责、鲍团长的从军经历等内容,可窥见小说独特的时代背景。
B.“他这人,我知道,无所谓”,从侧面突出了鲍团长处世淡泊、不求名利的个性特点。
C.自然的陈述、口语的融入、文言的夹杂,使小说语言独具一格,呈现流动变化之美。
D.叙述鲍团长遇到的三件不痛快的事,意在写人,颇感散漫突兀,与前文无甚关联。
【小题2】文中关于鲍崇岳被八舅太爷拒绝见面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八舅太爷本是纨绔浮浪子弟,国难之时拉起队伍横行乡里,百姓深受其害。
B.商会会长想请鲍团长以军武前辈的身份,前去劝阻八舅太爷不要祸害百姓。
C.鲍团长特意穿上军装去规劝投靠军阀的八舅太爷,表现出高人一等的傲慢。
D.鲍团长没能劝阻作乱的八舅太爷,既感挫败屈辱,心生不快,又愧对乡亲父老。
【小题3】作者为何花费比较多的笔墨描述杨家巷及杨家宴客的情景?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4】有人评价汪曾祺的晚年作品带有一种传统文人的“夫子气”,请结合文中鲍崇岳这一形象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安乐居(节选)

汪曾祺

安乐居是一家小饭馆,挨着安乐林。

安乐林围墙上开了个月亮门,门头砖额上刻着三个经石峪体的大字,像那么回事。走进去,只有巴掌大的一块地方,有几十棵杨树。当中种了两棵丁香花,一棵白丁香,一棵紫丁香,这就是仅有的观赏植物了。这个林是没有什么逛头的,在林子里走一圈,五分钟就够了。附近一带养鸟的爱到这里来挂鸟。他们养的都是小鸟,红子居多,也有黄雀。大个的鸟,画眉、百灵是极少的。他们不像那些以养鸟为生活中第一大事的行家,照他们的说法是“瞎玩儿”。他们不养大鸟,觉得那太费事,“是它玩我,还是我玩它呀?”把鸟一挂,他们就蹲在地下说话儿,——也有自己带个马扎儿来坐着的。

安乐居其实叫个小酒铺更合适些。到这儿来的喝酒比吃饭的多。这家的酒只有一毛三分一两的。一毛三他们喝“服”了,觉得喝起来“顺”。

酒菜不少。煮花生豆、炸花生豆、暴腌鸡子、拌粉皮、猪头肉,——单要耳朵也成,都是熟人了!猪蹄,偶有猪尾巴,一忽的工夫就卖完了。也有时卖烧鸡、酱鸭,切块。最受欢迎的是兔头。一个酱兔头,三四毛钱,至大也就是五毛多钱,喝二两酒,够了。——这还是一年多以前的事,现在如果还有兔头也该涨价了。这些酒客们吃兔头是有一定章法的,先掰哪儿,后掰哪儿,最后磕开脑绷骨,把兔脑掏出来吃掉。没有抓起来乱啃的,吃得非常干净,连一丝肉都不剩。安乐居每年卖出的兔头真不老少。这个小饭馆大可另挂一块招牌:“兔头酒家”。

酒客进门,都有准时候。

头一个进来的总是老吕。安乐居十点半开门。一开门,老吕就进来。他总是坐在靠窗户一张桌子的东头的座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这成了他的专座。他不是像一般人似的“垂足而坐”,而是一条腿盘着,一条腿曲着,像老太太坐炕似的踞坐在一张方凳上,——脱了鞋。他不喝安乐居的一毛三,总是自己带了酒来,用一个扁长的瓶子,一瓶子装三两。酒杯也是自备的。他是喝慢酒的,三两酒从十点半一直喝到十二点差一刻:“我喝不来急酒。有人结婚,他们闹酒,我就一口也不喝,——回家自己再喝!”一边喝酒,吃兔头,一边慢条斯理地抽关东烟。这人整个儿是个慢性子。说话也慢。他也爱说话,但是他说一个什么事都只是客观地叙述,不大掺加自己的意见,不动感情。一块喝酒的买了兔头,常要发一点感慨:“那会儿,兔头,五分钱一个,还带俩耳朵!”老吕说:“那是多会儿?——说那个,没用!有兔头,就不错。”西头有一家姓屠的,一家子都很浑愣,爱打架。屠老头儿到永春饭馆去喝酒,和服务员吵起来了,伸手就揪人家脖领子。服务员一胳臂把他搡开了。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去跟儿子一说。他儿子二话没说,捡了块砖头,到了永春,一砖头就把服务员脑袋开了!结果:儿子抓进去了,屠老头还得负责人家的医药费。这件事老吕目睹。一块喝酒的问起,他详详细细叙述了全过程。坐在他对面的老聂听了,说:“该!”

坐在里面犄角的老王说:“这是什么买卖!”

老吕只是很平静地说:“这回大概得老实两天。”

老聂原是做小买卖的。现在退休在家。电话局看中他家所在的“点”,在他家安公用电话,每月贴给他三十块钱。老聂的日子比过去“滋润”了,但是他每顿还是只喝一两半酒,多一口也不喝。

画家来了。画家风度翩翩,梳着长长的背发,永远一丝不乱。衣着入时而且合体。春秋天人造革猎服,冬天羽绒服。——他从来不戴帽子。这样的一表人才,安乐居少见。他在文化馆工作,算个知识分子,但对人很客气,彬彬有礼。他这喝酒真是别具一格:二两酒,一扬脖子,一口气,下去了。这种喝法,叫作“大车酒”,过去赶大车的这么喝。西直门外还管这叫“骆驼酒”,赶骆驼的这么喝。文墨人,这样喝法的,少有。他和老王过去是街坊。喝了酒,总要走过去说几句话。“我给您添点儿?”老王摆摆手,画家直起身来,向在座的酒友又都点了点头,走了。

他的画怎么样?没见过。

这天,安乐居来了三个小伙子:长头发,小胡子、大花衬衫、苹果牌牛仔裤、尖头高跟大盖鞋、变色眼镜。进门一看:“嗨,有兔头!”——他们是冲着兔头来了。这三位要了十个兔头、三个猪蹄、一只鸭子、三盘包子,自己带来八瓶青岛啤酒,一边抽着“万宝路”,一边吃喝起来。安乐林喝酒的老酒座都瞟了他们一眼。三位吃喝了一阵,把筷子一挥,走了。都骑的是亚马哈,嘟嘟嘟……桌子上一堆碎骨头、咬了一口的包子皮,还有一盘没动过的包子。

老王看着那盘包子,撇了撇嘴:“这是什么买卖!”

安乐居已经没有了。房子翻盖过了。现在那儿是一个什么贸易中心。

一九八六年七月五日晨写完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描写的安乐林,是后文描写安乐居的一个引子,也给全文奠定了悠闲自在的抒情基调。
B.画家作为文化人却用“大车酒”的方式喝酒,这样写不仅在反差中塑造人物,也表现安乐居舒适自在、没有拘束的氛围。
C.文章后面三个小伙子与安乐居的老酒客形成鲜明对比,预示着商品文化的侵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碰撞。
D.在“安乐居”里有太多的美好温情,结局却是安乐居消失了,作者是要告诉我们一切要朝前看,顺应时代潮流才不会被淘汰。
【小题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写安乐林“当中种了两棵丁香花,一棵白丁香,一棵紫丁香”,有树有花颜色丰富,不厌其烦的笔调中流露出悠游的情调。
B.汪曾祺用淡淡的笔调细说着老酒客们的闲适的日常,这些形形色色的老酒客体现了老北京升斗小民身上的传统文化的印记和人情味儿。
C.小说人物刻画中心化,小说中安乐居的老酒客喝酒都有一个度,喝得自在舒心。通过人物在小酒馆依次登场表演刻画人物的性格,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
D.这篇小说呈现出“散文化”“笔记小说”的特点,记录民俗风情,叙写市井人生,作者淡化矛盾,淡化情节,不强调情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小题3】小说以“安乐居已经没有了。房子翻盖过了。现在那儿是一个什么贸易中心”结尾,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小题4】汪曾祺是一位语言大师,对于语言魅力,他是着力追求的。请举例分析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岁月钟声

汪曾祺

(1)我读的小学是县立第五小学,简称五小,在城北承天寺的旁边,对面是天地坛。五小有一支校歌:“西挹神山爽气,东来邻寺疏钟,看吾校巍巍峻宇,连云栉比列其中。半城半郭尘嚣远,无女无男教育同。桃红李白,芬芳馥郁,一堂济济坐春风。愿少年,乘风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

(2)“巍巍峻宇”,“连云栉比”,实在过于夸张了。但记忆中学校门外的地势确比校内高,进大门,要下一个慢坡,慢坡是砖铺的。不是笔直的,而是有点弯。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对这道弯弯的慢坡很有感情。如果它是笔直的,就没有意思了。

(3)慢坡的东端是门房,同时也是校工詹大胖子的宿舍。詹大胖子的主要职务是摇上课铃、下课铃。这间小屋原来盖了是为了当门房即传达室用的,但五小没有什么事可传达,来了人,大摇大摆就进来了,詹大胖子连问也不问。这间小屋就成了詹大胖子宿舍。他在屋里坐着,看看钟。他屋里有一架挂钟。这学校有两架挂钟,一架在教务处。詹大胖子一早起来第一件事便是上这两架钟。喀啦喀啦,上得很足,然后才去开大门。他看看钟,到时候了,就提了一只铃铛,走出来,一边走,一边摇:叮当,叮当,叮当……从南头摇到北头。上课了,学生奔到教室里,规规矩矩坐下来。

(4)每逢国文课都是要背诵的。一年级开头是“大狗跳,小狗叫”,后面有《咏雪》这样的诗:“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七片八片九十片,飞入芦花都不见。”我学这一课时才虚岁七岁,可是已经能够感受到“飞入芦花都不见”的美。我现在写散文、小说所用的方法,也许是从“飞入芦花都不见”悟出的。我觉得那时的语文课本有些篇目是选得很好的。

(5)后来,有一班毕业生凑钱买了一口小铜钟,送给母校留纪念,詹大胖子就从摇铃改为打钟。一口很好看的钟,黄铜的,亮晶晶的。铜钟用一条小铁链吊在小操场边的梧桐树上。铜钟有一个锤子,悬在当中,锤子下端垂下一条麻绳。詹大胖子扯动麻绳,钟就响了。钟不打的时候,绳绕在梧桐树干上,打一个活结。

(6)梧桐树一年一年长高了。钟也随着高了。五小的孩子也高了。

(7)詹大胖子还有一件常做的事,是剪冬青树。詹大胖子很胖,但是剪起冬青树来很卖力,他好像跟冬青树有仇,又好像很爱这些树。

(8)詹大胖子还给校园里的花浇水。

(9)秋天,詹大胖子扫梧桐叶。学校有几棵梧桐。刮了大风,刮得一地的梧桐叶。(A)梧桐叶子干了,踩在上面沙沙地响

(10)詹大胖子还做什么事呢?他给老师烧水。烧开水,烧洗脸水。教务处有一口煤球炉子,詹大胖子每天生炉子,用一把芭蕉扇忽哒忽哒地扇。煤球炉子上坐一把白铁壶。

(11)他还帮先生印考试卷子。詹大胖子推油印机滚子,先生翻页儿。考试卷子印好了,就把蜡纸点火烧掉。(B)烧油墨味儿飘出来,坐在教室里都闻得见。

(12)每年寒假、暑假,詹大胖子要做一件事,到学生家去送成绩单。全校学生有二百人,詹大胖子一家一家去送。成绩单装在一个信封里,信封左边写着学生的住址、姓名,当中朱红的长方框里印了三个字“贵家长”。右侧下方盖了一个长方图章“县立第五小学”,学生的家长是很重视成绩单的,他们拆开信封看:国语98,算术86……看完了就给詹大胖子酒钱。

(13)詹大胖子和学生生活最最直接有关的,除了摇上课铃、下课铃——打上课钟、下课钟之外,是他卖花生糖、芝麻糖。詹大胖子很坏,他的糖比外面摊子上的卖得贵。但是五小的学生只好跟他去买,因为学校有规定,不许“私出校门”。

(14)校长张蕴之不许詹大胖子卖糖,把他叫到校长室训了一顿。校长对学生说:学生在校不许吃零食;詹大胖子的糖不卫生;他赚学生的钱,不道德。

(15)但是詹大胖子还是卖,偷偷地卖。他摇下课铃或打上课钟的时候,左手捏着花生糖、芝麻糖,藏到袖筒里。有学生要买糖,走近来,他就做一个眼色,叫学生随他到校长、教员看不到的地方,接钱,给糖。

(16)五小的学生差不多全跟詹大胖子买过糖。他们长大了,想起五小,一定会想起詹大胖子,想起詹大胖子卖花生糖、芝麻糖。

(17)詹大胖子就是这样,一年又一年,过得很平静。

(18)詹大胖子的铃摇着摇着,钟打着打着,我们便长大了,便到了小学高年级了。

(19)教五年级国文的是高北溟先生。他很喜欢我,我的作文几乎每次都是“甲上”。在他所授的古文中,我受影响最深的是明朝大散文家归有光的几篇代表作。归有光以轻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物,亲切而凄婉。这和我的气质很相近,我现在的小说里还时时回响着归有光的余韵。教六年级国文的是张敬斋,张先生据说很有学问,他教我们《老残游记》,讲得有声有色。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大明湖上的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使我对济南非常向往。

(20)我对五小很有感情。每天上学,暑假、寒假还会想起到五小看看。夏天,到处长了很高的草。有一年寒假,大雪之后,我到学校去,大门没有锁,轻轻一推,开了。没有一个人,连詹大胖子也不在。一片白雪,万籁俱静。我一个人踏雪走了一会,心里很感伤。

(21)我十九岁离乡,六十六岁回故乡住了几天。我去看看我的母校:什么也没有了。承天寺、天地坛,都没有了。五小当然没有了。

(22)这是我的小学,我亲爱的,亲爱的小学!“愿少年,乘风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

【小题1】调皮的小狗、飘零的雪花,课文中的这些内容都是作者小学一年级所学。结合文章第(4)段内容思考,几十年过去了,作者却对此依然难忘,下列各项对此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每逢国文课都是要背诵的。
B.作者后来写散文、小说所用的方法,都是从“飞入芦花都不见”中悟出的。
C.内容生动有趣,贴近儿童生活。
D.课本中有些选篇很好。
【小题2】第(15)段画横线的句子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刻画出了人物的哪些特点?试做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将詹大胖子这个人物放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客观地描述,使这一人物的优缺点都很鲜明。下列各项中不能够体现詹大胖子优点的一项(     
A.每天早晨按时开大门,按时摇铃。
B.给校园里的花浇水,给老师烧水。
C.高价卖糖给学生。
D.帮先生印考试卷子,到学生家去送成绩单。
【小题4】文中(A)(B)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对两处事物的描写角度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听觉 嗅觉B.听觉 味觉
C.视觉 触觉D.视觉 味觉
【小题5】“童年化育师恩久,花甲感念教益长”,在第(19)段中汪曾祺先生以浓情的笔墨追忆了自己小学五、六年级的两位国文老师,他们授课的内容分别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小题6】第(20)段写有一年寒假“我”重返五小内心感伤,下列选项本段未涉及的是(     
A.“我”对五小很有感情,大门一推,开了,却不见一个人。
B.我一个人踏雪走了一会儿,颇感无聊。
C.有一年寒假我重回五小,连詹大胖子也不见了。
D.一大片白雪,万籁俱静,旧景不再,旧景难寻。
【小题7】对本文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全篇借刻画詹大胖子的形象,重在表达作者对詹大胖子的怀念之情。
B.“我”离乡又再度返乡,旧景不再,情感仅剩悲伤沉郁。
C.本文篇末再次提及五小校歌,表达了作者浓烈、奔放的情感。
D.作者借儿童化的视角,满含深情回忆了五小的人和事,全篇感情真挚。
【小题8】对本文写作特点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辞藻华丽,颇具几分古典韵味。
B.客观真实,人物刻画“不虚美,不隐恶”。
C.行文流畅,结构清晰。
D.温婉细腻,素朴中有真味。
【小题9】对本文文体的判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议论性散文B.叙事性散文C.说明文D.写景抒情散文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