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较难0.4 引用2 组卷6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问题。

医心

明晓东

街上喧闹声传来时,王仁甫和白忠孝正在医心堂对坐品茗。听着外面日本兵叽里咕噜的叫喊声和皮靴重重敲击青石板街道的声音,白忠孝的手一阵颤抖,绿莹莹的茶汤淋湿了面前摊开的医书。继而长叹一声,这群蛮夷又在抢掠了,这日子啥时才是个头呢?

王仁甫侧了身子仔细听了听,依旧低头无语。

二更天时,急促的拍门声响起,王仁甫轻轻拉开门,闪进两个人影,其中一个伤者被另一个人拖了进来。王仁甫扶伤者躺下,端起油灯仔细查看,只见来人腿上已被鲜血浸透。

白忠孝拉过王仁甫,悄悄地伏在耳边说,师兄,怕是青龙山游击队的吧,日本人追究起来,咱俩可就没命了。

王仁甫看了师弟一眼说,伤者必救,这是师父的规矩,你不记得了?白忠孝就嗫嚅着退到一边,心惊胆颇地听听窗外的动静,不再说话了。

王仁甫先是取下墙上的皮囊,捻起一枚银针,在麻油灯上燎过,然后扎进伤者的穴位。片刻,汩汩流血的伤口便止住了血。王仁甫伸出一只手一点一点地捏着,把碎裂的骨头复位,再敷上草药,揩掉头上的细汗,牵出后院的骡子,套上车扶伤者躺了上去,目送两人在黑暗中离去。

第二日,门外飘起了膏药旗,日本兵长驱直入,把医心堂翻了个底朝天,然后抓走了一旁瑟瑟发抖的白忠孝。不几日,人们就经常看到白忠孝点头哈腰地围着日本鬼子大队长宫本一郎转来转去,才知道白忠孝医好了宫本的头痛病。

白忠孝带着宫本走进医心堂的时候,王仁甫正捻着他的宝贝银针,一枚一枚地仔细看着。宫本一郎进门就喝退了身边的随从,双手抱拳说,久闻王先生神针大名、今日总算有幸目睹了。王仁甫随意一笑,点点头,算是打招呼了。

宫本也不客气,单刀直入地说,听贵师弟白先生说,令师曾传针灸秘术于你,可否让在下看看?王仁甫正色道,中华医术博大精深,乃我民族之瑰宝,岂容异族觊觎?先生死了这条心吧!宫本也不恼,笑笑说,贵国气数己尽,冥顽不化是没有好下场的,劝仁甫君学学令师弟吧,识时务者为俊杰。王仁甫拱了拱手,算是送客。

宫本一郎沉下脸来说,仁甫君再好好想想吧。说完,带着手下走了。

过几日白忠孝独自一人来了,劝王仁甫投靠日本人。白忠孝告诉王仁甫,宫本怀疑青龙山游击队长刘一飞当日受伤潜逃是他救的,就这一条足以杀了王仁甫全家。白忠孝还说,宫本有头痛病,一高兴或是一发怒就痛得满地打滚,要不是因为王仁甫的神针可以救他,早就抓了王仁甫进日本人的大牢了。

王仁甫笑了笑说,咱俩师出同门,你就可以治他,而且可以凭着手艺尽享日本人的荣华呀。

白忠孝拉着王仁甫的手说,师兄你明知我的针灸术不如你,我只能治得了宫本一时呀!

王仁甫拍拍白忠孝的手说,好吧,你坐下,我把师父的针灸术教给你,你就可以治好宫本一郎的病了。白忠孝坐在椅子上,王仁甫捻起一排银针,悉数刺入白忠孝头上,片刻后取下,对白忠孝说,这神针之妙就在于针的深浅不一,深一毫则当场毙命,浅一毫则治不了根本,师弟切记啊。

七日后,宫本头痛病再犯,白忠孝依着师兄传授之术,将银针刺入宫本的胖脑袋,片刻间宫本只觉神清气爽,而扎完针后白忠孝却颓然倒地,再无气息。宫本哈哈大笑,心说这小子真是胆小,知道治好我的病就会杀掉他,却自己先吓死了,有意思。宫本挥挥手,让手下将白忠孝拖到荒野弃尸。再去医心堂时,却见人去楼空,王仁甫已连夜不见了踪影。自此,宫本的头痛病也久不再犯了。

再说白忠孝被扔在荒野,被青龙山游击队发现原是当日救过队长的先生的师弟,就抬上了山准备找个地方掩埋,岂料一锨土下去,白忠孝却长出了一口气醒了过来。活过来的白忠孝不敢说自己帮过日本人,就留在了游击队给伤员治病。

几个月后,宫本一郎指挥手下围攻青龙山,游击队已经弹尽粮绝,眼看着青龙山就要被攻下。宫本手舞军刀大笑,正指挥着日本兵最后冲锋的时候,突然觉得头皮一麻,丢了军刀,捂着脑袋直挺挺地倒下去,一蹬腿死了。

游击队乘机反攻,全歼了日本鬼子。游击队员不解,没人击中宫本,宫本却自己死了,只有白忠孝不语。

医心堂再次开张的时候,日本人已经投降。王仁甫端坐在草药味弥漫的大堂里,白忠孝也进来了。白忠孝进门就跪在王仁甫面前说,师兄,我没能遵从师父教诲,屈了日本人,害了别人也差点害了自己呀,要不是师兄扎我几针,恐怕我已是罪人了。见王仁甫不语,白忠孝又说,你扎我我再扎宫本,一样的针法,咋就治死了宫本呢?

王仁甫哈哈一笑说,宫本病在身上,一针刺进神经止住痛疼,再一针刺出脑血管微疵,欣喜若狂自会出血而死;而你身虽无病却病在心,一针刺你灵魂出窍,再一针刺你回归正道,是为医心啊。

白忠孝跪地不起,王仁甫双手搀起白忠孝说,心已归正,就忘记过去,我教你师父的神针绝技吧。自此,医心堂名震省内外。解放后,王仁甫和白忠孝被双双聘为省医学院教授。

(节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大量地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表现手法,刻画了王仁甫与白忠孝两个形象,展现了师兄弟两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精神面貌。
B.小说语言自然而简练,用词准确而形象,如“捻起一枚银针,在麻油灯上燎过,然后扎进伤者的穴位”一句中的“捻”、“燎”等动词的使用贴切而生动。
C.游击队员们不明白宫本为何突然倒地身亡,只有白忠孝内心清楚而不语,因为他知道宫本的死是师兄传授的针法导致的,自己不想邀功。
D.小说设置伏笔来塑造人物和安排情节,如开篇描写白忠孝在听到日本兵的喧哗时手的颤抖,突出了他软弱的性格,为后文他投靠日本人埋下了伏笔。
(2)小说中王仁甫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的标题为“医心”,王仁甫的医馆名为“医心堂”,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医心”的理解。
20-21高一上·福建福州·期中
知识点:其他小说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刘帆

钱之江从小就想去看茶。

有一年,香江天气闷热,罗湖桥一带却异常热闹。

听说部队就要从鹏城移防过罗湖桥了,钱之江的心提了起来。爷爷说四十八年前,也有一支部队过江,粗布军衣,打着背包,在南京路上枕着马路沿睡了一宿,有起得早的富商巨贾,推门一看,都大吃一惊!

钱之江的爷爷在他小时候一再讲这个故事,还说一辈子都没有见过这么仁义的部队。

钱之江印象深刻。爷爷从来没有这么眉飞色舞过。

钱江纱厂公私合营后,爷爷沪港两头跑,后来常驻港岛,生意继续,家里时常来人,讲的话与岛上的人不一样。钱之江就觉得,说话的人,讲国语,他们说的江南水乡,钱之江没去过,倒是课本上白乐天的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钱之江至今记得。

爷爷说,江南塞北,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有机会你可以去看看。

去看看江南塞北,这是钱之江一直的梦想。

人们说,去看江南塞北,要过桥,过罗湖桥。

钱之江好想去。刚开始年龄小,去不了;等长大了,又念书,仍去不了;再大一点儿,去了英国,还是去不了。钱之江就想,等我能够经济独立的时候,就自己去。爷爷说过,江南的水,江南的茶,你带一点儿回到香江。

钱之江终于来了,问茶,看茶。下榻的酒店在春江路,虽然距离香江不过一百七十多里,但是自从爷爷腿脚不方便后,又是十年光景。钱之江下榻的房间里有一张太师椅,斜卧在那里,似乎在诉说着什么。

钱之江离开洁白的床,踱步到落地窗前,远处高楼林立,阳光恰到好处地倾泻在楼宇和树叶上,此刻,他只想静静地待一会儿。

他俯瞰城市,蓦然发现,一缕香气氤氲。茶几上,一杯清茶香气袅袅。钱之江回头,知道茶是碧螺春,产于太湖边的吴县,爷爷生于斯。多年来,受爷爷影响,他对这款茶也是情有独钟。

洞庭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万里醉”,钱之江侧过身子,单手倚在窗前,目光灼灼,仿佛入定一般站在那里。爷爷曾说,几声鸡叫啼亮,湖山醒来,晨雾弥漫,采茶姑娘踏着朝霞,成群结伴,向山上的茶园走去。钱之江似乎看到了,那些时光,空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青翠欲滴的茶树丛中,采茶姑娘们神采飞扬,灵巧的双手敏捷地从茶树上摘下片片嫩芽,俊美的身影穿梭在绿树间,江南美丽动人的图画蓦然在眼前。

钱之江决定明天就飞往那里,看那入夜万家灯火的山村。此行,考察茶道,钱之江曾在《诗经》中体验“采荼薪樗,食我农夫”。爷爷说沧桑世事,除了采茶外,制茶还要经过蒸、捣、拍、烘等工序,“故情周匝向交亲”,茶人的感情完全因为人茶彼此交往才显得亲密。

钱之江端起茶杯,眼睛一动不动: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青螺入水,叶芽伸展,茸毛轻舒,嫩绿透亮,姿态动人。

你说嘛,明天的行程。钱之江的妻子,声音很好听。爷爷说吴侬软语,不要忘记了。绵软润滑,有酥糖的味道吧?钱之江瞅着妻子,马上高兴地问,你到过江南吗?

结婚这么多年,你今天才这样问我。姑苏的报恩寺,你知道吗?在那里,我是个采茶女。有空一定要去那个地方。

报恩寺。名字真好。

钱之江品了一口茶,微笑地望着妻子,似乎沉浸在某种幸福的回忆里。妻子的脸上好像升腾起一朵红云,在柔和的灯光下魅力无限。

钱之江动容了:多好啊!有你这样懂茶道的妻子。

钱之江说完,准备去拉妻子,这才发现太师椅上空空如也,只有茶几上茶叶飘香,依然绿意盎然,香气袅娜。

妻子在哪?钱之江一惊,及至愕然醒悟,方知妻子并未随行,只是那洁白的茶杯上的仕女,活脱脱一个采茶女。

钱之江太容易失神了。爷爷曾说,内地是魂牵梦萦的地方,你一定要去。

钱之江,站了多久?直到夕阳西下,明月初升。不能再待了!

次日一早,钱之江收拾行囊,中午就到了梦幻的老姑苏。白墙黛瓦,护城河,老城墙,石板街,转个弯,钱之江在院中摆了一张桌子,邀请来的几个人团团围坐,一套青花瓷茶具,七八十度的温开水,放入一小撮春茶。茶叶如青螺入水,旋转着飞速下沉。新朋旧友,相聚茶园,品茶谈心,那份伊呀呀的小调就落到了茶里……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0年第14期)


[注]①别茶:鉴别茶叶。“别”是“鉴别”的意思。②鹏城:深圳的别称。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同样的部队驻防一事,前后相隔四十八年,当年爷爷所说的富商巨贾的心理状态是惊讶,而现在钱之江的心理状态是紧张。
B.小说多处写了爷爷要钱之江到内地看看,这既体现了爷爷的思乡情怀,又强化了钱之江前往内地看看的原因和心理状态。
C.小说所选地名很有讲究,如“报恩寺”词既点出了钱之江妻子的大致出生地,又暗含了要不忘家乡、回报家乡的主旨。
D.小说结尾写钱之江带着“爷爷”的嘱托,来到期盼已久的江南,尝到了江南的茶,呼应标题,突出了钱之江的喜悦心情。
【小题2】文中画线处引用的古诗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的情节构思有哪些特色?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学生

契诃夫

起初天气很好,没有风。鸫鸟噪鸣,附近沼泽里有个什么活东西在发出悲凉的声音,像是往一个空瓶子里吹气。有一只山鹬飞过,向它打过去的那一枪,在春天的空气里,发出轰隆一声欢畅的音响。然而临到树林里黑下来,却大煞风景,有一股冷冽刺骨的风从东方刮来,一切声音就都停息了。

水洼的浮面上铺开一层冰针,树林里变得不舒服、荒凉、阴森了。这就有了冬天的意味。

教堂诵经士的儿子,神学院的大学生伊凡·韦里科波尔斯基打完山鹬,步行回家,一直沿着水淹的草地上一条小径走着。他手指头冻僵,脸给风刮得发烧。这天是受难节,他家里没烧饭,他饿得难受。现在,大学生冷得缩起身子,心里暗想:不论在留里克的时代也好,在伊凡雷帝的时代也好,在彼得的时代也好,都刮过这样的风,在那些时代也有这种严酷的贫穷和饥饿,也有这种破了窟窿的草房顶,也有愚昧、苦恼,也有这种满目荒凉、黑暗、抑郁的心情,这一切可怕的现象从前有过,现在还有,以后也会有,因此再过一千年,生活也不会变好。想到这些,他都不想回家了

那菜园所以叫做寡妇菜园,是因为它归母女两个寡妇所有。一堆篝火烧得很旺,劈劈啪啪地响,火光照亮了周围远处的耕地。寡妇瓦西里萨是个又高又胖的老太婆,穿一件男人的短皮袄,站在一旁,瞧着火光想心思;她的女儿路凯利雅身材矮小,脸上有麻斑,样子有点蠢,她坐在地上,正在洗一口锅和几把汤勺。显然她们刚刚吃过晚饭。

“嘿,冬天又回来了,”大学生走到篝火跟前说。“你们好!”

瓦西里萨打了个哆嗦,不过她立刻认出他来,就客气地笑了笑。

“我刚才没认出您来,求主保佑您。”她说,“您要发财啦。”

他们攀谈起来。瓦西里萨是个见过世面的女人,以前在一位老爷家里当乳母,后来做保姆。她谈吐文雅,脸上始终挂着温和而庄重的笑容。她的女儿路凯利雅却是个村妇,受尽丈夫的折磨,这时候光是眯细眼睛看着大学生,一句话也没说,她脸上的表情古怪,就像一个又聋又哑的人。

他朝黑魆魆的四周望了望,使劲摇一下头,问道:“你大概听人读过十二节福音吧?”

“听过。”瓦西里萨回答说。

“那你会记得,在进最后的晚餐时,彼得对耶稣说:‘我就是同你下监,同你受死,也是甘心。’主却回答他说:‘彼得,我告诉你,今日鸡还没有叫,你要三次说不认得我。’傍晚以后,耶稣在花园里愁闷得要命,就祷告,可怜的彼得心神劳顿,身体衰弱,眼皮发重,怎么也压不下他的睡意。他睡着了。后来,你听人读过,犹大就在那天晚上吻耶稣,把他出卖给折磨他的人了。他们把他绑上,带他去见大司祭,打他。彼得呢,累极了,又受着苦恼和惊恐的煎熬,而且你知道,他没有睡足,不过他预感到人世间马上要出一件惨事,就跟着走去。……他热烈地,全心全意地爱耶稣,这时候他远远看见耶稣在挨打。……”

路凯利雅放下汤勺,定睛瞧着大学生。

“正说话之间,鸡就叫了,彼得远远地瞧着耶稣,想起昨天进晚餐时耶稣对他说过的话。……他回想着,醒悟过来,就走出院子,伤心地哭泣。福音书上写着:‘他就出去痛哭。’我能想出当时的情景:一个安安静静、一片漆黑的花园,在寂静中隐约传来一种低沉的啜泣声。……”

大学生叹口气,沉思起来。瓦西里萨虽然仍旧陪着笑脸,却忽然哽咽一声,大颗的泪珠接连不断地从她的脸上流下来,她用衣袖遮着脸,想挡住火光,似乎在为自己的眼泪害臊似的;而路凯利雅呆望着大学生,涨红脸,神情沉闷而紧张,像是一个隐忍着剧烈痛苦的人。

这时候大学生想到瓦西里萨:既然她哭起来,可见彼得在那个可怕的夜晚所经历的一切都跟她有某种关系。……既然老太婆哭起来,那就不是因为他善于把故事讲得动人,而是因为她觉得彼得是亲切的,因为她全身心关怀彼得的灵魂里发生的事情。

他的灵魂里忽然掀起欢乐,他甚至停住脚站一忽儿,好喘一口气。“过去同现在,”他暗想,“是由连绵不断、前呼后应的一长串事件联系在一起的。”他觉得他刚才似乎看见这条链子的两头:只要碰碰这一头,那一头就会颤动。

他坐着渡船过河,后来爬上山坡,瞧着他自己的村子,瞧着西方,看见一条狭长的、冷冷的紫霞在发光,这时候他暗想:真理和美过去在花园里和大司祭的院子里指导过人的生活,而且至今一直连续不断地指导着生活,看来会永远成为人类生活中以及整个人世间的主要东西。于是青春、健康、力量的感觉(他刚二十二岁),对于幸福,对于奥妙而神秘的幸福那种难于形容的甜蜜的向往,渐渐抓住他的心,于是生活依他看来,显得美妙,神奇,充满高尚的意义了。

(有删改)


【注】①基督教节日,复活节前的星期五守此节。②据编年史记载,留里克为公元九世纪的诺夫哥罗德大公,其子伊戈尔为俄罗斯国家的第一个王朝留里克王朝的建立者。③即俄国沙皇伊凡四世(1530-1584)。④即俄国沙皇彼得一世(1672-1725)。⑤俄罗斯习俗:熟人相遇,一时未能认出对方,在认出后,即用此语解嘲。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耶稣在伊凡眼中是个可怜的人,在伊凡看来,彼得是个可悲的人,他们都值得同情、怜悯。他的情绪悲观,因此他对耶稣和彼得的理解不完全是消极的。
B.画横线句子通过环境描写和对伊凡的心理的刻画,与前面打猎时的心情形成映衬,表现出他对生活没有希望,和对残酷的现实生活的厌恶。
C.在寡妇母女眼中,耶稣是个高尚的人,彼得是个亲切的人,他们都值得颂扬、尊敬。受到寡妇母女的影响,伊凡的情绪也变得高昂欢乐起来。
D.作者巧妙地把悲凉的环境和一千多年前的历史长河镶嵌在一起。寒冷的夜晚,在篝火前,伊凡想起了耶稣受审,彼得在篝火旁痛苦地遵守着对耶稣的承诺。
【小题2】小说前两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结尾“这时候他暗想……”一句显得过于直白,应该删去,让小说的结尾含蓄隽永。你认为是否可以删去?谈谈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他(闰土)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我似乎打了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不得了,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摘编自鲁迅《故乡》)

材料二: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们有学习的能力,上一代所试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地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从每个人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路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

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一一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字,用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礼治文化非常注重人的自省和道德自觉。礼的这种特性,与其渊源有关,最初是指用于祭祀的器物,后来扩展至供神人享用的醴酒,最终泛指侍奉神人的行为,所谓礼肇于俗,而生于祭即指此意。从起源看,礼就存在于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中,一代一代沿袭成俗,人们按照礼的要求行动,成为一件很自然的事,并不会感到受到限制或束缚。乡村生活中,人们遵照礼的要求行事,已经内化于心,它有时基本不是依靠外在惩罚的威慑,甚至也不需要依赖社会舆论的压力,而主要源自人们内心的自觉,如果失礼,心里会觉得不安、惶恐。故礼在乡村的维系,依靠的是习以为常的文化习俗,即便在没有人监督的地方仍会如此。

今天的乡村发展和繁荣,需要安宁有序的乡村社会环境,更需要村民道德素养,乃至乡风文明的整体提升。传统的乡规民约曾经产生过积极作用,但它毕竟立基于传统的礼治文化和农耕社会的家族结构,其中有积极的因素,也有落后于现代文明的成分。我们探索实现现代化的乡村治理,一方面需要很好地挖掘传统乡规民约的有益因素,使其实现合理的现代性转化;另一方面更要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文化融入其中,以其先进性和合理性有效引导和影响村民,重塑乡风,更好地发挥乡村治理中的进步文化力量。

(摘编自韩伟《中国乡村治理中的礼治文化》)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哪一个社会,都有传统的存在。相较于现代社会,传统在乡土社会中的效力更大,其重要性更为突出。
B.礼作为行为规范,一代一代沿袭成俗,人们按照礼的要求做事,是源于内心的自觉,而非受到外在的权力的强制。
C.“礼”与“法”的区别在于维持规范的力量不同:法律从外限制人,人是被动的;礼依靠的是传统,人主动服礼。
D.礼治并非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实际上,它是具有社会性的,要求人们能够克己遵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闰土的言行反映了传统的礼治文化对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文中反复出现的“老爷”一词可以窥见。
B.中国古代的礼治文化注重人的自省和道德自觉,这种自省与自觉,是从教化中养成的,主动地服于成规的习惯。
C.礼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所以基于社会舆论的道德约束力比礼对人的约束力更为强大。
D.儒家所谓“慎独”,即在闲居独处时,更须谨慎行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这体现了“礼”的自我约束作用。
【小题3】下列选项中的表述,与材料观点不符的一项是(     
A.乘坐地铁时,不顾众人鄙夷的目光,大音量播放音乐,这是违礼的行为。
B.乘坐地铁时,主动地将自己的座位让给老人,这是守礼的行为。
C.乘坐地铁时,要求别人给自己让座,且出言不逊,这是失德的行为。
D.乘坐地铁时,与老人争抢座位并打伤老人,这是违法的行为。
【小题4】闰土先前与“我”以“哥弟称呼”,久别重逢后,他的言谈举止却表现出巨大的变化。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简要分析闰土言行变化的原因。
【小题5】请结合材料,从历史性和时代性的角度简要分析“礼”的演变和内涵。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