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89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天地悠悠陈子昂
陈子昂的政治热情是他从事诗歌革新的动力。
我们知道,刘勰、锺嵘反对南朝形式主义诗风,曾经标举过“比兴”、“风骨”的传统。王勃反对龙朔前后的宫廷诗风,也指责他们是“骨气都尽,刚健不闻”。陈子昂继承了他们的主张,一针见血地指出初唐宫廷诗人们所奉为偶像的齐梁诗风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指出了“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的光辉传统作为创作的先驱榜样,在倡导复古的旗帜下实现诗歌内容的真正革新。态度很坚决,旗帜很鲜明,号召很有力量。“兴寄”和“风骨”都是关系着诗歌生命的首要问题。“兴寄”的实质是要求诗歌发扬批判现实的传统,要求诗歌有鲜明的政治倾向。“风骨”的实质是要求诗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刚健充实的现实内容。从当时情况来说,只有实现内容的真正革新,才能使诗歌负起时代的使命。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由于“四杰”等诗人的积极努力,新风格的唐诗已经出现,沿袭齐梁的宫廷诗风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不满,诗歌革新的时机更加成熟了。陈子昂的革新主张在这个时候提出,不仅有理论的意义,而且富有实践的意义;不仅抨击了陈腐的诗风,而且还为当时正在萌芽成长的新诗人、新诗风开辟了道路。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鲜明有力地体现了他的革新主张。《感遇诗》三十八首,正是表现这种革新精神的主要作品。这些诗并不是同时之作,有的讽刺现实、感慨时事,有的感怀身世、抒发理想。内容广阔丰富,思想也矛盾复杂。首先值得注意的是那些现实性很强的边塞诗,例如:
朝入云中郡,北望单于台。胡秦何密迩,沙朔气雄哉!籍籍天骄子,
猖狂已复来。塞垣无名将,亭堠空崔嵬。咄嗟吾何叹,边人涂草莱。
这是他从征塞北时的作品,诗中对将帅无能,使边民不断遭受胡人侵害的现实,深表愤慨。他的那些感怀身世的诗,也写得很动人: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这里,美好理想无法实现的深沉的苦闷,借楚辞草木零落、荚人迟暮的意境,宛转蕴藉地表现出来。但是,他这种苦闷,在不同的时间境遇之下,又转为愤激慷慨之音。如: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到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西驰丁零塞,
北上单于台。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
《登幽州台歌》和《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也是他杰出的代表作。这几首诗是他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契丹的时候写的。卢藏用《陈氏别传》说:
子昂体弱多疾,感激忠义,常欲奋身以答国士。 自以官在近侍,又参预军谋,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
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建安谢绝之,乃署以军曹。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书记而已。因登蓟北楼,感昔乐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时人莫不知也。
他在《蓟丘览古》中,曾经歌颂了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燕昭王、燕太子,感激知遇、乘时立功的乐毅、郭隗等历史人物。俯仰今古,瞻望未来,他更深刻地体验到生不逢时、理想无法实现的痛苦和悲哀,也更深刻地体会了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在困扼境遇中激愤不平的崇高感情。也正是这种不可遏止的理想和激情,使他唱出了这首浪漫主义的《登幽州台歌》。尽管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的苦闷无法解决,使这首诗的情调显得相当孤独。但是,也正是这首诗,在当时和后代得到无数读者的深刻同情,卢藏用说这首诗“时人莫不知也”,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不愧是齐梁以来两百多年中没有听到过的洪钟巨响
总之,他是唐诗开创时期在诗歌革新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功绩的诗人,杜甫称赞他:“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韩愈称赞他:“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都对他在唐诗发展上的功绩确高度的肯定,也反映了唐代诗人的公论,至于他的《感遇诗》直接启发了张九龄《感遇》和李白《古风》的创作,李白继承他以复古为革新的理论,进一步完成唐诗革新的历史任务,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陈子昂诗歌革新的背景的两项是     (       )(       )
E.陈子昂的革新主张的提出,不仅有理论的意义,而且富有实践的意义。
A.南朝形式主义诗风盛行;龙朔前后的宫廷诗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
B.初唐宫廷诗人们所奉为偶像的齐梁诗风“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C.新风格的唐诗已经出现,沿袭齐梁的宫廷诗风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不满。
D.只有实现内容的真正革新,才能使诗歌负起时代的使命。
【小题2】陈子昂诗歌革新的内容主要有哪几方面的要求?请作简要分析。
答:                                             
【小题3】文中画线句“这不愧是齐梁以来两百多年中没有听到过的洪钟巨响”你怎么理解?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10-11高三上·江苏泰州·阶段练习
知识点:传记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干干净净的傅雷

公元1966年9月2日深夜,中国最伟大的翻译家傅雷与夫人朱梅携手同肩,双双自缢身亡。

傅雷夫妇走得干干净净,义无反顾,几乎不留任何痕迹,就像风吹皱一池春水,遂又了无纤痕。傅雷的一生挺身玉立,气宇轩昂,就像一棵笔挺的秀竹,宁折不弯。他的夫人雍容端庄,柔情似水,就像一根缠绕秀竹的春藤,温存有余。二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自然放射出人生最瑰丽的光芒。世间恩爱夫妻,概能如胶似漆;但能够做到携手共赴正义,蹈死不顾的,恐怕从古至今也屈指可数。贝多芬有句名言:“为了真理,给个国王都不换!”傅雷做到了,这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崇高人格的大写意。

傅雷走得干干净净,从从容容。傅雷和夫人在临走前的9月2日夜,曾给他们的亲人留下一封仅千余字的最后家书。这封遗书是写给傅雷的小舅子朱人秀的。遗书写得笔墨清晰,条分缕析,坦坦荡荡,磊磊落落,至今读来都令人潸然泪下,振聋发聩。从遗书里看到,傅雷的反党罪证无非是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旧画报。小镜子后有蒋介石的头像,画报上登有宋美龄的照片;而这两件东西又都是傅雷的小姨子寄存他家的,并非傅雷本人之物。正像傅雷所言:“我们纵有千万罪行,却从来不曾有过变天思想。”然而作为一介书生,即使竭尽全力呐喊也是微茫的。理智的傅雷清醒地觉察到树欲静而风不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没有向任何人申辩,只在遗书中发出了一个知识分子痛切的自白:“我们也知道搜出的罪证虽然有口难辩,在英明的共产党和伟大的毛主席领导之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决不至因之而判刑。只是含冤不白,无法洗刷的日子比坐牢还要难过。何况光是教育出一个叛徒傅聪来,在人民面前已经死有余辜了!更何况像我们这种来自旧社会的渣滓早应该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了!”“士可杀而不可辱”,这是一个多么干净、彻底、从不苟且的傅雷。

傅雷走得干干净净,清清白白。临走前,他没有忘记托付朱人秀上缴当月55.29元的房租,没有忘记给保姆周菊娣留下一块女表,一个旧挂表,一张600元的存单作为她过渡时间的生活费,并说:“她是劳动人民,一生孤苦,我们不愿她无故受累。”如果说傅雷临走前有什么遗憾的话,恐怕这就是惟一的遗憾,带着深深的同情的遗憾。要送人或该还人的东西,傅雷都如数家珍,一一道来,共13条。最后剩下的53.30元又托付给朱人秀作为他们的丧葬费。至于图书字画听候公家决定。一切均有安排,决不乱套,就像夫妻两个要出门远行,或到国外看儿子,没有一丝一毫的慌乱和疏忽。一切都处理得井井有条,不动声色,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

文如其人,惟其有干干净净不朽的人品,有才干干净净不朽的文章。傅雷凡事一丝不苟,尤其珍惜自己的笔墨。当年翻译法国文豪的名著《高老头》《约翰·克利斯朵夫》时,宁愿精益求精,一译再译,把自己的文稿修改得体无完肤,可是一经定稿,就不许编者妄自改动一字一句了。

傅雷干净了一生,与人无求,与世无争。9月3日凌晨,他和夫人化做两粒晶莹剔透的露珠,在天亮前降临大地,其璀璨的锋芒一直照彻敬佩他的每一个文人。

【小题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傅雷家中搜出他小姨子寄存的两件小物品,这两件物品被当成了反党的罪证,夫妇二人有口难辩,申诉无门,只得愤而自杀。
B.傅雷死前没有忘记为保姆周菊娣将来的生活作安排,说明他的细致周到,说明他是个心里善良,重情义、关心下层劳动者的人。
C.傅雷认为自己的罪责主要有三宗:家里搜出两件反党的物证;培养出一个叛徒儿子傅聪;自己是来自旧社会的渣滓。
D.作者把傅雷夫妇比作露珠,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们纯洁高尚的人格,突出傅雷夫妇的崇高人格对文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E.文章反复写到傅雷夫妇死前的从容和镇定,说明傅雷夫妇之死实属被逼无奈,这种清醒的死更增强了事件的悲剧色彩。
【小题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傅雷“干干净净”?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第二段写傅雷夫妇的外表气质和夫妻恩爱有什么作用?
【小题4】对于傅雷面对政治迫害选择离开人世的做法,有人赞同,有人反对。你的看法呢?
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阐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大荒见葱茏

路大荒是蒲松龄的同乡。他7岁时入学读书,拜在蒲松龄同族后裔蒲国政门下,后又转投名儒王东生。这两位老师都对蒲松龄怀有极深的敬仰之心,蒲国政多讲《聊斋》渊源,王东生则藏有许多蒲松龄《聊斋志异》和诗集的抄本。少年路大荒浸润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不自觉间就奠定了他一生的追求方向。

青年时期,路大荒便立志潜心于聊斋文集诗稿的搜集和研究工作。只要获悉哪里有聊斋文稿,他必定积极谋求。为了搜辑遗稿,他常常奔波于淄川城乡,远访章丘、济南,求亲问友。他节衣缩食,不惜花重金购买蒲松龄的手稿,因此家中拥有的蒲氏著作越来越多。其中以蒲松龄手抄的《祭文》最为珍贵。路大荒初见此书,不由欣喜若狂,立即将所有积蓄取出购买。后来他在文章中回忆道:“然在闻号令角声之中,资斧告罄之时,尚恋之一书,人间尚有我之痴耶乎?然能聊慰自嗜,何顾后人之讪笑也!”后来,由路大荒注释、编辑的《聊斋志异外书〈磨难曲〉》和《聊斋全集》先后在日本和国内出版,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1937年12月,济南、淄川相继沦陷。日军得知路大荒藏有大量珍贵的蒲氏书稿,欲行抢夺。事先得到消息的路大荒带着蒲氏书稿躲进了深山。日本人一无所获,便放火烧掉了他家的房屋,并在淄川城四处张贴捉拿他的告示。路大荒辗转来到济南,隐居在大明湖边的秋柳园街。秋柳园街比邻曲水亭街,他安寄于此,乐在访书。1938年的一天,他在曲水亭街上的聚古斋书肆发现了一套《聊斋文集》(六册),大喜过望,但因囊中羞涩无力购买,只好设法将书借回家中,连夜在灯下抄录。治学拓荒,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正是这种几十年不改初衷的执着与毅力,成就了路大荒“网罗三百载,集聊斋之大成”的美名。

新中国成立后,先生欣喜万分。政府十分注重文物与文化遗产的整理、抢救和保护工作,这更加激发了路大荒的研究热情。1953年,山东省整理蒲松龄著作编辑委员会成立,路大荒担任副主任。他亲自带领研究人员,或深入淄川在乡间广泛征集蒲松龄的著作版本、手稿、佚文和遗物,修葺整理蒲氏故居;或远赴北京、上海、广州、沈阳等地,查询资料,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1962年,在中外众多专家学者的多年支持下,一部更大规模的《蒲松龄集》终于问世。这本由中华书局出版的《蒲松龄集》,凝聚了路大荒的毕生心血,总共收集了聊斋文稿120余万字,奠定了路大荒“聊斋学”研究第一人的学术地位。学界认为,《蒲松龄集》是聊斋学的基石,在聊斋学发展史上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喜爱蒲松龄小说的人,饰演聊斋剧目的人,还有“聊斋学”研究的后来者,都十分感念路大荒,正是他艰苦卓绝地搜集、研究、整理蒲松龄的著作,读者才得以捧卷饱赏,学者才得以利用钻研。与此同时,路大荒把一生珍爱的蒲氏书稿一并捐献给了国家,其后又出版了《蒲松龄年谱》等著作,在《东岳论坛》上发表了12篇蒲氏遗文,实现了他的“聊斋学”人生。

路大荒天资聪颖,悟性极高,在聊斋学以外的诸多领域也有很深的造诣。如绘画,曾赢得张大千、黄宾虹、陈半丁等名家的赞许。尽管博学,但他始终清醒地知道,该深挖哪口井。他从不认为自己是天才,深知真正厚实博大的学问,必然要经过极大的努力才可获得。为此,他读书、治学、从艺从不敢懈怠,无论是默存自守,还是荣名加身,他都宠辱不惊,专心于学术。在他人生的最后五年,由于患有脑中风后遗症,身体活动受限,经常卧床,但仍然不忘“聊斋学”研究。他曾让孙女打开事先藏好的《蒲松龄集》,告诉她某页某段还有些必须修正的问题要记下来,并叮嘱她,此书以后如能再版,一定要把这些问题改过来。他把学问做到完全忘我的境界,令读书人叹服。

路大荒是中国文化熏陶出来的纯正的人文学者,他的身上闪烁着令我们亲近的精神气质和思想光芒。

(有删改)

相关链接

爷爷青年时期,正值国内军阀混战。当时邓恩铭的叔父邓国瑾是淄川县长,他劝告爷爷说:“人生行为如黄河流水奔泻千里,决之东则东流,决之西则西流,若受制约可流入大海,希望你对事业有所抉择,好自为之。”爷爷深有感悟,从此潜心于聊斋文集诗稿的搜集研究。

(路应和《怀念我的爷爷路大荒》,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路大荒最初对聊斋作品的接触,始于幼年时期的两位老师,蒲国政多讲《聊斋》渊源,王东生则藏有许多蒲松龄的抄本。
B.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非常重视蒲松龄著作的整理、抢救和保护工作,激发了路大荒的研究热情,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工作之中。
C.《蒲松龄集》在中外众多专家学者的多年支持下,终于问世,路大荒凭借此书确立了自己“聊斋学”研究第一人的学术地位。
D.路大荒在绘画领域也有很深的造诣,无论是默存自守,还是荣名加身,他都宠辱不惊,因而赢得了张大千、黄宾虹、陈半丁等名家的赞许。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大荒见葱茏”这个标题运用双关,比喻等手法,寓意丰富,形象生动地将传主的姓名,生平及其事业追求结合起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的标题既概括了路大荒历经坎坷最终实现梦想的人生之路,又指聊斋学发展和兴盛的过程,还指路大荒所处的社会环境由黑暗到光明的时代变迁。
C.“资斧告罄之时,尚恋之一书,人间尚有我之痴耶乎”显示出路大荒对金钱的蔑视,对有关资料的痴迷。
D.路大荒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挂念着“聊斋学”研究,由此可见其工作之忘我,做学问从不懈怠。
【小题3】路大荒为什么能成就“网罗三百载,集聊斋之大成”的美名?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50年来我唯一崇拜的人是我父亲

196755日,施一公生于河南郑州,父亲是在哈工大读本科,母亲在北京矿业学院读书,都是上世纪50年代的大学生。

他出生时正赶上时代动荡,父亲为他取名一公,希望他长大以后能一心为公。施一公说:父亲赋予我这个名字的寓意,在我一生中的很多重要关头,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选择。

施一公的父亲聪明,性格爽朗,无所不能。虽然遇上时代动荡下放,只能住牛棚,但为了让家人住得更舒适,父亲弄来高粱秆、石灰、黄胶泥,把牛棚装修一新,还隔出好几个小房间。父亲还是个很出色的裁缝,理发师。父亲还有一手好的木工手艺,他家里用的大部分家具,都是父亲亲手制作的。父亲当过高中老师,教数学物理。父亲还很热心,邻里乡亲遇到困难,他总是第一时间去帮忙。

父亲对孩子们既慈祥又严格,他总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做得再好一点,不能知足常乐。于是,施一公打小就不让父母操心,开启了开挂模式,从小学到高中成绩都是第一名。

1985年被保送到清华生物系。在众星荟萃的清华园,他仍然秒杀其他同学,年年都名列年级第一,无人能撼动。他不仅成绩好,还是运动健将,跑步、游泳、滑雪……都不在话下,他在清华校运动会上多次创下竞走纪录。

他说:他一直为了不让父亲失望,而努力学习和进取。

而他真正意识到,父亲对他生命的重要影响,是30年前,父亲的那一场悲剧,这也成了他命运的转折点。1987921日,当时他还在清华读书,父亲被车撞倒,刚到医院时,父亲的血压心跳都正常,但医院急救的医生,却要求交500元押金才肯救人。肇事司机花了4个半小时筹到钱时,父亲已永远离开了。悲愤中,他想报复那家医院和见死不救的医生,并开始痛恨整个社会。

多年后,他想起父亲为自己取名的用意,想起父亲总在不遗余力地帮助邻里乡亲,他想到:要努力减少父亲这样的悲剧,让更多人心存善良。

从此,他更加拼命地学习、研究。

1989年,他从清华提前一年毕业;1990年初,他获全额奖学金,进入美国霍普金斯大学;1997年,他被普林斯顿大学聘为助理教授;2003年,他成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为了留住他,普林斯顿给他提供了最大的实验室,最高的科研基金,为他买了500平米的独栋别墅。短短数年内,他带出了细胞研究领域全世界最顶尖的科研团队。2007年,他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

然而在2008年,他在众人喝彩声中突然掉头,选择裸奔回国,为清华大学全职工作。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罗伯特·奥斯汀惊呼:他是我们的明星,我觉得他完全疯了。可他却坚定地说: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

很多人质疑他回国的动机。但他的想法非常简单:不让泉下的父亲失望。是父亲教他有胸怀懂回报。

他不止一次地在公开场合提到过,自己回国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培养一批有理想、敢担当的年轻人,在他们可塑性还较高的时候去影响他们。他手把手地教学生做实验,给本科生上课,每年将近100个课时,鼓励学生有理有据地跟他唱反调,怂恿学生挑战他,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他清醒地教育学生:让价值观回归理性,不再用金钱作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指标。

作为学术界的领军人物,施一公的回国,影响了一批批海外学者回到祖国效力,他们中很多人直言,施一公都回来了,我还有什么可说的?短短5年,他就先后把全球70多名优秀人才引回到清华大学全职工作,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纽约时报》惊呼:也许因为施一公,中国对美国的智力流失开始反转了!

施一公曾说过:他希望自己能有,像父亲一样的大爱和情怀。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的“无所不能”与对家人、邻里乡亲的关爱,在生活困难面前总是设法解决的乐观精神,无疑是施一公成长的动力。
B.父亲慈祥严格,他要求孩子们做得再好一点,不能知足常乐。这让施一公自幼努力学习和进取,成绩一直保持在第一名。
C.从中学到清华到国外,施一公不仅在学习、学术上取得辉煌成就,他还是一个运动健将,隐约有当年“全能”父亲的影子。
D.父亲的离世,成为施一公命运的转折点,而父亲离世的过程与原因,让他一度在悲愤中开始痛恨整个社会。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的死是施一公人生的一个重要关头,一时的痛恨与无助与他当初选择离开中国不无关系,他只有以拼命学习与研究来告慰父亲。
B.施一公在国外读书、研究期间所取得的成就为世人瞩目,得到了同行的认可与赞赏,相关研究与经历也为他回国后的贡献奠定了基础。
C.施一公的毅然归国,让国外同行很不理解,国内也有很多人质疑他的动机。但回报祖国与不让父亲失望的表现得到了大家的尊重。
D.为了培养有理想、敢担当的年轻人。他教育学生有理有据“唱反调”,让价值观回归理性,不再用金钱作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指标。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父亲一样的大爱与情怀”包含的内容。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