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3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魔术

[日本]芥川龙之介

马蒂拉姆·米斯拉师从一个著名的婆罗门,名叫哈桑·甘的人,学得一套秘诀,年纪轻轻即已成为魔术大师。恰在一个月前,经介绍,我同米斯拉有了交往。至于他变魔术,我却一次都没见过。于是,我事先写信请他献艺,为我演示一下魔术,今晚我急急赶往僻静的米斯拉公寓。

我淋着雨,按响了门牌下的门铃。不一会儿,门开处,一个老婆婆探出头来,是米斯拉的老女仆。

“米斯拉先生在家吗?”

“在,一直在恭候您呢。”老女仆和善可亲。

“晚上好,不胜欢迎。”

米斯拉面孔黝黑,眼睛很大,蓄看一嘴柔软的胡子。他拧了拧桌上煤油灯的灯芯,精神十足地同我寒暄。

我四下里打量着,煤油灯昏暗的光线,照得房间阴沉沉的。这是一间西式房间,正中摆放一张桌子,靠墙有一个大小合用的书架。窗前还有一张茶几,此外,就只有我们坐着的椅子了。茶几和椅子都很陈旧,有一块四边绣着红花的漂亮桌布。

寒暄过后,我开口问道:“供您驱使的那个精灵,好像是叫‘金’吧?那么等会儿我要见的魔术,也是借助‘金’的力量么?”

米斯拉微微地笑了笑,说:“认为有‘金’这类精灵存在,可以说是天方夜谭时代的神话。您如想学,也不难掌握,——你看,手只要这么一比画就行了。

米斯拉举起手,在我眼前比画了两三次,竟然摘起一朵绣在桌布边上的红花。我大吃一惊,仔细端详那朵花,方才那花还是桌布上图案中的一朵。米斯拉将花送到我鼻前,我甚至嗅到一股似麝香之类的浓重气味。这委实太不可思议了。米斯拉微微笑着,信手把花又放回桌布上。花又还原为原先绣成的图案。

“您变魔术的本领,虽说早有所闻,却实在没料到会这么神奇。您方才说,像我这样的人,要学也能学会,该不是戏言吧?”

“当然能学会。无论谁,但唯有一点……”米斯拉话说一半,两眼紧紧盯着我,用一种不同以往的认真口吻说,“唯有一点,有私欲的人是学不了的。想学哈桑·甘的魔术,首先要去除一切欲望,您办得到吗?”

“我想能办到。”我嘴上答应着,可心里总觉得不妥,但立刻又补上一句,“只要您肯传授。”但米斯拉的眼里,流露出怀疑的神色。

“好吧,我来教您。虽说简单易学,但学起来毕竟要花些时间,今晚就请在舍下留宿吧。”

“实在太打扰了。”我因米斯拉肯教我魔术,十分高兴,连连道谢。米斯拉平静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阿婆,阿婆,今晚客人要留宿,请准备一下床铺。”

我心里非常激动。我师从米斯拉学魔术已一月有余。一个秋雨潇潇的夜晚,在银座某俱乐部的一间屋内,我和五六个朋友围坐在火炉前,兴致勃勃地随便闲谈。

我们谈论起打猎、赛马的事,然后,其中一位朋友转向我说:“听说你近来在学魔术,怎么样?今晚给我们当场变个看看,如何?”

“当然可以。”

我把头靠在椅背上,俨然一副魔术大师的派头,“那么,一切拜托了。请来个神奇点的,要那种江湖上变戏法儿的耍不来的。”大家一个个把椅子挪近,催促似地望着我,于是,我不慌不忙地站了起来。“请你们仔细看好。我变魔术,既不弄虚,也不作假。”

说着,我卷起两手的袖口,从炉火里随便捞起一块炽热的炭火,放在手掌上。他们面面相觑,生怕我被火烫伤。

我慢慢把掌心上的炭火在所有人面前挨个展示一番,接着猛地抛向拼花地板,炭火激散开来,变成无数光彩夺目的金币。

“就先献丑来这么两下吧。”我面露得意之色,慢条斯理地坐回椅子上。“这些,全是真的金币吗?”他们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

“看起来,总值二十来万元吧。”

“不管怎么说,你学的这手魔术可真了不起呀。顷刻之间,黑煤就变成金币了。”“这样下去,不上一个星期,你就成为百万富翁啦。”

我依旧靠在椅子上,悠然地口吐烟圈,开口道:“哪儿的话。我这手魔术,一旦利欲熏心,就不灵验了。所以,尽管是金币,诸位既然看过,我就该马上把它抛回原来的火炉里去。”

几个朋友一听便都反对起来:“把这么大一堆钱,还原为煤火,岂不可惜。”但是,我和米斯拉有约在先,非要把金币抛回火炉里不可。

这时,有一位素以狡猾著称的朋友不屑地讪笑起来。“依我之见,不妨用这堆金币做个赌本,咱们来玩把纸牌。要是你赢了,这堆金币随你的便。一旦我们赢了,这堆金币就得乖乖儿地归我们。”

我不肯轻率表示赞同,然而这位朋友愈发连讥带讽,我左右为难,最后只得照朋友的办法,把桌上的金币作为赌本,和他们在牌桌上一争胜负。

不知怎么回事,我那天晚上大赢特赢,令人难以置信。而且,更奇怪的是,开头我并无兴致,渐渐觉得有意思起来,竟玩得着了迷。

他们原打算瓜分那堆金币,才故意安排一场牌局,可如今一个个简直都急得变了脸,不顾一切,也要争个输赢。方才那位诡计多端的朋友嚷道:“来吧,抽一张。我拿全部财产做赌注,倾其所有,同你赌一把。”

刹那间,心中的私欲抬头了。这一把倘若能赢,对方的全部财产,转手便归我所有。如不将魔术借来一用,那苦学魔术还有什么意思!这样一想,我暗中使了一下魔术,说:“好吧。你先请。”

我大叫一声,把抽出的牌,送到脸色发青的对方面前。然而,奇怪的是,牌上的老 K 像是附了魂,抬起戴冠的头,忽然从牌里探出身子,拿着宝剑,彬彬有礼地咧开嘴,露出瘆人的微笑,用一种仿佛耳熟的声音说:“阿婆,阿婆,客人要走啦,不必准备床铺啦。”

猛然间我清醒过来,环视一下四周,发觉自己依旧与米斯拉相对而坐,他沐浴在煤油灯微暗的光亮之下,脸上露着宛如纸牌上老K一样的徽笑。

我终于恍然,所谓一个月之后,只不过是两三分钟内的一场幻梦。我明白,已没有资格学哈桑·甘的魔术了。我羞愧地低下了头。

“要想学我的魔术,首先就要舍弃一切欲望。这点修为,你看来还差着点儿。”米斯拉露出遗憾的目光,胳膊支在四周绣着红花图案的桌布上,平心静气地劝导着我。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冒着雨赶往米斯拉的公寓请他为“我”演示魔术,觉得他变魔术的本领神奇,这些内容表明“我”非常想跟随他学魔术。
B.米斯拉答应教“我”魔术,“我”师从他学会了一些变魔术的本领。后来,“我”为朋友表演魔术,将炽热的炭火变成了金币。
C.“我”的那位素以狡猾著称的朋友提出用炭火变成的那堆金币做赌本,目的是想占有那堆金币。
D.“这一把倘若能赢,对方的全部财产,转手便归我所有……那苦学魔术还有什么意思”,写出了“我”当时的贪婪心理。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述了米斯拉居住的环境,茶几和椅子都很陈旧,突出了其生活俭朴的形象,与“有私欲的人是学不了的”形成了照应。
B.小说运用伏笔手法,如“有一块四边绣着红花的漂亮桌布”的描写为后文写米斯拉“摘红花”的魔术表演埋下伏笔。
C.“我”从“马上把它抛回原来的火炉里去”到“对方的全部财产,转手便归我所有”的心理变化,侧面反映了社会上拜金思想严重。
D.小说情节设计巧妙,结尾干净利落地交代了事情真相,不仅产生了出人意料的效果,而且进一步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小题3】小说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我”的形象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请简要概括。
【小题4】有评论说,小说的标题应改为“人性的考验”。你认为有哪些理由呢?请简要分析。
21-22高三上·河北保定·阶段练习
知识点:外国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

莫泊桑

木栅栏门打开了。一个四十岁上下看上去却大概有六十岁的男子走进来。他满脸皱纹,腰弯背驼。一个农妇也从屋子里出来。她穿着塞满麦秸的木鞋。她头上那顶白色软帽已经发黄,盖着紧贴在头顶的几根稀稀拉拉的头发。

那男的问:他怎么样啦?

女的回答:神父先生说他完了,过不了今天晚上。

他们穿过厨房,走进卧室。那卧室又低矮又昏暗,只有一块玻璃窗可以透进亮光,玻璃上还蒙着一块破旧的诺曼底印花布。从一个放在阴暗角落的小床上,传来有规律的嘶哑的声音,艰难、气喘、带着哨音的呼吸声,还夹杂着破损的唧筒似的咕噜声。原来那里躺着一个奄奄一息的老人,他是那个农妇的父亲。

女婿说:这一次,真要完了。他今天晚上都过不去。

农妇接着说:从中午起他就这么呼噜呼噜地喘。

沉默了很久以后,女婿表示:只好眼看着他死了。我们没有一点办法。不过总会耽误一点油菜田里的活儿,你看天气多好,明天本该移苗的。

他妻子想到这一点,心里也不自在。她琢磨了一会儿,说:就是他死了,也用不着在星期六以前下葬,你明天照样可以去侍弄油菜。

农夫思量了一下,说:对。不过明天我得去请送葬的客人;从图尔维尔到玛纳托,一家家都跑到,怎么也得五六个钟头。

妻子想了两三分钟,说:现在还不到三点;你满可以今儿晚上就通知起来,先跑图尔维尔这一片。你可以说他已经过世了,反正看样子他连今天晚上也拖不到了。

他正要走出去,又回过身来,犹豫了一下,然后说:你这会儿没事做,不如先摘些苹果,做四打烤苹果,准备给来送葬的人吃;他们总得吃点什么提提神。你就用搁床的棚子下面的细树枝生炉子吧,那是干柴。

他穿过院子,喝住那只又欢叫起来的狗,便走出院门,沿着圩沟边的路,朝图尔维尔方向走去。

她打开装面粉的大箱子,准备和面做苹果馅饼。她把面揉了好长时间,翻过来覆过去地揉,又是拧,又是摔,又是碾。然后她再把和的面做成一个白里透黄的大面球,搁在案板的一个角上。接着就去摘苹果。她怕用长竿子打苹果会伤了树,就搬来一个凳子爬上去用手摘。她精挑细选,拣最熟的摘,把摘下来的用围裙兜住。

五点钟光景,她男人回来了就问:完了吗?

她回答:一点也看不出,还在呼噜呼噜地喘呢。

他们走近去看。老人的情况绝对是老样子。女婿端详了一会儿,说:就像一根蜡烛,你不用想着他,他自己就灭了。

第二天刚有一抹亮光,丈夫就醒了。他的岳父仍然活着。老人这么能拖,让他不安起来。他摇晃醒妻子:喂,菲米,他根本没有死的意思呢。你看怎么办?

她回答:他过不了今天白天,我敢肯定。用不着担心。不管怎么样,还是明天就把他下葬了,村长不会反对;勒纳尔先生的父亲过世的时候正赶上播种,就是这么做的。

六点钟,收工回来了,岳父还在喘气。女婿心里终于发毛了。她也一筹莫展。他们像前一天一样上床并且很快就睡着了。他们响亮的鼾声和老人略弱一些的喘声交相呼应。

等他们一觉醒来,他仍然没有死。他们真是走投无路了。女婿问:咱们现在怎么办?她也无计可施,只能回答:这真是让人恼火!

七点差十分光景,第一批客人出现了。妇女们身穿黑色的衣服,头上蒙着一条大面纱,一脸悲戚地走来。男人们穿着呢子上衣,有点儿拘束,不过比女人们要神情自若一些,两个两个地一边走一边谈笑风生。

希科先生和他的妻子,一边道歉,一边迎上前去。他们两人走近第一拨客人的时候,就突然不约而同地哭起来。他们解释发生的事多么令人意外,又令他们多么尴尬;他们搬椅子让座,手忙脚乱,一边不住地表示歉疚:“我们万万也没有想到会有这种事;他居然拖这么久,真让人难以相信!

客人们大为惊讶,不免有些失望,就像等着看热闹的人落空了一样,希科先生挽留他们说:不管怎么样,请吃点儿东西。我们做了一些烤苹果,吃了再走吧。

听说有烤苹果吃,众人脸上豁然开朗。院子里逐渐挤满了人,先来的把新闻告诉后到的。人们交头接耳聊着天。想到有烤苹果吃,人人都兴高采烈。人太多,厨房里挤不下,于是把桌子搬到房门前面。四打烤苹果摆在两个大托盘里,金黄金黄的,让人垂涎欲滴,吸引着大家的目光。每个人都伸长手臂去拿自己的一份,就怕不够分的。

希科太太心疼这笔开销,可还是一趟趟地去地窖里取苹果酒。一罐跟着一罐地拿来,一罐接着一罐地被喝光。现在大家有说有笑,说话也抬高了嗓门,并且像吃酒席一样喧喧闹闹起来。

突然,一个乡下老太尖声大喊:他过去啦!他过去啦!

果然,他已经死了,他不再嘶喘。男人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低下头来,很扫兴的样子。他们嘴里的烤苹果还没有嚼完。这老无赖,死都不挑个好时候。

现在,希科两口子不哭了。完事了,他们可以安心了。他们唠叨着:我们就知道他拖不长的。要是他昨儿夜里下决心死了,也就用不着费这么大周折了。

客人们陆续离去,一边走一边谈论着今天的事儿。他们很高兴能看到这个场面,同时也很满意能够再打个牙祭。

等只剩下夫妻俩脸对脸的时候,她满面愁容地说:还得再做四打烤苹果!要是他昨儿夜里就下决心死了多好!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人的临终时期正好是希科夫妇忙于移栽油菜苗等农活繁忙的时候,希科夫妇顾不上悉心照料老人。
B.尽管老人呼吸艰难,奄奄一息,但神父对他的判断并不准确,老人还是坚持挨到了第三天才死去。
C.送葬的客人们虽然白跑一趟,但他们并不难过,因为下次真正送葬时又可以吃烤苹果,喝苹果酒了。
D.希科夫妇热情地招待送葬的客人们,不仅是因为他们生活富足,更是因为他们对父亲的后事很重视。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的语言朴实简练,含义丰富,如“这真是让人恼火”,简单的语句就把希科夫妇的心表露无遗。
B.说以“老人”为题,主要刻画了老人的形象,还通过老人之死刻画了社会群生相,如希科夫妇和客人等。
C.小说的情节一波三折,引人人胜,这得益于作者详略得当的叙事手法和真实深刻的社会现实反映。
D.“那卧室又低矮又昏暗……破旧的诺曼底印花布”运用环境描写,渲染了令人感到沉闷、窒息的氛围。
【小题3】小说中有两个没有直接出场的人物——村长和勒纳尔先生。请简要说说这两个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4】这篇小说主题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圣诞树与婚礼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那天我目睹了一个排场很大的婚礼,一见那婚礼我就想到那棵圣诞树。事情是这样的。

在五年前的除夕,我应一位商界人士邀请,参加一个儿童舞会。这人身居高位,交际广,神通大。所谓儿童舞会只不过是托词,其实是父母们聚集在一起,佯装单纯、随便地讨论与他们利益攸关的事。

我是局外之人,一晚上没与什么人交际。

舞会上有位要人,人们叫他朱利安·马斯塔科维奇。主人和主妇没完没了地谄媚他,其他人也都围着他打转。我在这位要人面前觉得不好受,便在与孩子们玩了会儿后,走进一间无人的小起居室,坐在房间的尽头。那里有一个养花的温室,几乎占了房间的一半。

孩子们很可爱,不大一会儿,圣诞树上最后的糖果就已被他们拉了下来。一个十一岁左右的女孩,像爱神丘比特一样可爱,一副娴静沉思的神态,生着一双梦幻般的圆圆的大眼睛。她离开其他孩子,带了她的洋娃娃进了我待的房间,在一个角落里坐下。

她父亲是个大富商,客人们彼此告诉,已经存了三十万卢布做她的嫁妆。

我转脸去看说话的一群人,我的目光与朱利安·马斯塔科维奇的目光相遇。他站在那里,背着双手,歪着脑袋,正聚精会神地倾听。

这家保姆的小男孩,蹑手蹑脚地走到小女孩和我待的房间里来。小女孩让他坐在她旁边,两人一起给布娃娃穿衣。

差不多过了半个小时,我几乎要打瞌睡了,这时朱利安·马斯塔科维奇突然走了进来。几分钟前他被介绍给那阔女孩的父亲,两人一直热切地谈话。

他静静地站了一会儿,喃喃自语,像是扳着指头计算着什么。

三十万——三十万——十一岁——十二岁——十三岁——十六岁——五年之后!就说是四分息——五乘十二——六十,假定五年后,它会达到,啊,四十万,嘿——嘿!但那精明的老狐狸是不可能满足于四分息的。也许他会得到八分,甚至十分。让我们估它个五十万,至少也有这个数,肯定无疑,超过这个数的,就作为零用钱。

他擤了一下鼻子,正打算离开,突然发现了那个女孩,便站住了,我在那些花木后面,他看不到。

他的神态看起来非常紧张。或许是那些计算使他有了想法,或许是其他理由。因此,他搓着手,再也站不稳了。他刚想往前走,但又止步了,向四周看了看。接着,他好像感到自己在犯错误似的,抬起脚轻轻地朝那孩子的方向走去。

你在这儿做什么,亲爱的孩子?他低声说,看看四周,拧一下她的面颊。红发男孩看到小女孩都快要哭了,便同情地抓住她的手,大声啜泣。这惹怒了那男人:滚开!滚开!

门口响起脚步声。朱利安·马斯塔科维奇一惊,直起身子。红发小男孩更加惊慌,放开小姑娘的手,沿着墙根跑进了餐厅。朱利安·马斯塔科维奇为了不引人注意,也朝餐厅走去,脸红得像龙虾,我跟着这贵人进了餐厅,在那里目睹了一出闹剧。

吓坏了的孩子急忙钻到桌子底下,那迫害者抽出麻布手帕当鞭子,要把他赶出来。朱利安·马斯塔科维奇是个胖子,身躯沉重,两颊肉鼓鼓的,肚子和脚踝像核桃一样滚圆。这时他满身流汗,气喘吁吁,整个人像发了疯。

我开怀大笑,一时间把朱利安·马斯塔科维奇高贵的身份忘得一干二净。这时我们的主人在对面门口露面了。那男孩从桌底下爬出来,拭着膝盖和肘部。朱利安·马斯塔科维奇赶忙装着拿手帕揩鼻子,主人上前告诉他,这就是要恳请他照料的孩子。孩子十分老实。他母亲是个寡妇,在这儿当保姆。朱利安·马斯塔科维奇一口回绝,说是已经有十来个人在等着空缺。他厌恶地说:依我看,这是个调皮的小流氓。滚开,小家伙!

他控制不住地斜瞥了我一眼。我也控制不住自己,直对着他的脸大笑。他转过脸去对我不加理会,离开房间,走进了客厅。

我笑不可抑,也走进了客厅。

他结婚了吗?我高声问站在朱利安·马斯塔科维奇身旁的一个熟人。

朱利安·马斯塔科维奇恶狠狠地瞪了我一眼。

没有。我的熟人回答,对我这种故意的轻率大吃一惊。

不久前,我经过一家教堂。一群聚集在那儿观看婚礼的人吸引了我的注意。这是个阴沉的日子,开始下起了毛毛雨。我穿过人群进了教堂。新郎是个身子滚圆、肚子像锅的矮个子,穿着贵重的礼服。他奔来奔去,发号施令,忙这忙那地张罗。终于,说是新娘来了。我挤过人群,看见一个惊人的美女。她刚刚才算得上是少女。但美人脸色苍白,愁容满面,看起来心神恍惚。她脸上每个线条都显露出绝等严肃,给予她的美一种特别的尊贵与庄重,但透过这严肃与庄重,透过那愁态,显露出一个孩子的单纯天真。她的容貌中有种无法形容的稚嫩神气,似乎在无言地恳求怜悯。

人们说,她才刚满十六岁。我仔细看一下新師,突然我认出了他就是朱利安·马斯塔科维奇。在那五年中我再没见过他。我再看新娘——天啊!我飞快地走出教堂,我听见人群中在议论新媳的财富——大约五十万卢布的奁资,多少多少的零用钱。

那么,他的算盘打得不错呀。我挤出来到了街上,心里想。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斯塔科维奇“歪着脑袋”“聚精会神地倾听”“哺响自语”“扳着指头计算”,表明他对“已经存了三十万卢布做她的嫁妆”感兴趣。
B.作品表达了对小人物孤独而沉默的怜悯。文中小女孩儿就属于被凌辱的小人物,作者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C.小说结尾的内心独白“他的算盘打得不错呀”流露出了“我”对此的羡事,表明“我”也不能免俗,体现了作家勇于自我剖析的精神。
D.小说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通过人们议论的重点集中在小姑娘的财富上,表现社会上人们看重金钱、贪婪俗气的特点。
【小题2】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构思的方式来看,文本主要采用的是回忆的叙述方式,文本的主要内容是“我”对“五年前”的一次儿童舞会的回忆。
B.文本采用有限视角叙述,由“我”叙述内容,并带上“我”的价值判断,比如文中“我”两次情不自禁地对马斯塔科维奇的“嗤笑”,看出“我”的鄙视。
C.文中主要以“思维活动”的直接描写展现人物心理,比如“我”和马斯塔科维奇的心理均直接以“思维活动”出现。
D.文中划线的句子照应上文,与上文中小姑娘家庭富有、客人们对小姑娘嫁妆数目的传言、马斯塔科维奇对小姑娘嫁妆的算计照应。
【小题3】请简要分析文中以“圣诞树与婚礼”为题的含义。
【小题4】有人认为,在马斯塔科维奇身上,体现了分裂的双重人格,这应该怎样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邱园记事(节选)

〔英〕弗吉尼亚·伍尔芙

①卵形的花坛里栽有百来枝花梗,从半中腰起就满枝都是团团的绿叶,有心形的也有舌状的;梢头冒出一簇簇花瓣,红的蓝的黄的都有,花瓣上还有一颗颗斑点,五颜六色,显眼极了。不管是红的、蓝的,还是黄的,那影影绰绰的底盘儿里总还伸起一根挺直的花柱,粗头细身,上面乱沾着一层金粉。花瓣张得很开,所以夏日的和风吹来也能微微掀动;花瓣一动,那红的、蓝的、黄的光彩便交叉四射,底下褐色的泥土每一寸都会沾上一个水汪汪的杂色的斑点。亮光或是落在光溜溜灰白色的鹅卵石顶上,或是落在蜗牛壳棕色的螺旋纹上,要不就照上一滴雨点,点化出一道道稀薄的水墙,红的,蓝的,黄的,色彩之浓,真叫人担心会浓得迸裂,炸为乌有。然而并没有迸裂,转眼亮光一过,雨点便叉恢复了银灰色的原样。亮光移到了一张叶片上,照出了叶子表皮底下枝枝杈杈的叶脉。亮光又继续前移,射到了那天棚般密密层层的心形叶和舌状叶下,在那一大片憧憧绿影里放出了光明。这时高处的风吹得略微强了些,于是彩色的亮光便转而反射到顶上辽阔的空间里,映入了在这七月天来游邱园的男男女女的眼帘。

②花坛旁三三两两地掠过了这些男男女女的身影,他们走路的样子都不拘常格,随便得出奇,看来跟草坪上那些迂回穿飞、逐坛周游的蓝白蝴蝶倒不无相似之处。来了一个男的,走在女的前面,相隔半英尺光景,男的是随意漫步,女的就比较专心,只是还常常回过头去,留心别让孩子们落下太远。那男的是故意要这样走在女的前面,不过要说有什么心眼儿恐怕倒也未必,他无非是想一路走一路想想自己的心思罢了。

十五年前我跟莉莉一块儿上这儿来过,他心想,我们坐在那边的一个小湖畔,那天天也真热,我向她求婚,求了整整一个下午。当时还有只蜻蜓老是绕着我们飞个没完。这蜻蜓的模样我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我还记得她的鞋头上有个方方的银扣。我嘴里在说话,眼睛可看得见她的鞋子,只要看见她的鞋子不耐烦地一动,我连头也不用抬一下,就知道她要说的是什么了。她的全副心思似乎都集中在那鞋上。我呢,我却把我的爱情、我的心愿,都寄托在那蜻蜓的身上。我不知怎么忽然心血来潮,认定那蜻蜓要是停下来,停在那边的叶子上,停在那大红花旁的阔叶上,那她马上就会答应我的婚事。可是蜻蜓却转了一圈又一圈,哪儿也不肯停下——不停下对,不停下好,要不今天我也不会同艾莉诺带着孩子在这儿散步了。他说:艾莉诺,你想不想过去的事?

你问这个干什么,西蒙?

因为我就是在想过去的事。我在想莉莉,当初跟我吹了的那个对象。……咦,你怎么不说话呀?我想起过去的事,你不高兴了吗?

我干吗要不高兴呢,西蒙?有多少先人长眠在这园子的大树底下,到了这儿能不想起过去吗?长眠在大树底下的那些先人,那些不昧的亡灵,他们不就代表着我们的过去?我们的过去不就只留下了这么一点陈迹?……我们的幸福不就受他们所赐?我们今天的现实不就由他们而来?

可我,想起的就是鞋头上一个方方的银扣和一只蜻蜓……

我想起的可是轻轻的一吻。二十年前,六个小姑娘在那边的一个小湖畔,坐在画架前画睡莲,那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开红花的睡莲。突然,我脖颈儿上着了轻轻的一吻。我的手就此抖了一个下午,连画都不能画了。我取出表来,看着时间,我限定自只准对这个吻回味五分钟——这个吻太宝贵了。吻我的是一位鼻子上长着个疣子鬓发半白的老太太,我这辈子就是打这开始才真正懂得了吻的。快来呀,卡洛琳,快来呀,休伯特。

⑨于是他们四个人并排走过了花坛,不一会儿在大树间就只留下了四个小小的身影,阳光和树阴在他们背上拂动,投下了摇曳不定的大块斑驳的碎影。

⑩卵形的花坛里,那红的、蓝的、黄的光彩刚才在蜗牛壳上停留了有两三分钟光。这会儿蜗牛似乎在壳里微微一动,然后就费劲地在松松碎碎的泥巴上爬了起来,一过处,松土纷纷翻起,成片倒下。这蜗牛似乎心目中自有个明确的去处,在这一点上就跟前面一只瘦腰细腿、怪模怪样的青虫不一样了,那青虫高高地抬起了腿,起初打从蜗牛面前横穿而过,但是转而又抖动着触须犹豫了一会,像是考虑了一下,临了还迈着原先那样快速而古怪的步子,回头向相反的方向而去。褐色的峭壁下临沟壑,沟内有一湖湖深深的绿水,扁扁的树木犹如利剑,从根到梢一起摆动,灰白色的浑圆大百当道而立,还有那薄薄脆脆的一片片,又大又皱,拦在地里——这蜗牛要去自己的目的地,一路上就有这么许多障碍横在一枝枝花梗之间。蜗牛来到了一张圆顶篷帐般的诂叶跟前,还没有来得及决定是绕道而过还是往前直闯,花坛跟前早已又是影晃动,有人来了。

(创作于1919年)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对花坛的描写,具有浓烈的生命色彩和特质,衬托了下文人物情感世界的纯真与美好。
B.西蒙记忆中蜻蜓不断飞舞的永恒瞬间,充满了很多让人无法把握的结果,是青春的回忆之美。
C.丈夫西蒙和妻子艾莉诺各怀心事、各有所思,本应亲密无间的夫妻缺少了应有的默契与坦诚。
D.文末的蜗牛有自己的目标与思考,能对自己的道路作出选择,作者描写蜗牛是对人类的嘲讽。
【小题2】根据本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集合了散文和诗歌的特点,运用细腻的语言,采用形散而神不散的笔法结构,描绘了优美的自然景色。
B.这篇小说行文虽短,但构思精巧,通过对话的方式,反映了即使是最亲近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精神世界。
C.作者在文中借助省略号与破折号的反复使用,捕捉瞬间印象,表现出人物的思索状态或思维的跳跃。
D.这篇小说采用了意识流的创作方式,以人物形象刻画为主,注重人物处境与经历的描写,揭示生命的真谛。
【小题3】试分析第①段景物描写的特点。
【小题4】伍尔芙说:“让我们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在公认为重大的事情中比通常以为渺小的事情中含有更丰富充实的生活。”请谈谈本文与《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对这句话的体现。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