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伴随着文化娱乐产业的发达和媒介渠道的拓宽,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粉丝群体、粉丝文化现象受到人们的关注。粉丝群体活动既有蓬勃向上的一面,同时,也存在无序、失序乃至无视社会规范等现象。粉丝的盲目追捧,源自光环效应的巨大影响,将偶像“孤立的优点”扩大成了“全面的优点”,难免导致选择性失察、无条件崇拜,粉丝文化似乎走向畸形。
7月31日,北京警方通报,某加拿大华裔明星因涉嫌强奸被刑拘。通报一出,该明星的粉丝圈“炸了锅”,甚至扬言创建组织进行所谓“集体营救”活动。近年来,娱乐圈出现极端饭圈文化。极端现象让追星变了味,价值观失了准,公序良俗和社会伦理也被抛到了脑后,有些已经涉嫌违法。殊不知,真正喜欢自己偶像的粉丝,不是无原则地跟着一起错,而是要用自己独立的人格欣赏和保护另一个独立的人格——对了就一起鼓与呼,错了就坦诚地批评与纠正。
粉丝文化不能杂草丛生,需要社会力量帮助除一除草,施一施肥。一方面,粉丝要拒绝畸形的饭圈文化、理智追星,更要去追积极阳光、富有内涵的“星”。比如正在奥运赛场上的健儿,青年们可以成为他们的粉丝,去“追一追”他们那股拼劲,“追一追”他们那份爱国情。另一方面,明星作为公众人物,要带着粉丝向着“正能量”的方向行走,有的明星鼓励粉丝多读书、读好书,使阅读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习惯;有的明星带动粉丝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被年轻群体熟知和传播等等。互联网是个“扩音器”,公众人物在网上的三言两语,就可能会掀起蝴蝶效应般的巨大影响。一个长期占据粉丝注意力的偶像,可以挡住一个人的开阔视野使其失去自我,也可以为其打开一扇大门去认识世界,关键要看他有无道德责任心和社会使命感。
互联网是个信息的“集散地”,既做“引流”,也做“分流”。让粉丝文化“向阳”生长,既要在法律层面上划出红线,用文明导向、理性价值涵养粉丝心态;也要让“明星”成为正能量的代言人,如此,两者都能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顶流”才是“正流”。
(选自李群《让粉丝文化“向阳”生长》,2021年8月《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文化娱乐产业在近年来快速发展并壮大起来,所以人们越来越关注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粉丝群体、粉丝文化现象。 |
B.粉丝将偶像“孤立的优点”扩大成了“全面的优点”,这种行为实际上是一种盲目追捧,是粉丝受到了“光环效应”的影响。 |
C.如果粉丝在追星过程中,他们的价值观失了准,将公序良俗、社会伦理和法律法规抛到脑后,那么他们的粉丝文化就容易走向畸形。 |
D.互联网是个信息的“集散地”,我们对网络信息要有所辨别。 |
A.作者运用列举事实的论证手法,指出涉案明星已经涉嫌违法,但是还有不理智的粉丝在“炸锅”。 |
B.作者在本段先是提出观点,再分析问题实质,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措施。 |
C.作者在论及“极端饭圈文化”现象时,从一正一反两个方面指出粉丝不能无原则地追星。 |
D.作者在论述焦点现象的时候,很注重词语的运用,如“炸了锅”“集体营救”,形象地呈现了极端的饭圈文化。 |
A.由于粉丝群体活动具有两面性,所以尽管粉丝们能够注意在追星过程中不出现选择性失察、无条件崇拜,也难以保证粉丝文化不走向畸形。 |
B.饭圈文化出现在粉丝文化中,却是其中一种畸形的表现。 |
C.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应该注意到自己在互联网上的言行可能会产生“蝴蝶效应”,做一颗具有社会道德责任心和使命感的正能量之“星”。 |
D.只要注重对以青年为主体的粉丝进行法律约束,注重文明导向、理性价值的涵养,粉丝文化就能“向阳”生长。 |
作为农林渔牧业人群长期生活、聚居、繁衍的边界相对清楚的聚落空间和社会单元,村落的产生并非伴随人类的起源就出现的,而明显是人类进化和人类文明起源时期的产物。人类进化史表明,人类是从灵长类古猿进化而来的,属于群居型动物。这一进化过程,提供了早期村落产生的两条线索。一是群居作为动物性本能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特别是到了智人阶段,人类为了有效减少个体的生存难度,发展出了共同防御、共同发展的族群观念,因而基于血缘的聚众而居开始发生。二是由于生存的驱动,人类开始积极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发展出大量与生产生活有关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包括工具、器皿、衣物、建筑和制作它们的经验、技术,以及语言、制度、道德和原始信仰等。这一进化过程中动物性聚众本能开始向社会性聚居意识转变,基于血缘的原初氏族组织应运而生,于是,地域空间上的居民点开始与作为社会单元的氏族组织重合,具有村落内涵的聚落随之产生。
距今一万年前后,农业的出现和发展,使人类从“居无定所”的迁徙流动生活方式逐步走向定居生活。定居把人类固定在土地之上,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又稳定并扩大了定居生活,才有了早期村落的形成与发展。原始社会后期,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产生,使早期社会从氏族进化为部落,部落又发展到部落联盟。建立在氏族组织之上的村落向群团化发展,并形成以城郭为中心的地缘一体化趋势。由此,国家应运而生,中华大地逐步从分散走向统一。这是从血缘到地缘,进而再到文明的重组与整合。
国家的出现,意味着跨地域、跨血缘、跨部落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建立,国家要维系和巩固这种关系,其前提和基础是对土地和人口的全面掌控,因为二者关系到国家的人丁强弱和经济收入的多寡。因此,村落作为最基础的地域单元、生活单元和社会单元,就具有了国家层面的意义。先秦的“井田制”“授田制”和“乡遂制”,秦汉的“郡县制”“乡亭里制”都已充分表明这一点。伴随国家对村落的实际认同,“村”的概念在东汉随之出现。至唐代,国家更是构建了“村坊分治”的行政管控体系,可见,国家视野下,村落以其聚族群体性、血缘延续性和地缘一体性的特质,起到了维系和巩固国家的稳定。繁荣和发展的历史作用。
作为“聚族而居”的社会单元,中国村落是血缘关系优先的社会,属于血缘型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大致形成于宋代以后。村落共同体的形成,也意味着一个自给自足的封闭世界的产生。除田赋徭役、战争动乱等不可抗拒因素外,村落较少与外界发生联系,是一种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化的推进,近代以来的村落共同体逐步转型发展。从时间上来说,中国现代化的意识及其实践大致产生于鸦片战争前后。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再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变迁,使包括村落在内的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人力和富力为主的生产方式逐渐被批量化,规模化、标准化的机械化生产取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本瓦解,传统村落共同体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正在探索一条现代转型之路。
(摘编处胡彬彬、邓昶《变迁与转型:中国村落发展的历史逻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随着供人类长期生活的聚落空间和社会单元的出现,村落的雏形在古老的中国开始形成 |
B.农业的出现使人类逐步定居下来,私有制的出现和阶级的产生使早期社会进化为部落联盟。 |
C.先秦的“井田制”、秦汉的“郡县制”、唐代的“村坊分治”,标志着国家对村落的实际掌控。 |
D.大致形成于宋代以后的村落共同体,是一个与城市不同的基于血缘关系优先的封闭世界。 |
A.文章站在人类进化史的高度提出问题,审视人类由动物性向社会性转变的历程。 |
B.文章运用对比论证,突出以人力和畜力为主的生产方式与机械化生产的差异。 |
C.文章以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的变迁为前提,论证国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
D.文章按照从血缘到地缘再到文明的顺序展开,符合中国村落发展的历史逻辑。 |
A.人类起源与文明起源相伴而生,只有当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能促进人类进化。 |
B.如果中国社会形成了以城郭为中心的地缘一体化,国家就能避免分裂,走向统一。 |
C.洋务运动唤醒了中国人的现代化意识,迎来了社会的发展,推动了现代化的进程。 |
D.持续的改革开放,正在瓦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传统村落将走向现代转型之路。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红色文化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精神纽带。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如何擦亮红色文化的底色,让红色文化活起来,将红色基因传下去,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过去,我们创作了一大批红色文艺经典,它们成为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今,现代社会语境与传统红色故事的相关性减弱,大众审美日趋多样化,流行文化层出不穷,这些都对红色题材文艺创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红色,是血的颜色,是火的颜色,是革命的颜色。红色故事由血泪和汗水铸就,故事中天然地凝结着巨大的悲喜,隐藏着能够激发人们情感的“引线”,回顾讲述红色故事的文艺作品会发现,但凡优秀之作,无不散发着情感的温度,歌剧《白毛女》中有感天动地的父女情,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有生死相依的战友情,即便是颇具英雄主义气质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也或明或暗地埋着不少情感线索,比如,刚接触不久,少剑波就对女卫生员“小白鸽”暗生情愫。这些情感元素,不仅能增强红色故事的感染力,也起着推动叙事、塑造人物、升华主题的作用。
文艺作品中的红色故事,往往涉及党史、军史、国史中的重大史实,涉及革命先驱、党和国家领袖以及英模人物。一段时间里,不少创作者不敢放飞想象的翅膀,不愿打开人物的情感世界,把人物都塑造成了“光伟正”“高大全”,导致红色题材创作一度陷入人物脸谱化、故事程序化的怪圈,这样的作品自然难以引起读者、观众的兴趣。
因此,在红色题材创作中,创作者应注重情感元素的开掘。虽然很多红色故事发生时的时空环境与今天大不相同,但任何年代,人们的情感诉求和情感经验总是相通的,通过为红色故事注入更多情感逻辑和情感力量,能够让故事更具张力,让人物更加丰满,让整个红色叙事更加逻辑自洽、令人信服,让严肃厚重的历史和抽象的价值观念走进普通百姓的内心。
要讲出富有情感温度的红色故事,创作者首先要培养自己对红色历史的深厚感情,主动用红色文化滋养自己的精气神。另外,作品的情感温度来源于沸腾的生活,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和小故事,往往最能鼓舞人,最能打动人。所以,创作者要走进生活深处,观察生活细节,吃透生活底蕴,时刻保持对生活的敏感。
红色文艺作品,通过艺术的形式再现革命先驱、英模人物生活战斗的场景,以广闻的历史视野开展文化想象,能够唤起受众栖居于无意识母体中的民族忧患意识,进而筑牢革命历史记忆。因此,欣赏红色文艺作品,既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对红色历史的重温。
任何审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审美标准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因为一个时代审美标准的建立与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等密不可分。因此,要想用文艺作品讲好红色故事、传播红色文化,必须让作品的内容、形式、细节等符合现代审美。
(选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所构建形成的以“改革创新”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的特有文化体系和精神样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体现了文化的科学性、时代性、人民性和先进性,代表着时代进步湖流和发展要求,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欣欣向荣、蓬勃发展。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承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红色的推崇,发展了革命文化所铸就的红色品格,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传承、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持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艰苦创业、改革创新,坚持接续奋斗,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高度重视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提出用好红色文化,生动传播红色文化,强调继承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把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感召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时代主旋律激扬强劲,新时代新征程奋勇争先建功立业的精气神不断提振,在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中所构建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良好的文明生态和显著的实践效果,为现代红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基础。
正是由于红色文化的形成发展所具有的深厚坚实基础,才铸就了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独特价值和强大张力。红色文化饱含着中国伟大革命事业底色由革命烈士鲜血铺就的深刻寓意,凝结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百年奋斗的辉煌成就,积蓄着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使命的澎湃伟力,必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持续迸发出强大力量。
(选自《人民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社会语境的变化,大众审美的多样化,流行文化的层出不穷,这些对红色题材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
B.创作者需要培养对红色历史的深厚感情,保持对生活的敏感,才能讲出富有情感温度的红色故事。 |
C.我们应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同时守护好、建设好红色江山,在新时代征程上奋勇争先,建功立业。 |
D.红色,代表着血、火和革命,是中国文化独特魅力的体现,所以传承红色文化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
A.优秀的红色题材作品应将红色历史置于现代社会语境下进行审视,这样才能给予现代人心灵的启迪和精神的鼓舞。 |
B.中国文化因含有红色基因而具有独特魅力。传播红色文化,从本质上讲就是重温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 |
C.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承了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红色的推崇,也为现代红色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
D.红色文化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是新时代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撑。 |
A.近几年新创作的《江姐》,和几十年前不同体裁的《江姐》相比,更加真实细腻,格外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力求实现对人物性格的深度开掘。 |
B.青果巷二期创设青果芸台书舍,取恽寿平、唐顺之、刘国钧、瞿秋白、刘师勇、周有光六位名人及其所对应的书画、马鹿、纺织、书信、羽箭、拼音作为空间元素,打造文化活动空间。 |
C.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系列原创短视频《真理的味道》,从小角度讲述中国共产党人通寻真理的故事,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
D.《觉醒年代》将历史人物与后来成为党和国家领袖的毛泽东、周恩来等,置于同一时空环境中进行展示,并发起一场今人与上述历史人物的跨越时空的“对话” |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