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7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人。少孤,鞠于仲父宗元,从学于里人张震,善为文辞。咸平中,由乡贡试礼部、廷对皆第一。时瑞应沓至,曾尝入对,帝语及之。曾奏曰:“此诚国家承平所致,然愿推而弗居,异日或有灾沴,则免舆议。”及帝既受符命,大建玉清昭应宫,下莫敢言者,曾陈五害以谏。真宗不豫,皇后居中预政,太子虽听事资善堂,然事皆决于后,中外以为忧。真宗崩,内外汹汹,曾正色独立,朝廷倚以为重。群臣议太后临朝仪,曾请如东汉故事,太后坐帝右,垂帘奏事。丁谓独欲帝朔望见群臣,大事则太后召对辅臣决之,非大事令入内押班雷允恭传奏禁中,画可以下。曾曰:“两宫异处,而柄归宦官,祸端兆矣。”谓不听。既而允恭坐诛,谓亦得罪。自是两宫垂帘,辅臣奏事如曾议。曹利用恶曾班己上,尝怏怏不悦。及利用坐事,太后大怒,曾为之解。太后曰:“卿尝言利用强横,今何解也?”曾曰:“利用素恃恩,臣故尝以理折之。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太后意少释,卒从轻议。始太后受册将御大安殿曾执以为不可及长宁节上寿止共张便殿。曾进退士人,莫有知者。范仲淹尝问曾曰:“明扬士类,宰相之任也。公之盛德,独少此也。”曾曰:“夫执政者,恩欲归己,怨使谁归?”仲淹服其言。宝元元年冬,大星晨坠其寝,左右惊告。曾曰:“后一月当知之。”如期而,年六十一。

(节选自巜宋史王曾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太后受册/将御/大安殿/曾执以为不可/及长宁节上/寿止共张便殿
B.始太后/受册将御大安殿/曾执以为不可/及长宁节上寿/止共张便殿
C.始/太后受册/将御大安殿/曾执以为不可/及长宁节上寿/止共张便殿
D.始太后受册/将御大安殿/曾执以为不可及/长宁节上寿/止共张便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瑞应,古代以为帝王修德,时世清平,天就降瑞以应之,谓之瑞应。
B.中外,指朝廷内外。中,指宫内、内宫,负责皇帝及皇室起居。外,指外朝,丞相府属于外朝。
C.朔望,农历每月初一叫“朔”,每月十五叫“望”,而月末的最后一天叫“晦”。
D.薨,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的死叫“薨”,“不豫”“崩”专指帝王或王后的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曾精于学问,得到众人夸赞。王曾少年丧父,在叔父和乡人培养下,在文辞方面钻研较深,在后来的乡贡试中都名列第一。
B.王曾关心国事,敢于直谏陈事。皇帝在真定接受符命,大兴土木以建宫室,其他臣子都不敢劝谏,只有王曾陈述了五大危害用以劝谏。
C.王曾处事注重原则,豁达大度,不因人废事。曹利用曾经嫉妒王曾官比他大而不服气,到曹利用犯罪时,王曾反而替他辩解,但曹利用没有得到太后的谅解。
D.王曾端厚持重,且勇于担当。王曾身居相位时举荐贤能不声张,范仲淹对他不计较个人得失十分钦佩。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语句
(1)群臣议太后临朝仪,曾请如东汉故事,太后坐帝右,垂帘奏事。
(2)曾曰:“夫执政者,恩欲归己,怨使谁归?”仲淹服其言。
2022·贵州黔南·模拟预测
知识点:《宋史》古代文化常识文言文断句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文本二: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熙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问: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八年二月,复拜相,安石承命,即倍道来。安石之再相也,屡谢病求去,上益厌之,罢相。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谥曰文。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B.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C.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D.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者,指研究儒家学术的人,后泛指一般读书人。我国古代读书人推崇“儒者风范”。
B.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或泛指官吏。中国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C.风俗,指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在古代,风俗多与法度相悖,立法度须变风俗。
D.太傅,中国古代职官,“三公”之一。始于西周,东汉后各朝都有设置,但多为虚衔。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王安石先阐明给司马光回信的原因和目的。既直陈二人分歧所在,也向司马光解释了为什么上次简短回复而这次“具道所以”。
B.文本一中,王安石针对司马光提出的责难进行了辩驳。他先立后破,认为在名实相符这个前提下,司马光对他的种种指责都是没有根据的。
C.文本二中,面对国内严重旱灾,王安石认为这些都是上天运行的常数,应以治理人事应对,皇帝对此表示赞同,并说自己也正为人事而忧虑。
D.文本二中,王安石两度为相,两度被免。第一次被免,与变法招怨、被人诋毁有关;第二次被免,与自己心境变化、皇帝不再信任他有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2)安石之再相也,屡谢病求去,上益厌之,罢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廷让,字光义,其先涿州范阳人。少有膂力,周祖镇邺,以隶帐下。从世宗征淮南,以功领雷州刺史。

乾德二年春,诏领兵赴潞州,以备并寇。冬,兴师伐蜀,为四川行营前军兵马副都部署,率禁兵步骑万人、诸州兵万人,由归州进讨。入其境,连破松木、三会、巫山等砦,获蜀将南光海等五千余人,擒战棹都指挥使袁德宏等千二百人,夺战舰二百余艘。又获水军三千人,因度南岸,斩三千余级。

初,夔州有锁江为浮梁,上设敌棚三重,夹江列炮具。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遂进克万、施、开、忠四州,峡中郡县悉下。

明年正月,次遂州,州将陈俞率吏民来降。尽出府库金帛以给将士。蜀平,王全斌等皆坐纵部下掠夺子女玉帛及纳贿赂左降,惟廷让秋毫无犯。及全师雄等作乱,郡县相应,寇盗蜂起。廷让又与曹彬破之,以功改领镇安军节度,从征太原。

雍熙三年,曹彬败于岐沟关,诸将失律,多坐黜免。既而契丹扰边,时议遣将,无惬上意者。时廷让与宋偓、张永德并罢节镇在环列,帝欲令击契丹自效,乃遣分守边郡,以廷让知雄州,又徙瀛州兵马都部署。是冬,契丹数万骑来侵,廷让与战君子馆。时天大寒,兵士弓弩皆不能彀,契丹围廷让数重。廷让先分精兵属李继隆为后殿,缓急为援。至是,继隆退保乐寿,廷让一军皆没,死者数万人,仅以数骑获免。

初,廷让诣阙待罪,太宗知为李继隆所误,不之责。四年,复命代张永德知雄州兼兵马部署。是秋以疾闻,帝遣内医诊视,因上言求归京师,不俟报,乃离屯所。帝怒,下御史按问,狱具。廷让既黜,怏怏不食,行至华州卒,年五十九。帝录其旧勋,赠太师

(选自《宋史•列传第十八》,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
B.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
C.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
D.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雍熙”是年号,年号,即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有些皇帝会因祥瑞或重大事故等立号改元。
B.“行营”又叫“移营”,指行军打仗时的军营,也指统帅出征时办公的营帐或房屋。
C.“待罪”有两个意思:①古代官吏任职的谦称,意谓不胜其职而将获罪;②等待处分。文中意思是前者。
D.“太师”,官名,西周置,是辅弼国君的大臣,多为大官的加衔,并无实际的职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廷让少年时体力就特别好,后来成了周祖的麾下,跟随世宗攻打淮南,因为战功任雷州刺史。
B.刘廷让讨伐后蜀,战功卓著。在伐蜀过程中,他率领禁兵中的步兵、骑兵一万人,加上其他州的士卒一万人,从归州入后蜀,势如破竹,抓获后蜀大将。
C.刘廷让参加过很多次战斗,在攻打夔州时,虽然敌人守备森严,但刘廷让最终也攻占了夔州。
D.刘廷让深得皇上的信任,他在与契丹的战斗中失败,几乎全军覆没,但因为受到的宠信,最终没有受到任何责罚。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蜀平,王全斌等皆坐纵部下掠夺子女玉帛及纳贿赂左降,惟廷让秋毫无犯。
(2)是秋以疾闻,帝遣内医诊视,因上言求归京师,不俟报,乃离屯所。
阅读下而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干字直卿,福州闽县人。父瑀,在高宗时为监察御史,以笃行直道著闻。瑀没,干往见清江刘清之,清之奇之,曰:子乃远器,时学非所以处子也。因命受业朱熹。宁宗即位,熹命干奉表,补将仕郎。熹病革,以深衣及所著书授干,手书与诀曰:吾道之托在此,吾无憾矣。讣闻,干持心丧三年。时韩侂胄方谋用兵,吴猎帅湖北,将赴镇,访以兵事。干曰:闻议者谓今天下欲为大举深入之谋,果尔草草,必败。猎雅敬干名德,辟为荆湖北路安抚司激赏酒库,事有未当,干必输忠款力争。江西提举赵希怿辟为临川令,岁旱,劝粜捕蝗极其力。改知新淦县,吏民习知临川之政,皆喜,不令而政行。寻知汉阳军,值岁饥,籴客米、发常平以振。制置司下令,欲移本军之粟而禁其籴,干报以乞候干罢然后施行,荒政具举。旁郡饥民辐凑,惠抚均一,春暖愿归者给之粮,不愿者结庐居之,民大感悦。所至重庠序,先教养。其在汉阳,即郡治后凤栖山为屋,馆四方士,立周、程、游、朱四先生祠。以病乞祠,主管武夷冲祜寻知安庆府至则金人破光山而沿边多警安庆去光山不远民情震恐乃请于朝城安庆以备战守不俟报即日兴工城成,会上元日张灯,士民扶老携幼,往来不绝。是岁大旱,干祈辄雨。后二年,金人破黄州沙窝诸关,淮东、西皆震,独安庆按堵如故。继而霖潦逾月,巨浸暴至,城屹然无虞。民德之,相谓曰:不残于寇,不滔于水,生汝者黄父也后同僚忌之,干遂归里,弟子日盛,巴蜀、江、湖之士皆来。编礼著书,日不暇给,夜与之讲论经理,亹亹不倦,借邻寺以处之,朝夕往来,质疑请益如熹时。既没后数年,又特赠朝奉郎,谥文肃。

(节选自《宋史·黄干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寻知安庆府/至则金人破/光山而沿边多警/安庆去光山不远/民情震恐/乃请于朝/城安庆以备战守/不俟报/即日兴工/
B.寻知安庆府/至则金人破光山/而沿边多警/安庆去光山不远/民情震恐/乃请于朝城/安庆以备战/守不俟报/即日兴工/
C.寻知安庆府/至则金人破光山/而沿边多警/安庆去光山不远/民情震恐/乃请于朝/城安庆以备战守/不俟报/即日兴工/
D.寻知安庆府/至则金人破/光山而沿边多警/安庆去光山不远/民情震恐/乃请于朝城/安庆以备战/守不俟报/即日兴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心丧,古时老师去世,弟子不着丧服而心存哀悼,有如守丧,文中指黄干对朱熹执心丧之礼。
B.常平,古代调节米价之法,谷贱时增价籴入,贵则低价卖出,文中指为调节米价所建“常平仓”。
C.庠序,商称“庠”,周称“序”,文中泛指学校教育,与《寡人之于国也》“谨庠序之教”中“庠序”义同。
D.观,初指宫廷中高大的楼台,文中指宋代官员老病者或因故自请者,享受其俸禄所住的道观。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干师承贤哲,备受恩师倚重。黄干师从理学大家朱熹,朱熹不但指点他入仕为官,更在病重时将自己平日所穿深衣和撰写的书稿交付于他,对他寄予殷切期望。
B.黄干眼光独到,对时局有远见。韩侂胄谋划举兵北伐,黄干却认为草率出兵,必将失败,这一见解也与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看法不谋而合。
C.黄干为政有方,政绩较为突出。在临川时他劝百姓卖粮、捕蝗虫以抗旱灾;汉阳遭灾时他大胆赈灾,极力垦荒;主持修筑的安庆城池,历经战乱和大水都安然无恙。
D.黄干为政之外,不忘弘扬理学。在汉阳时,他修造房屋为四方来访士人提供住所,为理学的四大名家修建祠堂;归乡后仍不辞辛苦为弟子以及远方之士讲论经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改知新淦县,吏民习知临川之政,皆喜,不令而政行。
(2)民德之,相谓曰:“不残于寇,不滔于水,生汝者黄父也。”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