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8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申纪兰,山西省平顺县西沟乡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2001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年轻时候的申纪兰不仅会劳动,而且有想法。申纪兰不仅带领同村妇女下地,还为她们同样争取到了和男劳力一样的工分,西沟村彻底实现了“男女平等,同工同酬”。此后,“男女同工同酬”被写入了新中国的宪法。

1954年第一次骑毛驴到长治市,坐敞篷车辗转到太原,转火车到北京参加全国人代会。”申纪兰现在是唯一一位从第一届连任至第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已经连续65年出现在全国人大会场。

几十年来,申纪兰对群众普遍关心的各种问题都提出过建议和议案。她说:“下至农村上至国家大事,我都要举手,不说句公道话,还叫什么人大代表?”

改革开放以来,在申纪兰等党员的努力下,西沟村成为了农、林和农产品加工、旅游餐饮业齐备的新农村。

(摘编自《群英荟萃——改革开放以来涌现的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共产党员网20181016)

材料二:

据报道,81岁的申纪兰10日在北京梅地亚中心接受了德国《世界报》记者的采访。

“哪位领导人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申纪兰稍作停顿后认真地说:“一次跟一次不一样。从当时讲,那时候毛主席带领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解放了全中国,见到毛主席我很激动。从现在发展说,胡锦涛总书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带领全国人民走向小康社会,我同样激动。”

“你说男女平等,但人大代表中妇女只有20%,并没有完全平等!”

面对尖锐的提问,申纪兰说:“拥有同等的地位,不一定有一个男代表就非得有一个女代表。人民代表代表人民,谁有能力,人民选谁,谁就当,这同样是平等。”

“中国经历了很多历史的起伏,比如‘文革’”,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申纪兰平静地答道:“每一个工作都有矛盾,我们都是在矛盾中生活,在矛盾中成长,有矛盾是正常现象,应该正确看待这个问题。”

“下一届还要继续当人大代表吗?”

申纪兰看着这位记者,笑了笑说:“当不当代表,我说了不算,群众选我,我就当,不选我,我就当不了。不过,不管能不能当上代表,我都会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尽心做好应做的事情。”

采访结束后,德国记者以一种敬佩的口气赞叹:“她是一个有信仰的坚强女性。”

摘编自《德国媒体采访申纪兰:她是一位有信仰的坚强女性》,中国新闻网 2020 3 11 日)

材料三:

申纪兰一生有太多传奇。比如,申纪兰最初是不识字的,但经过埋头苦学,逐渐拥有了一定的文化水平;再比如,她就任山西省妇联主席前,向组织提出不转户口、不定级别、不脱离劳动等“六不”请求。

“不是西沟离不开我,是我离不开西沟。我的根在农村,我只是一名农民”,一生不改纯粹本色的申纪兰这样说。她担任一些村办企业的董事长,企业产品打着她的商标,但许多人并不知道,她既无股份,也不领工资,没从中拿一分钱。

然而多年来,申纪兰一直遭遇标签化之痛。其实,申纪兰的人生是丰富的。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申纪兰就倡导男女同工同酬,而在此之前,她发动当地妇女走出家门到田间劳动。迈出这一步,在当时颇不容易。

斯人已远去,但她的初心和精神,值得我们体味和弘扬。我们应告别一个被脸谱化的申纪兰,记住一个丰富的申纪兰。

(摘编自《告别脸谱化,记住一个丰富的申纪兰》,《羊城晚报》2020 6 30 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现在唯一一位从第一届连任至第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曾获得“100 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等荣誉。
B.从争取“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到参与推进西沟村的新农村建设,申纪兰始终坚持“我的根在农村”,为人民谋福祉。
C.申纪兰坚守初心,自己对国家的关心、对人民的关心,应做好的事情的尽心,与“能不能当上代表”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D.申纪兰担任一些村办企业的董事长,她并未从中获利的事实,几乎人人知晓。因此他人将申纪兰进行了脸谱化、标签化。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纪兰在第一届连任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几十年中,对群众普遍关心的各种问题都提出过建议和议案,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优秀共产党员。
B.申纪兰对“平等”有着深刻的理解,对人民代表做出了生动有力的阐释,有力地回应了德国记者关于中国“并没有完全平等”的尖锐提问。
C.申纪兰经过埋头苦学,从最初是不识字的农村妇女,成长为逐渐拥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的新时代妇女,这种精神值得我们体味和弘扬。
D.上述三则材料围绕着“申纪兰”这一人物话题来展开,三则材料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展示了申纪兰的形象,组合具有较强有机性。
【小题3】年级要求各班级代表在“数风流人物——建党百年人物志”主题活动中介绍申纪兰,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列出介绍的内容要点。
21-22高二上·广西南宁·阶段练习
知识点:传记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2015 年10 月5 日,北京时间17 时30 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秘书乌尔班·伦达尔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宣布,将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初闻屠呦呦的人,都会为她的名字所吸引。“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的名字取自《诗经·小雅》中的名句。而根据朱熹的注释,这里的“蒿”指的正是青蒿。1955 年,她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其后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时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
1967 年,疟疾肆虐越南战场,越方向中国求助。1967 年5 月23 日,全国60 多家科研单位、500 多名科研人员组成的科研集体,悄悄开始了一项特殊的使命,代号“523”,研究的指向明确——找到防治疟疾新药。两年后,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也参与进来。
那一年,屠呦呦39 岁。她仅有大学本科学位,也被召集加入“523”项目。因为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在那个资深科学家大部分已被打为右派的年代,屠呦呦很快被任命为研究组组长,带领一个小组的成员开始查阅中医药典籍,走访老中医,埋头于那些变黄、发脆的故纸堆中,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屠呦呦研究组耗时3 个月,从两千多个方药中筛出640 个,又锁定到一百多个样本,最终入选的胡椒“虽对疟原虫抑制率达84%,但对疟原虫抑杀作用并不理想”。青蒿是当时的191 号样本,虽然曾经有过68%的抑菌率,复筛结果却一直不好。
屠呦呦开始系统地查阅古代文献,希望能在古籍中找到只言片语,而这还真被她找到了。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决定,用沸点只有35℃的乙醚代替水或酒精来提取青蒿素。这抓住了“牛鼻子”——温度正是青蒿素提取的关键,过高的温度将破坏青蒿素的性质,使其抗疟性丧失。在发现青蒿素的有效性和温度的关系后,屠呦呦又做了几件事。
“文革”期间,没有办法做新药的临床试验。为了疟疾病患的福祉,屠呦呦和同事们勇敢地成为了青蒿素的第一批志愿受试者。在确认了青蒿素提取物对人体是安全的情况下,他们前往海南省,在患有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的病人身上试验该提取物的有效性。临床试验的结果激动人心:经治疗的病人疟疾症状迅速消失,这些症状包括高烧和血液中的寄生虫数量。而采用氯喹(治疗疟疾的传统药物)治疗的病人却没有这些临床收益。
积极的临床结果指引着屠呦呦研究组再接再厉。他们接着分离纯化了青蒿的抗疟有效成分,屠呦呦研究组将其命名为青蒿素。著名生物学家和医学家、同为诺贝尔奖得主的约瑟夫·戈尔斯坦曾总结,揭示(发现)和创造(发明)是生物医学进步的两条不同的路径。屠呦呦研究组在完成科研征程的第一步——发现青蒿素后,接下来就要进入下一步——创造,即把自然界的分子转变为药物。
1986 年,青蒿素获得了我国颁发的一类新药证书。青蒿素类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一种能够在疟疾早期阶段扼杀疟原虫的有效药物。目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一项特殊历史时期的任务,最终转化成了全人类对抗疾病的武器,拯救了数不清的生命。
10 月5 日下午,从电视上得知获奖消息时,以为还是哈佛大学医学院颁发的华伦·阿尔波特奖。“这个刚闹完,又出来个诺贝尔奖。”老人皱着眉头。媒体蜂拥而至。几经争取后,10 月6 日上午,几家中央媒体的记者得以进入她家中进行采访——从2011 年因获得拉斯克奖而声名鹊起后,她几乎拒绝了所有的采访。
85 岁高龄的屠呦呦听力已经不好,每个问题都要重复几遍才能听清。她准备了一张纸,算是“标准答案”,一上来就拿在手里,对着念了一遍:“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个很高的荣誉。青蒿素研究获奖是当年研究团队集体攻关的结果,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也标志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这份“标准答案”也许恰恰让我们明白了为什么这位无博士学位,无留学经历,无两院院士头衔的“三无”科学家能够取得这样举世瞩目的成就。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恐怕当年给屠呦呦起名的父亲,也不曾料到这《诗经》中的迎宾之曲真的迎来了一个济世之才,更不会想到那句“食野之蒿”竟成了一个神奇的预言吧。
(根据《人民日报》海外版、百度百科、《中国教育报》、中华网等整理)
相关链接
①“诺贝尔的奖项发展到今天,更多是用来对科学家一生的贡献做总结性表彰,而不仅仅是表彰近期的成就。”(摘自《新京报》)
②“他们(屠呦呦和张亭栋)作出的贡献,在我看来,值得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而他们在国际国内的认可都远低于他们的实际贡献。两位皆非院士,其中一人可能从未被推荐过。……最重要的是,这些药物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我们应该推崇他们的工作、肯定他们的成就。”(摘自原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的《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屠呦呦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其后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时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她因此患上中毒性肝炎。
B.39 岁的屠呦呦仅有大学本科学位,却也被召集加入“523”项目,是因为她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她耗时3 个月,从两千多个方药中筛出640 个,又锁定到一百多个样本也证明了她的勤奋。
C.屠呦呦决定用沸点只有35℃的乙醚代替水或酒精来提取青蒿素,是受到了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启发,而事实证明,温度正是青蒿素提取的关键,过高的温度将破坏青蒿素的性质,使其抗疟性丧失。
D.在确认了青蒿素提取物对人体是安全的情况下,屠呦呦和同事在患有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的病人身上试验该提取物的有效性。临床试验的结果激动人心:经治疗的病人疟疾症状迅速消失,这些症状包括高烧和血液中的寄生虫数量。而采用氯喹治疗的病人却没有效果。
E.“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诗句出自《诗经·小雅》,是一首迎宾之曲,该诗曾经被曹操化用入《短歌行》。文尾所说的“神奇的预言”是指诗句恰好将“呦呦”的名字与“蒿”联系在了一起。
【小题2】屠呦呦在提取青蒿素过程中展现出她身上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在开篇和结尾处引用《诗经》,有何作用?
【小题4】屠呦呦对获得诺贝尔奖和提取青蒿素的功劳归属问题有何看法?请联系文本并实际谈谈你的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画家黄永厚

黄永厚生于1928年。小时候有一次发高烧,都被父母卷进芭蕉叶里了,但又活了过来,真是命大。命大,父母寄予厚望。有一回文庙祭孔,父亲分到一块从“牺牲”架上割下来的肉,拿回来先让永厚舔一下,再让大家享用。这成为永厚与传统文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哥哥黄永玉在厦门读书,念念不忘自己的弟弟,把钟爱的画册寄给永厚。好一个黄永厚,无师自通,在院子的大照壁上画起画来了,个子太小,索性爬上梯子高空作业。黄永厚十四岁时被抓了壮丁,因画了一幅《诺曼底登陆》就当上中尉,后来考上黄埔军校。风云变幻,还没打仗,部队起义他又成了解放军。在部队里,他还是画画。1954年,考上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在广州画户外广告。命运多舛,l959年他又被迫离开广州,从此颠沛流离,过了二十多年的穷日子。直到1980年回到北京,做了自由画家,动荡的生活方告结束。

多难的人生反而增加了黄永厚对生活的热爱,养成了他独特的生活态度,培育了他卓异的绘画风格。他视读书为第一生命,涉猎广泛。上了年纪后,更加关注社会人生。他说:“人不能在云里雾里活着,大事面前不敢表态,什么玩艺儿,冷血!”但他又十分低调,深居简出,淡泊明志,尽人皆知。

黄永厚几乎不办画展,不肯出书。一次范曾对他说:“我介绍你去日本办画展吧,不过,你画李白就李白,画杜甫就杜甫,别扯远了。”黄永厚不肯削足适履,终于没去。他常把拿重金前来购画的人拒之门外,但又可以把画随便塞进一个信封,寄给熟悉的或是陌生的朋友。当前,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画家比比皆是,他对此不屑一顾。但他认为人各有志,不必非议。他的孤傲中,有一种顽固的自信。

黄永厚的人物画独具一格,他笔下的魏晋人物,长发纷飞,衣裾飘扬,袒胸露腹,粗砺怪诞,一副孤高傲世的架势。了解黄永厚的人都说他画的是自己,刘海粟给他的条幅是“大丈夫不从流俗”。

冰炭同炉,这就是黄永厚。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永厚幼时大病不死、舌舔文庙祭品,与他日后成为画家没有直接联系,但这些记叙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B.黄永厚认为没必要给不看画的人看画,所以最终没有接受范曾让他前往日本办画展的建议。
C.黄永厚坚信自己创作的价值,但他对现在越来越多的画家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做法也不作批评。
D.黄永厚画的历史人物,不论是魏晋还是唐代,均独具一格,不从流俗,不求形似,重在表达自己的情怀。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
【小题3】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进喜,1923年10月8日出生于甘肃省玉门县赤金堡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50年春,王进喜通过考试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在老君庙钻探大队当钻工。他勤快、能吃苦,各种杂活抢着干。

1960年2月,东北松辽石油大会战打响。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到达萨尔图,下了火车,他一不问吃、二不问住,先问钻机到了没有、井位在哪里、这里的钻井纪录是多少,恨不得一拳头砸出一口井来,把贫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1205队的钻机到了,没有吊车和拖拉机,汽车也不足。王进喜带领全队工人“人拉肩扛”把钻机卸下来,运到萨55井井场,仅用4天时间,把40米高的井架竖立在茫茫荒原上。井架立起来后,没有打井用的水,王进喜组织职工到附近的水泡子破冰取水,带领大家用脸盆端、水桶挑,硬是靠人力端水50多吨,保证了按时开钻。萨55井于4月19日胜利完钻,进尺1200米,首创5天零4小时打一口中深井的纪录。1205钻井队准备往第二口井搬家时,王进喜右腿被砸伤,他在井场坚持工作。由于地层压力太大,第二口井打到700米时发生了井喷。危急关头,王进喜不顾腿伤,扔掉拐杖,带头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最终制服了井喷。房东赵大娘看到王进喜整天领着工人没有白天黑夜的干,饭做好了也不回来吃,感慨地说:“你们的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哪!”余秋里得知后,连声称赞大娘叫得好。在第一次油田技术座谈会上,余秋里号召会战职工“学铁人、做铁人,为会战立功,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

王进喜是吃苦耐劳的实干家,也是科学求实的典范。在科技领域,他以“识字搬山”的意志克服意想不到的困难,刻苦学习,带领工人们以创造性的劳动,创出一个又一个优异的成绩。1961年2月,王进喜被任命为钻井指挥部生产二大队大队长,负责管理分布在大荒原上的12个钻井队。他经常身背干粮袋,骑着摩托车或步行,深入到各井场,调查研究,检查工作,帮助基层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当了大队长后,他深感没文化开展工作困难,拜机关干部为师,抓紧一切机会学文化。他说:“我认识一个字,就像搬掉一座山。我要翻山越岭去见毛主席。”经过两年多的时间,铁人已经可以独立地看报、读文件,甚至可以列出简单的发言提纲了。王进喜学习技术知识始终坚持学以致用。他带领工人们不断地从实际需要出发搞技术革新。为提高钻井速度,他和工人改革游动滑车。为打好高压易喷井,他带领工人研究改进泥浆泵。为提高钻井质量,他和科技人员一起研制成功控制井斜的“填满式钻井法”。他还在多年的钻井工作中摸索出一套高超的“钻井绝技”,能根据井下声音判断钻头磨损情况。

铁人王进喜从普通工人成长为领导干部,但他功高不自傲,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对工人和家属关怀备至,而对自己和家人却严格要求,一辈子甘当党和人民的“老黄牛”。他一边参加劳动一边听取群众意见,解决工人的实际问题,成为大家的知心朋友。他看到天冷时工服不保暖,工人挨冻,就到缝补厂建议把棉工裤后腰加高加厚,给工人做皮背心和皮护膝。钻井生产、生活特别是住房、吃粮面临困难时,他利用工余时间带领职工和家属开荒种地,烧砖、割苇,盖“干打垒”住房,让工人和家属“吃饱肚子去会战,回来有个舒服窝”。大队驻地离市镇比较远,工人和家属买粮、邮信、看病都不方便,他又带领职工家属想方设法办起了商店、粮店、邮局、豆腐坊、卫生所等,建起了设施比较齐全的生活基地。钻工子女没处上学,整天在荒原上玩耍,他带领人们在大队机关附近支起一顶帐篷,建起了大队第一所小学——帐篷小学。铁人王进喜对自己和家人要求非常严格。铁人家是个大家庭,全家10口人,弟妹子女还要上学。为了维持全家生计,王进喜叫老母亲管账,精打细算过日子。会战工委和各级党组织都想尽办法对困难职工给予补助,像王进喜这样的情况可以享受每月30元的“长期补助”,但王进喜自己从来不花,他把这些钱都补助给困难职工了。铁人患有严重的关节炎,上级为照顾他,给他配了一台威力斯吉普车。王进喜自己很少坐,就用它来给井队送料、送粮、送菜,拉职工看病,完全成了公用车。可老母亲病了,是铁人的大儿子用自行车推着去卫生所。与他的爱人同期来油田的家属多数已转成正式职工,他的爱人却一直是家属,在队里烧锅炉、喂猪。他甘当党和人民的“老黄牛”,为我们树立了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的公仆形象。

玉门会议期间,王进喜胃病发作。后确诊为胃癌晚期。1970年11月15日王进喜同志因医治无效不幸病逝,享年47岁。新闻媒体纷纷报道了铁人王进喜逝世的消息和他的英雄事迹。大庆油田做出了“向铁人王进喜同志学习”的决定。大庆精神是石油战线老一辈领导人和广大石油职工在困难的时候、困难的地方、困难的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在开发建设大庆油田的实践中逐步培育和形成的,是战争年代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大庆精神都是激励人们不断奋进的重要精神力量。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王进喜不等不靠,条件困难时,他带领工人“人拉肩扛”把钻机运到井场,竖起井架。
B.因操作不慎,第二口井发生井喷,王进喜带头跳下去用身体搅拌泥浆,才制服了井喷。
C.王进喜不想麻烦赵大娘做饭做菜,就领着工人没有白天黑夜的干,饭菜也不回来吃。
D.王进喜的爱人喜欢烧锅炉、喂猪,别的家属多数已转成正式职工时,她一直坚持不转。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进喜抓紧一切机会学文化,学好文化唯一的目的就是要翻山越岭去见毛主席。
B.王进喜带领职工和家属开荒种地、烧砖、割苇、盖房,也是为了把生产搞上去。
C.王进喜一家人精打细算过日子,却把自己的“长期补助”,都补助给困难职工。
D.王进喜功高不自傲很少坐上级给他配的车,把车给了井队当公用车拉人送物。
【小题3】下列选项,不是从实际需要出发搞技术革新的一项是(     
A.王进喜和工人改革游动滑车。
B.王进喜带领工人研究改进泥浆泵。
C.王进喜和科技人员一起研制成功控制井斜的“填满式钻井法”。
D.王进喜能根据井下声音判断钻头磨损情况。
【小题4】请简要分析选文的写作思路。
【小题5】大庆精神就是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广大石油工人在实干中体现出来的精神,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大庆精神的内涵。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