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2 组卷8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梦境定理

你是否有这样的感觉,经常在梦中经历危机,包括战斗、被追杀、赤身裸体、跳下悬崖、溺水等等,其实这是一种模拟行为,芬兰的认知心理学家安蒂认为,在人类的睡眠阶段出现类似模拟逃跑的过程其实是一种行为遗留。进化心理学观点是,在梦中模拟逃跑是一种人类从未消失的生存本能,做梦的时候好比在夜间,而在夜间逃跑毫无疑问是最安全的逃跑时间,可以认为梦是一种适应进化威胁的过程,在梦境中模拟逃跑有助于我们在现实中脱离危机。

美国加州理工记忆研究所曾进行一项实验,在白天将一只小白鼠放入人造迷宫中,让它在迷宫中呆一整天,记录下小白鼠在不同位置的神经冲动状态,到了晚上小白鼠睡眠过程中,发现了小白鼠的神经冲动模式与白天接近,其实这是小白鼠在梦中回忆迷宫细节的过程,于是心理学家们得出结论,动物包括人类在梦境中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我们在梦境中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远超出白天。人类的记忆能力理论上没有限制,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大脑会对信息进行筛选,是如何筛选的呢?在白天,你接受了大量的信息,包括新的人物形象、生活细节,显然我们无法完整的记忆,梦境则是一个回忆整理的过程。

上个世纪90年代,心理学家米奇森提出了一个在当时极具争议的理论,人类做梦的本质是为了快速遗忘。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多数时候,我们会很快忘记梦境内容,因为大脑会帮助你遗忘。他认为大脑可以看做一台电脑,在白天,我们的大脑接受各种各样的数据,但是它对数据的处理方式是固定的,到了晚上我们睡觉的时候,大脑开始接受随机数据,而白天的处理方式不再适用,而只有通过梦境建立随机的处理方式,所以梦境具有随机信息处理功能,是大脑的关键程序,遗忘则是正确的执行过程。

研究梦境的心理学家哈德曼在讨论情绪学习过程中,提出了一个猜想,他认为,做梦的过程可以理解为人类大脑对一些复杂情绪进行处理的过程,而梦境确实是一个比现实更加安全的地方,在现实不敢建立的连接都可以在梦境中实现,在我们看来梦境内容是妄想,其实是大脑具有防御性的决定,那么是否可以借助梦境这个特性来进行绝对安全的情绪治疗,梦境是一个缺乏压抑感,心理防御不足的场所,心理治疗也是最有效的。

材料二:

梦境实践——四大梦的故事

庄生晓梦

庄子有一天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梦境逼真到让庄子忘记了本我,认为自己就是蝴蝶,在梦中他极力寻找自己这个蝴蝶到底在哪。结果梦醒之后发现自己还是庄子,导致一时分不清到底自己是庄周梦见了蝴蝶,还是自己是蝴蝶梦见了庄周。

人世间真真假假,是非难辨,眼见也不一定为实。遇事沉着冷静,不盲信他人,不轻易下结论,不评判他人的好坏。坚定自己的内心,做最真实的自己。无愧于心,方能乐得逍遥。

黄粱一梦

唐朝道士吕翁碰见一个叫卢生的人。卢生抱怨自己壮志未酬,家境惨淡。吕翁拿来自己的枕头给他,说:“你枕着我的枕头,就能实现你的志向。”梦中卢生回家,娶妻中举,当上宰相,经历人生大起大落、生离死别。

醒来后发现是梦,十分急切。吕翁说:“人生所经历的辉煌,不过如此啊。”卢生郁闷许久恍然大悟:“这是先生你遏止我的欲念啊,我哪能不接受教诲啊!”磕头谢恩后离去。

人的欲望是个无底洞,辉煌也是一生,简单也是一辈子。身外之物终是浮云,与其追求外在,不如修炼自己的内里。少做那些虚幻不实际的梦,认清自己和现实,才能让自己活得轻松,活的自在。

江淹梦笔

江淹年轻有为,是一个有名的文学家。可是年纪大了之后,文章变得平淡无奇,甚至连连退步。有一次,江淹在亭中午睡,一个自称郭璞的人,向他索笔,说:“文通兄,我有一支笔在你那儿已经很久了,现在应该可以还给我了吧!”江淹听了,顺手从怀里取出一只五色笔给他。据说自此之后,江淹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好文章了。

有时候,梦是假的,事实却是真的。不论是才华也好,人情也罢,都有用完的那一天。只有不断充实自己,为感情注入新的基石,才能长久维护好家庭、亲戚和朋友,才能在社会中怡然自得。

南柯一梦

唐代有个叫淳于棼的人,生日那天喝得大醉,睡着了梦见两个紫衣使者请他上车,马车朝大槐树下一个树洞驰去。洞中是“槐安国”,他娶了公主,出任太守,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后来敌国入侵,家破人亡。淳于棼惊醒,原来是大梦一场。

人生有很多经历就像这南柯一梦一样,或空欢喜一场,或有惊无险。鲜花不会因为凋零就放弃绽放,我们也不能害怕没有结果就不去付出。你只管努力,惊喜一定就在来的路上。

材料三:

梦境赏析

画作简介:

创作《梦》之前,47岁的毕加索与一位长着一头金发、体态丰满、容貌美丽的17岁少女初次相遇,从此,这位妙龄少女便成了毕加索的热恋情人和专职绘画、雕塑模:特儿。在这一幅具有立体主义风格的作品中,画家既表现了少女肉体之美,也表现了他自己对精神和肉体完美结合的追求。

毕加索64岁时给她的生日贺信中说:“在这个世界上,与你相遇才是我生命的开始”。这幅画作可以说是毕加索对灵与肉的最完美的体现。画面用线条勾勒女人体轮廓,并置于红色背景之前,肢体没有做分解,只是稍稍夸张的划分。色彩也极其单纯。《梦》与《镜前的女人》属于毕加索立体派和新古典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是形象极端自由性——线条和色彩自由组合的杰作。

用荣格的一句话来说:“无意识的集合体。”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梦境中的模拟逃跑过程是行为遗留,有助于我们在现实中脱离危机。
B.人在做梦的时候具有很强的回忆学习能力,并能对信息进行高强度的筛选。
C.米奇森认为梦境是一个主动遗忘的过程,其本质是快速遗忘。
D.情绪治疗属于一种梦境幻想与现实交替的过程,此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小题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庄生晓梦中庄子通过对梦中变化为蝴蝶和梦醒后还是庄子的事件的描述与探讨,点明了人不可能确切的区分真实与虚幻,以及生死物化的观点。
B.黄粱一梦的故事告诉我们荣华富贵并不是长久的,美好的事物总是转眼成空,常比喻梦寐以求的愿望落空。
C.江淹梦笔常用于比喻才思减退,如“宋玉悲秋愁闷,江淹梦笔寂寞”,相近的词语有“江淹才尽”“梦笔生花”“江郎才尽”。
D.南柯一梦比喻世事无常,所有的荣华富贵终有一天会离我们而去。生活无需执着于结果,要好好珍惜拥有的时光。
【小题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不能体现“梦境”的一项是(     
A.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苏轼
B.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罗贯中
C.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
D.故国梦重归,觉来双垂泪。——李煜
【小题4】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画作的含义。
【小题5】古代人常云“梦境乃吉凶之兆”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这句话。
21-22高一上·湖北黄石·阶段练习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艺术空白美可表现在艺术创作的各个方面。就我的理解,艺术空白的意思就是对那一些能够激发人们想象的地方进行画龙点睛的提示,通过暗示或隐喻这一中介,将真正艺术想象的空间及作品所要表达的真正艺术内涵和意蕴留给欣赏者、接受者,以最少的笔墨从侧面间接地而不是直接地展示作品的艺术魅力。中国国画的疏可走马、影视的空镜头和书法的飞白之说等等,就既是一种艺术手法,同时也是一种对艺术空白美的表达。

其基本手法恰如司空图在其《诗品·含蓄》中概括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不著一字之处正是艺术想象的空间之所,尽得风流也就是艺术空白美的获得。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有不少费尽笔墨直接描写美女的篇什,使用诸如柳眉杏眼”“樱桃小口之类的语言加以铺写,而它们往往事倍功半,艺术效果并不理想,还往往被讥为落入俗套。而真正成功的能代表中华民族艺术精神的,则是那种具有艺术空白美质素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式的描写。

在具体创作中,东汉乐府诗《陌上桑》对秦罗敷形象的刻画,算得上是佼佼者之一。诗中写道: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里,作品巧妙布,从侧面烘托了秦罗敷的美貌。对秦罗敷的身材面貌未作直接的描绘,而其艺术效果却令人十分满意,可谓事半功倍。其妙就妙在作品对真正所要表现的东西不,留下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让欣赏者、接受者尽情领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空白美的特别风味。

(摘编自周莹洁《艺术空白美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艺术创造性地运用空白,能使主体创造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这里的主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作家和艺术家的创作主体,二是作为欣赏者的接受主体。

空白效果与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的共同创造分不开,但从逻辑上看,空白首先应是创作主体创造的产物。空白产生大致有三种情况。其一,作家对自己脑子里形成的意象已经有了较为确定的把握,但囿于特定形式的限制,难于充分表达;或是认为过于完备的表达,反而不利于显现意象的丰富性,于是宁可留下一点空白,让欣赏者结合已经描绘出的意境去体会。这种空白是作家计划之内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二,作家通过对客观对象的观察和体验,结合他既往的经历,开始意识到了出现在脑海中的意象的丰富内涵,但此时的认识仍朦胧,于是宁可留下一点空白,让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规律充分发挥作用。其三,作家估计到欣赏者在审美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心理反应,有意识地在作品的某个部分留下一点空白,以作为诱发这种心理活动的催化剂。从艺术空白产生的三种情况看,足见空白都是作家为某种艺术目的有意为之的,是作家创造性本质力量的显现。

艺术美,得力于作家创造性本质力量的物化。空白引入作品,增加了作家对他手中材料施以主观性、情绪性再处理的自由。在构思时,他就不受自然时空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打破时序,拓展空间,依主体的需要和特定的时空观,将不同时间、地点的场景情节集中起来,加强时空跳跃的连贯性。于是,作家便扩大了艺术创造的回旋余地,能开放思路,以自由空灵的审美创造为核心,寻找新颖独特的富有魅力的表达方式。如果说作品中的有墨处还不足以显示作家的创造性,那么作品中那些无墨处最能淋漓尽致地把作家的创造性展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作品中的空白正是作家的智慧之窗。八大山人的画,世人公认最有个性。研究者指出,其个性多在构图中。他的构图特点在于空间多变、开阔,计白为墨,不着一笔而景象万千,空白之意都落在画的主体上。从八大山人的画以留空白取境见长的构图特点中,可以想见空白在他手里,成了他抒情写意的自由空间。

一部作品的诞生,当然得力于作家创造性劳动,但其价值的显现,必须经过欣赏者的再创造。在欣赏过程中,欣赏者对作品提供的意象进行理解,再作新的组合。理解和组合,要参入欣赏者的补充。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对作品内容的展开、情节的推进都不断作出期待、预测和判断。如果一部作品中的每句话都符合欣赏者的预测,情节发展完全在意料中,读起来毫不费力,言尽意尽,创作就意味着失败。作家的任务之一,就是将作品化为想象的种子,播入欣赏者的心田,诱发欣赏者的审美创造,使其自觉或不自觉地与作家共同完成创作。

要能够让欣赏者的审美创造性得以充分自由地发挥,就作品而言,应该留空白。这些空白是一些未定点,有着内涵上的多值广泛性,是欣赏者心灵之鸟自由翱翔的空间,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欣赏者二度创造的需要。

(摘编自吴道文《漫话艺术空白》)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空白美存在于各个艺术门类中,比如中国国画的“疏可走马”、影视的“空镜头”和书法的“飞白”等。
B.“不著一字”不是一字也不着,而是用最少的笔墨从侧面着笔,激发欣赏者领略“尽得风流”的艺术美。
C.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对脑海中的意象没有确定的把握时,会留下相应的空白,此类空白属于计划外的空白。
D.作品中的空白可以让欣赏者的审美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实现对作品的二度创造,丰富作品的内涵。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式的具有艺术空白美的描写,是真正能代表中华民族艺术精神的。
B.空白首先是创作主体创造的产物,如果艺术家不留下空白,欣赏者的主体创造性将无从谈起。
C.空白是作家创造力的展现,越是优秀的作家,作品中留下的空白越多,激发读者想象的空间越大。
D.八大山人的画以空白取境写意,这与《陌上桑》塑造秦罗敷的美貌从侧面着笔有着本质的不同。
【小题3】下列选项不具有材料中所说的“艺术空白”的一项是(     
A.《琵琶行》中,诗人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诗句从侧面描写了琵琶女演奏结束后的情景。
B.齐白石画虾形神兼备,生动有趣,在简括的笔墨中展现游弋水中的群虾。画家对水不着一墨,但尺幅上却给人水汽氤氲的感觉。
C.《品园》中提到在进入留园时,有一条狭长的进口,仅见漏窗中隐现池石;及至转身时,才觉已置画中,得借景之妙。
D.《雷雨》第二幕中周朴园见到侍萍的一句台词:“哦,你,你,你是——”,展现了周朴园当时剧烈的心理活动。
【小题4】材料二的结构清晰、严密,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5】《红楼梦》第九十八回,林黛玉得知贾宝玉迎娶薛宝钗的消息后,暴病不起,临终前她突然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话未说完就气绝身亡。作者有意留下了一个空白。请结合材料内容,从空白在发挥主体创造性作用的角度谈谈其妙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具体创作中,怎样让文学语言鲜活灵动起来?

首先,作家要承认文学语言本身有着独立的审美价值。汪曾祺说,语言是一个生命体。既然是生命体,就要拥有与别人不一样的感情和色彩。当然,文学语言又不能像橘子皮那样随意剥离,它是巧妙融合到整篇作品骨子里的。

其次,文学语言是作品气脉、气质和作家心力、心慧等品质的综合体现,可以看出作家在其中。究竟用了多少心血和功夫。《红楼梦》为何一直被奉为中国文学语言之集大成者?就是曹雪芹在十几年时间里用超凡的才华倾心倾力打造的结果。美妙的文学语言不会凭空产生,作家要结合作品内容和语句反复琢磨、深入推敲,所以作家既要假以时间上的沉思,又要有气脉、气质和心力、心慧的巧妙运用。

再次,文学语言上的生动表达,并非高不可攀,反复修改是作家必备的基本功。有些作家写的书稿立意和结构都不错,但语言功底不够,甚至文句啰嗦、语法不佳,却没有主动去修改、提升,便是自我降低要求的表现。乔叶小说《最慢的是活着》写小时候“我”不被祖母喜欢,却又不得不每日相见。“低凹的温暖中就又有一种高凸的冷漠”,反复修改得来的这一句,把亲人间不喜欢的细腻真切和复杂感喟写得低回绵长。人、人性、人的灵魂都在里边。

文学语言要求作家对作品经时间沉淀后多次审视,使作品语言节奏、韵律和风格集中显现,产生独特的魅力。比如洛夫诗歌《与李贺共饮》中有“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是他对唐李贺“石破天惊逗秋雨”的改写,却充满了重新擦亮的语言张力,并不逊色于原作。这个例证,表明文学语言能穿越古今。

让文学语言变得鲜活灵动起来,作家要善于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地域方言、俚语口语等语言形式中汲取丰富的活性因子,巧妙熔铸为别具一格的文学语言,化腐朽为神奇。鲁迅、老舍等作家,之所以成为语言大师,就是他们分别对绍兴官话、北京官话与现代白话进行了属于自己语言范式的融合与变通。

文学语言,是文学作品活的灵魂。作家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作品,文学语言的独特味道和神奇魅力便可能充盈在文本的字里行间。

(付秀宏《让文学语言鲜活灵动起来》,有删改)

材料二:

对于文学家而言,言意矛盾更多表现为语言本身的概括性、局限性和创作者思想情感的丰富性、复杂性、跳跃性等之间的矛盾。语言只能表达可言传的那部分,对于不可言传的那部分只能无限趋近,但却无法到达。这迫使作家不得不试图寻求可超越语言之上的情感表达方式。立象、留白、修辞以及陌生化就是作家为解决“言不逮意”而作出的努力和尝试。

立象就是在“言”与“意”之间安插一个具体的意象,通过它来传达创作主体丰富、复杂以及跳跃、流动的情感。如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登乐游原》),不仅把生命的有限和衰落通过“夕阳”寄寓出来,还表达了对大唐国势衰微以及人世沧桑的感慨。古典诗文中的意象繁多,如“明月”“芭蕉”“红豆”“流水”等等,但不管是哪一种意象,都能够通过简洁洗练的文字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蕴。诗词歌赋如此,小说亦是如此。作者有时想要表达的情感很复杂很多面,甚至是用文字无法穷尽的,但这一切通过意象含蓄地表达出来,我们却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意会到。

留白最早是一个绘画术语,指在作品上留下相应空白,给欣赏者以想象的空间。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即“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白是含蓄的体现,是创作主体复杂情感的熔化和升华。同时,还可以缓冲节奏,使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去揣测文章的深层意蕴和深刻内涵。如《故乡》中写二十多年后再见闰土时,他们的对话竟然是——“啊!闰土哥,你来了?……”“老爷!……”作者把一切情感都放在了省略的那部分空白内,让读者自己去感受。

中国诗文还善用比兴、象征、夸张等多种修辞来表现文章含蓄之美。《卫风·氓》中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句,不仅以枯黄的桑叶来比喻自己逝去的青春容颜和凋零的爱情,还暗含自己在夫家所受的折磨与摧残,同时也是一种如落叶般凄凉的心境的体现。简短八个字道出了妇人无尽的辛酸与凄凉。

陌生化即打破传统的正常秩序,通过运用创造性手段,实现对日常生活的颠覆,重新唤起人们的新奇感受。如跳舞就是走路的陌生化表现,更容易让人产生新鲜感。古人多是通过陌生化语言和陌生化意象的使用来打破传统审美范畴,从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有“诗鬼”之称的李贺,诗风幽冷生硬、奇崛险怪,是陌生化的典型代表。阿来《尘埃落定》中以一个“傻子”的视角来叙述距我们已经很遥远的土司家族的兴衰史,给读者带来了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以上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缓解了言意矛盾,但从某种角度来看,文学创作中的言意矛盾始终存在,也正是这言意矛盾才使文学作品可以永葆生命,充满活力,带给人回味无穷的审美韵味。

(吴迪迪《文学语言新解》,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语言既要与整篇作品的内容、主旨等巧妙融合,又要具备自身独立的审美价值,拥有不一样的感情和色彩。
B.在文学作品中,言意矛盾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言不逮意”,即作品语言无法百分之百地表达出创作者的思想情感。
C.只要作家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作品,他的作品的字里行间就会充盈着文学语言的独特味道和神奇魅力。
D.古典诗文通过意象传达丰富的情感和意蕴,尽管有时作者的情感很复杂,读者却有可能借助意象最大限度地领会。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话剧《茶馆》的语言真实、形象、口语化,富有幽默感,作者老舍将北京官话与现代白话进行了属于自己语言范式的融合与变通,产生了独特的魅力。
B.现代诗人李金发在《弃妇》一诗中通过塑造“弃妇”形象间接表现自己孤独绝望的心情,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手法是一样的。
C.陶渊明用“菊”的意象表现归隐生活的恬然自得,象征自己的高洁品行,为解决创作中可能出现的“言不逮意”问题做出了有效尝试。
D.王安石《泊船瓜洲》第三句最初写作“春风又到江南岸”,后将“到”字先后改为“过”“入”“满”等,换了十多个字才确定为“绿”,体现了作家对文学语言的严格要求。
【小题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二中“陌生化”观点的一项是(     
A.卡夫卡的《变形记》和蒲松龄的《促织》运用人异化为虫的处理手法,利用荒诞和非理性的表达,带给读者新奇独特的审美感受。
B.张爱玲说:“生命就像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前半句似赞美生命,后半句却着以悲凉的颜色,以颠覆的语言唤起读者新奇的感受,表现了文学语言的艺术魅力。
C.“河面上星光荡漾,就像一片爽朗的笑声。”(迟子建《烟火漫卷》)看得见的星光和听得见的笑声在感觉中沟通转移,打破了传统的正常表达,更容易让人产生新鲜感。
D.欧阳修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苏轼说:“言有尽而意无穷。”两人都强调文学语言要运用创造性手段,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小题4】两则材料均以文学语言的锤炼为话题,但论述各有侧重,请结合文本内容概括说明。
【小题5】《红楼梦》第九十八回林黛玉“魂归离恨天”的场景给许多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林黛玉临终时那句“宝玉!宝玉!你好……”。作者这样处理黛玉的遗言,你怎么看?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以抖音、快手、秒拍等为代表的网络短视频平台迅速发展,网络短视频已成为新的舆论聚集地和流量池,受到网民的普遍追捧。

新媒体技术极大地扩展了全民参与公共表达的空间,媒介权力日益下沉至个体。去中心化现象更加凸显。不少普通人成为拥有众多粉丝的网络红人,个体的在线存在感、身份认同感得到增强。短视频平台鼓励用户原创内容,使得大量体现自主性、充满个性化的内容持续得以衍生与蔓延。这促进了个体的自我实现,也让部分网民在设计、制作与传播体现主流价值的短视频时能够提高思想觉悟,增强对主流价值的理性认知与情感认同。与此同时,短视频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拓宽了个体接受信息的广度,改变了文化消费场景,影响着文化消费形态。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短视频生产、消费的主力军,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拍摄喜欢的视频、选择想看的信息。

与社交媒体时代负面内容更吸睛不同,短视频时代更看重记录美好生活,从而为主流思想的宣传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但随着短视频的广泛使用,短视频领域在内容生产、传播模式等方面带来的问题愈发凸显。短视频为消极亚文化的滋生提供了温床。一些网民在短视频上表现得过于任性,即使是面对一些较为严肃、宏大的主题,也习惯常以调侃、搞笑的方式进行分享,这会逐渐消解自身及他人对主流价值观的敬畏感和认同感。短视频自下而上的话语生产模式消解了主流价值声音。

在短视频平台上,旅游、休闲、音乐、舞蹈、化妆、烹饪,以及八卦、吐槽、婚恋等各种各样的视频应有尽有,内容庞杂、良莠不齐,泛娱乐化现象突出。在内容同质化严重、泛娱乐化明显的短视频使用热潮中,娱乐的声音和感官享受的追求在戏说、恶搞、媚俗中被无限放大,短视频已然成了娱乐主义的工具,影响网民健康成长。

短视频媒介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和优化的过程。短视频将深刻介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领域,它对网络空间治理和网络生态建设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从主体向度、内容向度和方法向度等三个方面着力,促进短视频良性健康发展。

(摘编自叶大扬、陈志勇《网络空间治理视角下短视频发展向度》)

材料二:

随着短视频蓬勃发展,大众对优质艺术类短视频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相关平台趁势加大对艺术类短视频创作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多的艺术类短视频上线。这都促使越来越多的美术爱好者、专业画家进驻短视频平台,开展在线美术创作,目前,短视频中的美术创作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展示原创类美术创作过程。像油画家创作超写实人物画的短视频,艺术院校学生用羊毛毡塑造各类动物的短视频,激发广大网友的学习兴趣。另一种是展示用绕美术名作展开的再创作活动。有的是对名画进行临摹,有的是通过拼贴等方式再现名作,有的是复制名作局部然后进行再创作等。整体而言,这些短视频以通俗易懂的艺术形式和富有创意的创作手法,传播艺术之美,拉近大众与美术之间的距离。

作为新兴的传播形式,短视频为普及性美术创作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契机。同为视觉艺术,短视频与美术创作在视觉呈现上形成了合力--美术作品的创意过程、创作过程,均得以通过短视频进行全面展现。这与单纯展示一幅成品之作不同,借助短视频,艺术创作活动从跟后走到台前,艺术创意从抽象理念化为实物阐释。这一过程既回观众普及了美术创作观念,深化了观众对美术的理解与认知,也引发观众模仿创作的兴趣,为美术传播释放了更多空间和活力。

在助力提升大众审美的同时,短视频也促进着艺术家的个人成长。短视频播放平台的互动性,搭建起大众与艺术家之间沟通的桥梁。观众可以通过弹幕、评论等形式表达审美喜好。创作者则犹如置身大型调研现场,在这种有效互动中能够深入了解大众审美,为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美术作品打好基础。回望美术名家成长史,如杨力舟、陈逸飞、沈嘉蔚、冯远等,都是以开展普及性美术创作为基础,并在普及性美术创作中逐渐摸索出主题性美术创作的路径。这样的成长轨迹,对今天的美术工作者来说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整体而言,当前参与普及性美术活动的专业画家依然较少;美术创作类短视频仍然缺乏优质内容,存在内容窄化、同质化、炫技秀艺等倾向,难以充分发挥其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作用。今后,若能使短视频与美术创作最大程度实现能量聚合反应,社会美育将会别开生面。

(摘编自陈都《短视频聚合美育新动能》)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短视频平台鼓励用户张扬个性,自主创作,所有网民在身份认同感增强的同时思想觉悟也得以提升。
B.短视频既记录了美好生活的点滴,也成了消极“亚文化”的温床,消解着主流文化的价值认同。
C.与单纯成品展示相比,短视频可以全面地展现作品的创意、创作过程,化抽象理念为实物阐释。
D.众对艺术类短视频的高关注吸引了专业画家进驻平台,但为数不多,“聚合反应”尚不充分。
【小题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短视频受到网民的普遍追捧与其创作门槛底、个性选择空间大、社会黏性强的特点有直接关系。
B.短视频包罗万象,一方面丰富了网民的业余生活,另一方面泛娱乐化倾向也影响网民健康成长。
C.优质艺术类短视频揭开了艺术神秘的面纱,激发了网络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艺术与大众的融合。
D.美术名家的成长史再次昭示了一个事实,艺术创作者深入了解大众审美是提升造诣的唯一的必由之路。
【小题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划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A.一段网络短视频中,四男五女跟随着黄河大合唱的节奏摆动身体,摇头晃脑,通过对口型的方式恶搞黄河大合唱,丑态百出,引起大众哗然。
B.党史学习系列短视频“百练成钢”、新华社制作的“国家相册”微纪录片栏目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这些现象级短视频产品引发舆论热议。
C.《2021 年 Q2 移动互联网--行业数据研究报告》显示,短视频行业用户时长占比持续攀升,高达29.8%,同比提升6.2%,约人均每天1.5小时。
D.截至2020年12月,抖音艺术视频播放量超过21万亿,粉丝数量过万的艺术创作者超过 20 万名。抖音还计划与专业艺术场馆开展多元艺术实践。
【小题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