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4 组卷29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沙棘

侯发山

日头爬到半空中了,老党还没走到目的地。这条路天天走,虽是沙漠,但已经被他硬实实地踩出了一条路,其实,这儿已经不能算是沙漠了,放眼望去,到处是蓬勃的沙棘,这些可都是老党家几代人的杰作。汗水从老党的头上往下流,漫过黑红的脸庞,汇集到脖子那儿继续往下淌,被溻湿的衣服更像是一幅地图,花花搭搭的。老党喜欢这样的天气,因为沙棘喜欢阳光,有了阳光它才能生长。

走了十几里,老党还没有走到目的地——他今天是去种植沙棘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是围绕沙棘转圈,不是种植就是维护。经过父辈的实践,老党知道沙棘最适合在沙漠里生长,耐干旱、贫瘠、寒冷和炎热,再没有植物能比得过沙棘了。路途越远,老党心里越高兴,说明他们种的沙棘越来越多。老党走得气喘吁吁,休息了一下。老党不知怎么就想到了儿子,每每想到儿子心里就一沉。

昨天,在城里打工的儿子回来了。父子俩就儿子的去留谈了大半夜。

爹……

别叫爹,我是乡长!儿子刚开口说话,老党就黑着脸打断了儿子的话。

儿子忍不住笑了:乡长,咱这个乡有多少人口,不就你一个人吗?!

你的户口在这里,就是这里的百姓,你还是副乡长呢,一点儿觉悟都没有。老党说得没错,他的乡长还有儿子的副乡长,都是县上任命的。老伴儿去世前,也是乡干部呢。

爹,不,乡长,您这样做有意义吗?

意义比天大。这里是边境,有人居住,就说明这里还是中国的土地。沙棘种到哪儿,就说明哪儿是中国的地盘,任何国家任何人别想侵占!

儿子晃了晃手里的书本:乡长,沙棘……

老党打断儿子的话,说:咱国家的边境线长,有的地方以牧代巡,咱这里兔子都不过夜,养啥都不行,只能种沙棘!

儿子索性不再说话,似乎藏着满腹的心思。

临睡前,老党气呼呼地说:你要明天敢走,就不是我的儿子。

儿子痞着脸说:是不是您说了不算。

天还没亮,老党发觉儿子的被窝已经空荡荡的。儿大不由爷,翅膀硬了要飞出去,老党能有什么办法?

老党叹了口气,把左肩上的䦆头换到了右肩。不想这糟心事,还是欣赏眼前的沙棘吧。看着沙棘,老党的气就消了,眼里满是怜爱,满是欢喜。金黄色的叶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果子有的橘红,有的橘黄,虽然还不到成熟的季节,但已经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儿。这些沙棘仿佛知道老党的心思,随着风势,挤挤扛扛地摇摆着,仿佛在说:老党,别生气,儿子走了不是还有我们吗?我们都是你的子女,都是你这个乡的子民。

老党呢,似乎听到了沙棘的心声,浑身充满了力量。他长出一口气,迈开大步往前走。

忽然,老党的眼睛变直了——昨天他种植沙棘的地方有个晃动的身影!他心里一紧,揉了揉眼睛,原来是儿子!儿子在挖树坑。儿子光着膀子,连衣服都没穿。

老党心里爽快极了,像个孩子似的跑了过去。

你,不走了?

儿子狡黠地眨巴了两下眼睛,说:谁说我要走了?

……老党欲言又止,心里隐隐有一丝愧疚,觉得自己似乎误会了儿子。

儿子说:我查了资料,知道沙棘为药食同源植物,沙棘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高,素有维生素C之王的美称,入药具有止咳化痰、健胃消食、活血散瘀的功效。沙棘的根、茎、叶、花、果,特别是沙棘果实里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除了食品、医药外,还广泛应用于轻工、航天、农牧渔业等领域……

真的?老党两眼一亮,继续说道,儿子,你是说,沙棘不但能防风固沙,而且还有大用处?还能帮助咱们乡脱贫?

儿子甩了一把脸上的汗水,呵呵地笑着说:乡长同志,是有大用处哩。

大用处?老党给说糊涂了。

儿子说:乡长,沙棘赶走了沙漠,这里人会越来越多,家会越来越好……

原来是这样!老党明白了。

傻孩子,这样会晒脱皮的。老党忙拿起挂在沙棘上的衣服披在儿子身上,心疼地说。

乡长……

别乡长乡长的,我是你爹!老党上前慈爱地拍着儿子坚实的肩膀,心里莫名的踏实。他的眼睛湿润了。

远远望去,老党父子已经与沙棘林融为一体。

(选自《芒种》2020年第9期)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这条路天天走,虽是沙漠,但已经被他硬实实地踩出了一条路”,充分表现出老党无怨无悔地对沙漠的付出与坚守。
B.老党被溻湿的衣服像地图,然而他却喜欢这样的热天气;去种沙棘,路途越远,心里越高兴。矛盾的表述更见他对这片土地的深切情义。
C.文章中老党任乡长,认为种沙棘的意义重大,关系到国家领土,这表明边境上基层干部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对工作的奉献精神。
D.老党的儿子最后留下来与父亲一起守护沙漠,主要是因为他看到了沙棘防风固沙之外的其他大用处,这可以给他们带来丰厚的收益。
【小题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黄色的叶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儿”是环境描写,既写出沙棘的勃勃生机,也反衬了人物的焦急心情。
B.文章主要采用了人物对话的形式展开,这使故事情节紧凑集中,更有利于展现父子两代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启发读者对于代际传承的思考。
C.文章中“儿子晃了晃手里的书本”“似乎藏着满腹的心思”两处描写,为后文儿子说沙棘用处广泛,并决定留下来等内容埋了伏笔。
D.文章整体是用平实质朴的风格来进行叙述,而结尾“远远望去,老党父子已经与沙棘林融为一体”则含蓄隽永,使主题表达既深刻又丰富。
【小题3】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老党对儿子态度的变化过程。
【小题4】文章以“沙棘”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21-22高一上·安徽六安·阶段练习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个人的兵站

石钟山

突然而至的落雪,让兵站又一次与世隔绝了。

打点好行装的战士常小兵,只能望雪兴叹了。背包以及随身的一切家当,昨天晚上已经收拾停当。就等今天一早,山下的大站派车来接他,然后他就要告别工作了五年的兵站。

这是青藏线沿途中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兵站,窝在半山腰的一块平地上,只有两个士兵的编制。他们离大站还有一百多公里的山路。整个青藏线,沿途大小兵培不计其数,保障着后方的人员和物资源源不断地送进高原。

每当迎接一批人到来,他们是兴奋的,像招待自己的亲人一样。这时,兵站里才有了烟火气。每来一拨人,足以让两个士兵高兴好几天。这些人都是探索的家属。她们穿着鲜亮,说话动听。匆匆地来,又匆匆地走了,奔赴爱人工作的地方。

两人的兵站,绝大部分时间里是冷清的,大批车队不会在这歇脚驻足。他们早就计算好了行程和时间路过两人兵站时,并不停留。两个人跑到路边,向车队的战友们挥手致意。车队发现两个人,会鸣笛打招呼。偶尔的,也会有战友摇下车窗,扔给他们一袋方便面或者一两个水果,摆摆手,笑着走了。他们听着车队远去的隆隆声响,心里也跟着热闹过了。

这是道路开封后的日常景象。

一到秋天,突然一场雪之后,气温骤降,再连续下几场雪,路便封了。他们兵站便成了一座孤岛。他们要挨过漫长的冬季,盼望着路上的雪和山上的雪一点点融化。

常小兵在兵站工作五年了,五个春夏秋冬,他都是这么过来的。他习惯了这里的一切。可今年不一样了。三天前,他就接到了今年退伍的通知。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常小兵已经司空见惯了。每年春天,他都会见到一批车队,我着入伍的新兵,昂扬地向高原挺进。他注视过这些新兵的眼神,有憧憬,有梦想,和自己刚参军时一样。他更多的是留意那些从高原上下来的退伍老兵。他们摘去了肩章和领花,一律沉默着。如今,也轮到他退伍了。接到退伍通知那天,他的心境就不一样了。有留恋,也有对未来美好的期待。

参军满两年第一次探亲的时候,常小兵和王娟订了婚。王娟是他同学,从初中到高中。后来,王娟考入护士学校,在老家镇医院当上了一名护士。在公路解封期,十天半月,大站的人上山送补给时,都会给他带来好几封王娟的信,通信频率几乎是隔天一封。大站来人时,他也会把写给王娟的厚厚一叠信,塞给送给养的人,让他们带到山下寄走。两人都知道,只要一到封冻期,他们就会有半年的时间接触不到对方的信。

大约在退伍前二十天,常小兵就告诉王娟自己大概离队的日期。王娟告诉他,自己要亲自来接他下山,还要看一看他信中所说的兵站,然后到大城市里逛一逛,准备他们春节结婚的用品。

自从和王娟订婚后,他思念恋人的心情与日俱增,随着退伍的日子临近,几乎到了顶点。

现在却被这场突然而至的大雪瞬间浇灭了。白雪皑皑,不仅路断了,他们唯一通往大站的电话线也断了。

突然的落雪让常小兵打消了正常退伍的念头,他只能等待来年化雪的日子。每天出门的第一件事,就是望山望雪,然后就会拿出王娟的照片,看上一遍又一遍。王娟在他眼前温暖地笑着,笑容中进出对幸福的渴望。

在等待的日子里,他天天跑到山路上去,雪先是硬的,后来慢慢变软,最后又在他手里开始融化。不经意间,达山近景的雪开始变薄、交谈,他的心也一点点敞亮起来。他经常会想,王娟现在在干什么?她要来接他下山,她来过了吗?眼看冰雪就要消融了,想着念着,雪就真的一点点地化了。

一天清晨,突然听到了外面汽车的隆响。他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慌张地跑到外面。一辆越野车停在了兵站门前。

先是后座一侧车门打开,然后他看到一支拐杖探了出来,然后又看到一只脚,王娟拄着一支拐,梦一样地出现在他的面前。他采怔地望着她,看见王娟眼角有两行泪流了下来,嘴唇颤抖着。他叫了一声王娟,便扑过去。

王娟不仅如期来接他了,还在这里和他一起熬过了漫长的冬季。接王娟的车还没有行驶到大站,雪便落了。车无法行驶,王娟被困在一个兵站里。快化雪的时候,她偷偷地向大站步行而来。结果,王娟被冻晕在半路上。找到她时,她已经冻僵了,一条腿被冻伤。还没等完全康复,王娟就第一时间出现在他的面前。

她终于见到了心爱的爱人。

兵站的车载着两人,在小路上越驶越远。两人并站,送行的新兵站在高处,泪眼模糊着再也看不见他们了。两个人的兵站还在,又有了新的故事。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人的兵站只是青藏线上一个非常普通的兵站,虽然小到只有两个人,但是发挥的作用却不小。
B.探亲的家属给兵站带来了烟火气,给兵站带来了热闹,但她们来去匆匆,使两个士兵更加失落孤寂。
C.“露先是硬的,后来慢慢变软,最后又在他手里开始融化”一句,侧面反映出常小兵盼望见到王娟的急切心情。
D.小说描写了军人日常生活中平凡而真实的一面,挖掘了他们的人性之美,这使军人的形象更为丰满。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们兵站便成了一座孤岛”一句,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兵站因为大雪封路而“与世隔绝”的特点。
B.以“两个人的兵站还在,又有了新的故事”结尾,语言简洁而意蕴丰富,暗示了军人精神的代代传承。
C.小说对王娟的描写虽然着墨不多,但通过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依然展现了她鲜明的性格特征。
D.小说以常小兵退伍为中心事件,以回忆的方式串联常小兵和王娟订婚等事件,详略得当,脉络清晰。
【小题3】请简要分析文中两处画线句子在情节设置方面的作用。
【小题4】有人认为小说的题目“两个人的兵站”可以改为“军人的爱情”,你认为这样改是否可以?请简述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担水的

贾大山

老魏是个担水的,一条担杖两只木筲,是他吃饭的家当。那时没有自来水,城里的每一条街道上,有两眼公用水井,每天早晨和黄昏,井台上就站满了人,有担水的,有抬水的。那些没有劳力的人家,或是有劳力,自己懒得担水、抬水的人家,就雇一个担水的,一担水二百钱(旧币,等于现在二分钱)。担水也是一个职业。

老魏在西大街担水。西大街路北里,有一眼古井,东北两面是人家的墙壁,西南两面,短墙环绕,亭台似的。井台上青石墁地,井口的石头上,有两道深深的沟,是井绳和岁月留下的痕迹。——井很深,水很甜,老魏就从这里打水。

老魏高大身材,重眉大眼,脸上有一些络腮胡子;夏日赤膊,冬天穿一身薄薄的黑布棉衣,肩上总是搭着一块抹布似的手巾。他的年岁不小了,可是气力很充足,干活利落又热闹。朝井里“放筲”的时候,手不挨辘轳把儿,任那辘轳自己欢快地旋转着:格啦格啦格啦格啦。筲到水面了,用手把井绳猛地一逮,一摆两摆,扑通一声,一筲水就灌满了。担起水来,眼睛显得更大了,虎视眈眈的,一副奋勇向前的模样……

老魏供应着许多人家喝水,除了西大街,府前街上也有雇他担水的。有一年夏天,我家房东也想雇他担水:“老魏,给我担水吧,一天十担。”

“十担?”

“浇花儿,近,钱不少给。”

我家房东是个财主,土改的时候,“愿”了不少房屋,保留下一座小花园儿。那座花园儿就在井台对面,里面有一座假山,种着一些花木。老魏想了一下,不干,他说他只伺候人,不伺候花儿。

老魏依然给人们担水,路近的二百钱一担,路远的也是二百钱一担。

吃老魏的水,不用付现钱,十天结算一次也行,半月结算一次也行。谁家雇他担水,他便扔下一句话:“账,你记吧!”

“你也记吧,以防差错。”

“错不了,一个凉水!”他说。

老魏没有账簿,用户也没有账簿。所谓记账,就是他担一担水,用户拿粉笔画一道杠儿,有的画在墙上,有的画在树上,有的画在水缸上。结算完了,擦掉,重画。

夏日的中午,我们放学回家的路上,经常碰见他担水。我们一嚷口渴,他就把担子放到树凉里,让我们喝水。我们喝足了,他就把那担水泼掉了,再去打一担。我们谢他,他呵呵一笑,还是那句话:“不谢不谢,一个凉水!”

“他所卖的,好像不是力气,只是凉水。”

老魏除了担水,还管给人捞筲。那些自己担水、抬水的人家,不小心把筲掉到井里了,就去请老魏。他有一副捞筲钩子,形状像船上的锚,系在一条绳子上。井台上不忙了,他就把那捞筲钩子抛到井里,手握绳端,慢慢地打捞。那也真是一种技巧:闭着眼睛,屏着气息,一会儿捞上一只,一会儿捞上一只——那些沉落井底一两年的铁桶、木筲,也出人意外地重见天日了。他把它们捞上来,用水冲洗干净,打满水,一字儿摆在井台上,等待失主认领。失主们给他钱,他不要,一定要给,他就急了,嚷,我是担水的,担水的不挣捞筲的钱!

如果给他一点儿吃的,他就要了。

老魏没有妻室,没有拖累,净吃好的。他天天早晨坐在麻糖铺里,吃麻糖、喝豆浆,中午吃马蹄儿烧饼、喝豆沫。他最爱吃马蹄儿烧饼了,一买就是五六个。那些游手好闲的人(那时叫作懒婆懒汉),看见他吃马蹄儿烧饼,就说:“老魏,你的生活倒不错呀!”

“是。”他说,“咱们城里头,遍地是马蹄儿烧饼,你得卖力气!”

他相信自己的力气,更敬重那眼水井。每年腊月底,他总要到我父亲的小铺里,买一张黄纸、一股高香、一对蜡烛。他把那黄纸在柜台上裁了,让我父亲洗了手,写几个毛笔字:“井泉龙王之神位。”除夕把那神签贴在辘轳石上,焚一股香,点一对蜡烛,摆一些供果。黑暗里,那香着得欢欢的,像一朵静静开放的莲花……

担水的没有行会,但是到了除夕,他们都会这么做的,像粮行供奉火神,药行供奉药王,木匠行供奉鲁班,理发行供奉罗祖。

可是,后来人们不雇担水的了,全是自己担水吃,或是抬水吃。原因是解放好多年了,雇人担水,像雇“洋车”一样,有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嫌疑。

老魏不担水了,井台上显得冷清了许多,再也听不到那欢快的格啦格啦的声音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魏说“遍地是马蹄儿烧饼”,是在强调只要肯出力气,就能生活得很好,突出了他对好吃懒做之人的嘲弄。
B.小说主人公老魏职业平凡,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表达了对普通劳动者的赞美。
C.小说描写的小城生活平淡,节奏舒缓,表现了对往日和谐安宁生活的眷恋。
D.小说淡化了故事情节,而洋溢着一种淡淡的诗意,增强了作品的抒情意味。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孩童的视角叙述老魏的生活经历,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担水也是一个职业”,突出老魏对生活的热爱。
B.小说善于捕捉日常生活的细节,如描写老魏打水的动作与捞筲的神态,一动一静,细腻地表现了老魏富有美感的熟练技艺。
C.小说运用比喻和比拟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祭神香火的旺盛,侧面表现了老魏对水井的敬重心理和对生活的认真态度。
D.小说通过人物对比参照的方法塑造了老魏形象,并借助直接议论的方式发掘出理性的思考和见解,从而升华主题。
【小题3】小说中的老魏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与沈从文《边城》的创作意图相似。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爱(节选)

老藤

苗青从来不缺礼物,她收到的礼物大多来自父亲。从小学开始,每年生日当天她都会收到。父亲的礼物——一个别致的飞机模型。这些模型有客机、战斗机、直升机和航天飞机等等,大都用合金材料制作,精致逼真,比例得当。家里那个博古架上已经摆了十九架飞机模型,最新的模型是某国一架五代机,魔幻的造型,铅灰色的涂层,让这架飞机充满了神秘感。

工程师出身的父亲是个飞机迷,他自嘲是个半途而废的诗人,当年因为考上了北京航空学院,写诗的兴趣便被设计飞行器的爱好所替代。父亲说正像一个缺乏想象力的诗人一定是蹩脚诗人一样,一个在地上爬行的国家一定难逃弱国命运。父亲的毕业论文是《大型飞行器设计的问题及对策》,他私下和要好的同学讲,这篇论文实际上是他一个人的计划,毕业后他要锚定这个计划,设计一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飞机。父亲毕业后被分配到东北鲲鹏机械厂搞飞机设计,那是坐落在沈阳的一个国营大厂。很可惜,计划终归是计划,要想变成现实不是那么容易。到鲲鹏机械厂工作后,别说大飞机,就是喷洒农药的螺旋桨小飞机也没有设计任务。鲲鹏机械厂本来是造飞机的,因为计划调整,只能转产生产冰激凌机。父亲说他切实体会到了孔子为什么感慨时也,命也,人争不过命,没有风,再美丽的风筝也飞不上天。后来父亲选择了离开,从沈阳回到家乡武汉工作。虽然不再搞飞机,但父亲的飞机情结依然没有消解,心心念念的还是他一个人的计划

父亲每次送她飞机模型都会附一首短诗,短诗富有哲理,颇有些泰戈尔的风格。苗青一直记着父亲第一次送飞机模型时所附带的两句诗:

白山黑水间高高的索伦杆,

有谁,能挂起飘扬的旗帜?

当时她不懂这个疑问句的含义,问母亲,母亲说你爸爸在东北有条尾巴呢,但苗青还是不明白。

现在临近毕业,择业去向成了一道必答的难题。苗青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南下,随男朋友江峰去深圳搞房地产挣大钱,用江峰的话说是路子已经铺好;另一条则是北上,到东北去从事自己的专业,这是导师吴教授的建议。

这些日子,几位同学都明确了去向,唯有她还没最后下定决心。南下还是北上,她和江峰产生了分歧。她对江峰说学了八年飞机设计,结果去做房地产,总有点文不对题的感觉。江峰说,能有机会设计飞机当然好,但前面几届学长比我们厉害的有许多,哪一个成功了?飞机不仅是烧钱的行当,还是国家行为,需要大进大出,目前商用飞行器被西方大国垄断,想有所作为很难。江峰认为合适的选择才是最好的选择,找一份得心应手、收入可观的工作更实际。

苗青觉得就业这件大事应该与父母商量一下,就风尘仆仆回到武汉。

父亲说:你知道我最近在做什么?有家科研所请我参与研制水上飞机,我答应了,想不到在退休后会重返老本行。

苗青很惊讶,父亲脱离这个行业几十年,在知识更新如此之快的今天,参与水上飞机研制能发挥多大作用呢?但她还是为父亲高兴。水上飞机都是螺旋桨飞机,难度系数不大,您肯定会胜任,不过科技更新换代很快,现在不比八十年代,吃老本肯定不行。她说。

父亲拉开抽屉,拿出三本厚厚的棕色笔记本往苗青面前一推,你看看,爸爸这些年闲着了吗?

苗青一本本翻看,不看则已,一看顿时愣住了,这是三本各种新型飞机技术特点的笔记。她注意到,父亲的每一本笔记本扉页上都有一句诗。第一本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第二本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第三本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三句古诗很常见,但用在这里意味不同。

苗青到卫生间绞了条湿毛巾,回来将博古架里的十九个飞机模型一一擦了一遍。这些飞机模型质量都非常好,没有一架破损。看着这些飞机模型,苗青不禁回想起以往生日的情景,高三毕业那年生日,父亲送她一架国外最先进的武装直升机模型。父亲说蜻蜓哪个国家都有,为什么有的国家根据蜻蜓原理就能研制出直升机,而有的国家蜻蜓只能是蜻蜓,说到底是个想象力的问题,设计飞机的人,靠想象力可以与宇宙太空对话。

第二天一早,她说自己已经做出决定——去东北。

父亲站在那里凝视着她半天说不出话来。

不论有多大的不适应,我都拿定主意,听从导师的建议,去东北!苗青又重复了一句。

父亲和母亲相互看了一眼。母亲摇了摇头,父亲则一字一句地说:从今年开始,你的生日我不送礼物了,我等着你送我一件大礼,你知道我想要什么。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由苗青每年都会收到父亲充满神秘感的飞机模型作为礼物,自然引出父亲的身份和苗青的工作去向难题。
B.父亲“自嘲是个半途而废的诗人”不仅能够衬托出父亲对设计飞行器的热爱,也使文中多次引用诗歌显得合情合理。
C.文中的江峰是一位为了金钱而放弃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他的出现不仅和苗青形成对比,也使小说情节出现了波澜。
D.面对女儿“去东北”的决定,父亲既激动又期待,并未言明“大礼”看似留有悬念,但十九架飞机模型已表露无遗。
【小题2】“苗青一本本翻看,不看则已”这个段落写到“三句古诗很常见。但用在这里意味不同”,请结合上下文说明三句诗各自的意味。
【小题3】关于本文主人公,同学们产生了分歧,有人认为是苗青,有人认为是父亲,你觉得呢?请选择自己的观点,并从三个角度说明理由。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