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5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洪子廉,太祖从弟也。太祖起义兵讨董卓,至荥阳,为卓将徐荣所败。太祖失马,贼追甚急,洪下,以马授太祖,太祖辞让。洪曰: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遂步从到汴水,水深不得渡,洪循水得船,与太祖俱济,还奔谯。扬州刺史陈温素与洪善,洪将家兵千余人,就温募兵,得庐江上甲二千人,东到丹杨复得数千人,与太祖会龙亢。太祖征徐州,张邈举兖州叛迎吕布。时大饥荒,洪将兵在前,先据东平、范,聚粮谷以继军。太祖讨邈、布于濮阳,布破走,遂据东阿,转击济阴、山阳、中牟、阳武、京、密十余县,皆拔之。以前后功拜鹰扬校尉,迁扬武中郎将。天子都许,拜洪谏议大夫。别征刘表,破表别将于舞阳、阴叶、堵阳、博望,有功,迁厉锋将军,封国明亭侯。文帝即位,为卫将军,迁骠骑将军,进封野王侯,益邑千户,并前二千一百户,位特进;后徙封都阳侯。

始,洪家富而性吝啬文帝少时假求不称常恨之遂以舍客犯法下狱当死群臣并救莫能得。卞太后谓郭后曰:令曹洪今日死,吾明日敕帝废后矣。于是泣涕屡请,乃得免官削爵土。洪先帝功臣,时人多为觖望。明帝即位,拜后将军,更封乐城侯,邑千户,位特进;复拜骠骑将军。太和六年

(选自《三国志·曹洪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洪家富而性吝啬/文帝少时假/求不称/常恨之/遂以舍客犯法/下狱当死/
B.洪家富而性吝啬/文帝少时假求不称/常恨之/遂以舍客犯法/下狱当死/
C.洪家富而性吝啬/文帝少时假求/不称常/恨之/遂以舍客犯法/下狱/当死/
D.洪家富而性吝啬/文帝少时假求/不称常恨之/遂以舍客/犯法下狱/当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表字,人的别名。古人出生后,在命名的同时往往还要命字。
B.从弟,同族的伯伯或叔叔的儿子中年纪比自己小的人,即堂弟。
C.文帝,后人写史,一般用谥号或庙号称帝王;“文帝”中的“文”即是谥号。
D.薨,古代用来称诸侯之死,后世也用来称有爵位的大官之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洪识大体。在太祖失去马的时候,他认为太祖比自己更重要,主动把自己的马让给太祖骑,自己步行跟随。
B.曹洪善用人脉资源。他凭借与扬州刺史的交情,亲自带领家兵到扬州,在那一带招募到士兵数千人。
C.曹洪屡建奇功。攻打徐州时,他冲在前面,率先占领东平、范县;吕布败逃后,他又转攻他地,接连攻克十多个县。
D.曹洪本性吝啬。文帝年轻时曾假装向他借钱,以此考验他,但是曹洪不答应,文帝因此对他怀恨在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扬州刺史陈温素与洪善,洪将家兵千余人,就温募兵。
(2)以前后功拜鹰扬校尉,迁扬武中郎将。天子都许,拜洪谏议大夫。
【小题5】汉文帝要处死曹洪时,卞太后为何极力替他求情?请简要说明。
21-22高二上·江苏连云港·阶段练习
知识点:《三国志》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也。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年二十,为郡功曹,守郑县令。县囚系数百人畿亲临狱裁其轻重尽决遣之虽未悉当郡中奇其年少而有大意也太祖以畿为司空司直,迁护羌校尉,使持节,领西平太守。

太祖既定河北,而高斡举并州反。时河东太守王邑被征,河东人卫固、范先外以请邑为名,而内实与斡通谋。太祖谓荀彧曰:“关西诸将,恃险与马,征必为乱。张晟寇淆、渑间,南通刘表,固等因之,吾恐其为害深。河东被山带河,当今天下之要地也。君为我举萧何、寇恂以镇之。”彧曰:“杜畿其人也。”于是追拜畿为河东太守。固等使兵数千人绝陕津,截至不得渡。或谓畿曰:“宜须大兵。”畿曰:“河东有三万户,非皆欲为乱也。今兵追之急,欲为善者无主,必惧而听于固。固等势专,必以死战。讨之不胜,四邻应之,天下之变未息也;讨之而胜,是残一郡之民也。吾单车直往,出其不意。固为人多计而无断。吾得居郡一月,以计縻之。”

会白骑攻东垣,高斡入濩泽,上党诸县杀长吏,弘农执郡守,固等密调兵未至。畿单将数十骑,赴张辟拒守。会大兵至,斡、晟败,固等伏诛,其余党与皆赦之,使复其居业。是时天下郡县皆残破,河东最先定,少耗减。畿治之,崇宽惠,与民无为。民尝辞讼,有相告者,畿亲见为陈大义,遣令归谛思之,若意有所不尽,更来诣府。班下属县,举孝子、贞妇、顺孙,复其徭役,随时慰勉之。渐课民畜牸牛、草马,下逮鸡豚犬豕,皆有章程。冬月修戎讲武,又开学宫,亲自执经教授,郡中化之。

韩遂、马超之叛也,弘农、冯翊多举县邑以应之。河东虽与贼接,民无异心。太祖征汉中,遣五千人运,运者自率勉曰:“人生有一死,不可负我府君。”终无一人逃亡,其得人心如此。

魏国既建,以畿为尚书。事平,更有令曰:“昔萧何定关中,寇恂平河内,卿有其功,间将授卿以纳言之职;顾念河东吾股肱郡,充实之所,足以制天下,故且烦卿卧镇之。”畿在河东十六年,常为天下最。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县囚系数百人/畿亲临狱裁/其轻重尽决遣之/虽未悉当/郡中奇其年少而有大意也/
B.县囚系数百人/畿亲临狱裁/其轻重尽决遣之/虽未悉当/郡中奇其年少/而有大意也/
C.县囚系数百人/畿亲临狱/裁其轻重/尽决遣之/虽未悉当/郡中奇其年少而有大意也/
D.县囚系数百人/畿亲临狱/裁其轻重/尽决遣之/虽未悉当/郡中奇其年少/而有大意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与《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持节”含义基本相同。
B.郡县,我国古代的行政单位,大体相当于今天的省和县。西汉建立后,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C.徭役,中国古代统治者强迫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杂役、军役等。杜甫的《兵车行》就揭露了徭役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D.尚书,官名。最早设于战国时期,是掌管文书的官。后来权势渐大,隋代始分六部,是中央行政机构,以尚书为各部长官,历代多有沿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畿足智多谋,具有远见卓识。被派往河东时,杜畿对形势进行了正确的分析,没有“强攻”,而是采用“智取”,打算先用计谋困住卫固。
B.杜畿临危不惧,成功平定河东。杜畿不顾生命危险,只身前去河东;叛军叛乱时,他单独率领几十名骑兵赶到张辟拒守,与大军一起打败叛军。
C.杜畿为政有道,深得百姓爱戴。杜畿治理河东郡的时候,推崇宽厚仁惠的政策,让百姓休养生息,促生产、行教化,深受百姓爱戴和拥护。
D.杜畿才能出众,深受太祖赏识。杜畿既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又有杰出的治理才能,以至太祖多次把他和立下赫赫战功的萧何、寇恂相提并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张晟寇淆、渑间,南通刘表,固等因之,吾恐其为害深。
(2)畿亲见为陈大义,遣令归谛思之,若意有所不尽,更来诣府。
【小题5】杜畿在被派去镇守河东时为什么反对派大军征剿?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①,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②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九年,亮复出祁山,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以是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③,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病笃:病重。②开府:设立丞相府。③仪轨:礼仪法规。
【小题1】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召亮于成都,以后事            予作文以记之(范仲淹《岳阳楼记》)
B.亮每粮不继                         出则无敌国外者,国恒亡(《孟子》)
C.随身衣食,仰于官               事无大小,以咨之(诸葛亮《出师表》)
D.诸葛亮为相国也                  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B.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C.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D.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亮临危受命,不负重托。先帝病危之时,托孤于他;他尽心辅佐后主,事必躬亲。
B.诸葛亮忠君爱国,不忘已志。他多次带兵北伐,以图大志,后病卒军中,大业未成。
C.诸葛亮严于律己,为官清廉。他曾上表表明到死时不会出现“内有余帛,外有赢财”的情况,后来,果真如其所说。
D.诸葛亮治国有方,受人爱戴。他安抚百姓,提倡读书,为政十分苛刻,赏罚分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2)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瑜字公理,庐江舒人也。初,孙坚与义兵讨董卓,徒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乃渡击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刘繇奔走,而策之众已数万矣。因谓瑜曰:吾以此众取吴会平山越已足。卿还镇丹杨。瑜还。顷之,袁术遗从弟胤代尚为太守,而瑜与尚俱还寿春。术欲以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假途东归。术听之。遂自居巢还吴。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瑜时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五年,策,权统事。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其年九月,时刘备为曹公所破,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顷之烟炎张天丛马烧凝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曰:今曾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权素服举哀,感动左右。

(节选自《三国志·周瑜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B.曹公军吏土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C.曹公军吏士皆延领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D.曹公军更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我国古代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
B.江,文中指长江。后用作江河的通称。
C.薨,古代用来称大夫或有名望的人的死。
D.牙旗,通常指旗杆上饰有象牙的大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瑜英勇善战,深得孙策赏识。周瑜襄助孙策攻克横江、当利,击溃管融、薛礼;回到吴郡,孙策亲自迎接周瑜,授任他为建威中郎将。
B.周瑜善于识人,能够择主而从。袁术让周瑜代替周尚做丹杨太守,但周瑜认为袁术终究成就不了大事,所以请求出任居巢长,借路东归。
C.周瑜决策果断,善于抓住时机。周瑜与刘备在赤壁合力抗击曹操,曹军因疾病流行,败退后驻扎于长江北岸,周瑜用火攻之计击溃了曹军。
D.周瑜谋略超凡,做事高瞻远瞩。赤壁之战后,他提出先攻取蜀地,再吞并张鲁,结援马超,据襄阳以进逼曹操,这样北方就能够谋取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
(2)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